“人生的青春之问”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合集下载

“我心中的思政课”征文(共17页)

“我心中的思政课”征文(共17页)

“我心中的思政课”征文[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18电商3班熊仁涓善思乐行,吾愿践行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大学的思政课,闪现在我脑海的是一条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听之昏昏欲睡,催人入眠;是一条条生硬繁琐的法条,它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它;又像是一本无字天书,读懂它,谈何容易?当然,这一切只是幻想,当我真正走进思政课堂时,才发现思政课堂也能如此有趣。

思,梦之源泉忆起大学第一课,发现思政课与我想象的截然不同,没有老师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老师同我们讲明学习目标及进程安排,引领我们做好人生规划,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通过学习了解学姐学长的例子,我发现,原来大学生活可以如此精彩。

于是,我想是否有一天,我也能变得如此优秀,创下传奇般的荣誉。

这堂课,我记忆颇深。

后来,我不断剖析自己,发现自己实在是欠缺了太多。

方知道,所有的荣光是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的。

就像一颗珍珠的形成需要蚌经受无数痛苦。

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哪怕曾经退缩、怯懦,哪怕希望渺茫,我也要拼尽全力!况且,中国新时代,有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我若不全力奋斗拼搏,何来立足之地?从大局来看,我的国——中国,虽地大物博,看似和平,实则暗流涌动。

在美国、日本等国的虎视眈眈之下,我们这些青少年若迷惘,国家如何繁荣富强?我思故我忧,从自身到时代发展,再到国家命运,我很难高枕无忧。

我思故我行,为了自己,为了时代进步,为祖国富强,我愿付诸行动,不断强化自己。

感谢思政课堂,给我思的舞台。

行,梦之根本世上本无路,走着走着,路就自然出现了。

其实步入大学的我不知未来将去往何处,但在思政课上,我似乎领悟到: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命运总不会亏待我们。

于是,我渐渐了解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努力的生活的真谛。

我也不再只关注自己,而是更多地去了解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思政实践过程中,还学会了一项生存必备技能——团队合作。

思政实践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我们一起采访,搜集资料,学习PPT制作。

人生的青春之问

人生的青春之问

人生的青春之问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生目的及作用,人生态度,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世界观及其与人生观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案例:一个女硕士的生命绝唱。

苏格拉底:“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一、人生与人生观(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斯蒂芬斯之谜:人是什么我是谁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认识,即人的生物学生命或生物的人,是指属于生物分类中脊椎动物门、哺乳类、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有机体。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们的理性多么高尚,本领多么广大,礼节和举止多么特别和令人赞美,行为多么像天使,领悟多么像上帝:这是世界美之所在,动物中之优秀者!”我国古人曾说:天地之间,人为贵。

为什么“贵”因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汉书·董仲舒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课《青春的证明——青春飞扬》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课《青春的证明——青春飞扬》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课《青春的证明——青春飞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课《青春的证明——青春飞扬》讲述了青春期的特点、青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珍惜青春。

本课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插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的意义,激发学生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青春期的烦恼,如自尊心、自卑感、焦虑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2.培养学生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的决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对青春期挑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春期的特点、青春的重要性、如何珍惜青春。

2.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激发学生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的决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青春的美好与挑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青春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组青春期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青春期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青春期面临的挑战。

如自尊心、自卑感、焦虑等。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青春期的重要性,如人生的黄金时期、成长的关键阶段等。

“青春期来了” (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教育六年级上册

“青春期来了”  (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教育六年级上册

教案:青春期来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

2.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接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等。

2.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自我认同、独立性等。

3.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友谊、家庭关系等。

4. 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我成长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与异性交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心情日记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青春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青春期的关注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

3. 案例分析:分析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应对这些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学会与异性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青春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要积极面对和应对。

六、板书设计1. 青春期来了2. 副认识青春期,应对青春期3. 内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人际交往、心理调适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青春期的日记,记录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应对这些变化的方法。

2. 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青春期心理调适的调查问卷,调查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青春飞扬》的教案设计

《青春飞扬》的教案设计

《青春飞扬》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挑战的心态,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如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等。

2.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分析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独立意识、叛逆心理、对同伴关系的重视等。

3. 青春期面临的挑战:讨论青春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波动等。

4. 自我调适与自我保护:教授学生如何调整心态,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奋斗动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面临的挑战。

2. 案例分析法:分享青春期相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青春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目标设定法:引导学生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青春期相关的资料和案例,用于讲解和讨论。

2. 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准备目标设定环节的引导材料,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问题解决等方面。

3. 个人目标设定:检查学生设定的人生目标是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评估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分享青春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春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青春正能量主题班会《青春、理想、奋斗》教案

青春正能量主题班会《青春、理想、奋斗》教案

青春正能量主题班会《青春、理想、奋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青春的含义,认识到青春是人生中宝贵的阶段。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3. 培养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青春的定义和价值2. 理想的种类和重要性3. 奋斗的意义和途径4.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5. 青春正能量的传递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青春的定义、理想的重要性、奋斗的意义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的青春奋斗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实现理想、如何面对困难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经验分享法: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同学分享青春奋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青春正能量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青春的定义、理想的重要性、奋斗的意义等理论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人士的青春奋斗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实现理想、如何面对困难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经验分享: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同学分享青春奋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6. 总结:总结本次班会的要点,鼓励学生勇敢追求理想,积极奋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青春的定义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理想的种类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 学生对奋斗的意义和途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5. 学生对青春正能量的传递和影响的认同程度。

六、教学活动1. 青春故事分享:邀请一位青春期的学生或者曾经的青春期的老师,分享他们的青春故事和奋斗历程,让学生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和理想的重要性。

2. 理想立志活动: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并粘贴在班级的理想树上,以此来激励学生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3. 奋斗计划制定:让学生们制定自己的奋斗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初中我的青春不迷茫主题班会教案

初中我的青春不迷茫主题班会教案

初中我的青春不迷茫主题班会教案教案:我的青春不迷茫一、教学内容1. 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2. 正确看待青春期困惑3.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4.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困惑,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青春期。

3.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4.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困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激发他们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部关于青春期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引发学生对青春期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关于青春期的知识点,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分析一些青春期常见的困惑,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我在青春期遇到过哪些困惑?2)我是如何解决这些困惑的?3)我如何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借鉴和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我的青春不迷茫1. 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2. 正确看待青春期困惑3.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4.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青春计划要求: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为自己制定一个青春计划,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列出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措施。

2. 作业题目:我的青春感悟要求: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关于青春期的感悟,谈谈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习任务三:青春价值》名师单元教学设计(1课时)

《学习任务三:青春价值》名师单元教学设计(1课时)

《学习任务三:青春价值》名师单元教学设计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完成两项单元学习任务:课下合作编辑一本班级《青春阅读纪念册》,收录每位同学的阅读札记与原创诗歌;课上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组织一场讨论会,要求结合自己的青春主题作品阅读体验,谈谈对青春、人生、理想的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九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讨论会的话题,结合阅读体验,发表看法。

2.正确理解青春的价值,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讨论话题,结合阅读作品,理解青春的价值。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编辑班级《青春阅读纪念册》。

每位同学选出自己满意的原创诗歌以及青春主题经典作品的阅读札记。

同学们集思广益,做好分工,大致完成以下环节:设计纪念册的封面,设置栏目(比如可以分为原创诗和札记两个栏目,每个栏目按主题或风格分为若干小板块),为栏目命名,撰写卷首语,排版,绘制插图,印制成册。

2.设计“青春的价值”讨论会。

头脑风暴,征集话题,教师给予建议。

话题示例:你有怎样的人生理想?你想拥有怎样的青春?为什么青年应当担负时代的责任?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责任?根据学生阅读的作品与原创诗的主题或风格,将学生分组,每组人数基本均等。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讨论会文案、编写串词、选出主持人。

讨论会流程按照讨论话题依次讨论。

每个小组按照下列“讨论规则量表”中的维度开展讨论,进行自评。

讨论结束后,选派代表发言,须结合阅读体验,有个人看法,言之有物。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发言,可以质疑提问,并要根据“讨论评价量表”,为每组评分,优胜的小组将获得教师赠送的书籍。

主持人主持要求:按照讨论会流程进行,遵照规则履行职责,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发言者保持态度中立。

讨论规则量表讨论评价量表设计意图评价量表可以落实学生的讨论标准,提供思维维度;在一名同学发言的时候,它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专注听讲,参与评价。

教师寄语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我不想流连于腐朽的沉寂,因为我要去寻找我永恒的青春;一切与我生命无关的,一切不似我笑声轻盈的,我都统统抛弃。

青春期教育案例分析(3篇)

青春期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最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心理困惑等。

因此,青春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案例描述(一)案例背景小张,男,15岁,初二学生。

近期,小张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时与父母顶撞。

据小张的父母反映,他们在教育小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1)父母过于溺爱。

小张的父母对他的要求过于宽松,导致他在学习上缺乏自律,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小张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物质满足,忽视了对他的情感关怀和品德教育。

2. 学校教育因素(1)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 社会环境因素(1)网络诱惑。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

(2)社会风气。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三、案例分析针对小张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青春期教育:1. 家庭教育(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父母应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2. 学校教育(1)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社会环境(1)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家庭、学校应共同加强网络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初中政治感悟青春教案

初中政治感悟青春教案

初中政治感悟青春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2. 培养学生珍惜青春,充分利用青春期的时间努力学习,奋发有为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青春期的人际关系,健康成长。

教学内容:1. 青春期的特点2. 珍惜青春,努力学习3.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关于青春期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青春期的理解和感悟。

二、讲解青春期的特点(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发育、性格变化、情感波动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要学会珍惜。

三、珍惜青春,努力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青春,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互相借鉴。

3. 教师总结珍惜青春的方法,如勤奋学习、充实自己、锻炼身体等。

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10分钟)1. 教师讲解青春期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困惑和经验。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计划,如如何珍惜青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期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青春期的理解和感悟。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珍惜时间、是否努力学习等。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反思总结,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珍惜青春,努力成长。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说课稿教学提纲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说课稿教学提纲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说课稿人生观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中的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说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是2018年新修订的马工程教材,从逻辑主线到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章节内容较2015年版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

其修订思路主要是: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运用新话语。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就是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题,在全书中的定位是在思想板块中的总引领。

从内容上看,第二章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中国精神。

理想信念是贯穿其中的。

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四章是一环扣一环的。

从意义上看,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提供方向指引,中国精神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指引,三者的根都源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题。

第一节人生观是本章的开篇。

是要讲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之后第二节和第三节讲怎么办的问题打好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生观的概念、主要内容,把握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二、说学情本课程面向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关的一系列人生课题,都需要他们去思索、选择、实践。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具备接收、消化理论知识的基本能力。

但由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对社会接触较少,思想上还不成熟,思想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和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尤其随着移1、提问(3分钟)谁知道希腊寓言故事中的“斯芬克斯之谜”?给同学们讲一下2、导入(2分钟)总结“斯芬克斯之谜”,其实是人类自我认知之问。

《第6课 呵护花季 激扬青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心理

《第6课 呵护花季 激扬青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心理

《呵护花季激扬青春》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理解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青春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珍惜青春时光,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树立正确的青春价值观,学会处理青春期的各种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建立健康的青春观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视频等素材。

2. 搜集有关青春期的教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

3. 准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4. 准备一些问题和答案,以便在讲解过程中随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5. 在PPT中设置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6. 在搜集的青春期教育资料中,结合时下热点问题,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7. 做好课前准备,确保课堂上能够顺利地进行讲解和互动。

8. 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我相信我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场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青春期的问题和挑战。

结尾:让我们一起迎接青春期的到来,共同成长!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观看视频“青春的烦恼”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青春?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青春期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1. 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通过PPT展示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如身高、体重、生理周期等,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认识青春期心理特点通过PPT展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如情绪波动、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增强等,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青春的滋味》教学设计

《青春的滋味》教学设计

《青春的滋味》教学设计【课型】群文阅读【教学目标】1.梳理分析文本,能够概括出三篇文章主人公各自的“青春的滋味”,找出他们“青春的滋味”的相同点。

2.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引导学生对“青春的滋味”这一议题有深入的理解。

【议题】青春的滋味——了解不同的青春滋味,认识青春,体味自己的青春滋味。

青春是人生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青春中贮藏着太多难以忘怀的人与事,每个人青春的滋味都各不相同。

本次群文阅读课程以“青春的滋味是什么”为议题,一方面,结合文章了解文中主人公各自青春的滋味;另一方面,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对“青春的滋味”这一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引导他们认识青春,体味自己的青春滋味。

【选文分析】(具体文本见附件二)围绕“青春的滋味”这一议题,选择了《群文阅读高中读本(高一下)》中的三篇文章: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梁晓声《少年初识悔滋味》以及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其中前两篇是散文,最后一篇是小说。

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主要记述了自己在二十一岁那年突然身患重病的青春经历,从中我们领悟到一种从绝望中诞生出的坚韧与信念的力量。

梁晓声《少年初识愁滋味》则是记述了发生在“文革”中“我”写批判稿,批判了私自养鸡的老杨,进而导致老杨自杀身亡。

这也让“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并开始人生反思。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则讲述的是一个对社会充满好奇与美好幻想的少年,在初次出门远行便亲身体会到社会的残酷与冷漠,自己挫折中得到了成长的故事。

虽然文体不同,但这三篇文章都以“青春”为主题,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各自的青春经历。

虽然年代不同,各自的经历也不相同,但通过比较阅读可以看出,三位文章主人公的青春经历都是充满挫折与苦涩的,然而三位主人公都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三篇文章均以记叙为主,阅读难度适中。

三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各异,文章当中体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有特色。

史铁生散文语言平淡中蕴含着幽默,克制理性;梁晓声的散文多使用短句,语言沉重有力;余华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呈现出冷幽默的色彩。

2018年版 思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2018年版 思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费尔巴哈提纲》
22
对这一观点如何理解呢?
(1)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虚幻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案例精选——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 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 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 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 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 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 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 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 民服务之中 . ——雷锋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 义有不同。 …… 为人民利 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 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
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 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所做的事情只是源 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普通农家子弟放 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 村,孤身支教。
人生历程
6
何 为
人生?
人生,人生,是 “人”与“生”的 结合. 那么, “人”为何而 “生”?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
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实践人生,逐渐地感悟人生,才形成了相应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教师需要讲清楚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3•人生观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4•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应使学生明确,要将自己的人生目的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

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一高尚的人生追求,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6.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须认真。

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不能得过且过、放纵生活、游戏人生,否则就会虚掷光阴,甚至误入歧途。

(2)人生当务实。

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

不能好高骛远、空谈理想、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一事无成。

(3)人生应乐观。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

乐观豁达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

不能因为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消极悲观、畏难退缩,甚至颓废堕落、自暴自弃。

(4)人生要进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大学生要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在创新创造中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7.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与方法人生价值评价的结果有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等。

人生价值评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人生导向的重要形式,是对人生实践及其是非功过所做的结论。

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判别人生是非成败的标准和依据,是社会进步的杠杆,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生价值的评价既有自我评价,也有社会评价。

自我评价是一个人以自我价值目标为评价标准,对自身的是非功过所做的评价。

由于受个人能力、素质以及现实生活中利害关系的影响,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很困难的。

社会评价是以社会利益和社会需要为标准,对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所做的评价。

社会评价能代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因此评价的结果往往是客观、公正的。

(1)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2)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近些年来影响广泛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法治人物” “经济人物” “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教师” “最美警察” “最美乡村医生”等评选活动,其实就是当今中国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对人们人生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等所做的评价。

尤其是《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年终人物盘点节目,始终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中央领导同志赞为一部“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被广大观众称为“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年度精神史诗”,被专家学者看作“一部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

8•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应使学生懂得珍惜当今中国社会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偏少、知识储备不够,容易通过主观的想象认知自身的条件。

应使学生明确,在自身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认识自己,准确把握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自身条件。

(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虽然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

应使学生明确,自身应注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9•辩证对待人生矛盾(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追求什么样的幸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幸福,是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人生课题。

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

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追求德性和人格的高尚,注重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是人们普遍关注并常谈常新的话题。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幸福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情感,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和境界,它既是主观的,更是客观的;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既是结果的,更是过程的;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既是个体的,更是与别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但也与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分不开。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因此幸福具有主观性。

但人们追求幸福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因此幸福又具有客观性。

虽说幸福是人们的一种内心感受,但这种感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赖于一定的外物刺激才形成的。

即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的有机统一。

幸福具有个体性,但决不意味着幸福是“个人的私事”。

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一方面,社会整体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没有社会整体幸福,就没有个人幸福。

个人幸福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彻底改造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个人幸福只有在社会整体幸福的不断增长中才有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幸福充实社会整体幸福。

个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贡献,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但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是幸福更重要的方面。

人对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

而人的正当需要,绝不仅仅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用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发展的需要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归属、认同、自尊的需要等。

所以,人的幸福不仅仅来自对自然需要的满足,也来自对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

幸福不仅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

人应该把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

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

人的幸福感来自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赐,只能通过劳动改变世界来实现。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适合需要的对象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人由于幸福观不同,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所有人在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过程中,都不能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的利益,不能通过非法途径去攫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