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3课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课件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课件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5f012652ea551810a6876c.png)
• 『阐释』 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
• (1)从狭义上讲,武昌起义发生于农历辛亥年,它又是革命 党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重要革命斗争,故称辛亥革命。
• (2)从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 ②『点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 建制度。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 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 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封建土地 所有制的剥削仍广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 蒂固。因此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结论是错误 的。
[思考] 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 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 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 理解的?
[答案] 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 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 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 在中国因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
• 〔典例试做1〕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 示的文件,下列D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 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 (1)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提出议和。 • (2)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_孤__立_________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
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 (3)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 (4)孙中山被迫妥协宣,统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 (5)1912年2月12日,________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 (6)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资任产中阶华级民民主国革临命 时大总统。 •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材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 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 材 料 一 体 现 出 __主__权__在__民____ 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 的思想,并以法律形式来保障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讲解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讲解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0b045f09bd64783e09122bc3.png)
邹容
和陈天华等。
(2)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①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 。 ②1905 年 8 月,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骨干在东京召开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同盟会以“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3)革命形势的发展 ①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黄花岗 起义最为 壮烈,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 民主革命的摇篮。 ③1911 年,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 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 该条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 B.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C.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和性 质 二抓关键:一是结合材料判断其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二是 结合所学知识推敲最佳选项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A B
对应度
理由 该条文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
与题意不符
法》 ,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意愿,A、B 评述正确 据“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
C
与题意不符
统„„可决弹劾”可知此条文 体现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C 评述正确
清王朝的灭亡与《临时约 D 正确 法》没有直接关系。D 项 的评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3.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背景 ①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就任清政府的 内阁总理大臣 , 主持军政,他一面向革命军发动猛攻,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 出议和。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 命政权施加压力。
高一上册历史13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13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d959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4.png)
高一上册历史13课知识点历史课是一门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以及塑造未来的重要学科。
高一上册的历史课程内容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第一课,我国古代史纲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
这一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划分方式,从夏商周到秦汉之间的时期被称为古代。
接着我们学习了古代华夏人的生产生活及其特点,包括农耕经济和军事制度等。
第二课,古代史时期-秦汉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学习了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和其实施的法家思想。
我们还了解了汉朝的政治体制、文化特点和科技成就。
第三课, 古代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本课我们学习了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三国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的政体特点,以及隋唐的国家制度和政治思想。
我们还了解了这些时期的文化特点,如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诗词歌赋的繁荣。
第四课,古代史时期-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我们学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如宋代的科举制度、元代的蒙元制和明清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
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宋代的士人文化、元代的书画和明清的科技发展。
第五课, 古代史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海外贸易中国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对外交往和贸易活动。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包括丝绸之路的建立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我们还了解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课, 古代史时期-宗教与哲学思想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我们还学习了这些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的“仁爱”和佛教思想的“舍我其谁”。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3ed6620049649b6649d74721.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2、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知识与能力: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说教学方法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人教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
![人教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7021921a5e9856a56126046.png)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链接: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孙中山领导革命,曾经引用了这么一句话: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我们则理解为历史发展有一种必然潮流,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根据当时现实,指得就是满清的君主专制(帝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步伐严重阻碍国家发展,列强都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议会共和制或全民民主普选的总统制,国内的思想启蒙运动还没有展开,那么政府应该积极改良,而政府拒绝改良则引发民主斗士的革命。
这个是必然的。
孙中山引用这句名言,意即宣告革命的合理性以及在人类历史中的普遍性。
导入二: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一般是从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18cfd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3.png)
2.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
3.时间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
应对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问题,通过增加案例分析、互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对于小组讨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适时调整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2.问题引导:在视频结束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头脑风暴: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已知知识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知讲授
(2)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历程。
(3)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解析: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清朝灭亡、民国成立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可能存在的障碍有: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把握不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受主观情感影响,缺乏客观分析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崛起等;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辛亥革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2)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461094c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7c.png)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2)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
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
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
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
孙中山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肯定了革命党和咨议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
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
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
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
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3课 辛亥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3课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72a71614f705cc1754270964.png)
点
革命政权 在南京建立农民革命政权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遭到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
革命结果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课堂 小结
归纳总结 进入20世纪,真正引起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统治 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 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但它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辛 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答案
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 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 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深化理解
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相
斗争目标
应用 (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 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 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进步意义。
答案
概念辨析
民国纪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即民国 一年。
深化理解
《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 中华民国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这一方面是对西方政治体制的仿效, 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在确定由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的情况下, 革命派试图利用责任内阁制,通过议会选举,由革命党控制议会和内阁,进而限 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一新导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考]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一新导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c13cf36f1aff00bed51efe.png)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及影响。
2.掌握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主要过程及其统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训和失败原因。
【重点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难点:用近代化史学观,正确评价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学法指导】①运用图表法,比较分析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史观,全面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通过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形成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原因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目的。
【知识链接】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准备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历史背景:(1)外部因素:《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政治、经济侵略的加剧和深入,造成中国主权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社会基础: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1901年进行“新政”,但并没有使清政府,反而激发了阶级矛盾。
(3)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但仍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物质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
(4)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开展起来,先后收回了一些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铁路和矿山的权利。
这些斗争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
2.主要准备:(1)组织准备:1894年后,先后成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bf7c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7.png)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中历史课程的第13课是新高一历史课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这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与挑战”。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文化繁荣时期,如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等。
这些时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文化提倡仁义道德,推崇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文化则为后来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积累和启示。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思想、新文化逐渐涌入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边缘化的困境。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许多国外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年轻人接触到的文化往往更加多元化。
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通过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影响,融合出新的发展方向。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也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电影中出现了古代故事的改编,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例子。
这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韵,也满足了现代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加强对传统文化机构的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547730d4856a561252d36f88.png)
义:“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
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
『点拨』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历 史 必
(2)建立了从中央本部到各地支部的组织系统。
修
①
(3)推举产生了公认的革命领袖。
人 教 版
历 史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①『阐释』 “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最早见于《周易》:“天
地革而四时成,汤式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日本人在德川幕府末期、明治
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意译西方术语“revolution”,后被流亡日本的中国
政治家及留学生传回中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国__民____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
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
权 和 被 选 举 权 ; 确 立 行 政 、 立 法 、 司 法 __三__权__分__立__ 的 政 治 体 制 ; 实 行
历 史
_责__任__内__阁__制___。
返回导航
·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思考』 下图是广州的某烈士纪念碑,纪念哪一历史事件中的烈士?这 一事件有何影响?
·
历
史 必 修
[答案] 提示: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烈士。为辛亥革命做了军事准备。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阐释』 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 (1)从狭义上讲,武昌起义发生于农历辛亥年,它又是革命党推翻清王朝统 治的重要革命斗争,故称辛亥革命。 (2)从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5c8be8ca32d7375a51780a6.png)
材料二: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对比
厂矿 资本总数
棉纺织资本数 额
1872-1894 74家 有6年
百万以上
9862千两
1895—1911 447家 有14年
百万以上
26232千两(1913)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起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
国旗 五色旗
纪元 公历 民国纪年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巩固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第一章的主
第一章“总纲”,规定主:权“中在华民民国之主权属
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
平有等保,有无财种产族及、营阶业级之、 自宗由”教自;之人区由民别、”得;享平“有等人人民身、
习俗:禁缠足、禁鸦片—、—李允侃许等满著汉《通中婚国。近代史》
立宪其名,专制其实——预备立宪 内阁则专任亲贵——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 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 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 阁,打破了英国皇族不入内阁的传统。
革命事件。(1911-10—1912-1)
广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的全过程。(1894——1912 或1905——1912)
第一幕 帝国斜阳(背景)
“当时①下有鼓吹革命之党人,而②上复有制造革命 之官吏;③立宪其名,专制其实;④商路则收归国有; 外债则任意大借;代表则递解回籍;内阁则专任亲贵。 凡可以离民之心,解民之体者,行之惟恐不力!宜乎广 州之变方起于前,川省之事又继于后。……殆武汉事发, 各省响应,革命军之旗帜遂翘然高举于禹域(中国)之 内矣!”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1a3881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3.png)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习题(一)知识掌握1. 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A.上海B.北京C.广州D.东京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 )A. 1894年B. 1905年C. 1911年D. 1912年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②内阁由国民直接选出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 )A.民国25年B.民国26年C.民国27年D.民国28年(二)能力提高1. 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了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的妥协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 )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三)延伸拓展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3.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76c11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9.png)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历史图片:通过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场景。
2.视频资料:播放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3.互动式白板:利用白板进行实时板书和展示,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同时可以进行互动式标注和讨论。
3.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武昌起义、各省独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等关键事件。
4.探讨辛亥革命的影响:深入探讨辛亥革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
5.结合实例讲解:结合具体案例,如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的事迹,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辛亥革命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分为三个部分:标题、知识点框架和总结。
1.标题:位于黑板顶部,清晰地标明“辛亥革命”。
2.知识点框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列出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部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位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最后一课,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主要知识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武昌起义、各省独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影响等。具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与此同时,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学思之窗](见教材P62)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提示: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
维新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宪法: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④孙中山被迫妥协。
(2)经过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
②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③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
④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五个“第一”(1)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3)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探究点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
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
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提示:“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材料二又提出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提示:视角:短时段的革命史视角。
新视角: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
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应注意把握“第一枪”“第一步”前面的提示语,以此作为切入点。
材料二应抓住每一句话的核心,“怎么来的”“同时”“还要研究”等。
深化拓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成功”的革命(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论从史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规范解题]例[2019·福建龙海高一检测]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A项并不能完全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可排除;B项是《资政新篇》的意义,与孙中山无关;D项只体现了孙中山反封建的一面,可排除。
答案:C审题干:注意题中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主要是推翻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验结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故选C项。
[随堂检测]1.[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的是()A.孙中山B.袁世凯C.黄兴D.黎元洪注意区分湖北军政府的都督。
[尝试解答]__D__,2.[2019·四川省学业水平测试]1911年10月12日,刚抵达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条与中国有关的最新消息,他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指导革命的夙愿。
这一“消息”应是()A.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爆发C.中华民国成立D.清帝宣告退位关键信息是时间“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分析判断这一消息。
[尝试解答]__B__3.[2019·北京市学业水平测试]“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
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
”该诗是为了纪念()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依据“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分析判断正确选项。
[尝试解答]__C__4.[2019·河南洛阳高一统考]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
这些现象()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题干材料论述了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表现,揭示了武昌起义后,不同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与清政府覆亡之间的深层因果关系。
[尝试解答]__B__5.中国历史上曾用过皇帝年号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
如按中华民国纪年算,公元1949年应是() A.民国28年B.民国37年C.民国38年D.民国36年注意中国历史上改中华民国纪年的时间,再推算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
[尝试解答]__C__6.《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判断正确选项。
[尝试解答]__A__课时作业13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各省革命孤立地进行,有可能出现割据局面。
这说明革命需要统一的组织领导。
答案:A2.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