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宽博士是旅美知名书画家,顺德伦教鸡洲人氏,其母是
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简介
近现代书画名家简介:AB白雪石(1915-) 北京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白蕉(1907-1969) 上海金山人.著名书画家善画兰擅行、草书。
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陈大羽(1912-)广东潮阳人.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江苏书协副主席。
陈子毅(1919-) 广东新会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广州市文联委员广州市文史馆副馆长. 陈树人(1884--1948)广东番禺人.擅山水花卉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岭南三大家. 陈家泠(1937-)浙江永康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师从陆俨少中国美协会员. 陈师曾(1876-1923) 江西修水人.著名书画家曾得吴昌硕指授早年任教育部编审. 陈曾寿(1877-1994)湖北蕲水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御史.擅画松兼山水善诗. 陈洪绶(1598-1652)浙江诸暨人.擅画人物、任女造型夸张也工花鸟草虫富有装饰味. 陈鸿寿(1768-1822)浙江钱塘人.擅篆刻诗文书画皆精为西泠八家之一. 曹克家(1906-1979) 北京人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擅画猫.C崔子范(1915-) 山东莱阳人.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会长.D戴鉴山东集宁人.字赋轩.号石坪.清代画家.擅山水.邓芬(1892-1868)广东海南人.诗、书、画、乐无所不精。
邓散木(1898-1963)上海人.著名书画家工四体书亦善墨竹、墨荷。
F方济众(1923-1987)陕西勉县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陕西国画院院长. 丰子恺(1898-1975)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其画设色平涂风格朴素。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曾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傅小石(1932-)江西新喻人.傅抱石长子.现为江苏省美术馆画师. 傅二石(1936-)江西新喻人.傅抱石次子兼作山水画和人物画.范曾(1938- )江苏南通人.曾任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中国美协会员. 方楚雄(1950-) 中国美协会员.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方增先(1931-)浙江兰溪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浙江美学院教授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方介堪(1901-1987)浙江温州人,著名书画篆刻家,生前为中国书协名誉理事,西冷印社副社长。
一门合绘十分春色——嘉兴博物馆藏郭氏家族绘画研究
相隔 100 余年。
尤其是六十年前楞严讲寺补壁的那幅《放生图》(即
郭兰庆(1900—1946), 字余庭,号鱼亭,似壎 《孩童放雀图》)。”《仕女图》(图十)“师费子苕(丹
三 子。幼 承家 学,工 花卉 仕女, 稍长 师 事同 里潘 振 旭 )笔意”,秀润素淡 ,潇洒自然 ,格调柔弱 ,用笔
98
流利,轻灵洒脱,与其兄兰庆的侍 女画略有不同。
94
表一 嘉兴郭氏书画家族表
郭然 郭娴(女)
郭煦
一门合绘十分春色
郭照=许宝蓉 郭似壎=高珮、袁艺
郭兰泽
郭兰庆=屠芸莺
郭绚(女)
郭兰枝=吴孟庄 郭兰祥
郭斯陶
郭辉(女)
一门风雅,吾乡 所仅见者。”[6] 吴藕汀 在《文坛杂忆》 中有一篇《一门合绘十分春色》中云 :“禾中西门天 官牌楼郭氏,余学画之师门也。庚午、辛未间最为兴 盛,能成十分春色合作之图。一家所画者,有郭季 人(似壎)师及其夫人袁积因(艺),从妹淑清(娴), 四子和庭(兰祥)、起庭(兰枝)、余庭(兰庆)、蔗 庭(兰泽)。与馀庭夫人屠芸莺,和庭子悦初(斯陶)、 女 月轩(辉 )共十 人。”[7] 综 合这两 种说法 和其他 资 料,郭氏家族的绘画传统历经四代共 17 人(表一)。 连张鸣珂也不得不感叹“鸳湖灵秀之气,萃于一门, 亦一时佳话也”[8]。
据吴藕汀推测,郭照始事文墨,可能受其妻许宝 蓉之父许桐影响。许桐(1812—1871),字东生,一 字韵琴,居柿林乡(今嘉兴新塍)。清画家。工吟咏, 擅花卉、翎毛,而以芦雁著名。家富收藏,曾藏有米 芾《云山烟霭卷》、石田《长江无尽图》、黄大痴《平 山卷》等诸希世之珍品。其子鼐龢,更胜其父,后来 有“许芦雁”之称。郭照近朱则赤而效学之。故嘉兴 郭氏步入书画之门,根源来自许氏 [13]。
《梦回繁华》PPT课件
课文分析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 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 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明确了描述的画面部分为后段。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 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 整容,应有尽有”详细描述了市区街道的建筑布局和店铺种类,展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功能的齐 全。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描绘了街上行人众 多且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从侧面烘托出市区的繁华热闹。
基础知识
绢 驮檀
冗
城郭
考订
行旅
宏敞
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
翰林
题跋
田畴
簇拥
摄取
道劲
长途跋涉
络绎不绝
擅长 踏青
1.拓展:开拓扩展。 2.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 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3.覆灭:全部被消灭。 4.绢本: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 5.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 人或事。 6.田畴:田地;田野。 7.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 8.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9.枢纽:事物的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10.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马承宽博士是旅美知名书画家,顺德伦教鸡洲人氏,其母是e
马承宽博士简介
马承宽博士是旅美知名书画家,顺德伦教鸡洲人,其母番禺人。
马博士多年潜心研究和探索中国书画艺术,传承了唐朝的泼墨画技法,形成了哲学与禅学完美结合的风格,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
马博士曾于1992年获纽约市市长丁时勤授予“艺术终身成就〞奖;1998年被美国国会授予“荣誉艺术大使〞称号;2000年被香港珠海大学授予“艺术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各国首脑联席会议时,其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同步展出,作品?山雨欲来?被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珍藏;马博士屡次受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邀请,前往讲学并进行作品展览;还曾获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美国国会、美国参议院、众议院、中美大使等颁授的众多艺术成就奖;美国拉斯维加斯和纽约市政府分别把1996年11月21日和1997年12月12日命名为“马承宽日〞。
为使家乡人能欣赏到马承宽博士的作品,了解他的辉煌成就和感人的奋斗历程,番禺人民政府建立了“马承宽博士馆〞,展出马博士所获取的荣誉和融合中西绘画艺术技法的作品。
马博士创作的泼墨画,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其魅力在于把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经提炼后跃现纸上。
他的作品,寄情于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渗透着深刻的故土情怀和人文意境。
人教社2024中职美术鉴赏与实践教学课件中国近代美术
基础模块---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国近代美术
赏名作
名称:地书(局部) 作者:徐冰 年代:2012年
思考与练习
许多博物馆都建有数字博物馆或官方 网站。请查阅相关资料,网上参观一座博 物馆,寻找其中的近现代美术作品,并思 考在跨学科、跨媒介的艺发展背景之下, 今后的美术创作还可能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并与同学们交流。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实 地参观调研。
赏名作
名称:李印泉像(局部) 作者:徐悲鸿 类别:纸本设色 年代:1943年 现藏位置:徐悲鸿纪念馆
赏名作
名称:水上鱼鹰 作者:林风眠 类别:纸本水墨设色 年代:1961年 现藏位置:中国美术馆
基础模块---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国近代美术
张大千、潘天寿等画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艺术养料,推动中国美术进一步发展。 张大千对敦煌美术情有独钟,他历时近三年在敦煌石窟临习壁画、装饰图案等,探究中国绘画的历史 根源。他主张从中国美术的内部探索中国画变革创新的道路。 潘天寿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强调中西绘画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的艺术高峰,中西艺术应拉开距离,保 持各自的艺术特色。他认为,无论是中国画引进西画的技法,或者是西画引进中国画的技法,目的都是增 加各自的高度。
思考与练习
想一想美术作品能够发挥 哪些社会功能,你如何理解中 国美术“文以载道”的传统。
基础模块---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国近代美术
三、多样化的艺术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和思想解放为艺术 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艺术家既立足本民族 的优秀传统,又放眼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 美术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挖掘人性的真善美。艺 术思潮活跃、题材丰富、表现方式和风格多样,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创作的重要特点。
德延人道 文化大千——熊沛军的书法世界
2023/02 No.252展厅·中坚熊沛军Xiong Peijun熊沛军,湖南益阳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书法方向),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现为广东肇庆学院教授、肇庆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小学书法课程师资培训基地主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专家、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院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及理论教学、科研工作,参与或主持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曾出版专著《书法文化》、教材《汉字书法与板书设计》等。
德延人道 文化大千—熊沛军的书法世界文_张爱民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熊沛军博士是功力厚实的书家,也是有才华的教授、学者。
作为书家,他始终以自觉的审美定向,追寻自身创作与传统、时代价值的统一。
作为教授与学者,他长期在学校教书育人,从事学术研究。
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才识专注于书法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对书法进行宏观的文化观照,注意抉发隐藏于书法作品背后的文人心态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使时代文化精神与艺术解读融成一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书法大众化运动,催生了一批具有主体创造意识的书家,但在文化与技法两个层面使书法创作趋向精神与审美的退化。
书家们不再敬畏经典,不再讲求笔法,也不再视书法为克己修身的工具。
沛军虽身处书法大众化运动之中,但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上没有偏执一隅,而是走了一条碑帖兼融的路子。
他重视笔法,标举“书法以用笔为上”的观念。
他常说临摹古帖主要就是学习古人用笔的方法。
我常观其临帖,多数以实临为主,在形似的基础上,还能力追古人用笔的节奏感与力度感;及其自运之时,又能脱却古人形迹,“不为古役,不堕蹊径”,模拟前人书作之神情、姿态而又能超越其规范。
东汉赵壹曾认为字写得好,纯粹是天才,学也学不来。
沛军显然具备这一禀赋,他对笔法、结字、色彩及韵律都有着特别敏锐的感悟力。
厚积后发 气象正大--马明宸的绘画艺术
肀18!爾•创作当代艺术家厚积后发气象正大—马明宸的绘画艺术◊石清虚马明宸,1975年生于山东济宁,斋号木石居、古雅居。
1997轉业于济宁学院美术系,2003 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毕业 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系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 北京画院研究员、山东画院特聘书画家、中国 工笔画学会青年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艺 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作品巡展评论员。
著有《书画同源•李苦禅》《借山煮画——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画范传灯——近现代 传统中国画的风格转型》《百年丹青史话》。
马明宸先生是我所结识的为数不多的怀才 饱学之士,他原本就天赋极高,却又坚持笃行、勤勉精进,真是李可染先生所说的“以大才情 又肯下笨功夫”式的求索者。
马明宸自幼生长在乡间,却无端独化出一 副喜书爱画的天性来。
他妄自揣摩、问道乡贤。
在大学阶段,马明宸才开始接受系统的绘画技 法训练。
毕业之后,他回城供职县府文化机构,会聚知己二三共同砥砺进业,以艺术坚守者自 居期许。
进京读研,马明宸始有机缘博阅古籍名作,入画院之后才得登堂入室,遍临大师真 迹。
再加上他编校名家画语笔记,问道当代名 士鸿儒,十余载笔底明珠精粹滋养,千万句真言 妙谛默识心记。
其后他更走遍名山大川、游历 人文古迹,观览历史文物、感悟文化人性,江山 之助使其胸次渐开。
三十五载修炼蓄积,自然发酵,酝酿升华,马明宸其人其艺,人到中年,自成一格:他笔f 的艺术形象概括洗练,章法结实稳重,色调淡 雅明朗,笔墨厚重通透。
尤其是后20年的文史 涵养和生活磨炼,如同醇酒窖藏,给他的画作 加入了一种形而上的厚重和气韵。
人到中年,其 艺亦顺理成章地入乎老熟之境。
观者不约而同 地给他的H F F T两个字的评语:曰清,曰雅。
读 其画确有清风拂面、雅意洗心之感。
马明宸先生的艺术求索也有不足之处,那 就是他不喜交游、不善交往,更不懂炒作、不 会运营。
他从艺数十年从没出过画集,也没做过展览,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其人其艺或者知 之甚少。
“帖学之大成”——新乡市博物馆藏“翁、刘、成、铁”作品赏析
清代中期的书坛受董其昌的影响很大,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对其倍加推崇、偏爱,因而整个清朝前中期的书法多以“董书”为主。
但仍有很多学者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将传统帖学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成、铁”。
他们是清代中期盛世书风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帖派书家的实践水平和整个书坛的风气取向。
讲究“无一笔无出处”的翁方纲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
翁方纲还用考据的方法来研究碑帖,每研究一碑帖,先搜集各种不同拓本进行对照,考其异同,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帖学之大成”——新乡市博物馆藏“翁、刘、成、铁”作品赏析新乡市博物馆 周 舟图1 《翁方纲行书条轴》翁方纲书法主张学习古人,一生致力于欧阳询,严守法度,以精工为尚。
翁方纲的楷书,有欧阳询的结实端谨,但乏其清新精巧;行书稍活泼,而仍然过于拘束,缺乏逸韵。
翁方纲的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翁宛平两家。
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
尝执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
”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
”由此可见,翁方纲的书法在学习前人技术上下足功夫,但始终墨守成规,创新不够。
故而包世臣评其书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
”新乡市博物馆藏《翁方纲行书条轴》(图1),内容为“米元章谓柳子宽书,乃不俗与其兄,武侯祠记并阴,皆其所书也,宜以评鹤铭之法例之”。
向承美简介
向承美简介
向承美,又叫虎弥克布斯,是19世纪末著名思想家、书法家、
美术家,也是日本新绘画流派的开创者。
出生于江户时代日本,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
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日本应该把西方文化引入日本,使用西方技术和理念改造国家,推动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向承美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受山内伯一所设立的艺术学校的影响,他创立了以绘画家木内佐向为中心的新绘画流派,主张西洋思想的引入,倡导中日文化的融合,实行自由的艺术形式,同时又坚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从而影响了日本的现代艺术。
向承美创作的绘画作品以其出神入化的细节、鲜明的对比、细腻的色泽,以及独具特色的意象表现,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赞叹,他的绘画作品在日本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他的书法作品也很出色,广受好评。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清新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把古今中外的书法融合到一起,他是日本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
向承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他的思想被发挥到日本现代化进程中,他主张西方思想在日本引入,让日本人接受新思想,用新思想转变日本社会。
他主张中外文化融合,倡导用西方技术改造国家,他把日本人引向新的思想,引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为日本的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向承美可谓是江户时代重要的文化思想领袖,也是日本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绘画家,书法家,以及美术家。
他以自己的学识,
力量和勇气,把日本现代化的革命思想发挥出来,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向承美的作品影响了日本现代文明,他的思想改变了日本艺术,他的精神是现代日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他为日本的进步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永远留在日本艺术史上。
会通六艺—马一浮其人
85会通六艺□ 董立军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后以字行,号湛翁、蠲叟、蠲戏老人。
浙江绍兴人。
他生性聪慧,好学深思,秉承儒家正统,生于乱世而不弃文艺。
其为学,儒释道会通一气,为一代儒宗;其为书,儒家气象、道骨仙风、禅心佛理融会一炉,为书法大家。
清光绪八年(1883),旧历二月二十五日,马一浮生于四川成都,乳名锡铭,学名福田。
父亲马廷培,原籍浙江会稽,时任四川仁寿县知县。
母亲何恭人,出身于陕西丏县望族,家教优良。
幼时,马一浮在慈亲长姐的呵护下,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马一浮5岁时,随退隐的父亲返回浙江会稽老家。
9岁时,马一浮父亲聘请举人郑墨田来家里教他读书。
可没过多久,先生就坚决请辞。
父亲以为儿子不听教诲。
仔细一问,才知道他天赋异禀,才智过人,老师自愧无法胜任,不想耽误学生前程,自动辞教。
此后,父亲—马一浮其人偶尔亲自教导马一浮读书。
马一浮就开始了自学生涯。
天赋超人的马一浮很快有了突出表现,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在绍兴县试中名列榜首。
民国时期浙江省第一任都督、交通总长、浙江名士汤寿潜读过马一浮的文章后,大为赞赏,便把长女汤孝愍许配给他。
光绪二十五年(1899),马一浮娶汤孝愍为妻。
结婚当年,他与谢无量一起到上海同文会堂学习英文、法文。
谢无量早年亦受业于汤寿潜,因与马一浮志趣相投,遂成终生知己。
然而命运无常,马一浮幼年丧母,父亲病亦加重。
1900年,马一浮返乡服侍年迈体衰的父亲。
次年春天,父亲病逝。
料理完后事,马一浮再度赴沪游学,与谢无量、马君武一起创办了《二十世纪翻译世界》。
然而,厄运再度降临,马一浮忽然接到妻子病危的电报,他昼夜兼程,却依然未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
亲人接二连三离他而去,使马一浮对世情日渐看淡。
妻子汤氏病逝之后,马一浮一直未娶,孑然一身,继续他漂泊的游学生活。
1903年,20岁的马一浮当选清政府驻美国使馆留学生监督公署秘书,来到美国圣路易斯。
文牍之余,马一浮根据自己喜好读书,涉猎甚广。
马相伯
从南洋公学退学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国教育会的帮助下组成了爱国学社,另有20多名学生在蔡元培的引荐下向 马相伯求助。是时,适逢马相伯正在筹划办学事宜。他爽快地接收了这批学生,向天主教会租用徐家汇观象台的 旧屋作为校舍,并聘请了几位法国籍神父任教。如此一来,一座新式学校便宣告诞生了。马相伯还给学校起了个 响亮的名字——震旦学院。
咸丰八年(1858年),全家从镇江转至沪定居。
同治元年(1862年),入徐家汇天主教小修院接受两年的“神修”训练。后入大修院学哲学和神学。
同治九年(1870年),获神学博士衔,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
同治十三年(1874年),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继续研究哲学、数 理及天文,译著《数理大全》等书百卷。
教拉丁文
马相伯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我离开京畿,回到上海徐家汇。当时蔡元培在南洋公学(即现在之交 通大学)任教,要跟我学拉丁文,我告诉他:拉丁文在西洋已成为古董,大学而外,各学校都不大注重,中国学 者更没有学习的必要。无奈孑民先生执意要学,说拉丁文为欧洲各国语文之根本,各国语言多源于拉丁,西洋一 切古代文化,若果不通拉丁文,那就无从了解。孑民先生的话固然说得正当,然我还以为很难办到。一来是因为 中年而有繁重职务在身的人,学习外国语,若果要指望它有用,那非较长时间不可;二来是孑民先生当时在南洋 公学任职,只有一大早才有空闲来读拉丁文。当时我住徐家汇慈母堂前一排的楼上,孑民先生每天早上5点钟就来 敲门,我有时还未醒,便被他从梦中叫醒,但是事情总不能如人意,我每天早上要祈祷,这是我们教会每日的常 课,没有办法可以更改。因为这两个理由,我就向孑民先生提议,最好由他在学校中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学 生到我这儿来学,更为有益而切于实际。孑民先生深以为然,于是就选派了24个学生来学,我起初还是不打算教 他们拉丁文,但他们也和孑民先生一样,拿定主意要我教他们,我没法......
历史名人马叙伦简介
历史名人马叙伦简介: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现代学者、书法家。
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
男,汉族,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师从陈介石,读《黄书》、《民约论》等。
后因主持正义,一次学潮后被校方除名。
出校后刻自学,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新学,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后又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
1949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教育、高等教育等职。
自糼好书,开蒙之际便课八法。
早年得力于欧。
作书腕肘并悬,指臂齐运,擅楷、行兼及篆凝练。
于秀丽中含劲健之姿,清代远简穆,风神竣朗。
出版《马叙伦墨迹选集》、《马叙伦先生书法选集》等。
作有论书绝句十首及短论数十篇,言简意赅。
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于文字学、金石学、训诂学、老庄哲学、诗词等皆有建树。
生平:1902年,马叙伦毕业于杭州养正书塾,曾任上海《选报》、《国粹学报》编辑,后以教书为生。
辛亥革命前参加柳亚子等发起的南社。
1911年赴日本,在东京由章太炎介绍参加同盟会。
回国后,在浙江参与筹办民团,响应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后参与浙江光复,任都督府秘书,后协助章太炎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任总编辑。
1913年,任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文职教员,并应邀于1915年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兼课。
1915年冬,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辞职南下回上海。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邀他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主席,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2年夏,出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此后,曾任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教育。
1929年冬辞职,次年回北大任教。
1932年为国难会议议员。
1936年1月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被推为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因贫病交加,蛰居上海,化名邹华孙,专事着述。
26423129_书画传家三百年——访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
24书画传家三百年——访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文、图/水墨清莲素有“书画传家三百年,一脉相承到如今”之誉的温州马家,人才辈出,自明末清初以来,有马元熙、马炅中、马孟容、马公愚、马亦钊等,其中佼佼者当属马家马孟容马公愚两兄弟。
马孟容(1892-1932)专攻花鸟,胞弟马公寓是“艺苑全才”,书法、山水画、篆刻均擅长,两兄弟同时读书、毕业、成家,同时来上海涉足艺术事业。
在上世纪30年代被誉为“海上艺苑的双子星座”,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位于市区信河街飞鹏巷98号。
据史料记载,该馆馆址原为省级文保单位陈宅(温州民国政府盐务官陈权东),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是温州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典型建筑之一。
艺术馆全方位介绍马氏家族的艺术成就以及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馆内展厅共十余个,展示马氏家族千余件藏品,有书画、印章、手稿、信札等。
走进艺术馆庭院,只见满目的绿树葱荣,幽幽青草之间立着一尊马氏兄弟塑像,一幢古建筑半隐半现,仿佛来到一处幽静的避暑山庄。
艺术馆为两层结构,一层是介绍马氏兄弟二人的生平历程。
马孟容,专攻花鸟山水画。
自幼时在画画方面就表现出独有的天赋,8岁时候曾为其祖父画像,已经是有模有样、神态逼真。
后受其家父熏陶、拜名画家汪如渊为师,进一步学习深造。
虽然技艺超越老师,但是他戒骄戒躁,尝试着融入西式画风,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并推动了家乡美术的发展。
艺术馆内还有马孟容作画,马公愚、朱自时政 | 专题民国老宅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252022.01 |清在旁的三人塑像,说起来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朱自清在温州期间和马孟容兄弟俩关系甚好,在朱自清离开温州之前,他很想得到一副马孟容的手作赠品。
有一次他来到马孟容家,刚好马孟容正在作画,马公愚对朱自清说,大哥这幅画作是送给你的。
朱自清听了,默默站在画家身旁,仔细观看画作上的一景一物,后来就有了《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一文,也是朱自清《温州踪迹》中的第一篇。
学潮运动的真相
学潮运动的真相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
马相伯的教育事业不止于创办了影响深远的学校,他还是培养杰出教育家的教育家,蔡元培、于右任、马君武等大家皆出自其门下。
公历1901年,农历辛丑年,有许多大事发生。
而在上海的土山湾孤儿院,发生了一件极小的事——34岁的教育家蔡元培,敲开了隐居在这里的一位老人家的大门。
此时的蔡元培,是南洋公学的总教习,他此行的目的是向这位精通多国语言的老人学习拉丁语。
老人说,你已过中年,一个人学没用,不如找些年轻人一起学。
于是蔡元培找了24名学生,这一批学生中,有黄炎培、李叔同、胡敦复、邵力子……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发生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学潮运动:墨水瓶事件。
讲台上有一只被洗干净的墨水瓶,教师认为这是学生有意捉弄他,于是严查,最后开除一个无辜学生乃至整班学生,全校师生选择集体离开,总教习蔡元培也愤而辞职,带着一部分学生继续向这位老人学习。
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老人想:“何不办一所学校,让中国的孩子有书读?”在日本的梁启超听说老人出山办学,特意写了贺文说:“今乃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能令蔡元培上门求教,梁启超写文赞颂?他又办了一所什么学校呢?这位老人名叫马相伯,此时的他已是花甲之年。
60岁之前的马相伯,已经是风云人物。
11岁由故乡江苏丹阳出发前往上海徐汇教会学校,苦学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7国语言,并攻读哲学、神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一学将近20年。
后追随直隶总督李鸿章,目睹李鸿章签订一个又一个卖国条约。
于是,视之为李鸿章的“私生子”者有之,或干脆以之为“外国人”。
亲生母亲至死不见马相伯,母亲死后,他捐献田产3000亩,远离政治,躲进了土山湾孤儿院隐修,意欲了此残生。
但蔡元培的登门求学,点燃了这位老人的救国之心。
1903年,老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学院。
徐悲鸿大师与马氏父子的书画传奇
徐悲鸿大师与马氏父子的书画传奇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17期1918年徐悲鸿与马衡在北京大学不期而遇,他们对彼此艺术方面的造诣与成就惺惺相惜文万伯翱今年9月26日,是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逝世58周年纪念日。
记得前年徐悲鸿《春山驴背图》曾亮相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的春拍会上。
《春山驴背图》不仅是徐悲鸿唯一一幅手卷作品,通高36.5厘米,长达455厘米,而且是截至目前,我所见到的唯一一幅徐悲鸿的山水水墨画长卷真迹。
画面描绘精致,保存完美,并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题“春山驴背图”引首,以及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篆刻家寿石工、美学家邓以蛰等名家的数百字题跋。
这件珍贵作品曾漂流海外,改革开放后今又以拍卖方式回流国内。
(见图一)悲鸿先生在题款中说明了此卷的创作背景:“途间忽忆翌日将应半农老友之命,为生平破天荒之工作,遂未能尽兴观山,匆匆而归,今日既画又窘思索,乃两失之殊,可笑也。
”画卷引首是马衡篆书“春山驴背图”,长卷展开北京西山之独有风光,见一古装骑驴者和一荷担者正缓缓地步入深山,各种秀美景致随即在观者眼前铺陈开……饱览过这4米半的长卷, 人们无不被那出神入化的北京西山美景带入一种欢欣愉悦的境界。
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况是东北沦陷于日寇之手,华北、北平危急。
作者在创作《春山驴背图》时,其心境实在难以作到与金山秀丽风光完美的统一;只得无奈地把日前所观处于危亡之际的祖国大好“春山” 景色,通过“驴背”上的古装者,倒转时空数百年,展现给不愿做亡国奴的祖国同胞。
书画作品见友情《春山驴背图》的现世,引起了我的诸多回忆。
记得我在廖静文夫人所著《徐悲鸿传》中,只看到作者对此画的创作仅一笔带过:“悲鸿在北平还结交了五四时期的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先生,为他画过《春山驴背图》的画卷。
”而传主创作此画的年份(1932年),及其是年的社会活动及创作活动均是空白。
再查阅悲鸿先生年谱,1932年也同样无所记。
书法家沙孟海简介
书法家沙孟海简介
书法家沙孟海,原名乔建国,外号“书叔”,出生于四川自贡市,是当代著名书法家。
沙孟海于197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其诗词书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曾获得过中国书协“全国优秀书法家”、“全国优秀书法家标兵”称号,也曾受到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采访,他的作品更是被收录到国内外书画拍卖会上。
沙孟海深受张大壮所教,他以汉唐为主,清宋创作书法,而他书法气势浑厚而慎重,他书写中有古典之雄,有诗情之优,书法中特有的神妙灵动,循明快有规矩,给人以一种抒情的余韵情趣。
他的书法作品在近要到至尊,把笔墨的发挥融入书法的发展,活跃书坛新气象,令世人称赞不绝。
此外,书孟海不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关注当代中国的时事,他有一种古人般的智慧,能够把历史的知识投入到书法作品中,他曾受到中国领导人的赞赏。
书法家沙孟海,他就是一位忠于传统,又充满现代风格的书法家,他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以他的书法作品也越来越多的被收藏,是当代书法界的佼佼者。
- 1 -。
《欧孟仪型》中的伟大母爱
《欧孟仪型》中的伟大母爱作者:刘道玉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2期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产生于劳动、生活和社群的交流,而始于家庭,这应当是没有争议的。
依此而论,家庭应当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
纵观人才的发展史,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才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窦燕山”式的父亲和“欧孟仪型”式的母亲。
但是,由于孩子与母亲天然的亲密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更要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
吴嘉猷(字友如)是我国晚清著名画家,他自幼父母双亡,寄身于伯父家,刻苦自学成为画家,工于人物肖像。
他的著作颇丰,其中《中兴功臣图》《豫园宴聚图》《欧孟仪型》《五子图》就是代表作。
《欧孟仪型》画作展示的是欧母和孟母教子的画面:这是一幅墨水人物画,在一张古式的书桌两头,左边是孟子母亲躬身教独生儿子写字,右边是欧母教一双儿女(欧阳修和妹妹)读书识字,背后是一个书橱,堆放着线装书籍。
这两位母亲的身世和教子的母爱情深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是以作者将两个相隔一千多年的故事合画在一幅图中。
这幅画流传了近百年,所谓的“仪型”就是楷模,她们也就成为后世千千万万母亲们的表率。
孟子出生在贵族后裔家庭,其父孟孙激(字公宜)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游学求仕的途中逝世。
当时孟子只有3岁,母亲仉氏承担了养育儿子的责任,她发誓要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
在山东邹城孟庙里,有一尊纪念孟母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母教一人’’,在中国“四大贤母”中,仉氏也是名列第一位的。
那么,孟母是怎样成为“母教一人,’的呢?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育教材,自宋朝问世以来久经不衰,从根本上说,《三字经》就是一部明德、励志、劝学的醒世恒言。
这本仅有1450多字的小书跨越了近1500年,其中关于孟母教子的典故就有两个,即“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前者是‘‘孟母三迁,’,后者是“孟母断杼’,它们反映出孟母教育儿子的智慧、信心和决心。
孟子自幼聪慧,模仿力极强,但非常贪玩。
齐白石家族人物介绍
齐秉正, 1940年出生于北京,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大孙女,齐白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便在齐白石的亲授下学画,加之其聪慧过人,刻苦学习,终究是天不枉人,得齐白石真传。
【齐氏源流】据《元和姓纂》载,齐姓来源于周代齐国,其得姓始祖为炎帝神农氏姜姓后裔姜子牙。
子牙名尚,字望,为周初姜姓部族首领。
时周成王封姜子牙于齐,都营丘,即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强盛,成为霸主。
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并吞莱国。
齐国疆域扩展到山东东部,西到黄河,东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省盐山县南)。
春秋末年,国势衰危,君权逐渐为大臣田氏所夺。
至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封田和为齐侯。
自此,姜姓齐国被田氏取代。
姜姓的后裔有的便以国名为氏而姓齐。
齐姓的另一个来源,是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名叫齐子,其子孙以先人的字为氏而姓齐。
(鄢光润)【宗族】据湘潭尊本堂《齐氏五修族谱》载,此支齐氏籍隶南京徐州砀山县。
其始祖齐成,追随朱元璋,7年征战,授旗武将军,鄱阳湖水战阵亡。
其子齐兴于明永乐二年(1404)奉母来湘潭晓霞峰后百步营隐居,遂开此齐氏一族。
于清初建祠于百步营,号尊本堂齐氏。
该齐氏族谱齐迈珩《续修序》又称此支齐氏为思古桥齐氏。
谱奉齐成为始祖,齐兴为始迁湘潭祖。
齐兴生齐臻。
齐臻生源、德、观、端、荣。
齐源、齐德外宦;齐观开齐香房,至17派无传;齐端开樟树房,至12派无传;齐荣则开步云、洪路、晓霞、紫荆、杏花5房,繁衍至今。
(何歌劲)【始祖】齐成。
9派孙齐孔章所撰族谱初修叙称其为明旗武将军,7年征战,于鄱阳湖水战力战身亡。
鄱阳湖水战发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一场争夺江南的著名战役,陈友谅战死,朱元璋取得了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
湘潭尊本堂齐氏奉齐成为第一派祖,又称“自出祖”。
其妻周氏,诰封夫人,于明永乐二年偕男迁来湘潭县晓霞峰后十都上六甲百步营,享寿86岁,葬十都上六甲毛塘冲尾偏左虎形山,未山丑向。
一脉相承,贯通中西
一脉相承,贯通中西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5期摘要:《万象自心出》是何惠鉴先生的学术著作集之一,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在2022年整理出版的。
这本书是以研究主题分类编集何惠鉴的学术文献,共收录了何惠鉴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专文18篇,研究的跨度上至晋唐,下及明清,涉及了对于早期绘画理论的阐释、对画家生平的考证以及鉴藏史、社会史、书画关系、诗画关系等诸多的论题。
本文以何惠鉴的求学经历为线索,来看何惠鉴的三位老师对于他的影响,也给想要了解这本书的人以导读。
关键词:《万象自心出》;何惠鉴;求学经历;导读20世纪以来,一批活跃于西方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学者,如方闻、王方宇、王季迁、傅申等,不遗余力地以自己的卓识向全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也因此得以于异域大放光芒。
在这些学者中,何惠鉴(1924—2004年)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名字。
涉猎过艺术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那场轰动学界的展览——“董其昌的世纪:1555—1636”,它将当时全球重要博物馆所藏的董其昌作品,全部集聚于美国堪萨斯城,让全世界为之驻足观看,而这场展览的策划者,正是何惠鉴。
美国格林纳尔学院历史系谢正光教授曾评价说:“(何惠鉴)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与佛教美术史领域,堪称权威。
”接下来会根据何惠鉴的求学经历并以此为线索叙述何惠鉴的史学素养。
何惠鉴对于先师陈寅恪先生是十分崇敬的,在何惠鉴的女儿何晓嘉写的《忆我的父亲何惠鉴先生》中提到了他的先师陈寅恪:“在中国时,他有幸跟随传奇式的学者陈寅恪先生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学。
陈寅恪先生不仅给予他坚实的知识基础,更开启了他求知的道路。
尽管父亲一贯自信,但他从来都感到自己与恩师相去甚远。
他总用敬畏的口吻对我说,陈寅恪先生的思维与想象远远在他之上,他能够发现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事物。
”可以见得陈寅恪先生对于他的影响至深。
作为著名的中国古代美术史权威,何惠鉴经历了极为正统的学术史训练。
在燕京大学,何惠鉴跟随陈寅恪学习了中国历史和文学。
马其宽:一个清新华滋的胜境
马其宽:一个清新华滋的胜境展开全文2020-07-06 09:47:55来源: 美音二喜••《岁寒》纸本设色242×123cm 2015年一个清新、华滋的胜境——马其宽和他的花鸟画创作文 / 余洁“画有初观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审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
视见为佳,久视也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
初视不甚佳,谛视而其佳外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笔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
”——黄宾虹当你来到马其宽先生的画稿前,犹如进入了清新、华滋的胜境。
那一幅又一幅大小不一、面貌各异的花鸟画,起先也许会让人觉得品貌平平,并不让人觉得怎么显眼。
然而,当你凝视,内心保持着一种清澈澄静心态之时,便会陡然发现,他笔下的墨竹、紫藤、秋菊、牡丹、山茶、鱼鸟都具有灵性,绿叶紫雪,风神独运,意到法在,内中别具风雅之味。
他的画绝无跋扈飞扬之躁率,却多有沉寂之秀美,可谓是入木三分而又精神灿烂,又似有一股空灵清逸之气,冷冷地向你逼来。
此时,你会进一步发现,画幅中直透出一种精神,一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触动着我们,引发出人们无尽的遐思,继而让我们进入到一种静极而动的境界……《映日荷花别样红》纸本设色179×96cm 2015年20世纪60年代的生活虽然困苦,马其宽先生却认为那个时候是最幸运、最令人留恋的年代。
那时国画系一批老先生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等都已六十上下了,到了在艺术上最为成熟,创作精力最为旺盛的年龄,他们都曾亲自教导过他。
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等对马其宽先生影响至深。
马其宽先生受诸师亲炙,可谓拓基宏阔。
马其宽先生尤得乐三先生之森秀持重,茀之先生之俊逸清健,艺事精进。
此外,马其宽先生的作品点画谨严、浑朴,具逸迈气概,可谓发扬师承见情性。
马其宽先生任乐三先生助手多年,这更使他明白了许多道理。
在名师的教诲、浓郁的学术气氛熏陶下,马其宽先生逐渐形成其个人风格。
“名利之心,不应不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承宽博士简介
马承宽博士是旅美知名书画家,顺德伦教鸡洲人,其母番禺人。
马博士多年潜心研究和探索中国书画艺术,传承了唐朝的泼墨画技法,形成了哲学与禅学完美结合的风格,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
马博士曾于1992年获纽约市市长丁时勤授予“艺术终身成就”奖;1998年被美国国会授予“荣誉艺术大使”称号;2000年被香港珠海大学授予“艺术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各国首脑联席会议时,其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同步展出,作品《山雨欲来》被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珍藏;马博士多次受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邀请,前往讲学并进行作品展览;还曾获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美国国会、美国参议院、众议院、中美大使等颁授的众多艺术成就奖;美国拉斯维加斯和纽约市政府分别把1996年11月21日和1997年12月12日命名为“马承宽日”。
为使家乡人能欣赏到马承宽博士的作品,了解他的辉煌成就和感人的奋斗历程,番禺人民政府建立了“马承宽博士馆”,展出马博士所获取的荣誉和融合中西绘画艺术技法的作品。
马博士创作的泼墨画,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其魅力在于把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经提炼后跃现纸上。
他的作品,寄情于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渗透着深刻的故土情怀和人文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