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专网技术

合集下载

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

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

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随着5G技术的发展,专网通信作为5G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受到了广泛关注。

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一、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1. 网络架构5G专网通信的网络架构主要包括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终端设备。

核心网是5G专网通信的基础,其任务是提供网络控制和用户数据处理功能。

无线接入网则提供了无线接入功能,包括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终端设备是用户使用的各种设备,如手机、车载终端、工业传感器等。

2. 频谱资源5G专网通信需要使用独立的频谱资源,以保障专网通信的安全可靠。

目前,国际电信联盟已经确定了用于5G专网通信的频段,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段。

在频谱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上,需要与运营商和监管机构进行合作,确保专网通信的频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 网络切片5G专网通信需要支持不同行业、不同应用的定制化需求,网络切片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网络切片技术,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隔离和分配,为不同行业、不同应用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

4. 安全保障5G专网通信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5G专网通信中,需要采取多种安全措施,包括加密传输、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以确保通信数据的安全可靠。

5. 边缘计算5G专网通信需要支持大规模的物联网设备接入,边缘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网络延迟,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二、5G专网建设策略1. 行业合作5G专网通信的建设需要与各行业进行深度合作,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设计。

需要充分挖掘各行业的资源和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2. 政策支持政府在5G专网建设中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包括频谱资源的分配、审批流程的简化、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还需要推动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以推动5G专网通信的健康发展。

3. 技术创新5G专网通信的建设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网络架构、频谱资源利用、安全保障、边缘计算等方面的创新。

运营商视频专网技术方案

运营商视频专网技术方案

运营商视频专网技术方案一、技术方案概述运营商视频专网技术方案是为了满足用户对视频传输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视频传输方案,以满足用户在实时监控、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领域的需求。

该方案以光纤网络为基础,采用SDH/OTN技术进行传输,以及视频编码、解码、传输以及网络管理等技术,为用户提供高清晰度、低延迟、高可靠性的视频传输服务。

二、技术方案架构1. 光纤网络基础运营商视频专网技术方案以光纤网络为基础,利用光纤网络的高带宽和低延迟特性,为视频传输提供良好的支持。

2. SDH/OTN传输技术视频信号的传输需要保证高质量的传输效果,SDH技术和OTN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光纤传输网络中的波分复用技术,可以满足视频信号的传输需求。

SDH技术可以实现高速、可靠的同步传输,而OTN技术则可以实现光网络中的任意波长、数据格式的波长透传,提供了灵活的传输方式。

3. 视频编码和解码技术视频专网技术方案采用H.264、H.265等高效的视频编码技术和制式化的解码技术,以实现视频信号的高清晰度传输。

同时,通过对视频信号的压缩和解压缩,可以减少传输带宽,提高传输效率。

4. 网络管理技术视频专网技术方案还需要配备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包括设备状态监控、带宽管理、故障处理等功能,以保证视频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网络管理技术可以对传输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视频传输的顺畅进行。

5. 系统集成视频专网技术方案需要对各项技术进行系统集成,保证各项技术协同工作,实现视频传输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系统集成需要综合考虑各技术环节的应用条件和工作原理,通过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确保视频专网技术方案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技术方案特点1. 高清晰度视频专网技术方案采用H.264、H.265等高效的视频编码技术,可以实现高清晰度的视频传输,满足用户对视频质量的需求。

2. 低延迟视频专网技术方案采用SDH/OTN等高速传输技术,可以保证视频信号的实时传输,实现低延迟的视频传输效果。

5G专网组网原理和典型组网分享

5G专网组网原理和典型组网分享

5G专网组网原理和典型组网分享摘要: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 5G 助力行业客户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多,为行业用户打造“专建专维·专用专享”的5G专有网络,提供具有定制化资源、服务质量保障、业务隔离的精品安全网是下一步网络演进的方向。

本文主要描述了5G专网的组网原理和典型的案例分享,为行业客户部署5G专网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5G专网;MEC;公网和专网一、5G专网的组网原理1、5G专网定义:5G 专网是指利用5G组网、切片和移动边缘计算等技术,从无线基站、承载网到核心网为行业用户单独建设,提供物理独享的5G专用网络,满足客户高清视频、VR/AR、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个性化业务的发展需求。

公网与专网的主要区别在于公网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专网为特定对象服务。

2、5G专网组网架构:5G 专网主要有无线接入网、承载网和核心网组成。

无线接入网对一个或多个小区进行控制,同时提供无线资源管理、调度等功能。

无线接入网通过 N2 接口与5GC核心网网元 AMF 对接,通过 N3 接口与用户侧部署的 MEC进行对接。

5G专网MEC作为移动锚点,负责分组路由、转发、包检测及策略执行、流量上报等功能,并负责计费报告生成,满足行业用户对于边缘网络及业务能力的需求。

5G专网的核心网网元还包括专用 AMF、SMF:AMF 用于注册、连接和移动性管理;SMF 用于会话管理、IP 地址分配、策略执行和计费等功能; 5G 专网用户或专网终端注册成功后可发起数据业务、进行数据转发时,用户数据流将执行以下路由规则:专网终端—>专网基站—>专网 UPF/MEC—>企业内部应用。

3、5G专网特点及优势:5G 专网提供端到端的精细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及优化服务,移动边缘计算通过将算力部署到靠近客户的网络环境,通过算力下沉和5G边缘分流,实现更低延时、更大带宽的边缘算力、增值能力和行业应用、赋能不同行业。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中国移动5G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目录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 (5)1.1组网需求 (5)1.1.1业务加速 (5)1.1.2业务隔离 (5)1.1.3本地业务保障 (5)1.1.4业务数据不出场 (5)1.1.5边缘计算 (5)1.1.6无线上行带宽增强 (6)1.1.7无线专用 (6)1.1.8接入控制 (6)1.1.9能力开放 (6)1.2运营及运维类需求 (6)1.2.1业务运营 (6)1.2.2网络运维 (7)1.2.3安全 (7)1.2.4计费 (7)1.3业务能力与网络技术能力的映射 (7)2.技术架构及技术要求 (9)2.1技术网络架构 (9)2.2技术要求 (10)2.2.1端到端QoS优先调度 (10)2.2.2专用DNN (11)2.2.3网络切片 (12)2.2.4边缘计算 (14)2.2.5无线专网定制 (15)2.2.6无线专网增强 (16)2.2.7核心网定制 (16)2.2.8能力开放 (16)2.2.9开通 (20)2.2.10计费 (21)2.2.11安全 (21)3.产业及商用发展建议 (23)4.结束语 (24)缩略语列表 (25)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1.1组网需求行业客户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业务需求众多且差异巨大,各类行业应用的差异化组网需求主要包括:业务质量保障、业务隔离、超低时延需求、数据不出场、边缘计算、超级上行、接入控制和能力开放。

1.1.1业务加速行业用户要求增强的数据业务质量保障,根据业务质量要求在带宽和时延方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质量保障,保证高优先级用户获得更好的业务加速体验。

1.1.2业务隔离行业客户要求专用网络资源与公众网隔离,通过专用的业务数据通道实现业务流量的定向汇聚传输和隔离,保证数据专用和安全。

1.1.3本地业务保障行业客户要求对时延敏感的业务(20-40ms)在靠近用户的位置进行卸载,就近处理。

1.1.4业务数据不出场行业客户要求超低时延保障(≤20ms),企业内部相关业务数据要在园区内分流卸载,不出园区,满足数据安全和本地数据快速处理的需求。

宽带及专线技术知识讲座-江西移动

宽带及专线技术知识讲座-江西移动

距离:3Km以内。
9
xDSL 技术比较
• PSTN、 ISDN
老式模拟电话网、综合数据业务网
• HDSL, SDSL, HDSL2
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 ADSL, RADSL, UADSL (G.lite)
非对称数字环路
• VDSL
超高速数字环路(非对称)
10
非对称ADSL技术
0-4kHz用于传输话音
变,要求端到端的网络管理;总部 出口带宽增大,分支关注成本;
中小企业、 宾馆
主要Internet 接入;部 分互联需求;
信息化建设需求强烈,关注成本; 接入便利,带宽易扩展;
20
大客户专线建网技术
FR/DDN/数字电路
成本 中等 QOS保证较好 最高
QOS保证较好
ATM
最低
IP VPN
中等
统计复用,带宽利用率 高
16
GPRS/EDGE/3G接入
17
目录
基础
案例分析
18
专线业务定义
一. 广义专线: 任何私有的、端到端的连接通道,都可以认为是广泛意义上的专线。如:运营商本身不 同子网内设备互连的通道,子网间设备对接的通道,以及为政府机关、医疗、教育、工 商、税务、海关、公安等提供的专业办公网等等;
SDH
SDH
东向
PIU
ATM单板
AUX
系 统 -48V 管 理 辅助接口 平 台
PDH SDH
FE GE
RPR
ATM
SAN
OADM
MSTP = SDH + 新功能模块
对现有SDH平台上插入新功能模块,即可平滑升级为MSTP,保护原有SDH投资。 MSTP具备原有SDH的所有功能,同时支持以太、ATM、DDN等二层交换、透传等,满 足综合业务承载和专线透传等应用。 MSTP与原有SDH网管统一,降低了网络运维成本。 24

移动专网工程方案

移动专网工程方案

移动专网工程方案一、项目概述移动专网(Mobile private network,MPN)是一种基于LTE、5G等无线通信技术的私有网络,主要用于企业或特定行业领域内的专用通信需求。

移动专网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提供高速、低时延、高可靠性的通信服务,满足用户对数据安全、实时性和私有性的要求。

本工程方案旨在为特定企业或行业构建一套完善的移动专网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规划、设备采购、系统集成、测试调试等全流程服务。

通过本工程方案的实施,客户可以获得一套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私有通信系统,提高业务效率,降低通信成本,并满足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需求。

二、项目需求分析1. 通信覆盖需求:客户需要在其场地内实现全覆盖的通信网络,包括办公楼、车间、仓库、停车场等各个区域。

2. 高速通信需求:客户的业务需要大量的高速数据传输,要求网络能够支持高速传输,同时保持低时延和高可靠性。

3. 数据安全需求:客户的通信传输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需要网络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安全保障,包括加密传输、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功能。

4. 管理和监控需求:客户需要一套完善的系统管理和监控系统,用于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况、设备状态、数据流量等信息。

基于以上需求,本工程方案将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

三、技术方案1. 网络规划方案:根据客户的场地布局和通信需求,采用LTE或5G技术,设计覆盖方案,包括基站位置、天线安装、信道资源规划、干扰管理等内容,以实现全覆盖的高速通信网络。

2. 设备采购方案:根据网络规划方案,选择合适的基站设备、天线设备、传输设备、核心网设备等,保证网络设备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具备良好的互操作性和性能。

3. 系统集成方案:将各类设备进行系统集成,包括基站设备、传输设备、核心网设备、安全设备等,保证它们能够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套完整的移动专网通信系统。

4. 安全保障方案: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方案,包括网络加密、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管理等功能,以保护客户的敏感数据安全。

APN专网组网模式与设置

APN专网组网模式与设置

APN专网组网模式与设置APN (Access Point Name)专网是指由运营商提供的私有网络,用于连接企业或组织的分支机构和移动设备。

APN专网采用虚拟专网(VPN)技术,提供安全、稳定的连接,使得企业或组织能够跨地域、跨运营商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1.中心式组网模式:在中心数据中心设立APN专网服务器,分支机构通过专网与服务器相连。

这个模式适用于需要集中管理和控制数据传输的企业或组织,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2.网状式组网模式:各个分支机构之间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的APN专网。

这个模式适用于分支机构之间需要频繁互联的企业或组织,可以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效率。

3.星状式组网模式:所有分支机构都通过专网与中心数据中心相连,形成一个星状的APN专网。

这个模式适用于分支机构之间的通信需求较少或者以与中心数据中心的通信为主的企业或组织。

1.配置APN:需要根据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信息,进行APN的配置。

APN的名称、APN的用户认证设置、APN的接入点等信息需要正确设置,以确保成功连接到运营商的专网。

2.设定VPN:根据运营商提供的VPN设置,进行VPN的设定。

VPN设定包括加密方式、协议、VPN服务器地址等,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确保网络安全:除了VPN的设定外,还需要加强网络的安全措施。

可以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护系统等技术手段,保护APN专网的安全。

4.网络优化:对于APN专网的连接和传输进行优化,使得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可以采用负载均衡、带宽优化等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用性。

5.故障排除和监控:设置故障排除和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故障。

可以使用网络管理工具和监控系统,对APN专网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总的来说,APN专网组网模式和设置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进行选择和设定,目的是为了提供安全、稳定的连接和传输,满足企业或组织的通信需求。

指挥控制系统移动通信专网中4G-LTE技术应用

指挥控制系统移动通信专网中4G-LTE技术应用

指挥控制系统移动通信专网中4G-LTE技术应用摘要:结合当前的移动通信工程的发展情况,探讨了通信工程中的4G-LTE通信网络架构的情况,结合指挥控制系统移动通信专网进行举例说明,探讨了4G-LTE技术在移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希望对今后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通信工程,4G-LTE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架构当前,移动通信技术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4G-LTE技术在通信领域中表现出多网络传输、目标速率快、信道频谱宽和接口开放等方面的特点,符合实现2G、3G的网络之间相互的平稳对接的要求,便于满足通信系统的升级成本发展。

在商用网络中应用4G-LTE技术,现在已经获得快速的发展,具有非常广泛的普及程度。

这里结合4G-LTE技术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其在指挥控制系统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希望能有助于提升指挥控制系统通信工程运行质量。

一.4G-LTE通信网络架构对于4G-LTE网络来说,主要涉及到EPC、E-UTRAN两部分,其中,对于EPC 来说,主要有MME、SGW、PGW、PCRF等,在此过程中,多个演进型eNodeB包含在E-UTRAN 中,同时,X2的接口则能进行相关的eNodeB的连接。

在借助于4G-LTE技术的过程中,进行通信网络的组建中,能够利用S1接口为EPC部分、E-UTRAN部分的连接通道的作用[1]。

相比于3G网络来说,EPC部分则是4G网络中的分组域,主要是实现网络通信中的分组功能,传输VoIP业务的载体为IMS系统。

针对4G-LTE通信网来说,一般情况下,则是通过SGW及MME来共同实现相应的SGSN功能,同时,PGW来实现GGSN功能,在具体的信息传输过程中,通信网的核心网相关的EPC可以实现分离控制面、用户面的功能,这样的就会减少用户面和MME部分的控制面的干扰问题,能促进3G网络和4G-LTE网络的融合方面的要求。

对于4G-LTE通信系统中HSS来说,主要则是包括IMS、UMTS及核心网提供数据支持服务等方面,所涉及到的通信协议则是Diameter,其中的Cx接口连接IMS、HSS;而对于3G核心网的连接则主要体现在C/D、Gr/Gc的接口连接中,涉及到的通信协议则是MAP。

5G专网及垂直行业应用介绍

5G专网及垂直行业应用介绍



大多数场站有视频
可考虑综合统一的

安防监控、周界检
智慧场站管理界面,
测设备,但这些设
把设备数据采集与
备对风险事件自动
监控、视频安防、
感知能力偏弱,智
站场日常管理、维
能化程度相对不足。 保等作业集中管控。
智能化提升业务场景全览
智能安防
场站管理
风 身份验证
设备维保
险 事 作业行为分析
设 备
设备台账
件 周界入侵
eMBB: 增强移动宽带
mMTC:海量大连

URLLC: 低时延高可

4
对5G行业应用演进路线的理解
AR/VR/高清视频/无人机等逐步应用
eMBB 第一波应用
360 VR直播
AR指导应急作业
无人机视频回传
视频监控
4K/8K高清视频
uRLLC 第二波应用
智能制造
车联网
AR/VR/高清视频元素成为终端及外设卖点
智慧能源
智慧矿业
局域专网特点:生产网、高安全、高可靠
1、端侧:5G AR实现工业级组网 工业级物理接口、丰富协议(L2TP/GRE/IPSEC)
2、承载侧:通过FlexE硬切片 实现生产网/办公网/人网绝对分离
生产网切片 办公网切片 人网切片
移动承载网
5GC大网
园区外
园区内
3、云侧:通过DC-GW+FW 汇聚环(100GE) 实现MEC组网,与企业内网安全隔离
5
“5G+智慧巡检”应用场景
超高清视频监控
自动化巡检
作业管理(终端)
车联网
场站、加气站等高清安防监控

APN网络安全技术简介

APN网络安全技术简介

网络结构简单 数据安全
可扩展性 网络稳定性 应用范围
使用成本
6
APN接入方式1——GRE
客户AAA
HLR WCDMA 3G SGSN GGSN
地市汇聚 路由器或 交换机
SDH/MSTP
BSS
GRE隧道
客户内网
GRE(通用路由封装)接入方式: 需要客户内部网具有能够与联通行业应用 GGSN互通的物理通路(APN专线),是对某些 网络层协议(如IP和IPX)的数据报进行封装,使这些被封装的数据报能够在另一个网络 层协议(如IP)中传输,即在GGSN与客户路由器间建立GRE隧道。其优点在于实施便捷 ,对用户设备要求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 GRE 无线侧可扩展性有限,一张 USIM 或 SIM卡只能用于一个无线侧数据设备与核心侧的互联互通,或仅用于多个无线侧数据设备7
证通过“国家信息安全认证
中心”测评,并取得《信息 系统安全测评证书》(信息
系统安全保障级二级)。
15
目录
APN 技术原理 APN技术安全性 组网方案对比 业E隧道方式与L2TP隧道方式技术实现对比
组网方式
网络特性
GRE隧道方式
1、可以使用RADIUS认证 2、地址绑定联通或用户侧实现 3、RADIUS消息中仅携带用户号码 一个无线终端仅对应一个 IP 设备时 ,才可以实现用户核心侧主动访问 这些IP设备 1 、 大多数工业用路由器、部分防 火墙均支持该功能 2 、业务支持度高,吞吐能力仅决 定于设备处理带宽 支持多隧道备份 大流量业务支持较好,小流量业务 与L2TP区别不明显
10
APN技术安全性——总体安全保障(2)
•数据专线安全 •无线网络安全 WCDMA 来自于军事级扩频技术、快速功率控制将信号隐藏在噪声中, 无法被监听 增强的128位5元组(随机数RAND、期望响应XRES、加密密钥CK、完整 性密钥IK和认证令牌AUTN)鉴权密码算法。 网络以临时识别码(TMSI)给用户在传输信息中屏蔽用户真实身份 128位加密密钥(CK),通过KASUMI分组加密算法函数f8对数据进行加密 采用信令完整性保护,防止消息被恶意篡改和伪造 提供了双向认证。不但提供基站对移动终端(MS)的认证,也提供了移动 终端对基站的认证,可有效防止伪基站攻击 接入链路数据加密延伸至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无线接入网络( RAN)是运营商的网络,主要负责从无线信号中提取信 息向分组域或电路域转发,数据在其中传输也会有加密,压缩等步骤。 而且 RAN都是底层设备,数据在上层的含义对这些设备来说是抽象的, RAN设备本身不会带来安全隐患。 11 WCDMA 安全机制具有可拓展性,可为将来引入新业务提供安全保护措 施 客户内网出口至联通移动网间,采用物理专线进行数据传输,与互联网 隔离,确保数据在全封闭环境内传递,不受影响

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专网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研究

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专网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研究

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专网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研究丁建文1,3,郑鹏2,3,李海鹰4,孙斌1,3,费丹3,5(1.北京交通大学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北京100044;2.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44;3.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高速铁路宽带移动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44;4.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上海200003;5.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摘要: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具有低时延、高速率的特点,同时在我国5G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

5G技术铁路应用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技术支撑,将5G技术应用到铁路有利于提升安全保障水平、运营效率、智能化水平并促进5G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对铁路5G专网架构、互联互通接口及协议栈进行论述,结合技术特点和信令流程提出铁路5G专网互联互通测试方案,提出将开源平台应用到铁路5G专网互联互通测试的方法,能够提高测试效率,扩大测试覆盖范围。

关键词:铁路5G专网;互联互通;核心网;无线网中图分类号:U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0)11-0031-10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11.0311概述高速铁路的便捷性、高效性和高安全性使其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同时高速铁路也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1]。

近年来,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的瓶颈开始逐渐凸显。

当前GSM-R系统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承载业务量有限:GSM-R系统只有4MHz频段,带宽为200kHz,属于窄带通信,因此其容量受限。

(2)GSM产业链逐渐萎缩: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

(3)传输效率低:无法提供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834210);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N2018G072);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P2020G004);中兴产学研合作项目(P20L00110);上海申铁课题(I20L00240)第一作者:丁建文(1980—),男,副研究员,博士。

5G双域专网技术方案及部署关键问题分析

5G双域专网技术方案及部署关键问题分析

5G双域专网技术方案及部署关键问题分析摘要:5G双域专网作为5G专网重点业务场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稳定中国移动集团成员市场和拓展政企信息化市场新利器。

5G双域专网业务满足公网用户“不换卡、不换号”进行公网、专网“双域”业务的访问需求。

包含3种典型场景,如表1所示,其中场景1可通过现网数据配置实现。

但随着业务发展,场景2和场景3的“基于用户位置开放专网访问能力”等需求旺盛,需在网络中部署ULCL(UplinkClassifier,上行分流器)分流能力,建设用于分流的双域UPF。

关键词:5G双域专网;技术方案;部署问题引言作为构建新基础架构的领导者,5G融入了成千上万家公司,帮助数字化、智能转型和升级到初始核心,实现5G+行业的集成发展,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

其中,以校园、政府、医疗保健和旅游行业为代表,希望以5G网络取代或配合公司现有的Wi-Fi网络,同时允许公司员工(例如教师、学生或公务员)使用手机正常上网。

15G专网及关键技术1.1非公共网络我们俗称的5G行业专网,在国际标准组织3GPPR16标准中定义为非公共网络NPN(Non-PublicNetwork),区别于面向公众的公共网络。

根据组网模式的不同,3GPP把非公共公网NPN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组网NPN:SNPN (StandaloneNPN),具备完全独立PLMN网络号,使用不同的频段,区别于运营商提供的公共网络,可独立运营;另外一类是公共网络集成NPN:PNI-NPN (PublicNetworkIntegratedNPN),与现网运营商共享网络资源,由公共运营商进行运营。

而根据共享的程度不同,PNI-NPN又进一步细分为部分共享组网和完全共享组网。

在2020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均针对终端移动的灵活性、数据的本地低时延及安全、业务的安全时延要求三大场景,根据不同的行业需求和场景,围绕标准定义的完全共享、部分共享、独立部署3种组网分别提供对应的服务模式3种组网的最大差异在于共享的程度和隔离性,完全共享组网是指终端到企业内网从无线、承载、核心网共用一套网元设备,通过切片ID、DNN(DataNetworkName,数据网络名称)、VLAN (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等不同,给客户提供虚拟的一张局域网,逻辑隔离;部分共享一般是5G核心网的CP控制面共享,承载UP用户面客户独享,基站、承载网按需部分共享,形成承载用户面流量的网元物理独享的客户专享网络,用户面流量隔离;独立部署SNPN采用独立的频段、承载和核心网,从控制面、信令面和空口资源等独享,完全与外部移动网络隔离。

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

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

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通信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通信网络无法满足传输速度、延迟、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5G专网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推动5G专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下面将详细介绍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设策略。

一、5G专网技术解决方案1.网络架构创新5G专网技术的网络架构采用了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虚拟化等技术,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带宽的通信能力。

边缘计算可以将数据处理和分析推向网络边缘,减少数据传输延迟;网络切片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为不同的业务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分配和管理。

这些创新的网络架构使得5G专网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2.物理层技术创新5G专网技术在物理层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包括大规模多天线技术(Massive MIMO)、波束赋形技术(Beamforming)、毫米波通信技术等。

这些创新技术可以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增加传输速率、降低传输延迟,从而为5G专网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安全保障策略在5G专网技术中,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5G网络的开放性、虚拟化特性以及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加入,网络的安全隐患也会相应增加。

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策略至关重要。

安全保障策略应该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流量监控等方面的措施,以确保5G专网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4.集成应用服务5G专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服务将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5G专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可以为各行业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通信服务。

例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成为5G专网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

二、5G专网技术建设策略1.促进政策法规的制定在5G专网技术建设过程中,政策法规的制定至关重要。

中国移动集团宽带接入技术模式(doc 54页)

中国移动集团宽带接入技术模式(doc 54页)

中国移动集团宽带接入技术模式(doc 54页)集团客户专线接入业务研究报告版本号: 1.0.0目录1研究背景122专线业务需求及技术现状142.1业务需求分析142.2技术现状统计202.3主流的专线接入技术262.3.1SDH/MSTP接入282.3.1.1SDH专线282.3.1.2MSTP专线322.3.2PON接入372.3.2.1PON概述372.3.2.2PON的设备以及端口392.3.2.3PON接入中客户侧的设备部署422.3.3WLAN接入442.3.4xDSL接入462.3.5以太网(LAN)接入493中国移动网络现状523.1骨干网523.1.1省级传送网523.1.2IP承载网553.2城域网583.2.1城域传送网583.2.2IP城域网634专线接入问题分析及建议654.1接入资源问题分析及建议654.1.1问题分析654.1.2建议664.2现有主流技术方案问题分析及建议694.2.1现有技术方案694.2.1.1E1专线704.2.1.2以太网专线714.2.1.2.1基于光纤收发器的以太网专线714.2.1.2.2基于光猫/光端机的以太网专线 (73)4.2.1.2.3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专线754.2.2现有技术方案的问题分析764.2.3建议784.2.3.1在客户侧部署支持网管的PDH设备 (78)4.2.3.2SDH/MSTP设备向网络边缘演进和渗透 (79)4.2.3.3PON接入网络的建设824.2.3.4PDH设备、MSTP设备、PON设备的选择原则 (84)4.3业务流程问题分析及建议854.3.1问题分析854.3.2建议864.3.3集团客户专线业务流程建议884.3.3.1售前/售中流程914.3.3.2业务开通全流程924.3.3.3收入结算流程954.4人力资源配置建议975专线接入技术模式976专线接入解决方案举例1026.1电路专线解决方案1026.2VPN解决方案1036.3互联网接入方案1046.4语音接入方案1066.5xPON综合接入方案107前言随着全业务的全面竞争,中国移动必需具备为集团客户提供语音接入、宽带接入和信息化方案综合业务接入的能力。

宽窄带融合专用移动通信网络中业务传输关键技术分析

宽窄带融合专用移动通信网络中业务传输关键技术分析

宽窄带融合专用移动通信网络中业务传输关键技术分析摘要:宽窄带融合集群专网采用统一核心网架构,在关键任务型集群指挥调度业务应用中,利用多模融合网络的多重可靠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任务保障。

通过对多模终端的合理设计可以屏蔽通信体制对用户应用的影响,终端上提供统一界面的多种专网行业应用,简化人机交互操作复杂度,为用户提供一体集成的宽带业务应用体验。

同时,挖掘并结合宽窄带网络各自的技术优势,为用户实现更强大的业务应用能力。

关键词:宽窄带;融合;专用移动通信网络;业务传输;关键技术;目前,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下,在建设专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基站通信进,并在这一基础上,促进窄带通信的发展,以来满足业务增多、维护费用降低等要求。

而这也意味着必须实现专网无线通信系统的宽窄带融合,让宽带负责多媒体业务,窄带负责语言业务,并通过统一管理,达到理想专网通信效果,从而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宽窄带融合专网浅析以PDT、TETRA为代表的窄带网络具有载波频率低、无线传播特性好、单站覆盖能力强、系统可靠性高等特点,而基于B-Trun C标准的宽带集群网络,能为专网用户提供包括视频的多媒体集群调度能力。

宽窄带融合网络架构可以将这些互补特性整合到多模终端中,当终端侧能够提供一致性的应用界面,同时屏蔽掉复杂的多模网络操作,就能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从系统层面进一步提高公务执行效率。

在关键任务型集群指挥调度业务应用中,利用多模融合网络的多重可靠性,能够较单模网络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任务保障[1]。

(一)宽窄带融合组网的优势宽窄带融合组网利用现有窄带的大规模覆盖,在热点地区部署宽带网络,一方面利用窄带网络的低频段和大区制优势,另一方面在密集和热点地区,利用宽带网络的大容量和对宽带业务的支持,能有效缓解专网应对突发事件(如大型集会、运动会、大型安保等活动)时的压力。

与采用窄带移动补盲和增容设备方式相比,宽窄带融合网络能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和业务灵活性;对于纯宽带组网,由于受到成本和频段限制,宽带网络难以达到与窄带网络相似的覆盖程度,宽窄带融合网络中可以在宽带无法覆盖的盲区以及阴影衰落区域,利用窄带网络提供覆盖支撑。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技术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M2M S I M R e m o t e M a n a g e m e n t版本号:1.2.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2)3.2. 缩略语 (2)4.业务概述 (3)4.1. 业务定义 (3)4.2. 业务范围 (3)5.业务功能 (3)5.1. 发行实卡 (3)5.2. 发行白卡 (4)5.3. 发行空卡 (4)5.4. 发行SoftSIM (4)6.系统结构和组网 (4)6.1. 系统结构 (4)6.2. 各模块功能描述 (5)6.3. 系统组网 (5)6.3.1.专网写卡平台 (5)6.3.2. PBOSS/HLR (6)6.3.3.运营管理平台 (6)6.3.4. 物联网SoftSIM库生成平台 (6)6.3.5.省BOSS (6)6.3.6.专用写卡终端 (6)7.技术流程 (6)7.1. 支持空中写卡功能的制卡数据申请流程 (6)7.2. SoftSIM库申请流程 (7)7.3. 空中写卡流程 (9)7.4. 专用终端写卡流程 (11)7.5.营业厅现场写卡流程 (12)8.码号要求 (13)8.1. 短信接入码 (13)8.2. EID (13)8.3. MSISDN (15)8.4. IMSI (15)8.5. ICCID (15)9.设备要求 (16)9.1. 写卡管理 (16)9.2. 用户管理 (16)9.3. 号码及卡个人化数据管理 (16)9.3.1. 号码规则 (16)9.4. 密钥管理 (17)9.4.1. 机器卡密钥 (17)9.4.2. 平台传输密钥 (17)9.5. 事务管理 (17)9.5.1. 与机器卡 (17)9.5.2. 与系统平台 (18)9.6. 安全管理 (18)9.7. SoftSIM库管理 (18)9.7.1. SoftSIM库申请 (18)9.7.2. SoftSIM库生成 (18)9.7.3. SoftSIM库分发 (18)9.8. 专用写卡终端管理 (19)9.8.1. 操作员管理 (19)9.8.2. 终端信息管理 (19)9.8.3. 终端登录及写卡 (19)9.9. 模组厂商管理 (19)9.9.1. 统计管理 (19)9.10. 模组管理 (19)9.11. 查询统计 (19)9.12. 机器卡要求 (20)10.安全要求 (20)10.1. 应用层安全要求 (20)10.1.1. 访问控制 (20)10.1.2. 通信安全 (21)10.1.3. 可用性 (22)10.1.4. 安全审计 (23)10.1.5. 防攻击/防病毒 (24)10.2. 基础设施层安全要求 (24)10.2.1. 系统层安全要求 (24)10.2.1.1.访问控制 (24)10.2.1.2.通信安全 (24)10.2.1.3.可用性 (25)10.2.1.4.安全审计 (25)10.2.1.5.防攻击/防病毒 (26)10.2.2. 网络层安全要求 (27)10.2.2.1.访问控制 (27)10.2.2.2.通信安全 (27)10.2.2.3.可用性 (28)10.2.2.4.安全审计 (28)10.2.2.5.防攻击/防病毒 (29)10.2.3. 物理层安全要求 (30)10.2.3.1.环境安全 (30)10.2.3.2.媒体安全 (30)10.2.3.3.设备安全 (30)11.接口要求 (30)11.1. IF1(与物联网机器卡) (31)11.1.1. IF1-1下行数据格式 (31)11.1.2. IF1-2上行数据格式 (36)11.1.3. 加密算法 (38)11.1.4. MAC算法 (38)11.1.5. 计数器管理 (39)11.1.6. 批次号管理 (39)11.2. IF2(与PBOSS) (40)11.2.1. IF2-1写卡结果查询接口 (40)11.2.2. IF2-2同步批量卡数据接口 (40)11.2.3. IF2-3请求写卡接口 (43)11.2.4. IF2-4写卡结果通知接口 (44)11.2.5. IF2-5 SoftSIM库生成通知接口 (45)11.2.6. IF2-7 请求卡个人化数据接口 (46)11.2.7. IF2-8 同步写卡密钥数据接口 (46)11.2.8. IF2-9写卡密钥生成请求接口 (48)11.2.9. IF2-11现场写卡响应接口 (49)11.2.10. IF2-12 写卡密钥文件生成通知接口 (50)11.3. IF3(与运营管理平台) (50)11.3.1. IF3-1SoftSIM库文件同步接口 (50)11.3.2. IF3-2 模组在网状态查询接口 (51)11.4. IF4(与专用写卡终端) (51)11.4.1. IF4-1请求登录接口 (51)11.4.2. IF4-2请求写卡接口 (52)11.4.3. IF4-3写卡响应接口 (52)11.5. 省BOSS与PBOSS的接口 (53)11.6. PBOSS与运管平台的接口 (53)11.7. 现场写卡组件接口 (53)12.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53)12.1. 吞吐量 (53)12.2. 存储能力 (54)12.3. 可靠性要求 (54)12.3.1. 备份和恢复要求 (54)12.4. 容灾要求 (54)12.5. 稳定性要求 (54)13.软硬件要求 (54)13.1. 软件要求 (54)13.2. 硬件要求 (55)14.操作维护要求 (55)14.1. 可管理性 (55)14.2. 可维护性 (55)14.3. 易用性 (56)15.网管要求 (56)15.1. 网络管理方式 (56)15.2. 网络管理的主要功能 (56)15.3. 性能管理 (56)15.3.1. 故障管理 (57)15.3.2. 安全管理 (57)15.3.3. 配置管理 (57)16.编制历史 (58)附录A密钥分散算法 (58)A.1.8字节分散参数 (58)A.2.16字节分散参数 (59)附录B省编码 (60)附录C卡商代码 (61)附录D状态码定义 (61)附录E多运营商临时个人化数据方案 (61)附录F移动签名登录方案 (62)前言本标准对基于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平台技术规范实现过程中需要规范的技术方案提出全面要求,是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平台实现所需要遵从的纲领性技术文件。

移动专线方案

移动专线方案

移动专线方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解决移动网络连接的问题。

传统的无线网络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因此需要专业的移动专线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介绍移动专线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移动专线的定义、优势和应用场景等。

一、移动专线的定义移动专线是一种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技术实现的网络连接方式,它具有稳定、高速和安全的特点,可以满足企业和个人对于移动网络连接的需求。

移动专线可以提供可靠的网络连接,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协议,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

二、移动专线的优势1. 高速稳定:移动专线可以提供高速的网络连接,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无论是企业内部办公还是个人使用,都能够享受到快速、流畅的网络体验。

2. 安全可靠:移动专线采用多层次的安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无论是企业机密数据还是个人隐私信息,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被黑客或者恶意软件攻击。

3. 灵活便捷:移动专线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部署,不受地域和设备的限制。

用户只需安装相应的设备或者软件,即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方便快捷。

4. 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移动专线可以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包括TCP/IP、IPsec等。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三、移动专线的应用场景1. 企业办公: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移动专线可以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支持企业内部办公和远程办公需求。

员工可以远程接入企业内部网络,实现文件共享、视频会议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2. 高效物流:移动专线可以将物流信息与企业信息系统相连接,实现物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监控。

这样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运营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3. 智能家居: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移动专线可以实现家庭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随时随地控制家中的照明、空调、安防等设备,提升生活的舒适度和便捷性。

4. 高端医疗:移动专线可以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支持远程医疗和远程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专网技术
在项目单位建设有核心数据服务中心,建设服务器及存储设备,进行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

同时使用两台汇聚交换机实现网络虚拟化,提网络可靠性。

各分局、大队通过交换机与市局汇聚交换机直连,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

移动执法人员使用移动终端及移动执法车辆通过4G专用网络与局核心数据服务中心进行数据通讯,其中架设防火墙确保数据安全。

公众用户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公众服务平台,平台通过防火墙调用核心服务中心的部分非机密数据。

移动设备采用VPN无线数据专网技术。

用户可以通过无线数据专网接入方案使无线终端和局内网的业务服务器之间随时进行数据通信,同时可以为局提供子用户接入的鉴权认证和管理功能,使只有满足用户要求的无线终端才能接入到局内网。

移动为用户提供了APN方式接入服务,客户可以同移动商定一个专用的APN 名称。

例如:接入XXX国土资源局的APN名称为gtj.ZJAPN。

开通APN方式接入功能后,在移动的GGSN和国土局的接入路由器之间建立起一条专用的GRE数据传输隧道,只有该国土局容许的合法用户才能通过该隧道接入到局内网,而拒绝其他用户的访问。

APN接入方式提供E1/FE专线接入或互联网的方式建立数据专用通道。

用户一般采用E1专线或FE专线接入移动行业应用平台,从而保证了物理通道的安全性。

用户侧的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IP地址均由移动来统一规划,企业不能为内网设备自由选择IP段。

采用APN方式的单位用户可以选择统一的用户名密码,或者每个终端都不同的用户名、密码,或者空密码,这三种认证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完成身份的鉴权。

APN的接入方式分为APN+互联网模式和APN+专线模式,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选定。

APN的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
VPN网络拓扑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