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产业3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改革开放30年梨产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我国是世界栽培梨的三大起源中心(中国中心、中亚中心和近东中心)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远在朝时期我国已种植梨树,《诗经•风•晨风》中就有记载,马堆出土的竹简上记载了2100多年前的梨树种植情况。

梨在我国不仅栽培历史久、而且面积大、产量高。

由于梨果质脆、汁多、酸甜适口、多具芳香,适合我国人民的口味,因此,梨果一向深受人们的欢迎。

梨树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是我国南北各地区栽培最为普遍的果树,东至海滨,西自新疆,南起,北至,几乎到处都有梨树栽培;其栽培围之广,为其它各种果树所不及;又因梨树对栽培条件要求较低,而且产量较高,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果产业一直在不断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全国梨树面积107.13万hm2,产量1289.5万t,分别占全国水果总面积的10.2%、占世界梨果收获总积的57.9%;占我国水果总产量的2.2%,占世界梨果总产量的63%,可谓是世界梨果生产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梨产业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前5年,即1979年-1984年为逐步恢复阶段;第二阶段:1984-198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1988年—1992年为结构调整阶段:第四阶段即1992年—199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第五阶段即从1996年至现在进入稳定提高阶段。

我国梨产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是以扩大面积提高总产的外延式扩,生产经营管理比较粗放;从第五阶段开始走向以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区域布局和调整品种结构为主的发展之路,果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使我国梨产业稳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位置。

(一)面积、产量和单产的发展变化
在第一阶段,我国梨树种植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1979年284.26千公顷恢复到1984年的301.33千公顷;在稳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到1988年全国梨树面积突破487.47千公顷。

与第一阶段末的1984年相比面积增长了1.6倍;在结构调整的第三阶段,其面积增长缓慢,5年间全国梨面积只增加了33.73千公顷。

在快速发展的第四阶段,全国梨面积由1992年的521.2千公顷增加到1996年的932.65千公顷,4年间面积增加1.79倍。

在第五阶段,梨树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减缓,15年间面积仅增加了154.35千公顷,尤其是2006年和2007年全国梨面积均呈稳中略降得态势。

(见下图)。

从图1还可以看出,1979年至2007年29年间全国梨园总面积从301.2667千公顷发展到到1071.7千公顷,增加了3.6倍。

全国梨园总面积变化在1979年—2007年间梨面积增长出现了2个拐点,分别在1988年和1996年。

就产量而言,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梨的产量基本成增长趋势。

其中总产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79--1988年的9年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产量从143.79万吨上升到27.213万吨;第二阶段:1988-1991年,3年期间梨的总产量程略优下降的态势,由1988年总产272.13万吨下降到1991年的249.78万吨;第三阶段;从1992—2007年,其总产量直线上升,15年期间总产量从1992年284.61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1289.5万吨,净增加了1004.89万吨。

就单产而言,1979年到1995年的变化趋势正好与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反,每一个发展高峰的出现,导致了平均单产降低。

而从1996年开始,随着面积的平稳发展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单产业呈稳定上升状态。

到了2007年全国梨果平均单产达到了12.04吨/公顷。

,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到现今梨单产翻一番的目标。

(二)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质果率较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5%提高到现在的45%,其主要表现在果实外观和在品质的提高,果品安全质量的上升。

如更加注重果形的端正一致,口感的酸甜适度,农药残留量的逐步降低,无公害果品已成为梨果质量的基本标准。

但总体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果实整齐度差、果个偏小、果形不正、色泽不均。

在在质量上表现为:部分品种果肉颇粗,细胞稍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风味较淡,口感欠佳。

优质果和高档果率比例偏低。

而发达在果实采收后,
要进行精选、分级、清洗、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采用气调贮藏、冷链运输,在冷气货架下销售,优质果率可保证高达70%以上,可供出口的高档果占总产量的50%左右。

(三)采后贮藏保鲜及加工业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梨果贮藏保鲜业快速发展。

目前,梨果贮藏保鲜能力从1977年的50万吨上升到2007年360余万吨。

约占全国梨总产量的28%左右。

贮藏保鲜技术也由过去的“半地下室窖藏、土窑洞贮藏逐步发展到恒温冷藏与气调贮藏。

但这种恒温冷藏与气调贮藏量与生产量相比仍显得数量很少,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

在加大梨果贮藏能力的基础上,梨果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工能力迅速提高,到2007年鲜梨加工量达到了100万吨左右,占全国梨果总产量的7.8%。

加工品也由过去较少的梨清汁、罐头或梨糕糖产品逐步向梨汁饮料、浓缩汁、梨罐头、梨脯、梨酒等多种产品发展。

由于梨浓缩汁在国外市场比较受欢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较高,如美国东部报价有2005年的730到2006年1400美元/吨,因而梨浓缩汁生产线不断增加,梨浓缩汁产量也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梨清汁、浊汁也有生产。

梨罐头也是梨的主要加工产品之一。

梨罐头在2000年的出口量为2170.38 t,出口售价约合人民币0.547-0.614万元/t。

主要出口到欧洲、北美洲各国,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但总体而言,我国梨加工业起步较晚,滞后于梨的栽培业发展。

由于受经济和技术多面原因的影响,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这种产业特点决定了我国梨的90%以上是鲜食品种,缺少加工品种,而先进加工品种一般在50%以上。

同时我国梨加工水平低,加工产品少。

梨浓缩汁和梨罐头是最重要的梨加工品。

由于原料性能品质不专一、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加工品种有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造成国际市场竞争力不高。

(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
我国梨果生产总量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首位,但是梨果出口量多年来一直处于很低的位置(6万吨以下),梨果出口与生产量极不相称。

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加大了梨果出口的力度,梨果出口总量自1980年以来稳步上升,年均增幅达9.23%。

1998年以前中国梨果出口量一直处于10万吨以下,增长速度缓慢,1980—1997年均增幅仅为6.65%,但2001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我国梨果出口量达到40.12万吨,同比1980年增加了7倍。

2001年以后中国梨果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中国加入WTO,给梨果出口带来了机遇,我国梨果出口面临的外贸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促使中国梨果出口跨越式发展。

2001—2007年则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8.04%、60.12%、49.29%、46.7%、44.19%,39.75%,36.49%。

2001年为18.22万吨,2002年达到了24.35万吨,
2003年达到了29.7万吨,2004年达到31.35万吨,2005年为33.13万吨,2006年达到36.83万吨,2007年达到40.12万吨,创历史新高。

(五)品种和熟期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全世界梨属植物约有35个种,用于栽培的主要有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4个种类。

目前,我国梨栽培品种涵盖了这4个种类,传统大量栽培的品种有近100个,如秋子梨系统的南果梨、花盖、安梨、京白梨等;白梨系统的鸭梨、雪花梨、茌梨、库尔勒香梨、长把梨、金花梨等;砂梨系统的苍溪雪梨、宝珠梨、黄花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品种选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来一大批品质优良、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黄冠、翠冠、红香酥、中梨1号、金水酥等,并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见下表),取得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我国积极引进国外梨优良品种,以丰富我国品种类型。

选后从日、引进了诸如丰水、新高、黄金梨、园黄、幸水、南水、晚秀等品种,近年又从欧、美引进的西洋梨如巴梨、康佛伦斯、红安久、早红考密斯、阿巴特等品种在我国表现较好。

上述品种的培育成功和引入,不仅优化了我国梨品种结构,而且对梨品种和熟期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梨品种和熟期结构更加合理。

目前我国早、中、晚熟梨的比例已由改革开放前的7:23:70调整到现在的18:27:55。

具体表现在早熟梨品种在逐年增加,由1978年前的不足7%上升到现在的18%,主要栽培品种有:翠冠梨(约占8.0%)、中梨1号(绿宝,约占3.5%)、早酥(占2.5%)、雪青(占1.5%),其他品种约占2.5%。

中熟品种梨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1978年前的23%上升到现在的27%。

其主要品种有:丰水梨(占7%)、黄金梨(占6%)、黄花梨(占5%)、黄冠梨(占4.5%)、园黄(2.5 )湘南梨(占1%),其他品种约占1%。

晚熟梨比例在逐年下降,从1978年前的70%下降到现在的55%。

主要品种有:砀山酥梨(占23%)、鸭梨(占12%)、库尔勒香梨(占5%)、南果梨(占4%),金花梨(4%),雪花梨(占3%)、新高(1%)、苹果(1%),其他品种占2%。

(见下图)。

(六)区域布局更加优化
我国梨种植围很广,除省、港澳地区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梨树栽培。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华北白梨区(及西北);环渤海(辽、冀、京、津、)秋子梨、白梨,西部地区(新、甘、陕、滇)白梨,黄河故道(豫、皖、)白梨、砂梨,长江流域(川、渝、鄂、浙)砂梨五大产区。

这种生产的区域性分布由改革开放前的普遍种植到现在的相对集中发展。

从栽培面积来看,2007年冀、川、辽、新、陕、、甘、云、豫、黔为我国10大主栽省。

共有栽培面积715.2千公顷,占全国栽培面积的66.67%。

就产量而言,位居前10位的省份是、、、、、、、、新疆、。

拥有产量1022.51万吨,占全国梨总产量的79.29%。

从地域来看,华北白梨区是我国梨的最大产区,其产量约占我国梨总产量的25%,其次为西北黄土高原白梨区,其产量约占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9%,再次为长江流域砂梨区及黄渤海湾秋子梨和白利区,上述两区各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6%,排在第五位的是黄河故道白梨、砂梨区,其产量约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3%(见下图)。

这种区域的相对集中为我国梨的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打下来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梨产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梨果生产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与入世后国外市场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仍不尽合理
在梨生产区域布局上,仍缺少通盘、科学、合理的区划,贯彻适地适栽的原则不够坚决。

一是在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仍有大量梨的栽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1984年水果市场放开以后,由于梨果生产效益较高,导致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果农,不顾当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条件,违背适地适栽原则,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二是在适宜区缺乏品种区划,盲目发展不适宜与不适销对路的品种。

与此同时,我国梨栽培面积、产量虽居世界首位,但品种结构颇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一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鲜食品种占主体,加工品种寥寥无几。

鲜食品种栽培面积、产量均为全国栽培总面积、总产量的95%以上,加工品种不足5%,目前只有软肉秋子梨的‘安梨’、‘南果’和西洋梨的‘巴梨’等极少数品种呈加工主角,致使我国梨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加工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梨加工业的长足发展;二是品种熟期结构搭配不尽合理。

个别晚熟品种如砀山酥梨、金花梨的比例偏多,约占全国梨栽培总30%、总产量32%。

三是主栽品种单一。

砀山酥、鸭梨、雪花、金花一直是四大晚熟当家品种,其占据我国梨栽培总面积、总产量的2/3份额,面临
成熟期过于集中,面积大、产量过剩、果品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价格低、卖果难之局面。

四是在部分梨产区,一些产量、效益低,销路不畅的老、劣品种仍占相当比例。

(二)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苗木是果品生产的基础。

采用良种苗木可以增加早期产量20%以上,并能明显提高生产效益。

我国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但因保护不力,再加上环境污染和基本建设,一些野生种质资源、品种资源已经绝种或濒临灭绝或生长不良;同时,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不够;对引种、选种、育种没有足够重视,区域适应性试验工作相对滞后,致使品种更新速度缓慢,良种不足;发达现已普遍采用无病毒的健康良种苗木,而我国目前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还不健全,无病毒良种苗木重不足,质量普遍不高。

时至今日,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在苗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尚无从事良种苗木生产的龙头企业;二是任单位与个人均可随意繁苗,苗木不按标准生产,生产分散,缺乏有效的管理,苗木广告比比皆是,植物检疫名存实无,销售的苗木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鱼目混珠,质量良莠不齐;三是苗木调运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

以上境况令人担忧,其重扰乱了我国梨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品质与品牌优势不突出
目前,就我国梨果品质而言,梨果在品质与国外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不足,而在外观品质和包装质量上却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

在品质果肉颇粗,细胞稍多,风味偏淡,香气无或较淡,品质欠佳,不耐贮藏;外观品质果实整齐度不一,果个偏小,果形不正,绝大多数未经产后商品化处理,表现为色泽差,光泽缺乏;因而,优质果品率偏低,不到50%,约为国外的3/5;高档果品率不足10%;安全生产刚刚起步,绝大多数生产者不了解、不熟悉有关果品标准,故没按标准生产果品,部分生产者甚至仍使用明令禁用的剧毒、高残留等农药,既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又致使果品中农药残留量偏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影响了梨果整体质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讲究包装质量。

纸箱外彩印面纸质差,瓦楞纸质地粗糙,厚度薄,致使纸箱整体耐压力不足;箱体设计偏俗,容量多样性欠缺,图文不茂,纸箱整体质量不佳。

同时,隔板瓦楞纸质地粗糙,包装纸或塑料网袋卫生也存在一定问题。

全国各主产区均有自己的外销售企业和销售品牌,但缺乏拥有名牌、经营规模大、在国外市场有影响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在国外果品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

(四)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多数梨主产区仍沿用传统的高产稳产的栽培管理技术生产果品,疏花疏果不,没采用单树定产,致使产量偏高,品质下降,特别是忽视土壤改造、肥料、灌溉水的选用以及采用适宜果袋、实行最佳套、卸袋时间、盖反光膜、摘叶增添光照等附加措施的实施,故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果品质量。

非科学、不合理的化肥、农药的施用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频繁使用,导致果品中农药残留量高,有毒、有害物质重超标。

果品商检不合格,销不畅,外销艰难。

(五)产业化水平较低
产业化水平较低是目前我国梨果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现行的一家一户的生产体制,由于栽培面积小,区域难以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正规化的包装和清选分级设备,大多数果实自产自销,混级贮运,导致果实品质差异较大,只有样品,缺乏商品,难以适应市场果品竞争之需要。

而藏诸及加工企业与生产农户不是利益共同体,往往导致丰年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重挫伤了生产者种梨的积极性,进而又制约了果品企业的发展。

(五)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发展滞后
我国梨总贮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30%以下,而且主要以土窑洞、半地下窖、冷凉库等土法贮藏为主,普通冷藏仅约占总贮藏量的25%,气调贮藏只有3%~5%。

梨先进生产国鲜食梨果都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再投放市场。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所影响,我国经销者对采后商品化处理没有足够认识,加上处理的生产流水线数量偏少,难以满足生产经营之需,致使我国梨果上市销售前的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与发达相比差距较大,商品化处理果比率低,只占梨总产量的1.5%左右,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果品外观品质竞争力明显偏弱。

缺乏冷链流通,先进现已基本上实现了采后的冷链流通(运输、贮藏和销售),而我国梨果冷链流通几乎是一片空白。

加工能力有限,加工量小,不及梨果总产量的10%;加工技术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佳;农残超标,加工产品种类不多,花色品种缺乏,除糖水梨片、梨汁、梨脯外,梨鲜榨汁、梨汁饮料、梨酱、梨酒、梨醋和梨烤片等其它加工品尚属未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三、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强科技攻关,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为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果农的综合素质及果园管理和产后处理及营销的技术水平。

同时,在资金投入面,应单独切出一块用于支持科研。

(二)加快优势区布局与商品基地建设
在品种结构的调整上,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市场要求,正确评价生产上现有品种的特点和市场优势。

不同生态栽培区,应选择或引进2~3个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实施名牌战略。

重点品种要尽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特别是目前我国晚熟梨比例过大,早、中熟梨比例较小的品种结构不合理现象,应尽快改变,作到早、中、晚熟合理配植。

根据笔者近30年的我国梨果品种规模、产量与价格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总面积只要控制在60万亩之,其市场价格是可观的,也是平稳的。

在生产布局上,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量力而行、扬长避短、适当集中的原则,尽量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非适宜区改种其它作物,尤其是前些年不顾生态条件盲目占用良田发展的果园,要尽快退果还粮还草;积极利用果树区划成果,在适宜区和最佳适宜区,结合退耕还林计划,利用荒山、荒坡、荒滩有计划地发展。

同时要加快老残果园淘汰更新和劣质果园改造的步伐,促使梨果生产向适宜区或最佳适宜区集中。

实施果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起一批级的优质梨商品基地,以应对目前果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

(三)加大对优质梨和优势产区的扶持力度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采取优惠税收、信贷扶持等相应的支持政策,支持梨优势区域和特色梨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出口梨生产基地的投入,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到优势区域建立加工基地。

制定有利于扩大梨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扶持精品、名品生产。

(四)提高梨果生产的科技含量
鼓励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要扶持培育对主要病害免疫的新品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推广步伐;加强对危险性病虫害的防治,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采后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产业整体发展能力。

(五)强化苗木和果品质量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苗木、果品生产、流通和市场的管理,制定或修订苗木、生产技术规程和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梨果质量分级标准,加快标准实施步伐,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果品质量认证制度,推进优质优价。

(六)加快梨果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是水果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动力。

梨果作为一种多年生的农作物,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种植面积已很大,产量在急剧上升,果品由卖市场转向买市场。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过去分散的小农经营式显得手足无措。

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走产业化道路,规模发展,实现从无序生产到有序经营、从追求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从小农分散生产到规模化集中生产的转变。

在目前土地政策下,创建“公司+农户”或“果业生产合作社”等利益共同体。

通过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七)大力开展果品加工业
当前我国梨果加工业非常落后,加工用果还不到总产量的8%。

这对于我国梨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个很大的影响。

而西发达如美国、意大利,约有40%的鲜果用加工。

因此,大力开展梨果的加工,是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产值的关键。

同时,要加强对梨果汁止咳、化痰、润肺等药用化学成分的提取和作用机理面的研究,争取在较短时间找出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开发出可用于医疗保健的高附加值产品。

总之,要在加强商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把贮藏、保鲜和加工业作为梨果业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梨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art/2009/2/10/art_910_192636.html
目前晚秋黄梨种植主要集中在、及,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为阜南县、市、邓州市、馆县。

种植地区还包括北京怀柔,,等少数地区。

阜南县种植面积1.2万亩。

近年来晚秋黄梨种植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晚秋黄梨种植面积近万亩。

邓州市已发展晚秋梨种植面积7000多亩。

馆县晚秋黄梨种植基地位于县城西南部的房寨镇北拐渠村,现有种植面积1100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