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成像系统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6年, 中国科健公司与美国波士顿的Analogic公司成立合资公 司,名为安科公司,开始发展我国的磁共振成像产业,3年后, 第一台磁共振成像设备通过鉴定,第二年,第一台国产磁共振 落户河北;
1998年,世界磁共振成像年;
20Baidu Nhomakorabea3年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分别颁给了已是古稀老人的洛特 波尔和曼斯菲尔德。
1901年授予
1895/12/22 第一张X线照片
9
X-CT成像系统
• 人体断面成像,1969设计成功,1972公诸于世
世界:
1917,奥地利,雷当,重建算法 1963,美国,柯马克,论文 1967-1970,英国,EMI公司,豪斯 菲尔德,第一台CT,1971/9放置在伦 敦医院
1972,第一张CT照片,用于诊断妇女 脑囊肿
• X线设备相关技术近几十年的改进
– 高千伏技术,荧光增强技术,高速增感屏,快速X线感光胶片,X线 影像增强器等
• 现代设备
– CR,DSA等
• X线设备目前存在问题
– X线产生效率低
我国:1951,上海精密医 疗器械厂试制第一台X线机
– 胶片对X线的敏感度不足
8返回
伦琴与第一张X线照片
1895年11月8日晚,意外发现。 威廉·康拉德·伦琴 (1845~1923) 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
• 优点:对人体无损,无创,无电离辐射,实时动态,便宜 • 缺点:图像分辨力难以突破
12返回
磁共振成像系统
194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 E.Purcell 及斯坦福大学的 F.Block领导 的两个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磁共振现象。Purcell 和 Block 共同获得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优点:
– 对人体无创 – 可对组织形态与功能两方面分析 – 分辨率高 – 任意截面成像,易构造 三维图像 – 对软组织敏感
• 目前主要设备:
– 同位素扫描仪 – γ相机 – SPECT,单光子发射型CT – PET,正电子发射型CT
11返回
超声成像系统
• 发展过程
– 1928年,R.W.Wood等人首先应用超声波作为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手 段。
– 本世纪四十年代,Firestone等人开创了利用超声波诊断疾病的先例, A型超声仪器
医学成像系统
.
1
课程简介
• 学时安排:理论52+实验20 • 主要内容:了解目前主流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构
造,并能进行简单的系统分析与维护
– 概述 – 投影X线成像系统 – X-CT成像系统 – 放射性核素成像系统 – 超声成像系统 – 磁共振成像系统 – 医学成像新技术
• 参考教材:
– 高上凯,医学成像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
等用线性梯度场来获取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并于1976年使用该方案开 发出了一种快速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77年,达马迪安及其同事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 身磁共振成像装置
1980年,第一幅人体胸腹MRI图像产生,MRI商品化
13
磁共振成像系统
1984年,美国FDA批准核磁共振使用于临床;
– 医学图像处理:对已获取的图像作进一步处理,使 其更清晰,或更突出其特点,或对图像作模式分类 等
• 主要医学成像系统 • 本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4返回
医学成像系统
医学成像系统
XC


线T


成成


像像







阻红


抗外


成微


像波




5返回
本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医学成像系统
人体解剖学 信号与系统 高等数学
2结束
第一章 概述
• 课程概述 • 发展历史与现状 • 医学成像系统评价
– 从电磁波谱看医学成像 – 几种成像系统技术比较
• 医学成像技术展望 • 本章小结 • 本章习题
3返回
课程概述
• 图像科学研究内容
– 图像的形成、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分析、识 别等
• 医学图像研究内容
– 医学成像系统:图像形成的过程,包括对成像机理、 成像设备构造、成像系统分析等问题研究
投影X线成像系统
• X线产生
– 1895,伦琴,1895/12/22 第一张X线照片
– 1896,英国,X线首次应用在医疗方面
• X线管的早期发展
– 离子X线管:结构简单,效率低,无防护,曝光时间长
– 电子X线管:1913-1928,钨灯丝X线管,滤线栅,钨酸镉荧光屏, 双焦点X线管
– 旋转阳极X线管
1974,美国,第一台全身CT研制成功 1975,美国,第一台全身CT临床使用 1985,螺旋CT用于临床 1998,多层探测器系统得到应用 1979,柯马克与豪斯菲尔德获得诺贝 尔生理与医学奖
中国: 1983,颅脑CT一代 1988,颅脑CT二代 1990,全身CT三代 主要技术: 图像重建算法
主要问题: 成像速度
计算机相关知识 医用物理学 普通物理
6返回
发展历史与现状
• 投影X线成像系统 • X-CT成像系统 • 放射性核素成像系统 • 超声成像系统 • 磁共振成像系统 • 其它医学成像技术 • 未来发展
– 多维、多模、多参成像系统 – 新的物理发展形成的新的成像系统 – 图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
7返回
10返回
放射性核素成像系统
• 原理:
– 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某种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 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 不断地放出射线。这样我们就可在体外用各种专用 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 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
• 特点:
– 不仅可以看到器官形态,还可以了解脏器代谢情况 – 分辨率低,1CM左右
– 五十年代,超声心动图仪,即M型仪器 – 六十至七十年代是B型超声仪器出现并极大发展的时期,超声CT的
研究工作开始进行 – 八十年代,将脉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与B超相结合,还产生了双功
能超声诊断仪。 – 九十年代,彩色B超诞生
• 医学诊断上所使用的超声波频率一般为0.5MHz~15MHz,
常用的是2.5MHz~5MHz
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达马迪安(Raymond Damadian)对移植入恶性肿 瘤的小鼠进行磁共振波谱试验, 发现肿瘤组织的T1时间比正常组织的长
1973年,同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洛特波尔,获得第一幅MRI图像 1973年,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的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