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

作者: 徐金超

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戏说历史泛滥的今天,坚守“求真”的历史教学底线显得尤其重要。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不同,历史课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主要渗透在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探究等学习过程中,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可以说,历史课程中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的核心是“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史证教育。

“史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史证教育”是指围绕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辨别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认识史料的证明力、运用史料论证问题、史论结合阐述历史问题等内容。长期以来,教条的灌输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家更多地关注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科学精神却似乎落在了历史教师的视线之外;另一方面,历史探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过,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从观点出发寻找史料的“以论带史”,没有史料支撑的清谈高论却广泛存在,“史证教育”仍是普遍缺失的。在不少历史老师的认识中,科学精神的意蕴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评价和表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层面,没有凸显出历史学科特点。总之,历史教育与它承载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历史课程在培育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论从历史课程的内在任务看,还是从历史教考的实际情况看,重视“史证意识”、研究“史证教育”都是历史课程和教学的迫切任务。

开展“史证教育”的两大基本途径是史料分析和问题探究。

一、“史证教育”视野下的史料分析

目前,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已经成为一种“常规”,但在体现“史证”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从“史证教育”的角度看,在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之前应该先弄清三个问题。

1.历史资料的分类

要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首先要分辨历史资料的类型,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够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一般而言,对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有两个步骤。

一是明确材料讨论的主题。就同一段材料而言,讨论主题不同,其所属分类亦不同,例如孟子论述孔子的原话,就研究孟子的思想而言是史料,就研究孔子的思想而言,就变为历史评价。

二是分析材料的性质。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时的根据是史料,后人的转述是历史叙述,对史料和历史叙述的解释均属史料解释,后人对问题主题的评论属历史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所处时代或相近年代的相关文物和记载为原始史料,后人的记载、对原始史料的整理等为二手史料,学者的论述属于历史结论而非史料。

2.史料真伪的甄别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的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威胁,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材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所以,史料真

伪的判别是史证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此之谓“无信不征”。2007年上海高考文综卷有一个选择题: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

答案:C。

本题考查了甄别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领域的目标,也渗透了“史料是需要甄别的”这一史证意识。史料需要考辨真伪!这是史证意识的第一要义。史料真伪的判断主要有以下方法:

(1)根据时间甄别。如上述例题中,黄道婆是元朝人,如果画像是元朝人所画,可靠性就较强,如果是后代人想象所画,可靠性就差。

(2)根据性质甄别。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献记载、实物遗存、口头传说、文学作品等。相对而言,实物遗存的可靠性更强一些;口头传说和文学作品对用于论证问题时应具体辨析。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的可靠性虽然较高,但还应该结合其来源和流传情况进行考察。

(3)根据背景甄别。史料是否可靠,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例如研究已经证明火药是隋唐时期始用于军事,如此,某些文献中三国时期“号炮三声”的记载就不可靠。

在引导学生甄别史料真伪的时候,还要着重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无意史料的可信,则视史学家的眼光而定),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培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实证精神和实证能力。

3.史料价值的分析

陈寅恪曾说:“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正因为史料的真伪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题就考查了这一目标: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略)。请回答:(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题中所引的四则材料分别引自《明会典》《中国婚姻家庭史》、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明代小说《金瓶梅》,命题的问题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价值,辨别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历史记载与小说不同的史料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

(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相较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有“无征不信”的精神,而《魏书》的作者魏收治史态度就不甚严谨;但是魏收处于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