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_孙刚成_宋紫月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热点话题。
因为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可以促进国家的文化交流,加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能成功地实现国际化发展,因此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促进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
1.学科建设不够国际化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过于国内化,很少关注国际前沿的学科和课程。
因此,学生缺乏对世界主要学科的全面认识,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机会,导致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2.国际师资构成比例较低由于国内高等院校普遍薪资水平较低,且工作环境与生活水平也不如国外,因此许多海外优秀的教授在没有充足的吸引力之前,较少来到中国从事教学和研究。
因此,大多数高等院校还缺乏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3.缺少国际化课程设置大多数高等院校虽然在近年来针对留学生,设立了一些针对国际化需求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并没有在同等程度上开放给境内学生。
因此,很多学生没有接触到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导致他们的国际化水平无法得到提升。
4.缺乏国际化办学经验高等院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缺少经验的团队或领导,因此管理者缺乏推进国际化的目标、策略和对外交流的渠道,只能从国外的“马路货”搬来“模仿版”,导致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缺乏创意和原创性。
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拓展合作项目和招聘世界级学者来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还可以与国外的高等院校建立联系,互相学习和交流技术、教学及研究方法。
2.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海外教育机构的联合培训计划,为海外优秀教师提供模拟境内讲授的机会,同时,招聘国外知名教授前来指导研究工作,以提升国际师资队伍的水平,并激励更多的优秀外籍教师加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
高等院校可以开设更多与国际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加大国际化程度。
同时,高等院校可以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以吸收国际化的先进课程体系,并将其融合到本校的教学体系中,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开始步入快车道。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全球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66万人,其中赴美留学的人数达到了27万人。
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拓展与世界各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全球大学排名。
1.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认可度提升近年来,许多国际知名高校与中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中国的大学已经与国际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影响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同时,中国的大学也在积极寻求国际认证,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认可度。
2. 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高校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许多大学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中国高校不断增加的国际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也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
3. 中国高校师生出国交流人数不断增加中国高校师生出国交流人数的持续增长,使得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国际化的快车道。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教授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著名学者开展科研项目,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1. 提高全球竞争力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不断提高其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中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高等教育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更加稳健和坚定,不断提高其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2. 拓展海外留学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将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
在未来,中国留学生在涉及到逐渐向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地区拓展。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将在全球招收更多的留学生,打造世界一流的教学体系,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3.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将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所需的知识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国际化不仅可以增强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与此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学生规模逐渐增加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同时国外学生也选择来中国留学。
这种趋势使得高等院校的学生规模逐渐增加,学校需要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国际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交流与合作。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这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 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国际化发展也促使高等院校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1. 国际化水平不高虽然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国际化发展,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仍然不高,缺乏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与国外高等院校相比,国内高校在国际学术交流、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2. 学生国际化能力不足虽然学生规模逐渐增加,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国际化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包括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不足,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3. 学校资金支持不足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招聘国际化教师、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国际化教学环境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面临着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1. 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高等院校应该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化视野,引进国际化教学模式和资源,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国际化的势头日益强劲,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国际化发展不仅是高等院校提升学术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围绕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高等院校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1.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高等院校国际化进程正在逐渐加速,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偏低。
虽然近年来一些知名高校在国际学术交流、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整体来看,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从国际学术交流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在国际重要学术论坛和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还不够紧密;从留学生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吸引留学生数量不足,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2.办学特色不明显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是要求高校在国际上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风格,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并不是很明显。
一方面,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一些高校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时,往往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特色课程,这使得学校难以在国际上形成独特的声誉和品牌;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较为薄弱,学校精神风貌不够鲜明,难以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3.国际交流合作亟待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高等院校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力度还不够大。
虽然一些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但是总体上来看,高校间的国际交流合作还不够紧密,合作项目的质量和规模还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存在,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项目比例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效益。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引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它涉及到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知识的全球共享以及学生的跨国流动。
通过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资源和教育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留学生招生与管理随着国际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招收和管理留学生成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然而,目前在招生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招生标准不统一由于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差异,招生标准的统一性存在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学校在招生时过分追求生源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学术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要求。
对策一:建立统一的招生标准为了解决招生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统一的招生标准,并对高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这样可以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问题二:留学生管理不规范目前,一些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例如,留学生在签证、住宿等方面面临着一些困难,而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对策二:加强留学生服务与管理为了解决留学生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高校可以加强留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力度。
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留学生事务部门,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的住宿和就业保障。
问题二:教师队伍建设与师资培养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教师国际化水平不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国际化发展。
然而,目前一些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较低,缺乏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的经验。
对策一:加强教师国际化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高校可以开展教师国际化培训。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训课程和交流项目,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前景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前景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同时也积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国际接轨。
本文将着重阐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大力发展留学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的大学也在国际排名中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吸引了大批的国际学生前来就读。
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积极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与职业发展机会。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语言障碍,许多外国学生在来华留学之前并不具备流利的汉语水平,这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我国的高校需要提供更全面的汉语教学和支持服务,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
其次是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产生误解和摩擦。
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国际学生文化交流教育,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最后是教育质量的保障,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需要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确保留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学术资源和教学指导。
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令人乐观。
首先,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学生的目光。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的留学生数量已连续多年稳定增长。
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也在不断提高,各大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渐得到认可。
随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高校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此外,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校国际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为了有效推进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首先,高校应明确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通过制定国际化教育规划,明确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提升国际化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例如,一些高校通过制定国际化教育规划,明确了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如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为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总的来说,高校国际化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加强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高校可以不断提升国际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够为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高校应加强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能力的教师,提升国际化教育的师资水平和质量。例如,一些高校通过引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和专家,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能力和水平。例如,一些高校通过引进国际师资,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能力和水平。
高校国际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பைடு நூலக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高校国际化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将探讨高校国际化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应对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挑战。
国际化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然而在实施国际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国际竞争压力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挑战之一。
大量外国高等教育机构涌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就要求中国高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科研能力。
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国外学生来华留学,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之一。
国际化的实施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的融合。
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根据国际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和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调整。
提供国际学生需要的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学生间的跨文化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学习环境。
再次,语言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之一。
英语是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主要语言,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加强英语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提供更多的英语课程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外语,提高他们的语言多元化能力。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
由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和高层次人才来华学习和工作。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薪酬待遇、学术氛围等。
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加大对留学归国人才的吸引力,提供更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价值认可。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资源和经验,提升整体水平。
其次,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国际化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推动课堂国际化、语言培训、跨文化交流等措施,加强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的互动和融合。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成功创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成功创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孙刚成宋紫月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03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不仅在执政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骄人成绩。
回顾党在延安时期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对今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有坚定信念的优质师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取向,以及美好的理想塑造等合规律性的经验,启发着人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要重视教师信念与教育信仰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切从学生出发,并用共产主义去引领高等教育迈向新征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延安时期;教师信念;教育信仰;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3-0038-07DOI:10.15958/ki.jywhlt.2021.03.006延安时期是指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吴堡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迎接胜利曙光的13年。
在此黄金时期,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苦卓绝的岁月,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和先进的革命理念,并且在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中凝结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使得延安时期的教育事业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和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思路与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地带,延安时期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个落后的地区政治极端腐败,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致使民不聊生,百业凋敝[1]1,正如李维汉所言:“反映在文化教育上,就是封建、文盲、迷信和不卫生。
知识分子缺乏,文盲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化设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百分之六十,成人达百分之三;全区巫神多达两千余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
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强,大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当今世界知识与文化交流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1.交流壁垒与文化冲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和交流壁垒,这成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第一大挑战。
不同国家的人文价值观和理念、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模式等存在巨大差异,这就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阻力。
一些国家文化开放度不高,存在文化排斥现象,也加大了交流的难度。
2.人才流失和才智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挑战是人才流失和才智竞争。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些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各种因素吸引高质量的教师和学生,吸引更多的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
3.面临更高的质量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第三个挑战是面临更高的质量要求。
国际化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浪潮一同袭来,各国都在竞争中努力提升大学的知名度和通用度。
而大学质量的提升不仅是国内的要求,也是国际竞争的需求。
在国际大学排名中,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
这就要求中国大学必须根据国际化的要求加强教学和科研质量,以此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通用度,取得更好的国际化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在本质上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做到各个层面的国际化,同时要解决面临的各种挑战。
要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并推进国际化,需要遵循以下的发展策略。
1.采取多元化的国际化战略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国际化战略。
这包括出国访学、双边合作、参加国际组织与学术会议等。
要想增强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提高教育的国际水准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现实中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就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高水平的学校已经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大部分学校仍处于起步阶段。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启动了国际化发展的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进展缓慢。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容相对单一。
大多数学校将国际化发展主要局限在招收国际学生和开设国际课程等方面,而忽视了与国际高水平学府的合作、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等内容。
面对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进国际化发展。
高等院校需要加大投入,提高资金投入的比例,以提升国际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高等院校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引进国际化背景的教职员工,加强教师的海外交流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高等院校还应给予国际化背景的学生更多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发挥才能。
高等院校应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学府的合作,开展教育交流和学术研究。
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学府的合作,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高等院校需要扩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国际交流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学府的交流合作,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动,提高学校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着现实挑战和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海外高水平学府合作以及扩大国际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国际化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高等院校才能在全球化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
国际化成为一个关键词,被广泛讨论和重视。
然而,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在现状上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这些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发展。
首先,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是相对滞后的。
尽管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很多高校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和对外开放的文化,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缺乏经验和资源。
同时,英语教学水平的不足也制约了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
其次,中国高校在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伙伴,限制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机会。
高校与海外教育机构、企业、政府等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机会。
此外,中国高校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渠道有限,无法有效地推动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在应对这些现状的同时,中国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进国际化办学。
首先,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增加与国际教育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寻求国际合作伙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其次,高校需要加强英语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建设国际化教育资源,开设全英文课程,促进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开设国际化的英语测试和认证机制等,都是推进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举措。
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建立更多的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国际会议和学术研究,扩大学术合作伙伴的范围和深度。
同时,建立国际学术期刊,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效果,积极推动中国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另外,政府在推动高校国际化办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指导,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化办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激励,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
总之,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在现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也有许多机会可以挖掘和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教育资源不足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所需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师资力量、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教学设施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普遍存在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国际化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外籍教师和国际化课程资源,无法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
2. 学校国际化意识不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国内学生招生,国际化意识相对薄弱。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了解不足,对国际化办学的需求和要求认识不清晰,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投入和努力不够。
3. 学校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低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普遍较低。
学校在国际排名、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表现平平,没有形成自身的国际品牌和影响力,无法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教师来校交流和合作。
4.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和文件,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政府对于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学校在引进外国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受到限制。
二、政策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提升教育资源投入。
加大对外语教育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投入,引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
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共建国际化课程和实验基地,引进更多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
高职院校应该增强国际化意识,提高管理者和教师对国际化办学的认识和了解。
加强对国际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和研讨,鼓励学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示范校创建,树立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品牌。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种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以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更好的走向国际舞台。
现状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进出口人才的增加。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数量不断攀升,许多海外高校也来华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这种留学交流的增加,对于促进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非常有益。
其次是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许多中国高校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课程,开设了英语授课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课程,鼓励国际学生来华学习。
这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可以让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融入世界教育体系。
第三是提升国内高校的国际声誉。
中国很多高校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积极参与到国际学术活动和竞争中。
许多高校还引入外籍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学术水平仍需提高。
中国的很多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并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需要更加注重科研基础和科技创新,才能在国际上更具影响力。
其次是人才的保持和培养。
许多中国学生通过留学后选择不回国发展,这种人才流失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更多关注,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最后是国内外教育体系的融合问题。
国际化的教育需要与国内的教育体系相融合,以适应国际化教育的要求。
展望面对现状,中国高等教育需要继续发掘自身优势,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首先,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吸引更多外籍教师来华讲学,并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竞争。
同样,中国高校也应该积极走出国门,到海外高校进行交流和研究。
其次,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留住。
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国际化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日趋国际化的时代。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文将对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高等院校国际化的现状高等院校国际化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现象。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1.国际学生招收与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规模逐年增加。
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学生招生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吸引力较弱,国际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缺乏系统化的培养方案和管理机制,无法满足国际学生的需求。
2.国际教师与教育资源引进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需要有一批优秀的国际教师和教育资源。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引进国际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一方面,由于语言交流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国外教师在中国教学的适应性有所不足。
缺乏合适的引进渠道和机制,导致引进工作效果不佳。
3.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改革国际化发展要求高等院校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一方面,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学方式传统化,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高等院校国际化的对策为了推动高等院校国际化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1.加强国际学生招收与培养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建立国际学生交换项目、丰富课程设置等方式,增加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还应加强国际学生的培养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
2.积极引进国际教师与教育资源高等院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背景和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际化程度不够高、人才引进难度大、国际学生数量少等。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1.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化程度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国内高等院校留学生数量仅占全球留学生总量的3.6%,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占比也仅仅是15%左右。
2.人才引进难度大高等院校国际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引进难度大。
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国外专家的认可度和招聘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如薪酬问题和文化差异等。
3.国际学生数量少国际学生数量也是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难点之一。
目前,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占比较大,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这也给高等院校的国际化程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提高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为了解决高等院校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
这需要高等院校开展广泛的宣传以及加强对尤其是优秀海外人才的挖掘和选拔工作,同时建立完善专家招聘机制和针对外籍专家的薪酬和保障体系,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海外顶尖人才。
2.加强英语教育加强英语教育是提高高等院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举措之一。
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开设英语授课课程、提高教师、学生的英语水平、推行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国际留学生,同时也提高我国学生扩展国际视野和融入国际社会的能力。
3.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高等院校还应当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学术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课程、科研、实习、交流等活动,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创造更多国际化平台和机会。
总之,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是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高级人才和弘扬国际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承载着我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面对国际化的趋势,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存在着一些发展困境,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改善。
本文将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和困境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和困境1. 国际化水平不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整体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在一些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国际化办学的尝试,但是整体上来看,国际化水平还需要提高。
2. 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对于国际化办学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其中包括外语教师和国际化教育专业人才的短缺。
3. 语言环境落后国际化办学要求学生和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语言环境相对落后,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际化学习环境。
4. 知名度不高我国高职院校的知名度相对不高,国际学生和教师很难对我国高职院校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面临较大挑战。
二、政策建议1. 提高资金投入比例针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比例,重点支持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建设和推广。
通过增加资金投入,高职院校可以提升教学设施、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等,从而提高国际化办学的水平。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语言能力。
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国际化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更多的国际化教育专业人才。
3. 推动语言环境改善政府可以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或者组织合作,引进国外师资和国际化教育资源,改善高职院校的语言环境。
也可以加大对国际化办学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资金压力: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建设国际化的教学设施、引进国际一流的教学资源,以及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等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然而,财政投入有限、校内经费紧张等问题制约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2. 师资力量: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这要求高校招聘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背景的教师。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跨文化背景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3. 跨文化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成为制约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文化融合的缺失可能导致教育理念的碰撞,影响教学效果。
二、对策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高校的办学条件。
同时,高校也应积极争取社会资本的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拓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
2. 优化培养机制: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的创新型人才。
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增强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跨文化教育的培训,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提高英语水平:英语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工具,提高英语水平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至关重要。
高校应加强英语教育,提供专业化的英语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4. 拓展国际合作:高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
建立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等活动,提升高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院校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也在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整体还有待提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对封闭,教育资源不够开放和共享。
这导致了我国高等院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还面临着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的挑战。
国际化办学需要面临着语言文化差异、教育体系不同等问题,这也给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深入研究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推动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对于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可以为学校引进更多国际化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国际学生,丰富校园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融。
研究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对于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含200字】2. 正文2.1 高等院校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学生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比例仍然较低。
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虽有所增加,但留学生源地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校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
而在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核心。
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挑战:首先,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足。
教师在国际化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方法与国际接轨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足。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针对以上挑战,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强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国际化教育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掌握国际化教育教学的核心要领。
其次,建立语言培训中心。
为教师提供专业的英语培训课程,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提升他们的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学生培养模式的挑战与对策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着学生培养模式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国际化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跨学科的能力。
其次,国内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应对国际教育的要求。
针对以上挑战,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调整学生培养模式。
不再将学科划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其次,加强英语教育。
提供更多的英语教学资源,开设英语角和英语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国际学术交流的挑战与对策国际学术交流是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临以下挑战:首先,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国内高校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还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学术交流的需求。
其次,国际学术交流的成本较高。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学者无法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
针对以上挑战,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建立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提供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的组织与支持,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4期集美大学学报Vol.18No.42017年7月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Jul.,2017[收稿日期]2017-04-05[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教育学”(2015SXTS0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陕西的启示研究”(SGH13093)[作者简介]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孙刚成,宋紫月(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加入WTO 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需求的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诸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教师国际化水准低、校际交流与合作不足和学生缺乏必要的国际化训练与交流机会等突出问题。
为此,中国高等教育亟须通过加快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统筹发展、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教师国际素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更多地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与国际沟通能力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平衡;教师国际素养;师生流动;跨文化视野[中图分类号]G 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93(2017)04-0043-07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
在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已经波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高等教育也在渐渐向国际化迈进并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学联合会IAU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给出如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涵盖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45。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1]68。
近些年,诸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上已取得显著成绩。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伴随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科研合作不断深入。
显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首先,这一发展需求源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外贸易的逐步扩展。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08亿元,进一步强化了世界经济总量大国地位;对外贸易总量达到245741亿元,其中出口1141255亿元,进口104485亿元[2]。
其次,信息社会的到来使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在任何时候都是信息传播的核心,面对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高等教育也必须国际化。
再者,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我国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要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以此推动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有一定规模。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前列。
而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大陆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知,该年度出国留学的人数高达52万人,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约为40万人。
因其政治的集美大学学报第18卷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等因素,正吸引着各国的留学生,逐渐成为留学生选择的主要国家之一。
然而,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英等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缺乏办学自主权、教师国际化水准低、校际交流与合作少、学生缺乏必要的训练与发展机会等。
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一)国内地区和学校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不难看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东部地区的高校受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其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不论是在师生对外交流方面,还是在中外合资办学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
以具有代表性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指标观察,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为2.6%,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分别为0.6%和1.1%。
再以东部地区的复旦大学和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为例,近两年来,复旦大学的在校生总数约为2.9万人,留学生约为7000人,高达总人数的24.14%,其中学历生约3000人,占学生总数的10.4%;而处于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其在校生人数6万余人,海外留学生却仅仅有2000人,仅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3%[3]。
这些具体的数据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东西部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然而,这种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区域发展上,还表现在校际发展之间。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国际化程度和速度上也大有不同。
通过分析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调查报告可知,我国“985”和“211”院校受政府在资金和研究项目上的大力资助,国际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其中“985”院校又明显高于“211”院校。
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我国2015年当年的出境交流与学习情况显示“985”高校的专任教师短期出国平均人次和在海外修读学分的在校生平均人数分别为1271人和496人,而“211”高校分别为277人和242人,其他高校则低至40人和65人;这个数据充分体现出“985”高校的高出境率。
此外,短期来华交流和学习的人员也顺应了这样一种趋势,大多数来华者选择了“985”高校,平均人数为229人;选择“211”院校的平均人数为47人;其他高校的来访者则少之又少,平均人数仅为7人[4]。
(二)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院校或机构为保障自身办学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和自身特点,依法享有独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资格和能力[5]13。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体系中,高校办学自主权只有不断扩大才能向世界一流大学靠近。
但是,在我国“政府仍然集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角色于一身,对大学实施直接管理的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学校仍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应有权力和自我约束机制”[6]。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可知,我国高校在招生、学科设置、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领域中,一些关系资源配置权利的落实情况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总体呈现出办学自主权较低的局面。
比如,在招生自主权方面,各项指标中完全自主的比例为零,被访者对招生的附加条件、录取方式以及招生规模等方面的落实状况都不怎么满意,普遍认为招生自主权的落实程度较低。
在学科设置自主权方面,认为学位授予要求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的比例占到54%,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的比例达到了61%,由此可知,在自主权的落实评价中,学科设置自主权的程度并不是很好。
此外,在国际交流合作自主权方面,对教职工和学生出国学习这一指标的考察有8%的人认为完全自主、23%的人认为较为自主,认为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的比例之和占到43%;在联合培养学生上,有51%的人认为不太自主和完全不自主[5]16。
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在对教职工和学生出国学习以及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的自主权有待进一步落实。
目前,虽然国家在较大程度上放宽了对教师和学生出国的限制,但是,距离他们能够较为自由地进行学术交流或学习距离尚远,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和部分行政机关为维护自身利益,利用各种行政手段,人为限制了教师的自由流动。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教师国际化水准偏低常言道,名师出高徒。
没有一流的教师,如何培养一流的学生?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校舍和人数,而是取决于教师的质量。
学校要想稳住脚,教师必定要出名[7]。
这意44第4期孙刚成,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味着教师的国际化水准直接影响着大学国际化的程度。
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的情况不太乐观。
第一,拥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国访学交流的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12年我国重点高校中有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长期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3%和19.5%[8]。
尽管这个数据较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据悉,在哈佛大学里,有留学背景教师的比例达到34.9%,其中比较文学专业拥有跨国学习经验教师的比例高达100%[9]。
第二,高校中外籍专任教师数量的占比很低。
根据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我国平均每所高校的外籍专任教师人数为17人,仅占专任教师的1.8%,即便是“985”院校,它的外籍专任教师数也只有70余人[4]。
然而,在德国,2009年其高校外籍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便可达9.5%[10]。
第三,国内多数高校教师的英语水平不过关,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论文写作,而学校的学科专业也少有使用全外语教学的,据统计,使用全外语教学的学科专业(不含外语类学科专业)平均只占学科专业设置总数的4.5%。
可见,我国教师国际化的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
(四)校际交流与合作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办学理念的不断开放,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校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相关部门积极探索,鼓励高校联合办学,校际互聘教师、学生跨校上课,使得我国高校在校际交流与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阻碍了高校的校际交流发展,突出问题有如下几点。
首先,高校缺乏有效的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际交流方面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尽管有些高校有相关制度,但也存在激励力度和鼓励力度不足的状况,因此,难免会存在因制度效力不足而影响高校校际交流频率和总量的快速增长。
其次,受综合实力、办学特色以及文化底蕴差异的影响,各校在实际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比如合作交流项目中的管理与运行过度随意,缺乏全局性、高效性和权威性,共享资源也过于分散、重复、不平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