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建高塔》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建高塔》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建高塔》教学设计
第一,探讨物体不简洁倒的隐私。让学生用塑料瓶和沙,自主探讨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相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简洁倒。
其次,建立不简洁倒的“高塔二学生建立不简洁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探讨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接着探讨的过程。这里不是制作框架式高塔,主要考虑是不与上课重复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2.学生制作不简洁倒的高塔。
3.学生汇报。
4.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实力。
老师: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的物体稳定性好。
老师出示检测试题,学生做题。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说要想使物体不简洁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学生说出为什么要采纳这些方法来制作高塔?
学生汇报。
促使学生动脑思索和语言表述的实力。
四、建立不简洁倒的高塔
五、学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
六、课后拓展
想相比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的意义。
1.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如何用打算的材料制作不简洁倒的高塔。
2.思索:
(1)塑料瓶怎样放最简洁倒?
(2)塑料瓶怎样放不简洁倒?
(3)怎样做塑料瓶最不简洁倒?
1.老师提示:材料的搭配要有结构,能变更上下的大小,变更上下的轻重,能增大支撑的底面。
促使学生学问迁移,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
希望学生相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一风的阻力小。
培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实力。
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简洁倒
底部越重越不简洁倒框架结构抗风实力更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三角形框?
备课单位
备课人
审核
猜想是由问题干脆推想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实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看法。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阅历的提炼是猜想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隐私就为学生的揣测作了铺垫。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建筑物稳定性方面,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建筑物稳定性的原理。

2.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好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相关的PPT,用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金字塔和比萨斜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稳定性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

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

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一、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为:1.让学生明确转移物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4.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

1.2 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1.转移物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高塔的建造。

而教学难点为:1.转移物体需要考虑因素的变化;2.高塔的建造需要考虑重心的位置。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建高塔》。

1.4 学情分析本课程所面对的学生为6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探究、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前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有关转移物体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并且掌握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1.5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高塔的(6分钟)兴趣;2.学生分小组设计高塔,考虑如何提高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高塔的高度(20分钟);3.学生一次次地建设,查找不稳定原因,重新修正建筑方案,并进行测试(30分钟);4.结合实际操练,探究高塔建设(15分钟);5.学生总结归纳,分享经验教训(10分钟)。

1.6 教具材料1.立方体积木、干净的水、3角架、直尺等材料;2.相关的PPT课件;1.7 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教学评价。

二、课后反思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1.设计教案时未考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不够生动。

2.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操练过程。

3.缺乏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1.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设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兴趣和好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

2.适当增加实验、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更好地了解概念和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塔的结构特点,认识塔的高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探究塔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塔的结构特点及高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塔的稳定性原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塔的结构图片、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塔模型、实验器材(如橡皮泥、竹签、水杯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尺子、手电筒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塔的结构图片和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塔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塔的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塔的高度与稳定性有什么关系吗?(3)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入新课。

2、探究塔的结构及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塔的结构图片,分析塔的特点。

(2)提问:塔的高度与稳定性有什么关系?(3)学生分组观察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塔模型,记录观察结果,讨论塔的高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3、实验探究塔的稳定性(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塔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座更高更稳定的塔,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等。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3)分组进行方案展示和交流,评选出最佳方案。

5、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2)提问: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中的相关内容。

(2)设计一座具有特色的塔,并解释其设计原理。

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塔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观察塔的结构时,部分学生缺乏观察的耐心和细致度,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

建高塔基础教学设计

建高塔基础教学设计

Word-可编辑《建高塔》基础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索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索学习的过程为“预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量。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对框架结构的特点以及稳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怎样去加固框架,提高框架的承重能力。

框架铁塔,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物体,但是,铁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才不会倒等这些问题学生的思量是不多的,甚至是没有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主意:用容易材料自立地探索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绩。

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物体不容易倒的主意,是后面制作高塔的理论根据和基础,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建造高塔,是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应用的提升,是内化的过程。

五、教学决定每小组各3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或更多),砂、杯子和水、线、胶带、小木棒若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1、出示埃菲尔铁塔、钻井铁架、高压输电塔等铁塔的图片。

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都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2、复习框架知识(结实不变形)。

除了框架结构外,还有什么缘故能让它保持竖立不倒呢?3、揭题,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建高塔(二)实验探索,建造高塔1、针对问题,作出假设(1)看见这些铁塔,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在形状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是它们保持竖立不倒的缘故吗?小组研究后。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位于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材中。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于身边的建筑物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在《建高塔》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难点: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中的建筑物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模型、塔吊模型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建筑材料(如积木、纸杯等)、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能够稳定地站立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稳定性、地基作用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介绍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用的稳定性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反馈。

5.拓展(5分钟)讨论: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使其更加稳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材料为素材,让学生亲手搭建高塔,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并掌握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材料和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和理解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和结构特点,搭建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大小的材料,如纸杯、积木、塑料管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确保安全。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高塔?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高塔搭建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让学生总结搭建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建筑物为背景,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究和发现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发现和探究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塔模型、建筑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开始设计并建造自己的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如何使塔更稳定、如何增加塔的高度等。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你会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建造塔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设计和搭建高塔,旨在让学生理解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掌握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身边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经验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

2.培养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

2.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

2.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搭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废旧材料,如纸杯、牙签、塑料瓶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

3.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框架式结构,如建筑物、桥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框架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边演示边讲解制作方法。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高塔,讨论高塔的稳定性,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如何设计一个更高、更稳定的高塔?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以及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8)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教材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搭建高塔,并了解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对建筑物稳定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建筑物稳定性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入理解和应用建筑物稳定性原理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建筑物稳定性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如何将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和实物模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具:为学生准备搭建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物稳定性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稳定性、重心等。

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物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搭建一个高塔。

要求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尽量使高塔稳定。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高塔的底面积、形状等因素。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搭建的高塔,讨论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掌握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原理,知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掌握高塔的承重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高塔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3.分组准备,每组一台电脑,用于搜索和分析高塔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图片,如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的吗?它们为什么会这么稳定?”让学生思考高塔的建造原理。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分析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承重能力,让学生明白高塔的建造不仅仅是追求高度,还需要考虑稳定性和安全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建造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承重能力和美观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构建塔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构建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缺乏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学会搭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搭建稳定且高大的塔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搭建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

4.评价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搭建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准备好搭建高塔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搭建高塔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搭建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的构建方式。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借鉴,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6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建筑高塔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来探究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高塔模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实验桌和座位排列适合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高塔的模型,向学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原理。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高塔建筑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帮助。

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第1篇:建高塔教学设计6、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2、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4、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板书设计:塔不易倒的秘密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第2篇:《建高塔》教学设计《建高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六年级上册P38-39《建高塔》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经历“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稳定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的物体稳定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 stability 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并掌握稳定性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stability 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stability,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稳定性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搭建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张等。

3.划分好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稳定性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建筑物的稳定性、桥梁的稳定性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定性,为什么需要稳定性。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 stability 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 stability。

例如,让学生尝试搭建一个高塔,观察不同高度、不同结构的高塔的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搭建不同高度、不同结构的高塔,并观察其稳定性。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总结并阐述自己对 stability 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 stability 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高塔设计,使其更稳定。

建高塔教案设计

建高塔教案设计

建高塔教案设计建高塔教案设计「篇一」建高塔教案设计篇一:《建高塔》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让学生用塑料瓶、沙、水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学生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

这里不是制作框架式高塔,主要考虑是不与上课重复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

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

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

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还有,关于“上轻下重”的思考,学生的潜意识中大部分认为是越重越不容易倒,就像一个塑料瓶,他们会认为里面装的水越多越稳定,装满水的塑料瓶是最不容易倒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高塔建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高塔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高塔的结构特点,了解高塔建造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高塔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塔建造的原理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高塔结构的特点和建造原理。

2.如何设计并建造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高塔建造的原理和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建筑材料:如积木、纸张等。

2.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3-4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结构和特点,激发学生对高塔建造的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塔的建造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给定的建筑材料,设计并建造自己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高塔的稳定性,解答学生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对高塔进行改进,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座更高、更稳定的高塔?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设计方案,进一步拓展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7)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塔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建塔的材料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建造自己的高塔,并在活动中探究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对于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践中,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对他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需要在活动中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结构,建造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2.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建造。

3.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建塔的材料,如积木、纸杯、吸管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类型的塔,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塔才能稳定站立呢?”2.呈现(10分钟)介绍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建造自己的高塔。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高塔建造后,进行稳定性测试。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塔的稳定性,总结出稳定性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教案教科版

建高塔【授课目的】1、科学看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牢固性好。

2、过程与方法用简单资料独立地研究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简单倒的“高塔”。

把研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对照较。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敬爱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收效。

【授课重点】用简单资料独立地研究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上不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牢固性好。

【授课难点】应用知识和经验,采用简单资料制作不简单倒的“高塔”【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个大小不相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小剪刀、筷子等。

【教材解析】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牢固不倒的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牢固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可以认识所有物体的牢固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牢固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研究物体牢固性问题。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

让学生用塑料瓶和沙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简单倒。

第二,建筑不简单倒的“高塔”。

学生建筑不简单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连续研究的过程。

第三,铁塔不简单倒的再思虑。

经过再思虑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简单倒的道理的认识。

【授课方法】:本课研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研究和制作——将研究结果与假设对照较”。

1、课堂伊始,我先从学生熟悉的家乡间手提出问题:谁到过诸城的电视塔?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并出示世界上出名高塔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边的实验研究活动确定基础。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授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验、分工合作、相互谈论。

第一研究出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尔后用简单资料建筑出不简单倒的高塔,并能总结出建筑高塔采用的方法。

3、理论联系本质,将学到的知识解析解决生活中的实责问题。

4、课堂结束,我经过“你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研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建高塔
【教材简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让学生用塑料瓶和沙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学生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

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

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

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还有,关于“上轻下重”的思考,学生的潜意识中大部分认为是越重越不容易倒,就像一个塑料瓶,他们会认为里面装的水越多越稳定,装满水的塑料瓶是最不容易倒的。

在用胡萝卜和牙签建造高塔时,非常考验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事先要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框架结构的物体抗风能力强。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材料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科学态度目标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设计、建造、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框架结构铁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难点:在规定时间内用规定材料建造出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高塔”设计图、胡萝卜(每组1根)、牙签(每组100根)、小刀(每组1把)、卷尺
小组:每组准备三个相同的塑料瓶、一袋沙子(约半塑料瓶)、瓦楞纸板(至少有A4纸大)
【教学过程】
一、引入(预设2分钟)
在课件上出示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框架结构高塔,让学生说说塔的名称,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悠久历史,说说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框架结构的高塔。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建高塔》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预设8分钟)
提问:说一说这些高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提问:这些高塔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那为什么他们还能长久的屹立不倒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塔的形状和结构,说一说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验证一下,什么样的物体不容易倒。

[材料准备:每组三个一样的塑料瓶,一袋沙子,一块瓦楞纸板]
布置探究任务:塑料瓶怎么放才不容易倒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还可以把三个相同的塑料瓶装上不同量的水,放在一块纸板上测试它们的稳定性。

交流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说说看瓶子怎么放才不容易倒呢?(头部朝下最容易倒;底部朝下最不容易倒;底部越重越不容易倒。


提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预设27分钟)
[材料准备:“高塔”设计图、胡萝卜、牙签、小刀、卷尺]
画设计图(预设5分钟)
刚才大家已经讨论了什么样的物体不容易倒,接下来每个小组都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建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高塔,你们要用的材料是胡萝卜和牙签(提醒学生胡萝卜可以切成小块作为粘合剂)在开始动手之前,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各小组交流你们要建的高塔是什么样的结构,并把设计图简单的画在老师给你们的图纸上。

建高塔(预设20分钟)
挑战: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建高塔的比赛,请各小组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胡萝卜1根、牙签100根),在20分钟的时间里面,运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建一座尽可能高的塔。

(提醒学生在切胡萝卜时注意安全)
测量(预设2分钟)
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用卷尺测量各小组塔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四、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预设3分钟)
交流小结:刚才各小组都建造了自己的“高塔”,实践之后再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认为什么样的高塔不容易倒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这些结论和先前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板书设计】
6、建高塔
人教版上学期教学资料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风阻小
【作业设计】
1.下面三个瓶子装了不同量的水,哪个瓶子最不容易倒()
A. B. C.
2.框架结构的塔不容易倒的原因是()
A.上小下大
B.上轻下重
C.风阻小
D.以上都是
“建高塔”设计图
小组成员
实验材料胡萝卜1根、牙签100根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