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小区无线电波传播预测模型仿真分析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无线电波传播是一个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问题,其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是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是通过模拟和预测无线电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来描述无线电信号的强度、时延、多径效应等参数的一种理论模型。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中,对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分析和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类型目前,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经验模型:这种模型基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不涉及具体的理论解释,适用于严密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多次测量和统计分析得到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
2. 理论模型:这种模型基于适当的数学和物理理论解释,通过研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推导出适当的数学关系式来描述无线电波传播规律。
3. 数据库模型:这种模型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建立,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从而建立模型。
4. 混合模型:这种模型是现代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种类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它利用多种模型来解决特定问题,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和应用范围。
二、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参数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中常用的参数有:功率衰减、时延、多径效应、相位扰动、相位偏差等。
其中功率衰减是评价无线电信号的信号强度和信号可靠性的主要指标,表明信号在距离的变化中所遭受的信号损耗。
时延是无线电信号所需要的时间来传播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它是衡量无线电信号传输速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多径效应是无线电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产生多个接收信号的现象。
相位扰动是因为无线电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信号要经过多条不同路经随机相位旋转引起的波幅的变化。
相位偏差是由于空气折射率的变化引起的,它是描述信号相位和真实传播距离的差异。
三、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建立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建立,需要进行场强反射和绕射的研究,分析场强随距离的变化关系,并且建立空间场强分布模型。
场强反射和绕射的研究涉及几何、电磁、电子与材料学等诸多领域。
5g传播模型仿真分析
Special Technology专题技术DCW45数字通信世界2019.12由于5G 将在较高频段部署,相较于4G 频谱主要使用小于3GHz 频段,5G 频谱多使用大于3.3GHz 的高频。
高频段信号传播中由于波长更短,信号衍射能力更弱,散射发生情况更多,现有中低频传播模型已经无法满足覆盖规划需求。
5G 部署方式也从传统室外宏站和室内分布系统进一步演化成室外宏站、微站以及室内微微站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无线传播模型,例如,Okumura-Hata 、COST231-Hata 等都是适用于2GHz 以下的频段,无论从频率还是基站建设方式上都不再适用于5G 基站的覆盖预测。
因此,3GPP 提供了最新的适用于0.5GHz-100GHz 频率范围内的5G 传播模型,对应传播模型文档为3GPP TR 38.901。
由于5G 不同场景部署方式的变化,5G 传播模型包含了城区宏站、城区微站、郊区宏站、室内热点等四类统计类经验模型。
本文重点研究城区宏站以及农村宏站场景5G 传播模型,通过MATLAB 仿真分析频段、距离与传播损耗的关系。
1 5G 宏站传播模型5G 城区宏站模型(UMa )通常适用于天线挂高高于周围建筑物楼顶高度(例如,25-30米),用户在地平面高度(约1.5米),并且站间距不超过500米的情况。
5G 农村宏站模型(RMa )通常适用于天线挂高在10米至150米之间,用户在地平面高度(约1.5米),并且站间距一直到5000米的情况。
在运用每一种5G 传播模型进行路径损耗计算时,分为两个部分:(1)视距&非视距(LOS&NLOS )概率传播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中间无阻挡可以为直线传播(视距传播LOS )。
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受到障碍物的影响,无线信号从发射端到接收端无法进行直线传播(非视距传播NLOS )。
LOS&NLOS 概率只是距离和地形环境的函数跟频率无关。
3GPP针对城区宏站和郊区宏站不同的地物类型,分别给出了两种LOS&NLOS 概率传播模型,如表1所示。
2 第二章 无线信道——无线电波传播与预测模型
电波传播损耗。
解: 先求出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Lfs为 [Lfs ] 32.45 201 g(5 10) 201 g150 99.5dB
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x1为
x1
d1d2
d1 d2
2 5103 1104 15 103
第二章 无线信道
无线电波传播与预测模型
大连交通大学 动车学院
1
• 2.1.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 2.2.电磁波的传播机制 • 2.3.信道容量 • 2.4.无线信道的衰落 • 2.5. 多径信道的描述 • 2.6.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大连交通大学 动车学院
2
2.1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用于通信的电磁波频率都比较高,这是由天线定理所 决定的。
(5)误码率(error rate):差错发生率
(6)信噪比(SNR signal to noise ratio):衡量信号功率相对于噪
声功率的强度,值越大说明信号越好
SNR(dB)=10lg(Ps/PN)=20lg(大V连交s通/大V学N动)车学院
17
无噪声的完美信道—奈奎斯特带宽
高斯白噪声无处不在;
解:已知载频fc=1850MHz, 所以波长
λ=c/fc=
3× 108 =0.162m 1850× 106
车速v=60mph=26.82m/s
大连交通大学 动车学院
27
(a) 汽车沿直线朝向发射机运动时,多普勒频移为正
接受频率为:
f
fc
fd
1850106
26.82 0.162
1850.00016MHz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分析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分析无线电波作为一种无形却又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其传播规律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以自由空间衰减模型为核心,将空间中无障碍物的传播视作自由空间传播,采用信号强度随距离平方衰减的方式进行模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传播环境往往十分复杂,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如建筑物、地形、植被、大气、非理想发射和接收情况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信号的传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传播模型。
一般而言,可将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分为三类: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统计模型和几何光学模型。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较为简单,只考虑无障碍物的传播。
因此,其适用范围有限,但是对于频率较高(例如2.4GHz、5.8GHz)的局域网应用,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信号估计模型。
统计模型则采用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理论模型。
这类模型适用范围广泛,其建模所依据的实测数据越多,预测精度就越高,常用于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
几何光学模型则着重考虑传输媒介的影响,绘制出空间中传播路径,通过这些路径对传播场景进行分析。
通俗易懂的解析几何光学模型是射线传输模型,其将传播路径看作由无数个微小的射线构成,但由于其缺乏对传输介质非线性的考虑,该模型受限于折射率变化小的传输介质,适用范围较窄。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十分重要。
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一些实际情况,诸如频率、传播距离、障碍物、天气变化等,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合理的选型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无线电波传播模型是一个广泛而且复杂的领域。
追求高精度的建模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且需要掌握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对信号处理、模型分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传播模型的选择,需要以实际效果为主要参考,充分发挥工程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发展历程,便是一部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未来也一定会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将无线技术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网络规划中的宏蜂窝传播模型及校正
网络规划中的宏蜂窝传播模型及校正作者:田玥来源:《中国新通信》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研究的背景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中的宏蜂窝传播模型,目的是了解传播模型的作用、分类和校正方法。
传播模型是移动通信网小区规划的基础,根据不同场景,接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传播模型。
【关键词】传播模型 Okumura模型 HATA模型 SPM模型模型校正一、概述宏蜂窝传播模型在无线网络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移动通信网宏蜂窝小区规划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的无线传播环境千差万别。
因此,一个良好的移动无线传播模型很难形成。
为完善模型,需要利用统计方法,测量出大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
二、宏蜂窝传播模型的分类宏蜂窝传播模型在建立时,使用地形数据来确定无线电波传播路径,无线电波传播路径就是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地形轮廓。
1 、Okumura模型Okumura模型是预测城区使用最广泛的模型。
它以准平坦地形大城市市区的中值场强或路径损耗为参考,对其他传播环境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分别以校正因子的形式进行修正。
它的应用频率为150-1920MHz(可扩展到3000MHz);发射天线有效高度为30-200m;接收天线有效高度为1-10m,有效距离为1km-20km。
2、HATA模型HATA模型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系统的路径损耗预测,根据应用频率不同,HATA 模型分为:Okumura-Hata模型和COST-231 Hata模型。
Okumura-Hata模型频率范围是150-1500MHz,基站天线有效高度为30-200m,移动台天线高度为1-10m。
该模型以市区传播损耗为标准,其他地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
Okumura-Hata模型作了3点限制:适用于计算两个全向天线之间的传播损耗;适用于准平滑地形而不是不规则地形;以城市市区的传播损耗为标准,其他地区采用修正因子进行修正。
对于较高的频段,在Okumura-Hata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形成了COST-231 Hata模型。
无线信道仿真
无线信道仿真无线信道是移动通信的传输媒体,所有的信息都在这个信道中传输。
信道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们通信的质量,因此要想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尽可能地高质量、大容量传输有用的信息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信道的特性。
然后根据信道地特性采取一系列的抗干扰和抗衰落措施,来保证传输质量和传输容量方面的要求。
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信号的强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衰减,通常用路径损耗的概念来衡量衰减的大小。
路径损耗是移动通信系统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特别是对覆盖、干扰、切换等性能影响很大。
本文主要研究了宏小区室外传播模型,并对经验模型Okumura-Hata 模型、COST-231 Hata 模型以及COST231-WI 模型进行了具体地分析和说明,对其中的算法Matlab 中写出了相应的函数并作出了Matlab 仿真。
在实际仿真中经常要用到一些无线信道模型,本文主要对高斯白噪声信道、二进制信道、瑞利衰落信道以及伦琴衰落信道进行了分析和仿真,这里用到的是Matlab 中自带的Simulink 模块,进行了BPSK ,BFSK 的误比特率性能的仿真。
最后对802.16规范中建议使用的SUI 信道模型进行了仿真。
1路径损耗1.1 自由空间模型:假设无线电波是在完全无阻挡的视距内传播,没有反射、绕射和散射,这种理想的情形叫做自由空间的传播。
假设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为d ,发射频率为f ,自由空间的损耗可由以下公式计算:f d P L log 20lg 204.32++= (dB)其中,d 的单位为km ;f 的单位为MHz 。
对应于文件中的wireless_free_space_attenuation.m 文件:function y=wireless_free_space_attenuation(d,f) y=32.4+20*log(d)/log(10)+20*log(f)/log(10);当f=900MHz 时的仿真图如下:f=900;d=0.1:0.1:100;y=wireless_free_space_attenuation(d,f); plot(d,y);0102030405060708090100708090100110120130140距离(km)损耗(d B )自由空间损耗自由空间的传播是电波传播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理想情况。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覆盖预测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覆盖预测河北全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网络服务组二0 0二年四月二十日第一节无线传播理论1.1 无线传播基本原理在规划和建设一个移动通信网时,从频段的确定、频率分配、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计算通信概率及系统间的电磁干扰,直到最终确定无线设备的参数,都必须依靠对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了解和据此进行的场强预测。
它是进行系统工程设计与研究频谱有效利用、电磁兼容性等课题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
众所周知,无线电波可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直达波或自由空间波、地波或表面波、对流层反射波、电离层波。
如图1-1所示。
就电波传播而言,发射机同接收机间最简单的方式是自由空间传播。
自由空间指该区域是各向同性(沿各个轴特性一样)且同类(均匀结构)。
自由空间波的其他名字有直达波或视距波。
如图1-1(a),直达波沿直线传播,所以可用于卫星和外部空间通信。
另外,这个定义也可用于陆上视距传播(两个微波塔之间),见图1-1(b)。
第二种方式是地波或表面波。
地波传播可看作是三种情况的综合,即直达波、反射波和表面波。
表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
从发射天线发出的一些能量直接到达接收机;有些能量经从地球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机;有些通过表面波到达接收机。
表面波在地表面上传播,由于地面不是理想的,有些能量被地面吸收。
当能量进入地面,它建立地面电流。
这三种的表面波见图1-1(c)。
第三种方式即对流层反射波产生于对流层,对流层是异类介质,由于天气情况而随时间变化。
它的反射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这种缓慢变化的反射系数使电波弯曲。
如图1-1(d)所示。
对流层方式应用于波长小于10米(即频率大于30MHz)的无线通信中。
第四种方式是经电离层反射传播。
当电波波长小于1米(频率大于300MHz)时,电离层是反射体。
从电离层反射的电波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跳跃,见图1-1(e)。
这种传播用于长距离通信。
除了反射,由于折射率的不均匀,电离层可产生电波散射。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应用与分析在现代通信领域,无线电波传播模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我们理解和预测无线电信号在不同环境中传播特性的有力工具,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规划、设计、优化以及性能评估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种类繁多,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局限性。
常见的传播模型包括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COST 231-Hata 模型、射线跟踪模型等。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是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模型。
它假设信号在无障碍物的理想自由空间中传播,不考虑地形、建筑物等因素的影响。
这个模型适用于卫星通信等长距离、空旷环境下的粗略估计。
但在实际的城市、山区等复杂环境中,其预测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OkumuraHata 模型则是一种基于大量实测数据建立起来的经验模型,适用于频率在 150 MHz 到 1500 MHz 之间的城区环境。
它考虑了基站天线高度、移动台天线高度以及通信距离等因素对信号衰减的影响。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地貌,如山区、水域等,该模型的准确性可能会有所下降。
COST 231-Hata 模型是在 OkumuraHata 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频率范围进行了扩展,适用于 1500 MHz 到 2000 MHz 的频段。
它在城市环境中的预测效果相对较好,但在农村和郊区等场景的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射线跟踪模型是一种基于几何光学和电磁理论的确定性模型。
它通过追踪无线电波从发射源到接收点的传播路径,考虑了反射、折射、绕射等多种传播机制。
这种模型能够提供非常精确的预测结果,但计算复杂度较高,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网络规划阶段,工程师们可以利用传播模型来估算基站的覆盖范围、信号强度以及容量,从而确定基站的位置、数量和发射功率等关键参数。
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建筑物密集,信号衰减较大,需要增加基站密度以保证良好的覆盖;而在郊区或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开阔,信号传播条件较好,可以适当减少基站数量,降低建设成本。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仿真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仿真在现代的通信领域中,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当我们需要传输数据、信息或者信号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无线电波来实现。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和仿真技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我们设计和优化无线电通信系统提供重要的依据。
1.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在无线电通信中,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传输距离、频率、天线高度和地形都会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
1.1 自由空间模型自由空间模型是一种最简单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在自由空间中,无线电波沿直线传输,向四面八方辐射。
此时,无线电波传输的距离和波长有关,距离越远,信号衰减越严重。
自由空间模型适用于在太空中,或没有障碍的通信环境中使用。
1.2 多径模型在现实的通信环境中,无线电波遇到各种障碍物后会发生反射、折射、绕射等现象,从而可能产生多路径效应。
因此,多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研究中。
在多径模型中,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包括直射路径、反射路径、绕射路径和散射路径等。
多径模型中的多路传输会使接收信号出现干扰,影响通信的可靠性。
1.3 表面波模型在表面波模型中,无线电波沿着地表层或者水面传播。
这种模型适用于低频率的无线电通信。
表面波模型的一个缺陷是信号的传输距离较短。
2. 无线电波传播仿真无线电波传播仿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无线电波的传播过程,以求出在各种条件下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仿真的目的是为了给通信工程师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以便进行通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优化。
2.1 无线电波传播仿真软件无线电波传播仿真软件是通信工程师研究和设计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必备工具。
在现代通信领域中,有许多广泛使用的仿真软件,比如:MATLAB、OPTIWAVE、HFSS等。
这些软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际场景模拟无线电波传播的行为,进行通信系统的优化和规划。
2.2 仿真参数在进行无线电波仿真时,需要输入一些参数来模拟无线电波的传输过程。
无线传播信道模型仿真研究与分析
技术改造—230—无线传播信道模型仿真研究与分析刘 晨(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10)根据传播模型描述范围大小,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衰落模型两种。
本文首先研究了无线信道模型特点,建立无线信道模型,对经验模型Okumura-Hata 模型进行仿真和结果分析。
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是影响小尺度衰落最重要两个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平坦衰落信道的信道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和分析结果。
1无线电波的概念与传播特性 无线信道中的电波传播特性非常复杂,信道对传送信号的影响,是分析和研究通信系统必须考虑的部分。
无线信道指无线通信中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之间的电波通路,对于无线电波而言,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并没有一个有形连接,电波传播路径也不能只有一条(多径传播、反射等)。
为了形象描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工作,可想象两者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道路连接,把这条连接道路称为信道,信道有一定的频带宽度,正如公路有一定的宽度一样。
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受到移动无线信道的制约。
无线信道不像有线信道那样固定并且可预见,而是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通常难以分析。
甚至移动台的速度都会对信号电平的衰落产生影响,无线信道的建模历来是移动无线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和难点所在。
陆地移动通信无线信号可用三种传播机制来表征,这三种传播机制是根据距离尺度大小来区分,大尺度的传播机制是用来描述区域均值,它具有幂定律传播特征,即中值信号功率与距离长度增加的某次幂成反比变化;中尺度的传播机制描述的是阴影衰落,它是重叠在大尺度长波特性的中值电平上的平均功率变化,当用分贝表示时,这种变化趋向于正态(高斯)分布,通常称为对数正态阴影;最后,小尺度上信号包络的变化是描述多径衰落,它通常服从瑞利概率密度函数,因而也称为瑞利衰落。
2 大尺度路径损耗模型研究与分析2.1 大尺度路径损耗模型概述大尺度传播特性主要讨论的是路径衰耗的问题,在较早接收机噪声限制的移动通信系统(噪声受限系统)中,路径损耗确定了信噪比(SNR)和最大覆盖范围。
宏小区无线电波传播预测模型仿真分析
宏小区无线电波传播预测模型仿真分析何伟刚;苏珊;吴其琦【摘要】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主要用于计算无线电波传播路径损耗中值.针对宏小区无线电波传播需要考虑地形、环境类型以及构成环境的材料等各方面因素,研究了奥村经验模型中参数的算法和取值,用MATLAB仿真依据线性回归校正算法校正奥村经验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频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收发距离d的增加,电波传播路径损耗也增大;建筑物的密度越大,电波传播路径损耗越大.仿真结果与实际环境测试数据一致,也验证了校正的奥村经验模型的可靠性.%Radio waves propagation model is mainly used for calculation of mid-value of path loss of radio waves propagation. According to various factors of terrain, environmental type and materials constituted environment of macro cell radio waves propagation, the paper studied the algorithm and selection value of parameters of the Okumura empirical model, and used MATLAB simu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correction algorithm to correct Okumura empirical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frequency is certain,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ceiver distance d, path loss of wave propagation also increases and with increase of building density, the path loss of wave propagation is bigg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actual environment test data are consistent. They verify reliability of corrected Okumura empirical model.【期刊名称】《电子器件》【年(卷),期】2013(036)001【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宏小区;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奥村经验模型;线性回归校正法;收发距离;路径损耗【作者】何伟刚;苏珊;吴其琦【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广西柳州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电波传播的特性与很多因素有关。
传播模型在WCDMA覆盖估算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经 验模型 和半经 验模 型都适 用于 均匀特 性 的小 区环 境, 本次规划 的宏小区就属于这种特性的小区 。 因此在 理论 上讲可 以采用经验模 型 。 也可 以采用半经验模型 。 常用的宏
小 区 传 播 模 型 有 Ok mua H t 型 、 o t3 一 aa模 u r— aa模 C s2 1 H t
首先 , 基于运 营商定义 的数据( 解调 门限 、 如 负载 因子
等 )UMT 、 S系 统 定 义 的数 据 ( 处 理 增 益 、 动 台 最 大 发 射 如 移 功 率 等 ) 设 备 定 义 的数 据 ( B S天 线 增 益 等 )通 过 以下 及 如 T 。
型 和 C s2 1 H t o t3 一 aa模型等几 种 , 中 Ok mua H t 其 u r— aa模
般来讲 。 传播模型可 以分成 经验模型 、 半经验模型和
确定性模型 。经验模型是 根据大量 的测量结果统计分析后 导出的公式 。 应用它们可 以容 易、 快速地预测 路径损耗 , 不
需要有 关环境的详细信息 。但 它们不能提供非 常精确 的路
径损耗估算值。确定性模型是对具体的现场环境直接应用
型 、 o t3 一 t 型 属于 经 验 模 型 ,而 C s2 1 Wa— C s2 1 Haa模 o t3 一 l f c —k g mi 型 属 于 半 经验 模 型 。 下对 这 几 种 传 播 模 ihI a 模 s e 以
公式 : 小区范围内允许 最大上行 传播损耗 :最 大移动 台发 射功率 +移动 台天线增 益 +基站 天线增益 一基站接 收机
路径损耗 :
L= 9 52 11-3 2 h 4 LL 愧 ,出 , () 6. +6 6g 1 ̄ 1 b 6 5 l 5 f g 9 5 _ g 。 ) 1
一种混合型室外宏小区传播模型LOS区域分析
厶 m ) mI 一 一 一 孟 I g
最 后 可 以化 简 . 到 得
L … j J
() 4
厶 =3 . + 0g 24 2 l厂+2 d 5 O
电波传播预测模型的仿真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电波传播预测模型的仿真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官科,何丹萍,艾渤,钟章队
申请号:CN202010850466.6
申请日:20200821
公开号:CN111953439A
公开日:
202011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波传播预测模型的仿真方法。
包括:根据电波传播路径将电波传播场景分为LOS区域和NLOS区域,根据接收点位置将所述LOS区域和所述NLOS区域分为室内场景和室外场景;针对所述NLOS区域的室外场景,采用了O2O透射模型与改进后的Lee’s尖峰绕射模型相结合方法计算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值;针对所述LOS区域和所述NLOS区域的室内场景,根据计算得到的O2I边界点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室外站到O2I边界点传播区域,另一个是O2I边界点到室内接收点传播区域,采用所述两个区域分段计算的方式进行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的计算。
本发明依据射线跟踪仿真平台,结合经典的经验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电波传播预测模型,提升了射线跟踪仿真精度和效率。
申请人:北京交通大学
地址: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黄晓军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电波传播预测仿真方法
电波传播预测仿真方法贾明华;郑国莘;张欣【期刊名称】《计算机仿真》【年(卷),期】2010(027)011【摘要】研究无线电通信问题,电波传播特性预测可以为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电波传播精度,利用射线跟踪法预测电波传播特性,考虑由发射源发出的每一条射线,需要占用较大计算机存储量和仿真时间,而且内存占用量与仿真时间与收发天线的距离成正比.然而,矩形直隧道中,由发射天线到达接收天线的电磁波主要路径,无需通过射线跟踪确定,可以利用几何光学原理精确地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基本电磁场理论算出接收信号的强度.运用MATLAB仿真平台实现仿真模型,大大降低了射线跟踪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复杂度,而且计算复杂度与收发天线距离无关.理论和仿真实验表明,仿真方法与专业仿真软件Wireless-Insite具有相近的精度,而且方法简单,仿真速度快.新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预测出矩形直隧道内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总页数】4页(P91-94)【作者】贾明华;郑国莘;张欣【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72;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72;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相关文献】1.一种部分森林覆盖环境电波传播特性预测方法 [J], 刘晓娣;朱四华;林洪文2.抛物方程法在森林环境电波传播特性预测中的应用 [J], 刘晓娣;宋斌斌;张静;毕敬腾3.基于射线跟踪的不规则地形场景下电波传播预测加速方法 [J], 杨博4.部分森林覆盖山区电波传播特性预测的快速算法 [J], 刘晓娣;张静;宋斌斌;张涵5.部分森林覆盖山区电波传播特性预测的快速算法 [J], 刘晓娣;张静;宋斌斌;张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3.1 宏小区传播模型_cdma2000网络技术与应用_[共4页]
第3章 移动通信的传播环境– 53 – 3.3.1 宏小区传播模型1.Okumura 模型Okumura 模型是预测城区信号应用最广的模型。
它是Okumura 根据日本大量测试数据统计得出的以曲线图表示的传播模型。
应用频率为150~1920MHz (通常还可以扩展到3000MHz ),预测半径为1~100km ,基站天线高度为300~1000m 。
Okumura 开发了一套在城区准平滑地域上的自由空间中值损耗(A mu )曲线,基站天线实际高度h te 为200m ,移动台天线高度h re 为3m 。
基站和移动台均使用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从测量结果得到这些曲线,并画成了以频率为横坐标、中值损耗为纵坐标、距离为参数的函数曲线图,距离从1km 到100km 。
使用Okumura 模型确定路径损耗,首先确定自由空间的路径损耗,然后从曲线中读取A mu (f ,d )值,并加入代表地形类型的修正因子。
模型可表示为 50F mu te re AREA (dB)(,)()()L L A f d G h G h G =+--- (3.39)式中,L 50为传播路径损耗值的50%(即中值),L F 为自由空间传播损耗,A mu 为自由空间中值损耗,G (h te )为基站天线高度增益因子,G (h re )为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G AREA 为环境类型的增益。
注意:天线高度增益为严格的高度函数,与天线形式无关。
对于宽频的A mu 和G AREA ,见图3.15和图3.16。
此外,Okumura 发现,G (h te )以20dB/10倍程的斜率变化,G (h re )对于高度小于3m 的情况以10dB/10倍程的斜率变化。
图3.15 在准平滑区域上自由空间中值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