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C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舍然:释然。谓疑虑隔阂顿消。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②瞳: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少曾读书________

②故尝歌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3)张远度来到“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年幼;所以

(2)B

(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这是是年幼的意思。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前面写张远度有一天见到耕者王清臣读杜甫的诗,对他非常好奇,过了几天就专门到他家里去拜访,因此划线句的理解应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3)由“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可知第一问答案为:地多

桃花林。结合内容分析,一日,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而且读的还是杜甫的诗。张远度没想到一个种田人这么喜欢杜甫的诗,非常的惊奇。据此可概括为: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故答案为:⑴年幼;所以

⑵ B

⑶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译文】

天启初年,颍川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田地(旁边)有很多桃花林。一天,(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在村庄里来回走着。张远度听到(吟诵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张远度)于是喊着与他搭话,种田人自称姓王,名叫清臣,过去有田地,害怕(沉重的)徭役,(就)把全部的田地弃给他的本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种田人)年幼时曾读过书。有个客人在他家丢失了一本书,(这本)书无头无尾,(种田人)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所以经常吟诵(杜诗),也不知道杜甫是个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种田人)写的诗,后来(这些诗)经过战乱不知道在哪里了。

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

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求闻达于诸侯隔篁竹,闻水声

B. 明灭可见以伤先帝之明

C. 兵甲已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D. 陛下亦宜自谋肉食者谋之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语段【甲】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答案】(1)D

(2)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

(4)千百年来,他被誉为“智慧”“正义”的化身。有关他的传奇很多,“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构成三国鼎立局面,北伐曹操,南结孙权,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曾发明木牛流号、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杜甫曾评价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争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所以,他被称作“千载人”。

【解析】【分析】(1) A扬名;听到。B亮;英明。C充足;值得。D谋划。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有时:因此;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结合诸葛亮的经历分析,正是由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有辅助刘备的机会,刘备在临死时把国家重担托付给诸葛亮并请诸葛亮辅助刘禅,这都是对诸葛亮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大事,由这三件大事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赏识。刘备投之以桃,诸葛亮也会报之以李,因此诸葛亮在这里追述这三件事,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

(4)结合这两个文段的内容分析,【甲】作者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由这三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

天下”,构成三国鼎立局面,北伐曹操,南结孙权,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他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这在【乙】文中也提到。【乙】中写他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可以说他是“智慧”“正义”的化身,被誉为“千载人”一点也不为过。结合两个语段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⑶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

⑷千百年来,他被誉为“智慧”“正义”的化身。有关他的传奇很多,“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构成三国鼎立局面,北伐曹操,南结孙权,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曾发明木牛流号、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杜甫曾评价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争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所以,他被称作“千载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5.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④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⑤,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乙】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④懦默:懦弱,不出声。⑤讳言武备:不提养兵蓄锐的事。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召拜枢密副使________

②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________

③守令皆得不诛________

④人不寐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例句形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廷欲按诛之

A.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②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5)【乙】是范仲淹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一幅________图;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________之情。

(6)请结合【甲】文,分析【乙】词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的表达效果。【答案】(1)授给官职;同“才”,才能;全,都;睡着

(2)D

(3)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②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塞下秋景;征人思乡

(6)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结合【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五倍、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拜”这里是授给官职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朝廷欲按诛之”中的“之”属于代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 宾语前置的标志;C助词;D代词。

(3)这句话的意思是: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据

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执政:这里是执政大臣的意思;谏官:这里指谏官的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②武备:指养兵蓄锐的事;死事:以死殉职。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结合上片所描写的景物分析概括,上片写的季节是“秋景”从“毫无留意的大雁”“边声”“号角”“连绵的群山”可以看出写的是边塞的秋景,据此可知上片描绘的是一幅塞下秋景图,从“浊酒一杯家万里”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体会出词的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

(6)结合这两句词的内容和词的主旨分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因此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授给官职;同“才”,才能;全,都;睡着

⑵ D

⑶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⑷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②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⑸塞下秋景征人思乡

⑹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结合【甲】文分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⑸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参考译文】

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范仲淹说: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1)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给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而屡易其号________ A.改变 B.交换

②吾固知名之不可逃________ A.坚决 B.本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4)【甲】文结尾如何点明太守身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欧阳修在滁州与在颍州时心态的变化。

链接一: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链接二: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①,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①谢事:辞官)

【答案】(1)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A;B

(3)①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②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4)运用设问,蕴含了作者身为太守能与民同乐而颇为自得的情感。

(5)欧阳修被贬滁州时,还能与民同乐,但由于他见义勇为,高风亮节,屡被诬陷诋毁,晚年想摆脱世间烦扰,生出消极退隐之心,不再留恋功名,只想在琴棋诗酒中自得其乐,在五物中终老。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易”“固”都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分别是改变、本来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乐①其乐②: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②子:您;疾:迅速;走:跑;名:名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4)作者先用一个问句:“太守谓谁”,然后自己做出回答:庐陵欧阳修也。因此这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结合前面的句子分析,欧阳修认为自己是醉了能够与民同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并说这样的美事谁能享受呢,是自己呀,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颇为自得的情感。

(5)结合【甲】文及链接材料一分析,《醉翁亭记》是作者被贬到滁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与您同乐,链接材料一中作者见义勇为,再三被放逐流利,但作者依然能保持豁达、自若的心态,但链接材料二及【乙】文分析,欧阳修由于高风亮节,屡被诬陷诋毁,晚年想摆脱世间烦扰,生出消极退隐之心,不再留恋功名,只想在琴棋诗酒中自得其乐,在五物中终老。

故答案为:⑴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⑵A B

⑶①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②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⑷运用设问,蕴含了作者身为太守能与民同乐而颇为自得的情感。

⑸欧阳修被贬滁州时,还能与民同乐,但由于他见义勇为,高风亮节,屡被诬陷诋毁,晚年想摆脱世间烦扰,生出消极退隐之心,不再留恋功名,只想在琴棋诗酒中自得其乐,在五物中终老。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其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⑸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文章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

【参考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7.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

(宋)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①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悴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

菱溪大石(节选)

(宋)欧阳修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溪旁人见其可怪(责怪)

B.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可爱)

C.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废弃)

D. 况欲长有此石乎(长久)

(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B.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C.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D.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②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4)《菱溪大石》前四句对大石的描写,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欧阳修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为什么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呢?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1)D

(2)C

(3)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4)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

【解析】【分析】(1)A项,改为:溪旁人见其可怪(怪异);B项,改为:而乃能知爱赏奇异(珍爱);C项,改为:予感夫人物之废兴(衰废)。故选D。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译为: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

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故选C。(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其”:其中。“偃然”:仰面倒下。“得”:能够。“负”:靠近。“岁”:年,每年。

(4)首先要找到对大石的描写的语句并理解其大意。也就是开头几句,即“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译为: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从中不难分析出作者描写的是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的原因可分析“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一句;而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的原因可分析“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D;⑵C;

⑶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⑷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⑸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内容,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要进行仔细的分析。

【附参考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

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肥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是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因过于富贵而骄奢安逸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雅兴呢?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世间事物当中那些出奇的,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的耳目所及之处,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啊!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初,景德寺屋坏几废,智暹(xiān)慨然以经营为己任,不舍其昼夜之勤,凡二十年,为佛殿、三门、两廊、钟楼与戒坛,总为屋若干区,总费钱二十余万。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以其故,人皆信服,凡所欲为无不如志。今年六十有七矣,其经营寺事,不懈如初,而其强力盖有余也。余嘉其意,故为之记云。

(节选自宋·曾巩《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越明年________

②增其旧制________

③朝晖夕阴________

④智暹慨然以经营为己任________

⑤为佛殿、三门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以其故,人皆信服。

(3)【甲】文第①段和【乙】文:都介绍了________,主要运用了一种叫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结合【甲】【乙】两文,你认为滕子京和智暹有哪些方面值得你赞美?

【答案】(1)到;规模;日光;把;修建,建造

(2)①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②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都佩服信任他。

(3)作记缘由;记

(4)功绩卓著;治理有方;目标明确;敢于挑战;善于经营;献身励志,不悔如初;食淡衣粗,清廉守节(清正廉洁)。

【解析】【分析】(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越”,到;“晖”,日光;“为”,修建。

(2)重点字词:“具”,都;“以”,因为;“故”,原因;“皆”,都。

(3)结合“属予作文以记之。”和“余嘉其意,故为之记云。”得出:第一空应填“作记缘由”。第二空应填“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4)结合“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得出:功绩卓著,治理有方;结合“智暹慨然以经营为己任,不舍其昼夜之勤,凡二十年,为佛殿、三门、两廊、钟楼与戒坛,总为屋若干区,总费钱二十余万。”得出:敢于挑战;善于经营。献身励志,不悔如初;结合“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以其故,人皆信服,凡所欲为无不如志。”得出:食淡衣粗,清廉守节。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到;② 规模;③ 日光;④ 修建,建造

⑵①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②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都佩服信任他。

⑶作记缘由;记

⑷功绩卓著;治理有方;目标明确;敢于挑战;善于经营;献身励志,不悔如初;食淡衣粗,清廉守节(清正廉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提炼和体裁的把握。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概述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当初,景德寺屋倒塌几乎废弃,智暹慷慨以经营为己任,不舍昼夜的努力,共有二十年,修建佛祖殿、三门、两廊、钟楼和戒坛,总为房屋若干区,总花费钱二十多万。智暹吃淡饭穿粗布衣服,所住的房子损坏但不修理,所得在人和物资都助治理景德寺。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都佩服信任他。,凡是想为没有不如意。今年六十七岁了,他经营寺事务,不懈怠如初,而他的力气大概还有余的。我有表彰的意思,所以为他作记。

9.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yì)]埋葬。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者富贵

B. 往之女家为之出涕

C. 以君之力或掖之以归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相与负其尸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________,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②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

(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答案】(1)D

(2)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①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

②丙

(4)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解析】【分析】(1)A.选项中“降”分别为“降落”和“投降”;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动词,到,往’”和“代词,他”;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凭借”和“表修饰,不译”;D.选项中的“负”分别是“背负”的意思。故选D。

(2)在此题中,要注意“得(实现)、由(实行)、行(走,固守,坚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①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富贵不能淫》一文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是“妾妇之道”,其本质是遵行“仁、礼、义”的标准。可依据“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这句话来分析概括作答。②“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这是在大名城被攻破后,郭永与将士们所说的话。依据前文“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和后文“金人遣骑召永”可知,这句话应该放在【丙】处。

(4)乙文中的郭永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永率士昼夜乘城”;城破之时,郭永又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表现死报国的决心;面对敌人的劝降和富贵的诱惑,用“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止,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最后为国捐躯。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完全能称得上是“大丈夫”。故答案为:⑴D;

⑵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⑶①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②丙;

⑷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分析,了解大意,根据孟子“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合郭永在面对金人时的表现逐一来加以分析。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北宋叛臣刘豫率领整个济南的敌军(来攻打大名),大名成为孤城没有援军。郭永率领士兵日夜守城,伺机间或出兵攻击敌人。围攻的形势更加紧急,被俘虏的俘济南人东平在城下大呼喊说:“二个州郡都已经投降了。投降的人都享受荣华富贵,不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张益谦等人相互看看,脸色发生了变化(想要投降),郭永大声说:“现在正是我等报效国家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大名城被攻陷了,郭永坐在城楼之上,有人拽着别人的胳膊回来,众人围观哭泣着离开了。“郭永说:‘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恩惠,应当以死报国,然而,整体城都被毁了,没有人可能幸存。你们又能怎样呢?这是命呀,为什么惧怕。”金人派人召见永,郭永穿戴衣冠恭恭敬敬向南朝叩拜,之后,再换了衣服头巾才出来,黏罕说:“拒绝投降的是谁?”永正视良久说:“是我。”金人对郭永的气概很是惊奇,

又一直听说他的贤能,于是好言相劝,要以富贵收买他,永睁大眼睛怒道:“无知猪狗,我恨不得将你碾成肉酱以报效国家,谈什么投降?”怒骂不止。金人听不下去,将他赶了出来,永还在大喊:“为何不快快杀了我?我会率领英魂消灭你们。”在场的(大名:应当是宋国的地名)宋人没有不用手抹泪,痛哭流涕的。金人大怒,摔断手中的东西,于是杀害郭永全家。即使是平时和郭永关系不好的人也都痛哭,等到金人离开,一起将背负郭永的尸体,把他掩埋了。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

B. 独与麾下二十骑走(独:仅)

C. 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

D. 吾兵虽多(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②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答案】(1)D

(2)B

(3)D

(4)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②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解析】【分析】(1)D项的解释有误,“虽”的意思是“虽然”。故选D。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正确的停顿应为: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故选B。

(3)D项正确。通观全文可知,安禄山没有听从何思德正确的意见,急躁冒进,结果导致了失败。故选D。

(4)“欲”“请”“类”“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 D;⑵ B;⑶ D;

⑷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②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安禄山亲自率领范阳、河东、卢平三镇兵马六万去讨伐契丹,用奚族骑兵两千人作为向导。过了平卢一千余里,到了土护真水,遇到大雨。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多,但长途奔袭,士卒疲劳,战斗力不强,不如暂时休兵不要交战,只与敌人对阵,这样不过三天,敌人必定投降。”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这时奚族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前后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的马鞍也被射中,还折断了帽簪,丢掉了鞋子,仅与部下二十个骑兵逃走。因为天黑,追击的骑兵松懈下来,安禄山才得以逃往师州城。安禄山把战败的罪过归咎于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杀了他们。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集锦

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集锦(二) 三十一、(兰州)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 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发闾左谪戍渔阳闾左: (2)度已失期度: (3)会天大雨会: (4)宜多应者宜: 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偶然性: 必然性: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纳: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推荐浙江衢州2008 (一)(12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二、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 衡于虑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9.战国儒10.(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吉林长春卷)2007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孙权劝学》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孙权劝学》 (一)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1.(2分)D . 2.(2分)A 3.(4分)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2分) 4.(4分) (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2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部编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C (2)A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③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

衡山公主,欲以妻④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 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肤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④妻(qì):嫁给。⑤给羽葆鼓吹:皇家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遣使者问讯()(2)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3)悉辞不受()(4)朕亡一镜矣() A.悉辞不受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已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其一犬坐于前(《狼》) D.以布车载柩而葬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7.唐太宗对魏征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集锦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集锦 一、范式传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 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ǎ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台①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③,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④、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 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①天台:天台府,在今浙江天台。②中书左司掾(yuàn):中书省下所设左司的属官。 ③照磨:都指挥司下属官吏,掌管文书宗卷。④射:射覆,酒令的一种。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B.于是其诗/益工 C.庭学/无不历览 D.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北________②益________③越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2017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带答案解析

2017文言文中考真题汇编 答案解析 一、【2017届中考省六盘水市卷】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 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 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④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 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 (1)①甘美②勉励③停止④所以,因此 (2)C (3)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 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析】 (1)试题分析: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 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 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 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doc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 现代文阅读 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中) ——《中考新突破》艾军平主撰部分 〔冲刺训练〕 (一)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臣蛇围②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③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④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⑦。 (摘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zhān):探看②围:这里指蛇的身围。③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④攫:抓住,钳制。⑤攧(diān):甩脱。⑥革肉:皮肉⑦云:句末助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临()则()去()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句: 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处划分两处朗读节奏。

闻崖上有声甚厉。 4、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触? (二)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③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④壶瓮而往酤,而狗迓⑤而龅⑥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摘自《韩非子》) 注释:①酤:通“沽”,有“买”“卖”二义,视语境而定。②升概:升是古代量器,概是刮平升、斗的木棍或木片。③遇:招待。 ④挈:携带。⑤迓:迎。⑥龅:咬。 1、根据注释①,视语境判断“酤”到底为“买”还是“卖”之义? (1)宋人有酤酒者(2)挈壶瓮而往酤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县()著()怪()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令孺子怀钱 译文: 4、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地方划分朗读节奏。 问其所知长者杨倩。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隐喻的手法。“宋人”比喻诸侯国君;“狗”暗指在国君手下办事的一些坏人;“孺子”泛指报效无门的士人,也是作者的自况。

(完整word版)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1.阅读《三人成虎》一文阅,回答后面的问题: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解】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 ②愿王察之() ③庞恭从邯郸反() ④后太子罢质() 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人言市有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 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