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戏剧研究:观念与方法

合集下载

跨文化戏剧演出的意义与挑战

跨文化戏剧演出的意义与挑战

跨文化戏剧演出的意义与挑战戏剧是一种具有强大表达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故事情节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而跨文化戏剧演出,则是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戏剧创作和演出中,以实现文化交流和理解。

这种形式的戏剧演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首先,跨文化戏剧演出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审美标准,通过戏剧这一共同的语言,不同文化之间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

跨文化戏剧演出可以通过表演和故事情节展示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

这种交流和理解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其次,跨文化戏剧演出有助于拓宽观众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观众在观看跨文化戏剧演出时,会接触到不同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文化元素和观念。

这种新鲜的体验和观念冲击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超越自身的文化背景,拓宽视野。

观众可以通过戏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思考自身的价值观和偏见,并从中获得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然而,跨文化戏剧演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给演员和观众带来了理解和沟通的困难。

为了克服这个挑战,演员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其他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传达戏剧的意图和情感。

观众则需要通过阅读剧本或字幕,以及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来理解和欣赏戏剧演出。

其次,文化敏感性和尊重也是跨文化戏剧演出的挑战之一。

在跨文化戏剧演出中,演员和创作者需要对其他文化保持敏感,并尊重其价值观和传统。

他们需要避免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以免引起观众的不满和误解。

同时,演员和创作者也需要在跨文化戏剧演出中保持自身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以确保演出的质量和独特性。

在面对这些挑战的同时,跨文化戏剧演出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它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拓宽观众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跨文化研究方法课件

跨文化研究方法课件

以及文化背景对行为的影响。
参与式观察
02
与受试者一起生活、工作,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
惯。
案例分析
03
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文化因素在其中
的作用。
混合研究方法
01
定量与定性结合
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综合分 析文化差异对行为的影响。
02
纵向与横向结合
在时间维度上开展纵向研究,了解文 化变迁的过程和规律;在空间维度上 开展横向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行为的共性和差异。
案例五:跨文化创新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创新研究是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实践 的比较,以制定更为有效的创新策略的过程。
详细描述
跨文化创新研究通常涉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创新环境 、创新动力、创新实施等方面的分析,以制定更为合 适的创新策略。例如,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氛 围、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实施过程等进行分析,以制 定符合当地创新环境的创新策略。
跨文化研究方法课件
目录
• 跨文化研究概述 • 跨文化研究方法 • 跨文化研究设计 • 跨文化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 • 跨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跨文化研究案例分析
01
跨文化研究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跨文化研究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价值观、信念和态度,以揭示人类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 的方法。
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问题及应对策略
研究结果推广的挑战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需求和特点 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 适应性问题。
应对策略
研究者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特点和文化背 景,采用适当的推广策略和方法。例如,根 据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调整推广材料和宣传 方式,或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推广研究成果 。此外,研究者还应关注研究的实际应用价 值,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措施或政策建议 ,以更好地服务于目标受众。

美国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呈现

美国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呈现

美国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呈现目录一、内容概览 (1)1. 美国戏剧文化的重要性 (1)2. 跨文化呈现的必要性 (2)二、美国戏剧经典作品分析 (3)1. 《悲惨世界》 (5)2. 《皆大欢喜》 (6)3. 《飞越疯人院》 (7)三、跨文化呈现的方式与策略 (8)1. 文化元素的融合 (10)2. 角色与情节的调整 (11)3. 语言与表现手法的创新 (12)四、跨文化呈现的效果与影响 (13)1. 对目标文化的冲击与启发 (14)2. 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15)3. 对美国戏剧发展的长远影响 (16)五、结论 (18)1. 美国戏剧经典跨文化呈现的意义与价值 (18)2. 对未来跨文化交流的展望 (19)一、内容概览美国戏剧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形式之一,其经典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美国戏剧经典作品的跨文化呈现,探讨美国戏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以及其对全球戏剧艺术的影响。

通过对美国戏剧经典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全球戏剧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各国戏剧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为推动全球戏剧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美国戏剧文化的重要性美国戏剧文化在全球戏剧艺术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不仅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也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

美国戏剧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多元文化融合上,为全球的戏剧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新的视角。

美国戏剧文化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自19世纪初期开始,美国戏剧就在不断地吸收欧洲传统戏剧元素的同时,也在寻求自我创新和突破。

从早期的音乐剧、喜剧,到现代的话剧、舞台剧,美国戏剧一直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新颖的剧情设计吸引观众。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丰富了美国戏剧的内涵,也为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戏剧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戏剧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跨越国界的情感和理念,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如何在戏剧创作中实现,以及对于艺术发展和文化认同的积极影响。

一、背景介绍戏剧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窥探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了解不同文化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戏剧创作中变得更加重要。

二、文化元素的融合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关键在于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这可以通过挖掘故事主题、人物角色、道具设计、音乐舞蹈等方面实现。

例如,在中国的戏剧中,可以融入西方的舞蹈元素,使得舞台效果更加多样化;同时,在西方戏剧中,也可以融入中国的戏曲形式或者传统乐器的演奏方式,以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语言的跨越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戏剧创作中同样需要跨越文化的界限。

使用多种语言在戏剧中进行对话,能够更好地展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同时,通过字幕或者翻译设备的使用,使得观众可以理解不同语言的演出,增加观赏的享受。

四、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戏剧创作中也能够凸显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通过将历史事件或者文化元素与当代话题相结合,戏剧作品可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例如,将某一历史时期的故事情节与当前社会问题相结合,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的渊源和对当下的启示。

五、文化认同的提升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戏剧创作中还能够提升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在作品中展现多元文化的精髓,观众可以更好地认同并接受自身的文化身份。

这种文化认同感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自豪心和自信心,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六、挑战与应对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戏剧创作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创作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广泛地进行研究和调研。

从编、导、表三个方面论跨文化戏剧改编

从编、导、表三个方面论跨文化戏剧改编

从编、导、表三个方面论跨文化戏剧改编作者:赵子晗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跨文化戏剧”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戏剧界以及戏剧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2017年玉溪滇剧院改编自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在玉溪上演。

迪伦马特作为德国具有自己标致戏剧美学风格的剧作家,他的《老妇还乡》这部作品较好地体现了迪伦馬特剧作的特点,他的剧本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环境的荒诞。

改编后的滇剧能否用中国戏曲的语境来诠释迪伦马特的剧作含义,以及西方话剧的内容与形式。

本文试着从编剧,导演,表演三个方面,来剖析跨文化戏剧改编。

关键词:跨文化戏剧滇剧《贵妇还乡》一、本土化的剧本改编迪伦马特,是顽童式的戏剧天才。

凡是看过话剧《贵妇还乡》的人,恐怕都会惊异于迪伦马特的天纵之才。

《贵妇还乡》根据克莱尔“回乡复仇”的这个主线展开故事。

现代滇剧《贵妇还乡》,是编剧徐棻根据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同名话剧改编。

子虚县青年李少桦(伊尔)为了钱而抛弃情人何晓丽(克莱尔)并使她蒙冤。

20年后,富可敌国的何晓丽回到贫穷的家乡,宣布只要让李少桦死去,她就给子虚县十个亿。

何晓丽在这复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化身为金钱的魔鬼,成了自己从前最憎恨的人。

全剧揭露和讽刺了社会金钱万能和法律一文不值的现象,也揭露了伪善,虚伪,自私等人的陋性。

正如翻译家叶廷芳所言,迪伦马特的剧作揭示一个社会问题,令人深思:有罪的无罪者,无罪的有罪者。

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玩味的戏剧,整部剧中几乎没有一个正面人物。

而滇剧版《贵妇还乡》把何晓丽塑造成一个正面人物,而其他人则是自私自利,虚伪至极。

滇剧版《贵妇还乡》在一开始开始洋溢着欢快的氛围,面临严重经济危机的子虚县马上就要迎来“救世主”何晓丽。

以李少桦为首的人们都在想入非非,觉得自己会在贵妇的帮助下拜托贫困。

然而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站在金钱万能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用钱完成复仇的荒诞故事,而滇剧版《贵妇还乡》更多的是在复仇中完成何晓丽灵魂救赎的故事。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戏剧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艺术形式,它与文化息息相关。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戏剧创作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几个具体的例子。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需要与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跨文化交流可以打破语言、文化等障碍,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戏剧作品。

同时,跨文化交流还能够为戏剧创作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新。

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例子1.《莎士比亚之城》这是一部由英国和中国戏剧人合作创作的戏剧作品。

该剧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与中国传统戏剧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融合不同文化元素,该剧成功地吸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成为一部跨文化交流的典范。

2. 《红色娘子军》这部戏剧作品是中国对西方歌剧形式的一次尝试。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歌剧的演唱形式,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种跨文化的融合,该剧成功地走进了国际舞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3. 《哈姆雷特之梵妮丽亚》这是一部由印度艺术家改编的莎士比亚经典剧作。

该剧将莎士比亚的故事背景置于印度社会,融入了印度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这种跨文化的改编,该剧成功地将莎士比亚作品带入了印度观众的生活中,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跨文化创作的挑战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理解的障碍,可能会让观众对作品的意图产生误解。

其次,文化的融合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艺术功底,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准确性。

四、推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义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戏剧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能够打破传统的界限,将不同文化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同时,跨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的多元共融。

结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对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戏剧作品能够更好地与观众沟通和交流,实现真正的艺术价值。

《跨文化研究方法》课件

《跨文化研究方法》课件

普遍性
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需
大量时间、人力和资金,
跨文化研究的结论往往只
要研究者具备深入的跨文
且需要考虑到跨文化调查
适用于研究的特定时代和
化认知和交流能力。
所面临的局限性。
地点,需要进行更多的针
对性研究来验证其普遍性
和可靠性。
结论
跨文化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跨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和理 解,推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跨国公司的例子
在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了解不同文 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
国际交流的例子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 行跨文化交流,并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究成果,来验证
和推广跨文化研究的结论。
跨文化研究方法
本节课将介绍跨文化研究的定义、重要性、方法,以及研究中的困难和挑战。 了解这些概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进行 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什么是跨文化研究
定义
跨文化研究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学科,包括社会行为、价值观、信仰、心理和语 言等多个领域。
目的
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原因,并为国际交流、 商业和政治决策作出有根据的建议。
3
比较分析法
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以此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操作性测量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量化数据,来发现和解释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跨文化研究的困难和挑战
1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2 量化数据收集的难度 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戏剧、影视和文学作为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讨论其意义、挑战和发展趋势。

一、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的意义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意味着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进行深入探究。

戏剧影视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舞台表演、影像传播和文字表达,将不同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传递给全球观众。

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似之处与差异,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发展。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可以帮助观众和读者超越国界、种族和民族的界限,共同体验和理解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的进步。

二、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的挑战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时,我们必须面对一些挑战。

首先,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语言和语境的问题是一个主要挑战。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习俗和传统,这在翻译和传播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如何准确地传达不同文化的思想和情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趋势也对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提出了挑战。

全球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导致一些作品过于商业化和标准化,忽视了各地的独特文化特色。

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文化个性和多样性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戏剧影视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流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

其次,学术界对于跨文化与全球化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被应用于对戏剧影视文学的研究中,以深化对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理解。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戏剧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载体,通过戏剧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跨文化交流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跨文化交流丰富了戏剧主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戏剧作品可以呈现多元的主题。

例如,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式音乐剧,充分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其次,跨文化交流拓宽了戏剧形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形式各具特色,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借鉴和融合他们之间的差异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戏剧形式。

例如,中国京剧与西方话剧的结合产生了京剧话剧,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话剧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

最后,跨文化交流丰富了戏剧表演技巧。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让演员吸收和融合不同的表演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

例如,中国的面具戏和意大利的皮影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双方的表演技巧都得到了提高。

二、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融合跨文化融合是指在戏剧创作中,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进行融合和创新,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跨文化融合在戏剧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跨文化融合可以推动戏剧艺术的创新。

通过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进行融合,艺术家们可以开拓崭新的戏剧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京剧与西方的舞蹈、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融合了中西元素的现代京剧。

这种跨文化融合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跨文化融合可以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当不同文化的元素相互融合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戏曲与西方的故事情节相结合,使得西方观众更容易理解中国戏曲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最后,跨文化融合对于跨国戏剧交流具有促进作用。

戏剧影视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

戏剧影视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

戏剧影视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戏剧、影视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当代社会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戏剧影视作品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就戏剧影视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戏剧、影视创作源自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着创作者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理解,具有独特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跨文化交流,戏剧影视作品可以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为观众带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和体验。

同时,跨文化交流还可以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加深文化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戏剧影视文学的跨文化翻译挑战1. 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差异导致了翻译的困难。

戏剧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具有文化内涵,充满了特定时期和地域的情绪、风格和韵味。

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文的意境和艺术形式,同时又要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习俗和价值观存在着差异。

戏剧影视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历史、宗教、风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

翻译时需要注重对文化元素进行解释和调整,以便于观众理解。

3. 艺术特点:戏剧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元素。

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艺术特点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在艺术效果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三、跨文化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在翻译戏剧影视作品时,既要注重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又要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对于某些特定的文化元素,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保证观众的理解。

2. 文化调整与本土化:在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的解释,可以添加注释或者在译文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3. 运用本土资源:戏剧影视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还涉及到文化的传递。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涌现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方法,深刻地改变了比较文学原有的版图。

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跨学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存在着一个从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的转向。

这一转向一方面给比较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思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的困惑。

面对这一转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比较文学原有的构建,从相关学科的跨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和范式中寻找文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新资源。

从现状来看,在不同学科里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如比较政治研究,比较法律研究,比较文化研究,交互文化(或文化间)研究,比较文明研究等。

这些新概念的背后隐含着复杂的理念和方法论。

比如,交互文化研究强调一种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新思维;[1](P1-2)比较政治研究针对其比较方法的长短提出了系统的看法,特别是提出了无法处理价值观问题;[2](P4-5)以艾森斯塔为代表的比较文明研究,注重于把比较方法和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关联起来,提出了多元现代性的概念。

[3](P17)如果说比较文明的研究立足于社会学的话,那么,跨文化的研究则更多地与人类学相关。

在这方面,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可谓先驱者。

他反对包阿斯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特殊论,坚信跨文化研究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做出有关文化的科学概括。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跨文化研究要建立在可做系统比较分析的数据资料基础之上,这就形成了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学派。

[4](P613)这些发展都说明,跨学科的和跨文化的各种研究日益兴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日益频繁,它们为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丰富资源。

一、跨文化研究溯源严格地说,跨文化研究(cross cultural research)并不是一个学科,而是指涉一种方法和理念。

跨文化研究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亚斯贝斯语),当人类各大文明成熟、文化间的交往促使人们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去审视他者文化时,跨文化思考随之就出现了。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

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

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

《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

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

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影视史研究中的跨文化观点与方法探析

影视史研究中的跨文化观点与方法探析

影视史研究中的跨文化观点与方法探析跨文化观点和方法在影视史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影视作品在呈现和传播文化差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跨文化观点与方法的角度探析影视史研究,包括对跨文化观点的理解、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首先,跨文化观点是指研究者在研究影视史时,关注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理论框架。

跨文化观点要求我们超越自身文化的视角,尊重并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

通过跨文化观点,我们能够真实地理解和呈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为观众提供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跨文化观点在影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影视作品往往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通过影片所传达的视觉和语言信息,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他文化。

举个例子,中国功夫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的经典作品《精武门》、《少林寺》等都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法赢得了广泛赞誉。

研究者在分析这些作品时需要运用跨文化观点,从不同文化角度解读和理解其中的意义。

在影视史研究中,要运用跨文化观点进行研究,有多种研究方法可供选择。

首先,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文化的影视作品并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探究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机制。

其次,研究者还可以借助历史研究的方法,对特定时期或地域的影视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影视产业的发展历程,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此外,内容分析、质性研究和文化符号分析等方法也可以被运用在跨文化观点的影视史研究中。

当然,在跨文化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研究者的理解和解读受到限制。

在研究跨文化影视作品时,需要特别注意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对作品产生的影响,避免出现主观判断和误读。

其次,跨文化研究中还需要解决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如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困难、跨文化研究范畴的界定等。

[word格式]“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与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的访谈

[word格式]“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与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的访谈

“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与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的访谈上海戏剧学院戏届0艺术2010年第6期(总158期)何成洲“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与艾利卡?费舍尔一李希特的访谈①“跨文化戏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戏剧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理查?谢克纳(RichardSchechner)在1982年出版的着作《人文主义的终结》中谈到了美国戏剧中多种戏剧传统汇合的现象.1988年德国着名戏剧专家艾利卡?费舍尔一李希特(ErikaFischer—Licht)在德国组织召开了”戏剧:自我与他者”国际研讨会,来自欧洲,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几十名戏剧专家与会围绕跨文化戏剧的传统,实践,交流和理论视角问题展开讨论,中国戏剧专家黄佐林,丁扬忠,于文杰应邀参与大会并发言,中国学者发言的议题包括西方戏剧在中国的改编,中国戏剧《中国梦》(孙惠柱,费春放着)文本和演出中的跨文化性等.会后出版论文集《差异的戏剧接触:戏剧,自我与他者》,该书的结尾是费舍尔一李希特撰写的论文《走向跨文化戏剧的理论》.这部论文集,尤其是费舍尔一李希特的那篇文章,对于国际和中国的跨文化戏剧讨论产生了影响.1989年理查德?谢克纳在《跨文化戏剧的主题》一文中再次讨论了跨文化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对戏剧潮流的价值.90年代初,戏剧专家帕特里斯?帕韦斯(PatricePavis)专研跨文化戏剧,出版了专着《戏剧处在文化的交叉路口》,第一次提出了一整套跨文化戏剧交流的模式,即着名的”沙漏模式”(hourglassmode1).该模式详细地描述在跨文化戏剧交流中”来源文化”如何透过社会,文化,艺术的中间环节最终影响”目标文化”的过程.帕韦斯的”沙漏模式”对于解释跨文化的一些实际运作程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过于强调”来源文化”对于”目标文化”的输出,容易被后殖民学者指责为带有”东方主义”的倾向.其次,它忽视”目标文化”的能动性.1996年帕韦斯在他编写的着作《跨文化戏剧读本》中撰写了”走向跨文化主义和戏剧的理论”一文,对他前面的模式理论加以一定的修订,但是总体上没有突破.印度学者鲁斯顿?巴鲁卡(RustomBharucha)在1993年出版了一部后来引起广泛讨论的跨文化戏剧理论着作《戏剧与世界——表演与文化的政治》,批评跨文化戏剧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指责西方跨文化演出对自我的关注盖过对他者文化的再现,他者不过成了自我的投射.巴鲁卡对于西方跨文化实践的批评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也促使西方戏剧实践者和理论家们反思自我,开放自己的文化视野.巴鲁卡在2000年出版了又一部讨论跨文化和戏剧的理论着作《文化实践的政治——全球化时代通过戏剧来思考》,提出国家内的跨文化(intracultrua1)来抵抗和消解国家间的跨文化(intercultura1).2000年,澳大利亚戏剧专家(现在弗林德斯大学任教)朱丽?霍利奇(JulieHolledge)与人84戏剧艺术”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2010年第6期合着出版了《妇女跨文化戏剧》,在该书中主要讨论了亚洲和非洲女性跨文化戏剧的历史和现状,其中有一节专门讨论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上世纪上半期在中国的演出和接受情况,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变化和妇女问题简要分析了娜拉在不同时期的舞台再现以及观众的反响.2002年,雅克琳?利奥(JacquelineLeo)和海伦?吉尔伯特(HelenGilbert)合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跨文化戏剧实践之剖析》.他们在该文中针对帕韦斯的”沙漏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跨文化戏剧交流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来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互动和互为影响,指出跨文化戏剧具有”流动”,”杂交”的特点.本世纪初以来,华裔学者和国内学者也加人到了跨文化戏剧理论探讨当中.华裔学者田民发表了英文着作《差异和错位的政治学——_2O世纪中西方跨文化戏剧》(香港大学出版社,2008)⑦.该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受谢克纳的影响,着重探讨中西方戏剧交流当中产生差异和误解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根源.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副教授黄承元(AlexHuang)从事莎士比亚在亚洲和中国的跨文化演出的研究,出版了《中国的莎士比亚:两个世纪的文化交流》(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9).英国利兹大学李茹茹出版了英文着作《莎士比亚演出在中国》(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国内发表的关于跨文化戏剧的论文和着作也相当的多.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着《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讨论了西方从古希腊至今的跨文化戏剧,该书认为跨文化戏剧应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④南京大学刘海平,朱雪峰发表了论奥尼尔在中国改编演出的中英文文章,何成洲发表了论易卜生在中国改编演出的文章,台湾的戏剧研究专家彭镜禧等也有相关的学术成果.近年来,国际戏剧理论界对于跨文化戏剧有不同的争议,其中艾利卡?费舍尔一李希特的一些学术观点引起较大的反响.费舍尔一李希特是最早涉足跨文化戏剧研究的西方学者之一,也是该领域里影响较大的一位.她目前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戏剧系主任,同时兼任该校国际跨文化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她的代表作有《欧洲戏剧史》,《戏剧符号学》,《表演性美学》和《戏剧,献祭和仪式》等.《表演性美学》的中文版很快会在中国出版发行.笔者曾与艾利卡?费舍尔一李希特一起参加了在欧洲和印度举办的戏剧艺术节和国际会议,我们同时又都是挪威奥斯陆大学”跨文化易卜生”国际研究项目的核心成员.2009年8月我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担任”访问教授”期间,拜访了柏林自由大学的戏剧系和国际跨文化戏剧研究中心.同时我仔细阅读了她的几本有关戏剧和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书和相关文章,对她的理论和观点比较了解,在不同场合与她就跨文化戏剧有过深人的交谈.我与她在认识跨文化戏剧上有一定的分歧,主要是两点:一是在看待”跨文化戏剧”的观念上,艾利卡反对使用这个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批评概念,”跨文化戏剧”比较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不过我们在具体的研究当中需要做一些明晰的界定.二是艾利卡主要关注舞台上不同表演文化是如何交叉的.而我认为跨文化戏剧研究应该立足观众,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接受.比如,中国的很多跨文化改编戏剧不断被邀请赴国外演出,西方观众观看根据西方戏剧(主要包括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的改编演出,会有着什么样的审美和情感体验?与中国观众的体验有什么不同?85戏剧艺术”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2010年第6期通过就跨文化戏剧的一些问题与艾利卡访谈,一是希望能澄清一些概念和理论问题,二是引起大家对跨文化戏剧的关注与反思.以下是访谈的内容.何成洲(以下简称何):1988年,你组织了”戏剧:自我与他者”国际研究会,当时有来自几大洲的学者参加.那次会议和后来出版的论文集对于跨文化戏剧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你那时是怎么对”跨文化戏剧”这个课题感兴趣的?艾利卡?费舍尔一李希特(以下简称艾利卡):早在1985年在法兰克福(我80年代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举办的”世界戏剧”会议期间,我有机会观看了许多”跨文化”的演出,比如:铃木忠志(TadashiSuzuki)的《特洛伊妇女》,《克莱特涅斯特拉》和《三姐妹》,罗伯特?威尔森(RobertWilson)的膝盖戏(TheKneePlays),和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的《摩诃婆罗多》.这些千差万别的演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吸收和融合不同表演文化的元素.这些新颖的,混合不同表演文化的演出简直让我着迷,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跨文化戏剧”产生兴趣.过了一年,我被聘为拜罗伊特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这所大学的办学历史不长,但是很有特色,比如,该校当时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非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涉及几乎所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领域.还有就是该校的对外德语教育系与中国大学有交流和合作关系,因此校园里有不少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1987年我在拜罗伊特大学就职讲演的题目是《戏剧:本土的和外来的》(该文后来收在帕特里斯?帕韦斯主编的《跨文化戏剧读本》中).在那个时期,我以在法兰克福和其它地方观看的相关演出为基础,着手从事跨文化戏剧的研究.我几乎同时启动了三个研究课题,试图弄清欧洲,美国,亚洲和非洲的跨文化戏剧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并寻找这些不同类型的跨文化戏剧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语境和条件.研究课题之一是”尼日利亚戏剧文化转型过程研究”.这个为期三年的课题附属非洲文化研究中心的”非洲身份”研究项目,得到德意志科研董事会的资助.研究课题之二是”当代中国戏剧的跨文化趋势”,得到德国大众基金会中国项目的资助,两位中国同事参加了这个课题,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应邀给我的学生教了两年中国文学(德文翻译).研究课题之三是”外国戏剧与文化转型——远东戏剧在英国,德国,法国和俄国对欧洲先锋戏剧的影响与接受研究(1900—1935)”,该课题也得到德意志科研董事会的资助,为期四年.这几个课题在执行过程中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的成果,包括博士后研究报告和博士生的论文.你上面提到的会议也是这些项目的一项工作.何:对于跨文化戏剧,你当时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艾利卡:我的主要观点是:自20世纪初以来,远东戏剧传统的一些艺术成分被西方戏剧吸纳,与此同时西方戏剧也对远东的戏剧和其它非西方戏剧产生影响,但是这种戏剧间的接触并不是出于对他者文化的兴趣,也不是希望与他者文化进行对话.换句话说,戏剧接触的动机主要不是为了实现与外界交流的目的,它的目标不是让观众走进外来的戏剧,或者熟悉他者戏剧的传统.实际情况是,他者的传统根据接收者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程度上被修改.比如,在中国和日本,20世纪初西方戏剧和现实主义表演风格被介绍进来,参与到各自国家现代性进程当86戏剧艺术”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2010年第6期中,并为推进文化现代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欧洲,引进中国和日本的戏剧和表演传统有助于戏剧观念的革新,当时的先锋戏剧家们对于自然主义戏剧不满,他们从东方戏剧中找到了“重新戏剧化”(1”0一theatricalization)的灵感.那就是说,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他者戏剧传统加以借鉴和挪用的出发点是解决各自文化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何:80年代以来,你对于跨文化戏剧的理解有没有改变过?你后来又出版了哪些重要着作?你的着作中有没有已经被翻译成中文?艾利卡:自8O年代以来,我在许多方面改变了对于跨文化戏剧的理解.但是我仍然认为,在20世纪的前期,无论在东方的中国和13本,还是欧洲,对于他者文化的兴趣主要来自要解决各自迫切问题的愿望.而在像印度和非洲的那些殖民地国家,情况当然有所不同,西方他者的戏剧有时是强加给他们的.今天,在后殖民和全球化的语境下,跨文化戏剧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初,”跨文化戏剧”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演出中观众能够区分什么是自己文化的,什么是来自于其它文化传统的,可是现在大体上讲已经不可能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全新的戏剧表演已经出现,我们不能确定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有时,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一起工作,在他们的密切合作中,一些全新的表演样式出现了,可能是他们无法预见到的.另一种情况是,在表演中不同的戏剧传统有了深层次的互动,诞生新的舞台形态,我认为越剧《心比天高》就是如此.这种表演创新类似霍米?芭芭所说的”第三空间”.因此,我避免使用”跨文化”这个词,而使用了一个新的提法”表演文化交叉”(interweavingculturesinperformance).自从1988年的跨文化戏剧国际会议以来,我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德文出版的.就”跨文化戏剧”而言,我在1997年出版的《演出与戏剧中的凝视》中有一章叫”跨越文化的戏剧”(TheatreCross—Cultures),专门探讨跨文化戏剧的有关问题.《表演性美学》曾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中文翻译正在进行中.不过第一章已经在《戏剧》期刊上发表了.何:2008年你在柏林自由大学启动了国际戏剧研究项目”表演文化交叉”,该项目对全球从事跨文化戏剧研究的学者开放,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我想,”表演文化的混杂”也许代表你目前对于跨文化戏剧的新思考.能不能请你解释一下这个项目的理念?艾利卡:在我看来,预设在”跨文化”演出中可以清楚地辨认每一个表演元素的文化根源.认为可以区分”我们的”和”他们的”文化,这意味着,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单一的,自足的.然而,文化间的交流,包括相距遥远和差异大的文化之间,从来没有停止过,至少是自现代性发生以来.因此,要想在”我们的”和”他们的”文化之间划一条明晰的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说,文化间的差异不存在,或者被抹煞了.文化问的差异是不固定的,也不是不可能改变的,而是不断有新的变化.这一点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讲,是”表演文化的混杂”这个新项目的出发点.另一个重要想法是,现代化的进程在表演艺术的发展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意义深远.我同意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s.N.Eisenstadt)批评现代化变成西方化,强调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现代性的看法.作为一个事关规范性,相对性和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性在当下是一个有争议的87?戏剧艺术”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2010年第6期课题.考虑到近十年来那些不自然的,简单化的和颂扬性的现代性理论,我研究现代性的焦点是立足于多样性的观念.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在具体文化内导演,演员,批评家和观众判断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戏剧是否有现代性所依据的特定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表演文化的交叉既没有导致非西方表演文化的西方化,也没有导致全球戏剧表演的同一化.相反,它产生了新的,不同形式的多样化.如我在前面所说,当今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们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在不同表演文化的交叉当中,”外来”的艺术手法被挪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这些外来的表演元素被改变,而且吸收外来文化的戏剧本身也产生变化.因此,我们这个国际科研项目的一个重点就是,在这些交叉的过程中新的表演美学是如何诞生的,并产生了哪些新的差异. 在这里,必须强调所有的表演文化交叉的过程都可以被看作是政治的过程.戏剧是一种公共艺术.每一场演出同时产生一个美学和一个政治的情形.在一场演出中,有两个群体碰面和沟通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表演者”和”观众”.他们的关系可能被定义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可以同为主体.一个群体试图将某种行为或者信念强加于另一个群体.两者可以组成一个大的社群(community)或者选择相互对立.这也就是说,一旦这两个群体内部,或者他们之间,爆发权力斗争,那么剧场就不仅是审美和艺术的空间,而且也成为社会,甚至政治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剧场其实扮演着社会示范的角色.剧场里发生的一切——舞台上的以及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反映,谴责或者批评社会上的某些情形,它也可能是将来情形的预期.在剧场里,新的社会生活形式首先得到预演或者试验.剧场的多种示范功能在表演文化交叉的过程中尤其引人注目.表演文化的交叉给人们体验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社会提供实践的框架.同时,表演文化的交叉产生一种新颖的戏剧美学,帮助建立和勾勒新的合作性的社会政策.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文化身份的”稳定化”和”去稳定化”.这里,审美和政治结合在一起.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的剧场景观中得到反映并提前被人们体验和感受,剧场越来越在跨文化交流的框架内运作.由于这个原因,在表演文化交叉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戏剧美学必须被看作是一种政治进步.何:表演文化交叉国际科研项目是如何组织的?目前在这个中心开展哪些科研课题?项目的目标是什么?’艾利卡:这个项目的一大特色是,吸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来到一起从事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每一年可以有多达十名学者来我们中心,集中精力完成他们研究项目的最后阶段,时间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到目前为止,来我们中心的主要是戏剧学者,分别是中国,泰国,黎巴嫩,土耳其,伊朗,摩洛哥,尼日利亚,爱尔兰,德国,巴西,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还有两位人类学家.每位学者带来自己关于表演文化交叉的研究课题,要求是他们已经完成资料收集的工作,希望来我们中心讨论和交流自己的课题,并完成写作.同时,我们会出版专题论文集,每一位学者至少贡献一章.关于目标,我们鼓励研究如何在表演中将完全不同的文化交叉,这些研究能够让我们对于表演文化的融合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里担当的角色和产生的作88?戏剧艺术”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2010年第6期用进行大胆的理论假设.无疑,这些研究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于全球化时代戏剧和表演的知识,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创造性潜能.何:我们一起在印度新德里观看了根据易卜生《海达?高布乐》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孙惠柱,费春放着).你是否还观看过中国其它根据西方戏剧改编的演出?你对于这些演出有什么评价?这些中国的”跨文化演出”是完全验证了你的理论假设呢还是提出了挑战?艾利卡:除了《心比天高》,我看过一些用中国传统戏曲形式改编西方戏剧演出的DVD,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昆剧《血手记》和根据布莱希特《四川好人》改编的同名川剧.尽管这三个戏非常不同,但从一定的理论视角来看他们同时也具有可比性.在这些演出当中,一切的要素都经历转变.不仅文本被改编以符合不同戏曲表演程式的要求,而且这些程式本身也改变了.对于观众而言,这些改变的结果是他们几乎很难区分什么是中国的,什么是莎士比亚,布莱希特和易卜生的.因为他们是如此密切地交叉在一起,从而一种全新的演出形态出现了.这事实上支持了我关于表演文化交叉的理论.何:你对西方的”跨文化戏剧”有什么看法?请举一些例子说明.另外,最近在西方有没有根据中国戏剧的改编和演出?艾利卡:尽管西方的多元文化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的基础,但是每一种文化都发展出不同的”跨文化戏剧”,欧洲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性.当然,进一步讲,还是要问什么样的演出能够被称为”跨文化”?比如,德国导演卡琳?拜尔(KarinBaier)的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里,演员来自九个不同的欧洲国家,每一个人都使用自己的母语,演出风格也是他们各自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于是,波兰的演员体现格洛托夫斯基风格,德国的演员体现布莱希特风格,俄罗斯的演员体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风格,意大利的演员体现即兴喜剧(thecommediadell’arte)风格,等等.人们很容易拿这个《仲夏夜之梦》演出与新加坡导演王景生(OngKengSen)的作品《李尔王》相比.在后者的演出中,李尔的扮演者是一位着名的日本”能”剧演员,李尔的女儿里根由一位来自北京的着名演员扮演,扮演高纳里尔的是一位泰国的舞蹈演员,El本新剧(Shingeki)女演员扮演傻子.除了最后这位女演员讲英语之外,其他人都讲自己的母语,运用自己文化的表演风格,但是为他们伴奏的乐师却来自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拜尔的”跨文化”有着欧洲背景,同样王景生的”跨文化”有着亚洲背景.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种分别融合欧或者亚洲不同表演文化和语盲的演出是否被看做”跨文化”?或者,我们是否想保留这个术语专门指那些传统上有差别的文化间的接触?还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都分享现代性的共同基础,这样一种区分是否有意义?我们的一个想法是,可以用”表演文化交叉”这个概念来统指拜尔和王景生的作品以及越剧《心比天高》和铃木忠志的《特洛伊妇女》.“跨文化戏剧”主要是那种用非西方的——亚洲,非洲,拉美等戏剧传统上演西方戏剧文本的演出,比如:西方阿丽安娜?姆努什金(ArianeMnouchkine)的”莎士比亚系列”和《奥利斯提亚》,彼得?布鲁克的《摩诃婆罗多》,《暴风雨》和其他作品,中国戏曲改编西方戏剧的演出,13本铃木忠志的改编.今天,大多数学者仍然用”跨文化戏剧”来指这一类的演出.与89?戏剧艺术”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2010年第6期此不同,”表演文化交叉”的范围更广,可以指所有类型的戏剧文化接触.目前,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司空见惯,尤其是在团体舞蹈表演当中,比如萨莎?瓦尔茨(SashaWaltz)的现代舞团,但是在其它艺术种类中也很常见.在柏林的世界文化中心曾有过一次演出《一桌二椅》,三位中国艺术家和两位德国艺术家合作,奉献了一场五人即兴表演.当然,高行健的戏剧经常在德国上演,丝毫不逊于任何其他剧作家,包括德国本土的.我相信,在未来的表演文化中,西方和非西方国家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频繁,表演文化的交叉是一个总的趋势.何:我赞同你的一些观点,比如你认为:文化全球化不仅在全球的剧场景观中有所反映,而且剧场景观往往领先实施文化的全球化;又如,你相信”表演文化的交叉”会导致各种新形式的多样化.你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所有的民族戏剧会不可避免地”多样化”或者”杂混”吗?在中国,关于戏曲的未来,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必须保护好戏曲的传统,戏曲表演讲究”原汁原味”;相对自由的观点认为,戏曲也要现代化,要吸收新的和外来的表演文化.在当下戏剧和演出的全球图景中,你对于中国戏曲在2l世纪的复兴有何建议?艾利卡:首先,我不认为所有民族和传统的戏剧会不可避免地”杂混”.在欧洲文化中,古典芭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如今,它仍与各种各样的现代舞蹈种类并驾齐驱.在日本,能剧继续它的传统,歌舞伎有时坚持传统,但也会”杂混”,比如所谓的”超级歌舞伎”.我再举一个欧洲的例子:在有些欧洲的民族文化中歌剧院还是采用具体历史时期的服装和传统的表演风。

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

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

精彩摘录
剧本为戏剧提供了基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演员通过表演将故事呈现给观众,而导演、舞台 设计、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则共同构建了戏剧的总体氛围。
对于戏剧的表现技法,林克欢提出了三个核心要素:信念、真实和情感。他强调,演员必须对角 色和剧情深信不疑,以便在表演中传递出真实的感觉;同时,演员还必须充分体验和理解角色的 情感世界,才能触动观众的心灵。
以上就是《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这本书的目录分析。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戏剧表现 的基本概念和元素,也能理解和掌握各种戏剧表现的技法和形式,同时还能拓宽视野,看到东西 方戏剧表现的异同和现代戏剧表现的发展趋势。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和学习戏剧表现的人来 说,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关键词:戏剧、表现、观念、技法、叙事、角色、情节、动作、语言、音乐、舞台设计、情感、 创作能力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深度探索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谈论戏剧时,我们谈论的是一种集结了演员、剧本、导演、舞台设计、音乐和舞蹈等元素 的艺术形式。如何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使得戏剧的表现更具深度和感染力?这正是《戏剧表现 的观念与技法》这本书所探讨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林克欢先生,以其深厚的戏剧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 的戏剧艺术画卷。他的观点独到且深入,不仅适用于专业戏剧工作者,也十分有益于戏剧爱好者 们。 在书中,林克欢首先强调了戏剧的综合性。他指出,戏剧并不仅仅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而是 涵盖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的各个方面。
林克欢还特别了导演的角色。他认为,导演不仅需要指导演员表演,还要负责整体的舞台设计、 音乐和舞蹈等元素的运用。一个好的导演应该能够将所有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戏剧的表现 和谐统一。

戏剧创作中跨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

戏剧创作中跨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

戏剧创作中跨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关键信息项:1、戏剧创作的目标与宗旨2、跨文化交流的原则与方法3、开放态度的体现与要求4、创作过程中的合作与沟通5、作品评估与反馈机制6、知识产权与版权的规定7、协议的变更与终止条件11 戏剧创作的目标与宗旨在戏剧创作中,我们致力于通过跨文化交流展现多元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融合。

目标是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广泛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打破文化隔阂,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111 作品应具有思想性,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不同文化的思考,增进文化认知。

112 注重艺术性,通过精湛的表演、巧妙的剧情设计和独特的舞台呈现,展现跨文化交流的美妙。

12 跨文化交流的原则与方法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以下跨文化交流原则:121 尊重差异,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

122 平等对话,给予每种文化平等的表达和展示机会,避免文化偏见和歧视。

123 求同存异,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同时包容和欣赏其独特之处。

采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24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的经典戏剧作品和表演形式,汲取灵感。

125 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演员和专家参与,提供多元视角。

13 开放态度的体现与要求开放态度应体现在以下方面:131 对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意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尝试和创新。

132 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完善创作思路和作品质量。

133 鼓励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具体要求包括:134 创作者应积极拓宽文化视野,不断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

135 在创作中避免固步自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

14 创作过程中的合作与沟通141 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创作工作的高效进行。

142 加强沟通,定期组织创作讨论会,分享创作进展和想法。

143 对于创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通过平等、理性的交流寻求解决方案。

15 作品评估与反馈机制151 设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对作品的文化表达、艺术质量和跨文化交流效果进行评估。

对跨文化戏剧表演的思考

对跨文化戏剧表演的思考

对跨文化戏剧表演的思考“对跨文化戏剧表演的思考”跨文化戏剧表演是一种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为基础,利用戏剧技巧来表演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艺术。

这种戏剧形式引入了多样性,能够展示不同文化的特征,促进理解,减少误会。

跨文化戏剧表演也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促进自我反思,探索更高的文化观念。

跨文化戏剧表演的实践历史早在20世纪中叶以前就已经开始,以及其他文化的戏剧形式,如中国戏剧、日本戏剧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戏剧表演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不仅涉及到更多的文化,而且也引入了跨文化的概念,即在一个文化圈内,让不同文化间的艺术形式融合,使其表演更加生动。

跨文化戏剧表演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探索更广泛的文化观念,例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跨文化戏剧的表演,可以展示不同文化的特征,以便向观众传达更多的文化观念,激发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

此外,跨文化戏剧表演也可以起到建立文化共识,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不同文化间,跨文化戏剧可以建立一种双向交流,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使之之间不存在任何阻碍。

通过跨文化戏剧表演,人们可以让不同文化间的隔阂消失,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创造更加和谐的气氛。

当然,跨文化戏剧表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跨文化戏剧表演者可能在表演当中出现文化侵略行为,从而破坏文化多样性,引发文化矛盾。

因此,跨文化戏剧表演者应当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不要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其他文化。

另外,跨文化戏剧表演者也要考虑语言的问题,即使表演者掌握了文化背景,也可能因为语言不通而引起误解或混淆。

因此,跨文化戏剧表演者在探索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并做好有效的沟通准备,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观念。

总之,跨文化戏剧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它不仅能够减少误会,促进理解,而且还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探索更高的文化观念。

跨文化戏剧表演者应当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注意语言的使用,以更加有效地传达文化观念。

跨文化戏剧表演中的视觉操演性——以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为例

跨文化戏剧表演中的视觉操演性——以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为例

跨文化戏剧表演中的视觉操演性——以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为例跨文化戏剧表演中的视觉操演性——以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为例引言:跨文化表演是当代戏剧艺术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视觉操演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跨文化戏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以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为例,探讨在这一跨文化舞台上,视觉操演性如何表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

第一部分: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的背景介绍作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歌舞剧《窈窕淑女》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一部跨文化戏剧作品。

该剧结合了香港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音乐戏剧元素,并在香港和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窈窕淑女》讲述了一个跨文化爱情故事,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第二部分:视觉操演性在《窈窕淑女》中的应用视觉操演性是指通过舞台布景、道具、服装和化妆等视觉元素来表达戏剧内容的手法。

在《窈窕淑女》中,香港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方的舞台表演技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多元文化的视觉盛宴。

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屏风和雕刻门,同时也融入了西方音乐剧的大型舞台背景和机械道具。

演员的服装和化妆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刺绣和丝绸,同时也加入了西方戏剧的精致设计和灯光效果。

通过这种跨文化的视觉操演性,观众可以在一场舞台表演中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第三部分:视觉操演性对跨文化艺术的影响视觉操演性在跨文化戏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视觉效果的呈现,更是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媒介。

在《窈窕淑女》中,观众可以通过演员们精心创作的舞台表演,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和友谊的力量。

视觉操演性使得观众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还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通过跨文化的视觉操演性,观众可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结论:通过以上对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的分析,可以看出视觉操演性在跨文化戏剧中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手法,更是文化对话和理解的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者先在这里援引一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跨 文化戏剧实践的个案并加以分析,尝试着对跨文化 戏剧研究的观念和方法进行逐步地探讨和反思。 “话 剧 ”,这 一 西 方 剧 种 经 过 创 造 性 地 本 土 化 过 程 后 的 戏 剧 形 式 ,其 名 称 的 诞 生 ,目 前 定 论 是1928年 洪 深 提 出 用 “话 剧 ”替 代 以 往 的 “新 剧 ”、“文 明 戏 ”、“爱 美剧”等称谓,来为这种西方舶来的戏剧形式重新 命名,逐渐得以沿用并固定下来。 可是,根据目前可 见的资料,我们发现,洪深绝非为“话剧”命名的第 一人。 “‘话剧’早在1920 年就在新加坡用于命名剧 社(仁 声 话 剧 社 )”,[2]之 后 是 出 现 在 1922 年 10 月 9、10、 13日 的 《晨 报 》刊 登 的 北 京 人 艺 戏 剧 专 门 学 校 的 章 程里面。 [3]这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究竟是谁第一个 发 明 了 “话 剧 ”,而 在 于 洪 深 的 命 名 效 力 为 什 么 远 远 大于前两者, 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洪深的权威 性,这些因素又何以具有如此的效力?
模式,凸显一种“间性智慧”的研究指向。
关键词:戏剧;跨文化;观念;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J80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8402(2009)04-0033-06
如果从公元1731年耶稣会士马若瑟翻译《赵 氏 孤 儿 》算 起 ,[1]中 西 戏 剧 交 流 已 经 有 两 百 七 十 多 年 的 历史。 中西戏剧交流的大幕一旦拉开,那种双向想 象和认知便无休无止。 中西戏剧交流的动力来自两 种戏剧文化传统间的差异,彼此都需要借助对方确 认并超越自我。 两种不同戏剧传统间的跨文化交 流,必然会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也为我们的研究 带来了新的挑战,可是我们目前的研究对于这些问 题与挑战似乎有些无动于衷。 自20世纪90年代后殖 民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与实践“旅行”到中国学界 以来, 戏剧研究领域也积极地汲取了其批判的锋 芒,把全球语境中的“本土”诉求作为其批评实践的 根本指向,用于跨文化戏剧研究。 然而“本土”在全 球进程中早已面目全非,换句话说,本土即全球。 那 么,这种基于“本土”诉求的研究前提就是不可靠 的,况且,这种研究模式从后结构理论借用的反本 质主义思想资源,与这种“本土”诉求之间也有着显 在的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说,“跨文化戏剧研究”依 然是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新兴领域,其研究的观 念和方法还未走向理论的自觉。
洪 深 在 提 出 “话 剧 ”的 称 谓 的 第 二 年 ,即 1929年 2 月,写下了《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4]一文。 我们不 妨把洪深对于“话剧”这一语词的阐释放置到其所 属的文本语词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去考察,进 一 步 探 讨 “话 剧 ”这 一 语 词 的 含 义(significance)背 后 的意义(meaning)是什么。 在该文中,洪深的言说策略 正如其文章的题目所暗示的,是“从中国的新戏说 到话剧”。 在“说到话剧”之前,洪深先后分别“说”了 “新 戏 ”、“文 明 戏 ”和 “爱 美 剧 ”这 三 个 曾 经 被 使 用 过 的、短命的称谓— ——“新戏”具有岐义 性 ,难以 把 握 ; “文明戏”内涵变质,由褒到贬;“爱美剧”在中国名 不符实,而且戏剧艺术未必非要“非职业的”不可。 [5] 总 体 上 看 ,洪 深 首 先 对 这 三 个 称 谓 进 行 了 “ 探 源 ”, 然后分析了三个语词的含义的不稳定性和不适性 后,才开始阐释“话剧”的含义。 可以看出,“话剧”与 “新戏”、“文明戏”、“爱美剧”这三个语词间的关系呈 现为一种“抛弃”与“安置”的建构关系,而洪深的言 说策略则体现为“回溯性地重构过去,以便配合现 在的 需 求 ”,[6]正 是 通 过这 种 言 说 策 略 ,“话 剧 ”首 先 在文本里面获得了“合法性”。 但是,在这种言说策 略 下 命 名 的 “ 话 剧 ”, 也 可 能 溢 出 文 本 , 为 言 说 者 增 加符号资本,形成具有“权威”姿态的理论创新。 当 然,并非任何言说者采用这种言说策略,都可以为 一个变动不居的“无法命名”之物成功命名,并且为 言说者自身增加符号资本,这其中还牵涉到言说者 在整个文化网络空间里面的具体实践,包括其所占 有的文化资源,及其相应的文化位置等因素。

跨文化戏剧研究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描述 不同戏剧文化间的交流图景,而在于对以戏剧为中 介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结构及其隐喻意义的探 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基本研析单元的公共 观演域,在该研究中将被仅仅化约为中西戏剧艺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4期
的互动,恰恰与之相反,笔者提出的公共观演域是 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关系结构。 “关系”是公共观演 域得以结构的基本因素:其中不仅包括中西戏剧文 化在与诸种社会因素的互动中,彼此间的想象和运 用的关系,还涉及到观演域内外的想象关系,最终 要探讨的是诸种关系间的逻辑关联及其深层隐喻 意义。 既然是一个“公共”的“观演域”,那么在域内, 必 定 是 “你 中 有 我 ,我 中 有 你 ”, 不 辨 “ 中 ”、 “ 西 ” 的 。 可是回望并检视中西戏剧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们可 以发现这种“公共性”(publicness)仍然遥不可及。 正 如洪深的跨文化戏剧实践,旨在改变近现代中国被 西方列强殖民的命运,其中的西方想象和运用无疑 是一种反抗性的解放力量。 可是,与此同时,其实践 又再次制造了新的压抑性力量, 特别体现在他对 “话剧”命名的权威性上。 “话剧”这个语词,其含义 同“新戏”等称谓一样也是变动不居的,洪深等人对 既有的戏剧名目进行剖析、划分的时候,无形中就 生产了一个分类系统。 “如果分类系统能够通过依 据分类建构起来的表述提供的强化力量来增强客 观机制的功效,从而强化阶层的存在,那么它就会 成为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斗争目标”。 [13] 命名行为本 身就是为符号创造合法性,同时也排斥了其他名目 的存在。 这种逻辑本身又“强化了阶层的存在”,可 以实现命名者利益的再生产,表现为一个“良性循 环”的增值过程。 而“被命名的事物”本身的真正内 涵则被消解于乌有, 成为一种话语权力的符号,终 将走向自我解构,从而使原本强调“对话”的“话剧” 悖谬地具备了“独白”的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 共观演域的“公共”仅仅是一种接触和参与意义上 的, 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使权力得以生效的中 介。
要对这样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回答,无论是以往 的影响、平行研究,还是新近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
作者简介:周云龙,男,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跨文化戏剧研究。
3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4 期
判,都显得捉襟见肘。 我们需要从本土反思的立场 出发,去关注西方强势文化在中国语境中如何以改 头换面的方式,通过某些中介再生产知识、权力的 关系的过程。 这种新思路的出现,是由研究对象的 跨文化性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 有了基本的 思考路径,还要找到那个可以有效地介入问题的核 心概念。
作为“到国外去专攻戏剧”的“中国破天荒第一 人 ”,[7]洪深 曾 对 自 己 的 学 养 背 景 颇 为 自 豪 。 [8]随 着 1920年代末中国文艺界对奥尼尔 关 注 密 度 的 提升 , 洪深在1933年写下 了 《欧 尼 尔 与 洪深— ——一 度 想 象 的对话》一文。 这次横跨太平洋的“对话”实际上是 一 出 “独 角 戏 ”,洪 深 在 文 中 以 “ 双 簧 ” 的 方 式 , 模 拟 奥尼尔的口气,发表了他对于“摹仿”与“创作”关系 的 看 法 ,其 中 不 乏 自 我 辨 白 的 意 味 ,[9]同 时 还 委 婉 地
公共观演域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关系结构,以戏 剧为联结点, 包括域内的关系和域外与域内的关 系。 其中,域内的关系涉及到中国戏剧对西方、中国 不同戏剧样式之间,以及西方戏剧对中国、西方戏 剧不同思潮之间的想象和运用关系;而公共观演域 内外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身处公共观演域的知识分 子和他们发明的本土/传统间的关系。 洪深对于“话 剧”的命名正是身处公共观演域的中国现代知识分 子想象和运用西方戏剧“知识”的一个范例。 就公共 观演域的内外关系而言,作为关系的公共观演域还 意味着一种区隔。 公共观演域的内外关系和域内一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4期
跨文化戏剧研究:观念与方法
□ 周云龙
摘 要:汲取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跨文化戏剧研究,依然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讨论问题,在观念和方
法上还未走向自觉。 公共观演域这一概念蕴含的关系主义视角,可以使该研究同时关注中国戏剧中的西方和
本土想象,以及西方戏剧的中国想象,并探讨其中的冲突和借重关系及其逻辑关联,从而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
34
说出了自年的先后同学,都是培克教 授的弟子”。 在 [10] 中国现代戏剧的“第一度西潮”中, 洪 [11] 深拥有的文化资本可谓显 赫 ,因为 其 文 化 习 性 与此时的社会文化空间的“游戏规则”取得了高度 一致性。 不难看出,洪深的学养背景和文化习性,成 为他当时的戏剧实践得以展开的充分条件,[12] 他对 于中国现代戏剧的相关言论在文艺界很容易得到 回应和赞同。 特别是洪深和田汉、欧阳予倩等新剧 活动者的联合,使其言论具有了符号动员的建构功 能,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基本上决定着中国现代戏剧 在这个阶段的主流特质。
样存在着中心/边缘的权力结构, 而且中心/边缘的 关系在不同的情境中又会发生奇异的倒置。 从公共 观演域概念本身看,这是一个“边缘化”的区域,因 为它处于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夹缝中,比如西方的先 锋戏剧家往往借助东方的“传统”戏剧样式作为颠 覆和挑战主流美学趣味和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同 样,中国新文化先驱亦借助西方戏剧形式反抗“传 统”的压迫并对抗西方列强。 这种“边缘化”的跨文 化戏剧实践无疑具有解放意义,但它们在批判和反 抗主流的同时, 往往会和主流意识形态达成共谋, 发明和建构另一个底层或边缘,将之引向话语渠道 并为之代言,从而成就一个新的权力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