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

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之分。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

(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

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

(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

形成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家分配论”。

成熟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导期:80年代——90年代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临挑战期:90年代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

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

(3)科学的财政观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理解。

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本理解。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财政的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财政的本质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

财政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财政本质观的交锋,如果争论两种不同的财政观却不从财政本质问题上交锋,那么就脱离了主战场,说明财政的境界还不够高。20世纪中国财政学界兴起的“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其滑稽的理论混战。滑稽的要害在于,争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双方居然没有首先争论“财政是什么”?如果连“财政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又谈何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财政”与“什么是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的要害恰恰就是财政观(财政本质)的不同。“国家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国家理财观和国家分配论”,而“公共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公共理财观和公共经济论”,两者明明是两种不同财政观的本质之争,但

是令人惋惜的是本应该十分精彩的财政本质交锋并没有出现,关键的原因就是“公共财政论者”缺乏必要的财政境界,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公共财政论”实质上并非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而仅是关于财政类型的理论。既然“公共财政论者”自动在本质问题上举手投降了,论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公共财政论”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严重失败,其结果就是在中国财政理论中“国家财政论”仍然力压“公共财政论”,在实践中名声很响的“公共财政论”在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实际上,中国的“公共财政论者”要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一种新型的财政观,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些。在战略上,“公共财政论者”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财政就是公共理财活动,本质上是公共经济”的新财政观,在战术上应该全力以赴地论证“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是公共经济,公共性体现着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

从世界财政学的发展趋势看,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已经成为引领财政观变革的新主流。传统财政学,无论是中国的国家理财观(国家分配论),还是西方的公共理财观(公共分配论),对财政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它们都从政府收支管理出发,一个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另一个强调公众的主导作用,两种财政观的境界都不如公共经济观(公共经济论)开阔高远。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都没有跳出政府收支的圈圈,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处理收支矛盾,他们善于算财政的账,不善于算经济的账。而公共经济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它跳出政府收支看财政,视财政为公共经济(公共部门经

济),辨证地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之中,注重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联系,既重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也重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公共经济观不仅善于算财政的账,而且善于算经济的账、社会的账和政治的账,比较有战略眼光,其财政观的境界明显高出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从中国财政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看,走公共经济学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财政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学者财政观的境界。

现代西方财政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一、凯恩斯学派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了大危机,为了拯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凯恩斯开出了他的济世药方。在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阐述了他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经济学思想和财政观点。(1)国家干预理论。极力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调节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摆脱危机。(2)税收理论。与古典学派重视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相比,凯恩斯更重视税收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强调利用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以消除分配不公。(3)公债理论。把公债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4)财政支出理论。主张推行积极的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

张在当时起到积极作用,一度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并在二战后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

60年代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频繁爆发经济危机,失业大量存在的同时,通货膨胀急剧增加,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所无法解释的停滞膨胀局面,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对凯恩斯的学说进行补充、修正、完善和发展,形成所谓现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萨缪尔逊、托宾、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琼.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新剑桥派。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在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主张恢复自由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形成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各派经济学说,包括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拉弗为代表的供应学派,以及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等。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前所未有的滞胀局面,各派经济学家围绕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在基本理论、对危机和滞胀的分析解释以及所提出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二、现代凯恩斯主流学派的财政学说

代表人物是萨缪尔逊、托宾、索洛等人,他们处处的时代正处反映着实行凯恩斯主义以后,由于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凯恩斯理论能缓解于一时,但克服不了这个矛盾,所以继续用凯恩斯主义就不再灵验了,因之就出现各式各样的补救措施。主要观点有:(1)国家理论。主张国家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其中财政政策更为重要。(2)财政支出。认为政府支出必须服从经济稳定这个目标,应作出长期规划,重视转移支付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