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流派
新古典主义财政学的观点
新古典主义财政学的观点
新古典主义财政学是一种结合传统新古典学派和现实经济学的财政学思想,主要强调国家预算短期和长期的可控增长和可控减少的讨论。
它的核心思想是要在政府财政政策中控制赤字和结余,确保政府财政政策可以保持有效而适度的赤字,并通过提高收入来增加政府支出,从而实现有效的经济和财政改革。
新古典主义财政学认为,政府应该以经济稳定和货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控制赤字与结余,并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以便改善财政政策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新古典主义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在确保收入稳定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减少预算开支,以及杜绝政府对经济出口的影响。
为此,新古典主义财政学强调必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这个过程必须做到可持续和稳定发展,产生一定额外的收入,同时确保适当的财政指数。
第1章 财政的本质
受与他的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23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收支是否平衡,表
面上是一种收支关系,而背后是反映政府和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反映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各 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收支平衡也成为财政运行和制定财政政 策的轴心。
7
凯恩斯学派的财政学说
凯恩斯学派是以当代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的名字命名的学派。
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时造成失业和经
济危机的根源,当死人支出不能满足吸收全部生产性资 源的需求时,政府就要对经济加以干预,增加支出,不 能推给“看不见的手”去管。
代表人物:萨姆尔森
11
2.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 产生→国家产生→财政产生
12
财政的发展
社会和国家形态的演进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 家 财政的发展 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它和古典学派并存,后 来取代了古典学派的地位。 新古典学派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活动,特别重视财政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财政是国家手中掌握的经济工具,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来干 预经济,以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弊端,缓和 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增大社会福利。
8
货币学派的财政学说
货币学派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各国奉行凯恩斯主
财政学发展史
一、财政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亚当・斯A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和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诞生,而财政学的发展与经济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连,财政理论受到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创新而不断更新。
纵观西方财政学理论发展史,主要存在“两大传统”,一个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所开创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
斯密持有的是自由放任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他认为政府的支出是非生产性的,并提出了政府应该履行的三个方面的职责,即提供国防、司法以及公共工程建设。
此后其追随者,李嘉图、J.S.穆勒、萨伊、马歇尔和庇古等持有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发展而形成了西方财政学“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
该传统推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神奇作用,相信存在“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地将私人利益引导到公共利益,主张“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
自亚当・斯密时代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这一传统居于财政学以及经济学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财政学的一项重要的特征就是注重对于税收的研究而忽视或基本没有涉足对公共支出的研究。
与此相对应的是由瑞典学派和奥意学派所开创的“大陆传统”。
尽管斯密的经济学体系长期占据着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但是当时有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相对而言,在国家经济职能的认识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更加重视公共支出的积极作用,留下了很多深刻、精辟的分析,逐渐形成了公共财政理论的另一传统,被称为“大陆传统”。
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罗雪尔、瓦格拉,其中更重要的有以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和林达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以及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一些财政学家形成的奥意学派。
特别是维克塞尔,不仅对一般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将税收和公共支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公共部门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和集体选择的过程。
而正是缘于他的著作,布坎南吸收了其中重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从而开创了影响广泛的公共选择理论,并成为现代财政学的基础理论。
《中西财政学比较》课件
结束语
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强调中西财政学比较的前景和意义。 感谢听众和评委的耐心聆听和宝贵意见,展望未来中西财政学比较的发展。
程碑事件和贡献。
3
西方财政学的主流和分支流派
介绍西方财政学的主要流派,如公共财 政、福利经济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和影响。
比较中西财政制度与政策
中西财政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解释中西财政制度的核心概念和共同特点,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西财政制度的比较分析
比较中西财政制度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异同,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中西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实践应用
介绍中西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探讨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比较中西财政学理论与实践
1
中西财政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比较中西财政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探究其核心观点、方法论和应用场景。
2
中西财政学实践的比较分析
从实践角度对比中西财政学在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3
《中西财政学比较》PPT 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中西财政学的比较,探讨其历史发展、制度与政 策、理论与实践的异同,为你提供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比较中西财政学的历史发展
1
中西财政学的起源和发展
探索中西财政学起源的重要事件以及两
我国财政学的发展历程
2
者发展过程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回顾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探寻其中的里
中西财政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展望中西财政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变革趋势,引发思考和讨论。
中西财政学的启示与借鉴
中西财政学的异同点和互补性
财政学(毋爱琴)
第一章 市场、政府和财政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市场 政府 混合经济中的财政
本章小节
一 、市场
市场效率
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
含义: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臵状态,没有
一种可行的资源配臵可在不损害其他人福利状况的同时 至少使一人的福利状况得到提高。 相关概念: 帕累托改善 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所有行业的成本是递增的 不存在公共品 完全的信息 完全的流动性
凯恩斯经济学派
时代背景:垄断时期
代表人物:梅纳德•凯恩斯 经济观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政府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 财政观点:量出为入 预算思想:赤字预算 预算形式:复式预算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时代背景:滞胀出现 百家争鸣
货币学派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二)我国财政学
相机抉择机制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自动稳定器 累进所得税 转移支付 其他的财政措施(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等) 减税扩支 增税减支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政府失灵
派生外部性:预料之内的外部性 预料之外的外部性 多数表决制 适得其反
Public Finance
财政学
安徽铜陵学院
目
录
第七章 税收制度 第八章 公债 第九章 政府预算 第十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章 财政政策
导 论 第一章 市场与政府 第二章 公共品理论 第三章 公共支出原理 第四章 公共支出项目 第五章 财政收入原理 第六章 税收原理
导论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财政 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财政学课件人大六版
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劳务的活动,而转移性支出表现为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提供财政资金。
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
购买性支出具有有偿性,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劳务的活动。这种支出对政府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产生直接效果,是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活动。
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能够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例如,政府购买军火、食品等商品和服务,会对军火商、食品供应商等行业产生直接影响。
财政监督的范围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财政内部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等多个方面,涵盖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等多个领域。
财政监督的方法包括日常监督、专项检查、重点抽查、内部审核等多种方式,通过这些方法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检查。
财政法制的意义
财政法制的意义在于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包括财政管理权限的划分、财政收支的划分、财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等方面。
财政管理体制的定义
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和管理权限的一套制度,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定义
01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各自收入和支出范围的财政管理体制。
类型
财政政策的效应取决于政策的力度、实施时机和传导机制等因素。财政政策的效应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短期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长期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效应
财政政策的类型与效应
财政学理论体系.
财政学理论体系第—,财政的基础理论。
主要介绍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公共商品理论、资源配置及其效率理论、政府与市场理论、财政职能等。
第二、财政支出理论。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主要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效益。
分别介绍财政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第三,财政收入理论。
财政收入是财政的又一基本分配活动。
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介绍税收原理和制度、分别对公共收费和国有资产收益进行了论述。
第四,财政宏观管理理论。
这主要从宏观角度论述财政管理的工具、制度和政策等内容。
主要介绍政府预算及管理、论述公债制度和管理、论述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介绍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一般理论。
导论教学目的:通过分析现实中的种种财政现象及财政分配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财政学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让学生在初学财政学之际,对学习财政学的重要性、财政学的内容特点及如何学习财政学等有关学习财政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关于财政学的简要说明。
(一)本课程的内容类型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同其他的经济学课程一样,财政学的具体内容也要依存于、立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背景。
过去财政学有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之分。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程要讲的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
(二)财政与财政学现实中的财政现象分析。
从现象上看,财政即政府的资金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对此,可以从现实财政现象中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财政概念从理论上如何解释,将在第一章中详细说明)。
由此而言,财政学是一门关于钱的学问。
学习财政学的目的就是了解政府理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财政学的具体学习对象包括财政收支及其运行规律、财政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财政制度、财政政策等。
(三)财政学与一些相关经济管理课程内容的关系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基础经济学课程,都是讲最基本的经济知识和理论(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不同)。
公共预算理论流派列表讲义
公共预算理论流派列表讲义目录一、渐进预算理论2二、公共挑选模型三、政策过程模型四、财政预算改革理论五、公共预算理论的新探索-1-6151719公共预算理论流派一、渐进式财政预算理论流派名称研究视角产生(或盛行时间)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渐进式财政预算理论政治学蓬勃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瓦尔达沃夫斯基,代表作《财政预算过程的政治学》(1964),[美国]芬诺,代表作《财政预算的力量》(1995);规范性的渐进式财政预算主要涵盖三点理论假设:1、渐进式财政预算理论指出多元主义的决策模式就是在竞争的财政预算要求者中分配资源的最优办法。
在渐进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各自单一制而又前后相继的政策制订过程容许相同集团的利益输出公共财政预算。
前提假设2、渐进式财政预算理论深信全面而又理性的财政预算,对于人类犯罪行为和政治而言纯属乌托邦,就是不可能将同时实现的。
3、渐进式财政预算理论对于社会实验中的适当的微调有著一种规范性的仇恨,它主张渐进式的自学而不是大幅度的信念上的弹跳。
渐进式财政预算模型仅适用于于某种类型的财政预算环境:总收入充足和平衡的财政预算环境,假设存有足够多的资金来源。
渐进式财政预算的基本命题就是:“财政预算的作出就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全面的。
一个直观的智慧就是,开支机构绝不会在每核心观点个财政预算年度里根据现有项目的价值和替代项目的价值去积极主动地评估所有的方案。
恰好相反地,开支机构的财政预算建议都就是创建在上一年的财政预算基础之上,并特别高度关注边际上的减少和增加。
”-2-渐进主义预算理论的基本含义是:(1)人的智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无论对谁而言,政府预算规模都太大了,没有人能够考虑到整个预算,具体到预算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政府预算的审核,主要是比较去年预算与今年建议数的异同。
今年建议数是在去年基数上渐进产生的。
(2)人心思定,人们不喜欢政治角逐而力求避免之。
这样,政客就避免对预算过程做出选择,某一年份预算过程的变化就很有限,由此而来的预算结果也很少发生变化,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对财政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4在经济财政思想史上,财政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学的发展为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的。
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会或迟或早地在财政学领域体现出来,不断推动财政学研究的深化。
可以说,自近代资本主义迄今,经济学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不同学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财政学的主要领域,其中尤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现代公共选择理论为最。
尽管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这些流派对财政学科的影响无一不是革命性的。
下面拟循着学科历史演变的轨迹,就这些学派对财政学发展的贡献逐一加以评析。
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财政学的形成早在古希腊时期,财政作为一个关乎国家政治的大问题,就曾受到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和研究①。
但是,在随后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鲜有对财政问题的系统研究。
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工厂手工业阶段,需要在理论上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予以明确阐述时,对财政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经济基础才基本具备。
与重商主义学派的交换决定价值论(即一个国家的富有是按其拥有金银的比例而定,国家为了致富就应输出商品去换回现金)的观点不同,古典经济学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它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就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重商主义时期的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1](P376)在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3部传世之作,即威廉・配第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它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大卫・李嘉图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它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完善;而最主要的代表性著作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
二十世纪中国财政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财政学的发展一、建国前财政学的发展建国前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民国时期的财政学和革命根据地的财政学。
(一)民国时期的财政学随着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西方经济学思想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至中国,中国国内逐渐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
财政学作为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新学科,也随着经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而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中国财政学研究的专门著述主要有:胡钧的《中国财政史》(1920)、陈启修的《财政学总论》(1924)、杨汝梅的《民国财政论》(1927)、王宗培的《中国之内国公债》(1933)、何廉、李锐的《财政学》(1935)、尹文敬的《财政学》(1935)、胡善恒的《公债论》(1936)等这一时期,中国财政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大都是就财政论财政,多对财政现象进行描述和批判,很少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联系起来。
中国的财政学基本上还处于引入西方公共财政学的阶段,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的存在。
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编写自己的财政学,但这种编写带有很强的编译性质。
不同学者无论是否直接使用了“公共财政”的字眼,其实质都是“公共财政”观点。
陈启修的《财政学总论》(1924)一书,是中国最早的财政学专著之一,他强调:“财政者公共团体之经济或经济经理也;易词言之,即国家及其他强制团体当其欲满足其共同需要时关于所需经济的财货之取得管理及使用等各种行为之总称也。
”寿景伟的《财政学》(1925)就明确提到了“公共财政”概念,并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对全书进行了分析,有财政学者从政府角度分析研究财政问题的特点,何廉、李锐的《财政学》(1934)指出:“财政学者,讨论政府为执行职务所需资财之取得,使用,及管理之科学也。
”其以简练概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关于财政概念的看法。
姚庆三的《财政学原论》(1934)从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角度对财政概念作了系统的说明:“公共经费的支配问题,公共收入的筹划问题,公共收支的适合问题,公共收支的管理问题,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因果关系,就构成财政现象,专门研究这种财政现象的科学就是财政学。
智慧树知到《财政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财政学》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新市场财政学”理论是西方财政学的一个流派。
()A:对B:错正确答案:错2、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财政学涉及的基本原理是国家与社会的财政关系原理以及国家内部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原理。
()A:对B:错正确答案:对A:对B:错正确答案:对6、现代财政学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A:对B:错正确答案:对7、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是说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社会学领域。
()A:对B:错正确谜底:错8、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XXX。
()A:对B:错正确谜底:对9、任何管理,解决的都是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管理的整体组织框架,即管理体制,另一个问题就是管理的实施顺序,即管理程序。
()A:对B:错正确谜底:对10、国有企业财务是构成财政学科体系的一部分。
()A:对B:错正确答案:错第一章1、财政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A:对B:错正确答案:错2、有了财政现象就有了财政概念()。
A:对B:错正确答案:错3、财政在我们国家是一外来语()。
A:对B:错正确谜底:对4、“财政”一词最早于13—15世纪出目前英文中。
()A:对B:错正确谜底:错5、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企业B:国家C:家庭D:社会团体与组织正确谜底:国度6、国家政治权力在经济上实现自己的形式是()。
A:公债B:上缴国有资产收益C:税收D:工资正确谜底:税收7、社会主义财政本质的社会特征可概括为:()。
A:取之于民,用之于民B: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C:取之于民,用之于己D:灵活性、无偿性、固定性正确谜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8、迄今为止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度类型不同,财政经历了()。
A:原始社会财政B:奴隶制国家财政C:封建制国家财政D:资本主义国度财政E:社会主义国度财政正确答案: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9、公共财政是()。
财政学讲义
导论⏹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运行所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财政二、财政的一般概念(一)财政一词的来历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考察,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财政或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有“财用”、“出入”、“国用”、“国计”、“邦计”、“理财”、“度支”、“计财”等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财政的思想。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
也可以将财政一般概念表述为: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财政的一般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三、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财政的产生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包括经济和政治因素(二)财政的发展1、奴隶制国家财政 ,三个显著特点:⏹1)是国家财政依靠国王和诸侯以及官吏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通过直接剥削奴隶劳动取得收入为主。
⏹2)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财政收支主要采取实物形式。
⏹3)是国王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不分,财政管理很不完善,财政收支也很不稳定。
2、封建制国家财政,其特点:⏹1)是税收逐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2)是财政收入形式由实物形式为主逐步向货币形式为主转化。
⏹3)是财政管理日渐完善。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财政的特点主要是:⏹1)收入少,劳动者负担相对减轻。
⏹2)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维护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社会救济等公共消费方面的非生产性支出。
⏹3)经常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4)财政管理法制化、计划化。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国家财政的特点是:⏹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国家由“夜警国家”变成“全能的统治者”,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大大加强,财政收支规模日趋扩大,既表现在财政收支的绝对额的增长和支出范围的扩大,也表现在财政收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扩大。
财政学(完全版)
财政学(完全版)第一篇概述■财政学1、含义:研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从事社会经济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学科。
2、研究问题: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②财政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③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④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强调收入、预算公共经济学:强调支出、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重视公共规则政府经济学]3、西方财政理论体系古典财政理论——亚当·斯密:收入、支出、国债预算——四分法财政体系现代西方财政理论——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萨缪尔森:公共产品理论效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个人的理性选择、政治市场)4、新中国的财政理论与体系第一阶段:传统财政学时期(1949-1992)“国家分配论”——收支平管第二阶段:公共财政学时期(1993-今)■财政1、国家与财政的关系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国家(政府)的存在与发展又依赖财政为其提供基础和保障,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2、财政的一般定义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3、财政的特征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财政是强制性、无偿性的行为。
[强制性指财政活动的实施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接受,无法选择。
][无偿性指财政活动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政府不需要有等价物也可以参与分配。
]4、财政存在的原因①市场有效(Market Efficiency)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这就是市场有效。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1)所有交易均在市场发生,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2)所有的产品都是同质的,不存在质量差别等;(3)资源可以充分流动;(4)完全的信息与知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5)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具有一致性;(6)经济领域的所有产权是清晰的;(7)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过程,都不存在外部效应;(8)不存在规模经济;(9)所有生产资料均为私人占有。
凯恩斯主义与财政学
凯恩斯主义与财政学一、财政学及其发展概述财政学,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作为同时涉及规范与实证经济学分析的学科,财政学既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在影响资源配置方面究竟应当起什么作用等规范问题的讨论,也重视政府收支活动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等实证问题的分析。
它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成果中分得一定分额,以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经济关系。
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威廉·配第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
此书是在重商主义想古典经济学派过度阶段,随着资本注意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扩大,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需要出现的。
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1776年,其代表作《国富论》对国家财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
在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中,他分支出、收入和公债三章系统地论述阐发了财政理论,创立了财政学体系。
《国富论》的问世,使西方财政理论开始发展成为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对财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所要求于国家的,只是为资本获得利润和积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因此,古典学派对于国家干涉经济持否定态度。
他们主张尽力减少国家干预,节减政府支出,减轻租税课征,还对财政经济领域中的封建特权和垄断作了抨击,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频繁出现,传统的经济学失去了解释力。
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庸俗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取得了统治地位。
凯恩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财政学流派
财政学流派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之分。
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
(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
(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形成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家分配论”。
成熟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导期:80年代——90年代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临挑战期:90年代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
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3)科学的财政观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理解。
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本理解。
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财政的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
财政的本质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
西方主要财政思想总结
西方主要财政思想总结西方主要财政思想包括古典财政学、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经济学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等。
这些思想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古典财政学是西方财政思想的最早阶段,其核心观点是主张让市场自由运作,通过自由放任和市场竞争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市场自由运作可以引导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最优化。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李嘉图税理论,主张通过减税和限制政府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古典财政学在实践中遭遇了困境。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使得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古典财政学的观点。
在这一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崛起。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往往存在自我调节失灵的问题,需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对经济的稳定和调节。
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的主要著作《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影响深远。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当经济出现萧条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以达到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而在经济景气时,政府则应该通过调整税收和增加储备,以平衡经济并防止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对现代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普遍采取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措施。
供给学派经济学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挑战。
它强调供给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刺激生产和供给,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过于关注需求端,忽视了供给端的作用。
供给学派经济学主张通过削减政府干预和减少税收来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新凯恩斯主义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一种修正和发展。
它通过结合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跨时期的消费理论和增长模型等新的理论框架。
财政学三大流派与国家治理财政学建构
财政学三大流派与国家治理财政学建构崔潮(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郑州451464)内容提要:我国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财政转型与财政理论创新,需要以宏阔历史视野,从已有的财政学理论汲取营养。
按照财政主体归类,财政学理论可分为三大流派:国家财政学、市场财政学和社会财政学。
国家财政学是赶超过程中国家的财政学理论,以德国历史学派财政学和我国国家分配论为代表,强调国家作用,重视历史分析,为我国“全能财政”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市场财政学是世界主流财政学,强调市场作用,以市场失灵界定财政范围,以其为蓝本提炼的公共财政论推进了我国从“全能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
社会财政学对财政主体持多元主义观点,通过结构和过程分析,探讨财政决策规律,以布坎南的公共选择学派为代表。
整合吸纳上述三大流派观点,特别是将公共选择理论中国化,立足国家主体性理论再创新,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政主体财政学流派国家治理财政学财政主体结构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44(2018)03-0017-07〔收稿日期〕2017-10-26〔作者简介〕崔潮,财政税务系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制度经济学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开辟了财政理论研究的新视界。
2013年以来,理论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财政学基础建设进行了广泛地探讨[1],李俊生等学者提出新市场财政学构想[2-3],刘尚希等学者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财政问题[4],刘晓路、郭庆旺[5-6]、叶子荣[7]等学者提出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的设想,财政主体问题[8-10]越来越受到更多关注。
从财政主体结构入手,按照政府、市场、社会重要性区分,现有财政理论可分为三大流派,进行历史与现实比较分析,对构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一、财政主体:划分财政学流派的视角财政主体、客体、目标、运行方式是财政学理论的四大要件。
理论经典之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
理论经典之一: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英国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四篇中,严厉批判了重商主义所推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他把重商主义的实质,概括为“限制和管理的学说”。
他认为这种学说不让个人在平等自由和公平的条件下,按照各自的意愿,追求各自的利益,却给某些产业部门以特权,而给其他产业部门以限制,其结果只能是违背自然规律,阻碍经济发展。
他在批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和政策之后,根据“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原则,把国家的职能缩小到仅为抵御外国侵略、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一些公共工程的最低限度。
国家既然缩小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也随之缩小为国防费用、司法费用和建设费用三项。
他主张国家财政支出应当尽量节省,以建立“廉价政府”。
理论经典之二:新古典财政学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财政学是20世纪西方财政学发展的重点,这一传统发轫于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奥意财政学者和瑞典学者对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
公共产品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公共支出分析中的应用,这一应用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地。
奥意财政学者提出了系统的公共产品理论,虽然这只是很初步的。
奥意财政学者塔莱奥尼、马佐拉、马尔科、萨克斯等人对此做出了贡献。
潘塔莱奥尼在1983年发表的《对公共支出理论的贡献》一文中,对公共支出作了分析。
马佐拉在1980年出版的《论财政科学》一书中,对公共产品价格的形成作了系统的表述。
马尔科把国家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的受资源稀缺性约束的生产性活动。
奥意财政学者的观点虽存在差别,但这只是细微的。
他们都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说明公共产品理论。
他们都认为,边际效用理论除了适用于私人产品外,还适用于公共产品。
但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不可分性,人们无法通过消费数量的调节来改变边际效益,因此只能通过改变成本(税收价格)来适应同一数量的公共产品,这就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个人支付不同的税收价格。
瑞典学者也在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阶段作出了贡献,其中主要是威克塞尔和林达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之分。
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
(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
(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形成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家分配论”。
成熟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导期:80年代——90年代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临挑战期:90年代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
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3)科学的财政观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理解。
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本理解。
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财政的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
财政的本质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
财政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财政本质观的交锋,如果争论两种不同的财政观却不从财政本质问题上交锋,那么就脱离了主战场,说明财政的境界还不够高。
20世纪中国财政学界兴起的“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其滑稽的理论混战。
滑稽的要害在于,争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双方居然没有首先争论“财政是什么”?如果连“财政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又谈何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财政”与“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的要害恰恰就是财政观(财政本质)的不同。
“国家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国家理财观和国家分配论”,而“公共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公共理财观和公共经济论”,两者明明是两种不同财政观的本质之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本应该十分精彩的财政本质交锋并没有出现,关键的原因就是“公共财政论者”缺乏必要的财政境界,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公共财政论”实质上并非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而仅是关于财政类型的理论。
既然“公共财政论者”自动在本质问题上举手投降了,论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公共财政论”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严重失败,其结果就是在中国财政理论中“国家财政论”仍然力压“公共财政论”,在实践中名声很响的“公共财政论”在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实际上,中国的“公共财政论者”要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一种新型的财政观,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些。
在战略上,“公共财政论者”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财政就是公共理财活动,本质上是公共经济”的新财政观,在战术上应该全力以赴地论证“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是公共经济,公共性体现着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
从世界财政学的发展趋势看,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已经成为引领财政观变革的新主流。
传统财政学,无论是中国的国家理财观(国家分配论),还是西方的公共理财观(公共分配论),对财政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它们都从政府收支管理出发,一个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另一个强调公众的主导作用,两种财政观的境界都不如公共经济观(公共经济论)开阔高远。
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都没有跳出政府收支的圈圈,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处理收支矛盾,他们善于算财政的账,不善于算经济的账。
而公共经济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它跳出政府收支看财政,视财政为公共经济(公共部门经济),辨证地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之中,注重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联系,既重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也重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
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公共经济观不仅善于算财政的账,而且善于算经济的账、社会的账和政治的账,比较有战略眼光,其财政观的境界明显高出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
从中国财政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看,走公共经济学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财政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学者财政观的境界。
现代西方财政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一、凯恩斯学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了大危机,为了拯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凯恩斯开出了他的济世药方。
在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阐述了他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经济学思想和财政观点。
(1)国家干预理论。
极力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调节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摆脱危机。
(2)税收理论。
与古典学派重视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相比,凯恩斯更重视税收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强调利用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以消除分配不公。
(3)公债理论。
把公债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
(4)财政支出理论。
主张推行积极的赤字财政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在当时起到积极作用,一度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并在二战后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
60年代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频繁爆发经济危机,失业大量存在的同时,通货膨胀急剧增加,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所无法解释的停滞膨胀局面,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对凯恩斯的学说进行补充、修正、完善和发展,形成所谓现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萨缪尔逊、托宾、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琼.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新剑桥派。
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在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主张恢复自由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形成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各派经济学说,包括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拉弗为代表的供应学派,以及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等。
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前所未有的滞胀局面,各派经济学家围绕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在基本理论、对危机和滞胀的分析解释以及所提出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二、现代凯恩斯主流学派的财政学说代表人物是萨缪尔逊、托宾、索洛等人,他们处处的时代正处反映着实行凯恩斯主义以后,由于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凯恩斯理论能缓解于一时,但克服不了这个矛盾,所以继续用凯恩斯主义就不再灵验了,因之就出现各式各样的补救措施。
主要观点有:(1)国家理论。
主张国家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其中财政政策更为重要。
(2)财政支出。
认为政府支出必须服从经济稳定这个目标,应作出长期规划,重视转移支付即社会福利开支。
(3)税收理论。
提出税收的杠杆作用,即所谓的“相机抉择”。
(4)公债理论。
主张推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
三、《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的观点该书是一本全面论述美国财政理论、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的学术著作。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提出了“市场失灵”与“公共产品”的概念,这对后来各国普遍实行的公共财政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1956年,长期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认为货币论首先是一个货币需求的理论,并特别是强调货币在经济波动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现代货币主义。
主要观点包括:新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
提出的解决滞胀的政策主张是:(1)倡导“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收入指数化”政策。
(3)“负所得税”政策。
(4)实行”浮动汇率“政策。
五、供应学派和拉弗曲线与凯恩斯强调有效需求相反,供应学派重视供给分析,他们复活“代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滞胀的原因不在需求而在于供给方面,强调市场机制的重用性,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本身自行调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反对高税率,提出了税率与税收额的函数关系及其抛物线形的著名的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1)减税政策。
(2)实行限制性的货币政策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3)放松政府干预。
(4)削减政府开支。
供应学派的上述政策主张,基本为里根政府所采用。
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应用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各种问题的产生,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补充发展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流派和学说,各学派或基于古典自由市场主义,或坚持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主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危机的消除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古典经济学和财政学在西方不构成现今经济学和财政学了的主流地位,但对现代财政学流派形成的影响至为重要,许多基本观点在现代西方财政学中仍有重要的影响。
一、亚当.斯密的财政学说亚当.斯密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社会残余势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束缚和干预。
他的财政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追求自由,认为自由的社会里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调节的。
包括(1)国家理论:认为政府应尽量缩小其职能,像“守夜人”一样,维护国家安定和保护私人财产就行了;(2)税收理论:一个理想的税收制度应体现“公平、确实、简便、节约”的原则,而税收负担通过税负转嫁最终落到消费者和地主头上;(3)公债原理:认为国家发行公债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奢侈和浪费,国家举债将把资金从生产性支出转向非生产性支出,影响生产;(4)财政支出:认为国家财政支出主要应用于军费、司法、少量的公共支出、和王室开支上。
二、萨伊的经济学理论萨伊生于法国在革命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发展上升的时代。
他代表资产阶级统治利益,创造了有名的“市场定律”,即“供应创造自己的需求”。
认为只要提供一个市场,无需干预,供需会自动平衡。
萨伊回避了资本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反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因而断言资产阶级政府活动也是生产性的。
1936年凯恩斯在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将萨伊提升到著名的反面角色的地位,那时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供应没有创造自己的需求,自由市场的概念到那时已受到了攻击。
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罗伯特.索洛说:“如果信奉萨伊定律,就会认为不需要国家政策,不需要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作用,只要给市场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