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db5355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c.png)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模式相结合,借鉴其各自优势,共同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一种综合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旨在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提高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由来已久的闭关锁国政策给医学事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
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中国的国力逐渐减弱,医学教育和研究也遭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自身医学水平,中国开始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20世纪30年代末,中西医融合的思想在中国医学界开始兴起。
当时的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而这两种医学模式相互结合,能够弥补各自不足,提高医疗水平。
这一概念的提出,并得到许多医学家和研究者的支持,成为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奠基之一。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西医结合的理念逐渐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成立了中医与西医融合研究机构,组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和教育培训。
与此同时,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如中医药联用、现代科技仪器辅助下的中医诊断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内外部的诸多因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遭到严厉批判和打击,很多传统医疗的经验和技术几近失传。
因此,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中西医结合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阻碍。
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逐渐恢复。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加大对中医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与此同时,西方对中医的兴趣和认可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允许中医师执业,并将中医纳入国家医疗体系。
这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中国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得以广泛应用,而且逐渐在国际上获得认可。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0ba323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c.png)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
中西医结合是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
它不仅关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还注重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一、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与内涵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它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同时吸收西医的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二、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渊源
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家张仲景。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伤寒热病,以汗解之;内伤杂病,以温补之”的治疗原则。
这标志着中医开始吸收西医的治疗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辨证论治则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传统医学方法,以及西医的现代科技手段如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相互补充,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
病的治疗。
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的活血化瘀理论和西医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六、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西医结合正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医学趋势。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历史与发展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493f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d.png)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历史与发展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则注重科学方法和临床实证。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最早起源于中国,通过将中医药与西医技术相结合,致力于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骨伤治疗方案。
一、中医骨伤治疗的历史古代中医骨伤治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探索和实践治疗骨伤的方法。
根据古籍记载,古代中医骨伤治疗主要有两个来源: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传统中医对骨伤的理论探讨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认为,骨伤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因此治疗骨伤需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
另外,中医还强调治疗应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方案。
以往中医骨伤疗法的特点和应用多样。
包括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热敷、草药外敷等传统手段,以及针灸、中药内服、牵引、夹板固定等。
等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在治疗骨折、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骨伤治疗实践中。
古代中医骨伤治疗的起源源远流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传统方法对于改善骨伤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西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历程早期西医对骨伤的研究和治疗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早期的西医主要通过解剖人体和观察骨折患者的病例,逐渐探索和理解骨骼结构和骨折的治疗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积累,骨伤科技术和手术在近代得以迅速发展。
X射线成像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骨折和骨损伤的准确诊断和定位提供了重要工具。
此外,骨伤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也为骨折固定、关节置换、骨移植等复杂手术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西医骨伤科学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应用和成就。
通过精确的诊断和治疗,西医骨伤科学能够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骼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例如,骨折固定手术可以稳定骨折部位,帮助骨组织重新生长;关节置换手术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医生的发展历史
![中国医生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c1178d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c.png)
中国医生的发展历史中国医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进程。
以下是中国医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和特点:1.古代医生:在古代中国,医生被称为“医师”或“医家”,根据《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和医疗实践。
古代医生擅长使用草药、针灸、气功等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
2.官方医学教育:从汉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官方医学教育体系,设立了太医院和太医局,培养医生并负责皇室成员和官员的医疗保健。
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
3.中西医结合: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医学逐渐与西方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
这一进程在20世纪初的医学改革中得到了加强和推动。
4.医学教育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教育开始进行改革。
建立了现代医学院校和医学研究机构,推动医学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医学教育不再局限于官方渠道,民间医学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5.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
医生的职业发展和待遇也得到了改善。
6.专业化和继续教育:近年来,中国医生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医学专科和临床硕士等专业学位的培养得到了重视。
同时,医生继续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医生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和考核来更新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中国医生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古代中医到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演变过程,医学教育和医疗体制也得到了重大改革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将继续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b57a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e.png)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鸦片战争(1839-184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
这对中医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对中医的怀疑和质疑,并导致了中西医融合的争议。
洋务运动(1860-1895):在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医学知识。
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开始主张中西医结合,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教育改革(20世纪初):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中医教育改革运动。
这些改革致力于提高中医的教育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并建立了许多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机构。
中医现代化运动(20世纪初):一些中医学者开始尝试将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疗法,如“证候学说”、“辨证论治”等,为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中医的法律保护和支持。
该法规定了中医药的管理、发展和保护等方
面的内容,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总体而言,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是在外来文化冲击、内外交融和自我反思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医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努力适应时代需求,保持传统特色,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fd17fe16294dd88d0d26b08.png)
瞩 目。
年) 西方医学传人 中国, 于 1 纪中叶大量 进 并 9世 入 , 中医界 产生 了“ 在 中西 医汇 通 派 ” 应该说 是 “ , 中
维普资讯
浙江中西医结合 杂志 20 年第 1 卷第 l 期 06 6 1
Zeag I W V11 N .1 06 hjn T M( o 6 o1 20 ) i JC .
・
专 家论坛 ・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与发展
黄 有荣 广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南 宁 50 1 30 1 丰 哲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科医、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获
教 授 的 中药 生物 工程 研 究 , 国工 程 院 院 士 肖培 根 中
医、 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 面, 中西医结合思想 出现 百花齐 放 , 家 争 鸣 。经过 几 十年 的发展 , 百 逐渐
形成 了“ 中西医 结合 ” 医学 。
2 “ 中西 医结 合” 的现状
教授的中药研究等。还有更多的两院院士关切和支 持 中西医结合研究 , 如吴阶平 教授 等。表明中西医 结合研究是我国医药科技界乃至科学界共 同承担的 历史使命。为了“ 促进中西 医结合” 发展我国医药 ,
1 “ 中西 医结 合” 念 的形成 概
果达 10 10多项。其 中中西 医结合 治疗急腹 症、 骨 折、 多脏器 衰竭 , 针麻 研 究 及 针 刺 镇 痛原 理 研 究 , 抗
疟新 药青 蒿素研 制 ( 曾评为 19 9 2年全 国十大科 技成
中医药学是我 国的传统医学 , 它经历了两千多 年的实践 、 验证 、 充实、 发展 , 是一 门具有较完整理论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93a96d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又称中医西医结合或中西医融合,是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相结合,兼收并蓄,相辅相成的一种医疗体系。
它得以发展的背后,是不同医学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流与借鉴的结果。
下面将为您讲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
1.古代: 中医与西医起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传承和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以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为治疗基础,使用草药、针灸等治疗手段。
西医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其理论基础为解剖学、生理学,注重病因学和实证医学。
2.近代: 传入与借鉴 19世纪,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任职于中国的西方医生纷纷借鉴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此时,涌现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和学者,如张锡纯、伍连德等,他们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3.我国新中国时期: 反思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思考如何整合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优势,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1956年,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推动了中西医融合的学术交流与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的经验与理论逐渐得到科学验证与认可,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国家还设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保护、运用和发展。
4.20世纪末至今: 发展与推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许多方面,如中药研究、针灸疗法、推拿理疗等。
许多大学和医院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和研究人员。
5.经典融合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中西医学两大经典融合。
其中,《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以及《青霉素》、《英国医学巨典》等西医经典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基石。
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常用于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国际交流与认可中西医结合不仅在中国,也在许多其他国家得到了认可与应用。
中国政府通过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积极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9b0bf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3.png)
中医西医发展史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医学体系,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史,了解它们的起源、演变和对医学界的贡献。
一、中医的发展史1. 起源与初步发展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夏朝和商朝时期。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的经典文献,它包含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
2. 道教和佛教对中医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内丹修炼和草药的运用,为中医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疗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成为中医的主要传承地,医生们开始将佛教的慈悲精神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3.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宋代,医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医学院和医学会开始涌现。
明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太医院”,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和研究。
清代时期,黄帝内经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创新。
20世纪以后,中医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
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医的发展史1. 古希腊医学西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和“疾病概论”,奠定了西医理论的基础。
希腊医学的精神是强调观察和实验,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2. 罗马医学和拜占廷医学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医学吸收了希腊医学的理论,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医学的研究和教育减弱,直到拜占廷时期,医学又开始复苏。
拜占廷医学主要以后期希腊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解剖学和疾病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与近代西医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4-9-12中西医结合形成与发展
![2014-9-12中西医结合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482935376baf1ffc4fad97.png)
• 西医学是在欧洲古代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文艺复兴之后,逐步建立起近代和现 代医学体系,然后从欧洲走向世界。
•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卫生保健舞台上一 直担当主角。 • 16世纪以来,西方医学逐步成熟、东渐,开始 在中国生根、开花、繁衍。 • 从此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在中国同时并存局 面,形成了中、西医两种学术的碰撞与交流、 争鸣与交融。
(二)朱沛文“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 朱沛文广东南海县人。撰有《华洋脏象约纂》,又 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同时介绍中医内经、难经 等书有关人体知识、脏腑图像和西医解剖生理学知识, 是一部充分反映朱氏中西医汇通思想的著作。 • 强调“华洋诸说不尽相同”、“各有是非,不能偏 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脑论》)。 • 对中西医汇通的认识更深刻。
• 邝安堃教授是世界上最先发现异烟肼引起男性乳房增大的学 者之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症(SLE)的医师 之一;他还是国内最早诊断血紫质病的医师之一。 • 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卓越成就。是我国中西医结合 工作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认为“中西医从表面看是两套 理论,由于真理只有一个,必将殊途同归”。 •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创造可的松 阳虚模型,是世界上第一个阳虚模型。成功地建立了阴虚和 阳虚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了性激素与糖尿病、高血压、冠 心病一系列疾病的关系,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了阴阳 学说,按中医辨证甲亢属阴虚,甲低属阳虚,在测定血浆 cAMP和cGMP过程中发现cAMP/cGMP比值上升(甲亢、阴虚) 和cAMP/cGMP比值下降(甲低、阳虚),以中西药合用来治 疗。他将内分泌学比作中西医结合的桥梁,认为激素的对抗 与阴阳学说、激素的反馈与五行学说极为相似。
• 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Marche)的 马切拉塔(Macerata),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 地的名门。 • 1580年获神父神职,前往澳门尝试进入中国。 • 1583年9月利玛窦与罗明坚进入中国 ,在肇庆建立 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 并用中文起草了第一部《祖传天主十诫 》 。 • 1589年广东新任总督把传教士驱逐出肇庆。经过努 力,利玛窦被派往韶州,建立了第二个传教驻地。 • 1594年利玛窦和中国的被派遣到朝鲜边境的将军一 起,初步尝试进入北京。但到达南京,又不得不返 回驻地。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与应用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6e453c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b.png)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医疗模式,备受关注和推崇。
中西医结合不仅融合了中西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还具有综合性、多方位性,是既体现了中西医学发展的融合性,又体现了医学的整体性和人文性。
本篇文章将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以及优势与不足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上来看,中西医学是不同文化、不同学派的两种医学体系。
然而,这两种医学体系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各自的限制,这也就是中西医学结合形成的必然结果。
据文献记载,早在元代,就已经有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的临床证明,如《医疗功夫传》、《金匮要略》等均有所记载。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西医结合才正式被提出,成为一种优化医疗模式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探索与摸索阶段。
这一阶段医学界比较注重医学理论的融合和交流,通过构造疗效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中西药物的配伍研究。
第二阶段是标准化和规范化阶段。
这一阶段比较注重将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医学模式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阶段是创新与拓展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逐渐在多种疾病治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也有更多的临床医学研究在进行中。
二、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场景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了一些复杂疾病,如各类肿瘤、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老年病等等。
以肿瘤治疗为例,肿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如患者的个体差异、肿瘤的种类及分期、治疗器械的选择等等。
传统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往往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不同层面上产生不同效应,形成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最佳效果。
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在一些预防性的健康保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风湿病的治疗、预防等方面。
在传统中医保健方面,又涉及中医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结合健身、运动、饮食等其他健康元素,形成为文化特色和功能的综合体。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aa88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0.png)
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简称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与西医在医学理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一种医学模式。
中医和西医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出现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传统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医学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逐渐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渊源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传入我国的阿拉伯医学和印度医学对中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医的疗法和药物的改进。
明清时期,基督教传入我国,西医开始在我国兴起,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逐渐形成。
20世纪初,中国医学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医学理论和技术,俄美合作医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教育的起步。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主张在充分理解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从整体性、辩证论治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药物疗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西医注重病因病理学的研究,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和丰富的经验。
在传染病、慢性病、肿瘤科等领域,中西医结合疗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癌症治疗中,中医药能够缓解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的针灸疗法和推拿手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心脑功能。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正在逐渐扩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四、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医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医药的传统价值和临床应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不断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77464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9.png)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进步,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西医结合便是其中之一。
中西医结合,指的是将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相融合,通过他们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种医学对于治疗许多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并且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中西医结合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人将中药做成药丸,以便于患者服用。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医和西医也有了些许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并不广泛。
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不断引入,中西医结合才真正变得流行起来。
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动荡,导致国家的医疗事业发展十分缓慢。
此时,中国的医生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医学知识,对中医和西医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种医学结合方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为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中医带来了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开始逐步成形,成为一种新的医学体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西医结合”这一词汇的提出。
1965年,中国卫生部正式使用了“中西医结合”这一名词,并开始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各种新疗法被不断地推广开来,如针灸麻醉、针刺中枢神经和针刺腧穴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说,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成熟和进步,离不开中西方医生的共同努力。
至今,中西医结合仍然发展得如火如荼,现在许多医院和诊所也已经开始引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和康复。
然而,中西医结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情况还是存在着差异性的。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的传统与文化深厚,发展比其他国家要成熟;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西医仍然占据主导,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方式仍然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
总之,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发展可以从不断地融合、完善、创新中得到体现。
尽管有部分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无可否认的是,中西医结合这种崭新、富有活力且个性鲜明的医学模式,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和人类的健康相互关联起了桥梁和接口。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a2dcdebb4cf7ec4afed0a9.png)
•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
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 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 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 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 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 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 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
恽氏曾蜚声文坛,不惑之年,爱子相继 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 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 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 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 长儿科。
• 小小的孟河古镇这里名医云集,医
事之盛,冠绝东南,形成了中华民 族的中医药﹙学﹚流派文化,这里 孕育着当朝中医药﹙学﹚史上驰名 全国的“孟河医派”,这就是至今 仍名扬中外的孟河医派文化。常州 辉煌灿烂的孟河医派文化,孕育了 数不清的传世奇方熔炼百家自成一 体的中医药﹙学﹚世家,其渊源流 长的医术医德造就了不少中医药﹙ 学﹚名家和世家,至今仍流传不衰。
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核 心:“折衷归一”、“保 存中说,西说为证”,并 认识到:“西医亦有所长, 中医岂无所短。”
• 张锡纯(1860~
1933),字寿甫。先 世原籍山东诸城,明 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 为盐山人。家道小康, 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 集,因其家训教子孙 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 随父习医。
•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
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 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 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 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 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 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 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 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 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 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 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 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 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中西医结合发展史小作文
![中西医结合发展史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de150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f.png)
中西医结合发展史小作文
在咱们追寻健康和对抗疾病的漫长道路上,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那可真是一
段精彩的故事。
很久以前,中医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慧长者,凭借着对自然和人体的深
刻理解,用草药、针灸、推拿这些独特的方法给人们治病。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
观念,把人看作一个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调理身体的平衡来恢复健康。
而西医呢,就像是个充满好奇心的探险家,拿着显微镜,不断地探索微观
世界,发现细菌、病毒,用手术和化学药物来直接对抗病魔。
后来呀,人们发现这两种医学各有各的厉害之处。
中医擅长调理身体,增
强抵抗力;西医在紧急救治和处理具体病症方面表现出色。
于是,中西医结合
的想法就慢慢冒出来啦。
一开始,这两者的结合就像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小伙伴,需要时间来磨合。
医生们努力学习对方的知识和技术,试着把中医的“治本”和西医的“治标”
结合起来。
比如说,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时,先用西医控制症状,再用中医慢慢
调理身体,让病人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慢慢地,中西医结合不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研
究人员开始从中药里寻找有效的成分,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中医的理论。
如今,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医疗领域的一股强大力量。
在抗击疫情的时候,中西医结合就大显身手,为保护大家的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未来,中西医结合的路还很长,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让我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13511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1.png)
中医发展简史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看病、治病以至于保健之道,中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医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期:中医起源的时期中国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其中包括经、脉、方、诊四大经典结构。
据考证,夏商周时期中医开始逐渐形成,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2. 战国时期:望闻问切时期战国时期中医理论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是诊断方法望观闻闻问问切的出现,标志着医疗行业从触觉异常的阶段走向了较为科学的诊治方法阶段。
3. 秦汉时期:经方兴盛时期秦汉时期是中药的发展时期,高明家陶弘景草拟了《神农本草经》,将中药的分类系统化,形成了“上品中品下品”的评价制度。
这一时期中医方剂学早已开始发展,方剂多以百草为主,被视为中药应用范畴内的首创之作。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象五行理论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理论逐渐胜出,四象五行理论深入人心。
随之而来的,是配伍、炮制、选料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医逐渐成为全面的疾病诊疗哲学。
5.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的全面整合时期这个时期,中医与蒙古、突厥等民族的传统医学融合,并形成了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医宗金鉴》等。
此时中医风貌已成就,其疾病诊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显著。
6. 近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时期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同时与现代西方医学进行对接,推出了多项基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
这一时期中医不断发展,而现代科技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中医诊疗方法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医发展历程长达几千年之久,从古至今不断创新、火热依然。
中医除了有独特的治疗哲学、理论和方法外,还可以和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234b52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9.png)
中医西医发展史中医西医发展史可追溯至古代。
下面是一个简要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这时期的中医主要是以神秘的神话和宗教信仰为基础,通过术数和巫术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就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17世纪,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逐渐受到挑战。
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疫苗的发现和细菌理论的建立。
这一时期,中医面临着对传统医学的质疑和批评,但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地位。
现代:20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和研究传统医学,包括中医。
这一发展得到了中医的积极回应和投入。
中医开始与西医进行融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
在中国,中医逐渐成为公认和广泛使用的医学体系,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医的支持和投入。
当代:现代医学领域中,中医和西医的融合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将传统医学纳入现代医学研究范畴中,并尝试将中医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
总体来说,中医和西医在发展史上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经验和智慧,而中医的发展也受到了西医先进科技的推动。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健康福祉。
近代的中医西医发展史包括以下重要事件和趋势:19世纪: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传统的中医学受到了冲击和改革。
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中国,并逐渐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些中国医生开始学习和运用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20世纪: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中医的发展进一步受到了挑战。
1930年代,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包括淘汰传统医院和中医药学校,以及禁止传统医学的实践。
这段时间,中医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带来了对中医的新的重视和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进中医医疗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e07d2d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5.png)
1.历史根源西医传入我国较早可上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到17世纪中叶,中医界有识之士便开始了接触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新鲜事物,于是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如汪昂、赵学敏、王学权、王清任、陈定泰等。
随着西医渐进而形成的冲击,试图汇通中西医的思想开始萌芽,历史的时刻表应在清初。
到晚清如果从药地和尚“中经西纬”手法和“物理小识”作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发端的话,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西医汇通便开始了她在中国医学史上极其艰难的旅程。
1.1中西医结合的萌芽阶段(前列阶段)开始注意中西医的不同,思考中西医的关系,进而试图中西医交流汇通,并作了一些中西医教育临床实践方面的尝试,逐渐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特有的医学流派——中西医汇通派。
这个时期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①王宏翰①字惠源,清初人。
著有《医学原始》4卷(成书于1688年),倡导中西医汇通,他将西医早期引入的四元素学说与中国的太极阴阳学说相比较,并试图用西医的胚胎学说解释中医的命门学说等。
②朱沛文字少廉,清末人。
著有《华洋脏象约纂》4卷,创“肾精主脑髓说”。
他生活的年代,正值西风东渐盛极一时。
他勇于学习西医,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说:中西医学“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主张汇通以临床验证为标准,并说中西医学难以汇通者,则不必强合。
③唐宗海②(1862~1918)字容川。
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2卷。
他极力倡导中西汇通,曾说:“中西医虽然理论体系说理方法各异,但义理却有许多一致之处,故可汇通”。
他还将西医的解剖学内容与中医脏象学说进行了比较。
④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30卷。
张师采西医生理、病理之学,以己意而融会贯通,从理论到实践,从中药到西药都进行大胆尝试,堪称中医界实验学派。
在学术上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目的在于发展中医。
曾创建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并在奉天国医学校任教,倡导中西医结合教育新风,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多有建树。
⑤恽树珏(1877~1935)字铁樵。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0386ab0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c.png)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发展简史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这种医学模式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将中医与葡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明代医学家李时中和梅伯文在其著作《本草纲目》和《梅诊疗心方》中,提到了中医和葡医结合的理念。
这种结合使中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完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逐渐引入中国,西学东渐的浪潮带来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这也使得中医和西医的交流和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
当时一些中医医师通过学习西医的知识和技术,将其运用到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从而加深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和完善该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新中国成立初期。
那时,中西医医院相继成立,打破了传统医学的界限,强调中医和西医相互学习和借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医结合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渗透到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实践中。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为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中国的中医和西医专家开始与各国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从而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21世纪初,中西医结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医药法》,强调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目标。
此后,中西医结合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各级医疗机构相继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科室,并增加了对中西医结合的培训和研究力度。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目前,许多著名的中医学院和西医学院都设有中西医结合的学科专业。
不少学者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的不断创新,也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标签:发展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寻医问药历史的脚步跨入20世纪的时候,几千年来传统中医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
中西医学的碰撞、交流与互补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中西两种异质医学体系的交流并非一帆风顺。
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学者,先后提出了“中西医汇通”、“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等多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长期而激烈的学术争鸣,争鸣的焦点在于面对西医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应当对中国传统医学采取怎样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政府继承延安时期的卫生政策,注重扶持和保护中医。
但由于受废止中医思想回潮的影响,卫生部门的某些领导人在中医科学化的旗帜下,制定了若干错误的卫生政策,对中医的正常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毛泽东主席及时发现并批评了这种错误,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开始扭转“轻视和歧视”中医的倾向,后来逐步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针,在对待中医药学的态度方面,实现了思想认识上及方针政策上的一次革命。
作者王振瑞照片中西医结合,就是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统一的新医学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是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学可以沿着传统的和现代的两条道路不断进步。
“中西医结合”之前中西医交流的指导思想西洋医学传入中国,首先是作为取信于中国人的手段受到西方人的特别重视。
近代西方各国都热衷于在中国开展医疗活动,竞相兴办医院,招收中国学徒,兴办医学校,招收中国学生,创办中文医学期刊,翻译出版西医书籍,致力于西洋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西方传教士和教会团体的努力,西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和医学体系,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随着中国引进西学规模的扩大,西医学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
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兴办西医药事业的力度,陆续在各地建立医学院校和医院,并向国外派遣了更多的留学生。
传入的西洋医学凭借国内国外两种力量在中国得到较快的传播和发展,国内培养的医科毕业生和学成归国的医科留学生形成了一支新的卫生队伍,从此中国医学界出现了中医、西医两支亘不相同的医疗力量并存的局面。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到了日趋激烈的批判。
一些西医界人士以西医学为标准力斥中医学之“短”,甚至形成了以余云岫为代表的废止中医派,企图通过政府立法消灭中医于一旦。
废止中医派的言行激起了中医界人士的愤怒和反击,恽铁樵、杨则民、陆渊雷等大批中医名家毅然参加论战,为维护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界反废止、图生存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但在与废止中医派的论战中所表述的学术观点及关于中医发展前途的认识却各不相同。
“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科学化”是当时最具代表性而且影响深远的两种学术主张,这两种主张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之前中西医交流的指导思想。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西医的传入和发展使中医学和中医界面临严峻挑战和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基本观点是:中医、西医虽属两种互有优劣的不同学术体系,但二者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所以两种医学是应该也是能够相通互补的。
从认识论的原理来看,人们对于同一客体的认识,往往表现出层次的和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认识,只要具有同一的研究客体,就能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真实反映客体本质这一基础上的统一,所以汇通派的方向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他们融洽中西、创立统一的新医学的思想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所传承、改革和发展。
然而,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中医学术的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医的饱学之士。
他们的根本目的,与其说是创造一个新的先进医学体系,毋宁说是为中医学的存续寻求一种合乎时宜的手段和途径。
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者虽然同中西医汇通派医家一样,认为中西医两种医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因而可以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后形成统一的新医学,但他们的立场、研究方法和所要创立的新医学的面貌却与汇通派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再是单纯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用思辨和类比的方法,将西医学知识融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建立新的中医学即恽铁樵所说的“新中医”,而是站在两种医学之上,用现代科学即实证科学的方法,阐释传统中医学的规律,发掘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和经验真知,使之与现代医学体系相互交叉和融合,建立统一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新医学。
“中西医结合”对“中西医汇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发展是主要的,是一种质的飞跃。
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科技界著名学者又发起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中国科学化”运动。
“中医科学化”就是在中国科学化运动中提出的一种改良中医的主张。
陆渊雷、施今墨、余无言、张赞臣、叶橘泉、时逸人等都是中医科学化的倡导者,其中以陆渊雷最具代表性。
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不仅指责中医理论“不合科学”,而且把中医的临床疗效也说成是“偶合幸中”;而陆渊雷虽然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经验,却基本上否定了中医学理论,后来竟提出“从根本上推翻气化”的口号。
不难看出,“中医科学化”与“废止中医派”的主张具有某些一致的倾向,两种主张所导致的结果也趋于相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团结”和“中医科学化”成为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酝酿形成的中医政策的两大主题。
而那时的“中医科学化”又有了与近代“中医科学化”不同的含义:不再是指中医理论的科学化,而是指中医医生的科学化,即对经考核合格准予执业的中医师,通过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进修”,使其变成“科学医”。
至于中医理论,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1954年批判歧视中医的错误政策开始,至1960年逐步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卫生方针。
不仅肯定了中医学的丰富经验,而且承认中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存在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具有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合理内核,并认为这些理论内核可以弥补西医学认识论及方法论的不足,因而必须努力继承和发扬。
“中西医结合”是对“中医科学化”的直接否定。
然而,“中西医结合”为达到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建立中国新医药学的目的所运用的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与“中医科学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虽然发展水平不同,但都属于实证科学范畴,这又表现出“中西医结合”向“中医科学化”的回归。
科学史同其它门类的历史一样总是在辩证的否定中逐步前进,这是一条客观的规律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2008年12月09日编辑:王振瑞李经纬陈可冀【大中小】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中西医关系问题是一个近代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毛泽东关怀下确定的新中国卫生工作建设的三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以及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虽然明确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但具体的中医政策的制定,还有赖于决策者更加细致的工作。
建国初期卫生部领导人一方面借鉴延安卫生工作经验,一方面受废止中医思潮的影响,把中西医团结和中医科学化确定为中医政策的两大主题。
1951年先后发布《中医师暂行条例》、《中医师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进修班的规定》,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执业,而且开始了改造中医使之成为“科学医”的中医进修教育,使中医学面临着不能正常传承和发展的危险。
1953年4月开始,毛泽东发现卫生部存在的严重问题后,多次对中医工作过问、批评和教育,对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做法及时进行了批判和纠正。
1954年10月26日,中央文委党组在《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成立中医研究院,吸收中医参加大医院工作,扩大和改进中医的业务,改善中医的进修工作,加强对中药的产销管理,整理出版中医书籍,中华医学会吸收中医参加,使之成为全国医学界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
这些建议于1954年11月23日被中央批准执行,后来基本上得到了落实。
1958年6月,中医研究院创办的全国第一个中医研究班结业。
毛泽东于1958年10月11日对卫生部《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各省市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在毛泽东批示的鼓舞下,全国迅速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群众运动。
自然灾害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刚刚开始复苏的中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1962年开始不得不进入调整阶段,中西医结合工作也随之进入低潮。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受到迫害,除“赤脚医生”用中西医两法治病得到鼓励外,初步取得成果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基本停顿下来。
作为国家高层领导人,周恩来对中西医结合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970年夏,他特意指示卫生部着手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筹备工作,一些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开始重新启动。
1970年底,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对22项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进行了表彰,并在会议期间接见了全体与会代表,与取得重要成就的专家一一亲切交谈,肯定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成绩,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1977年7月22日~8月15日,卫生部召开了全国中西医结合规划工作座谈会,讨论制定了《1976—198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十年发展规划》。
该《规划》将此前党和政府提倡的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的“现代科学方法”改为“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将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目标的“丰富现代医学科学”改为“逐步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在教学、医疗、科研方面将中西医结合“规划”为中国医学发展的主流。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的提法,不可能得到中医界和西医界的认可。
中西医结合研究既无法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取代自成体系的中医理论,也不应阻碍中国现代医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
1979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召开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自然辩证法各界人士600人参加的医学辩证法讲习会,展开了关于中西医结合问题的讨论和争鸣。
卫生部面对明显而严重的意见分歧,不得不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最后的结论是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必须坚持。
1980年3月6~13日,卫生部组织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
会议总结经验,重申党的中医政策,提出了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团结依靠这三支力量,推进医学科学现代化,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为保护人民健康,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