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

合集下载

浅议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及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浅议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及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浅议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及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作者:冯春燕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是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同时在世界民族迁徙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尔扈特部落东归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能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关键词】土尔扈特部;西迁;东归;教学意义一、土尔扈特部的渊源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自古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

史载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就是蒙古民族初期的著名部落首领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

“克列特”一词,蒙古语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

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

“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

公元1203年王罕被铁木真击溃,克列特部遂被吞并。

至明末蒙古族分裂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支系,土尔扈特部归属漠西蒙古。

二、土尔扈特部西迁原因和过程综合分析来说,西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准格尔部的侵扰和掠夺。

同为漠西蒙古的准格尔部随着实力的增长野心不断膨胀,力图成为漠西蒙古族首领。

1615年准格尔部与土尔扈特部之间发生冲突,史载“准噶尔酋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泰,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挈走俄罗斯、屯牧额济勒。

”二是经济资源紧张,可持续发展空间不足。

17世纪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漠西蒙古各部落牲畜增多,人口稠密,牧地有限,造成内部的纷争和相互间争吵、不公平和受欺侮现象时有发生。

和鄂尔勒克看到牧场紧张,遂向巴图尔珲台吉禀报:“和布克赛尔地方狭小,我部虽人口不多,却不能耕牧以求生计,难以恢复元气。

我们想迁至乌拉引嘎克查墨顿安居,以求丰衣足食”。

三是沙皇俄国对其的不断侵扰。

1606年,俄国人入侵漠西蒙古辖地巴拉宾地区,并不断派出使团要求漠西蒙古加入俄国国籍,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纷纷转告和鄂尔勒克,对此漠西蒙古各部落首领联合进行抵抗,但是以失败告终。

草原霸主蒙古铁骑的军事智慧

草原霸主蒙古铁骑的军事智慧

草原霸主蒙古铁骑的军事智慧蒙古铁骑是历史上驰骋于草原上的一支强大军队,他们的军事智慧使他们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在了解蒙古铁骑的军事智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蒙古帝国的形成与发展。

蒙古帝国的崛起始于成吉思汗,他是蒙古草原上的一位伟大统帅。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并开始向周边地区发起征战,在短短几十年内,他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蒙古铁骑是成吉思汗统治下的主力军,他们的军事智慧在帝国的扩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流动战术蒙古铁骑以其迅捷的战术而闻名于世。

他们擅长流动战术,能快速骑射、突袭,迅速绕过敌人的防线,给敌人造成巨大压力。

蒙古铁骑的快速移动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在战场上调整战术,针对敌人的弱点进行攻击。

蒙古铁骑在战斗中善于利用弓箭进行远程射击,在敌人举起武器之前就能够对其造成伤害。

他们采用的是骑射战术,一边骑马一边使用弓箭,这使得他们在战斗中能够保持较远的距离,同时能够有效地攻击敌人。

二、组织和指挥体系蒙古铁骑以其高度组织和高效的指挥体系而闻名。

成吉思汗继承了蒙古部落的传统,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军事组织体系,使得军队能够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和协作性。

蒙古铁骑的指挥官具备较高的军事智慧和谋略,他们能够准确地分析敌情,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战斗中,指挥官能够迅速判断敌方的弱点,并派遣部队进行有效的攻击。

三、情报收集与利用蒙古铁骑非常重视情报的收集与利用。

他们派遣精锐的斥候部队,深入敌方领地,收集关于敌方部署、兵力等方面的情报。

这为蒙古铁骑提供了战斗中的重要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制定战略和战术。

蒙古铁骑还擅长利用战争的心理战术。

他们通过震慑敌人、挫败敌人的士气,迅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同时,他们也能够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诱使敌方犯错,从而取得战役的胜利。

四、人才选拔和培养蒙古铁骑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们鼓励士兵勇敢、顽强,同时要求骑马技术娴熟、弓箭精通。

蒙古铁骑提倡“力战不拘形势”,他们的士兵要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补充资料:土尔扈特东归

补充资料:土尔扈特东归

土尔扈特东归早在明朝末年,在中国天山北部的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及其以北地区,活跃着一支游牧部落,他们是明末漠西厄鲁特蒙古部落的一支——土尔扈特部。

由于受到准葛尔部的欺凌,他们于17世纪20年代向西迁徙,来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建立起新的游牧生活。

然而,沙俄势力向南扩张,土尔扈特部开始受到沙俄的残酷奴役压迫。

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中国,归顺沙俄,但他们一直进行英勇的反抗,始终没有屈服。

清朝建立之后,他们多次纳贡,向康熙皇帝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也派官员进行抚慰。

直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举行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然后开始踏上返回祖国的艰难历程。

沙俄政府派出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在8个月长途跋涉之后,他们终于在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遇。

此时,出发时的17万人仅剩下7万人,他们的回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受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重新开始了安稳的游牧生活。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

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

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

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

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蒙古铁骑,作为13世纪初崛起于蒙古高原的一支军事力量,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广袤的征服领土闻名于世。

蒙古铁骑在创造历史伟业的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统一战争,将欧亚大陆各个民族统一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下。

本文将探讨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其中包括他们的军事战略、领导力和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一、军事战略蒙古铁骑的军事战略是他们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他们善于运用奇袭战术。

蒙古铁骑以其迅猛的骑兵突袭成名,他们往往选择道路良好、易于行军的土地发起奇袭进攻,迅速占领敌方要塞,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他们善于控制战场节奏。

蒙古铁骑通过迅速机动的战术,让敌军无法适应和组织有效的反击,从而在战场上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此外,他们还善于利用弓箭和骑射的优势,在战斗中能够保持灵活的机动性,有效地打击敌人。

二、领导力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中,出色的领导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蒙古帝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统帅,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成吉思汗擅长制定战略计划,善于凭借自己的谋略洞察敌方的弱点和破绽,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并发动进攻。

同时,他还能够很好地组织和统一他的手下将领,建立了高效的指挥系统,使得整个军队行动协调有序。

蒙古铁骑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凝聚力极强的力量,这也是他们在统一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优势。

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除了军事战略和领导力,蒙古铁骑取得统一战争胜利还有其他关键因素。

首先,蒙古铁骑具备出色的骑马和射箭技能。

从小就在草原上长大的蒙古人,与马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能够熟练地驾驭马匹,并在高速行进的同时进行精确的射箭。

这使得蒙古铁骑在战场上具备了极高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其次,蒙古铁骑具有强大的合纵连横能力。

他们能够与各个部落和国家建立有效的联盟关系,实现力量的有效整合,并以此来对抗敌人。

最后,蒙古铁骑的军队纪律严明。

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和军事纪律,使得整个军队保持高度的团结和纪律性,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1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土尔扈特蒙古重归中华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

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

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朝末年,居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

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亦称四卫拉特。

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西北雅尔(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俄罗斯境内乌拉札地区),16世纪末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伊施姆河一带。

厄鲁特各部之间虽有联盟,但互不统属难相制衡。

当时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洪台吉逐渐取代和硕特领主地位,成为四卫拉特联盟盟主,“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并企图兼并土尔扈特等部。

由于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其部长巴图尔浑台吉意图兼并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不满于蒙古王公之间的纷争,与巴图尔浑台吉交恶,两部关系紧张,于是率一部分牧民向西游牧到额尔齐斯河上游。

在这里,他们又受到沙皇俄国扩张主义者的威胁。

沙俄塔拉将军加加林要他们“宣誓效忠沙皇”,签订相应的条约,加入俄国国籍。

厄鲁特蒙古各部断然拒绝了俄国的无理要求。

血与火的传奇

血与火的传奇

血与火的传奇影片拍完,导演的追求与艺术手段都已进入了胶片,再说什么都嫌多余。

但编辑部希望最好能对青年朋友们说点什么,我们想来想去,只好权以补白为题再谈几点创作之感。

《东归英雄传》取材于蒙古民族历史生活中的一段真实史迹:公元18世纪中叶,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由于不堪忍受沙俄叶卡捷琳娜王朝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经过数年准备,举部20多万人东归故土。

一路上,他们冲破沙俄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攻克欧亚大陆的无数自然屏障,历经了250个日夜的风风雨雨,最终以损失了10多万人和上百万牲畜的惨重代价,抵达中国新疆。

从而,实现了几代土尔扈特蒙古人重扎故土的宿愿,为人类历史书写了最后一次民族大迁移的悲壮诗篇……关于这次历史事件,曾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

俄罗斯与德国的史学家、美国与日本的研究者、中国的小说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与描绘过这一事件。

即使今天,依然有诸多专家学者从人文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乃至生态学和自然学等诸多方面,对这段历史作着更深层的研究与考证。

而作为蒙古族导演,我们又岂能面对电影在这方面的空白甘愿沉默:为此,我们一直在酝酿、筹措、奔波……每次踏上新疆的蒙古草原,聆听那里的老人与孩童吟唱土尔扈特蒙古人回归的古歌,我们便在心头饮泪。

倘若没有200年前的东归英雄,将会有多少蒙古人流落他乡……我们那英雄的祖先,誓死不为奴、不自由勿宁死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然而,当我们最终有条件用摄影机描绘这段悲壮的史诗时,却痛感到中国电影的“囊中羞涩”。

不得不截取其中的一段小小的传奇,而将惊心动魄的主干留待未来。

以小见大的取材,配以动作片的样式,展现英雄喋血矢志东归的征战,也许是目前条件下表现“东归事件”的最佳方案。

眼下,电影全面推向市场,发行机制尚不健全,港台片乘虚而入,他们以巨额投资、明星效应、先进技术吸引了大批观众。

处于劣势的国产片该怎么办呢?自叹弗如或是怨天尤人等于投降,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又不具有人家的条件显然也不灵光。

土尔扈特部东归与《土尔扈特部归顺图》

土尔扈特部东归与《土尔扈特部归顺图》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反抗沙皇俄国的统治,在年轻的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历经千难万险,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到达伊犁,乾隆皇帝亲自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并赏赐了渥巴锡等人,辽宁省朝阳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宫廷绘画《土尔扈特部归顺图》就是描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

一、土尔扈特部东归土尔扈特部是我国卫拉特(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厄鲁特”,亦称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我国新疆塔城以西的雅尔地区。

“居于雅尔之额什尔努拉地。

初卫拉特诸酋以伊犁为会宗地,各统所部不相属。

准噶尔部酋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台,恃其强,欲役属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明崇祯二年(1629年)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部族25万人离开故土,向北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伏尔加河(土尔扈特人称伏尔加河为“额济勒”)流域南北两岸广阔的草原,当时俄国人的势力还没到达这一地区,在这块荒无人烟、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休养生息放马牧羊,开始了长达140多年的艰辛历程。

1.土尔扈特部心怀故土,与清政府联系密切清崇德六年(1641年),沙俄向游牧在额济勒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发动武装袭击,被给予坚决反击,首领和鄂尔勒克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子书库尔岱青继位成为部族首领,此后与清政府一直保持联系没有间断。

顺治二年(1645年)书库尔岱青随青海和硕特部固始汗向清政府朝贡,附名以达,十二年(1655年)书库尔岱青派遣使者向清政府奉表纳贡,十三年和鄂尔勒克子伊勒登诺颜遣使奉表贡,十四年和鄂尔勒克子罗卜藏诺颜及其子多尔济遣使向清朝贡驼马“乞市于归化城”,清政府应允其与内地人民贸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土尔扈特首领朋楚克死,子阿玉奇继位,“1690年,西藏达赖活佛赐给阿玉奇‘汗’的封号,并送去了这一汗号的大印,阿玉奇始自称‘汗’”。

三十五年(1696年),阿玉奇派出桑多尔吉扎布领本部兵力千人赴阿尔泰山,协助清军阻堵准噶尔部叛酋噶尔丹归路,为清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西北边陲做出了贡献,并在战后入贡祝捷。

蒙古铁骑的征服太平洋岛国

蒙古铁骑的征服太平洋岛国

蒙古铁骑的征服太平洋岛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铁骑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出色的军事策略,征服了众多的领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蒙古铁骑曾经征服过如此遥远的太平洋岛国。

本文将带您回到那个时代,探索蒙古铁骑所进行的这一壮举。

一、马背上的征服者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并开始着手征服周边地区。

他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蒙古铁骑。

这支军队以其闻名于世的骑射战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蒙古铁骑的骑兵部队以马为生活和战斗的伙伴,马术成为他们的必备技能。

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骑术,与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战斗中保持卓越的机动性和攻击能力。

二、征服太平洋岛国的挑战蒙古帝国的扩张并不仅仅局限于亚洲大陆,成吉思汗的后裔继续推动着征服的进程。

太平洋岛国,被大海环绕,地理位置偏远,对外界来说是一片几乎无法攀越的障碍。

然而,蒙古铁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阻碍。

他们利用了自身的马术技能和战略智慧,开展了一系列征服太平洋岛国的行动。

三、情报搜集和战略部署征服太平洋岛国并非易事,蒙古铁骑在行动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情报搜集和战略部署。

他们利用了当时的手段,例如派遣密探、招降俘虏等,了解目标岛国的地理、军事实力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掌握了充足的情报后,蒙古铁骑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

他们根据岛国的特点和军事分布,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例如,利用马术技巧在岛上形成快速机动的突击部队,突破敌人的防线。

四、文化交流与统治蒙古铁骑在征服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并非仅仅采取武力手段。

他们也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并逐渐统治这些岛国。

通过派遣使者和军官,蒙古帝国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他们也采纳了这些岛国的一些文化元素,使得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

五、遗产与影响蒙古铁骑征服太平洋岛国的历史在当前世界上并未广为人知,但它确实对这些岛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铁骑在征服过程中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军事策略等,这些都对岛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古军对战十字军蒙古与十字军的决战,蒙古铁骑打得过十字军吗?

蒙古军对战十字军蒙古与十字军的决战,蒙古铁骑打得过十字军吗?

蒙古军对战十字军蒙古与十字军的决战,蒙古铁骑打得过十字军吗?蒙古与十字军的决战,蒙古铁骑打得过十字军吗?蒙古铁骑打得过十字军吗?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和欧洲军队较量过,基本都打赢了。

历史上,蒙古人东征是指的向东攻击日本,和西方人作战是西征。

蒙古人共进行过三次西征,只有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率军作战的,作战的对象是中亚的花剌子模国,作战的结果是消灭了该国。

第一次西征后,成吉思汗去世。

后即位的窝阔台汗派遣拔都等诸王进行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拔都等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

蒙古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是蒙哥汗派遣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打波斯、西亚等的战争。

只有拔都的第二次西征攻打到了东欧一带。

1235 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思(俄罗斯)等国,以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拔都为首,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

一路上,灭国无数,连破莫斯科、基辅等多座城邦。

1241 年春,蒙古军队攻入波兰和匈牙利,欧洲联军与蒙古军队激战于里格尼茨,被蒙古军击溃。

蒙古军队兵峰到达多瑙河畔。

1242 年初,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为参加库里台大会决定率军东还,到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后,得知新的大汗已经选出,随就地建立钦察汗国。

十字军与蒙古军队交过战吗?若有,有那些战役?求详细。

与十字军的支系条顿骑士团交战过,战役为瓦尔斯塔特会战,蒙古军大胜。

蒙古人的入侵对十字军东征有什么影响?从地域上看,蒙古西征与十字军东征并没有多少交集,旭烈兀征服中东地区是在1253年-1259年,而这时前五次十字军东征都已经结束,1270年第六次十字军东征是进攻突尼斯和埃及,而蒙古人并未进入这一地区。

蒙古统治中东的伊利汉国初期与欧洲基督教国家是结盟的关系,后来该信伊斯兰教,但也没有与欧洲发生大规模战争。

但从时间上看,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微妙的呼应关系,蒙古人一停止,欧洲人就开始行动;蒙古人一开始行动,欧洲人就停止。

仿佛有一种方式,使得关于蒙古的情报,能够及时到达欧洲。

哥萨克骑兵素以勇猛著称,10万人冲击8千日军,却被对方生生扛住

哥萨克骑兵素以勇猛著称,10万人冲击8千日军,却被对方生生扛住

哥萨克骑兵素以勇猛著称,10万⼈冲击8千⽇军,却被对⽅⽣⽣扛住哥萨克⼈的凶猛是欧洲闻名的,当年也曾经让⼤清军队闻风丧胆。

当年拿破仑就说:假如我要是拥有哥萨克骑兵,我就能所向⽆敌,称霸世界。

纳粹头⼦希特勒也对哥萨克⼈欣赏有加,他说过,⼀个哥萨克,相当于两个斯拉夫⼈。

事实上,拿破仑跟哥萨克⼈⽆缘,希特勒队伍中却得到了不少哥萨克⼈。

哥萨克⼈虽然凶残勇猛,但他们都是些没有什么底线的⼈。

⼆战中他们出于对斯⼤林的恐惧和对希特勒的崇拜,纷纷倒⼽加⼊到纳粹的阵营中去。

希特勒甚⾄对他们⾮常信任,让他们组成了⼀⽀独⽴的部队——"哥萨克第⼀骑兵师"。

包括13000名哥萨克⼈和4500名德国⼈,这⽀队伍⼀度让南斯拉夫30万游击队员⼼惊胆寒,控制了南斯拉夫三分之⼆的国⼟。

哥萨克骑兵除了作战勇猛,还有个著名的特点就是凶残,对于反抗的南斯拉夫村民,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把整个村庄扫平,杀个⽚甲不留。

其实哥萨克跟战⽃民族⼀样,都是些欺软怕硬的家伙,遇到弱⼩的对⼿,他们神灵活现,威猛⽆⽐;遇到强⼤的对⼿,他们就像泄⽓的⽪球。

⽤国⼈的话说,就是见⿁弄,见神怂。

再具体地说,当年的沙俄军⼈凶残吧?在⼤清国军队⾯前可以说是威风⼋⾯,但到了更凶残的⽇本军队跟前,就什么脾⽓也没有,只能是⽢拜下风。

换句话说,⽇本军队就是沙俄军队(也包括哥萨克⼈)的克星。

在1904年的⽇俄战争中,旅顺的203⾼地爆发了⼈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争夺战,疯狂的战⽃民族遇到了更疯狂的⼤和民族,被打得落花流⽔。

在这个不到5平⽅千⽶的⾼地上,双⽅展开了殊死搏⽃,仅⽇军就留下了6万多具⼫体,俄罗斯军队全军覆没。

战⽃结束后,⽇军总指挥乃⽊希典受到天皇嘉奖,俄军总指挥斯捷塞尔被沙皇法庭判处死刑。

⽽⽇俄战争,最终也以俄罗斯的惨败宣告结束。

说到这⾥有⼈会不服,拿⼆战期间的诺门坎战役说事,其实诺门坎战役⽇本根本就没有拉开架势打,只算是⼀场局部冲突。

第⼀,⽇本没有向苏联宣战,按照⽇本的做派,只要不是偷袭,肯定要宣战。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讲述的是"18世纪最伟大的长征"--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东归故土的故事。

这是一部国产片,拍于1993年,却没有大部分类似题材的国产片那种教科书式的官样表述。

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草原千里闪着金光,风沙呼啸过大漠,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

激情与柔情交织、绝望与希望共生、群体命运与个体命运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切的一切,都回归了人性的本来面目。

《出塞曲》中那些苍凉而恢宏的画面,还有对故土、对民族那样一种光荣的梦想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

不单单是这些塞外的迷人风情,还有蒙古儿女那种刚毅的性格,亦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好看的片,广袤雄浑的大漠荒原、粗犷血性的汉子、狂野妩媚的女人、震耳发聩的马蹄声与嘶鸣、萧杀的长剑……其中有一个在万马奔腾中厮杀的场面,成千上万匹棕红色与棕黑色骏马在草原上排山倒海般地肆意狂奔,你会感到这些马群跑进了你的血管里,让你的每个细胞都变得狂野起来。

被誉为“18世纪最伟大的长征”的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对于以往的我而言,只不过是以往历史课本中的一小节,但通过剧中的演绎,我感受到了历史行进的沉重和伟大。

在前有哥萨克骑兵拦截后有俄军尾追的情况下,汗王渥巴锡带领部族人民强渡乌拉尔河,穿越哈萨克草原和奥琴峡谷,又在土尔阶河击退了拦截部队,最终在付出10万人死亡的代价下辗转踏上了祖国的领土。

这段东迁的历史悲壮异常,但是导演在表现方式上却赋予了全片一种古朴而从容的美感。

莽莽苍苍的蒙古草原、怒潮汹涌的滚滚马群、矫健骁勇、重情重义的土尔扈勇士,情真意切的性情女子……伴之以时而悠远高亢、时而宛如游丝的深情牧歌,每一个镜头似乎都是导演对于故土和遥远记忆的美丽乡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结。

在东进的过程中,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之一就是莎吉尔玛得知自己深爱的桑格尔是沙俄女皇派来的奸细时,举起匕首狠狠地刺在了他的胸膛。

天马行空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

天马行空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

天马行空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骑兵以其雄厚的力量和独特的战术,成为了军事史上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

他们的东征征战之路充满了传奇和冒险,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文将探究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 征战欧亚大陆的起点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始于13世纪初,当时蒙古帝国的首领成吉思汗犹如一颗流星般跃入世人的视野。

他以统一蒙古部落为目标,并成功将蒙古帝国扩张至中亚草原。

这一战略成功的实施,为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征战欧洲的决心与胜利蒙古骑兵东征征战的最高峰即是他们对欧洲地区的征服。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汗在承袭祖父的遗志之时,决定将蒙古帝国的疆域拓展至欧洲。

他的决心和实力使得欧洲诸国感到恐惧。

蒙古骑兵以其出色的骑射技巧和快速移动的能力,迅速地征服了整个东欧地区,最终达到了波兰和匈牙利。

三. 骑射技巧与军事组织的重要性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中,其骑射技巧和军事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古骑兵在战斗中善于速战速决,他们采用了骑射并射一箭之后即刻转身回马的战术。

这一战术使他们能够在战场上迅速进攻并避免被敌人反击。

此外,蒙古骑兵以千人为单位组成骑兵营,灵活机动,能够随时适应战场环境。

四. 红马白马的象征意义在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中,红马和白马成为了他们的象征。

红马象征勇猛和战斗力,而白马则代表纯洁和身份的高贵。

红马和白马的双重象征意义,增加了蒙古骑兵的军事威慑力和宣传效果。

五. 蒙古骑兵东征征战的影响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蒙古骑兵的战术和军事组织成为了后世军队的典范,对后来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蒙古帝国的统一使得东西方交流更为便利,促进了文化和贸易的繁荣。

最后,蒙古骑兵的征服活动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格局,开创了新的时代。

六. 东征征战的衰落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挫折。

乾隆四十一年之前东归土尔扈特部出逃的法律适用变化问题研究

乾隆四十一年之前东归土尔扈特部出逃的法律适用变化问题研究

乾隆四十一年之前东归土尔扈特部出逃的法律适用变化问题研

平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4页(P161-164)
【作者】平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土尔扈特等部的东归与卫拉特蒙古史学的发展——几篇土尔扈特汗、诺颜的"世系谱" [J], M.乌兰
2.土尔扈特部:回家该是有多难渥巴锡也气馁乾隆帝起疑心 [J], 熊崧策;
3.土尔扈特部东归与r《土尔扈特部归顺图》 [J], 陈金梅;李莉
4.清代东归土尔扈特部国家法实施考 [J], 平平;
5.乾隆帝关于土尔扈特东归的诗文 [J], 周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马行空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

天马行空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

天马行空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过去的很多年里,蒙古骑兵以其闻名遐迩的骑术和无与伦比的战术能力,成为了无数历史学家和战争迷的研究对象。

蒙古骑兵的东征征战,更是让人们惊叹不已。

1. 蒙古骑兵的战略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完成了大蒙古国的大一统,奠定了蒙古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成吉思汗深谙战略之道,他充分利用蒙古人与马的亲密关系和优秀的骑术,制定了一系列独特的战术与战略。

蒙古骑兵以其迅猛的速度和出色的箭术而闻名。

他们善于在马上射击,以出其不意的箭雨打乱敌军的阵型,并利用他们的机动性来规避敌方攻击。

这使得蒙古骑兵在战场上如鱼得水,给予敌军巨大的压力。

2. 东征征战的背景当时,蒙古帝国的领土范围已经扩展到东亚和中亚的广阔地区,但东方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为了扩大大蒙古国的领土,成吉思汗决定对东方进行进一步的征战。

东征征战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宋朝和西夏王朝。

宋朝是当时中国的中心政权,而西夏王朝则位于蒙古帝国的西部边境。

成吉思汗希望通过东征征战进一步巩固大蒙古国的统治地位,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领土。

3. 入侵西夏1246年,蒙古军队开始了对西夏王朝的入侵。

蒙古骑兵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强大的攻击力,在西夏境内迅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西夏王朝的抵抗很快被击溃,使蒙古军队得以继续向东扩展。

4. 攻打宋朝1247年,蒙古军队转向南方,开始对宋朝发动进攻。

蒙古骑兵的悍勇和战术能力再次展现无遗,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攻占了宋朝的重要城市,威胁到了宋朝的中心地带。

蒙古与宋朝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259年,在此期间蒙古军队不断取得胜利。

然而,由于宋朝的坚守和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蒙古军队未能完全征服宋朝,最终在1260年撤军。

尽管蒙古的东征征战未能达到成吉思汗最初的预期,但它依然展示了蒙古骑兵的惊人战斗能力和军事组织能力。

蒙古骑兵凭借其卓越的战术和策略,不断击败当时世界上一些最强大的军队。

5. 后果与意义虽然东征征战未能实现蒙古帝国在东亚的长期统治,但它使蒙古帝国进一步扩张了领土,并且对当时的中国和中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土尔扈特大回归的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土尔扈特大回归的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尔扈特⼤回归的故事 ⼟尔扈特部,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

元⾂翁罕后裔。

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曾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尔扈特⼤回归的故事,请⼤家阅读欣赏。

⼟尔扈特⼤回归 公元1771年1⽉5⽇,是⼟尔扈特历史上最光辉的纪念⽇。

这天,⾸领渥巴锡汗向全体牧民历数沙俄残暴统治的滔天罪⾏,号召⼤家:只有奋起抗俄返回祖国才是唯⼀出路。

顿时,伏尔加河辽阔的草原上发出了⽓壮⼭河的呼声:"我们的⼦孙永远不做奴⾪,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去!"渥巴锡率领三万两千帐⼗七万⼈组成的浩荡⼤军,消灭了数千沙俄官兵,烧掉了帐篷、带不⾛的东西和⽊制宫殿,拔营起寨,惊天动地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万⾥归途。

成千上万的妇孺和⽼⼈乘着马车、骆驼和雪撬,在跃马横⼑的勇⼠们的护卫下,离开了⽩雪皑皑的伏尔加河草原,⼀队接⼀队地迤逦前进。

俄国⼥皇闻讯后惊恐万状,⼤发雷霆,⽴即派兵数万进⾏追击和阻截。

踏上征途的⼟尔扈特⼈,在前有哥萨克拦截,后有俄军尾追的紧急形势下,由⼀⽀精锐部队作为开路先锋,接着是妇⼥、⽼弱、车辆牲畜等辎重队伍,再次是渥巴锡率领的两万骑兵垫后。

他们踏上哈萨克草原不久,⼀⽀外翼队伍遭到了哥萨克的突然袭击。

这是⼀次惨绝⼈寰的战⽃,由于⼟尔扈特部以分散的队形赶着⼤批的牲畜前进,在受到袭击时还没来得及集中⼒量,便展开了⽩刃搏⽃,致使九千名战⼠壮烈牺牲。

⼟尔雇特部经过多次激烈战⽃,⼤批⼈员牺性,⼤量牲畜死亡。

当到了⼟尔阶河的时候,⼜突然遇到俄军两万多⼈的严密封锁。

在这⽣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渥巴锡召集各部⾸领,动员⼤家团结抗敌,坚持到底,策伯克多尔济在会上慷慨陈词:"如果⾛回头路,每⼀步都会碰到亲⼈和同伴的⼫⾻。

中国史上最强的五支军队,第一名绝对是实至名归

中国史上最强的五支军队,第一名绝对是实至名归

中国史上最强的五支军队,第一名绝对是实至名归展开全文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军队的发展,亦与频繁的战争密不可分。

个人觉得,自秦统一六国开始,古中国的军队才趋向正规。

秦军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拥有最贴合东周末期社会状况的军事制度。

自秦以后,冷兵器时代的军队终于定型。

那么,在浩瀚的史海里,究竟哪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最强呢?攻无不克,是为王者之师。

笔者认为在我国历史上,能担得起这一称号的,起码有以下几支军队。

第五名:蒙古骑兵这支军队曾横扫欧亚大陆,并颠覆了如日中天的金朝与南宋。

在整个十三世纪里,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在蒙古铁骑的冲锋中全身而退,这样一支军队完全当得起王者之师之称。

与之前的匈奴、突厥骑兵不同,蒙古骑兵在保持了突出的单兵作战能力的同时,还兼备汉军所具备的严格纪律和先进的武器。

在平原之上,蒙古骑兵可以发挥机动优势,或以万夫不当之势进行冲锋,或辗转腾挪迂回作战。

在攻防战中,又能凭借领先世界的火炮,在射界之内给予敌人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蒙古骑兵是集十三世纪军工科技与战斗力的无敌存在。

难怪,这支军队的领袖成吉思汗会在欧洲大陆留下“上帝之鞭”这一赫赫凶名。

原本,匈奴人已给欧陆留下挥之不去的噩梦。

然而,在蒙古人来到欧洲之后,他们便发现这支同样来自北亚的军队,其侵略性和威慑力早已远超当年血洗欧洲的匈奴。

不过,这支军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至少在笔者看来,蒙古铁骑的凶悍是以丧失人性换来的。

每逢敌人顽强抵抗,蒙古人就会以屠城这种血腥手段进行镇压。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在蒙古骑兵横扫欧陆之时,整个世界的人口都在急速下降。

对于每个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来说,蒙古骑兵都会让他们联想到灾难与死亡。

单从影响力和战绩来看,蒙古骑兵足可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

不过,一支王者之师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彪炳的战绩。

第四名:关宁铁骑晚明面临着内忧外患,在明军眼中,最令人胆寒的莫过于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关外八旗军。

大顺军是人口基数庞大的农民军,缺乏战斗力的明军自然会不敌。

伊塔之战:清军戍边勇士鏖战沙俄哥萨克骑兵,华夏痛失外西北

伊塔之战:清军戍边勇士鏖战沙俄哥萨克骑兵,华夏痛失外西北

伊塔之战:清军戍边勇士鏖战沙俄哥萨克骑兵,华夏痛失外西北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清帝国的都城北京,与此同时,占据南中国的太平天国在后期名将李秀成、陈玉成的指挥下迎来了最后的鼎盛时光,这一年,李秀成率领数十万大军攻略苏州、杭州的江南膏腴之地,大清帝国的财富之区尽数落入太平天国之手。

趁着大清帝国陷于内外交困之际,沙俄开始了趁火打劫,他们先后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整个外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兵不血刃拿下了外东北的肥沃土地,更加刺激了他们的侵略野心,不久后,又把手伸向了新疆。

1862年3月,沙俄军队约三万人(其中主力便是俄军精锐哥萨克骑兵),兵分四路,在伊犁以西、以北发起了全面进攻。

俄军指挥官为西西伯利亚总督科尔帕科夫斯基。

彼时,英法联军虽然撤出了北京,但太平天国依旧在南方牵制了清军的主力,而北中国则被流动作战的捻军控制,清军的绝大多数主力都被牵制在内陆的各个平叛战场。

且新疆的清军装备落后(只装备了鸟铳、抬枪等旧式火器)、训练废驰,远远不能和此时的湘军、淮军相比。

面对沙俄的大举入侵,清军戍边将士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他们凭着低劣的装备,在人数悬殊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战斗。

如6月22日,鄂尔果珠勒卡伦(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附近,卡伦即清军的哨所据点之意)指挥官文良率兵英勇抵抗俄军的进攻,打死打伤俄军数十人,击退了俄国人的进攻。

6月28日,4000余名沙俄哥萨克骑兵对塔尔巴哈台地区(今塔城地区)的额克托卡伦发起了进攻。

卡伦清军守备杨继只有六百官兵,但是依托工事顽强抵抗,结果俄军在额克托卡伦遭受了很大的伤亡。

最终还是靠重炮狂轰,费时1个多月才打下了这个小城。

10月20日,俄军入侵齐钦卡伦(在今天伊犁河一带),守将邵光指挥清军打死俄军43人,保住了卡伦。

7月下旬,清军在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常清率领5000多锡伯营、索伦营的骑兵到霍尔果珠勒迎战俄军。

此战清军失利——俄军已经装备后装线膛枪和先进的野战炮,清军还是传统的火绳枪以及劈山炮等武器。

沙俄哥萨克骑兵镇压内蒙古图合木起义

沙俄哥萨克骑兵镇压内蒙古图合木起义

沙俄哥萨克骑兵镇压内蒙古图合木起义
冯学忠;岳彩杰
【期刊名称】《档案与社会》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清光绪年间,沙俄政府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派出哥萨克骑兵侵驻内蒙古札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镇国公旗(原科尔沁右翼后旗,已并人科尔沁右
翼前旗),清政府从皖浙两省调来一支绿营军,抵抗哥萨克骑兵,结果战败溃散在这一带。

沙俄哥萨克骑兵的烧杀抢掠和清军败兵的骚扰,造成内蒙古各蒙旗的混乱和牧民的灾难。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为摆脱战争灾难和王公贵族的统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冯学忠;岳彩杰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右前旗党史地方志局、科右前旗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2
【相关文献】
1.新沙皇“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沙俄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罪行 [J], 蒋顺兴;邹宇庭
2.哥萨克骑兵力帆LF250GY-2A [J], 陈涪;
3.略论沙陀骑兵在镇压黄巢起义中的作用 [J], 贾艳红
4.徘徊在血性与人性之间——析巴别尔《红色骑兵军》中的哥萨克形象及情结 [J], 程顺溪
5.“内蒙古1∶25万图克木幅、海力素幅、诺木冈幅基础地质调查修测”项目评审获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
导语:渥巴锡汗塑像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
渥巴锡汗塑像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

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

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朝末年,居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

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亦称四卫拉特。

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西北雅尔(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俄罗斯境内乌拉札地区),16世纪末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伊施姆河一带。

厄鲁特各部之间虽有联盟,但互不统属难相制衡。

当时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洪台吉逐渐取代和硕特领主地位,成为四卫拉特联盟盟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