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寓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本身的目的之中。
它表现为原始社会的氏族为求其群体的巩固和延续,使儿童学会成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社会习俗。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开始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
那时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学校。
《孟子》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见《大学》、《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儒家的这一套教育目的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
在西方,古希腊的雅典在波希战争获胜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张把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培养成为自由人,要求身体、道德、智力和美感各方面平衡地、和谐地发展。
他曾批评当时斯巴达的教育,认为为了军事的目的过分强调体育,对青年进行残忍的训练和把知识学习降低到手工匠水平,因而忽视了智育的作法是不对的。
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宗教神学统治了教育阵地。
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
僧侣和骑士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针对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学,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之学。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何谓理性,理性与教育的关系
• • • • •
(三)对策: 1、重构理性化的教学活动。 2、权衡教材知识中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 3、保持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 4、避免工具理性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 注:理性教育不同于理性主义教育 • 理性教育:理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意识、 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 概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能力,对行为方 式和目的选择,批判能力以及对情感、意 志的协调能力的教育。
• 古希腊,理性意味着正义、正当。 • 欧洲中世纪,宗教的教义被认为是理性。 • 近代,理性成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如笛卡尔: 把理性看做是天赋的思想能力。莱布尼茨:也把 理性看做是一种天赋能力,认为理性高于感觉之 处在于它能够使我们认识普遍必然的真理。二者 共同点:把理性与感性区别开来。
• 康德批判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观点:认为人的认识 能力是感性、知性和理性能力的结合。把理性看 做是人类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先 验思维能力。即实践理性观。 • 黑格尔在康德基础上把理性发展为辩证理性观。 • 现代,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主要代表人,马尔库塞 提出技术(工具)合理性。与此相反的,法兰克 福学派第二主要代表人哈马斯提出交往理性。 • 后现代,把人的理性看做是由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与 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理性与非理性、技术理性 与价值理性之间具有动态、非线性的互动关系; 强调理性与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在一 个平衡系统中达到适度的自我限制。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 • (1)教学概念 • 王策三教授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 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 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界 定了性质和目标 • 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 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 动。”—突出教学指导 • 顾明远教授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 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提出中介,课程内容。 • 他们的定义,涉及到教学的结构、性质、目标、中介等要 素,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他们的教学观。 • 教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以课程 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沈非非,赵 鹏程.理性与教学-也论“课本循环使用”[J].当代教育论 坛,2006,23:25-26.】
教育学考点总结
简答1·——教育三要素,学习者自身特征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教育形态划分教育形态:标准上划分三个:(1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3·——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观点: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观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在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4·——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教育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当代教育学状况新的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考试要点
1、《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培根(1632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泛智教育思想)、康德(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提出教师中心说)在赫尔巴特之后,还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写出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为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尔》等。
2、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1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13、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动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
31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的非预期的功能。
324、个体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本体功能、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衍生功能、工具功能。
6、个体发展的含义:个体发展通常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7、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8、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体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学会同身份和在每一场下自己所外的角色。
349、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0、学校教育实现个体个性化: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11、教育的社会功能: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学实践中的理性及其合理化问题。
通过对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特征及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教学实践理性化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理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学实践理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特征及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学实践理性化的策略。
二、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1. 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教学实践理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育规律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规律的遵循:教师应充分了解教育规律,将教育规律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2)科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应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有效决策: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4)行动能力: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将教学决策付诸实践。
2. 教学实践理性的特点(1)客观性:教学实践理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排除主观臆断。
(2)科学性:教学实践理性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具有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3)实践性:教学实践理性源于教学实践,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4)发展性:教学实践理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践理性水平。
三、教学实践理性与教学实践的关系1. 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具备教学实践理性,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学实践的保障教学实践理性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决策和行动,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从而保障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3. 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动力教学实践理性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2.教育目标有两种含义:
一是教育培养目标,或称“培养目标(goal),它是根 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 要求,是这些学校或专业培养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具体标 准。 二是作为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目标 (objective)或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 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 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
(二)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 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
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 值观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 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 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益群 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育制度, 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思考与讨论:
人就是目的(康德语)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杜威语——教育的
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 无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完人”) 教育就是培养真、善、美的人 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之人 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 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 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 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 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育 者提出的。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 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 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主体性——精选推荐
学⽣主体性1学⽣主体性:指学⽣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a独⽴性每个学⽣都是⼀个⾃组织系统,⼀个独⽴的物质实体制约。
b选择性指学⽣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标,多种活动中进⾏选择的特点c调控性对⾃⼰的学习活动进⾏有⽬的的调整和控制d创造性学⽣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时代的认识,科学的提出不同的观点。
e⾃我意思性学⽣作为主体对⾃⼰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等的⾃我认知。
P1362班级⽬标设⽴的依据:以提⾼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既要注重提⾼班级的整体发展⽔平⼜要为班级中每个成员规划其个性发展⽬标。
P3003学校{学⽣}评价的功能:诊断通过评价能有效的判断学⽣的发展状况。
导向学⽣评价是依据⼀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标进⾏的价值判断。
发展评价应是基于以学⽣发展作为根本⽬的的⼀种制度。
管理对学⽣的只是掌握情况作⼀定区分。
P314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存状态与⾏为⽅式的整体反应。
包括a教师的道德形象b教师的⽂化形象c教师的⼈格形象5教学和教育的关系:a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正效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学习者为中⼼,以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将教学媒体作为与学习者相互作⽤的基本⼿段和形式,运⽤系统⽅法,对教与学过程进⾏系统设计,从⽽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b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负效应现代教育技术在提供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效性、普遍适应性的同时,潜伏着导致教师依赖现代教学媒体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导致师⽣关系疏远的利弊6校本课程的理论:P171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题,⾃主开发与实施的⼀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课程的⼀种课程。
7教育负向功能根源因导: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出现的失调乃⾄冲突的状态,是教育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出来许多偏离⾏为。
A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时出现b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由于某种因素影响,使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时出现。
教育目的(教育基础讲义)
•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 定义及分类
•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
教育目的的 •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确立及价值 •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取向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 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 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 ,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 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 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资料2: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 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 世纪命运的 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创性; 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 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案》中确定的“本校的 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心灵宽 广的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成为:①创造性的人——具有自学的精 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②心 灵宽广的人——养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 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③顽强的人 ——不怕任何困 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不能代替教育 目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然各含一定的合理 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 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 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与社会 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 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第5章 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 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总的质 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国家、政府
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 教育目的。 2、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理想的教 育目的;实际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外显的教 育目的;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学生的教育 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 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 学上的意义
1、确立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把人的发展历史归结为生产方式发展的 历史。 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之上 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沿革 1951年:使青年一代在智、德、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 个别的关系
区别: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
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 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 量规格。 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 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 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学
一、第一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既不同于“学习”、“灌输”,也不同于“养育”,还与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日常生活事件相区别。
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育”的范畴也不是一个普遍的和永恒的范畴,它的内涵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的有其阶级性。
3、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4、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无法实现。
5、对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教育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6、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农业社会教育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和强化第三、学校教育与产生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第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教育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改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话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7、五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梅伊曼、伊拉(德国)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利特(德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美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美国)、布迪厄(法国)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济南大学333教育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一、考试要求1.闭卷、笔试。
2.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内容济南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这四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一)教育学原理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理解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1. 教育与教育学(1)掌握教育的含义和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了解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
(2)掌握教育学发展阶段中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2. 教育功能(1)了解教育功能的内涵、类型。
(2)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表现,理解教育个体功能发挥的条件。
(3)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能用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3. 教育目的(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功能。
(2)了解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基本依据,掌握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3)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和理论基础,理性把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运用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分析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
4. 教育制度(1)掌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3)重点掌握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5. 教师与学生(1)了解教师职业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
(2)理解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3)了解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4)了解学生的本质特征,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学生发展的含义和一般规律,分析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调控功能主要是运用“反馈原理”,了解教育工作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节教育教学,纠正偏差,使教育过程不断改进和提高,不断完善和优化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目的具有激发行为动机,调动教育行为者的积极作用,使被评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缺陷,成功和失败,从而激励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和焕发高度的积极性。
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二是对教育对象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目的的Biblioteka 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向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外在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定向功能即导向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导向机制,它引导教育行为更符合办学方向,使办学思想、教育过程更符合办学规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趋于合理,使学习不断深化和提高。
教学的实践理性(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学的实践理性,分析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教学实践理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阐述实践理性的内涵、教学实践理性的特点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引言教学实践理性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的一种思维方式。
实践理性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实践理性进行探讨。
二、实践理性的内涵实践理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理性思考,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客观性:实践理性强调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
2. 针对性:实践理性强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
3. 创新性:实践理性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4. 发展性:实践理性强调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自身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学习、提高,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教学实践理性的特点教学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教育性:教学实践理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 科学性:教学实践理性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 实效性:教学实践理性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追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4. 人本性:教学实践理性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用1.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可达性和可操作性。
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德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德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错误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
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
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体现这些。
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人道规定性。
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
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
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
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
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错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处分。
《教育目的》课件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定义与重要性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 教育目的的未来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定义与重要性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 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教育活动所要 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及其发展水平。
总结词
教育目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教 育目的的设定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求。
VS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 不断变化。教育目的的设定需要考虑到社 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 人才。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会经 济的进步。
文化传承与创新与教育目的
总结词
教育目的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目的与功能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等重 要功能,它不仅指导着教育活动的整 个过程,而且也是衡量教育活动质量 和效果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 ,它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教育 方向和目标,使教育者能够根据 目的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内
容和方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公平与普及化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让更多地区和人群享受到优质教育资 源。
消除城乡教育差距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的重视与发展
关注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创新与变革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01
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