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男孩的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岁男孩的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
李怛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忽略了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首交响曲(Op.10)时,才刚刚18岁,因为这首交响曲实在是太成熟了。
以至于让人们忘记了作曲家的年龄,也忘记了他当时还是个学生,那是1924年的秋天。
1924年之前
肖斯塔科维奇18岁那年,距1918年发生的俄罗斯历史性转折仅仅六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肯定的,不论生活上,还是创作上。
当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就读,但事实上,他的家居生活和学业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而是充满了坎坷挫折。
如我们所知的那样,肖斯塔科维奇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拥有一座夏季别墅,还有佣人和小汽车。
不过,随着1922年父亲的去世,这样的高水准生活便随之消失了。
肖斯塔科维奇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深具文化涵养,但是在刚刚到来的时代里,这反而让她变得谋职不易,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以打字员或收银员的微薄收入过着艰难的日子。
后来由于母亲的失业,家里的三个年轻成员——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姐姐、一个妹妹,都必须尽力承担家计,这位还是个学生的作曲家,曾在一个戏院担任默片的钢琴伴奏师,每天工作13个小时,薪水却十分微薄,这是一段令他
及其厌烦的经历。
就在这样的境遇中,肖斯塔科维奇成长了起来。
在父亲去世那年,他接受格拉祖诺夫的建议,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岁尼古拉耶夫学习钢琴,并继续学习作曲。
肖斯塔科维奇的做去训练承袭了以键盘乐为基础的传统,我们可以从他日后创作的《前奏曲与赋格》这套作品中看到这一影响,而且他创作的第一第五和第七交响曲中,也大量运用了钢琴,成为这些交响曲的一大特色。
贝多芬在当时的苏联是背后推崇的以为西方作曲家,被誉为艺术创作的绝佳典范,因其传播了符合那个时代脉搏的信息被加以利用。
肖斯塔科维奇自然也是深受影响,他偏爱欧洲大革命时期的作品,曾研究过贝多芬的刚琴奏鸣曲,而他对于这位开创了欧洲浪漫主义的作曲家的独特见解,也影响到他自己今后的创作,故后来有人称肖斯塔科维奇是“苏维埃的贝多芬”。
肖斯塔科维奇在1923年的毕业演出中,演奏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并因之声誉鹊起。
当时的一篇评论文章对他作有如下的评价:“……他演奏的李斯特改编自巴赫的管风琴《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全部显示出澄澈的艺术旨趣,表明他是一位能深刻感受并了解自身艺术的音乐家……”同时,还对他创作的前奏曲、变奏曲以及《幻想舞曲》大加赞扬,称之为“严肃思考的音乐的极好范例”。
这位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即将以贝多芬音乐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姿态而崛起,即将以音乐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学生杰
作蜚声世界,这就是他的第一交响曲。
创作与首演
1924年1月,列宁因第二度中风而去世,这一事件为苏联社会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幸。
艺术领域自然更是无法逃过。
早在革命胜利之初,面对人们对“旧”艺术的广泛蔑视,以及威胁到真正艺术的二三流“新”艺术的出现,一直抵制平庸主义的列宁就曾经表示:“我们必须保存美的事物,视之为一个新起点,即使它是‘旧’的。
为什么只要东西是‘新’的,我们便向它卑躬屈漆,仿佛它是上帝?”
然而随着列宁的离去,艺术上的教条主义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一些古今大作曲家遭到诋毁,一些人以“形式上技巧纯熟,内容却表达颓废的中产阶级理念”来评论音乐,音乐学院也因压力而降低入学标准。
面对这些不详的端倪,又有一些人为“旧”艺术辩护,以为在当时低位颇高的评论家兼学者阿萨费耶夫说:“有格拉祖诺夫,才有了俄国音乐。
”
即便如此,作为音乐界“旧”的自由文化代表人物的格拉祖诺夫,起地位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影响力随之也越来越弱——他后来于1928年离开苏联,去了巴黎。
一直受到格拉祖诺夫关心爱护的肖斯塔科维奇,也因遭人嫉妒而陷入各种阴谋的漩涡,先是一群学生以投票的方式决定将他驱逐出音乐学院,这一事件导致校方考虑终止其钢琴课程,然后又有一群学生要求停付格拉祖诺夫给他的奖学金,但格拉祖诺夫以私人赠予为由加以否定。
此间,肖斯塔科维奇遇到的另
一件挫折,是校方的阻止使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音乐会无法如期举行。
就在如此诸多的不顺当中,肖斯塔科维奇开始谱写自己的“毕业论文”——第一交响曲,当第二年即1925年它完成之后,立刻就赢得了考试委员们的一致赞许,音乐学院的领导阶层对它也十分欣赏,决定尽快安排首演。
这是一部天才之作,有着严谨的结构,统整的主题,均衡的形式,稳健的配器手法,似乎一切都显得那样成熟和完美,让人想象不到它出自一个在校学生之手。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将这首交响曲纳入其1925年-1926年的演出季,在1926年5月12日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首演,在预演时,肖斯塔科维奇异常兴奋,正式演出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他的母亲描述了当时的盛况:“真是无可言喻的精彩……观众们满怀热忱地聆听,谐谑曲乐章不得不演奏两次。
最后的,德米特里一次又一次被唤到台上,当这位看起来几乎像个小男孩的英俊年轻的作曲家出现时,观众起身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喝彩……”
莫斯科晚间电台给了肖斯塔科维奇极高的评价:“……音乐节伟大的领军人物移居国外所留下的空白并未给我们带来疑惧,因为他们后继有人。
”
第一交响曲的特色与趣谈
关于第一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姨妈曾提到一些有趣的话题。
她说,交响曲很多地方都取材自他较早的音乐,例如第一乐章源于音乐寓言剧《蜻蜓与蚂蚁》(Op.4),第二乐章发展自他学生时代早期所
写的一首谐谑曲,末乐章的主题则出自他为安徒生童话《美人鱼》谱写的未完成乐章,它当初表现的是美人鱼游水赶赴王子的城堡参加欢宴。
尽管她的话也许并不都十分精确,但却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一个18岁男孩的心灵世界。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孩子能在交响曲中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而这一切又竟然是对贝多芬传统的承袭,不论是规模还是内容都是如此。
它拥有高贵的意志,热情的旋律,带着宁静的沉思,或者狂放的谐谑,深具伟大的浪漫主义传统。
——交响曲轻松的开端只是一种假象,悲剧性在后面的几个乐章中逐步展现出来;而在末乐章的进行中,定音鼓凶暴的闯入象征着命运的一击,音乐似乎一步一步走向全面的混乱,然而最终却又以逐渐转化而出的乐观精神为结束。
肖斯塔科维奇在自己的第一首交响曲中,便以如此变化多端的姿态出现,的确令人感到吃惊。
作为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特质的“紧绷的张力”,在这首交响曲中也显露出来,通过她的表妹对它的一些看法,可以了解到这一特质所带来的感受。
她说;自己是一个十分喜爱音乐的门外汉,以自己的口味并不特别喜欢这首交响曲,她认为“在很多地方,听者会全然沉浸在一些美丽的声音里,但某些地方却很空泛、牵强。
第二乐章中有一处,乐队奏出一段渐强,直到强奏,然后戛然而止,此时钢琴弹出音阶……上下纵横整个键盘;紧接在乐队之后,加入演奏的钢琴声听起来像只蚊子。
这个地方让我不安,仿佛有人突然推了我一下,把我惊醒……”
作曲家的这位表妹以自己的主观感受,精确描述了音乐所带给她的震撼,尽管这并不让她感到愉快,却向我们揭示出肖斯塔科维奇今后创作的走向。
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紧张,压在听者的心头,令人感到窒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或许比不适合所有人,当你决定听他的作品时,必须要有经历无尽苦难的心理准备,这一特点是他所处的环境使然,就像贝多芬的音乐带来力量与悲剧色彩一样,时代的烙印总会以或许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作品当中。
不过,就第一交响曲而言,其创作技巧仍然属于比较纯粹的晚期浪漫主义,而在这之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代作曲大师就此登上音乐舞台,他也同时成为当代苏联第一位世界级的巨星。
第一交响曲的赏析
交响曲的引子是一个“小快板”,由加弱音器的小号吹奏出一个棱角分明的怪诞旋律,并很快进入到第一乐章的主题“不过分的快板”。
单簧管的吹奏和拨弦的背景有种蹦跳的感觉,以这一主题为始,发展处一个快速进行曲的曲调,并混合着老式的拉格泰姆——它是在爵士乐诞生之前就存在的一种音乐形式,采用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形式,在这首交响曲中,进行曲与这种风格的混合所形成的怪诞色彩,衔接了前面引子的特点。
接着,是独奏长笛吹奏出一个可爱的抒情旋律,它的出现将人引入一片纯净当中,随后它以古典传统的方式极尽铺陈,单簧管,圆号等各种木管和铜管乐器以及弦乐器将其延续下去,充满了寂静的美妙
感觉。
在小提琴几句夹杂着抒情与跳跃的独奏之后,音乐进入到一个近似于前面那个快速进行曲的热闹非凡的段落,不过谐谑的特点更加突出,定音鼓的敲击震撼人心,各种管乐器的声音似乎显得过于尖锐;当乐队戛然止住,长笛伴着拨弦再度出现,仿佛一切又回落到寂静当中,单簧管和小提琴等乐器对此气氛做出了烘托,然而,在这其间却涌动着某种不安;没过多久,热闹和谐谑又短暂地复出,最后,独奏单簧管的出现将这一乐章引向一个宁静的结尾。
听完第一乐章,会让人感到,与其说肖斯塔科维奇遵循了贝多芬的传统,倒不如说他受到更多马勒的影响,特别是在乐队全走的不和谐当中,铜管乐器的锐利音色和定音鼓的疯狂敲击,带着马勒交响曲的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但它又完全不是对马勒的模仿,同样是神经质的怪诞,马勒的怪诞是辛辣的和讽刺性的,而肖斯塔科维奇的怪诞则是无奈的和玩世不恭的,这一点在他今后的作品中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短小的第二乐章“快板”,在整首交响曲中非常出名,也非常奇特,它是一首兴致勃勃的谐谑曲,主题充满了多变的嘲讽之声。
大管吹奏出滑稽的旋律,弦乐急速地紧随其后,钢琴的敲击夹杂其中,各种管乐器随后也加入,这些乐器的演奏混合成富于节奏感的音乐。
这一乐章有一个缓慢的中间部分,具有冥想的效果,以长笛的吹奏引出,仿佛具有宗教般的虔诚,之后又回到最吹的那种极速的演奏中,这样的构思十分有趣,我们不好妄自揣测年少的作曲家的真实意图,但这确实是很出效果的一种安排。
之后,音乐渐强达到全奏时戛然止住,钢琴几声强有力的敲击,小号锐利的一声吹奏,之后,钢琴以几乎听不见的极弱音结束了这一乐章。
这整个过程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它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其效果则令人惊骇,不由得让人想到无法预测的命运之力。
——这的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乐章,它不仅仅是一种预示,而是实实在在地表明,这位18岁的作曲家具有大师的风范,同时,它还让我们看到肖斯塔科维奇向现代主义风格发展的端倪,只是谁也没料到,他的转变将来得十分“突然”,此为后话。
第一交响曲的慢板乐章转为强烈的抒情性,开始时的旋律有一种凄怆之感,它与第一乐章中单簧管吹奏的那个主题旋律有关,只不过速度慢了很多,它先由双簧管奏出,然后弦乐将其接过。
音乐在起伏中缓缓向前发展,似乎是在集结着能量,当双簧管再度出现之后不久,弦乐的演奏变得较为强烈,但很快又转为低沉,双簧管吹奏出夜曲一般的效果,独奏小提琴纤细地演奏出清冷的旋律。
音乐就是在这样的弱与强交替的反复中,逐渐发展成充满激情的高潮,小鼓的戏剧性滚走,不间断地将乐曲引向末乐章。
音乐先是激动不安的,然后发展成快速旋转的,并随着定音鼓的重击,顷刻之间就掀起了一个高潮。
乐章开始时的“很快板”在高潮过后立刻转为慢板,随着几声钢琴低沉的敲击,小提琴独奏出冰冷的旋律;音乐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含有各式各样有趣的主题变形,其中包括第一乐章中单簧管的那个主题。
当音乐不久又转回到“很快板”,慑人的高潮再次出现;之后有
一段定音鼓的独奏,沉重的敲击带着威严,令人惊惧,小提琴伤感的独奏随之而来。
在这个丰富多变的,令人窒息的末乐章最后,铜管乐如战争的号角般齐鸣,效果华丽而狂野,在这里,肖斯塔科维奇为他的交响曲设计了一个强有力的宏大结局。
——但与贝多芬交响曲结局所表现的意志战胜命运所带来的胜利感不同的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结局在一片欢腾中却充满了火药味儿,而远非贝多芬式的胜利感那么单纯。
这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18岁男孩的交响曲,虽然它是一部初试啼声之作,但却有着足够的深度,而此深度又是以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为前提的,这对于以为年少的作曲家来说就更加了不起了。
多年之后,当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许多更具深度的作品,人们仍然热烈地喜爱这部第一交响曲,因为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感动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任何作品所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