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教育

谈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教育
谈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教育

谈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教育

石家庄市灵寿县北洼乡中——孙雪刚

摘要:国学经典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服务,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出发点。就此,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教学要选择适合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形式要多样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做学生喜欢的教育,这样国学经典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我们的经典国学教育才能盛开学生道德成长的花朵而硕果累累。

关键词:国学与道德德育发展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国学经典教育现在已经如火如荼,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怎样的国学经典教育才是适合我们学校为学生成长负责的教育?什么形式的国学教育才是受学生喜爱的国学经典教育?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应该成为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应先思考的问题,它们的答案关系着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出发点。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

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中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国学经典为什么会有如此显著和重要的德育意义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学经典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及早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