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辩析题(40分)
1.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要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知识点:所有制结构改革
教材页码:P150—157
2.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国家经济制度的范畴。

知识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教材页码:P144—146
3.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错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教材页码:P11、P248
4.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知识点:人民民主专政
(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教材页码:P171
二、论述题(6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

谈谈学习体会。

知识点: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
教材页码:P4—5
2.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强调的重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个人收入分配坚持的原则
教材页码:P165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辩析题(40分)
1.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走向是单极化的格局不可动摇。

知识点:世界格局的走向
(错)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

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

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

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加紧推行独霸全球的战略,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的斗争尖锐、复杂,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但是,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和一种价值观念,不可能是“单极的”。

教材页码:P252-253
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知识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这种说法不科学。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教材页码:P129
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知识点:两极分化
错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教材页码:P96-97
4.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知识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教材页码:P140
二、论述题(60分)
1.为什么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知识点:发展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且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把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充分表明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用发展来检验。

第二,这是在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在于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没有解决好发展问题。

归结起来是先进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先进文化没有充分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充分维护和发展,动摇乃至丧失了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特别需要我们花大气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的,世界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很快,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存在诸多深刻矛盾;另一方面,在新技术革命中生产力仍有很大发展。

这个情况使社会主义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我们应该作出的唯一正确的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示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教材页码:P108-109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起指导作用的、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苏东剧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旗之所以仍然鲜艳夺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和巩固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势必会动摇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高新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

国内改革深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
式的日益多样化,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必然趋于多样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历史进步与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会有所滋长,小生产的思想观念、封建残余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观念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将会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还会是尖锐的。

第四,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最具先进性的文化,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材页码:P198-199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辩析题(40分)
1.“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知识点:“一国两制”
(对)“一国两制”构想具有科学的涵义,概括地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其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两种制度”。

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保证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

教材页码:P235-236
2.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知识点: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对)
工人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动力。

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事业离不开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力量,工人阶级同社会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工人阶级大多集中在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全民所有制的现代化骨干企业,创造着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高度集
中统一等特点,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力量,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农民阶级。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的坚强后盾。

人民军队也积极广泛参加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教材页码:P283-285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知识点:改革
(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其性质基本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逐渐变得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因此,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必须要发生社会变革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已经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看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但这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常常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

社会主义要前进,就需要不断地否定自身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其内在的基本矛盾运动在总体上是非对抗性的,成为可以被人们所认识、掌握、预测并能及时调节、控制的过程。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完全可以依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因素的增长,通过社会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页码:P126-127
4.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知识点:公有制经济
错。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实际上是走入了误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各种不同所有制共同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国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今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在整个公有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
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

教材页码:P152
二、论述题(60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其明显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

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又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它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又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差别。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且还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这种分配形式,必定会促使职工关心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调动企业和个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第三,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不是直接地作为社会劳动存在的,还要求把耗费在商品中的个别劳动时间还原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形成的价值量在市场上交换。

所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

然后经过国家的调节,扣除由于生产资料优劣因素而从商品交换中多得的级差收入。

这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才是分配个人消费金的客观尺度。

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劳分配也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劳动者一般以货币工资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再用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个人消费品。

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原则应取得的消费量,同用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消费量之间的不一致,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概括起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通过市场,意味着各个经济单位的不同物质条件的差别会对收入分配起作用。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由不同物质条件差别所造成的级差收入,原则上应当通过宏观经济的调节手段予以排除。

但这是作为一种必然趋势起作用,事实上不可能完全不影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这种情况表明,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只能近似地实现。

教材页码:P158-159
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走出去”战略
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发展要求看,国内重要资源不足,国际市场开拓缺乏广度和深度,已成为严重制约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为我国获取重要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走出去”是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有重大突破的有效途径。

第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

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应当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样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投资管理,组织和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促使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型企业和中国公司是经济上的航空母舰,具有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向其他成员履行承诺,开放市场的同时,其他成员也向我国开放市场。

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

第五,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潮流,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总之,我们必须在对外开放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吸引外资,进一步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轮子同时转动起来,把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教材页码:P134-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