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这其中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形式,成为了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一些介绍。
一、苗族建筑苗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独特、精美绝伦。
苗族建筑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常常选用花岗石、青石、板岩等坚硬材料做柱子和基础,屋面则选用茅草、竹子、木头等材料覆盖。
苗族房屋通常分为三层:一层是柴火房,主要用来存放柴火和粮食;二层是居住区,一般是家庭居住和储物的地方,这里通常设有起居室、卧室、过门厅等;三层又称为“鼓楼”,是苗族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
鼓楼是苗族人用来打鼓、舞蹈、举办仪式的场所,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家庭活动的地方。
鼓楼的造型常常精美瑰丽,体现苗族优美的艺术风格。
侗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侗族房屋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四面有房屋环绕,中央是小院子。
侗族房屋的门和窗通常都是木雕或石雕,形式美观大方,雕刻内容通常表现吉祥如意的意象。
侗族房屋的房梁多采用冰山石来制作,横屋梁采用大桶木,形成了独特的木构房屋结构。
这种房屋结构在当地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抵御地震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优势。
土家族建筑通常以青石石墙、石头地台为主,建筑在山地上十分适宜。
土家族房屋通常采用“三开间一进深”的屋式,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
土家族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墙上或地台上的画境和题诗。
画境和题诗通常表现农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寓意深厚、意蕴丰富。
土家族建筑的这种特色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表现。
仡佬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特殊的一种。
仡佬族居住地多在山区,他们的房屋多以竹木为材料,结构独特之处在于其屋顶是用竹帘挂置而成的,再加上细长的木条,形成了独特的造型。
仡佬族房屋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分有几层,而是有多个房间,通常在一个大房子里有几户人家居住。
总结: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具有很多特色,这些特色无不体现出这些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融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祖先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苗族建筑与民居的特色进行论述。
一、山水相依的建筑布局苗族建筑注重与山水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常常选择附近水系交错、地势平坦、风水宜人的地方。
苗族民居通常建在山坡或山脚下,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生活,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苗族建筑的主楼通常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以便俯瞰周围的高山、流水和居民区。
同时,二楼的阳台和庭院也是苗族建筑的特色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美景、聊天休闲。
二、木结构与壮丽屋顶苗族建筑讲究木材的选择与运用。
在建筑结构上,苗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框架结构,木梁、木柱等构件牢固耐用。
苗族建筑的屋顶则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苗族的屋顶通常采用坡顶或屋脊形式,屋顶的覆盖材料多为青瓦或草茅,使得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壮丽的风貌。
屋顶上通常还会装饰各式各样的雕刻,如苗族图腾、花纹等,这些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彩绘与壁饰的艺术表达苗族建筑注重细节设计,尤其在屋内壁面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苗族民居通常采用壁画、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
壁画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寓意深远。
同时,苗族还善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装饰,如竹子、稻草等,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还富有生态环保的特点。
苗族的壁饰设计丰富多样,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别具一格,每一处壁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舞台与集会的多功能用途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是拥有独特的舞台和集会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用来展示苗族传统舞蹈和文化表演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商议重大事务、举办集体庆祝活动的场所。
苗族的舞台多半建在民居的庭院中央或贴近居民区,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大量人群的空间,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交流、互动和团结的平台。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外国语学院08英语6班王玉杰0804014620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
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
下面我将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这三方面介绍一下侗族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非常有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这些建筑属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其结构之严谨,造型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上乘的杉木楔子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靠山居住,所以侗寨大多数修在河边,溪边。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最具盛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子,既可行人,又可躲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
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特制的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以瓦为顶顶长廊桥身。
桥身用四根柱子将楼抬起,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始建于19 12年,于1 92 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阳桥为木石结构大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77.76 米,桥道宽 3.75 米,桥面高11.52米。
试析黔东南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创新
试析黔东南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创新文章阐释了黔东南州苗族侗族建筑风格呈现的多样化民族特色,分析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苗族侗族民族建筑特色的影响,提出黔东南民族建筑也应在传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要在保护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立足功能基础上加以创新。
标签:黔东南;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创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遗产。
” 黔东南是以苗族和侗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苗族是以风雨桥、吊脚楼为代表,侗族以鼓楼、凉亭为代表,这些建筑历史悠久,造型结构独特、建房工艺精巧,富含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风格独具特色,受到了人们的点赞。
黔东南建筑不耗一钉一铆,以木质结构修建而成的民族风格,呈现了民族建筑独特风格的艺术和民俗美学,表达了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延续,还体现了苗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聪明才干,满足了民族地区民间习俗、生产劳动、农耕作坊习惯的需求。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现代钢筋混泥土建筑给黔东南民族地区的苗侗族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地理环境、苗侗族文化差异以及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等因素给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特色多样的民族建筑1、地理环境制约民族建筑地理环境是制约着黔东南民族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民族建筑的建房地址、平面布局、结构设计、木质材料和木匠工艺的选择,以至于民族建筑以不同的风格呈现。
黔东南地区多为山高坡陡、广布石灰岩,土层松散,这里的民族人民发挥其智慧因地制宜。
如雷山县西江苗寨、朗德苗寨、丹寨清江苗寨一带海拔相对较高,且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只好按照当地现有的森林资源取材沿山坡递增而建,由于黔东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季明显,降水较多,苗寨的吊脚楼以三角形、长方形、菱形多重连接构成三维空间结构,以预防雨季降水量较大而影响居民居住安全。
以黎平肇兴侗寨、从江小黄侗寨、榕江三宝侗寨一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这一地带修建鼓楼布局相对平坦,以夯实鼓楼逐层递增修建基脚。
黔东南地区的苗侗建筑景观调研
黔东南地区的苗侗建筑景观调研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是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可以对黔东南地区的苗侗建筑现状及发展,展开有关苗侗族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
久仰乡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完整传承。
这里有剑河县最大的,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苗族村寨----久吉村久吉的建筑有三大特色:第一个特色是房子皆为苗家特色木房,一到三层,有窗、有栏、有阳台、内有一对牛角置正堂中作装饰,上住人,下放物;第二个特色是家家户户盖青一色的木皮,猪牛圈盖木皮、粮仓盖木皮、凉亭小卖部盖木皮,颜色一体,使整个村寨呈现一种原始状态,原生态就从这里体现;第三个特色是久吉的粮仓布置得很规范,基本呈一条线型,而且粮仓的结构都是两层三间,旁有一小木梯,形状大小保持一致,排列整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也正是因为这三大特色,所以久吉于2010年8月被国家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村寨。
同时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在歌曲、乐器、舞蹈、建筑、语言文字、节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差异性和特殊性。
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他们的文化也有着差异性。
特别地,黔东南地区的苗侗建筑是该地区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
尤为明显的是以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为代表的苗侗建筑,这是其他地方所缺少的,是独具特色的,让人叹服的建筑。
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也正是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可以对黔东南地区的苗侗建筑现状及发展,展开有关苗侗族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
接下来是对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有关简介:吊脚楼因为某些原因,苗族居住在半山腰,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吊脚楼成为了他们的建筑风格。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有哪些呢?风雨桥、侗族鼓楼、贵州吊脚楼、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筑群等贵州民族建筑。
以下是具体的内容: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
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
均系木石结构。
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及桥面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钉。
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
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
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
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
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
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
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
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
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
在侗乡,几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楼。
鼓楼为集资建成,有专人看护。
逢年过节,是集会赛歌之地;农闲时节,是老人谈古论今之处;也是宣传政策的场所、文化夜校的课堂、业余剧团和业余歌组的俱乐部。
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
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
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
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
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
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
吊脚楼结构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划分,即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三层为粮食储藏层,其中以二层为主要层。
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苗族的建筑特点
苗族的建筑特点苗族的建筑特点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建筑。
建筑正是民族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地理、地域风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阶段点的综合载体。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894万的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考察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类型、居住方式,以及在苗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吊脚楼。
一、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
1、简单易筑、就地取材。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苗族长期隐居深山,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多少年来与众多新建筑手段和新材料使用较少关联。
苗家起屋盖房,并不雇佣专业工程施工队,而是由房主聘请某个有经验的匠师牵头,亲友邻里共助的传统形式。
前头的匠师,苗家称为掌墨师傅,那些得到“真传”有过硬“法术”,能与神沟通有“神性”的师傅最受欢迎。
这些人并非专职,平时无木工活的时候,还是和所有苗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
起屋盖房的时间一般选在秋后某个吉日,此时一方面是农闲,另一方面亦是秋后经济稍宽裕之时。
其他参与帮忙者不计报酬,只要有较好的酒饭招待即可,体现了一家有事众手相帮的淳朴亲情乡情。
建造时大量选用山区最易得到的竹木石料,采用轻巧灵活的木穿斗构架体系,就地取材简单易筑、又便于在经济条件更好时扩建续建,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又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选择。
2、住居山上、因地制宜。
苗族农民是由黄河流域大规模迁徙至长江流域,继而又大规模迁徙至大西南山区。
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在漫长的时光、严酷的条件下,整个苗族得以繁衍发展。
在崇山峻岭中,一小片平坦的盆地、坝子或河谷都必须首先用于种植赖以生存的农作物。
据山结寨、住居山上是既智慧又必然的选择。
苗寨最常见的干栏式半边楼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创造的建筑精华。
除了悬崖峭壁,各种坡度的山地均可建造,既无需动用过多的土石方,又能获得较大的建筑密度。
黔东南苗族_侗族_干栏_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王贵生(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00)摘要: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
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穴居、巢居文化类型中图分类号:TU-85.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078-04To Traceable the Differences of Ganlan Style ResidentialArchitecture of Miao People and Dong People in Southeast ofGuizhou ProvinceWANG Gui-sheng(Kaili College ,Kaili ,Guizhou 556000,China)Abstract:The Miao people ’s suspend building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cave cultural system and the Dong people ’s wooden house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nesting culture system which is representat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ultural types in ancient China.It is carrying out the demonstration from the philology data,the underlying languages,the original residential manner of Miao people and Yao people.Key words: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Miao people and Dong people ,cave and nesting cultural types收稿日期:2009-01-16[作者]王贵生,男,凯里学院教授。
千户苗寨景区景点介绍
千户苗寨景区景点介绍千户苗寨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
千户苗寨以独特的苗族建筑、传统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首先是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群。
苗族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千户苗寨几乎全部由苗族传统建筑组成。
寨内的每一幢房屋都是由大木架构而成,以高挑的屋顶和独特的花纹装饰为特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木屋熠熠生辉,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
其次是千户苗寨的文化特色。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千户苗寨,游客可以参观苗族博物馆,了解苗族的历史、风俗和生活习惯。
在寨内还可以欣赏到苗族传统歌舞表演,感受到苗族民歌的激情和舞蹈的灵动。
再次是千户苗寨的自然风光。
寨内山水环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寨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群山连绵、溪水潺潺,在这里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寨内的天坑景区,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下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地底世界。
最后,千户苗寨还是一个可以进行深度体验的地方。
寨内可以参加农耕活动,与当地村民一起劳作,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还可以学习苗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亲手制作一些苗族特色的工艺品,留下美好的回忆。
千户苗寨景区作为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一次难得的旅行体验。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建筑的独特美、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品尝到苗族美食的美味、体验到苗族乡村生活的简朴。
相信来到千户苗寨,你一定会度过一个难忘的旅程,收获一次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机会。
贵州黔东南有何不可错过的景点
贵州黔东南有何不可错过的景点黔东南,这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神秘土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里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有着众多令人陶醉的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首先要提到的是西江千户苗寨。
这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连绵不绝的吊脚楼,顺着山势,层层叠叠,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气势恢宏。
夜晚,千户苗寨灯火通明,仿佛一片繁星坠落人间,美不胜收。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歌舞表演,品尝到地道的苗族美食,如酸汤鱼、鼓藏肉等。
还可以参与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等,感受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欢乐。
镇远古城也是黔东南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
这座古城坐落在舞阳河畔,四周皆山。
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远观颇似太极图。
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明清建筑依山而建,临江而立。
走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你可以参观青龙洞古建筑群,这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建筑风格独特。
还可以乘坐游船,游览舞阳河,欣赏两岸的美景。
肇兴侗寨同样值得一游。
它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
寨中房屋均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五座鼓楼风格各异,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信。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侗族大歌,这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音乐,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除了以上这些,加榜梯田也是黔东南的一大亮点。
它位于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是中国最好的梯田之一。
加榜梯田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形态各异。
有的像大波浪,有的像月牙,有的像龙脊,美不胜收。
苗侗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苗侗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摘要:本文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展开了探讨,文中先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穿斗式干栏木楼、鼓楼等建筑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其后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的文化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苗侗民居;建筑结构;文化意义苗族和侗族作为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民族,作为当地的世居民族长居于此。
故此,苗族和侗族聚落的居民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下,彼此之间生活往来文化相互渗透。
由于身处于西南多山地区,苗侗居民秉承“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信仰依山傍水修葺自己的房屋。
但也由于不同的可客观因素使得在建筑选址、建筑材料、建筑布局、装饰装修、构架方法和色彩等存在着不同的差异[1]。
这也是各地民居发展的客观基础条件,苗侗两族均是聚族而居,以寨作为居住单位,本文就苗侗民居的建筑结构进行探讨。
一、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历史上,苗、侗两个民族在曾活跃在荆州、江淮等地区,侗族先民曾是古代百越中的骆越,因此故地本来是东来沿海地区[2]。
但因为历史发展中的较多原因,导致侗族先民迁徙至中国西南地区。
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苗侗族长期居于山区生活,创造了具有特点的建筑文化,尤其是民居建筑,是我国各个民族民居中最为鲜明的一支。
侗族建筑中,穿斗式干栏木楼是最为主要的形式,遇见岩石能够附着,遇见沟渠,则可横跨,是一种与气候条件、当地形貌、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等条件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1、穿斗式干栏木楼结构侗族民居中,底层是为架空结构,以此储藏物品或者蓄养家畜。
底层架空结构,由木楼板与室内隔开,但木楼板之间具有缝隙,可以使凉爽空气与室内进行流通,更便于室内空气流动,能够达到散热、通风的效果。
不仅如此,底层架空结构能够使建筑具备防洪、抗涝的效果,且能够抵御猛兽虫蛇的威胁。
民居建筑中,生活起居等活动主要是建筑二层中,主要含有火塘、檐廊、卧室、火塘等布局,木楼各层空间多是敞开、外露的。
檐廊能够挡雨、遮阳,是室内与室外过渡的空间,也是休憩、劳动的场所。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民族建筑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独具魅力,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这些建筑不仅是生活的载体,更是艺术的表现,它们融合了地域特色、民族习俗和自然环境,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主要包括侗族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族风雨廊桥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当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智慧的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了解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和魅力。
一、侗族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侗族建筑中的瑰宝。
侗族风雨桥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遵义等地。
这些风雨桥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榫卯相扣的原理建造而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和一根铁索,被誉为“活節工程”和“木构建筑的明珠”。
侗族风雨桥的建造既解决了民族移民活动的交通问题,又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休憩、庇护的场所。
桥上设有亭台楼阁,让人在桥上行走既能避雨防晒,又能观赏风景。
这些风雨桥不仅是交通的便利工程,更是当地人们行走、聚会、娱乐、竞技的场所,是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风雨桥还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活智慧的传承。
这些风雨桥优雅的外形、巧妙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瑰宝。
二、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的建造充分考虑了山区气候、地质和民族生活习惯,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
这些吊脚楼不仅能防潮防潦、防火防兽,还能隔冷遮阳,是苗族人民居住的理想之所。
村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
提 出了开发 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
关 键 词: ; 生态 开发 ; ; 保护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 : 178 F 2 .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44 2 ( 00 0 -0 50 10 -9 2 2 1 ) 107 - 4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 , 山水之外便是民族风情。
一
2 单体建筑方面。民族聚落的杆栏式 民居、 . 公共建筑形成 了淳朴、 典雅、 紧凑 的村寨 聚落景
观。在贵州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苗寨 吊脚楼营造 技艺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 赫然在列 。在实际考察 中, 涉及单体建筑我们发 现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
是建筑年久失修 。苗侗村寨建 筑多为木 构, 木构建筑最大的缺陷就是耐久性差 , 需要不断
有效的措施就是做好规划工作 。在实 际考察 中, 涉及规划 , 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
是肌理的破坏。村寨肌理 , 是千百年发展
演进中依据 自然环境 自发形成的房屋 、 街巷、 植被 等收放有序的布局 。尤其远观表现出古朴厚重的 脉络走向 , 洋溢着古 代 中国“ 天人 合一” 的思想。 从肌理可以看 出一个 村寨 的状态 , 以反映村寨 可 精神底蕴 。房屋等布局或是 以山顶为 中心, 在山
群、 风雨桥 、 古镇群 。林林总总 , 构成 了一条苗侗
民族文化体验游的经典线路。在黔东南地区 , 少 数 民族村寨 已经成为游客青睐 的旅游对象 , 其所 产生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 生态旅游” 这一术语 的定 义 , 是具有保护 自 然环境和维护 当地人 民生活双重责 任的旅游 活 动。而村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 的是对 自然景 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 的旅游。然而伴 随着经 济的发展 、 社会 的进步 , 在村寨 自身发展的同时 , 大量游客逐渐走进这片充满诱惑力的土地。在加 大开发村寨旅游力度的 同时, 带给当地原住 民的 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相应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 诸 如生活方式 的改变 、 产业结构的改变、 价值观的改
探析黔东南地域建筑形式——以肇兴侗族村寨为例
园林与建筑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干栏式建筑的特点黔东南地区的建筑大多以村寨聚集呈现,多依山傍水,左右逢源,聚自然之灵气,与自然相互依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中和的统一关系。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借天不借地”,这种建筑形式地形适应性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在山地城市中,下实上虚的悬空结构十分实用。
黔东南干栏式建筑一般不会修建在宝贵的耕地上,而是利用山地斜坡,将山地处理成梯田的形式,从而建成半杆栏式的建筑。
建筑一般为三层,这是干栏式民居的重要特征。
下层作为架空层,内部可以扩展隔断,空间可分隔,可作为养殖牲口、堆置柴草或储存杂物的地方。
二层空间是一个进行交流、活动、游戏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二楼的客厅对着入户门,是供奉祖先和神灵的地方。
门口的走道是靠背为弧线形的美人靠,这里是夏天纳凉、对歌、交流的场所。
三层作为仓库空间,四周透风,具有实用功能,按照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居住方式进行组织、布置。
其空间顺序以平面布局为基础,按照渐进的层次组合排序。
从整体交通的流线看,其空间序列是先至起居空间再进入卧室空间的直线顺序,体现出前、中、后的纵深格局。
这种强调纵深直线的空间序列格局,符合人类行为模式中的“外部空间—过渡空间—私密空间”空间顺序。
这种特别的生活空间形态,体现了黔东南地区人民对居住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单体均以“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与中国传统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有着较大的差别。
当地至今仍继续选择这个合理的朝向建筑房屋。
在建筑选材方面,民居自下而上都是由地方材料建成的。
常用木材以杉木为主,还有松木、枫木等,这些木材力学性能良好,当地房屋大多系木结构。
除此以外,杉树皮也是一种极好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常作盖顶使用。
二、肇兴侗族村寨的特点侗族文化中对大树有着崇拜情结,对自然物的崇拜表现为对古树、峻石的供祭。
侗族人民的这种原始崇拜与其祖先巢居的历史渊源有关。
建筑形态设计应该保留民族传统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是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在明清时代基本定型的民间住宅建筑。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形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但是随着目前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本控制的实施,牵涉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房屋建筑,要求在屋面设计上采用当地民族特色的侗族风雨桥,苗族的坡屋顶,这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前建筑科学发展的要求,本文就是要分析这样一个问题。
1背景分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是一个多民族花园,被誉为“苗岭明珠”。
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确立为贵州东线旅游,黔东旅游中心。
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风格独特的苗族吊脚楼,闪耀着东方文化的光彩。
2分析继承传统的必要性2.1功能方面分析传统建筑风雨楼一般是做在桥上,例如长达50多米的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1959年毁于火灾,1964年重建。
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而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将大小不一的柱、枋、檩、凳、栏杆等全部用杉木凿榫穿枋构成。
桥体为长廊式木结构,桥上有一大两小共三座桥楼。
居中的大桥楼是鼓楼式建筑,两边的桥楼皆为三层重檐双斜面屋顶。
在桥上的风雨楼一般能够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可以避风雨,防日晒。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房屋建筑要求在屋面设计上采用当地民族特色的侗族风雨楼,苗族的坡屋顶,都要求体现民族的特色。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属于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因此在建筑物顶部加上风雨楼,斜坡屋面主要是起到防风、防雨、排水的作用,同时因为夏季气候炎热,也能够有效的隔热降温,节省能源的消耗。
2.2审美方面“和”是中国传统社会审美追求的理想境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民居建筑也不例外。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作者:周素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1期摘要:我国是多民族融合国家,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各少数民族特色及文化在少数民族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贵州民族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地域特征,选取苗族吊脚楼、布依族石板楼和侗族鼓楼三类较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来体现该民族的建筑形态及生存形式,从中认识到传统民族建筑中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必要性。
关键词:贵州民族建筑特色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108-02大生态的建设及文明健康时代的到来,使贵州成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大舞台,贵州各族人民运用山地这一特殊的空间,创造出了独有的区域文化。
贵州民居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从中而来,体现了贵州独特的山地文化。
一、貴州地理环境贵州地处西南腹地西高东低,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173米。
贵州世居17个少数民族,地理及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
贵州地貌是形成贵州文化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保存完整的环境条件,也是贵州各族人民不得不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贵州少数民族虽受大山的制约,但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了贵州各族人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
二、贵州少数民族生态建筑1.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依山伴水而建,楼下三面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居住,这样的构造达到了防湿降温及防止野兽蛇虫的效果。
远观吊脚楼群鳞次栉比,堪称建筑一绝。
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中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便有了干栏式建筑。
苗族吊脚楼便属干栏式建筑,但房屋并不是完全架空而是充分运用天然的山地地形,依山而建,三面架空,形成的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的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底层未与地面直接连接,是由5—7根房柱支撑,中柱苗家人一定要用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枫树的枫木来做。
这样的修建方式在节约土地的同时也使房屋造价较廉。
苗族民居
图一
图二
建筑构架体系
苗居已粗具模数设计概念,构架每二檩之间的构造形成称为"一步架“ 。”步“为檩间水平距离。通常为三尺左右。进深大小由步架多少控制。” 架“为檩间垂直距离,基本等距。房屋的高度由步架的数量来控制,一步架 的垂直距离成为高度方向的基本度量单位。步架实际成为整个构架体系的一 种模数。控制房屋大小。 以”八“为尾数的十进制模数,控制房屋全高,就是控制中柱高。常以 树神枫香制作。中柱高尾数必为八,如一丈六八,一丈八八,最高为二丈二 八。 以”尺“进位制的数字模数。已尺为整数增减房屋各像尺寸。包括开间 和进深,确定步架尺寸。一般为当心间开间一丈一尺,一丈二尺,次间一丈 ,一丈一尺,进深二丈一尺至二丈四尺,层高六尺,居住层堂屋一丈左右, 其他房间八尺左右。阁层楼面至檐口五尺左右。
苗居建筑特点
全干栏与半干栏
苗居干栏式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熟称楼房,半边楼。 干栏式建筑特点是房屋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在于防潮 ,防兽以策舒适安全。半边楼则是一种吊脚楼形式,房屋一部份架空,一 部分搁置在崖坡之上。其更重要的是在适用地形。 全干栏和半干栏构造基本相同。唯半干栏底层进深减半而已。建筑多为 一字型,一三间带磨角为多,二间和二间带磨角,无间少见。《磨角:半 个开间大小,设于端部,近视于梢间。上部屋顶接正面屋坡转至山面。》
建筑构架体系
苗居构架的基本形式为五柱四瓜或五柱四瓜带夹柱,屋面八步九檩,前后 各四步架。(如图一)夹柱即是前瓜伸长落地的柱子,伸长不落地而支撑于 楼面穿枋上的则称长瓜或跑马瓜。长瓜应用灵活,可穿通数到枋,视需要而 定。夹柱的作用主要是形成退堂空间,其构造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前门 二柱处设大门,夹柱处设前廊壁;第二种是在夹门处设大门,檐柱处设前檐 壁,外加挑廊。(如图二)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区及广西三江、湖南与贵州毗邻村寨,流传面积1000公里,人口20万。
侗族大歌流行的中心地区在侗语南部方言地区。
博物馆的建筑形式颇有民族特色,中央塔楼采用侗族鼓楼重檐形式,东西塔楼采用苗族吊脚楼形式,以外观来强调黔东南是“苗侗之乡”。
一楼作了家具城,陈列馆在二楼和三楼,由“黔东南概貌馆”、“少数民族风情馆”、“少数民族服饰馆”、“龙舟馆”和“现代民间工艺美术馆”等主题馆组成。
概貌馆:通过模型、实物、图表(片)等的介绍,可以让您基本了解黔东南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风情馆:最精彩的一个馆。
分民族介绍黔东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服饰、民风民俗等,着重介绍苗、侗两族。
馆内陈列有诸多极其日常或者难得一见的各种实物,从盛糍粑的竹篓到祭祖幡旗等等不一而足。
服饰馆:主要介绍苗族、侗族的服饰文化,以实物为主。
民间工艺美术馆:用实物展示州内各族人民的剪纸、编织、刺绣、泥哨、竹木雕刻等工艺品,以及麻江铜鼓村、黄平、剑河“现代民间画廊”的农民画。
龙舟馆:因为台江县施洞地区的苗族龙舟非常独特,所以这里用实地征集来的龙舟实物和模型,专辟场地进行介绍。
龙舟节固然不一定能赶上,在这里对着龙舟遐想一番也算是个补偿。
总之,虽然只是一个地区博物馆,陈列面积实际上并不大,但内容却丰富之至精彩之至,非常值得游览。
1、交通:在大十字以南、韶山南路的尽头,步行或乘1路、2路等公交车均可。
2、门票:只需5元3、经验之谈: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上午9:00到12:00,下午2:00到5:00。
住宿:在民族博物馆附近,可以住凯里宾馆(二星),腾龙凯悦酒店(三星)。
房价在¥150——¥1500之间可选择入住。
黔东南是禾的故乡,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
是当前我国唯一的禾集中种植区域,被誉称为“糯禾之乡”。
早在明清时期,黔东南的南部就是有名的“糯禾区”。
禾作为一类特殊的水稻品种群,是我国丰富的栽培作物资源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侗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
摘要:
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
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
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苗族侗族在与汉文化的不断交汇融合中,
吸收了大量汉族的建筑艺术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璀璨夺目的苗侗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二、苗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
苗,侗村寨多坐落在群山环保之中,依山傍水与地形相结合,村落连地成片,村寨毗邻相依, 寨边溪水长流,梯田层叠,寨内木楼稠密,鳞次栉比,建筑以杉木为材,采用凖栓传合,结构复杂,
工艺精巧,造型壮丽。 ﻫ苗乡侗寨的传统建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美观、结构巧妙、 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的重檐吊脚干栏、风雨桥、鼓楼、戏台等,是黔东南苗侗地 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构成了苗侗人民传统建筑及其文化体系。其建筑的最大特点是 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建筑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结构合理,紧密坚固,建造工 艺精湛。 在黔东南一个完整的自然村寨的建筑由:鼓楼、鼓楼、吊脚楼、风雨桥构成。
并屹立于中国民族建筑艺术之林。侗族传统建筑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
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和全球
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趋同与民族特色消失,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被压抑,文化的多样性被
破坏,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建筑风格与形式单一、雷同,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消失,因此,有选择、
(一)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一般可分干栏式吊脚楼、半边吊脚楼和曲栏围廊式吊脚楼,干栏式吊脚楼一般为 前边大部分干栏式,后小部分落地式建筑。这种吊脚楼,主要是由于苗族村寨大多建立在河边, 坡脚或半坡上,房屋依山而建,白于坡面较陡,要开出整块地基,挖坡时竖切面过高,破坏原坡 地的承接力,容易引起切面塌万,危及住房。为了开屋基时尽量降低切面,利于水土保持而 使所建房屋牢固,苗族在开展基时大都将地基开成上下两级,一般两级进深宽面相同或因地制 宜可上边宽也可下边较宽,上下相距的一米多或两米以上,使建房后下级得到利用;还有的 就坡顺势,用长短柱支架代替屋基修建吊脚楼。干栏式吊脚楼一般针对下级地基较宽,且与 上级地基差距较高而建的吊脚楼。这种吊脚楼在修建时,先在下一级屋基用粗大,竖实耐腐 的架柱与地脚柿,穿柿按纵横穿斗式先立好干栏砒柱。砒柱顶铺垫枕访后与上级屋基形成一 个平面,然后再在这个平面屋基上建房,建成前部分房柱与下级抵柱基本相连的干栏式吊脚 楼
苗寨吊脚楼 (二)风雨桥 ﻫ风雨桥又称作花桥,风雨桥多建在村寨下方的河面上,也有建在田间 的。桥墩多为大青石,桥身为纯木质结构,桥由梁、廊、亭等部分构成。采 用 榫 卯 结 合 的 梁 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 美 感 ,又 保 护 桥 面 和 托 架 。桥 架 就 放 在 桥 墩 上 面 ,而 桥 墩 与 桥 台 之 间 没 有 任 何 铆 固 措 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 桥梁多是巨大的杉木,桥亭用青瓦盖顶,桥廊两边设置栏杆和长凳,即可对桥身起保护作 用,又可供人们躲避风雨,所以被称为“风雨桥”。并且是人们乘凉,对歌的好地方。长廊两 旁的柱子、栏杆以及梁上绘有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的图画作装饰,它是侗族建 筑艺术的精华。
有意识地传承与保护民族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尤为重要。 ﻫ
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侗族 建筑
一、黔东南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 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全州辖16 个县市和 1 个省级凯里 经济开发区、1 个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有 90 个镇,116 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 处,89 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 个村民委员会。 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 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 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 2 小时行程。全州总人口441.72 万人,现在有苗族,侗族, 彝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 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 族、满族、独龙族等 33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81.87%,其中苗族人口 占42.09%,侗族人口占 31.86%。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 作者: ———————————————————————————————— 日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
—---以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姓名学号院系专
业
任课 教
师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锦屏赤溪坪风雨桥 (三)鼓楼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 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 本 地 木 匠 凭 一 根 丈 杆 ,一 支 笔 ,错 综 复 杂 的 金 瓜 梁 方 、斗 拱 支 柱 ,以 杉 木 开 糟 穿 榫 和 接 而成,不用一钉一铆 ,衔 接不隙,丝毫不差 ,牢 固严谨,经风霜, 历雨 露 ,百年不倒。 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独柱鼓楼。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 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形式生 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侗族建筑技术与审美观的发展以及族性象征的标 榜。作为侗族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鼓楼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历来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 断案和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在此进行,村寨里遇有重要事宜,便可登楼击鼓,召众商议, 某个地方发生火灾、匪盗等,也可击鼓呼救,逢年过节全寨老少亦聚集在此,迎宾送客、对歌、 跳舞、赛芦笙、耍龙舞狮。因此,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 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