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解读1
《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解读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化与广泛,半年一次的互联网统计报告的发布早已成为人们了解互联网最新进展动态的风向标。
近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进展状况统计报告》再一次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对我国信息社会经济进展具有重要驱动力的互联网。
从报告可以看出,随着网民数量的再创新高、国家域名进展的突飞猛进以及上网方式的日益丰富,我国互联网进展已经进入到加速进展的历史阶段。
平均每分钟近100名网民诞生从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网民的数量已达到1.62亿人,仅次于美国的2.11亿人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其次。
相对于2022年年末,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网民为2500万人,这个数据意味着,2022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平均每分钟诞生网民接近100人,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面对中国互联网如此之快的用户进展速度,专家指出,中国总体人口基数较大,打算了中国互联网的进展特点是“普及率虽然始终在逐年增高,但总体水平依旧偏低,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据悉,全世界各国中冰岛的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86.3%,其次是美国、日本及韩国,互联网普及率都在65%以上,而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仅为12.3%,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对此专家指出,要想快速提升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尽快缩短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中国政府、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等坚持不懈的努力。
专家同时指出,从历来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互联网在经过快速进展期、平稳进展期、进展减速期之后,正处在进展上扬期的起点上,因此可以猜测,将来几年内我国互联网会消失加速进展的局面,上网人数将会快速增长。
网民上网方式多样化报告显示,在用户规模大幅度提升的状况下,与2022年12月末相比,半年内增加了1800万人,总数为(含专线)1.22亿人(不含专线的宽带网民为1.08亿人)。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一章互联网基础资源一、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截至2016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8亿个,拥有IPv6地址20781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3698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半年增长为19.2%,达到1950万个,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为52.7%。
我国网站总数为454万个,半年增长7.4%;“.CN”下网站数为212万个。
国际出口带宽为6,220,764Mbps,半年增长率为15.4%。
二、IP地址截至2016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20781块/32,半年增长0.9%。
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自2011年开始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16年6月,共计有33761万个。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3.1%,较2015年下半年增长率有所提升。
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以及互联网对于各个行业的渗透,共同促进网民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化,宽带网络的光纤化改造工作取得快速进展,中国各地光纤网络覆盖家庭数已超过50%4。
2016年上半年,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有关“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流通”,“互联网+制造业”等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未来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手机网民规模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延续了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蓝汛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情况和趋势。
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巨头。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了1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4.0%。
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到15.8亿人,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6.3%,成为主要的上网终端。
手机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
报告还显示,互联网的普及正在不断助推数字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已经超过10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0%。
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告还对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7小时,其中手机上网时间达到了5小时以上。
社交媒体成为网络用户平时最常访问的应用,微信、微博等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平台。
此外,报告还关注了网络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报告指出,网络攻击事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互联网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障用户的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互联网发展的期望与日俱增。
报告提出了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服务质量、保护用户隐私等建议,为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亟需加强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进步状况统计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进步状况统计报告》,对中国互联网进步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
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乐观贡献。
依据报告数据,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9.2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5.2%,互联网用户规模仍在稳步增长。
挪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在不息提升,手机互联网用户规模靠近9亿,智能手机渗透率达到了62.8%。
报告指出,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呈现出多样化和普及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网页浏览和查找功能,挪动支付、在线购物、社交媒体等应用也得到了宽广网民的广泛使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息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与此同时,报告也注意到了互联网进步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网络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化,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互联网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侵扰、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风险。
因此,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报告还对互联网经济的进步状况进行了详尽介绍。
依据报告数据,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互联网直接带动了占全国GDP的7.9%的增长。
同时,互联网产业的布局和结构也在不息优化。
在线教育、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不息涌现,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报告还对互联网普及和应用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深度分析。
报告指出,在东部沿海地区,互联网进步较为成熟和普及,但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依旧存在互联网普及和应用不足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增进全国范围内互联网的均衡进步。
此外,报告还对将来中国互联网的进步趋势进行了展望。
报告指出,随着新技术的不息涌现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将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数字经济、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中国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第32次CNNIC报告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第32次CNNIC报告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导读]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
腾讯科技讯 7月17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
以下为《报告》的“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
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一方面在于2012年中国政府在信息化推进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成效逐步释放,宽带普及和移动网络建设等行动直接带动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另一方面在于3G、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无线应用的多样化极大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加,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并且,来自手机端应用的带动作用明显,基于位置的应用等一些属于手机上网的独特应用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说明手机对互联网普及的促进作用重大,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
2013年上半年新增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2013年4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意见》,意见中指出2013年的目标是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8000个,实现5000所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宽带接入或改造提速。
从该专项可以看出,下一阶段互联网普及工作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推进,未来农村人群使用互联网数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意见》也指出将优化宽带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网络升级演进,统筹有线无线发展,推动应用普及深化,强化产业链协同并进,改善上网体验,可见未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用户体验和应用创新模式也将获得巨大支持,中国互联网在网民规模和应用深度上都将实现进一步发展。
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搜狐IT消息】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网民民规模更达2.77亿。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手机上网网民规模对比《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长7.7%,低于城镇网民相应增幅。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增幅为18.6%。
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提升至11.7%。
《报告》称,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
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2010年中的41%。
与此同时,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
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增速超过整体网民。
《报告》对IPv4地址资源作出了预警。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IPv4地址达到2.5亿,半年增幅7.7%。
作为互联网上的“门牌”,IPv4地址资源正临近枯竭,互联网向IPv6网络的过渡势在必行。
今年上半年,我国域名总数有了一定下滑。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1121万,其中.域名725万。
.在域名总数中的占比从80%降至64.7%。
数量下降到279万,.下占整体的73.7%。
同时,《报告》称,我国网民在家和单位上网的比例继续提升,2010年上半年,有88.4%的网民在家上网,33.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
2010年上半年,网民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加深。
其中,台式电脑仍居上网设备首位,占73.6%,手机上网占比攀升至65.9%,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达到36.8%。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三)手机端与PC端网民搜索使用差异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四)手机网民首选某个搜索引擎的因素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二、社交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用户向其它应用转移
(一)数字解读社交类网站用户结构变化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二)社交类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原因
网民电脑上常用的购物搜索网站类型中,购物网站达75.8%, 远超综合搜索引擎(23.7%)和垂直搜索引擎(0.5%)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拓展在线旅游预订渠道, 交互应用促进消费
根据CNNIC《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 告》,线上预订用户中,有过手机预订经历的用户占20.3%。 安装了在线旅游预订APP的人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该APP。
(二)手机娱乐从“碎片化”向“长”时间发展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报告》,从时间 上来看,手机娱乐是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占据了手机除短信电 话化使用总时间的60.6%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三)手机地图将成生活信息服务的重要入口
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4.2亿,其中 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5.4%,手机地图用户数已 近1.5亿。
我国网络的市场规模
4.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 亿,相
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 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 继续缩小。
我国网络的市场规模
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27.5%,延续了2012年的 增长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cnnic第34次调查报告下载
cnnic第34次调查报告,下载篇一:第34次CNNIC报告第34次CNNIC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图]XX年7月21日 15:55 网易科技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XX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较XX年底提升了个百分点。
XX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
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XX、XX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分别为亿、亿部,XX年前11个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亿部,XX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亿部,同比下降%[1]。
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此外,由于易转化群体逐渐被纳入网民群体,互联网渗透难度加大,非网民群体中低学历群体占比很高,且该人群上网意愿非常低。
本次调查显示,除学生外,在农村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到%,而该人群中仅有%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内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除学生外,在城镇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而该人群中仅有%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内肯定或可能上网。
目前,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应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转化策略。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新增学生网民中10岁以下人群占比仅为%,远低于城市新增学生网民中%的占比。
因此,加强我国农村初级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低龄学生开设互联网教育课程,将对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带来一定的贡献。
而从农村新增非学生网民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分析来看,即时通信、网上看新闻、网上收听音乐或下载音乐使用率分别为%、%、%,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针对农村非学生网民受教育水平低,掌握IT技术存在一定难度的特点,厂商应针对该群体开发操作简便的即时通信、新闻、音乐类软件,拓宽该群体的网络入口。
另外还应加大开发贴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工具类应用力度,向农民提供有实用价值信息内容。
2024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总结
2024年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总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已经发布了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这份报告对截至2023年12月底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数据分析。
以下是对报告关键要点的总结:网民规模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10.92亿人,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
互联网普及情况虽然具体数据未在您提供的信息中直接提及,但通常这类报告会包括互联网普及率,即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以此反映互联网在中国社会中的渗透程度。
结合历次报告的内容,预计本次报告也会提供最新的互联网普及率数据,以展示互联网在中国城乡、不同年龄段及地区间的分布与增长情况。
互联网接入环境报告可能会详细分析互联网接入设施的发展,如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移动互联网尤其是5G网络的建设进展、家庭光纤入户比例等,以及新兴技术如物联网(IoT)、云计算等的应用状况。
网民结构报告会揭示中国网民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等社会属性构成,以及各类群体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和趋势,比如青少年网民的增长、老年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农村网民占比变化等。
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报告会对主要互联网应用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可能涉及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娱乐、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服务的用户规模、使用频率、市场格局等,并可能探讨新兴业态如元宇宙、Web3.0、人工智能等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网络安全与治理鉴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报告通常会涵盖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情况、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用户隐私保护措施、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等内容,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在维护网络安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还可能评估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数字经济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互联网行业对就业的贡献、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及公共服务的影响等,以及互联网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公平教育、优化医疗服务、助力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发状况统计报告(全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公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发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第一章:调查介绍:一、调查方法〔一〕网民个人调查调查总体中国有住宅固定〔家庭、小灵通、宿舍〕或者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样本规模用户调查总体样本30,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用户、用户各15,000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调查总体细分调查总体划分如下:子总体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宿舍覆盖用户+其他宿舍覆盖用户】;子总体B:被覆盖人群;子总体C: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C=A∩B。
抽样方式CNNIC针对子总体A、B、C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纳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
采纳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名单,调查子总体A。
采纳的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名单,调查子总体B。
关于固定覆盖群体,采纳分层二时期抽样方式。
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
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依据该都市固定住宅覆盖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关于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
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号码被抽中的契机近似相同,使住宅多的局号被抽中的契机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咨询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4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咨询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报告术语界定 (4)内容摘要 (5)第一章调查介绍 (10)一、调查背景 (10)二、调查方法 (11)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4)一、网民规模 (14)(一)总体网民规模 (14)(二)不同接入方式网民规模 (15)二、网民结构特征 (16)(一)性别 (16)(二)年龄 (16)(三)学历 (17)(四)网民身份 (18)(五)收入/婚姻状况 (18)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20)一、基础资源概述 (20)二、IP地址 (20)三、域名 (22)四、网站 (23)五、国际出口带宽 (24)第四章上网条件 (26)一、上网接入设备情况 (26)二、上网地点 (27)三、上网时长 (28)四、上网费用 (29)五、手机上网情况 (30)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 (33)一、网络应用概述 (33)二、互联网基础应用 (35)三、网络媒体 (36)四、数字娱乐 (37)五、电子商务 (39)六、网络社区 (40)七、其他网络应用 (41)第六章网民对互联网的评价 (42)一、互联网对网民的帮助度 (42)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 (44)三、网民对互联网的心理依赖度 (45)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47)附录2 表目录 (55)附录3 调查支持单位 (58)报告术语界定◇网民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宽带指专线(光纤入户、以太网等)、xDSL、CABLE MODEM和电力线等互联网接入方式。
◇手机网民指半年内有过手机接入互联网行为的网民。
◇家庭上网计算机指网民在家中上网时使用的计算机,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IP地址IP地址是互联网络协议即IP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IP协议中对网络和网络中特定主机的全球唯一标识。
目前使用的IP地址类型为IPv4,IPv4地址为32位,以点分十进制表示,如172.16.0.0。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总结报告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手机网民增长1.2亿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
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经济带动价值更高。
手机网民年增过亿网民结构不断优化经历了多年的迅猛发展,面对2008年接近3亿的网民基数,我国网民规模的增幅已经有所放缓,但整体来看,仍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
尽管增幅放缓,但是我国网络用户的结构却在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我国宽带普及率继续提高,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了7600万。
此外,农村网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
由于3G牌照的颁发,手机上网用户在2009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3070万,占整体网民数量的8%。
对此,CNNIC分析师表示,随着3G业务的持续开展,手机上网将成为刺激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新增长点。
商务交易类应用增幅达68% 中国互联网市场价值可期待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7.19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网民规模突破5.38亿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部分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
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
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激增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明显《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网络视频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深度上均呈现增长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这份报告详细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对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该报告进行全面解读。
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9.7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9.1%。
与此同时,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9.61亿,占比98.8%。
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告还显示,移动互联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了9.46亿,占比97%。
通过手机,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到丰富多样的网络服务,线上生活更加便捷。
同时,移动支付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此外,报告还重点研究了网络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了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据统计,我国网络安全事件持续增加,2021年共发现网络安全事件47.4万个,其中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恶意代码攻击、网络诈骗等问题。
为了加强网络安全,报告呼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完善技术手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报告还关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2021年我国互联网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了8.0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7.9%。
尤其是数字经济领域,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创业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
此外,报告还提到了网络文化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在线时间为8.2小时,其中两小时以上的用户比例达到了71.9%。
这意味着,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娱乐休闲的首要渠道。
网络文化的发展,既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也需要注意引导和规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阅读总结
10
二、互联网基础资源
我国互联网 改革的步伐 正在不断地 迈进!对于 中国互联网 的未来我们 充满期待。
11
二、互联网基础资源
数量减少的同时,伴随的是质量的提升。 我国在网站的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三、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用户数量的上升而使用率的下降和我国当 下的速食文化环境是否有关?
13
5
1.1 网民规模
分省网民规模: 分省网民规模:2011年我国各省市网民规模均有明
显增长,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 超过千万规模的省份达到21个。同时,我国互联网发 展的地域差异依然延续,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 超过七成,达到70.3%,而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的云 南、江西、贵州等省份互联网普及率不到25%。
18
四、手机网民结构及应用情况
我们预测:伴随着 手机功能的进一步 提升,手机购物和 手机支付将会异军 突起,并占据相当 的比例。
19
20
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
——阅读总结 阅读总结
1
目录1 2 3 4网民规模 Nhomakorabea结构特征
互联网基础资源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手机网民结构及应用情况
2
一、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总体网民结构
3
1.1 网民规模
——家庭宽带网民规模
4
1.1 网民规模
我们的结论:手机的使用量和功能的提升是 提升手机网民规模的主要推动力。
三、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网络经济的火爆期已然来临!!!
14
三、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5
三、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我国未来网络购物还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互联网用户持续增长的基础。
2009全年GDP仍保持8%左右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前进。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鼓励、3G网络正式开通等共同推动了中国网民规模增长。
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了促进经济回升,国家投入4万亿资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数据,截止2009年11月,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773.4亿元,比上年同期累计增加28.5%。
2009年末,TD-SCDMA网络三期工程顺利完工,全国70%以上地市实现TD-SCDMA网络覆盖,其中东部省份100%地市实现覆盖,基站总数超过10万个,核心指标接近2G水平。
基础设施的改造为不同区域互联网使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家电下乡政策加快电脑手机等上网设备的普及。
家电下乡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电脑的便利途径,同时实行的政策补贴措施降低了农村地区使用电脑的成本,对农村地区电脑购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手机网民成为现阶段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
手机上网降低了网络使用的门槛,使没有接入条件或电脑的人也可以使用互联网服务。
同时,2009年初3G 的开通使得手机上网的速率大幅度提升,手机上网成为了潮流,庞大的手机用户拉动了新一轮网民增长。
虽然普及率持续提升,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还较低。
截至2009年12月,美国、日本和韩国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74.1%、75.5%和77.3%,我国网络使用的差距还很大,与此同时,中国网民规模增速在逐步放缓。
从2008年的41.9%下降到2009年的28.9%。
这主要是由于:从信息和技术传播的一般模式看,存在随时间延续产生的“衰减效应”,即网络技术、信息及观念等在群体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其能量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
互联网使用在地区和人群间传播也存在这样“衰减效应”。
那些网络的易接触群体在过去的网络普及中已经基本都进入网络生活范畴,而未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是网络渗透门槛较高的人群,针对这个人群的网络普及需要有强诱因刺激。
从绝对规模上看,2009年网民增长8600万,由于中国网民基数庞大,虽然增长率降到了28.9%,但是网民规模增长依然旺盛。
(二)宽带网民规模随着手机网民的增长,出现了逐渐增大的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这一群体在2009年末已经占到网民整体的8%。
而其他使用有线(固网)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92%,其中有97.9%使用宽带,即目前有3.46亿网民使用宽带上网,占整体网民的90.1%,年增长7598万用户。
2009年,中国基础电信网络的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障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
1~11月份,基础电信企业净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17.6万户,达到10205.5万户,其中xDSL用户8315.1万户。
(三)手机上网网民规模中国手机网民呈现迅速增长态势。
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网民总体的60.8%,移动网络、手机终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3G手机上网概念的吸引2009年1月份3G的正式发牌是通信行业最大的事件之一,3G牌照的发放极大地鼓舞了整个3G产业链的信心。
据调查,目前有46.5%的手机网民表示未来半年内,会使用3G手机上网。
虽然目前3G只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3G的品牌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互联网手机”、“3G上网”等概念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终端对上网的支持程度逐步完善终端设备对上网的支持程度逐步完善。
2009年上市的手机终端中,以大屏幕手机为主,且几乎全部支持高速上网服务,WAP2.0与HTTP协议的支持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与使用空间。
终端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或明或暗地开展战略转型,将移动互联网视为发展的方向。
对于某些极大影响市场的终端厂商而言,这种转变带动了一批新的用户进入。
三、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移动互联网市场是一个逐步规范的市场,在市场发展早期缺少规划和管理,导致市场发展混乱,用户对于手机上网一直抱有戒心。
随着中国手机网民的增长,这些保有用户开始对周边的非手机上网用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在目前手机用户的主流人群(学生、上班族及外出打工者)中非常明显。
曾经在互联网中上演的“梅特卡夫”现象,开始在移动互联网中上演。
四、运营商的推广举措得力2009年中国各地运营商的手机上网体验厅快速发展,很多营业厅也提供了手机上网介绍与体验服务。
资费一直是中国手机网民上网的重要阻碍因素,2009年中国手机上网资费一再调整,为手机上网用户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与此同时,运营商联合系统商、终端厂商积极推出便利手机网民上网的工具性软件和功能性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是免费的),从而降低了用户手机上网的门槛。
(四)分省网民规模目前,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各省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我们按照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福建、辽宁、江苏、山西、山东十个省或直辖市。
其中,辽宁和山东网民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年增幅分别达到40.2%和39.6%,增长排名第10、12位。
第二梯队: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包括海南、重庆、青海、新疆、吉林、陕西、河北、湖北8个省和直辖市。
其中湖北和吉林省网民增速最快,年增幅39.9%和39.6%,增长排名第11、13位。
第三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湖南、广西、河南、甘肃、四川、云南、西藏、江西、安徽、贵州13个省或直辖市。
这些省份网民增速较快,其中甘肃、河南、云南排名全国前三甲,分别为63.6%、56.4%和54.0%。
表 1 2009年分省网民规模及增速CNNIC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即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也就越发达,互联网普及率可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表征。
对各省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皮尔逊相关系数”达到0.92(P小于.001)。
如下图所示,随着人均GDP从低到高的变化,互联网普及率也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
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比看,也存在同样的趋势。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较强,在GDP增长中发挥着龙头作用,2008年人均GDP为36575元,其互联网普及率为40.0%。
东北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工农业基础相对雄厚,2008年人均GDP为25406元,其互联网普及率为29.1%。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部差距较大,2008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17507元,互联网普及率22.2%;西部地区人均GDP为15694元,互联网普及率21.5%。
二、网民结构特征(一)性别结构目前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2:45.8,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女性人口的比例,2009年底男性网民的规模占比小幅上扬。
(二)年龄结构与2008年相比,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更为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更加均衡。
3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占比攀升,整体占到网民的38.5%。
这部分人群更为成熟,消费能力较强,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用户群。
低龄网民占比也在上升,10岁以下网民群体增至1.1%,2009年,“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大部分初级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
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措施,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学历结构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
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年增幅3.4个百分点。
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
(四)职业结构2009年,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更加成熟,商业价值日益提升。
同时,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也小幅增长。
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五)收入结构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比重继续上升,目前达到10%,这与无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到网民群体中有关。
同时,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在增大,互联网消费的用户基础更为坚实。
(六)城乡结构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
同比增长26.3%,低于2008年增长速度,也低于2009年整体网民增幅。
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
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
由于缺乏相应硬件和知识而不使用网络的相应比例均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
虽然“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电脑的便利途径,但在推动农村地区电脑使用上作用有限。
对大部分农民而言,电脑还是较奢侈的用品。
同时,宽带接入和费用问题也是农村人购买电脑、使用网络所疑虑的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农民的上网欲望。
农村地区网民增速放缓,可能会拉大城乡差距。
根据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提出的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通过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由于互联网具备传递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传媒中最突出的工具,如果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和接入条件继续滞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能及时赶上,可能存在将城乡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威胁。
目前在农村地区,能够使用电脑接入网络的用户接近了某个增长的临界点。
但是,对于更大规模的农村非网民群体,其通过电脑接入网络的基础还很匮乏。
而手机作为上网终端,在我国已经呈现高速增长之势。
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远高于电脑拥有量,加强农村地区无线接入的基础建设,可能会加速农村网民增速,缩小“知沟”带来的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