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7259c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7.png)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形式,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民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论在哪个地区,民歌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本文将从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民歌的艺术特征1. 天然的、朴实的旋律民歌的旋律一般都是由普通民众在生活、工作中所创造的,旋律天然的、朴实的,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情怀。
在不同地区的民歌中,旋律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但都是以简单、朴实、易于传唱为特点。
2. 真挚的情感民歌是普通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创作的,因此它们往往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表达爱情、家国情怀,还是记录生活中的琐事,都是真挚的情感在其中流淌。
3. 简单的词藻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民歌的歌词通常是以朴实的语言形式,词藻简单、易懂,但又能深刻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经历。
歌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是民歌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4. 栩栩如生的民间风情民歌所描绘的题材丰富多样,有的是以歌谣形式传唱,有的是以灵歌、山歌等多种形式存在。
而这些歌曲往往都是展现出民间生活的风情,描绘了农村、牧区、山区等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5. 传承性民歌是代代传承的文化形式,它们是普通人创造、传唱并传承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乡土和民族文化内涵。
正是这种传承性,使得每首民歌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统。
二、民歌的演唱风格1. 真情演唱由于民歌的特点是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演唱时往往需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民歌演唱需要歌手以真情投入,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歌声传达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歌手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2.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也会在演唱风格中有所体现。
山地民歌的演唱会更加贴近自然、淳朴,而北方民歌的演唱则更加豪放、豪迈,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3. 传统唱腔民歌的演唱通常采用传统的唱腔,比如川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中的唱腔,歌唱风格上更注重对唱腔的传承和继承。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2de421eff9aef8941e0644.png)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瑶族特别重视宗教仪式,在“耍歌堂”和“坐歌堂”的仪式中经常演唱歌堂歌,来表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还有瑶族民歌中的知识歌和劳动山歌,瑶族人民通过民歌演唱的方式把生产劳动的知识、农业季节、自然知识以及生活的伦理道德等全都表现出来。
一、方言演唱:瑶族民歌生动活泼我国各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都是采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土语进行演唱的,瑶族民歌也是这样,而且极具地方特色。
通过方言和民歌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民歌更加生活化,没有了格律的限制,也更加生动活泼。
比如说“,礼节歌”中有这么一段:金树开花喷喷香,金口一开歌悠扬,亮的三树叶青青,亮的旱水汪汪。
生我青山算我乖,爱我的人爬出来,我的名叫香菇妹,爱吃荤菜半身斋。
瑶族的语言大部分都是由单章节语音构成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有声母和韵母在里面,为了区分不同的单音字,一般在说话的时候会运用不同的语调,在此以外,还有语调的快慢、长短以及音色的差异等。
瑶族民歌一般篇幅都比较小,但是却很感人,具有一种音乐穿透力,而且通俗易懂,容易让人记住。
瑶族民歌的音调都具有民族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音乐善于表现生活,并和方言紧紧在一起。
瑶族民歌来自于人民劳动、娱乐之中,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其中瑶族民歌的语言就十分具有生活化气息,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口语化,因为口头创作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太多的约束,这使得瑶族民歌呈现一种大众化色彩。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集体劳动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而进行民歌演唱,其演唱语言都是在平时生活中产生的,歌词和曲调也都可以集体改编,极大丰富了民歌创作。
总体来说,瑶族民歌是当地民俗和当地方言土语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一种纯粹的“口传音乐文化”,演唱语言和旋律、音色都和本地方言密不可分,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二、曲调婉转:瑶族民歌演绎故事瑶族民歌一般采用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羽调式、徵调式都有所应用。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527a75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0.png)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是山东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其音乐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调特点:
山东民歌的音调特点主要表现在音域广、音势豪放、曲调独特等方面。
山东民歌的音域通常较宽,音调变化多样,旋律起伏跌宕,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曲调独特,常呈现出高亢激昂的特点,优美而悦耳。
二、语言特点:
山东民歌的语言通常采用当地方言,表达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追求。
它的语言简练、地方特色鲜明,富有地域感。
山东民歌的歌词朴实自然,常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传承,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与追求。
三、节奏特点:
山东民歌的节奏感强烈,常常带有鲜明的节拍和节奏的变化。
它的节奏感强烈,旋律明快,韵律变化多样。
常常配合着打击乐器的节奏,使得山东民歌的节奏感更加突出。
四、伴奏特点:
山东民歌的伴奏常常用到打击乐器,如鼓、锣等,给人一种热烈、豪放的感觉。
山东民歌中也常常使用琵琶、二胡等弹拨乐器作为伴奏,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五、歌唱特点:
山东民歌的歌唱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山东民歌的歌唱方式独特,音色饱满,歌者常常以高昂而激情四溢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力。
山东民歌具有音调特点突出、语言地方特色鲜明、节奏感强烈、伴奏热烈豪放、歌唱方式激情四溢的音乐特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山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530bfd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1.png)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是指传统的山东地区民间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征。
从
音乐特征方面,山东民歌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调高亢
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是音调高亢,表现出地方特有的豪迈、豁达和震撼力。
在歌
曲演唱过程中,歌手会用高亢的声音表达情感,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歌曲的情感感染力。
此外,山东民歌的音乐中还常常出现高音段的起伏和变化,使整个歌曲音乐情感更加
丰富。
二、节奏鲜明
山东民歌的节奏鲜明,常常以快速的节奏为主,表现出地方特有的生动和活力。
在演
唱过程中,歌手会配合节奏,使歌曲更加动感和活泼。
此外,山东民歌的节奏变化多样,
常常有加快、减缓等情况出现,使整个音乐更加有变化和趣味性。
三、音乐结构明晰
山东民歌的音乐结构明晰,常常以句子和段落为单位,使整个歌曲结构清晰、流畅。
此外,山东民歌的旋律曲调多样,有节奏快的、节奏慢的,还有像《水调歌头》、《二泉
映月》一样的慢板情歌等,从而使整个歌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歌词生动形象
山东民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色彩。
歌词常常表达人们的生活、情
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此外,山东民歌的歌词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
历史、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热爱,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山东民歌具有音调高亢、节奏鲜明、音乐结构明晰和歌词生动形象等特点。
这些音乐特点不仅彰显了山东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间文化,也传承了山东地区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
![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https://img.taocdn.com/s3/m/a932f5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2.png)
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传唱方式。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主题和传承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
一、旋律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通俗易懂,富有朴实的乡土气息。
旋律简单明快,容易上口,掌握起来不需要专业的音乐知识。
这使得中国传统民歌能够广泛传唱,深入人心。
另外,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多呈现出丰富的音乐形式。
有的民歌旋律悠扬动听,如《茉莉花》,给人以愉悦的感受;有的民歌旋律欢快跳跃,如《啊里巴巴》,给人以欢乐的感觉;还有的民歌旋律平缓抒情,如《梁祝》,使人产生深情的共鸣。
这些不同的音乐形式,丰富了中国传统民歌的艺术表达。
二、歌词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歌词通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感受。
歌词内容包括了对自然、生活、爱情、乡土、民俗等多个方面的描写,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例如《茉莉花》歌词写道:“茉莉花呀开得好,香飘万里绕人家”,简单的词语表达了花开香气的美好,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民歌中,也有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歌词。
这些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探讨人生哲理,传递着智慧和感悟。
如《昨夜小楼又东风》中的“世事如棋,落红满径”,以简洁隽永的词句展现了岁月变迁和人生无常的主题。
三、主题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主题广泛丰富,涉及了社会、思想、情感等多个领域。
其中,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歌曲较为常见,例如《土家情歌》歌词描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中国传统民歌中也表现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丰富的情感主题。
歌曲通过描写感人的爱情故事、忠诚的友情和对家国的眷恋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民歌背后传递的情感力量。
四、传承方式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方式多样。
在古代,传统民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由老一辈的人传给后代。
在农村和乡村,通过在田间劳作、聚会、婚庆等场合唱歌的形式,实现了传统民歌的传承与流传。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36ceb68b284ac850ad024231.png)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一、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笔者据以分析的水族民歌乐谱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水族分卷》(共计30首)、《贵州水族仡佬族民间音乐》(水族民歌37首)。
其中有13首重复出现,所以共计54首水族民歌作为笔者定量分析的基础。
笔者借鉴蔡际洲提出的曲牌体音乐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特征的研究方法②运用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分析之中。
以水族民歌曲调的终结音、调式音阶、音域、节奏型、旋律音程作为分析民歌音调特征的要素。
我们认为民歌旋律的调式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游离性,分析中取终结音作为调式主音得出水族民歌的调式运用情况;节奏型是奠定歌曲性格特点、情绪特征的构成因素,主要节奏型的运用是构成民歌音调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旋律音程(跳进音程与总音程数量)的运用对于旋律的起伏以及旋律的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音域反映了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在上述定性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显示出水族民歌音调的一般特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水族民歌旋律的终结音绝大多数为宫音,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商调式;五首角调式民歌中有四首是儿歌,徵调式、羽调式歌曲各一首。
其中羽调式的歌曲为巫师所3唱,旋律与语言音调调值结合精密,终结音羽音出现时值短,羽音前面有个长时值的宫音,笔者认为羽调式终结音疑为语气习惯音调所致,这首歌曲的调式具有宫调式的特点。
第二,水族民歌的旋律音阶以级进为主,辅以re-sol、do-升fa、so(l 升fa)-do的音程跳进,且这类跳进音程的出现频率极低。
调式音阶do-re-mi-sol 类型的歌曲占57%。
由于缺少测音设备对水族民歌的音高进行测量,在笔者的听力认知内认为do-re-mi-升fa调式音阶类型的歌曲中,升fa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升fa音要高。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没有发现do-re-mi-fa类型音阶的歌曲,笔者将这类型的歌曲请水族歌手演唱,得到的音阶仍是do-re-mi-sol或do-re-mi-升fa,可能是由于个人听力的差异导致调式音阶的不一致,这涉及民歌的译谱问题。
民歌的艺术特点总结
![民歌的艺术特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bc467a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2.png)
民歌的艺术特点总结引言民歌是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感情、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它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和解析。
旋律的特点1.简约而朴实:民歌旋律常以简单的音符组合而成,旋律线条简洁明了,富有朴素和自然之美。
2.旋律的曲调多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旋律曲调丰富多样,在旋律上常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影响。
3.优美而扣人心弦:民歌旋律常以优美的旋律线条和动人的音乐旋律吸引人们的注意。
歌词的特点1.朴素而真实:民歌歌词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人们的真实感受,反映民间生活和情感。
2.富有表现力:民歌歌词通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可深情描绘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个人和民众的情感。
3.文字简洁而富有意境:民歌歌词用词简练明了,富有意境,往往能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达方式的特点1.自由而灵活:民歌的表达方式具有自由而灵活的特点,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规则,常以个人和民众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2.朗朗上口:民歌的表达方式往往以简单直接的语言和鲜明明了的旋律,在民间口耳相传中迅速获得认同和流传。
3.舞蹈与乐器结合:民歌常常与舞蹈和乐器结合在一起,通过身体的动作和乐器的伴奏来增强表达效果,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
结论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旋律、歌词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的总结和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民歌以其朴实无华的旋律和歌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深情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成为了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同时,民歌也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呈现方式,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根据需要添加参考资料,格式可以使用Markdown的引用格式)。
中国民歌的调式
![中国民歌的调式](https://img.taocdn.com/s3/m/e01b636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8.png)
中国民歌的调式
中国民歌的调式丰富多样,其中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是最常见的调式之一。
宫调以宫音为基础,属于大调音阶,音域较为广泛。
宫调的音色明亮、舒展,给人以开放、宽广的感觉。
在欢快的场合,如庆祝活动和婚礼等,宫调的节奏明快,常用于表达欢乐和热烈的气氛。
商调以商音为基础,属于小调音阶,音域相对较窄,音色较为凄婉、悲哀。
商调的快节奏曲调多用于表达磨难、悲痛或战乱等困境下的坚强和抗争精神。
商调的慢节奏曲调则更多地表达了深沉、内敛的情感,如对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调式外,中国民歌中还有许多其他调式,如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等。
这些调式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排列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力。
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基本的调式之一,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组成。
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纯朴、简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清角或变宫两个音级,形成了宫、商、角、徵、羽、清角或宫、商、角、徵、羽、变宫的音级组合。
六声调式的音乐风格比五声调式
更加丰富多样。
七声调式是在六声调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偏音,形成了宫、商、角、徵、羽、清角、变宫或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的音级组合。
七声调式的音乐风格更加复杂多样,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2749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7.png)
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民歌是民间创作的音乐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和音调结构而备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民歌的旋律音调结构进行分析。
首先,民歌的旋律通常是简单、明快的。
这是因为民歌通常是民间创作的,旨在传递简单直观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旋律也会尽量保持简单化。
民歌的旋律经常采用重复的节奏和音符,以达到易于记忆和传唱的效果。
例如中国的《茉莉花》、美国的《老鹰之歌》等都是具有简单旋律的民歌。
其次,民歌的音调多样,但总体趋向简单。
由于民歌一般没有受过正规音乐训练,因此创作时的音调往往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
例如,中国一些地方的民歌中常常出现五声音阶的旋律线条,而西方的民歌则更倾向于使用七声音阶。
这种音调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地域性和文化背景。
另外,民歌的音调结构往往体现了民间音乐的特点。
首先,民歌的音调结构一般是简单的A、A'、B、B'等类型。
其中,A和A'代表相同的旋律段落,B和B'代表不同的旋律段落。
这种简单的结构有利于听众的接受和传唱。
例如,中国的《小白杨》就是典型的A、A'、B、B'结构。
其次,民歌的音调结构往往与歌曲的主题和情感相呼应。
民歌通常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因此旋律和音调的选择也会与此紧密相连。
例如,中国流传广泛的《苏幕遮》就是一首描写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的民歌,其悲伤的旋律和抒情的音调结构使得歌曲更加动人。
此外,民歌还有一些特定的旋律模式和音调规律。
这些规律往往是因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而异,体现了各地区、民族的特色。
例如中国的苗族民歌以其独特的竹管乐器和特定的旋律模式而闻名,西班牙的弗拉门戈音乐则以其激情四溢的节奏和音调结构而著名。
总之,民歌的旋律音调结构是民间音乐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简单、明快、多样等特点。
通过对民歌的旋律音调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歌的魅力,并体会到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的音乐之美。
简述民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民歌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b2567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b.png)
简述民歌的艺术特点
民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简朴自然:民歌在音乐编排上注重简洁,旋律流畅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乐器伴奏。
歌词内容也常常质朴而真实,表达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体验。
2. 情感真挚:民歌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歌词和旋律紧密结合,表达出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体验。
民歌通常表达对爱情、友情、家乡、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思念、欢乐、悲伤等复杂情感。
3. 流传口耳相传:民歌多是通过口头传承,代代相传。
因为它们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作和演唱,所以它们的流传更加广泛和深入。
这也使得民歌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性和民俗性。
4. 多样性和丰富性:民歌在各个地域和民族都有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点。
民歌的形式也各异,有调子明快的吟唱歌谣,也有情感深沉的悲歌。
民歌以其朴素、真挚、自然的艺术特点,成为了表达人民群众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79e01eb8f67c1cfbd6b88c.png)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民歌的旋律音调是自然语音的高低变化与调式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由乐音组成,并在其运动特点上表现出各民族或各地区各自的习惯性用法。
通常构成民歌主题的基本音调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相对完整,长度为一个乐句或乐节,并在划分上并不完全受制于节拍规律,且伸缩的灵活性较大。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之所以风格独特和性格鲜明,与其富有特色的音调是分不开的。
虽然,从广义上说,在四川省内的康巴、安多及嘉戎方言区的藏族民歌旋律中,其旋律的音调彼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但因为各藏区居住的地域不同、所操方言的差异,以及各地自然条件所造就的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差异,又使其不同方言区的民歌音调产生了同族中不同域的自身特点和彼此间的差异化特征。
本文以地处四川省康巴、安多及嘉戎方言地区的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音调性质差别的分析与比较研究,阐述这些地区原生态民歌中的音调特点及其差异性。
一、调式骨干性音调调式中主音是最重要的音,它不仅是调式的中心音,具有最稳定调式功能和最强的调式吸引力,而且使调式中的其它音级对其产生倾向性进行。
位于它上方五度的属音和下方五度的下属音对主音形成功能性的倾向关系,对整个调式有强烈的支撑作用,因此调式中的这三个音被称作调式的功能音。
调式骨干音是与调式功能音不同的概念,它在旋律的音调当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是在调式中对旋律起支架作用的音级,因而在旋律中不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旋律音调中被多次巩固使用。
通常调式骨干音不具有对主音的功能性倾向关系,而调式功能音在旋律音调中被强调的程度则不及调式骨干音。
本文所涉的三个方言区的原生态藏族民歌当中,调式骨干性音调是指旋律的音调主要沿着调式骨干音进行的类型。
在这种旋律音调中骨干音间的进行有时级进有时跳进,且以级进更为多见。
从三个方言区的民歌比较分析来看,此类旋律音调中仅使用一种调式骨干音的情况还是很少见,如宝兴县民歌《收若克》(见谱例1)、若尔盖县民歌《只想“六字经”》等。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dc4be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d.png)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是指流传于羌族地区的民间歌曲,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民歌以
其独特的演唱风格而闻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节奏、调式、歌词
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探析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首先是羌族民歌的节奏特点。
羌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节奏感而特别引人注目。
一般来说,羌族民歌的节奏稳定,欢快活泼,能够充分表达出羌族人民的豪放乐观的性格特点。
羌族
民歌通常由三拍节奏构成,其节奏明快而有力,给人以奔放、激情澎湃的感觉。
其次是羌族民歌的调式特点。
羌族民歌的调式多样,常见的调式有羌调、中调、大调、小调等等。
不同的调式赋予了羌族民歌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力。
羌调通常给人一种悠扬
宽广的感觉,能够表达出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中调则更多地强调羌族人
民的豪情壮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再次是羌族民歌的歌词特点。
羌族民歌的歌词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到生活、爱情、
自然等各个方面。
羌族民歌的歌词通常采用羌语演唱,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真实地
描绘出了羌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羌族民歌的歌词还常常以寓意和象征性的方式
呈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是羌族民歌的表演形式特点。
羌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等。
羌族民歌演唱时通常伴随着一些特定的舞蹈动作和乐器伴奏,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性和
观赏性。
羌族民歌的演唱者往往会配合着动作和面部表情,以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使得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ea1484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a.png)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一、概览中国民歌的种类与历史背景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感情。
根据地域和习俗的不同,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北方民歌、南方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等多个类别。
历史上,民歌是以口传为主要特点的,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独特的旋律与节奏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独特,它以纯朴自然的旋律和节奏为特色。
民歌旋律通常简单明快,贴近生活,表达着人们对自然、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真挚追求。
同时,中国民歌的节奏感强烈,往往与劳动、舞蹈和生活活动相结合,给人一种自由欢快的感受。
三、多样的歌词与意义表达中国民歌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既有抒发情感的民谣,又有叙述故事的民歌。
民歌的歌词往往直接体现人民大众的情感和生活,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民歌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歌曲内容传递着相应时代的记忆和精神。
四、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融合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也受到地域和民族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北方民歌通常以刚健豪放的气势为主,南方民歌则更为细腻婉约。
少数民族民歌则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在民歌中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貌。
五、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民歌的传唱不仅通过口述的方式,还得到了现代科技的推动,以录音和网络媒体的形式广为传播。
同时,现代的音乐创作也让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总结: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它以纯朴自然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亲情、爱情等情感的真挚追求。
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民歌中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貌。
中国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今后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4b5ec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5.png)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1.曲式特点上、下方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与各种非四度叠加音调的结合,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的典型曲式特点。
陕北民歌有很多大跳跃,到处都是中,四,五,七,八度。
可以看出,广泛的声音是陕北民歌的特色。
为了使声音高唱并且传播得很远,它必须是语言的最轻微的音调。
这种形式美的体现使得陕北民歌成为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民歌类型。
陕北民歌中,有一些非常短的民歌,一个句子和两个句子构成一首民歌。
这样简短的民歌在世界上应当非常少见。
2.歌词特点陕北民歌的歌词多用叠字和衬词使用叠字,增加了强调的效果。
如动词叠词可以增加动作的动感,加强力度;形容词叠词则是可以增加形象性,强调事物的特征,加强对于客体事物的形象塑造。
叠词增强了对于听者的感官刺激,与音乐形式相结合,丰富了音乐之美。
衬词多用在句末或者句中,常见的衬词比如“那个”和“哎嗨哟”,"那个"在句中起停顿和强调的作用,也可以衔接上下文和承上启下,增强歌词随意性的前提下音乐的流畅感。
句末衬词"唉嗨哟"以用于将长句分成短句后用在短句句末。
这样两句歌词就增加了节奏感。
,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词“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中的“那个”,以及"千家万户,唉嗨唉嗨哟,把门开,唉嗨唉嗨哟"中“哎嗨呦”的作用。
衬词、衬句的运用,可以在歌词口语化、随意化的背景下同调整节奏,适应曲调需要,保持音乐的流畅性。
也更能表达歌者的感情。
而且增加了旋律的美感,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美学特点综合来说,陕北民歌有陕北民歌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歌声美。
关于陕北民歌的内容美,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真实美、语言美、情感美、朴实美。
真是美方面,陕北民歌的创作来源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又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的演唱真实的反映出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所特有的民歌形式,是陕北地区人们写的最生动的情感的生命越长,他们的时间越长,他们唱的就越多,经过改编和演唱的歌曲在时代的考验中被投入经典,总是最多坚定的回荡在这块黄土地上。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779e01914791711cc79177f.png)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摘要]民歌是中华艺术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地方语言、民间文学密切结合所产生的歌唱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歌的演唱除了演唱者必须具备娴熟的声音技巧外,更要注重民族风格和地方语言特色。
[关键词]民歌语言特色地方特色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和世界各国的民歌一样,中国民歌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集体加工而渐渐发展起来的。
民歌是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它同方言一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同。
一、注重声乐技巧的运用民歌的演唱中确实存在许多多年磨练、积累的声乐技巧。
比如民歌中最常见的高腔、花腔、断腔唱法,以及在民歌中出现的颤音、滑音和衬字唱法。
一般说来,民歌演唱会运用以下一些特殊技巧。
1.各种唱腔运用高腔唱法:主要是指假声的运用。
要使声音嘹亮传得远必须向高声区发展,曲调富于夸张和戏剧性效果,充分体现了民间音乐诙谐、风趣的风格特点。
它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湘、川等地的山歌中。
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先生在《洞庭鱼米乡》的演唱中运用了湖南山歌的高腔唱法,使歌曲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花腔唱法:民歌中带有许多花腔色彩的曲调,在演唱技巧上具有一定难度,也是民歌表现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腔要唱得轻巧、流畅。
初学时要特别注意音准和节奏。
把握前后乐句的连贯性、灵活、跳跃。
花腔乐段的演唱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花腔的演唱富于戏剧性。
如吴碧霞演唱的《苗岭的早晨》和江南民歌《啥鸟飞来节节高》中的片段。
断腔唱法:在我国北方民歌中运用较多。
有“南曲之唱,以连为主;北曲之唱,以断为主”之说。
断腔的作用主要是在表现歌曲的精神上,这是演唱北方民歌的重要环节。
明代沈宠绥著的《度曲须知》中讲得很清楚,“顿腔者,一落腔即顿住。
顿字者,一出声即停声,俱以轻俏找绝为良”。
这种断腔多出现在衬句与拖腔中,在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的延伸,要唱得生动、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中国传统民歌中的音乐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民歌中的音乐风格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81b3a52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2.png)
中国传统民歌中的音乐风格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音乐艺术形式,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音乐风格。
这些民歌既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历史、风俗习惯,又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从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民歌的独特之处。
一、音乐风格1. 和谐的旋律中国传统民歌的音乐风格注重和谐、舒缓的旋律。
这种旋律曲调通常简单而明快,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
比如著名的《茉莉花》就是一首以悠扬旋律为主的传统民歌,让人耳熟能详,旋律柔美动听。
2. 独特的音域中国传统民歌中的音域丰富多样,包括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范围,使得歌曲既能表达喜悦欢快的情感,也能透露出忧郁悲伤的情绪。
这种音域的使用给民歌增添了更多的表现力和情感交流的空间。
3. 多样的节奏中国传统民歌的节奏也非常多样化,有的节奏沉稳悠扬,有的则欢快活跃。
这种丰富的节奏变化使得民歌更加富于韵律感,也更能引发听众的共鸣。
二、文化内涵1. 反映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民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既有关于农田劳动、饮食起居等生活琐事的歌曲,也有表达对家国情怀、亲情、友情等的歌曲。
这些歌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描绘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画卷。
2. 传承着历史智慧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智慧。
其中一些歌曲通过歌颂英雄人物、叙述历史事件等方式,传递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 体现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民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包括坚韧不屈、乐观向上、淳朴善良等。
这些歌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和深沉的情感,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结:中国传统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歌曲,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美妙的音乐,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民歌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赋予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e6148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f.png)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摘要: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存在的时间较长。
在远古时期先祖就开始在工作的时候唱歌,如狩猎、祭祀和求偶等,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信天游;艺术特征;创新发展民歌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先祖在狩猎、祭祀和求偶等过程中,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演唱陕北民歌的人愈来愈多,陕北民歌地域特色明显。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和背景陕北民歌的起源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传说: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大禹治水,他带领当地群众,开山挖河,在工作中呐喊,声势浩大。
因为大禹当时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年纪,但一直未婚,所以人们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大禹的喜爱。
这首歌唱出了先民对英雄的热爱,唱出了先民们的勤劳勇敢。
从以上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起源最晚在尧舜禹时代,甚至更早就产生了陕北民歌。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ef96763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a.png)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
它是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内容通常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历史传说等。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至今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民歌的美学特点与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意义。
首先,对于民歌音调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其节奏、调式、旋律等方面来进行探究。
民歌通常采用的是自然节奏,强调情感生动而感染人心的特点。
民歌的调式运用十分丰富,有的旋律曲调宽广高亢,有的则节奏欢快轻松。
其旋律常被用来描述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和人世沧桑,描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民歌在旋律中往往采用“走了回来,又去了”的双旋回形式,十分富有变化,音乐细节上的装扮和发挥技巧都让人十分激动和感动。
其次,对于民歌的传承问题,我们可以从传统厚重的文化环境、民歌所反映的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民歌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表现来看,它是流传在广大农村和山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自古以来,民歌就是普通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家庭传承中广泛流传,而且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够得到广泛的演唱。
因此,民歌的传承得以广泛传承下来,成为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对于如何传承民歌进行探究,我们可以从开展民间音乐的调查研究,加强民歌教育和推广,以及倡导以民歌传承为主的音乐传统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对民间音乐和民歌的调研和研究。
通过对民歌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使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民歌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欣赏民歌的音乐艺术和文化内涵。
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民歌的音调特点及其传承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歌的研究和教育,推动民歌音乐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让民歌音乐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
简述一种民歌的特点
![简述一种民歌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ebd1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c.png)
简述一种民歌的特点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有一种声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它便是民歌。
这是一种独特的声音,既承载着历史,又蕴含着生活的气息,它的特点犹如它所传递的情感一般丰富而深远。
首先,民歌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结晶。
它是无数人的智慧和情感的汇聚,是他们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对过去的缅怀,对现在的感慨而共同创作的。
每一首歌都可能包含着一段故事,一个传说,一个历史事件,甚至一个时代的记忆。
其次,民歌的旋律简单而优美。
它们往往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节奏明快,易于传唱。
旋律的变化多样,有时悠扬如丝,有时激昂如潮。
这些旋律使得民歌充满了生活的韵律和节奏,使得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唱起来。
再者,民歌的语言质朴而生动。
它们通常用当地的方言或口语来演唱,使得歌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
歌词中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都能在民歌中找到表达。
此外,民歌的歌词往往富含哲理和智慧。
它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哲理,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这些歌词既是对生活的描绘,也是对人生的反思,它们用最质朴的语言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最后,民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它们是人们表达情感、沟通情感、宣泄情感的方式。
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民歌都能以其特有的方式传达出来。
它们是人们情感的纽带,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总的来说,民歌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生活的写照,它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歌都将继续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生活的韵律和情感的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一、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笔者据以分析的水族民歌乐谱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水族分卷》(共计30首)、《贵州水族仡佬族民间音乐》(水族民歌37首)。
其中有13首重复出现,所以共计54首水族民歌作为笔者定量分析的基础。
笔者借鉴蔡际洲提出的曲牌体音乐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特征的研究方法②运用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分析之中。
以水族民歌曲调的终结音、调式音阶、音域、节奏型、旋律音程作为分析民歌音调特征的要素。
我们认为民歌旋律的调式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游离性,分析中取终结音作为调式主音得出水族民歌的调式运用情况;节奏型是奠定歌曲性格特点、情绪特征的构成因素,主要节奏型的运用是构成民歌音调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旋律音程(跳进音程与总音程数量)的运用对于旋律的起伏以及旋律的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音域反映了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在上述定性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显示出水族民歌音调的一般特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水族民歌旋律的终结音绝大多数为宫音,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商调式;五首角调式民歌中有四首是儿歌,徵调式、羽调式歌曲各一首。
其中羽调式的歌曲为巫师所3唱,旋律与语言音调调值结合精密,终结音羽音出现时值短,羽音前面有个长时值的宫音,笔者认为羽调式终结音疑为语气习惯音调所致,这首歌曲的调式具有宫调式的特点。
第二,水族民歌的旋律音阶以级进为主,辅以re-sol、do-升fa、so(l 升fa)-do的音程跳进,且这类跳进音程的出现频率极低。
调式音阶do-re-mi-sol 类型的歌曲占57%。
由于缺少测音设备对水族民歌的音高进行测量,在笔者的听力认知内认为do-re-mi-升fa调式音阶类型的歌曲中,升fa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升fa音要高。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没有发现do-re-mi-fa类型音阶的歌曲,笔者将这类型的歌曲请水族歌手演唱,得到的音阶仍是do-re-mi-sol或do-re-mi-升fa,可能是由于个人听力的差异导致调式音阶的不一致,这涉及民歌的译谱问题。
由于缺少精密仪器的辅助,使得所采录的民歌在音高上的确定成为了难点,影响了水族民歌的分析研究工作。
第三,水族民歌的音域多为五度和四度,六度、七度音域的歌曲各占两首。
可见水族民歌的音域不宽,其演唱的难度不大。
另外,水族民歌的节奏型以二分、四分、八分节奏为主,大多数民歌的节拍不固定,其中只有儿歌具备规整的节拍和节奏。
水族音乐研究专家李继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水族民歌音调有“调随腔走”的特点。
后有贵州水家研究协会的蒙锡彭提出水语字声调与乐调对应:一调(13)对应do,二调(31)对应re,三调(33)对应mi,四调(52)倾向升fa、sol,六调(55)对应sol。
认为掌握水语字调与乐调的对应关系后,记录水族民歌曲调就容易了。
我们在水族民歌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水族民歌与水语声调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的,具备李继昌提出的“调随腔走”的特点。
水族民歌旋律音调与水语声调之间自有一套内在的规律。
笔者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民族音乐论集》中读到杨锦和的论文《论谈傣族语言诗词与民歌曲调的关系》,文中第一部分傣族语言六声与民歌旋律关系的论述促使笔者对于水族民歌音调的形成产生了思考,欲借鉴杨锦和的方法对水族民歌音调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在上述两位水族民歌研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补充。
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水语的声调分为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
笔者根据水族声调调值特征将水语舒声第6调与促声第7调分为55(高平调),舒声第3调分为33(中平调),舒声1调分为11(低平调),舒声4调分为53(高降调),舒声2调与促声8调分为31(中降调),舒声5调分为35(中升调)。
同时按照声调调值类别的近似关系,将高平、高降、中升划归为声调调值中的高范畴声调;将中平、中降、低平划归为声调调值中低范畴的声调。
我们通过一首水族民歌①来看一下各声调在歌曲中音域的安排和处理情况。
1.高平、高降、中升为高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sol、升fa、mi三音,中平、中降、低平为低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re、do二音。
2.两个不同范畴声调相连接,如高范畴连接低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下行的走向,低范畴连接高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上行的走向。
为了旋律的平稳进行,在高范畴与低范畴声调的连接之间偶有使低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高二度或是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低二度的现象。
在个别情况下几个低范畴声调之间间插的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可偏低一个二度音程。
3.同范畴的两声调相连,音调旋律多以同度进行或是加以二度、三度的级进进行装饰。
4.水族民歌句首、句尾的旋律音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原因为句首是前喊性的固定引言、句尾是固定的衬词,两者都具备一个稳定的语言声调框架,使得水族民歌形成了一个仅句首、句尾音调较为固定的歌曲形态。
即便是由于水族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仍然呈现出旋律形态较为一致的句首与句尾的旋律音调,即李继昌等研究者所说的水族民歌有一个固定的歌头和歌尾。
5.由于水族民歌歌词声调不同,受歌词声调的限制,水族民歌没有形成固定的旋律音调唱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同时也造成了水族民歌调性的游离性特征。
由此看来,水族民歌的音调特征可概述如下:水族民歌音调的节奏较为简单,节拍自由;调式以宫调是为主;调式音阶有do-re-mi-sol和do-re-mi-升fa两种;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较少跳进;旋律音调的形成与水语语音的调值之间有着程式性的。
这种程式性的可以看做是水族民歌在代际传承的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规则,是水族民歌的“民族密码”。
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展示了水族民歌古朴的风格色彩。
水族民歌简洁精练的音调特征是水族人民保存民族文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水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歌承载着民族文化知识传播的重任,水族民歌的实用性功能远远超过了其艺术审美功能。
水族民歌音调的简洁性特点使水族民歌便于传承,有利于长时间的演唱。
同时由于水族民歌歌词的独特结构和压腰脚韵的诗性思维特点,民歌音调的选择就更应为歌词的构思创造条件,使歌手不用为旋律音调的选择而分心,集中精力进行歌词的编创。
二、水族民歌的口传性传播与传承水族民歌多在婚丧嫁娶、节庆吉日的场合演唱。
民俗活动时间是水族人熟悉民歌曲调和丰富自身水族民歌储备量的最佳时期。
水族民歌的传承不存在正式的师承关系和正规的学习渠道,属于自然形态的口传性传播。
后辈水族人多是在各种场合耳濡目染,有意模仿,日久便有所成。
水族地区也存在家庭长者对后辈子孙偶尔有意识的教唱行为,但不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主流方式。
水族民歌的传承方式正如蒲亨强教授提出的“剽学”方式,“即基于兴趣动机的,采用偷听或模仿式的,教学关系、内容、目的、场合、时间极其灵活自由的传承方式”。
①旁听、揣度是掌握水族民歌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黔南都匀市水族民族乡与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行水族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实践研究,包括水族民歌在内的水族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
笔者在水龙民族中学、阳和民族中学的调查中得知,现今水族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行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如水书的内容涉及风水、测日子等知识,在无神论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下学生们将水书上的这部分知识当成迷信看待,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水族民歌传承的阻力在于水族语言的掌握。
城镇的学校教育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部分水族学生失去了学习水语的日常语言环境。
很多水族学生只能听懂本民族语言而不能言说是水族民歌传承的瓶颈。
我们在水龙马联村的调查中发现,马联村小学对一、二年级的学生用水语教学,从三年级才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马联村小学的这种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教学方式可为民族语言的保护提供帮助。
我们认为,保护民族语言环境是保护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根本。
笔者在三都县政府招待宴会和水各村水族卯节旅游接待以及三都县举办的水族民歌比赛等场合欣赏到了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
各地开发旅游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浪潮也许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
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背景下,赋予水族民歌一定的商品价值也可以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辅助手段。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简洁性特征在于水族民歌所承载的实用价值功能,水族民歌的音调在时下追求歌曲的音乐性与审美性的意识形态之下难免显得不合欣赏者的口味。
水族民歌在当下的传承需要在已有音调的基础上做适度的改编以实现其审美价值功能,但改编要遵循不丧失掉本民族民歌特色为要。
如今,三都水族上由民歌手石绍霞演唱的歌曲虽有现代化的配器和旋律的加工,但不失水族民歌特有的韵味,可为水族民歌的改编提供借鉴。
我们认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旅游经济为平台,不失时机的对外展示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以政府为主导,主办水族民歌歌王争霸赛,促进民间传承民歌的积极性;以学校教育为平台,在中13①罗传开:《音乐与民族》,内部资料,1984年版,第83页。
②这部分观点与韦祖雄讨论所得,在此致谢。
小学阶段普及水族民间文化及民歌的教学;以文化部门为引导,组织力量对水族民歌进行加工改编,使水族民歌适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三、关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几点疑义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三都水族民歌的歌曲结构存在地域差别。
三合、水龙、塘州、中和等地的部分水族民歌没有前喊性的开头音调,直接起唱;而周覃、九阡的部分水族民歌有一个前喊性的音调,然后开始起唱。
水族民歌内部存在如此大的地域差别,个中原因值得音乐学工作者们深入调查。
在李继昌老师的水族民歌研究资料中记载:水族民歌调式音列为do-re-mi-sol,最高音sol在老年歌手或男性歌手的演唱中间或也唱成升fa,形成调式音列中的色彩变音。
笔者在20XX年9月开始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在水龙、中和、塘州、周覃等地妇女演唱的水歌中也出现了疑似升fa的音高。
笔者与李继昌老师的调查时间相差约30年,是否在这30年间,水族妇女演唱的音调受水族男子的影响?还是水族妇女演唱水歌的音调中也存在这个升fa音现象?水族儿歌的终结音均为mi,与其他类民歌的终结音形成明显的区别。
“以宫音为主音的音阶是吉祥的,适合于所有的各种场合。
人们出于实用的目的对男孩子演奏以角音为主音的旋律,因为这种旋律产生好战的情绪而且预示着长寿……”①水族多数民歌的终结音及儿歌终结音的选择也含有如此古老而深邃的内涵吗?从笔者的实地调查与三都水族音乐工作者录制的水族民歌录音资料分析来看,部分水族民歌结尾有一个下滑的尾音,结束于“la”,且结尾的“la”音在歌曲中乐句的结尾偶有出现。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记谱中怎样对待这个结尾的下滑音,是完全忽略还是在记谱中注明这个结尾滑音,毕竟这个结尾滑音不是偶然现象,似乎成为了部分水族民歌的习惯性下滑音,有专家认为这个下滑音是水族民歌的特色。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怎样看待这个“la”音,作为结尾语气音可对于以往水族民歌音阶与调式的研究成果不构成影响,如果不作为结尾语气音处理,则对水族民歌调式与音阶是一种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