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文学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备课讲稿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备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78637d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4.png)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一首词是要以有没有境界为 最高标准的。有境界的词,就自 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而 然出现有名的句子。五代、北宋 的词(风格、格调)独特的原因
就在这里。
何为境界?请从十则中找 出能阐释境界内涵的一则。
6.境非独谓景 物也,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傅雷家书》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10年。 作者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
பைடு நூலகம்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 批评中。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 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 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这是一首怀人词。
凤栖梧 柳 永:
(蝶 恋 花)
青 玉 案 辛 弃 疾: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 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 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雪柳黄 金缕,笑语盈盈暗 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元夕:元宵节的夜上称元夕或元 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宝马雕车:华美的车马。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一、大师之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 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 。 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 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 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 的学者,国学大师。早年研究哲学、 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 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 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 《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 词话》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 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c0d81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3.png)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王国维的三种境界(5篇)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第1篇一、“境界”是空间概念“境界”这个词并非王国维首次使用,王国维只是“拈出”来用的。
正如王氏所说:“然沧浪所谓爱好,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既然这样,那么就有必要先考察一下前人用“境界”一词的意义。
《辞海》列出了五条意义:一是“疆界”,举《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句为例;二是“境地、景象”,举《耶律楚材《和景贤》诗句“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为例;三是“佛教指‘六识所辨别的各自对象'”;四是“造诣”,举《无量寿经》中“斯义弘深,非吾境界”为例;五是“指诗文、图画及思想、道德等的意境”。
《辞源》所列的意义与《辞海》相近。
笔者认为:《辞海》所列的这五条意义,说究竟都是一种空间概念,这里说的空间既包括物质空间,也包括精神空间。
“疆界”、“境地”是物质空间,而“造诣”和“思想、道德等的意境”则是精神空间。
诗文和图画的意境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王国维既然“拈出”了“境界”一词来,并用它作为文艺批判的一种思维工具,明显其意义还是不能离开原本的“空间概念”这一意义的。
实际上,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的确是空间概念,比如他在评论五代词人孙光宪词时说:“昔黄玉林赏其‘一庭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
余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
”“片帆烟际闪孤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种悠远的空间。
王国维评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诗句说:“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丽。
”这几句诗向人们展现的也正是宽阔而明丽的空间。
王国维在创作实践中也很留意向人们展现一种空间形象。
《浣溪纱》(草偃云低渐合围)中“草偃云低渐合围,琱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向读者展现的也就是一种空间形象。
《点绛唇》(高峡流云)中“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和“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所塑造的也是一种空间。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48211f0852ea551810a68743.png)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主题是写离别以及离别后的伤痛。
明显地,跟他离别的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去无回﹐也未曾留下地址。
整首词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就在昨天黄昏到今天的清晨﹐并且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让晏殊澈夜无眠与悲痛无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给人带来的苦楚﹐它的光辉斜斜地照射入诗人红红的门内﹐直照到破晓时分。
诗人晏殊失恋了﹐对方离他而去﹐他连月亮也怪罪起来了。
是不是正因为他深深爱着对方﹐但对方却离他而去﹐才引发出这深深的伤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是稍后一点儿另一位词人欧阳永叔的名句。
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三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bab6ac7727284b73f24250af.png)
王国维三重境界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d1d023e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d.png)
读书的三种境界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使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使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1baca53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a.png)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之治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之治学三境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1ff917931b765ce050814eb.png)
王国维之治学三境界解读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专注)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
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
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忘我)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说的是顿悟。
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
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
“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
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8577f8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7.png)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9bf0221ec281e53a5802ffa0.png)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是我国近代一位国学大师总结的治学三境界那是两首诗中的句子,王国维的话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借用效果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借用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e7b88f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f.png)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是借用古人诗词之境,以自然之景喻人生之境,表达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体验和感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形容秋天的景象,王国维将它用来比喻人生的第一境界,表达了人生之初的迷茫和孤独。
在人生之初,我们需要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需要独自探索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词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意是表达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王国维将它用来比喻人生的第二境界,表达了人生之路上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在人生之路上,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追求目标,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所畏惧。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意是形容寻找心中的理想伴侣,王国维将它用来比喻人生的第三境界,表达了人生之路上对理想和价值的追求。
在人生之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寻找,最终在不经意间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价值。
王国维借用古人诗词之境,以自然之景喻人生之境,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表达了不同阶段的体验和感悟。
这些诗词意境深远、意味深长,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和感悟。
通过借鉴这些诗词的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探索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中的第二境界是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中的第二境界是](https://img.taocdn.com/s3/m/3990534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d.png)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中的第二境界是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中的第二境界是:不抛弃不放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看到的、作者未必有的这三种境界,听起来玄而又玄,实际上是说的是开始、过程、结果三个阶段,您可以放在事业、生活任何一个领域。
1、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周星驰在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做人如果冇梦想,咁同条咸鱼有咩分别呢?同样一个意思,放在晏殊那里就文雅得多: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一首闺怨词,男性以女性的口吻写作,不仅仅是中国的古人,西方也是如此并且有相关的文学理论基础。
我们在屈原的《离骚》中就能够看着这种手法:“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表面上是思妇或者怨妇、弃妇,但是经常用来表达贤人臣子怀才不遇的心情。
“燕子双飞去、昨夜西风凋碧树”,表明秋天来了,秋天是给离家的征人游子准备冬衣的时候,杜甫秋兴八首写过: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远方的情人”山长水阔知何处?“连寄信都不知寄往何方。
即使如此,思妇仍旧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望断天涯路“,却只看到”山长水阔“,但是人生无论处在多么困难的低谷,心中也要有一个目标。
人不能”做一条咸鱼“就满足了,王国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第一重境界说的就是理想。
2、第二境不抛弃不放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词相同之处都是登高怀远,宋词中的“伊”有男有女,这不重要。
”望极春愁“之后,仍旧”无言谁会凭栏意“,不但等不到归来的人,而且也没有理解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时刻,看不到前途与光明,也没有知音同行,就如同《荒野猎人》中的小李子一样,孤独地前行在旷野之中。
王国维《三种境界》
![王国维《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a0ea0b0dc281e53a5802ffc9.png)
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人的一生应该像一 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 、趣。三者缺一不可。” 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 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 汤”。 人生“三暗礁”——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告诫年轻人 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 人生“三鼎足”——画家丰子恺有个精妙的比喻:“圆 满人格像是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对于 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 共同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晏殊(北宋):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 上片寓情于景。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 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这正是抒情主人公悲 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以双燕相随而 去反衬人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用月已 圆而人未圆进一步烘托与映衬。作者对那皓洁的 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是在情理之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又增添了 几分萧瑟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 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有了这份纯洁的爱情,这份真挚的友情,再加上一份浓浓的亲情, 一定会使你的生命之树常青,翠绿茂盛,花红遍野,无论是在灿烂 的阳光下,还是在凄冷的风雨中,都可以让你的生命闪耀出亮丽的 光彩,完美你的一生。 亲情是一种深度,它给你温暖,让你在温暖如春的家庭里,尽情的 享受着天伦之乐,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 友情是一种广度,它给你欣慰,让你在好人好梦的歌声中,尽享着 朋友的祝福,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 爱情是一种纯度,让你在甜蜜的情话中,体会着爱的真谛,是一种 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互相洒的心灵照耀。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撼;三者缺二, 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之!”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e7cd2c27b4daa58da0114af3.png)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名词解释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bc887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f.png)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名词解释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
无论是哲学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都试图通过各自的方式去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
义和团运动后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文化界的泰斗王国维提出了“三种境界”的名词,这一概念被广泛讨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王国维所提出的三种境界进行深入解释。
境界,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是指人们在不同思维层面上的体验和领悟。
他将境界分为三个层次:艺术境界、哲学境界和宗教境界。
首先,我们来探讨艺术境界。
王国维认为,艺术境界是一种具有非凡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境地。
进入艺术境界的人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凭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创造出美感的作品。
艺术家能够转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其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动。
在这个境界中,艺术家能够找到自己和世界的平衡点,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接下来,我们进入哲学境界。
哲学境界是一个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
哲学家通过不断思考和反思,试图寻找存在的本质,揭示世界的真实面貌。
哲学境界的人具有深邃的思维和超群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洞察人类思维的种种局限并尝试突破。
哲学家以理性的方式观察和思考世界,站在智慧的高度去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哲学境界中,人们通过思辨和探索的过程,寻找对人生和宇宙的终极回答。
最后,我们进入宗教境界。
宗教境界是一种寻求灵性和与神性相连接的境地。
宗教家深信人与神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他们通过宗教仪式和修行方式来与神性进行沟通和交流。
宗教境界的人寻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神秘和永恒,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超拔。
他们相信宇宙的智慧和力量,将自己的信仰和敬神之心融入到生活的每个方面中。
宗教境界给予人们一种宽广的视野和一种与神灵相一体的存在感。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层面上对于人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艺术境界、哲学境界和宗教境界代表着人类思维活动的不同方向和追求目标。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内心感受和思想表达出来,哲学家通过思辨和探索寻找真理,宗教家通过信仰和修行与神灵相连。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d2aece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4.png)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三个境界分别代表了对于学习、友谊和文学的理解和体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意味着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学习。
王国维认为,只有不断积累和学习,才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持续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学习也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当我们在探索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时,会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满足感。
学习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享受。
在学而时习之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意味着友谊的宝贵和珍重。
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就是真挚的友谊。
王国维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他认为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之一。
无论是远方的朋友还是身边的伙伴,他们的存在给予了我们力量和鼓励。
在有朋自远方来的境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友谊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安慰和帮助,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朋友的陪伴和支持,我们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它让我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和纽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了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王国维认为,文学对于人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性,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才华。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启迪和灵感的源泉。
当我们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妙和情感的震撼。
读书不仅让我们丰富了内涵,也让我们拥有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下笔时,我们能够借助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的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https://img.taocdn.com/s3/m/fef38feb5727a5e9846a6191.png)
王国维的境界说作者:叶水涛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年第08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现今谈词学免不了要谈到王国维,谈到《人间词话》。
王国维及他的《人间词话》,名气很大,有点文史常识和文学修养的,侃大山常常会提及。
说到王国维,少不了说他是教授的教授,是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齐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王国维论词,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他的三种“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今天一些做学问的人,常常会提及这几句词,以此自勉,也以此教导后之来者。
做学问而不知道这三种境界,则属孤陋寡闻无疑。
香港有位才子叫董桥,有段时间在内地颇有名声。
“读点董桥”,甚至成为文化人圈子里的流行语。
董桥也提出治学的三境界,他说:“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頒,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为第一重境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此为第二重境界;“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此为第三重境界。
这三句都出自毛泽东所写的词。
董桥的治学三境界的新论,似乎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反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董桥的确很有些学问,散文独具一格,但似乎也没有到非读不可的程度。
新创治学三境界说,比肩王国维,调侃一下当然可以,但就学术水准而言,当然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今天我们常把王国维论“境界”的表述抽离出来,不仅仅用于象征治学的境界,而且看作是理想追求与完美人格的隐喻。
三句话构成既相互呼应,又层次分明的完整意境,有美感,有张力,极富象征意义,也有充分的可阐释性。
从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词作中摘句来形容三种“境界”,这当然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非王国维他人断难做到。
王国维境界的三层含义
![王国维境界的三层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c17d6b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3.png)
王国维境界的三层含义
王国维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的境界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第一位系统哲学家”。
在王国维的境界论中,他将境界分为三层,即艺术境界、哲学境界和宗教境界。
这三层境界
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第一层境界即艺术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艺术境界是最为浅显的一层,是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的境界。
它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是一种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体验,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表达。
艺术
境界对人们生活中的愉悦和美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排解烦恼、提高生活品质、促进人际交往等。
第二层境界是哲学境界。
哲学境界是王国维思想中的中层。
相比于艺
术境界,哲学境界更加深奥,需要一定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才能达到。
哲学
境界不同于艺术境界的感性表达,它是一种理性表达,是一种通过推理、
分析、思考等思维活动来探寻生命本质和宇宙规律的境界。
哲学境界能够
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让人们把握和面对生活中的
真实和困境。
第三层境界是宗教境界。
宗教境界是王国维境界论中最高的一层。
在
王国维看来,宗教境界能够将人们带入到精神的高地,帮助人们超越生命
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与宇宙和上帝相连,体现了人类精神生命的最高层次。
宗教境界的追求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虔诚、信仰和自我超越。
宗教境界不
仅可以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更能够激发人们的人性和人道精神,带动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
王国维三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三境界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e60f33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6.png)
王国维三境界是什么“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
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
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
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5]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王国维三境界
![王国维三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ff50a8c50c22590102029d53.png)
王国维之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 炻肪叮 魅纺勘暧敕较颍 私馐挛锏母琶病?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首词原文为: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文学境界
导读:王国维的文学境界
1.治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凤栖梧》(《蝶恋花》别称)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
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三种阶级
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
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王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凤栖梧》,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
也。
”
3.三境合一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
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
第二个环节上了。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
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只是他29岁时所体会的学术、人生境界,没
有描述他达到的最高境界。
——王攸欣
王国维的文学境界
1.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人生三境界作文
2.王国维简介及其人生三境界
3.高考满分作文: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人生三境界
4.王国维的作品
5.王国维之死名人故事
6.生命的境界作文
7.生命的境界的作文
8.境界作文1500字
上文是关于王国维的文学境界,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