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公式大全

合集下载

最新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

最新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

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及结论必修1: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作A B ⊆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二、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 2∈D ,且x 1 < x 2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三、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 (0a ≠)的性质1、顶点坐标公式:⎪⎪⎭⎫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 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1、幂的运算法则:(1)a m • a n = a m + n ,(2)nm nmaa a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5) n n nb a b a =⎪⎭⎫ ⎝⎛(6)a 0 = 1 ( a ≠0)(7)n n a a 1=- (8)m n mna a =(9)m n m naa 1=-2、根式的性质(1)n a =.(2)当na =; 当n,0||,0a a a a a ≥⎧==⎨-<⎩.4、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1对数的运算法则:(1)a b = N <=> b = log a N (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 (5)a log a N=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NM) = log a M -- log a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aNb b log log(10)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11)log a N =aN log 1(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例如:y = x 221x x y ==11-==x xy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 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1)x y N p =+.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 f x =,把使()0f x =的X 叫()y f x =的零点。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1.包含关系若集合A包含于集合B,则AB=B;若AB=B,则A为B 的子集;若C为A和B的并集,则B包含于C;若A和B的交集为∅,则AB=∅;若AB=R,则A和B互为补集。

2.集合的子集集合{a1,a2,…,an}的子集个数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2个。

3.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p,则p是q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4.函数的单调性1)设x1≠x2,且x1,x2∈[a,b],则有:f(x1)−f(x2)>0 ⇔ f(x)在[a,b]上是增函数;f(x1)−f(x2)<0 ⇔ f(x)在[a,b]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f′(x)>0,则f(x)为增函数;如果f′(x)<0,则f(x)为减函数。

5.函数的性质如果函数f(x)和g(x)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f(x)+g(x)也是减函数;如果函数y=f(u)和u=g(x)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y=f[g(x)]是增函数。

6.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7.函数的对称轴对于函数y=f(x)(x∈R),若f(x+a)=f(b−x)恒成立,则函数f(x)的对称轴是函数x=a+b/2;函数y=f(x+a)与y=f(b−x)的图象关于直线x=a+b/2对称。

8.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1)f(x)=f(x+a),则f(x)的周期T=a;2)f(x+a)=−f(x),或f(x+a)=f(−x)(f(x)≠0),则f(x)的周期T=2a。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整理精选全文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整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整理一、几何公式1、直线:(1) 直线的方程是y=kx+b,其中k为斜率,b为y轴截距;(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斜率K=(点1的纵坐标减去点2的纵坐标)除以(点1的横坐标减去点2的横坐标)。

2、平面图形(1) 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一边长加上另外两边长,总长度要大于第三边。

(2) 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 = (底边×高)÷2(3) 矩形的面积公式:面积 = 长×宽(4) 圆的面积公式:面积= π × 半径×半径二、代数公式1、平方差(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ax²+bx+c=0,解法为:x={-b±√(b²-4ac) }/2a(2) 二元二次方程的解法:ax²+bxy+cy²+dx+ey+f=0,解法为:x=(-be+√(b²-4ac)(-de+√(d²-4af))/(2a);y=(2a(-be+√(b²-4ac))/(-de+√(d²-4af))。

2、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公式:y=ax²+bx+c,其中a不等于0(2) 二次函数的对称轴:x轴的方程为: x= -b/2a(3) 二次函数的极值的计算:极值的 x 值为: -b/2a , 极值的 y 值为:y=a(-b/2a)²+b(-b/2a)+c三、数列公式1、等差数列公式(1) 求和公式:Sn=n(a1+an)/2,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n为末项;(2) 首项公式:a1=Sn/n-(n-1)d,其中n为项数,Sn为该数列的前n项和,d为公差;(3) 末项公式:an=a1+(n-1)d,其中a1为首项,n为项数,d为公差;(4) 公差公式:d=(an-a1)/(n-1),其中an为末项,a1首项,n为项数;2、等比数列的公式(1) 求和公式:Sn=a1(1-qn)/(1-q),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2) 首项公式:a1=Sn(1-q)/(1-qn),其中Sn为该数列的前n项和,q为公比,n为项数;(3) 末项公式:an=a1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4) 公比公式:q=(an/a1)^(1/(n-1)),其中an为末项,a1首项,n 为项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必修5公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必修5公式

必修二: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3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
斜角为 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 k 表示。即 k tan 。斜
log a m n log am b n
n log a m
n m
log a
b
(a、b、m
0,n
R, 且a
1)
,
log a
b
log c log c
b a
(a、b、c
0, 且a、c
1)
(换底公式)
函数图像(必须熟)
表1
y ax a 0, a 1
指数函数
定义域 值域
xR
y 0,
对数数函数 y log a x a 0, a 1
○1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d C1 C2 ( A、B都相等)
○2 设直线 l1 Ax By C1 0, l2 Ax By C2 ; 则两点间的距离为
A2 B2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 (a b c)2 a 2 b2 c 2 2ab 2bc 2ac

高一数学必修一所有公式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所有公式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所有公式归纳高一数学必修一所有公式归纳是如下:1、锐角三角函数公式:sinα=∠α的对边/斜边。

2、三倍角公式: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3、辅助角公式:Asinα+Bcosα=(A^2+B^2)^(1/2)sin(α+t)。

4、降幂公式: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5、推导公式:tanα+cotα=2/sin2α。

数学必修一数学公式如下:1、2sinAcosB=sin(A+B)+sin(A-B)。

2、tan(A+B)=(tanA+tanB)/(1-tanAtanB)。

3、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4、tan(A-B)=(tanA-tanB)/(1+tanAtanB)。

5、-ctgA+ctgBsin(A+B)/sinAsinB。

数学必修一公式归纳: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高中数学必备的289个公式

高中数学必备的289个公式
42.周期性标志:(1)f(x+a)=f(x+b)⇒T=|a-b|;
(2)f(x+a)=-f(x)⇒T=2a;
(3)f(x+a)=±f(x)⇒T=2a
43.对称轴标志:f(x+a)=-f(b-x)⇒对称中心为(a+b,0);
如常见的对称中心有:f(x+a)=-f(a-x)⇒对称中心为(a,0);f(x+1)=-f(1-x)⇒对称 中心为(1,0).
16.不等式相同性:任意x∈D,证明:
f(x)>g(x)⇔h(x)=f(x)-g(x)>0⇔h(x)min>0;
存在x∈D,证明:f(x)≤g(x)⇔h(x)=f(x)-g(x)≤0⇔h(x)min≤0.
17.不等式相异性:任意x1、x2∈D,证明:f(x1)<g(x2)⇔x∈D,f(x)max<g(x)min;存在x1、x2∈D,证明:f(x1)>g(x2)⇔x∈D,f(x)max>g(x)min.
第2章函数
31.几个近似值:2≈1.414,3≈1.732,5≈2.236,
π≈3.142,e≈2.718,e2≈7.389,
ln3≈1.0986,ln2≈0.693.32.指数公式:(1)am=man;(2)nan={|a|,n为偶数.
33.对数公式:
(1)ax=N⇔x=logaN;(2)alogaN=N;
x1+y1x2+y2≥x1x2+y1y2.
(1+x)n≥xn+nx;n≥1(1+x)n≤1+nx;0≤n≤1
86.洛必达法则:limf(x)=limf'(x)(当f(x)→0或∞时使用).
87.恒成立问题:(1)a≥f(x)⇔a≥f(x)max;(2)a<f(x)⇔a<f(x)min.

高中必修1公式及知识要点大全(完整版)

高中必修1公式及知识要点大全(完整版)

高中必修1公式及知识要点大全(完整版) 高中数学《必修1》常用公式及结论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集合可以分为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φ)。

集合可以用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表示。

2、集合间的关系: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x∈B,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如果A是B的子集,且在B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或A⊊B;如果XXX且B⊆A,则称A和B相等,记作A=B。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属于集合用符号∈表示,不属于用符号∉表示。

4、集合的运算:1)交集: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交集,记为A∩B。

2)并集: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并集,记为A∪B。

3)补集:在全集U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补集,记为A的补集为C。

5、集合A={a1,a2,…,an}中有n个元素:A的子集个数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

7、集合的运算性质:1)包含关系:A∩B⊆A,A⊆A∪B;A∩B⊆B,B⊆A∪B。

A∪B=A⇔B⊆A。

2)吸收率:A∩B=A⇔A⊆B。

3)空集:A∪φ=A。

4)反身性:A∩A=A,A∩φ=φ,A∩U=A,A∪U=U(U是全集)。

A∪A=A,C(=AU)。

5)交换律:A∩B=B∩A。

6)结合律:(A∩B)∩C=A∩(B∩C);(A∪B)∪C=A∪(B∪C)。

A∪B)∩C=(A∪B)∩(A∪C)。

7)分配率:(A∩B)∪C=(A∪C)∩(B∪C)。

8)德摩根律:C∪(A∪B)=C∪A∩C∪B;C∩(A∩B)=C∩A∪C∩B。

8、常用结论:1)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空集与{0}不相等,{0}不属于空集,但空集属于{A,φ}。

3){A}是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与A不同。

高中必修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必修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必修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1.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为y=ax^2+bx+c。

The standard form of a quadratic function is y=ax^2+bx+c.2.一次函数的标准形式为y=kx+b。

The standard form of a linear function is y=kx+b.3.三角函数sin、cos、tan分别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The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sin, cos, tan represent sine, cosine, tangent respectively.4.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是它们的重要特征之一。

The periodicity of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is one oftheir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底×高。

The formula for the area of a parallelogram isS=base×height.6.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为a^2 + b^2 = c^2。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for a right-angled triangle isa^2 + b^2 = c^2.7.两点间距离公式为d=sqrt[(x2-x1)^2 + (y2-y1)^2]。

The distance formula between two points is d=sqrt[(x2-x1)^2 + (y2-y1)^2].8.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用公式法和配方法。

The methods for solving quadratic equations include using the formula and completing the square.9.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是f(-x) = f(x)或f(-x) = -f(x)。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整理新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整理新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整理新版)一、代数1.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0,其中a ≠ 0。

解为 x = b/a。

2. 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其中a ≠ 0。

解为 x =[b ± sqrt(b^2 4ac)] / 2a。

3. 一元三次方程:ax^3 + bx^2 + cx + d = 0,其中a ≠ 0。

解为x = [b ± sqrt(b^2 3ac)] / 3a。

4. 一元四次方程:ax^4 + bx^3 + cx^2 + dx + e = 0,其中 a≠ 0。

解为x = [b ± sqrt(b^2 4ac)] / 2a。

5. 分式方程:分子和分母均为多项式。

解法为将方程两边乘以分母的乘积,得到一个等价的整式方程,然后求解。

6. 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法为消元法或代入法。

7. 二元二次方程组:由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法为消元法或代入法。

8. 三元一次方程组:由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法为消元法或代入法。

9. 等差数列:首项为 a1,公差为 d。

第 n 项为 an = a1 + (n 1)d。

前 n 项和为 Sn = n/2(a1 + an)。

10. 等比数列:首项为 a1,公比为 q。

第 n 项为 an = a1q^(n 1)。

前 n 项和为 Sn = a1 (1 q^n) / (1 q),其中q ≠ 1。

二、几何1. 平面几何(1)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方程为 y = mx + b,其中m 是斜率,b 是截距。

(2)圆:圆心为 (a, b),半径为 r。

圆的方程为 (x a)^2 +(y b)^2 = r^2。

(3)椭圆:中心为 (a, b),长轴为 2a,短轴为 2b。

椭圆的方程为 (x a)^2 / a^2 + (y b)^2 / b^2 = 1。

(4)双曲线:中心为 (a, b),实轴为 2a,虚轴为 2b。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关于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公式: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 为圆柱体高)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3、a-边长,S=6a2,V=a3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5、棱柱S-h-高V=Sh6、棱锥S-h-高V=Sh/3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11、r-底半径h-高V=πr^2h/3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④求二面角的方法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高一必修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空间中的垂直问题(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棱锥棱锥的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棱锥的性质:(1)侧棱交于一点。

高中必修一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高中必修一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高中必修一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一、数学公式的作用与价值数学公式作为数学知识的精华和核心,承载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和深刻的数学思想,对于学习和理解整个数学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必修一二数学公式集中体现了高中数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高中必修一二数学公式,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总结1. 一次函数方程:y=kx+b2. 二次函数方程:y=ax^2+bx+cx=-b±√(b^2-4ac)/2a3. 指数和对数:a^m*a^n=a^(m+n)(a^m)^n=a^(mn)a^0=1a^-m=1/a^mloga⁡(mn)=loga⁡m+loga⁡nloga⁡(m/n)=loga⁡m-loga⁡nloga⁡(1/m)=-loga⁡mloga⁡m/n=nloga⁡m4. 三角函数: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sin^2⁡α+cos^2⁡α=11+tan^2⁡α=sec^2⁡α1+cot^2⁡α=csc^2⁡α三、高中必修二数学公式总结1. 二次函数:抛物线的一般方程y=ax^2+bx+c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b/2a,c-b^2/4a)2.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tan⁡x=sin⁡x/cos⁡x四、对高中必修一二数学公式的个人理解高中数学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全面地学习各种数学知识,数学公式作为数学知识的核心之一,对于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至关重要。

高中必修一二数学公式凝聚了教育部数学教学大纲的精华,每个公式都有其独特的数学内涵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学生要想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公式,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面,最详细)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抛物线:y = ax *+ bx + c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bx再加上ca > 0时开口向上a < 0时开口向下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还有顶点式y = a(x+h)* + k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h是顶点坐标的xk是顶点坐标的y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圆:体积=4/3(pi)(r^3)面积=(pi)(r^2)周长=2(pi)r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椭圆面积公式:S=πab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

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四倍角公式:sin4A=-4*(cosA*sinA*(2*sinA^2-1))cos4A=1+(-8*cosA^2+8*cosA^4)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五倍角公式:sin5A=16sinA^5-20sinA^3+5sinAcos5A=16cosA^5-20cosA^3+5cosA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六倍角公式: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七倍角公式: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八倍角公式: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九倍角公式: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A^6+9*tanA^8)十倍角公式: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4))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4+210*tanA^6-45*tanA^8+tanA^10) ·万能公式:sinα=2tan(α/2)/[1+tan^2(α/2)]cosα=[1-tan^2(α/2)]/[1+tan^2(α/2)]tanα=2tan(α/2)/[1-tan^2(α/2)]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直棱柱侧面积S=c*h 斜棱柱侧面积S=c'*h正棱锥侧面积S=1/2c*h' 正棱台侧面积S=1/2(c+c')h'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S=4pi*r2圆柱侧面积S=c*h=2pi*h 圆锥侧面积S=1/2*c*l=pi*r*l弧长公式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s=1/2*l*r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斜棱柱体积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V=s*h 圆柱体V=pi*r2h图形周长面积体积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S=ah/2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半周长p,则S=√[p(p - a)(p - b)(p - c)] (海伦公式)(p=(a+b+c)/2)和:(a+b+c)*(a+b-c)*1/4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absinC/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r/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4r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则S=√{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a b 1 |S△=1/2 * | c d 1 || e f 1 |【| a b 1 || c d 1 |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ABC| e f 1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平面图形名称符号周长C和面积S正方形a—边长C=4aS=a2长方形a和b-边长C=2(a+b)S=ab三角形a,b,c-三边长h-a边上的高s-周长的一半A,B,C-内角其中s=(a+b+c)/2 S=ah/2=ab/2?sinC=[s(s-a)(s-b)(s-c)]1/2=a2sinBsinC/(2sinA)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_

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_

必修2:一、直线与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1212x x y y --(α ≠ 90°,x 1≠x 2)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 存在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 存在; (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1212,x x y y ≠≠) ;4)截距式 1=+bya x (0,0ab ≠≠)(5)一般式0(,0Ax By c A B ++=不同时为) 3、两条直线的 位置关系: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 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 1 P 2 | =()()221221y y x x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A x + B y + C = 0的距离:2200BA CBy Ax d +++=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P x y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d =则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点P 在圆内.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 .1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 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 无公切线内含⇔⇔-<<210r r d .11.圆的切线方程(1)已知圆220x y Dx Ey F ++++=.①若已知切点00(,)x y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 当00(,)x y 圆外时, 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00()y y k x x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③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 kx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222x y r +=.①过圆上的000(,)P x y 点的切线方程为200x x y y r +=;②斜率为k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 kx =±二、立体几何 (一)、线线平行判定定理: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新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全总结

新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全总结

新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全总结高中数学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数学课程,它在内容上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大学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和公式进行总结,以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 函数与导数函数基础- 定义: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通常用 $y=f(x)$ 表示。

- 域与值域:函数 $f(x)$ 的域是所有可能的 $x$ 值的集合,值域是所有可能的 $y$ 值的集合。

- 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基本初等函数- 幂函数:$y=x^n$,其中 $n$ 是实数。

- 指数函数:$y=a^x$,其中 $a>0$ 且 $a \neq 1$。

- 对数函数:$y=\log_a(x)$,其中 $a>0$ 且 $a \neq 1$。

- 三角函数:正弦函数 $y=\sin(x)$,余弦函数 $y=\cos(x)$,正切函数 $y=\tan(x)$。

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定义:$f'(x)$ 表示函数 $f(x)$ 在 $x$ 点的导数,即$f(x)$ 在 $x$ 点的切线斜率。

- 基本导数公式:例如,$(ax^n)' = nax^{n-1}$,$(e^x)' = e^x$,$(\sin x)' = \cos x$。

- 链式法则:如果 $y=f(u)$ 和 $u=g(x)$,那么 $(y)' =(f(u))'(u'(x)) = f'(u)g'(x)$。

- 微分:$dy = f'(x)dx$,表示函数 $y=f(x)$ 在 $x$ 点的微小变化。

# 解析几何直线与平面-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y-y_1=m(x-x_1)$,两点式 $\frac{y-y_1}{x-x_1}=\frac{y_2-y_1}{x_2-x_1}$。

- 圆的方程:标准式 $(x-a)^2+(y-b)^2=r^2$,一般式$Ax^2+Bxy+Cy^2+Dx+Ey+F=0$。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汇总总结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汇总总结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汇总总结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涵盖了许多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公式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中数学中的所有公式进行汇总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代数1.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y=ax^2+bx+c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x=\frac{-b\pm\sqrt{b^2-4ac}}{2a}3. 平方差公式:(a+b)^2=a^2+2ab+b^24. 定比分点公式:\frac{m}{n}=\frac{x_2-x}{x-x_1}5.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theta+\cos^2\theta=16. 余切的定义:\cot\theta=\frac{1}{\tan\theta}7. 对数运算规律:\log_ab=\frac{\log_cb}{\log_ca}8.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_n=a_1\cdot q^{n-1}9. 二项式定理:(a+b)^n=\sum_{k=0}^{n}\binom{n}{k}a^{n-k}b^k10. 质因数分解:n=p_1^{a_1}p_2^{a_2}...p_k^{a_k}二、几何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frac{1}{2}bh2. 圆的面积公式:S=\pi r^23. 圆锥的体积公式:V=\frac{1}{3}\pi r^2h4. 锥台的体积公式:V=\frac{1}{3}\pi(R^2+r^2+Rr)h5. 二面角余角关系:\alpha+\beta=180^\circ6.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a^2+b^2=c^27.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S=(n-2)\cdot180^\circ8. 圆心角与弦的关系:\theta=\frac{1}{2}m\alpha9. 角平分线定理:\frac{a}{b}=\frac{c}{d}10. 高度定理:h=\frac{2S}{a}三、概率1. 概率加法:P(A\cup B)=P(A)+P(B)-P(A\cap B)2. 条件概率公式:P(A|B)=\frac{P(A\cap B)}{P(B)}3. 互斥事件概率:P(A\cap B)=04. 独立事件概率:P(A\cap B)=P(A)\cdot P(B)5. 全概率公式:P(A)=\sum_{i=1}^{n}P(A|B_i)P(B_i)6. 二项分布概率:P(X=k)=\binom{n}{k}p^k(1-p)^{n-k}7. 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f(x)=\frac{1}{\sqrt{2\pi}\sigma}e^{-\frac{(x-\mu)^2}{2\sigma^2}}8. 期望的线性性质:E(aX+b)=aE(X)+b9. 二项分布的期望和方差:E(X)=np,Var(X)=np(1-p)10. 正态分布的期望和方差:E(X)=\mu,Var(X)=\sigma^2四、微积分1. 极限定义:\lim_{x\to a}f(x)=L2. 导数定义:f'(x)=\lim_{h\to0}\frac{f(x+h)-f(x)}{h}3. 导数基本法则:(Cf(x))'=Cf'(x)4. 高阶导数:f^{(n)}(x)5. 极大极小值判定法则:f'(x_0)=0\Rightarrow f(x_0)6. 不定积分线性性质:\int(kf(x)+g(x))dx=k\int f(x)dx+\int g(x)dx7. 分部积分法:\int u dv=uv-\int v du8. 定积分定义:\int_{a}^{b}f(x)dx=F(b)-F(a)9.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int_{a}^{b}f(x)dx=F(b)-F(a)10. 参数方程的曲线面积:S=\int_{\alpha}^{\beta}f(\theta)g'(\theta)d\theta五、线性代数1. 行列式定义:D=\begin{vmatrix}a & b\\c & d\end{vmatrix}=ad-bc2. 矩阵乘法:C=AB3. 矩阵转置:A^T4. 逆矩阵定义:AA^{-1}=A^{-1}A=I5. 矩阵行列式性质:|A^T|=|A|6. 向量叉乘定义:A\times B=|A|\cdot|B|\sin\theta n7.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d=\frac{|ax_0+by_0+c|}{\sqrt{a^2+b^2}}8. 埃尔米特矩阵:A=A^*9.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Ax=\lambda x10. 正交矩阵性质:A^TA=AA^T=I以上便是高中数学中所有公式的汇总总结,希朋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全部覆盖数学必修1至5的所有知识点以及相关公式,方便复习和及时总结,祝大家能取得好的成绩!!!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及结论必修1: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作A B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B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B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 2∈D ,且x 1 < x 2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三、二次函数y = ax 2+bx + c (0a ≠)的性质1、顶点坐标公式:⎪⎪⎭⎫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a n= am + n,(2)nm n m aa a -=÷,(3)( a m ) n = am n(4)( ab ) n= an• b n(5) n n nb a b a =⎪⎭⎫ ⎝⎛(6)a 0 = 1 ( a ≠0)(7)n n a a 1=- (8)m n mna a =(9)m n m naa 1=-2、根式的性质(1)na =.(2)当na =; 当n,0||,0a a a a a ≥⎧==⎨-<⎩.4、指数函数y = a x(a >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法则:(1)a b= N <=> b = log a N (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b (5)a log a N = N(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NM) = log a M -- log a N(8)log a N b=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aNb b log log(10)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11)log a N =aN log 1(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log e A (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 ≠1)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六、幂函数y = x a的图象:(1) 根据 a 的取值画出函数在第一象限的简图 .例如: y = x 221x x y ==11-==x xy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 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1)xy N p =+.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 f x =,把使()0f x =的X 叫()y f x =的零点。

高中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一、集合与逻辑1.集合的基本运算:A ∩B ={x|x ∈A,且x ∈B};A ∪B ={x|x ∈A,或x ∈B};∁U A ={x|x ∈U,且x ∉A}.2.集合的包含关系:A ⊆A; ∅⊆A;A ⊆B ⇔C U B ⊆C U A ⇔A ∩B =A ⇔A ∪B =B ⇔A ∩C U B =∅⇔C U A ∪B =R3.集合{a 1,a 2,⋯,a n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4.5.(2)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3)设A ={x|p(x)},B ={x|q(x)},①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②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 ③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口诀:小集合推大集合. 二、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f(x)=ax 2+bx +c(a ≠0); (2)顶点式f(x)=a(x −ℎ)2+k(a ≠0);(3)零点式f(x)=a(x −x 1)(x −x 2)(a ≠0).2. 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区间D ⊆函数f(x)的定义域, ∀x 1,x 2∈D ,当x 1<x 2时,都有 ①f (x 1)<f (x 2)⇔f (x 1)−f (x 2)<0⇔f(x)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 ②f (x 1)>f (x 2)⇔f (x 1)−f (x 2)>0⇔f(x)在区间D 上单调递减.(2)复合函数y =f[g(x)]的单调性——同增异减:如果函数y =f(u)和u =g(x)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或都是增函数,则复合函数y =f[g(x)]是增函数;如果函数y =f(u)和u =g(x)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单调性相异,则复合函数y =f[g(x)]是减函数.(3) 若函数f(x)和g(x)都是增函数,则①kf(x)(k >0)是增函数,kf(x)(k <0)是减函数;②在定义域公共区间上f(x)+g(x)也是增函数. (减函数同理)3. 函数的奇偶性:(1)f(x)是定义域D 上的偶函数⇔∀x ∈D,f (−x )=f(x) ⇔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f(x)是定义域D 上的奇函数⇔∀x ∈D,f (−x )=−f (x )⇔f (−x )+f (x )=0⇔f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注意: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必须先判断f(x)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4. 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函数y =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f(a +x)=f(a −x)⇔f(2a −x)=f(x).5. 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1)函数y =f(x)与y =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0 (即y 轴)对称. (2)函数y =f(x)与y =−f(x)的图象关于直线y =0 (即x 轴)对称. (3)函数y =f(x)与y =−f(−x)的图象关于原点中心对称.(4)函数y =f(x)与其反函数y =f −1(x)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例如函数y =a x 与y =log a x . 6. 函数的周期性:若函数f(x)的定义域为D ,∀x ∈D,f(x +T)=f(x)(T 为非零常数),则称f(x)是周期函数. 7. 函数的零点:(1)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 =f(x)有零点⇔函数y =f(x)的图象与x 轴有公共点.(2)零点存在定理:若函数y =f(x)在区间[a,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 (a )f (b )<0,则y =f(x)在区间(a,b )上至少有一个零点.三、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1.根式的性质:(1)(√a n)n =a ;(2)当n 为奇数时,√a n n =a ;当n 为偶数时,√a n n =|a|={a,a ≥0,−a,a <0.2.分数指数幂:(1)a mn =√amn(a >0,m,n ∈N ∗,且n >1);(2)a −mn =1a mn(a >0,m,n ∈N ∗,且n >1).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 a r ⋅a s =a r+s (a >0,r,s ∈R);(2) (a r )s =a rs (a >0,r,s ∈R);(3) (ab)r =a r b r (a >0,b >0,r ∈R). 4.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a N =b ⇔a b =N(a >0,且a ≠1,N >0). 5.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0,a ≠1,M >0,N >0,那么(1) log a (MN)=log a M +log a N ; (2) 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 (3) log a M n =n log a M (n ∈R). 6.对数的换底公式:log a N =log m N log m a(a >0,且a ≠1,m >0,且m ≠1, N >0).推论:log a m b n =n mlog a b (a >0,且a >1,m,n >0,且m ≠1,n ≠1, N >0).7.x 8.9.如果初始量为N ,每单位时间的增长率为p ,则x 单位时间后的总量y =N(1+p)x .1 yxoox1y 1xyo1xyo10. 幂函数y=xα(其中x为自变量,α为常数):(1)必过点(1,1);(2)在区间(0,+∞)上,α>0时,y=xα单调递增;α<0时,y=xα单调递减.(3)常用幂函数图象:四、三角函数1. 任意角与弧度制:(1)角度与弧度的换算:180°=π rad,1°=π180 rad,1 rad=(180π)°;(2)与α终边相同角的集合:{β|β=α+2kπ,k∈Z};(3)弧度|α|=lr ,弧长l=|α|r,扇形面积S=12lr=12|α|r2.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角α终边上任意点P(x,y)(非原点),设r=√x2+y2,则sinα=yr ,cosα=xr,tanα=yx.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θ+cos2θ=1,tanθ=sinθcosθ.(知一求二)4. 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例如:sin(π2−α)=cosα,sin(π−α)=sinα,sin(−α)=−sinα,cos(π−α)=−cosα,cos(−α)=cosα,tan(π−α)=−tanα.5. 和差角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6. 辅助角公式:a sin x+b cos x=√a2+b2sin(x+φ)(其中φ所在象限由点(a,b)的象限决定,tanφ=ba).7. 二倍角公式:sin2α=sinαcosα;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tan2α=2tanα1−tan2α.8. 降幂公式:sinαcosα=12sin2α;sin2α=1−cos2α2;cos2α=1+cos2α2;(sinα±cosα)2=1±sin2α.9.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函数y=A sin(ωx+φ),x∈R及函数y=A cos(ωx+φ) ,x∈R(A,ω,φ为常数,且A≠0)的周期T=2π|ω|;函数y=tan(ωx+φ),x≠kπ+π2,k∈Z(A,ω,φ为常数,且A≠0)的周期T=π|ω|.(2)类正弦函数y=A sin(ωx+φ)(A>0,ω>0)的图象变换(两种方法殊途同归)方法一:①先将正弦函数y=sin x的图象向左(φ>0)或向右(φ<0)平移|φ| 个单位,得到y=sin(x+φ)的图象;②再将图象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1ω倍,得到y=sin(ωx+φ)的图象;③最后将图象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A倍,得到y=A sin(ωx+φ)的图象.方法二:①先将正弦函数y=sin x的图象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1ω倍,得到y=sinωx的图象;②再将图象向左(φ>0)或向右(φ<0)平移|φω| 个单位,得到y=sin(ωx+φ)的图象;③最后将图象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A倍,得到y=A sin(ωx+φ)的图象.(3)类正弦函数y=A sin(ωx+φ)+b(A>0)的参数计算: A=y max−y min2, b=y max+y min2,ω=2πT,最后代入已知点求φ,一般代入最高点或最低点坐标,利用已知三角函数值以及给定的范围分析得到φ值(若代入平衡点坐标,则必须区分是上升平衡点还是下降平衡点).y=tan xπ(1)正弦定理:asin A =bsin B=csin C=2R(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变式:a=2R sin A,sin A=a2R,a:b:c=sin A:sin B:sin C.(边角关系的互化)(2)余弦定理: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变式:cos A =b 2+c 2−a 22bc;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3)三角形面积公式: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2bc sin A =12(a +b +c)r (r 为△ABC 的内切圆半径). (4)在△ABC 中,有A +B +C =π⇔C =π−(A +B)⇔C 2=π2−A+B 2⇔2C =2π−2(A +B),常用三角函数关系:sin C =sin (A +B ),cos C =−cos (A +B ),sin C2=cosA+B 2.五、平面向量1. 向量的加法: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连首尾,符号示例:AB⃗⃗⃗⃗⃗ +BC ⃗⃗⃗⃗⃗ =AC ⃗⃗⃗⃗⃗ )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共起点). 2. 向量的减法:三角形法则(共起点,连终点,指被减,符号示例:OA ⃗⃗⃗⃗⃗ −OB ⃗⃗⃗⃗⃗ =BA⃗⃗⃗⃗⃗ ). 3. 平行向量:(1)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又叫共线向量,向量a ,b ⃗ 平行记作a //b⃗ . (2)向量共线定理:a //b ⃗ (a ≠0⃗ )⇔存在唯一实数λ,使b ⃗ =λa .(3)推论:①平面内A,B,C 三点共线⇔AB⃗⃗⃗⃗⃗ //AC ⃗⃗⃗⃗⃗ ⇔存在唯一实数λ,使AB ⃗⃗⃗⃗⃗ =λAC ⃗⃗⃗⃗⃗ . ②若OA⃗⃗⃗⃗⃗ ,OB ⃗⃗⃗⃗⃗ 不共线,OP ⃗⃗⃗⃗⃗ =xOA ⃗⃗⃗⃗⃗ +yOB ⃗⃗⃗⃗⃗ ,则P,A,B 三点共线⇔x +y =1.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 1⃗⃗⃗ ,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e 1⃗⃗⃗ +λ2e 2⃗⃗⃗ .不共线向量e 1⃗⃗⃗ ,e 2⃗⃗⃗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5. a 与b ⃗ 的数量积(或内积):(1) a ∙b ⃗ =|a ||b ⃗ |cos θ,其中θ为a 与b ⃗ 的夹角〈a ,b ⃗ 〉,θ∈[0,π]. (2)a ∙b ⃗ 的几何意义:数量积 a ∙b ⃗ 等于a 的长度|a |与b ⃗ 在a ⃗ 方向上的投影|b ⃗ |cos θ的乘积.6.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 向量的加减法:设a =(x 1,y 1),b ⃗ =(x 2,y 2),则a ±b ⃗ =(x 1±x 2,y 1±y 2). (2) 向量的数乘:设a =(x,y),λ∈R ,则λa =(λx,λy).(3) 两点求向量:设A(x 1,y 1),B(x 2,y 2),则AB ⃗⃗⃗⃗⃗ =OB ⃗⃗⃗⃗⃗ −OA ⃗⃗⃗⃗⃗ =(x 2−x 1,y 2−y 1).(4) 向量的数量积:设a =(x 1,y 1),b ⃗ =(x 2,y 2),则a ∙b ⃗ =|a ||b⃗ |cos θ=x 1x 1+y 1y 2. (5) 平行: a //b ⃗ (a ≠0⃗ )⇔存在唯一实数λ,使b ⃗ =λa ⇔x 1y 2−x 2y 1=0. (6) 垂直:a ⊥b ⃗ ⇔a ∙b ⃗ =0⇔x 1x 1+y 1y 2=0. (7) 长度:设a =(x,y ),则|a |=√a 2=√x 2+y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 (x 1,y 1),B (x 2,y 2),则|AB |=|AB ⃗⃗⃗⃗⃗ |=√AB ⃗⃗⃗⃗⃗ ⋅AB ⃗⃗⃗⃗⃗ =√(x 2−x 1)2+(y 2−y 1)2. (8) 夹角:cos θ=a⃗ ∙b ⃗ |a ⃗ ||b ⃗ |=1212√x 1+y 1⋅√x 2+y 2.7. 三角形的重心:△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x 1,y 1),B(x 2,y 2),C(x 3,y 3),G 为△ABC 的重心⇔GA ⃗⃗⃗⃗⃗ +GB ⃗⃗⃗⃗⃗ +GC ⃗⃗⃗⃗⃗ =0⃗ ⇔G(x 1+x 2+x 33,y 1+y 2+y33).8. 物理应用:①力、速度、位移的合成与分解用向量的加减法,三力F 1⃗⃗⃗ ,F 2⃗⃗⃗⃗ ,F 3⃗⃗⃗⃗ 平衡⇔F 1⃗⃗⃗ +F 2⃗⃗⃗⃗ +F 3⃗⃗⃗⃗ =0⃗ ;②物体在力F 作用下产生位移s ,则力F 所做的功W =F ∙s =|F ||s |cos θ,其中θ为F ,s 的夹角. 六、解析几何1. 直线斜率公式:k =tan α=y 2−y 1x 2−x 1(α≠π2,直线两点坐标P 1(x 1,y 1),P 2(x 2,y 2),x 1≠x 2,).2. 直线的五种方程:(1)点斜式:y −y 0=k(x −x 0) (直线过点P(x 0,y 0),且斜率为k ).(2)斜截式:y =kx +b (直线斜率为k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 (3)两点式:y−y 1y2−y 1=x−x 1x2−x 1(已知直线上两点P 1(x 1,y 1),P 2(x 2,y 2),且x 1≠x 2,y 1≠y 2).(4)截距式:x a +yb =1 (a,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且a ≠0,b ≠0)(5)一般式:Ax +By +C =0 (其中A,B 不同时为0). 3. 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1)若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则①l 1||l 2⇔k 1=k 2,b 1≠b 2;②l 1⊥l 2⇔k 1k 2=−1.(2)若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①l1||l2⇔A1B2−A2B1=0且A1C2−A2C1≠0(即不能重合);②l1⊥l2⇔A1A2+B1B2=0;4. 两点距离公式:已知两点坐标A(x1,y1),B(x2,y2),则|AB|=√(x1−x2)2+(y1−y2)2.5. 点线距离公式:已知点P(x0,y0),直线l:Ax+By+C=0,则P到l的距离d=00√A2+B2.6. 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其中圆心为(a,b),半径为r).(2)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其中D2+E2−4F>0,圆心(−D2,−E2),半径r=√D2+E2−4F2).7.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若点P(x0,y0)到圆心(a,b)的距离d=√(a−x0)2+(b−y0)2,圆半径为r,则①d>r⇔点P在圆外;②d=r⇔点P在圆上;③d<r⇔点P在圆内.8.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若直线l:Ax+By+C=0与圆(x−a)2+(y−b)2=r2,圆心到直线距离为d,则①d>r⇔相离⇔Δ<0;②d=r⇔相切⇔Δ=0;③d<r⇔相交⇔Δ>0.9. 两圆位置关系:若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O1O2|=d,则①d>r1+r2⇔外离⇔4条公切线;②d=r1+r2⇔外切⇔3条公切线;③|r1−r2|<d<r1+r2⇔相交⇔2条公切线;④d=|r1−r2|⇔内切⇔1条公切线;⑤0<d<|r1−r2|⇔内含⇔无公切线.10. 圆的切线方程求法:(1)过圆上一点P(x0,y0)求切线方程,先根据切点P与圆心的连线垂直于切线,求出切线斜率k,再用点斜式写出切线方程.(2)过圆外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y0=k(x−x0),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3)已知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kx+b,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必有两条切线.七、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1)圆柱:S=2πr(r+l),其中r为底面半径,l为母线长,侧面积为S侧=2πrl.(2)圆锥:S=πr(r+l),其中r为底面半径,l为母线长,侧面积为S侧=πrl.(3)圆台:S=π(r12+r22+r1l+r2l),其中r1,r2为上、下底面半径,l为母线长,侧面积为S侧=π(r1l+r2l).(4) V柱体=Sh(S是柱体的底面积,ℎ是柱体的高);V锥体=13Sh(S是锥体的底面积,ℎ是锥体的高);V台体=13(S′+√S′S+S)ℎ(S,S′分别是台体的上、下底面积,ℎ是台体的高).(5)球体:若球的半径是R,则其体积为V=43πR3,其表面积为S=4πR2.(6)解球的相关问题的常用方法:若球的半径为R,球的截面圆半径为r,球心到截面的距离为d,三者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则R=√r2+d2.特别地,长方体的外接球直径等于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2. 常用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定理:①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③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④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⑤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⑦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 ⑧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⑨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八、数列1.数列的通项a n 与前n 项的和S n 的关系:a n ={S 1, n =1S n −S n−1,n ≥2 (其中S n =a 1+a 2+⋯+a n ).2.等差数列:(1)定义:a n −a n−1=d (d 为常数,n ≥2).(2)通项公式:a n =a 1+(n −1)d =a m +(n −m)d =dn +a 1−d(n ∈N ∗). (3)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a n )2=na 1+n(n−1)2d =d 2n 2+(a 1−12d)n .(4)角码和定理:若{a n }为等差数列,且m +n =p +q(m,n,p,q ∈N ∗),则a m +a n =a p +a q ,特别地, 当m +n =2p 时,a m +a n =2a p . 3.等比数列:(1) 定义:a n a n−1=q (q 为常数且q ≠0,n ≥2).(2)通项公式:a n =a 1q n−1=a m q n−m =a 1q⋅q n (n ∈N ∗).(3)前n 项和公式:S n ={a 1(1−q n )1−q=a 1−a n q 1−q,q ≠1,na 1,q =1.(4)角码和定理:若{a n }为等比数列,且m +n =p +q(m,n,p,q ∈N ∗),则a m ∙a n =a p ∙a q ,特别地,当m +n =2p 时,a m ∙a n =a p 2. 4.若{a n }是等差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求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使用“错位相减法”. 5.“裂项相消法”常用公式:1n(n+k)=1k (1n−1n+k),√n+√n+k =1k(√n +k −√n).九、不等式1. 不等式常用性质:(1)a >b ⇔a −b >0 (作差比较法) . (2) 若a >0,b >0,则a >b ⇔ab >1(作商比较法) . (3)倒数性质:若ab >0 (即a,b 同号),则a >b ⇔1a<1b.2. 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或<0)(a ≠0),Δ=b 2−4ac >0时,如果a 与ax 2+bx +c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a 与ax 2+bx +c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 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穿根法:(x −x 1)(x −x 2)<0(x 1<x 2)⇔x 1<x <x 2;(x −x 1)(x −x 2)>0(x 1<x 2)⇔x <x 1,或x >x 2. 3. 重要不等式:若a,b ∈R ,则a 2+b 2≥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4. 基本不等式:若a >0,b >0,则a+b 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常用变式:ab ≤(a+b 2)2≤a 2+b 22(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5. 和或积求最值:若x,y >0,(1)若积xy 是定值p ,则当且仅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积定和最小);(2)若和x +y 是定值s ,则当且仅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s 2 (和定积最大). 十、概率与统计1. 古典概率计算公式:P(A)=A 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m 基本事件的总数n.2. 概率加法公式:若事件 A,B 为互斥事件,则A 或B 发生的概率为 P (A ∪B )=P (A )+P(B).3. 若事件A,B 为对立事件,则P (A )=1−P (B ).4. 概率乘法公式:事件A,B 为相互独立事件⇔A ,B 同时发生的概率P(AB)= P(A)·P(B).5. 用样本估计总体:(1)将样本的频率作为总体的概率估计值. 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就越精确.(2)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纵坐标为频率/组距,各小矩形的面积就是对应各组的频率,总和为1.6. 样本平均数:x=x1+x2+⋯+x nn =1n∑x ini=1;样本方差:s2=1n[(x1−x)2+(x2−x)2+⋯+(x n−x)2];样本标准差:s=√1n[(x1−x)2+(x2−x)2+⋯+(x n−x)2].7.变量的相关性:回归直线ŷ=b̂x+â必过样本中心点(x̅,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及结论必修1: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作A B ⊆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 2∈D ,且x 1 < x 2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三、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 (0a ≠)的性质1、顶点坐标公式:⎪⎪⎭⎫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1、幂的运算法则:(1)a m • a n = a m + n ,(2)nm nmaa a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5) n n nb a b a =⎪⎭⎫ ⎝⎛(6)a 0= 1 ( a ≠0)(7)n n a a 1=- (8)m n m na a =(9)m n m naa 1=-2、根式的性质(1)na =.(2)当na =; 当n,0||,0a a a a a ≥⎧==⎨-<⎩.4、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1对数的运算法则:(1)a b = N <=> b = log a N (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 (5)a log a N=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NM) = log a M -- log a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aNb b log log(10)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11)log a N =aN log 1(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例如:y = x 221x x y ==11-==x xy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 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1)xy N p =+.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 f x =,把使()0f x =的X 叫()y f x =的零点。

即 ()y f x =的图象与X 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有()()0f a f b ⋅<,那么()y f x =在区间(),a b 内有零点,即存在(),c a b ∈, 使得()0f c =,这个C 就是零点。

3.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给定精确度ε)(1)确定区间[],a b ,验证()()0f a f b ⋅<;(2)求(),a b 的中点12a bx +=(3)计算1()f x ①若1()0f x =,则1x 就是零点;②若1()()0f a f x ⋅<,则零点()01,x a x ∈ ③若1()()0f x f b ⋅<,则零点()01,x x 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若a b ε-<,则零点为a 或b 或(),a b 内任一值。

否 则重复(2)到(4)必修2:一、直线与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1212x x y y --(α ≠ 90°,x 1≠x 2)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 存在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 存在; (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1212,x x y y ≠≠) ;4)截距式 1=+bya x (0,0ab ≠≠)(5)一般式0(,0Ax By c A B ++=不同时为)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 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 1 P 2 | =()()221221y y x x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A x + B y + C = 0的距离:2200BA CBy Ax d +++=点00(,)P x y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d =则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点P 在圆内. 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 .1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 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 无公切线内含⇔⇔-<<210r r d .11.圆的切线方程(1)已知圆220x y Dx Ey F ++++=.①若已知切点00(,)x y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 当00(,)x y 圆外时, 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00()y y k x x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③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 kx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222x y r +=.①过圆上的000(,)P x y 点的切线方程为200x x y y r +=;②斜率为k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 kx =±二、立体几何 (一)、线线平行判定定理: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1、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三)、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判定定理: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五)、线面垂直判定定理1、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六)、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七).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八).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行. (九).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直. (十).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3)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 (十一).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该直线与面内任一直线垂直;(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十二).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三、空间几何体 (一)、正三棱锥的性质1、底面是正三角形,若设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 ,则有作PO ⊥底面ABC 于O ,则O 为△ABC 的中心,PO 为棱锥的高,取AB 的中点D ,连结PD 、CD ,则PD 为三棱锥的斜高,CD 为△ABC 的AB 边上的高, 且点O 在CD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