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药进程史,首席减肥专家告诉你减肥药背后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减肥药进程史,首席减肥专家告诉你减肥药背后的故

减肥药进程史,首席减肥专家告诉你减肥药背后的故事 1、减肥型苯丙胺类的问世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很难将食欲抑制剂减肥药和冰毒、迷幻药苯丙胺,联系起来。

实际上,一些食欲抑制剂和冰毒、苯丙胺迷幻药同属一个大家族;苯丙胺类兴奋剂。

事实上,在对减肥药的市场开发研究中,苯丙胺类兴奋剂一直是医药商人追逐的对象。

从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出现到以这种化学机构为母体改造出来的各种衍生物,都是以中枢食欲抑制作为主要的药理机制。

最初用于减肥目的而开发出来的药物就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

在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发展历史中,已经清楚地知道二者在减肥药历史中的地位。

在至今为止的减肥药物中,最为经典的减肥药就是苯丙胺的右旋体--右旋苯丙胺。

在以后的年代里,化学家们通过对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的结构改造,制造出来了一系列的药物,形成了以专门减肥目的而运用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即减肥型苯丙胺类兴奋剂。

目前的减肥药仍然是以食欲抑制作为主要的药理机制,这也是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作为减肥药的主要效果。

1 / 11

早在 20 世纪的 20 年代,药理学家就发现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的作用。

通过研究,他们发现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可以对人体下丘脑的摄食中枢产生抑制作用,而对饱食中枢没有作用,结果使用者的摄取食物欲望得到抑制,可以较长时期没有饥饿感。

另外,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能增强使用者的活动性,消耗大量的能量。

这样,使用者体内的脂肪细胞可以逐步消耗,达到减肥减低体重的目的。

一般来说,减肥药都具有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尤其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中枢兴奋性作用更为明显。

所以,药理学家不断对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结构进行改造,增强新化合物的中枢食欲抑制作用,减低中枢兴奋性作用。

这种改造的结果,出现了几种众所周知的减肥药--芬氟拉明(Fenfluramine、商品名Pondimin)、右旋芬氟拉明(Dexfenfluramine、商品名 Redux)和芬太明(Fentarmine)。

对于这几种减肥药的不良反应不论是临床医师还是使用者都没有足够的认识。

直到 1996 年,美国的临床医师才开始注意到这几种减肥药的危害。

1997 年美国的一家医疗机构首次报道芬氟拉明可以对使用者的心脏瓣膜造成严重的损伤。

---------------------------------------------------------------最新资料推荐------------------------------------------------------ 该报告称至少有 24 名患者在服用芬氟拉明和芬太明减肥药半年至一年后,患者的心脏二尖瓣和多个瓣膜出现严重的出血性坏死。

不少的患者需要进行一种称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手术治疗,即将人工瓣膜替代坏死的心脏瓣膜。

1997 年 8 月,美国 FDA 发现了更多的相同病历报道,在美国至少有 66 人因服用减肥药被确诊患有这种瓣膜损伤性疾病。

很快,美国 FDA 发出通令,要求收回这两种减肥药。

美国临床医师观察到的情况和美国 FDA 的举动影响了全球,世界各国也相继发出类似的通令,禁止使用含芬氟拉明和芬太明的减肥药。

虽然,芬氟拉明和芬太明被得到禁用,但现在使用的许多减肥药与芬氟拉明和芬太明一样,都属于中枢食欲抑制剂,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大家族的一员或同类物。

因此,如何评价现在使用的许多减肥药,仍然是临床医师密切关注的问题。

使用者也应该充分地知晓,学会很好地保护自己。

台湾卫生署报道台中医院近年来就陆续收治近十名服用减肥药后出现精神疾病的患者。

台中医院主治医师陈昭诚说,该院最近收治的十几名女性精神病患者都是自购服用成分不明的减肥药后,出现幻听、精神亢奋、被害妄想症等症状。

3 / 11

其中一名 20 余岁女性,服用泰国制成分不明的减肥药长达 2 年,刚开始服用时觉得精神很好,晚上不必睡觉,也不想吃东西,体重自然减轻;后来曾中断服药,但出现嗜睡等毒品戒断症状;最近一二个月以来,这名病人开始出现幻听,觉得耳边有人在跟她说话,怀疑家中被人偷装针孔摄影机,也认为同事背后说她坏话,因此和同事发生冲突。

家人发觉不对劲,带他求诊,被确诊为妄想型精神病。

然而家人却对她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患者并没有吸毒,只吃减肥药,经对患者服用减肥药后的尿液进行检验,发现呈苯丙胺反应。

这样才把真正的致病原因找到,原来是减肥药内含有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服用减肥药的同时,她不知不觉地染上了毒瘾。

2、、为芬-芬(Fen-Phen)的鸡尾酒式减肥药物登场传统减肥药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已经危害性已经逐步被消费者所了解,因此,寻找新型减肥药来替代苯丙胺类兴奋剂成为药商们追求的目标。

在这种寻找中,一种被称为芬-芬(Fen-Phen)的鸡尾酒式减肥药物登场。

芬-芬是指将芬氟拉明(即 Fen)和芬太明(即 Phen)配制在一起组成的减肥药。

药商们认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能达到更为有效的减肥效果。

当时,美国 FDA 从未批准过芬-芬的合法上市。

---------------------------------------------------------------最新资料推荐------------------------------------------------------ 不过曾经该机构允许临床医师自愿在处方中将其作为一种药物列出。

所以,芬-芬的使用被认为是无商标式。

1992 年,诺切斯特大学的米切尔医生和几位同事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使用芬-芬可能在体重减轻方面比其他节食、运动减肥方法更为有效,而且与早期采用过度运动减肥方法相比,似乎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芬-芬鸡尾酒式的药效可以达到彻夜难眠的效果。

1996 年美国就销售了 660 万片的芬-芬药片。

但到 1997 年夏季,玛亚诊所报道了 24 例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病例。

这些患者均有使用芬-芬鸡尾酒式治疗肥胖的既往史。

这提示在使用芬-芬与心脏瓣膜疾病之间存在关联。

1997 年 8 月,美国 FDA 发布的公众健康咨询中报告了玛亚诊所的发现,该文于 8 月 28 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对此, FDA 迅速做出反应。

1997 年 9 月要求药物制造商主动撤回右旋芬氟拉明和芬氟拉明。

但是, FDA 要求使用该二者药物的患者停止继续使用。

但是, FDA 并没有要求撤回该药物的第三种形式:

鸡尾酒式的药物。

5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