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博 物 馆 社 会 教 育 功 能 及 其 发 展 问 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其发展问题

王文娟

【内容摘要】博物馆作为以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社会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人类教育的终身学校。因此,探讨博物馆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博物馆如何配合和适应社会教育并形成互动,走出一条馆社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路,应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第二课堂

一博物馆职责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四项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它所承担的社会任务也是多方面的,是其他任何单一功能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收藏实物资料,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重任,一切业务活动的核心是传播交流信息和知识,使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和共享。教育学家认为,人们最关键的是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途径是学习,因而学校教育最重要。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懂得知识的运用,才能产生效果,因而社会教育也至为重要。人们把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定位于“教育”,以此作为最佳切入点。

其实我国博物馆教育一直服务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就是为了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905年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是为了“开发民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我国博物馆一直是使命型的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年)

典定义才提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国际博协新世纪的战略规划重提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历史使命,我国博物馆教育与社会变革紧密关系的经验,是应该重视和研究的。

二定位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社会职能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开始由传统的对收藏文物标本的看重,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博物馆。这一过程在国际博物馆界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60年代以后,博物馆学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研究“人”的学科汲取有用的成分居多,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已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西方博物馆开始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即由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向公众活动中心转化。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传统博物馆是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现代博物馆则是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态势;传统的博物馆侧重藏品的保护与研究,现代博物馆则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以社会发展促自身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国外的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通常都是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为人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上。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等手段,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吸引观众,引导公众来博物馆参观,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文化服务项目。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博物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公众与社会服务已成为当今博物馆的基本任务,国际博协远景规划规定:“虽然传统认为博物馆是文物收藏和文物保护的场所,但当代的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信息经济时代,中国的博物馆只有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变化,才能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状才会有所好转,如果还是“孤芳自赏”,钻进“象牙之塔”,就有被社会所冷落、遭时代所淘汰的危险。避免或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坚持贴近观众、贴切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加大对社会开放的力度。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先后有浙江、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了对全社会免票开放的新举措,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观众到馆率成倍地增长,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对博物馆界面向全社会开放作出了表率。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其发展问题

当今博物馆应该起到双重作用:在文化形态各异的社会中,博物馆怎样服务于不同的社会;怎样帮助人们创造一个对自身历史和文化充分了解,而能够面向未来的社会。博物馆面对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面对的观众也是不同层次的。因此,要以馆藏固定陈列为依托,以不同观众群的特点和形势教育为着眼点,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拓展服务平台。几年来,我们山西博物院在以上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开辟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与中小学校配合,组织学生们走进博物馆,结合教学内容和馆藏文物,向学生们详细讲解古代历史、传说故事、人类发展演变史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将“古代历史文物”“梦幻古蜀”等陈列内容,制成图版,深入到社会社区、大学校园、军区部队,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博物馆,感受文化与历史。三是配合形势和重大纪念活动,举办专题图片展,如“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山西图片摄影展”、“和平礼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礼品展”、“走进世博会图片展”等。

三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制约着我们博物馆或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由这些方式方法所产生的问题,则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足够认识

实际上,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鲜见,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于这样的课程。另外,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其丰富、广博而具体的内容。其具体体现就是我们平时所从事的历史知识、革命传统、自然科技等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绝不是和我们实际工作不相关联的“政治帽子”。正因为认识上的不清楚,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形式化色彩比较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以备上级部门检查或对外宣传,而很难真正实施教育的目的。

(二)缺乏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经常能看到学校在结合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参观博物馆。而博物馆也有结合学校教学大纲设计的面向各门课程的参观教学活动。利用博物馆藏品实施教学,比坐在课堂上用抽象概念的教学更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教育效果也会更显著。

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延伸做得很不够。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国内的博物馆大

多在晚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活动的,而国外的博物馆则会在晚间举办各种教育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