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
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
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
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
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
“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
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
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
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
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浅论清朝茶文化特征
浅论清朝茶文化特征作者:李飞邓薇赵佩蓓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2年第6期李飞,邓薇赵佩蓓(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清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其茶文化不仅具有继承和发扬前代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特征。
清代茶文化较之前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茶叶的栽培和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使得茶叶的种类繁多,而且清代的品饮方法也得到创新,新的饮茶器具也不断涌现。
而且茶馆作为一种平民活动的场所,发展之快,使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文人茶文化占主导地位向平民饮茶文化转变并成为最终的主流。
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清朝茶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清朝;茶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0-0162-03一、中国的茶文化及其历史发展中国的茶文化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至博大精深,从其起源到现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延伸,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
然而茶文化发展到清代,则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
[1] 101清代茶文化虽然沿袭和传承了前代的茶文化道路,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和特征。
什么是茶文化?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茶文化是一种集发现、种植和利用茶作为食品、饮品、礼品、贡品和祭品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的统称。
[2] 3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人们所食的茶、饮的茶以及习俗等都是有不同之处的。
因此,茶文化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传播性以及区域性的特点。
[5] 205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茶文化也不例外。
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娱乐、宣传教育、社会传承、商品价值等功能。
[2]6-7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和研究的价值,也是值得人们传承和不断发展发扬的。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这个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气息。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
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第一篇: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其一。
一、明代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
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茶文化第六章明清茶文化
– 茶与茶具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茶与茶具外在物质上 的紧密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相互关联。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上出现铭文。
• 时大彬:“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 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 “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 于世流,不污于时俗。”
–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 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 陆树声《茶寮记·六·茶侣》说:
– “翰乡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 轶世味者。”
中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国
• 许次纾《茶疏·论客》曰:
茶
– “宾朋杂沓,只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 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
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
文
– “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
•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 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茶谱》——朱权。《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 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 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 来真茶渐少,假茶日多;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 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知道了。
唐宋明清茶叶的发展及品饮方式
章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鎏金银镡子
鎏金银茶托
系链银头箸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章 Nhomakorabea宋代点茶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 饼茶碾碎成粉末,置碗中,以沸水冲点入碗,。注水时,一手执茶瓶, 一手抓特制的茶筅,不断搅动茶汤,使茶汤成乳液状,表面泛起白色泡 沫,水乳交融,渐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即可。 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汤 水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 称为“咬盏”。
章
明代茶文化
(二)饮茶方式的转变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茶谱》 《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 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 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朱权(1378—1448年) 明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1)茶—— “有裨于修养之道”的一种方式。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3)清饮之风
茶唐 宋
明
艺清 茶 文 化
章
七字诗 茶(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煮茶
唐人直接将茶置釜中煎煮,通过煮茶、 救沸、育华产生饽沫以观其形态变化。通 常要经过三个步骤。
清饮之风。
主张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遂其自然之性”。 创造了自饮茶以来所未有的“茶灶”。茶灶以藤包扎, 后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表示逆境守节 的意思。 朱权在茶具上多有省俭,黜金银不用而代之以竹、木、 石等物,使茶又回到了清俭的轨道上来。
简述茶文化的特点
简述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
茶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结合:茶文化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
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茶叶、茶具、茶艺等,精神层面则包括茶道、茶德、茶俗等。
茶文化通过物质载体来传达精神内涵,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地域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茶叶产地和茶文化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雅俗共赏:茶文化具有高雅的一面,也有通俗的一面。
茶道、茶艺等茶文化活动,往往与诗词、书画、音乐等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展现出高雅的品味。
同时,茶文化也深入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表现出通俗的一面。
国际影响:中国的茶文化对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当地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以上是茶文化的特点的一些主要方面,这些特点使得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论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
课程:茶叶营养与保健学院:中药学院班级:中药资源与开发12班姓名:喻境琏学号:1206508155 日期:2014年5月24日论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一)茶文化内涵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所谓茶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而在明清时期得到普及。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茶文化的发展相对曲折,而且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终结于此时期。
(二)明代茶文化的特点明朝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饮茶史发生重大变革、开启后世新观的关键时期。
散茶取代团饼茶开始流行。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昭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而改变了贡茶的茶型,从而使散茶得以发展而团饼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与此相适应地,散茶瀹饮法和清饮之乐也逐渐取代点茶技艺和斗茶游戏而成为新的饮茶方式。
这些变革推动了我国的散茶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创新而使得明代在制茶方面达到了传统工艺高峰。
茶壶成为最常使用的茶具。
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流行,直接在壶中泡饮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茶具开始简化,茶洗和茶壶成为新的茶具出现。
尤其是紫砂茶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艺术风格而受到世人大力追捧;此外,紫砂壶艺在茶壶的实用价值外开辟出了另一片属于精神需求和艺术追求的茶文化新天地。
明代的茶学著作刊印是古代以来最繁荣的时期。
明代茶书可考者不下50余种,在数量上稳居我国历朝历代之首,且其内容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所有方面。
此外,文人士子形成了“茶人集团”,在知茶善品之余所推崇的清净知止、淡泊浮利的境界涵养,清雅不俗的生活模式以及恬静随性、明心见志的性灵态度将历史上文士以茶言志的气氛托举到了最高峰。
明代的茶馆出现了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局面。
茶文化交流会发言稿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举办这场茶文化交流会。
茶,作为我国国饮,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在此,我深感荣幸能代表主办方发表一番讲话。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起源于我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在古代,茶就被视为一种神奇的饮品,具有养生、治病、提神等功效。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茶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起源阶段:茶最初作为药用植物,被我国古代先民发现。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2. 发展阶段: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茶道、茶艺等茶文化形式应运而生。
茶馆、茶楼遍布城乡,茶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3. 繁荣阶段: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繁荣。
茶具、茶艺、茶诗、茶画等茶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茶艺表演、茶艺比赛、茶文化研究等活动层出不穷,茶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道、茶艺、茶诗、茶画等茶文化形式逐渐成熟,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茶文化的魅力。
一、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和、敬、清、寂”四字精神。
茶道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陶冶情操,如何追求内心的平和。
二、茶艺茶艺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泡茶、品茶、赏茶等环节。
茶艺讲究泡茶的技巧,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形。
通过茶艺,人们可以感受到茶的美,体验到茶文化的韵味。
三、茶诗茶诗是茶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以茶为题材,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茶诗既有咏叹茶的美,也有抒发人生感悟。
茶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人文茶道和中国茶学
人文茶道和中国茶学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人文茶道和中国茶学作为研究茶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文茶道和中国茶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茶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文茶道人文茶道是指将茶艺与文化相融合,以茶为媒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它强调以茶会友、以茶思考、以茶修身的理念,追求茶道的内涵和修养。
人文茶道注重茶艺的美学价值和礼仪仪式,强调茶艺的精致和传统精神。
起源于唐代的人文茶道最早由茶叶作为药物,逐渐发展成为饮用茶的一种方式。
宋代陆羽的《茶经》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他在书中提出了“以茶为药,饮茶酒之法,论水火之意,识茶之道”的观点,为后来的茶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茶道在宫廷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对于茶道礼制、茶具的研究和茶席的布置有了更为精细的规范。
人文茶道在现代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人们对于茶道的研究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现代社会中,人文茶道活动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展示文化的平台,茶艺师的技艺和心境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二、中国茶学中国茶学是以茶叶为研究对象,研究茶叶的种植、制作、品评、营养价值、茶文化等知识的科学学科。
它综合运用植物学、化学、生物学、农学、食品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探讨茶叶的栽培、发酵、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茶学起源于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茶叶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于茶叶的分类、品质和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后来的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宋明清时期,茶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茶学体系。
现代的中国茶学发展迅速,对于茶叶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在茶叶的分类研究中,茶叶被划分为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饮茶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茶文化。
茶,作为我国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文化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在古代就被人们认识并用于药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茶逐渐从药用走向饮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先秦时期:茶作为药用植物,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2. 秦汉时期:茶开始从药用转向饮品,逐渐普及。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兴起,文人墨客纷纷以茶会友,品茗论道。
4. 唐代:茶文化达到鼎盛,茶道、茶宴、茶诗等茶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5. 宋元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道、茶具、茶艺等逐渐完善。
6. 明清时期:茶文化逐渐走向民间,茶馆、茶艺馆等遍布城乡。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茶道: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强调内心的平和、尊重他人、关爱自然。
2. 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品茶的艺术,包括选茶、泡茶、品茶、闻香等环节。
3. 茶具:茶具是泡茶、品茶的必备工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
4. 茶诗:茶诗是茶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对茶的情感和感悟。
5. 茶德:茶德是指茶人的道德品质,包括诚信、谦逊、敬业、敬业等。
三、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茶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 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茶文化代表团纷纷来华交流,我国茶文化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 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茶产业发展带动了茶文化产业的繁荣,茶艺馆、茶馆、茶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3. 茶文化教育普及:茶文化教育逐渐走进校园,茶艺、茶道等课程受到广泛关注。
4. 茶文化研究深入:茶文化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学者们对茶文化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深入研究。
明清饮茶文化及特色
明清喝茶文化及特点茶类的新发展宋元期间,除贡茶仍旧采纳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获得了较宽泛的普及。
但明朝早期,贡茶仍旧采纳福建的团饼,此后,明太祖朱元璋以为,纳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命令罢造“龙团”,改良芽茶。
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约束,促使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明朝茶业在技术改革、各样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众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
生产加工技术的不停完美据相关资料显示,明清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犹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
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之外,还采纳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生殖技术。
别的,在清朝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秀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纳了压条生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期间在耕种施肥,栽种要求上更为精美,在克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别的,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征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
从制茶技术看,元朝《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好,但尚大略,明朝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渐渐超出了蒸青方法。
品类的多样化因为工艺技术的改良,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众多。
宋朝时的著名散茶寥寥可数,文件中说起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
可是,到了明朝,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 97 种之多,绝大部分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余茶类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包含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
青茶,也称乌龙茶,是明清时第一创办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
红茶首创年月和青茶同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件来看,其名最初见之于明朝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
到了清朝此后,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
在福建地域,还形成了时间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幽香等很多名品。
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图 2文会图》 《 宋 徽宗赵佶甚 嗜茶 , 并著有 《 大观茶论》 其 以“ , 阴阳相 济 , 则 茶之滋 长得其宜” “ 、谷粟 之于肌 , 丝臬之于寒 , 虽庸人 孺子皆知 , 常需 而 日用 , 以岁 时之遑遽 而可 以兴 废也 。至若茶 之为物 , 不 善 瓯 闽之 秀气 . 山川之灵 禀 。 钟 祛襟 涤滞 , 清导和 , 致 则非庸人 孺子 之可得而知矣 。冲淡简洁 , 高致静 . 韵 则非遑遽 之时而好 尚矣 。” 唐寅的《 事茗 图》 等 段落 分别论 述 了茶 的知识 以及 茶 与人 的精神 世 界之 间 的关 系 。《 大观茶论》 中所谈及的 “ 、和”“ ”“ ”“ ” 清”“ 、淡 、简 、静 不仅 体 明末清初 , 茶文化发展 鼎盛 , 渐 由民间饮茶文 化演变 出茶 逐 现 了宋徽宗本 人的茶道思想 .也是 中国茶道精神 内涵 的最早 概 俗与茶礼。随着封建科举 制度 的推行和朝堂 的腐败 , 越来越多 的 有志之士对现实失去信 心和希望 , 喜欢饮茶 以明志 . 民泡茶馆 市 括。 除此 以外 . 民间 “ 斗茶 ” 活动 的盛 行也对 茶文 化的发 展起 了 的嗜好使得茶馆演变 为各行各业好茶 之人的聚集地 .茶馆文化 是清代社会形势 的真实写照与浓缩 , 茶馆文化 开始发展至 高潮 。 积极 的推动作用 。 “ 斗茶” 又为“ 。 茗战” 是我 国古代 以竞赛 的形 式集 体品评茶 品质 然而 . . 此时的茶文化仅 限于 闲玩 且 日渐市 民化 , 原先茶 人饮茶 的 优劣 的一种活动 . 即人们常说 的“ 品茗大会 ”如 图 3 。宋人 唐庚 高洁情操与理论精髓亦逐渐被抛弃 。 ( ) 清朝末年 , 国家饱受帝 国主义摧残 , 社会 动荡不安 。 百姓民不 在 《 茶记》 斗 中关 于“ 斗茶 ” 的记 载 :政 和二年三 月壬戌 , 三君 “ 二 子相 与斗茶 于寄傲斋 , 为取龙塘水 烹之第 其 品 , 予 以某为 上 , 某 聊生 。茶文化从文人引领的时代彻 底地结束 , 饮茶主体 由文人向 次之 ” 宋徽宗的《 ; 大观茶论》 亦有相关记 载 :天下之士 , 志清 平 民转化 。 “ 励 在此 时期 . 中国传统的茶 道精神 和制茶技艺不断衰退 , 正 也便有 了民间 “ 早晨 开门 白 . 为闲暇修 索之玩 . 碎玉锵 金 , 竟 莫不 啜英咀华 , 筐策 之精 , 茶文化精髓 自此陨落 然而 . 因如此 . 较 争鉴别裁之 。” 由此可见 。 斗茶多 为文人志士 以作 消遣或是 闲士 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的著名说法 , 我国茶文化开始正式走 向 斗富 的手段 。 千家万户 。随着茶与人们 生活的 日趋紧密 , 茶文 化的主要精神开 始被茶俗文化替代。饮茶 、 赏戏 、 会友等“ 茶馆文化 ” 大兴。 由此可见 , 明清时期 . 国茶文化总体呈现曲折发展态势 , 元 我 茶文化 的性质 由文人 茶向百姓茶演变 、 特征 由“ ” 雅 转变为 “ ” 俗 。 随着清末 国家的衰败 . 传统茶文化精髓亦随之 日渐纤 弱
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_何雪涓
2012年10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Oct.2012第28卷第5期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College Vol.28No.5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何雪涓,陶忠(普洱学院科技处,云南普洱665000)[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萌芽于两晋,兴于唐,盛于宋,饮茶深入人心。
而明清时期则是茶文化南北民族大碰撞,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茶叶生产,饮茶方法,茶文化精神都起了深刻变化。
通过对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初步探究,阐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中的茶类、茶具、饮茶方法以及品饮过程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明清茶文化;散茶;茶具;茶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2)05-0055-04明清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表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的精深。
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加工多元化,饮茶简约化,并由此出现的茶书、茶具以及由此派生的茶道精神,都是最深刻的。
一、明清时期茶类的改革与发展宋代之后,蒙古人统治中原,在这时期,仍以团茶进贡,蒙古人是少数游牧民族,饮茶讲究简约化,更偏爱散茶,在民间尤以倾向“重散略饼”。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他深刻理解农民的辛苦和团饼茶制作的艰难,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
后人于此评价甚高:“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
……按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
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朱元璋的这一改革,从统治阶级的本意,是通过轻徭薄赋体恤民力的措施,表面的目的是把社会生产恢复发展起来,以稳定新建立起来的政权。
但是,这一举措客观上破除唐宋以来形成的团茶、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散茶的蓬勃发展,乃至饮茶简约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浅谈中国茶文化的论文3浅谈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茶文化海外交流的兴盛时期,对东西各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与思想基础。
本文首先从茶学研究及文化特色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而后概括了该时期茶文化在东西各国传播发展的情况,最后则归纳了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指出各国茶文化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都有其共性与特性,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特点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
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
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
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如何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1.传说时期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形成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朝齐世祖下令祭品只用蔬菜、干果、茶。
文人学士力纠奢华之风,恢复勤俭社会风气。
以茶养廉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丝绸之路使茶传播到国外:陆路、海路。
该时期巴蜀之地成为中国茶叶的摇篮。
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句反映成都一带,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茶具﹔后一句反映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这样的专门茶叶市场。
3.兴盛时期:唐代陆羽《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佛教兴盛,禅茶一味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茶马古道茶叶种植面积大大提高,茶市交易繁荣中国茶道传向日本、高丽及东南亚各国4.鼎盛时期:宋代①茶叶种植面积比唐扩大2~3倍,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②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具讲究。
③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宋徽宗等著名茶人。
④北方气候转寒,茶叶经济中心由长江中下游南移至闽南、闽北、岭南一带。
政府设立专门的茶榷管理市场,茶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⑤宋代制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
5.成熟时期:明清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为散茶,烹煮茶道发展为泡茶道。
明清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
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
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一起来看看。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⑴茶类的新发展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
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
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⑵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
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
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⑶品类的多样化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
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
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茶文化ppt课件
05
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与中华文化的 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茶文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茶叶中还含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 碱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 、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叶的保健功能
茶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多种生物活性,有助于预防和辅 助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癌症等。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够加速人体新 陈代谢,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
劳的作用。
茶叶中的茶多酚还能够降低血脂 、血糖,有助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02
茶的种类与特点
绿茶
01
总结词
未经发酵的茶,色泽鲜绿,口感清爽鲜美。
02
详细描述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古老的品种,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 干燥。由于未经发酵,绿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口感 清爽鲜美,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等功效。
红茶
总结词
全发酵的茶,色泽红润,口感醇厚甘甜。
详细描述
03
茶艺与茶道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的定义
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 泡茶、品茶、茶具展示等环节, 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
神内涵。
茶艺表演的流程
茶艺表演通常包括备器、净具、 投茶、注水、出汤、分茶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和要求。
茶艺表演的技巧
茶艺表演者需要掌握泡茶技巧, 如水温、注水方式、浸泡时间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 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下面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茶道。
中国茶道的特点中国茶道源远流长,萌芽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在明代时有一定的改革,兴盛于清代,自成一统。
中国茶艺既是饮茶艺术,也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含了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系列过程和技艺方法。
中国茶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接待宾客的一种礼俗。
中国茶艺包含有对茶叶的品尝评比技法和操作艺术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时对周围环境的领略等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般而言,中国的茶艺程序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等内容。
品茗前先要择,整个过程讲究茶壶与茶杯的雅俗一致。
传统上一般的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大多为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各种意境。
从地理方位上分有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性茶艺表达形式,其中主要以南区(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地区)最为突出。
从历史上分有六个时期,即汉唐时期为官品、宋代时期为文品、明清时期为艺品、民国时期为质品、新中国70年代时为杂品、现今则为视品。
从生活方式上分有宫廷、民俗、文士、雅术四种类型。
中国茶道的历史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其一。
一、明代
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
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
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溯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走上了繁荣之路。
宜兴紫砂茶具的制作,相传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当时宜兴东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尊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选取当地产的紫砂细砂,用手捏成圆坯,安上盖、柄、嘴,经窑中焙烧,制成了中国最早的紫砂壶。
此后,有个叫龚(供)春的家僮跟随主人到金沙寺侍卖,他巧仿老僧,学会了制壶技艺,所制壶被后人称为“供春壶”,视为珍品,有“供春之壶,胜如白玉”之说。
供春也被称为紫砂壶真正意
义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壶大师。
到明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后又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壶中妙手”。
当时有许多篇名文人都在宜兴定制紫砂壶,还题刻诗画在壶上,他们的文化品味精和艺术鉴赏也直接左右着制壶匠们,如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著名文学家赵宦光等,都在宜兴定制且题刻过。
明代人崇尚紫砂壶几近狂热的程度.“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周容《宜瓷壶记》),“一壶重不数两,价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可见明人对紫砂壶的喜爱之深。
三是为茶著书立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是最早为茶著书立说的国家,明代达到又一个兴盛期,而且形成鲜明特色。
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权于1440年前后编写《茶谱》一书,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陆树声在《茶寮记》中,提倡于小园之中,设立茶室,有茶灶、茶护,窗明几净,颇有远俗雅意,强调的是自然和谐美。
张源《茶录》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
精、燥、洁,茶道尽矣。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茶道真谛。
明代茶书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整理、阐述和开发,创造性和突出贡献在于全面展示明代茶业、茶政空前发展和中国茶文化继往开来的崭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响至今。
明代在茶文化艺术方而的成就也较大,除了茶片、茶画外,还产生众多的茶歌、茶戏,有几首反映茶农疾苦、讥讽时政的茶诗,历史价值颇高,如高启的《采茶词》等。
二、清代
清代沿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现念,其茶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
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肉食为主,进人北京成为统治者后,养尊处优,需要消化功效大的茶叶饮料。
于是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等,深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喜爱,有的用于泡饮,有的用于熬煮奶茶。
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一生与茶结缘,品茶鉴水有许多独到之处,也是历代帝王中写作茶诗最多的一个,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茶。
民间大众饮茶方法的讲究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摄泡”。
当时,人们泡茶时,茶壶、茶怀要用开水洗涤,并用干净布擦干,茶杯中的茶渣必须先倒掉,然后再斟。
闽粤地区民间,嗜饮功夫茶者甚众,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
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市场上有六大茶类出售,人们已不再单饮一种茶类,而是根据各地风俗习惯选用不同茶类,如江浙一带人,大都饮绿茶,北方人喜欢喝花茶或绿茶。
不同地区、民族的茶习俗也因此形成。
二是茶叶外销的历史高峰形成。
清朝初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量从我国运销茶叶,使我国茶叶向海外的输出猛增。
茶叶的输出常伴以茶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英
国在16世纪从中国输入茶叶后,茶饮逐渐普及,并形成了特有饮茶风俗,讲究冲泡技艺和礼节,其中有很多中国茶礼的痕迹。
早期俄罗斯文艺作品中有众多的茶宴茶礼的场景描写,这也是我国茶文化在早期俄罗斯民众生话中的反映。
三是茶文化开始成为小说描写对象。
诗文、歌舞、戏曲等文艺形式中描绘“茶”的内容很多。
在众多小说话本中,茶文化的内容也得到充分展现。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中言及茶的多达260多处,咏茶诗词(联句)有10多首,它所载形形色色的饮茶方式、丰富多彩的名茶品种、珍奇的古玩茶具讲究非凡的沏茶用水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记述和描绘最全面的。
它集明后期至清代200多年间各类饮茶文化之大成,形象地再现当时上至皇室官宦、文人学士,下至平民百姓的饮茶风俗。
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多年,资本主义入侵,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传统的中国茶文化日渐衰微,饮茶之道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趋于简化,但这并非是中国茶文化的完结。
从总趋势看,中国的茶文化是在向下层延伸,这更丰富了它的内容,也更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中,城市乡镇的茶馆茶肆处处林立,大碗茶摊比比皆是,盛暑季节道路上的的茶亭及善人乐施的大茶缸处处可见。
“客来敬茶”己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六大类茶。
最后,对于茶叶营养与保健这一门选修课,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和文化,也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一定认识,而对于这门课程的选修也感觉没什么问题,有一点就是老师您让我们品尝各种茶的时候场面有点混乱,一堆学生拥挤在上面,导致有的同学没能品尝到,这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听取一下,谢谢。
[参考文献]
[1] 《茶的起源及传播》中华美食网
[2] 《论茶文化》
[3] 百度百科、百度问问、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