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呼吸系统
遇到雨季就泛滥,特异功能是用肠子呼吸,人称“气候鱼”
遇到雨季就泛滥,特异功能是用肠子呼吸,人称“气候鱼”童年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回忆起童年总是充满了乐趣,我还记得在我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每年我们家都会从这条河里面捕捞上一些小鱼,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水质污染,所以河水也特别的清澈,这些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这些小鱼提供了栖息的场地,现如今即便是再次回到农村老家,尽管河仍然在那里,但是河里面却再也看不到这些鱼的身影了,那时除了鱼还能抓到一种动物,这种动物的名字叫做泥鳅,很多人都爱吃泥鳅,甚至会特意购买泥鳅来吃,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泥鳅,我们共同来聊一聊这种动物。
泥鳅浑身圆圆的,身体不大,身体表面有一层粘液,滑溜溜的,泥鳅还有胡须,胡须还很多,一共有五对,泥鳅的头很尖,嘴巴很小的样子,颜色看起来是黑灰色的,如果用手抓是很难抓得住的,泥鳅其实属于鱼类的一种,小时候抓泥鳅特别有趣,泥鳅这种鱼类的多少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到了连雨天,泥鳅就会特别的多,这时就是抓泥鳅的好时节了,可以说泥鳅遇到雨季就泛滥,这个时候我们一家人就会准备好捕捉泥鳅的工具,一起出发抓泥鳅了。
往往这个时候一抓一个准,我们都会满载而归。
泥鳅这种鱼特别有特色,那就是泥鳅的呼吸方式很奇特,我们知道一般鱼类都是依靠鱼鳃进行呼吸的,可是泥鳅这种鱼类却不同,泥鳅不止能够用鱼鳃进行呼吸,泥鳅的皮肤也能够呼吸,还有一个特殊的呼吸部位是肠子,它们最大的特异功能就是用肠子进行呼吸,它们平时在一些河水的底层生活,如果水流过快是不会有泥鳅的,它们一般生活在静止的水中,或者水流特别缓慢的地方,如果水中氧气含量不足的时候,泥鳅就会用肠子进行呼吸,这也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们最为一种小型鱼类,平时以一些更小的动物为食。
泥鳅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通过泥鳅的状态来知晓气候,泥鳅对于气候特别的敏感,如果是在雨季的时候,泥鳅就很多,也很活跃,而如果气候干旱的时候,泥鳅就会躲起来,如果到了冬季,泥鳅还会钻进泥里面冬眠,所以说泥鳅是气候鱼,对气候反应特别的灵敏。
泥鳅属于鱼类吗
泥鳅属于鱼类吗
泥鳅是鱼,泥鳅是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
泥鳅有鳃,通常在水里是用鳃呼吸的,只是当水里氧气含量不足的时候会浮到水面张开口吞食空气,通过口腔粘膜呼吸,而我们看到泥鳅在离开水以后依然没有死,那是因为泥鳅皮肤可以分泌粘液,保持皮肤湿润,这样就可以通过皮肤呼吸。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
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
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
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泥鳅摄食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也取食浮游动物。
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弃掉,边吃食、边寻找、边移动。
1。
活泥鳅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泥鳅的内部结构,掌握鱼类解剖方法。
2. 观察和描述泥鳅的器官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3. 理解鱼类生理特点,为后续生物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材料1. 活泥鳅若干条2. 解剖剪3. 解剖盘4. 水平解剖镜5. 纱布6. 纸笔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活泥鳅放在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观察其外部形态。
(2)在解剖镜下,用解剖剪沿腹中线剪开腹部,将内脏器官暴露出来。
2. 解剖观察(1)消化系统a. 观察泥鳅的口和咽,了解其摄食和吞咽过程。
b. 观察泥鳅的胃,了解其消化功能。
c. 观察泥鳅的肠,了解其吸收和排泄过程。
(2)呼吸系统a. 观察泥鳅的鳃,了解其呼吸过程。
b. 观察鳃丝,了解其气体交换功能。
(3)循环系统a. 观察心脏,了解其跳动和血液流动情况。
b. 观察动脉和静脉,了解其血液分布。
(4)神经系统a. 观察脑,了解其控制作用。
b. 观察脊髓,了解其传递神经信号的功能。
(5)生殖系统a. 观察雄性泥鳅的精巢,了解其生殖功能。
b. 观察雌性泥鳅的卵巢,了解其生殖功能。
3. 记录实验结果(1)将解剖观察到的器官系统及特点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2)在实验报告中附上实验照片,以便更好地展示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消化系统泥鳅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胃、肠等器官。
其中,胃位于消化道前端,呈囊状,主要起到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
肠较长,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
2. 呼吸系统泥鳅的呼吸系统由鳃组成,位于身体两侧。
鳃丝丰富,有利于气体交换。
泥鳅通过鳃丝吸收水中的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循环系统泥鳅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和静脉。
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结构,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器官。
动脉和静脉负责血液的输送和回流。
4. 神经系统泥鳅的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位于头部,负责控制泥鳅的运动、摄食和生殖等行为。
脊髓位于脊柱内部,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中班科学有趣的泥鳅
泥鳅的繁殖方式
泥鳅的繁殖季节
泥鳅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和夏 季,水温适宜时繁殖活动较为频
繁。
泥鳅的产卵方式
雌性泥鳅在繁殖季节会产卵于水底 或水生植物上,雄性泥鳅则会释放 精子使卵受精。
泥鳅的孵化
受精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会 孵化出幼苗,幼苗会随着水流漂浮, 最终在合适的环境中定居生长。
泥鳅的食物链位置
泥鳅养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养殖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习俗
在一些地区,泥鳅被视为吉祥物,常 被用于祈福、驱邪等民俗活动。
泥鳅的保护现状
野生资源保护
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 泥鳅野生资源面临严重威胁,需 要加强保护措施。
人工养殖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泥鳅人工养 殖业发展迅速,但需要注意养殖 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
泥鳅的食物来源
泥鳅是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广泛, 包括水生植物、藻类、昆虫、小鱼虾 等。
泥鳅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泥鳅通常处于食物链的中下层,既可 能成为其他大型鱼类的食物,也是一 些小型鱼虾的重要食物来源。
03 泥鳅的有趣之处
泥鳅的游动方式
泥鳅的游动方式非常独特,它们通过扭动身体和尾部来前进,这种游动方式被称 为"侧身游动"。这种游动方式使得泥鳅能够在水中快速灵活地穿梭,非常适应水 中的环境。
泥鳅的生存智慧
泥鳅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鱼类,它们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 境中生存。例如,在沼泽、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水域中都 可以看到泥鳅的身影。
泥鳅也有很多独特的生存策略。例如,它们可以通过改变 身体的颜色和质地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躲 避天敌。此外,泥鳅还能够利用自身的粘液来保护身体不 受伤害,并利用粘液来捕捉食物。
养泥鳅赚钱各有妙招
养泥鳅赚钱各有妙招养泥鳅赚钱各有妙招。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抓泥鳅有办法,养泥鳅有绝招,同样做养殖,为什么有大有小?是技术出了问题,还是有意为之?泥鳅大家都喜欢吃,不仅美味,还营养滋补,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吃泥鳅的人就更多了,泥鳅市场自然也活跃起来,对于养殖户来说,养殖什么样的泥鳅赚钱?怎么养才能赚钱呢?同样养泥鳅,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能看到,方法和理念不同,养殖出来的泥鳅就不一样,有人喜欢养大,有人喜欢养小,不过不管怎么样,只要找准了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打通销售渠道就能获得养殖效益。
摄影组这次来到了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王海村,这里有一种个头大且生长速度快的大鳞副泥鳅。
当地最受欢迎的吃法就是红烧泥鳅。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每日农经》20171225养泥鳅赚钱各有妙招)接下来专业人士就带您一起去会一会这位大鳞副泥鳅!大鳞副泥鳅也称台湾泥鳅,是一种鱼类,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
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
适应生活水温为10-30℃,最适宜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泥鳅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用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呼吸系统简直高级得很呢!不过它的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
台湾泥鳅个大肉肥,养殖周期仅为四个月,卖价高,市场空间大,因此,很多人都跃跃欲试,但是在养殖过程中要是不用心,那是不行的。
解建胜养殖湾泥鳅已有10年,养的非常不错,那他有什么养殖秘诀呢?第一个秘诀:深水养殖传统的泥鳅养殖池深度1米深,他把养殖池深度增加到1.5-2米,深水养殖泥鳅数量可增加一倍,养殖效益也翻了一番。
第二个秘诀:少食多餐在饲喂方法上,谢建胜也是独俱特色,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每天饲喂6-8次,每一次喂六到七成饱,这样可以保证泥鳅肠道的健康,更有利于吸收,养殖过程中的病害也少。
第三个秘诀:中药材喂泥鳅在泥鳅饲料中添加中药材三黄散,三黄散具有清热泄火、保护肠胃的作用,可以提高泥鳅的免役力,保持健康成长,养出好泥鳅。
泥鳅的生活习性特点
泥鳅的生活习性特点
泥鳅属温水性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多栖息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域,通常生活在水的底层,有时喜钻入泥中,喜中性和偏酸性的泥土。
泥鳅不仅能利用鳃呼吸,还能够利用皮肤和肠呼吸。
用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
泥鳅的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它能钻出水面吞吸空气,经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后,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它对缺氧环境的抵抗力,远胜于其它的养殖鱼类。
因此,它是一种增产潜力很大的养殖鱼种。
据密封装置实验,在水中溶液氧低达0.46毫克/升-0.48毫克/升时,泥鳅才开始死亡。
池养情况下,缺氧时泥鳅会游至水面吞食空气,进行肠呼吸,因而,即使溶氧低于0.16毫克/升,仍可安然无恙。
泥鳅的生活习性特点
泥鳅的生长水温范围在13摄氏度-30摄氏度,最适水温为25摄
氏度-27摄氏度,当水温降至5摄氏度-6摄氏度以下,或者夏季水温高达34摄氏度-35摄氏度以上,甚至天旱水干时,它都会潜入10公分-30公分的泥层中进行“休眠”。
在休眠期间,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稍有少量水分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
泥鳅善逃逸,春夏季节涨水时,池壁稍有漏洞,-夜之间就会逃走。
因此,养殖泥鳅,务必加强防逃管理,进、出水口一定要有防逃设备。
鱼类呼吸系统
鳃的呼吸动作
口张开 口腔增大
鳃盖缘膜关闭
口关闭 口腔缩小
鳃盖缘膜打开
鳃结构
鳃结构
鳃丝是氧气交换场所; 鳃丝还有排泄代谢废物和参与渗透压调节的机能。
鳃:逆流交换机制(80%以上氧气被摄入血液中)
7
为什么鱼类离开水后很快会死亡?
鱼类靠鳃呼吸,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鱼类血红蛋白需在特定压强溶解水中氧分子。
人水下自由生活可以实现吗?
人造仿生鳃
8
The end.谢谢!鱼类--呼源自系统水--向往鱼水关系
毛主席曾说: 人民群众是水,共产党人是鱼, 没有水,鱼是活不了的,而党 离开了群众,也就不会存在。 水可以没有鱼,鱼不能没有水。
3
呼吸器官类型
鳃:主要水中呼吸器官
皮肤:鳗鲡、弹涂鱼、鲇鱼等 肠管:泥鳅等 口咽腔粘膜:黄鳝等 鳃上器官:乌鳢、斗鱼、攀鲈等 鳔:肺鱼等
鱼类的呼吸和适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食物来源:如食物种类、食物数量 等
繁殖策略:如繁殖方式、繁殖周期 等
鱼类呼吸和适应进化的意义
提高生存能力: 适应不同的生 活环境,提高
生存几率
促进物种进化: 呼吸和适应的 进化促进了鱼 类的物种多样
性
维持生态平衡: 鱼类的呼吸和 适应进化有助 于维持生态系
统的平衡
研究价值:鱼类 的呼吸和适应进 化历程对于研究 动物进化和生物 多样性具有重要
选育优良品种:了解鱼类的呼 吸和适应机制,有助于选育优 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环境保护:了解鱼类的呼吸和 适应机制,有助于保护水生生 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鱼类呼吸和适应 的未来展望
鱼类呼吸和适应研究的前沿问题
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的呼吸和适应机制 探讨鱼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等环境变化 研究鱼类呼吸和适应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 探讨鱼类呼吸和适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渔业、污染等
鱼、深海龙鱼等
鱼类呼吸和适应 的进化历程
鱼类呼吸方式的进化历程
最初的呼吸方式:通过皮 肤和鳃进行呼吸
进化出肺:部分鱼类进化 出肺,可以在空气中呼吸
适应深水环境:深海鱼类 进化出特殊的呼吸系统,
如鳔和鳃
适应极端环境:某些鱼类 进化出特殊的呼吸方式, 如泥鳅的肠呼吸和弹涂鱼
的皮肤呼吸
鱼类适应能力的进化历程
鱼类呼吸的适应性
鱼类的呼吸系统:鳃,用于在水中获取氧气 适应性:根据生活环境和水质不同,鱼类的呼吸系统有所差异 例子:淡水鱼和海水鱼的呼吸系统结构不同,以适应不同的盐度和水质 进化:鱼类的呼吸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生存能力
鱼类的适应能力
泥鳅的解剖实验报告
泥鳅的解剖实验报告实验背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水域中。
它的身体细长而柔软,在水中游动灵活。
由于泥鳅的身体结构特殊,我们进行了解剖实验,以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实验目的- 了解泥鳅的内部器官构造和特点- 掌握解剖实验的基本操作材料与设备- 泥鳅- 麻刀- 剪刀- 手套- 实验台- 解剖针- 塑料盖板- 镊子实验步骤1. 在实验台上准备好所需材料与设备,并戴上手套。
2. 取一条泥鳅放在塑料盖板上。
3. 使用麻刀在泥鳅的腹部划开一条缝隙。
4. 用剪刀沿着缝隙将泥鳅的腹部完全切开,并剪断泥鳅的两只鳍。
5. 使用镊子轻轻将剖开的腹部两侧的皮肤向两侧撕开,并针对需要解剖的器官进行处理。
实验结果外部形态泥鳅的身体呈流线型,长而柔软,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
头部前端有一对触须,尾部扁平。
泥鳅的体表覆盖着黏液,以适应在水中的游动。
内部器官1. 器官整体观察:打开泥鳅的腹部,可以看到一系列器官依次排列。
泥鳅具有鳃,呼吸器官位于泥鳅的头部和躯干之间。
鳃的形态鲜明,条状排列。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泥鳅的心脏、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2. 心脏:泥鳅的心脏位于腹腔中央,是红色的椭圆形结构。
它是负责泥鳅体内循环的重要器官。
3. 消化系统:泥鳅的消化系统包括嘴、食道、胃、肠等。
由于消化系统位于泥鳅的腹腔内,需要仔细操作才能观察到。
嘴部位于泥鳅的头部前端,用于摄取食物。
食道贯穿整个身体,与胃相连。
4. 泌尿系统:泥鳅的泌尿系统由肾脏、膀胱和肛门等组成。
肾脏是泥鳅的排泄器官,在腹腔内靠近脊椎的两侧。
泥鳅的膀胱位于腹部,用于储存尿液。
肛门则是将废物排出体外的通道。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泥鳅的解剖实验,我们对泥鳅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泥鳅的身体呈流线型,适应在水中的游动。
在泥鳅的内部,我们观察到了鳃、心脏、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重要器官。
这些器官的配合和功能协调,使泥鳅能够在水下生活。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解剖实验的基本操作,也深入了解了泥鳅的解剖学知识。
小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小泥鳅,是一种常见于淡水河流中的小型鱼类,体型短小,皮肤柔软光滑,深受广大渔民和游客钟爱。
它们生活在水中,虽然体型微小,但却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小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泥鳅的特点:1.身长短小。
小泥鳅的身长一般只有7-12厘米左右,但其胖短的身形却很有特点。
2.身体扁平。
小泥鳅的身体呈扁平形状,顶部凸出,两侧稍微收紧。
3.软性皮肤。
因为小泥鳅的身体比较短小,所以一般情况下皮肤比较柔软。
4.咽喉吸口。
小泥鳅的口腔呈吸盘状,能够将食物紧紧地吸住,非常方便。
5.出水呼吸。
小泥鳅在水中呼吸主要通过皮下血管和肠部摄氧,而在氧气的供应不足时也能通过泛气管和肛孔呼吸水面空气。
小泥鳅的生活习性:1.温度适应范围大。
小泥鳅能够适应各种水体温度,从低至0度到高至30度都能够生存。
2.食性广泛。
小泥鳅是杂食性动物,以病虫害为食,同时也吃其他小型鱼类和植物碎片等。
3.繁殖能力强。
小泥鳅的生殖能力非常强,每年能够繁殖多次,每次产卵的数量多达数千颗左右。
4.喜欢栖息在侵蚀岸边陡峭的中小型河流和湖泊中,小泥鳅的生活空间主要是靠着侵蚀岸边的泥沙生长和存在。
5.群居生活。
小泥鳅同其他同伴组成群体,经常在同一个区域生活,当遇到外来威胁时,以群体形式来防御,大大增加了其生存的概率。
6.潜伏习性。
因为小泥鳅的身体短小,所以它们喜欢藏在石头缝隙、水草团中等地方潜伏,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总的来说,小泥鳅作为淡水鱼类的一种,它们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生活习性,在淡水环境中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
同时,小泥鳅也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在保护野生渔业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适当地控制其捕捞量,保护小泥鳅这种珍贵的生物资源。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
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
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
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
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
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
一般多为夜间摄食。
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泥鳅鱼的繁殖方法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4 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 月还可产卵。
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最适水温为22一28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 5 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 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 1 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作者:冯爱明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简述了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养殖条件、苗种来源、鳅苗放养、日常管理以及其相关病害与防治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泥鳅养殖户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与防治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前言泥鳅是一种低脂肪而高蛋白的水产品,被称为“水中人参”。
其属于鲤形目的鳅科,为一种底层温水性鱼类。
最适生活水温在25~28℃,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5℃时,分别进入淤泥中度夏或者小冬眠。
泥鳅抗逆性强,呼吸方式有3种,可以通过鳃、皮肤和肠进行呼吸。
昼伏夜出,如果水中氧气不足就会浮上水面吞空气进行肠呼吸。
泥鳅食性广,可以采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硅藻等小型藻类、腐殖质和植物碎片等。
在泥鳅幼苗阶段(1 养殖条件国内以池塘养殖为主,这就要求池塘水源充足,在保持适量淤泥的基础上维持良好的水质。
池塘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优点有:日照时间长,利于水中藻类等植物生长,提供自然饵料;在东南风的作用下,加速水面溶氧;池塘施工效率高,养殖操作方便快捷。
其宽应为长的3/5,并且池底应有一定坡度以方便清池。
商品鳅池塘的面积在1000~4000m2为宜,而苗种的培育池则应该在500~2000m2之间。
池塘深度为1~1.2m,水深应保持在0.3~0.5m,若使用配合颗粒浮性饵料则应使用浅塘,若使用硬颗粒商品饲料则可以加大水深。
总体而言,水深过大不利于泥鳅生长,因为底层容易发生缺氧且浮游生物数量减少。
为了防治泥鳅逃逸,应该在池塘周围设置密眼网等防逃设施,网下端应埋入池底硬土下30cm左右,水面之上高出40cm。
2 苗种来源与鳅苗放养2.1 苗种来源如果想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就必须考虑苗种的稳定供应问题,这就需要配套的泥鳅鱼苗繁育基地或者泥鳅鱼种培育基地。
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建设自己的苗种养殖设施,或者从专业的人工繁殖机构获取苗种,从而保持鳅苗的稳定供应。
台湾泥鳅形态结构及雌雄个体形态差异研究
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台湾泥鳅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其形态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研究台湾泥鳅雌雄形态个体差异。
结果表明,胸鳍长和腹鳍长雌雄个体差异显著,胸鳍长/头长、腹鳍长/头长可用方程描述:①胸鳍/头长:雌鱼=0.601﹢4.9532,雄鱼=1.4409﹣7.6062;②腹鳍/头长:雌鱼=0.4681﹢3.0679,雄鱼=0.7351﹢2.8372。
关键词台湾泥鳅;形态结构;雌雄差异台湾泥鳅形态结构及雌雄个体形态差异研究韦汉英1朱瑜2*覃栋明21.广西大化县水产管理站,广西大化530800;2.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南宁530000近年来,台湾泥鳅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产量逐年增长,已成为市场的常见种类。
但台湾泥鳅外形与泥鳅极为相似,不易区分,台湾泥鳅雌雄外形也比较相似。
为了快速和准确区分台湾泥鳅和泥鳅,以及区分台湾泥鳅的雌雄个体,便于生产和销售,本文对台湾泥鳅形态结构及雌雄差异进行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从广西水产畜牧学校水产养殖实训基地养殖的台湾泥鳅中,随机抽取113尾进行形态特征测量。
1.2方法1)测量。
量度性状用游标卡尺测量,测量项目有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吻端至背鳍长、吻端至臀鳍长、吻端至胸鳍长、吻端至腹鳍长、胸鳍长、腹鳍长。
各项测量标准如下:全长,从鱼的最前端至尾鳍末端的水平长度;体长,从鱼体最前端至尾鳍基部的水平长度;体高,从鱼体背缘至腹缘最大垂直距离;头长,从吻端到鳃盖后缘的水平长度;吻长,从吻端至眼前缘的水平长度;尾柄长,从臀鳍基部末端至尾鳍基部的水平长度;尾柄高,尾柄最小垂直高度;胸鳍长,胸鳍的最长长度;腹鳍长,腹鳍的最长长度;吻背长,吻端至背鳍起点的水平长度;吻腹长,吻端至腹鳍起点的水平长度;吻臀长,吻端至臀鳍起点的水平长度。
可数性状有须、鳃耙、咽喉齿、背鳍条数、臀鳍条数、脊椎骨数。
2)内部解剖构造。
用解剖刀解剖鱼体,观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泥鳅的解剖实验报告
泥鳅的解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泥鳅外部形态的观察,熟悉泥鳅外部形态的特征,掌握泥鳅的外部测量方法,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编制检索表的技巧;正确识别常见泥鳅。
2.通过对泥鳅内部构造的解剖和观察,熟悉泥鳅躯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3.学习泥鳅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1.不同种类泥鳅样品,泥鳅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2.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镜、培养皿、直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乳胶手套;3.甲醛、酒精、乙酸乙酯、乙醚。
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一)泥鳅外形的观察与测量1.泥鳅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全长:自问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体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不包括腮膜)的长度躯干长:由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长度尾长:由肛门至尾部基部的长度吻长:由上领前端至眼前缘的长度口裂长:吻端至口角的长度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尾柄高:尾柄最低处的垂直高度2.体型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不规则型3.口式前口式、下口式、上口式4.鳍与鳍式(1)奇鳍:背鳍、尾鳍、臀鳍(2)偶鳍:胸鳍、腹鳍鳍的结构鳍式:一般用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数日。
鳍式中的半字线代表鳍棘与鳍条相连,逗号表示分离,罗马字或阿拉伯字中间的一字线表示范围。
鲻鱼:D.VI,1-8;AIII-8;P.16-17;V.1-5;C,145.侧线与鳞式侧线:躯体两侧从腮盖后缘到尾部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鳞式:侧线鳞数与=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二)内部解剖与观察解剖步骤1.将泥鳅置于解剖盘,腹部向上,用手术刀在肛门前与体轴垂直方向剪一小口。
2.使泥鳅左侧向上侧卧,自肛门向背方剪到脊柱,沿侧线下方前至鳃盖后缘,再至鳃盖后缘剪至下颌。
泥鳅的呼吸系统
泥鳅的呼吸系统
如果把一些泥鳅养在小水桶里,隔不了多久,你就会发觉泥鳅在小水桶里上下翻滚,同时桶内会出现许多气泡。
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泥鳅除了同其它鱼类一样用鳃呼吸以外,还能用肠子呼吸。
当水中缺氧时,泥鳅若仍用鳃呼吸,就满足不了生命的需要。
这时泥鳅就暂时把肠子作为呼吸器官,用来代替鳃的呼吸。
泥鳅的肠子又直又短,把食道和肛门连通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管,薄而透明,上面布满了毛细血管。
这样的肠子既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又起到了代替鳃进行呼吸的作用。
当水中含氧量不足的时候,泥鳅就时不时地将头冒出水面,用嘴深深地吸进一口空气,然后迅速钻到水底。
空气被吞到肚子里进入肠子后,肠壁上的血管就汲取了其中的氧气,剩下的气体和从血液中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则由肛门排到水里。
这时,水面上就会冒出许多气泡。
农村俗话“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泥鳅”知道什么意思吗?
农村俗话“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泥鳅”知道什么意思吗?
小时候,农村有很多的池塘,夏季干旱的时候就可以去里面挖泥鳅,但是人们却很少吃。
那个时候树林里面也有很多的斑鸠,因为身上肉少不受人待见,只是把捉泥鳅和打斑鸠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
然而农村的老人有句话这么说: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泥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泥鳅在西欧地区,人们称呼它“气候鱼”。
因为不仅可以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一旦水中缺氧,就会跃出水面用口吞入空气。
遇到夏季干旱的时候,便会钻入泥土中,仅仅依靠少量的水分就能存活,全靠肠呼吸来维持生命,是不是非常的神奇?
农村老人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泥鳅,指的两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特别是泥鳅,由于肉质细嫩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属于大补之物,适宜各类人群食用,一向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特别是与豆腐一起,更是人间美味。
而斑鸠对于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都不陌生,甚至小时候都抓过。
斑鸠怕冷,平日栖息在山地或平原的树林,主要在树林边缘、耕地附近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寒冷的时候就迁至平原。
由于肉质细嫩,口感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与泥鳅其名。
可惜现在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生态恶化,在农村已经很难发现这两者的踪影。
有人通过人工养殖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口感肯定与小时候的相差甚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的呼吸系统
如果把一些泥鳅养在小水桶里,隔不了多久,你就会发觉泥鳅在小水桶里上下翻滚,同时桶内会出现许多气泡。
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泥鳅除了同其它鱼类一样用鳃呼吸以外,还能用肠子呼吸。
当水中缺氧时,泥鳅若仍用鳃呼吸,就满足不了生命的需要。
这时泥鳅就暂时把肠子作为呼吸器官,用来代替鳃的呼吸。
泥鳅的肠子又直又短,把食道和肛门连通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管,薄而透明,上面布满了毛细血管。
这样的肠子既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又起到了代替鳃进行呼吸的作用。
当水中含氧量不足的时候,泥鳅就时不时地将头冒出水面,用嘴深深地吸进一口空气,然后迅速钻到水底。
空气被吞到肚子里进入肠子后,肠壁上的血管就汲取了其中的氧气,剩下的气体和从血液中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则由肛门排到水里。
这时,水面上就会冒出许多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