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隶书 郭休墓志

合集下载

欧阳询《姚辩墓志》(不缺页)

欧阳询《姚辩墓志》(不缺页)

欧阳询《姚辩墓志》(不缺页)其他版本缺少六页,共394字。

天枢费心寻找后补齐,但不如其余页数清晰打印即约得原大,此帖原拓无存,此为翻刻本,但刻工不错简介《姚辩墓志》,虞世基撰,欧阳询正书。

万文韶镌。

志目又称《姚辩墓志》、《姚恭公墓志铭》、《左光禄大夫姚辩墓志》、《左屯卫大将军姚辩墓志》、《隋故左屯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姚恭公墓志铭》。

文见严可均《全隋文》卷十四(《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十月二十一日入窆万年县。

著录首见朱长文《墨池篇》卷十七,武亿《授堂金石一跋》卷四所见为“近人重刻”: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十记宋时重刻本“一石二面”,“多讹字落字。

高三尺三寸,广一尺五寸。

三十二行,行四十二字”。

欧阳询结衔“太常博士”。

志主姚辩(546-6ll),宇思辩(武威人,官至左屯卫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大业七年三月十九日(《隋书》卷三《炀帝上》记“三月丁亥”即初二日)卒,年六十六(赠左光禄大夫,谥曰“恭”。

宋趙明铡督鹗浤坑洝吩弧暗谖灏偃/隋屯衛大將軍姚辯墓誌/虞世基撰/歐陽詢書/大業七年十月”。

趙明沼朱栋纤逦髁值缐j碑中曰“余家蔵隋姚辯墓誌-元夀碑/皆率更(欧阳询,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在大業中為博士時所書”。

姚辯其人,隋書無傳,僅煬帝紀曰“三月丁亥/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將軍姚辯卒”云云(下附原文?)。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四十錄有隨故左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姚恭公墓誌銘全文,可補隋書無傳之漏。

墓銘記姚辯“大業七年三月遘疾/十九日薨於京兆郡/春秋六十有六…其年十月癸醜朔二十一日葬”云云,知是墓銘撰並書於大業七年無疑。

又:是銘“隨”字帶“辵(chuò,即“辶”)”,為隋碑尟(xiǎn)見也,此亦可旁證“文帝受禪後/以魏-周-齊不遑寧處惡之/雖去辵而但書隋字”之說是為一辯。

古“隨/隋”二字有通叚多例,不贅述。

又:墓銘前題“廩軍內史侍郎虞世基撰文/太常博士歐陽詢書丹”;末屬“萬文韶刻字”。

中国经典墓志简介(四)

中国经典墓志简介(四)
书 ,2 2 行 ,行2 3 字 。此志 “ 诠 ”字 漏 刻一 竖 成 “ 诊” 字 ,故 亦 有 金石 著 作著 录 为 “ 元 诊 墓志 ” 者 。原 石 沉
厚 坚细 ,质地 极 佳 ,写刻 俱精 ,欹侧 而 不 失清 雅 端 庄 之致 ,峻 拔而 无 刻露 尖 削之状 。
元显俊 ( 僬) 墓 志 , 北 魏 宣 武 帝 延 昌 二 年
北魏 《 司 马悦 墓 志 》 ( 局部 ) 拓 片
墓 志 当 中显得 丰 姿特 秀 、独 具 风神 ,是北 魏 墓 志 中的
左 秀右 共6 6 1 字 。志 文 书 法 精 整 圆熟 ,雍 容 尔雅 ,当属 魏 碑 精 品 。但 因 用笔 、结 字 多以侧 媚取 势 ,稍 有 “
之 典 型 。其 结 字取 横 势 ,点 画工稳 匀 称 ,转 折处 内 圆 枯 ”之感 。
外 方 ,起 笔 出锋 而 多变 ,于 严 谨 的楷 法 中时 兼行 书 笔 意 ,布局 清朗 ,意 态 闲静潇 洒 ,有 大家 之风 。
( ( 元诠 墓 志 ,全称 魏使 王 墓 志 铭》 ,北 魏 延 昌元 年 ( 5 1 2 年 )刻 ,民国六 年 ( 1 9 1 7 年 )于河 南 洛 阳 出土 。现 藏 上海 博 物 馆 。有 翻 刻 。石 高 8 0 厘米 ,宽7 6 厘 米 。魏 楷
( 5 1 3 年) 刻 ,民国六年( 1 9 l 7 年) 于 河 南 洛 阳 城 北 后
海 资 村 北 出 土 。 墓 志 形 制 独 特 , 出土 初 由 金 石 学 者
傅 增 湘 购得 ,后 藏 于 京 师 博 物 馆 ( 前 国立 北 平 博 物 馆 ), “ 九 ・ 一 八”事 变后 , ( 《 元显俊 ( 儒) 墓 志 南 迁 到 国立 中 央 博 物 院 筹 备 处 。现 藏 南 京 博 物 院 。 有 翻 刻 。石 质 ,拓 高 8 2 厘 米 ,宽 5 0 厘 米 ,盖 高 7 2 厘

古代墓志铭

古代墓志铭

魏晋十六国南朝1 司马馗妻王氏墓志【志阳】惟晋太康三年十一月,我王皇妣大妃王氏薨。

纯三月,协榇于皇考大常戴侯陵。

王孝慕罔极,遂逊衮列,侍于陵次。

以营域不夷,乃命有司,致力于斯坑,役夫七千功。

天朝遣使临焉。

国卿一【志阴】令二,以统事。

既克其功,大祚宣流,上宁先灵,下降福休。

子子孙孙,天地相侔。

陇西国人造2刘宝墓志《刘宝墓志》,1974年3月山东邹城郭里镇独山村出土。

墓志为石碑形,下为长方形碑座,有卯榫,碑身直插座中。

碑长44、宽22、厚5.5、座高17厘米。

碑额圆形。

石灰岩石质,局部风化剥蚀,额题篆书“晋故”二字,下为隶书志文七行,行九字:“待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高平刘公之铭表。

/公讳宝,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二十九日”。

永康为西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康二年为公元301年。

刘宝籍贯“高平”,其地望在今邹城市西南郭里镇和微山县两城镇一带。

据《后汉书郡国志三》载“山阳郡辖高平”,本注曰:“侯国,故橐,章帝更名,有茅乡城。

”刘宝墓志是山东地区发现极少的西晋纪年墓志,其形状为石碑状,刻工精细。

志文布局自如,结体严谨,笔势古朴。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体演变的重要转折时期,经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变革,刘宝墓志的发现对研究魏晋时期墓志形制及书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墓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邹城博物馆。

3 温峤墓志祖济南太守恭,字仲让,夫人太原郭氏。

父河东太守衤詹,字少卿,夫人颖川陈氏,夫人清河崔氏。

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始安忠武公、并州太原祁县都乡仁义里温峤,字泰真,年四二,夫人高平李氏,夫人琅玡王氏,夫人庐江何氏。

息放之,字弘祖。

息式之,字穆祖。

息女膽。

息女光。

隋1北周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墓志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四月甲戌朔廿三日乙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殂谥曰武德皇后其月廿九日壬寅合葬于孝陵。

2李和墓志大隋使持节上柱国德广郡开国公李史君之墓志铭/公讳和,字庆穆,陇西狄道人也。

资料2

资料2

隶书之全解文章摘要:隶书也叫“史书”、“佐书”、“隶字”、“八分”,它的萌芽当在战国时期。

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隶出自古,非始于秦”的实证材料与断语。

及至魏晋,隶书的地位虽然依然重要,但隶书的书法成就较汉代则逊色不少。

隶书也叫“史书”、“佐书”、“隶字”、“八分”,它的萌芽当在战国时期。

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隶出自古,非始于秦”的实证材料与断语。

到了秦代,统一文字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统一隶书,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始皇时的竹简,可以说是秦代隶书的典型代表。

但是,秦代的隶书仍包含着许多篆书的成分,属于篆隶过渡的书体,叫“秦隶”或“古隶”。

进入汉代,隶书在秦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中的篆书意味逐渐减弱,隶书的特点日益明显,这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为代表。

直到西汉中晚期,隶书才发展为带波挑、波磔,结体呈横势扁方的今隶,建立了隶书的标准。

我们常说的隶书主要就是指今隶。

隶书在汉代定型之后,迅速成为汉代通行的官定标准书体。

由于官方提倡,文人重视,习书之风遂起,再加上东汉树碑立传之风特盛,故有汉一代,隶书成就空前绝后,产生了像《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一大批隶书经典作品。

这些隶书作品不但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促使汉代成为隶书发展史上的高峰。

及至魏晋,隶书的地位虽然依然重要,但隶书的书法成就较汉代则逊色不少。

隶书作品主要以继承为主,有《上尊号碑》、魏正始《三体石经》、《谷朗碑》、《爨宝子碑》等,其中《爨宝子碑》隶楷混杂,风古特出,尤可宝爱。

南北朝楷书大盛,隶书转衰,有北周赵文渊书《华岳颂》、《慕容恩碑》、东魏《道凭法师造像记》、北齐《慕姜公像碑》等作品传世,虽也各具特色,但其变化之美比之汉隶不逮远矣!唯有《好太王碑》融篆隶于一炉,最有特色。

隋代隶书的活力与生气逐渐泯灭,逐渐方整、规矩、程式化,虽有《杨畅墓志》、《牛晖墓志》等作品传世,但可取法者甚少。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 原帖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 原帖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原帖很抱歉,由于《曹全碑》全文较为冗长,且其原文并非为隶书书写,而是碑文的形式,因此我无法为您提供全文。

以下是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歌颂曹全的功德而立。

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阳县莘里村东出土。

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是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曹全碑》全文如下:【碑阳】君讳全,字景完,敦煌郡效谷人也。

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

秦汉之际,曹参以功封于清丘为侯,世祖朗陵侯辅助翼赞,皇汉四百有八载,运遭孝宣皇帝,圣皇高宗,则天稽古,宠章允符,金日磾观德于田蚧之时,黄丞相宣力于韩卢逐逡。

【碑阴】君高祖父敏,以孝景帝乙酉年,为曲城令。

仲祖父晤,以孝景帝甲辰年,为敦煌长史。

考敞,孝武帝延光四年,为沛相,莅事明理,显名诸夏。

春秋七十有三,遭王莽篡盗,适牧犍守将校尉鲍恢所。

上以厥功当兴,而艰于道路,以故旋驾之计未得逞,是用追录先功,并录二祖世食敦煌郡二千六百二十七顷,以五户二百人共一具牛,充为世祭。

复以故沛相亢礼未备,有阙不叙,以须更表,会遭兵戎且属岁荒,介狄不至八年之闲,暂有一见。

大曹君素有畜积金玉巨万,计与沛宗连比,未及更应该具上国之用,以故永无仑述之理。

正以戎轩方驾之会,而值王莽篡窃之灾,曾不须臾展共惟之效。

于时乘涅之君,不能修成上国之典仪以白到厥庸,是用大鸿胪奏状皇朝,具文而已。

会遭敦难之变,复见寇盗之益。

望绝四郊,晏温无几。

而君孤守后垒,营隔绝张掖之地,与首领争开酒之会。

意在羁縻,且以自固。

昔在秦焚书坑儒以绝圣人之术,建除二祖四辟故君无他之际,况复先觉早定同志者几何人斯时也盖与周之思想并在,为法垂世者也。

于戏!久阙大典不叙之封而又有力命之会也。

唯命长存而道不期而薄厚也。

亦以宣精阐化西海虞诩之徒诚心密会之式也。

盖西海虞诩之徒亦咸成所赖有也云尔。

其官属三署郎谒者从官给事黄门郎司马督营长千人领士七百人部曲司马百人百六掾属及五官掾功曹更始将军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州从事舍人自君敦煌长史已上十有一人假佐二吏并奉诏书十有三人故三署郎及从官十人奉诏书三十九人部曲长及丞司马二十人假佐二十三人故县相三人计奏书生八百七十一人皆当为君故宗亲外内昆弟也。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赵超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目錄前言凡例附:偽誌(包括疑偽)目錄漢馬姜墓誌(永平七年九月十日)銘文故左郎中鄧里亭侯沛國豐張盛墓記(元初二年)銘文繆宇墓誌(元嘉元年三月廿日)誌蓋銘文□通封記(延熹六年二月卅日)銘文故雁門陰館丞西河圜陽郭仲理槨銘(無年月)槨銘西河圜陽郭季妃槨銘(無年月)石槨題字三國(魏)魏故持節僕射陳郡鮑捐神坐(無年月)銘文魏故處士陳郡鮑寄神坐(無年月)銘文西晉張光磚誌(泰始元年)磚誌馮恭墓誌(太康三年二月三日)銘文王□墓誌(太康八年)銘文晉待詔中郎將徐君夫人菅(洛)氏之墓碑(永平元年二月十九日)碑陽額銘文碑陰蔣之神柩(元康元年六月十四日)碑志晉故處士成(晃)君之碑(元康元年七月十六日)碑額銘文陽平樂生柩銘(元康三年八月十七日)銘文棺柩銘文晉大司農關中侯裴祇墓誌(元康三年十月十一日)銘文誌陰晉故中書侍郎潁川潁陰荀(岳)君之墓誌(元康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誌蓋誌陽誌左側誌陰誌右側夫人宜成宣君郭(槐)氏之柩(元康六年)銘文徐文□墓誌(元康八年十月廿六日)銘文晉故武威將軍魏(雛)君柩銘(元康八年)碑陽碑額銘文碑陰晉賈皇后乳母美人徐(義)氏之銘(元康九年二月五日)碑陽碑陰左棻墓誌(永康元年四月廿五日)誌陽誌陰晉故沛國相張(朗)君之碑(永康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碑陽額銘文晉前尚書郎北地傅宣故命婦孫氏墓誌(永寧二年九月丙申)誌蓋銘文晉使持節侍中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幽州刺史驃騎大將軍博陵公太原晉陽王公故夫人平原華(芳)氏之銘(永嘉元年四月十九日)晉故尚書征虜將軍幽州刺史城陽簡侯樂陵厭次都鄉清明里石墓誌(永嘉二年七月十九日)誌蓋處士樂陵厭次都鄉清明里石定墓誌(永嘉二年七月十九日)銘文晉故使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征東將軍軍司關中侯劉(韜)府君墓誌銘文晉故大司農關中侯鄭舒夫人城陽黔陬劉氏墓誌誌蓋銘文東晉晉故豫章內史陳國陽夏謝鯤墓誌(太寧元年十一月廿八日)銘文晉故散騎常侍建威將軍蒼梧吳二郡太守奉車都尉興道縣德侯吳國吳張鎮墓誌(太寧三年)誌陽誌陰王興之墓誌(咸康七年七月廿六日)誌蓋銘文背面銘文琅耶顏謙婦劉氏墓誌(永和元年九月)銘文莫龍編侯墓誌(永和六年)磚誌晉故男子琅耶臨沂都鄉南仁里王閩之墓誌(昇平二年三月九日)銘文背面銘文晉故散騎常侍特進衛將軍尚書左僕射都亭肅侯琅耶臨沂王彬之長女字丹虎墓誌(昇平三年九月卅日)銘文孟府君墓誌(太元元年十二月十二日)銘文晉故衛將軍左僕射肅侯琅耶臨沂王彬繼室夫人夏金虎墓誌(太元七年正月廿一日)銘文晉故使持節都督江南交寧二州諸軍事建寧越嶲興古三郡太□南夷校尉交寧二州刺史成都縣侯霍使君像銘(太元十□年二月五日)誌文,書寫於墓室墻上壁畫後晉故豫州陳郡陽夏縣都鄉吉遷里附馬都尉朝□溧陽令給事中散騎常侍□琰墓誌(太元廿一年七月十四日)銘文濟陽圉蔡冰墓磚銘文陳留周叔宣母黃夫人墓磚銘文卞氏王夫人墓磚宋晉恭皇帝玄宮記(永初二年十一月七日)銘文宋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主劉(懷民)府君墓誌銘(大明八年正月甲申)誌蓋銘文宋故員外散騎侍郎明(曇)府君墓誌銘(元徽二年十二月廿四日)銘文齊齊故監餘杭縣劉(岱)府君墓誌銘(永明元年五月十三日)誌蓋銘文梁蕭融墓誌銘(天監元年十一月一日)誌蓋銘文梁桂陽國太妃(王纂韶)墓誌銘(天監十三年十一月十日)誌蓋銘文故侍中司空永陽昭王(蕭敷)墓誌銘(普通元年十一月廿八日)誌蓋銘文故永陽敬太妃(王氏)墓誌銘(普通元年十一月廿八日)誌蓋銘文梁故威猛將軍諮議參軍益昌縣開國男宋新巴晉源三郡太守程虔墓誌(太清三年二月廿八日)誌蓋銘文殘墓誌誌蓋銘文陳陳故衛(和)將軍墓誌銘(太建二年十一月)銘文後燕崔遹墓誌(建興十年)其一其二北魏萬縱□墓記(太延二年四月九日)銘文魚玄明之銘(皇興二年十一月十九日)銘文欽文姬辰之銘(司馬金龍妻)(延興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誌蓋銘文司馬金龍之銘(太和八年十一月十六日)碑額銘文使持節鎮北大將軍相州刺史南安王(元)楨墓誌(太和廿年十一月廿六日)誌蓋銘文元偃墓誌(太和廿二年十二月二日)誌蓋銘文太保齊郡王姓元諱簡墓誌(太和廿三年三月十九日)〔附:元簡妃常氏誌蓋〕誌蓋〔附:元簡妃常氏誌蓋〕蘇貫閨銘(太和廿三年六月二日)磚銘魏故元(弼)諮議墓誌銘(太和廿三年九月廿九日)誌蓋銘文持節征虜將軍汾州刺史(元)彬墓誌(太和廿三年十一月廿日)誌蓋銘蓋李詵墓誌(太和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誌蓋銘文魏故著作郎韓(顯宗)君墓誌(太和廿三年十二月廿六日)額銘文元泰安(諱定)墓誌銘(景明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誌蓋銘文侍中司徒公廣陵王(元羽)墓誌銘(景明二年七月廿九日)誌蓋銘文李氏墓誌(景明二年十一月十九日)誌蓋銘文太尉領司州牧驃騎大將軍頓丘郡開國公穆文獻公亮墓誌銘(景明三年六月廿九日)誌蓋銘文顯祖獻文皇帝第一品嬪侯夫人墓誌銘(景明四年三月廿一日)誌蓋銘文魏司徒參軍事元誘命婦馮氏誌銘(景明四年八月四日)誌蓋銘文魏故中常侍大長秋卿平北將軍并州刺史雲陽男張(整)君墓誌銘(景明四年十一月廿五日)誌蓋銘文崔孝芳之族弟墓誌銘(闕名)(正始元年正月廿一日)誌蓋銘文屯騎校尉建威將軍洛州刺史昌國子封(和突)使君墓誌銘(正始元年四月)銘文魏故使持節平北將軍恒州刺史行唐伯元(龍)使君墓誌銘(正始元年十月十六日)誌蓋銘文許和世墓銘(正始元年十二月十三日)磚銘魏故使持節城陽懷王元鸞(墓誌)(正始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誌蓋銘文元始和墓誌(正始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誌蓋銘文鄯月光墓銘(正始二年十一月廿七日)誌蓋銘文魏故假節龍驤將軍豫州刺史李(蕤)簡子墓誌銘(正始二年十二月廿四日)誌蓋銘文寇臻墓誌(正始三年三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步兵校尉千牛備身武衛將軍燕州大中正平北將軍燕州刺史寇(猛)君墓誌銘(正始三年十一月廿九日)誌蓋銘文故徵士奚(智)君墓誌(正始四年三月十三日)誌蓋銘文元思墓誌(正始四年三月廿五日)銘文元鑒墓誌(正始四年三月廿六日)誌蓋銘文故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安南將軍贈車騎大將軍領軍將軍揚州刺史高平剛侯(元嵩)之墓誌(正始四年七月十六日)誌蓋銘文故城陽康王元壽妃之墓誌(正始四年八月十六日)誌蓋銘文大魏征東大將軍大宗正卿洛州刺史樂安王(元緒)墓誌銘(正始四年十月三十日)誌蓋銘文張洛都墓誌(正始五年五月十七日)誌蓋銘文故侍中太傅領司徒公錄尚書事北海王(元詳)墓誌(永平元年十一月六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彭城武宣王(元勰)墓誌銘(永平元年十一月六日)誌蓋銘文魏尚書江陽王次妃石(婉)夫人墓誌銘(永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誌蓋銘文元德銘(永平二年十一月十一日)銘文魏黃鉞大將軍太傅大司馬安定靖王第二子給事君夫人王氏之墓誌(永平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魏故寧陵公主墓誌銘(永平三年正月八日)誌蓋銘文李道勝銘(永平三年正月廿四日)銘文周午記墓之銘(永平三年十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持節督豫州諸軍事討虜將軍漁陽縣開國子豫州刺史司馬悅墓誌(永平四年二月十五日)誌蓋元保洛銘(永平四年二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寧朔將軍固州鎮將鎮東將軍漁陽太守宜陽子司馬元興(諱紹)墓誌銘(永平四年十月十一日)誌蓋銘文魏故太尉府參軍事元(侔)君之墓誌銘(永平四年十一月五日)誌蓋銘文誌陰魏故弘農華陰潼鄉習仙里人楊範字僧敏墓誌銘(永平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華州別駕楊(穎)府君墓誌銘(永平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中散楊(阿難)君墓誌銘(永平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益州刺史樂安哀王(元悅)墓誌銘(永平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奉朝請封(昕)君墓誌(永平五年四月十三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驃騎將軍冀州刺史尚書左僕射安樂王(元詮)墓誌銘(永平五年八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北海王妃故李氏(元姜)誌銘(延昌元年八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征虜將軍河州刺史臨澤定侯鄯(乾)使君墓銘(延昌元年八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員外散騎常侍清河崔(猷)府君墓誌銘(延昌元年十一月廿八日)誌蓋銘文魏故處士元(顯)君墓誌銘(延昌二年二月廿九日)誌蓋銘文維皇魏故衛尉少卿謚鎮遠將軍梁州刺史元(演)君墓誌銘(延昌二年三月七日)誌蓋銘文魏故貴華恭夫人(王普賢)墓誌銘(延昌二年六月二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征虜將軍都督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孫(標)公墓誌銘(延昌二年九月五日)誌蓋銘文大魏揚列大將軍太傅大司馬安樂王第三子給事君夫人韓氏之墓誌(延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誌蓋銘文按□□□□將軍左中郎將元颺妻王夫人墓誌(延昌二年十二月四日)誌蓋銘文魏代揚州長史南梁郡太守宜陽子司馬景和妻(孟敬訓)墓誌銘(延昌三年正月十二日)誌蓋銘文大魏高宗文成皇帝嬪耿氏墓誌銘(延昌三年七月十五日)誌蓋銘文大魏高祖九嬪趙充華墓誌(延昌三年九月廿八日)誌蓋銘文大魏故左軍領御仗左右西川子贈龍驤將軍洛州刺史長孫史(瑱)君之墓誌(延昌三年十月廿一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冠軍將軍燕州刺史元(颺)使君墓誌銘(延昌三年十一月四日)誌蓋銘文魏故尚書左僕射驃騎大將軍冀州刺史元(珍)墓誌銘(延昌三年十一月四日)誌蓋銘文大魏顯祖成嬪墓誌(延昌四年二月九日)誌蓋銘文魏故博陵太守邢(偉)府君墓誌(延昌四年二月十一日)誌蓋銘文魏故鷹揚將軍太子屯騎校尉山(暉)君墓誌銘(延昌四年三月十八日)誌蓋銘文誌陰魏故恒州治中晉陽男王(禎)墓誌銘(延昌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誌蓋銘文魏故涇雍二州別駕安西平西二府長史新平安定清水武始四郡太守皇甫(驎)君墓誌(延昌四年四月十八日)誌蓋銘文魏故輔國將軍徐州刺史昌國縣開國侯王(紹)使君墓誌誌(延昌四年閏十月廿二日)誌蓋銘文王文愛銘記(熙平元年三月四日)磚誌正面側面背面魏故威遠將軍涼州長史長樂侯王(昌)君墓誌銘(熙平元年三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馮(會)墓誌銘(熙平元年八月二日)誌蓋銘文皇內司諱光墓誌(熙平元年八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鎮西將軍雍州刺史華陰莊伯(楊播)墓誌銘(熙平元年九月二日)誌蓋銘文王遵敬銘記(熙平元年九月八日)銘文劉顏墓誌(熙平元年十月四日)誌蓋銘文魏故持節督幽豫二州諸軍事冠軍將軍豫州刺史樂陵王元(彥)君墓誌銘(熙平元年十一月十日)誌蓋銘文元延生墓誌(熙平元年十一月廿一日)誌蓋銘文魏故直寢奉車都尉汶山侯吐谷渾璣墓誌(熙平元年十一月廿一日)誌蓋銘文魏故平東將軍濟州刺史長寧穆公(楊胤)之墓誌銘(熙平元年十一月廿二日)誌蓋銘文魏故寧遠將軍洛州刺史元(廣)公之墓誌(熙平元年十一月廿二日)誌蓋銘文高阿逯銘(熙平二年二月九日)銘文魏故侍中太保領司徒公廣平王姓元諱懷墓誌(熙平二年八月廿日)誌蓋銘文魏徐州琅耶郡臨沂縣都鄉南仁里通直散騎常侍王誦妻元(貴妃)氏誌銘(熙平二年八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右光祿大夫右護軍饒陽男姓元名遙墓誌(熙平二年九月二日)誌蓋銘文魏故鎮遠將軍華州刺史楊(舒)君墓誌銘(熙平二年九月二日)誌蓋銘文刁遵墓誌(熙平二年十月九日)誌蓋銘文誌陰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征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敬邕)公之墓誌銘(熙平二年十一月廿一日)誌蓋銘文太妃李氏墓誌(熙平二年十一月廿八日)誌蓋銘文魏故朔州刺史華陰伯楊(泰)君墓誌銘(熙平三年二月)誌蓋銘文魏故高宗耿(壽姬)嬪墓誌銘(神元年三月八日)誌蓋銘文魏瑤光寺尼慈義(高英)墓誌銘(神元年十月十五日)誌蓋銘文夫人姓李諱蘭墓誌(神元年十二月九日)誌蓋銘文君諱道悅(高道悅)墓誌(神二年二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本郡功曹行高陽縣省兼郡丞寇(憑)君墓誌(神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誌蓋銘文魏故汝南太守寇(演)府君墓誌(神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誌蓋銘文持節督涇州諸軍事征虜將軍涇州刺史齊郡王(元祐)墓誌銘(神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誌蓋銘文魏故華荊秦濟四州刺史楊胤季女之墓誌(神二年七月廿九日)誌蓋銘文元遙妻梁氏墓誌(神二年八月)誌蓋銘文魏輕車將軍太尉中兵參軍元珽妻穆(玉容)夫人墓誌銘(神二年十月廿七日)誌蓋銘文大魏故城門校尉元騰墓誌銘(神二年十一月九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司空公領雍州刺史文憲元(暉)公墓誌銘(神三年三月十日)誌蓋銘文故太尉公穆妻尉太妃墓誌銘(神三年六月三十日)誌蓋銘文高植墓誌(神年間)誌蓋銘文安熹僧達法度銘(正光元年八月十四日)銘文魏故齊郡韓(玄)府君墓誌銘(正光元年十月廿一日)誌蓋銘文魏故元氏趙(光)夫人墓誌銘(正光元年十月廿一日)誌蓋銘文劉阿素墓誌銘(正光元年十月)誌蓋銘文魏故阿陽令假安定太守邵(真)君墓誌銘(正光元年十一月三日)誌蓋銘文大魏故假節鎮遠將軍恒州刺史謚曰宣公元(譿)使君墓誌(正光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誌蓋銘文魏故給事中晉陽男元(孟輝)君墓誌銘(正光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誌蓋誌蓋魏平北將軍懷朔鎮都大將終廣男叔孫(協)公墓誌銘(正光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誌蓋銘文魏故持節左將軍平州刺史宜陽子司馬()使君墓誌銘(正光元年十一月廿六日)誌蓋銘文李璧墓誌(正光元年十二月廿一日)銘文誌陰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貴嬪夫人司馬(顯姿)氏墓誌銘(正光二年二月廿二日)誌蓋銘文魏故東荊州長史征虜將軍潁川太守穆(纂)君墓誌銘(正光二年二月廿八日)額銘文劉華仁墓誌銘(正光二年三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官御作女尚書馮(迎男)女郎之誌(正光二年三月廿六日)誌蓋銘文張安姬墓誌銘(正光二年三月廿九日)誌蓋銘文傅姆王遺女墓誌(正光二年八月廿日)誌蓋銘文女尚書王氏諱僧男墓誌(正光二年九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平東將軍冀州刺史勃海定公封(魔奴)使君墓誌(正光二年十月廿日)銘文大魏宮內司馬高唐縣君楊氏墓誌(正光二年十一月三日)誌蓋銘文魏故張(盧)府君墓誌銘(正光三年三月廿三日)誌蓋銘文魏故充華嬪盧(令媛)氏墓誌銘(正光三年四月三十日)誌蓋銘文魏直閣將軍輔國將軍長樂馮邕之妻元氏墓誌(正光三年十月廿五日)誌蓋誌側銘文鄭道忠墓誌(正光三年十二月廿六日)誌蓋銘文夫人諱華字遺姬墓誌(正光四年一月十六日)誌蓋銘文魏故假節督洛州諸軍事驤將軍洛州刺史河南元(秀)使君之墓誌銘(正光四年二月甲申日)誌蓋銘文魏故齊郡王妃常(季繁)氏墓誌銘(正光四年二月廿七日)誌蓋銘文魏故鎮遠將軍前將軍贈冠軍將軍正平太守元(仙)君之墓誌銘(正光四年二月廿七日)誌蓋銘文魏故寧遠將軍燉煌鎮將元(倪)君墓誌銘(正光四年二月廿七日)誌蓋銘文魏故龍驤將軍元(引)公墓誌銘(正光四年二月廿七日)誌蓋銘文魏故襄威將軍汝南太守元(敷)君墓誌(正光四年二月廿七日)誌蓋銘文大魏元宗正夫人司馬氏誌銘(正光四年三月廿三日)誌蓋銘文魏故征虜將軍平州刺史元(靈曜)使君墓誌序銘(正光四年三月廿三日)誌蓋銘文姬伯度銘記(正光四年五月廿四日)誌蓋銘文平珍顯妻李貞姬銘(正光四年十月)磚誌魏故處士王(基)君墓誌銘(正光四年十月二十日)誌蓋銘文鞠彥雲墓誌(正光四年十一月二日)誌蓋銘文魏故襄威將軍大宗正丞元(斌)君墓誌銘(正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威烈將軍元尚之墓誌銘(正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銘文正面左側背面右側魏故孝廉奚(真)君墓誌銘(正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誌蓋銘文大魏故使持節征南將軍侍中司州牧趙郡貞景王(元謐)誌銘(正光五年二月三日)誌蓋銘文大魏故宣威將軍百水太守小劍戍主元(平)公墓誌銘(正光五年三月十日)銘文魏故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冀州刺史元(昭)公墓誌銘(正光五年三月十一日)誌蓋銘文魏故比丘尼慈慶(王鍾兒)墓誌銘(正光五年五月七日)誌蓋孫遼浮圖之銘記(正光五年七月廿五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假黃鉞侍中太師領司徒都督中外諸軍事彭城武宣王妃李(媛華)氏墓誌銘(正光五年八月六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散騎常侍安南將軍都官尚書冀州刺史元(子直)公墓誌銘(正光五年八月六日)誌蓋銘文傅母宮大監杜法真墓誌(正光五年十月三日)誌蓋銘文君諱璨(元璨)墓誌(正光五年十一月三日)誌蓋銘文魏故持節征虜將軍營州刺史長岑侯韓使君賄夫人高氏墓銘(正光五年十一月三日)誌蓋銘文魏故持節輔國將軍平州刺史元(崇業)使君墓誌銘(正光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誌蓋銘文魏故樂安王妃馮(季華)氏墓誌銘(正光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誌蓋銘文魏故輕車將軍元(寧)府君墓誌(正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誌蓋銘文魏故中給事中謁者關西十州臺使郭顯墓誌銘(正光五年十一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驤將軍平陽檀(賓)府君之墓誌銘(正光五年十一月廿七日)誌蓋銘文魏故懷令李(超)君墓誌銘(正光六年正月十六日)誌蓋銘文甄凱墓誌銘(正光六年正月廿七日)誌蓋銘文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丞徐(淵)君墓誌銘(正光六年正月廿七日)銘文大魏平南府功曹參軍元(茂)君墓誌銘(正光六年三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驤將軍洛州刺史涇陽縣開國子李(遵)使君墓誌(正光六年五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金城郡君(元華光)墓誌銘(孝昌元年九月廿四日)誌蓋銘文魏故假節輔國將軍東豫州刺史元(顯魏)公墓誌銘(孝昌元年十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元煥)墓誌銘(孝昌元年十一月八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大將軍太尉公中山王(元熙)之墓誌銘(孝昌元年十一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雍州刺史恭惠元(誘)公之墓誌銘(孝昌元年十一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侍中假黃鉞太師丞相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太尉公清河文獻王(元懌)之誌銘(孝昌元年十一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雍秦二州刺史都昌侯元公夫人薛氏(字伯徽)墓誌銘(孝昌元年十一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持節都督恒州諸軍事安北將軍恒州刺史安平縣元(纂)公之墓誌銘(孝昌元年十一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青州刺史元()敬公之墓誌銘(孝昌元年十一月廿日)誌蓋銘文魏故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平西將軍秦州刺史孝王(元寶月)墓誌銘(孝昌元年十二月三日)誌蓋銘文魏故士吳(高黎)君之墓誌(孝昌二年正月十三日)銘文大魏故介休縣令李(謀)明府墓誌(孝昌二年二月十五日)誌額誌文魏故南陽太守持節洛州刺史李(頤)府君墓誌(孝昌二年三月八日)誌蓋銘文魏帝先朝故于(仙姬)夫人墓誌(孝昌二年四月四日)誌蓋銘文大魏龍驤將軍崇訓太僕少卿中給事中明堂將伏君妻咎(雙仁)氏墓誌銘(孝昌二年五月廿九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冀州刺史江陽王元(乂)公之墓誌銘(孝昌二年七月廿四日)誌蓋銘文魏故世宗宣武皇帝嬪墓誌(孝昌二年八月六日)誌蓋銘文鮮于仲兒墓誌(孝昌二年八月十八日)誌蓋銘文誌上側誌下側魏故使持節鎮東將軍督青州諸軍事度支尚書青州刺史崔(鴻)文貞侯墓誌銘(孝昌二年九月十七日)誌蓋銘文秦洪墓誌(孝昌二年十月十八日)誌蓋銘文魏故侍中使持節都督冀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武陽縣開國公侯(剛)君之墓誌(孝昌二年十月十八日)誌蓋銘文魏故左軍將軍司徒屬贈持節督豫州諸軍事驤將軍豫州刺史河南之(珽)君墓誌銘(孝昌二年十月十九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領冀州刺史元(壽安)公墓誌銘(孝昌二年十月十九日)銘文魏故清水太守恒農男楊(乾)公之墓誌(孝昌二年十月十九日)誌蓋銘文魏故假節輔國車騎大將軍青州刺史元(字伯陽)公墓誌銘(孝昌二年十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員外郎散騎常侍西陽男高(廣)府君墓誌(孝昌二年十月)誌蓋銘文魏故武衛將軍正虜將軍懷荒鎮大將恒州大中正于(景)公墓誌銘(孝昌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誌蓋銘文魏故假節東夏州刺史公孫猗墓誌銘(孝昌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誌蓋銘文魏故使持節衛將軍荊河雍四州刺史七兵尚書寇(治)使君之墓誌(孝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誌蓋銘文魏故齊州平東府中兵參軍元(則)君墓誌銘(孝昌二年閏十一月七日)誌蓋銘文魏故銀青光祿大夫于(纂)君墓誌銘(孝昌二年閏十一月七日)誌蓋銘文魏故安西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元(朗)公之墓誌銘(孝昌二年閏十一月十九日)誌蓋銘文故元伏生妻輿龍姬銘(孝昌二年十二月廿日)誌蓋銘文寇侃字遵樂墓誌(孝昌二年十二月廿六日)誌蓋銘文魏故宣威將軍騎都尉董偉墓誌(孝昌三年二月十六日)誌蓋銘文魏故密陽令武功蘇(屯)君墓誌銘(孝昌三年二月廿一日)誌蓋銘文。

中国书法史3

中国书法史3

张怀瓘《文字论》 张怀瓘《文字论》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 其心。可谓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 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 眷眷者,是为妙矣。
张怀瓘《文字论》 张怀瓘《文字论》
不由灵台,必乏神气。其形悴者,其心 不长。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有若 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 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可 以心契,非可言宣 。
张怀瓘《书议》 张怀瓘《书议》
智则无涯,法固不定, 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
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探於物,墨不 能曲尽於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 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变所适。 法本无体,贵乎会通。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张怀瓘《 Nhomakorabea书药石论》
颜真卿《多宝塔碑》 天宝十一年(752) 时43岁 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 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 现藏西安碑林。
颜真卿《多宝塔碑》 天宝十一年(752) 时43岁 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 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 现藏西安碑林。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天宝十三载(754)十二月 纵340厘米 横151.6厘米 碑阳、碑阴、碑侧共36行 行30字。 碑在山东乐陵县。
怀素(725-785) 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 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 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 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 素”。
怀素《苦笋帖》 草书 纵25.1厘米 横12厘米
释文:“苦笋及茗异 常佳,乃可迳来,怀 素上”。 安岐评此帖道:“墨 气精彩,草书十四字 超妙入神。”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会昌元年 (841年) 28 行,行54字 碑在陕西西安碑林

颜真卿郭虚已墓志(word打印版)

颜真卿郭虚已墓志(word打印版)

郭虚已墓志
新华社2001年6月0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河南省偃师考古人员日前在偃师发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并书写的郭虚已墓志。

据有关专家鉴定,这是当前我国发现的颜真卿最早的书法艺术作品。

此墓志青石质,长104.8厘米,宽106厘米,厚16厘米,盖顶篆书为“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四边线刻有瑞兽及花纹。

志文楷书,35行,满行34字,共1150字,有浅线界格,字体端庄工整,刻工十分精细。

这一墓志在书法研究史上的作用尤其重要,《夫子庙堂记》残碑和《多宝塔碑》是过去发现的颜氏早期书法作品(写于公元752年),这方墓志撰写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在时间上早于上述两个作品。

颜真卿当时是41岁,其书法艺术已有相当浓厚的功底。

墓志文统篇规整统一,单字结构严密,笔道刚劲有力,较之现藏最早的北宋多宝塔碑拓本影印本,保持了颜氏楷书风格的原风原貌,是研究颜体早期书法成就弥足珍贵的资料。

据专家介绍:这一墓志补充了一些唐史的不足,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唐王朝与吐蕃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一部分历史的真实状况,对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现这块墓志珍藏在偃师商城博物馆。

中国经典墓志简介(十一)

中国经典墓志简介(十一)
楷 书 ,3 7 行 。志 石 字 口清 晰 完 好 ,点 画清 峻 ,笔
意 精 到 ,字 形结 构妍 美平 和 ,除 结 字略 扁而 稍 带 六朝 遗 意 之 外 ,与唐 人 楷 法 已十 分接 近 ,对 方 笔 的 运 用 已十 分成 熟 ,亦 与 ( ( 董 美 人墓 志 》 极 为 相 似 。康 有 为 评此 碑 日 : “ 初 人 人 间 ,辄 得 盛 名 。 以 其 端 整 妍 美 ,足 为干 禄 之 资 ,而 笔 画完 好 ,较 屡翻 之欧 碑 易学 。”是 初学 者 习楷 的优 秀 范本 。
泉男生墓志并盖 .全称 大唐故特进行
右 卫 大 将 军 兼检 校 右 羽 林 军 仗 内 供 奉上 柱 国 卞 国 公赠 并 州 大 都督 泉 君墓 志 铭 并 序 。 王 德真 撰 , 欧 阳 通 书 。唐 高 宗 调 露 元 年 ( 6 7 9 年 ) 刻 。民 国
5 8 /书 画 艺 求 ・ 1 2 月 号
时 所 得 ,旋 归上 海 徐 渭仁 。清文 宗 成丰 三 年 ( 1 8 5 3
行2 3 字 。隋 人 书 法 ,上 承北 魏 书 体 ,下开 唐 代新
风 ,是 南北 朝 到 唐之 间的 津 梁 。 董 美人 墓 志
堪 称 隋志 小 楷 中 第一 ,属 历 代 墓 志 中的 上 品 ,开
十一 年 ( 1 9 2 2 年 )于 河南 洛 阳 出土 。 曾 归陶北 溟 收藏 ,今藏 河 南省 图书馆 。 志 文正 书 ,4 7 行 ,行
4 7 字 ,有方界格。盖篆书题 “ 大唐故特进泉君墓
志 ”3 行9 字 。志文 书 法精 整 ,行 笔险劲 ,结体 在 严谨 中虽有 生 动气 息 ,但 格 局较 小 ,又不 匀称 。 所 以 ,其 字 形 往 往 上 宽 下 紧 ,给 人 一 种 略 微 宽 博 、含蕴 之感 。 郭虚 己墓 志 》 ,唐天 宝八年 ( 7 4 9 年 )刻 , 颜真 卿 撰文 并 书丹 ,时 年4 5 岁。l 9 9 7 年 ,此 志在 河 南 省偃 师 市 首 阳 山 镇 一 砖 厂 内 出土 ,现 存 于 偃 师商 城博 物馆 。青 石志 ,长 1 0 7 厘米 ,宽 1 0 4 厘

隋《纥干广墓志》考及相关石刻隶书风格问题

隋《纥干广墓志》考及相关石刻隶书风格问题

隋《纥干广墓志》考及相关石刻隶书风格问题隋朝时期,纥干(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石刻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纥干广墓志。

该文献是一篇详细记载了唐朝李善颜及其家族的墓志铭,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该文献不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还是研究隋唐时期石刻隶书风格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探讨纥干广墓志的历史背景、石刻技艺以及相关石刻隶书风格问题。

一、纥干广墓志的历史背景纥干广墓志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苏公沟遗址,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它既反映了唐朝时期纥干地区的社会发展、人文风貌和墓葬文化,也展示了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和石刻技艺。

据研究,该文献应出自唐朝初年的李善颜之子李德裕之手,共分为外套、正文、墓志两部分。

其中,正文从“少府少監郎中大夫左衛將軍恭安里李公墓志銘并序”(“府”字损毁)开始,观察墓志铭的内容可知,李善颜是唐太宗的功臣之一,曾任左卫将军、武都郡公等职。

墓志铭从他的家世、家族亲属、生平事迹、武功、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介绍,是一篇较为详细的墓志。

二、纥干石刻技艺纥干地区自古就是西域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是沟通中亚、南亚和中国文明的枢纽,为了纪念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当地人民多将铭刻在石头上,成为一种常见的纪念方式。

因此,纥干地区的石刻技艺水平相对较高,也对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纥干广墓志采用的是浮雕石刻技艺,这种技艺是将石头的表面浅浅地削减掉,然后将需要突显的部分雕刻出来,与其他部分形成一定的高低差。

在纥干广墓志中,字形以刀势为主,每个字的内部笔画加粗,形成了一种凸起的效果。

这种凸起的效果让字体看上去更加立体,给人以特殊的视觉体验。

从纥干广墓志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石刻隶书风格与普通隶书风格存在一定的区别。

普通隶书风格更注重平衡感和整体性,每个字之间的距离较为均匀,而石刻隶书则更加强调字形的立体感和力度感,笔画之间的间隔也稍微大了一些。

此外,石刻隶书在刻刀的运用上与普通隶书也有所不同,刻刀厚重,用力强烈,形成了一种凌厉有力的效果。

乙瑛隶书五言古诗作品

乙瑛隶书五言古诗作品

乙瑛隶书五言古诗作品
乙瑛隶书五言古诗作品包括《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

《乙瑛碑》是刊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属于隶书书法作品,碑文记述了鲁相乙瑛请求立孔庙百石卒史碑上记上桓帝廷尉五个人的功德之事,全碑共十八行,每行四十字。

《礼器碑》是刊刻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属于隶书书法作品,碑文记述了鲁相韩敕修缮孔庙、修饰孔子宅庙及其生地、墓前的车辆、服装、祭祀的器物的情况。

《史晨碑》是刊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的一方碑刻,属于隶书书法作品,原石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

以上三方碑刻的字体都属于隶书,具有端庄典雅、肃穆方正、厚重雄劲的特点,是学习隶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唐郭曜及夫人王氏墓志研究

唐郭曜及夫人王氏墓志研究

唐郭曜及夫人王氏墓志研究郑旭东摘要2012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凤栖原发掘了唐代郭曜夫妇墓。

墓中出土了两方墓志,志文对郭曜生平、出征西域、婚姻、卒葬地等有详细记载,这为唐代郭子仪家族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郭曜墓志也是唐宰相杜黄裳珍贵的文学作品和唐代隶书名家韩秀荣独立完整的书法作品,弥足珍贵。

关键词郭子仪家族凤栖原出征西域2012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为配合航开路建设工程,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枣园村西南、东兆余村北发掘了一座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编号为M2)。

墓室中出土了陶骑马俑、陶鸡、莲花纹瓦当、石墓志等珍贵文物。

墓主为郭曜与夫人王氏,郭曜为唐汾阳郡王郭子仪长子,两《唐书》均有其传,墓志记载其卒年、葬年均为建中四年(783);夫人王氏,卒年、葬年均为贞元己巳年,即贞元五年(789)。

这两方墓志的出土,对唐代郭子仪家族研究,特别是了解郭曜出征西域的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文对两方墓志稍作考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郭曜夫妇墓志及录文郭曜墓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志盖为方形盝顶,顶面正中阴刻隶书“唐太子少保郭公墓志”,3行,行3字。

顶面上下两侧阴刻连弧纹,左右两侧阴刻团花牡丹纹,四角阴刻几何纹,四刹阴刻莲花忍冬纹。

盝顶边长41.5、盝顶高5.2、底边长61、盖高7厘米(图1)。

志石正方形,四侧阴刻石榴忍冬纹,边长61.4、厚14厘米。

志文隶书,32行,满行31字,共计876字(图版陆,1),据拓本录文如下: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兼判詹事府事上柱图1郭曜墓志盖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子太傅郭府君墓志铭并序正议大夫行尚书司封郎中新平县开国男杜黄裳撰奉义郎行京兆府仓曹参军昌黎韩秀荣书昔丁公纂尚父之勋,作藩成周,保大姜姓;今少保荷汾阳之业,师长东朝,克茂公族。

时异功侔,议者称之。

公讳曜,字曜,其先系周封晋,家于太原,厥后因官,遂为郑县人也。

高祖昶,事隋,为凉州司法参军。

生通,永徽中以才调京兆府美原县主簿。

书法欣赏隋《曹子建碑》,结体方正,笔画呆萌!

书法欣赏隋《曹子建碑》,结体方正,笔画呆萌!

书法欣赏隋《曹子建碑》,结体方正,笔画呆萌!
隋《曹子建碑》
《曹植庙碑》又称《陈思王碑》、《陈思王曹子建庙碑》、《曹子建碑》、《曹植碑》等,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立,石在山东东阿西八里鱼山祠内,22行,每行43字。

碑主曹植,字子建,魏太祖武皇帝曹操之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庙碑》楷书,杂篆、隶、俗体,错综变化,遒劲丰腴。

仍有东魏碑刻墓志楷杂篆隶旧习,亦已别开生面。

《曹植庙碑》固非上乘,于了解南北朝隋唐书史,意义重要。

为什么说《曹子建碑》是怪才?
首先就是怪,
结体方正,笔画呆萌,明明是楷书的轨迹,却还有篆书的身姿。

看惯了楷书经典,
你会看不惯曹子建碑。

但假如你看进去了,
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

不管你以前写过什么,
很快就会发现,
只要按照曹子建碑的笔画走一走,立刻就学会了隶楷结合,
立刻就学会了创新创意。

所以这块碑虽非入门必学,
却是创作必看。

这就是越南去汉字化的后果!让人无语... 2022-07-16
郭沫若的字为何耐看?秘密在这里!2022-07-15
中书协主席孙晓云30多岁时的国展获奖作品,竟已写成这样!2022-07-09
走出99%的误区:原来书法的基本功不是楷书......
2022-07-08。

北魏《郭静墓志》章法工稳,刻工精到,且极具唐楷气息,实属上品

北魏《郭静墓志》章法工稳,刻工精到,且极具唐楷气息,实属上品

北魏《郭静墓志》章法工稳,刻工精到,且极具唐楷气息,实属上品 《郭静墓志》,全称《大汉故上开俯仪同三司郭静墓志》。

墓志青石质,正方形,边长各47厘米,厚11厘米,志文楷书,竖刻17行,满行17字,凡282字,其中异体不规范者48字。

2011年春在马邑古城西南方向出土,志盖已失,墓志保存完好。

志文略述郭静五代人所任官职及行事,无书丹、刻石人。

此碑书法虽宗法魏碑,却极具晋唐楷书气息,结构严谨,章法工稳,刻工亦精到,在北魏墓志里实属佳品。

碑立于刘武周天兴四年,即唐武德三年(620年)。

刘武周,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德五年(622年)。

刘武周出生于豪富之家,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

年轻时骁勇善射,喜结交豪侠,后离家前往洛阳,投奔隋太仆杨义臣。

大业八年至十年(612至614年),隋炀帝杨广曾三次进攻高丽,刘武周应募东征,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

东征师还,刘武周返归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

隋大业十三年( 617年),刘武周与张万岁、杨伏念、苑君璋、尉迟恭等杀太守王仁恭,开仓赈贫,驰檄境内,得兵万余人,据郡起兵,自称太守。

突厥为了扶植地方割据势力,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

天兴(617年三月-620年四月),历时3年余。

武德二年十一月,唐高祖命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刘武周,不到两年,就将刘武周全军击溃。

刘武周大势已去,亦率 500骑弃并州北走投奔突厥,不久,因欲谋归马邑,事情泄露,被突厥杀死。

郭静,(547一620年),生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五年,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朝,后半生在隋朝度过“气雄漠北”,“勇冠三军”,可理解为他年轻时代在隋朝对突厥的作战中“立功立事”,而不是随刘武周征战李唐王朝,真正在刘武周麾下立有功勋的是其子郭士文。

墓志释文:大汉故上开俯仪同三司郭君墓志 公讳静,字真洪,太原文水人也。

秉德经哲,弘教周王;直道正辞,敦风汉代。

隋唐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二种

隋唐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二种

隋唐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二种隋唐墓志隋代《元公姬夫人墓志》(一)墓志的历史墓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基本定型,隋唐时期,更加普及,从王公贵族至平民百姓都在墓中埋设墓志,即使竖有墓碑,也要在墓中埋一件墓志隋唐墓志的质地、雕饰和文字书法都比较考究,还有一些名人撰、书的作品,如隋开皇十七年(597)美人董氏墓志铭,大业十一年(615)太仆卿元公墓志铭,唐贞观二十二年(648)文安县主墓志铭,显庆三年(658)王居土砖塔铭等,均甚著名。

隋代《元公姬夫人墓志》(一)隋代墓志特点现存的隋代墓志是以官僚贵族及其眷属的葬志为主,一般为青石质,由志盖与志石两部分组成。

志盖多为顶形,有些还装有铁环提手。

顶部与四杀雕刻花纹,中央刻写死者姓氏。

志石正面刻写铭文,有些侧面也刻饰花纹。

志文有特定的格式,一般包括散文体的“志”与韵文体的“铭”两部分。

志首先记叙死者的卒官、姓名、籍贯和祖先世系,而后回顾死者的生平仕历并加以称颂,最后记录死者的卒年、葬日、葬地及子孙姓名等。

唐代墓志特点唐代墓志基本上沿袭隋代的形制和文体格式。

但因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

贵族和高级官员的志铭形制较大,刻绘精致,花纹装饰繁缛,如陕西昭陵出土的显庆四年 (659)尉迟敬德墓志,边长约120厘米,顶形盖上刻有多重宝相花饰,中央以飞白书刻写志名,志侧刻有十二生肖纹及宝相花饰。

志文达2221字之多。

而一般平民和下层官员的墓志边长仅40厘米左右,志文在 500字上下,装饰花纹也很简单,甚至素面无饰。

有些地区(如新疆等地)还使用砖刻写墓志,更加简略。

唐代墓志的书法技艺十分丰富高妙,包含了各种书体、各个流派的风貌。

初唐时期,墓志书法显示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的明显影响,如咸亨三年(672)盖蕃墓志、圣历二年(699)崔玄籍墓志等。

至盛唐其影响仍存,如天宝十一年(752)顺节夫人李氏墓志,书体妩媚,形神与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有相似之处,但又含有六朝余韵,不为褚书所囿,实为唐代书法中罕见的佳作。

隋《周良墓志》

隋《周良墓志》

隋《周良墓志》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

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隋《周良墓志》释文:大隋故宋君之墓誌銘(蓋)隋奮武尉尚書給事郎宋君墓誌銘君諱禮,字善政,京兆長安人也。

楊州刺史龍虎之孫,驃騎將軍洪達之子。

九牧之鼎圖,令範而不窮。

三代之書錄,嘉猷而備志。

殷已失紉,尚抽殷之苗。

周未下車,方受周之土。

自茲以降,因用氏焉。

可謂源峻流長,根深葉茂者也。

君生關隴之地,得鸞鳳之毛。

武自天然,文非師授。

弱冠之歲,即預戎行。

挺劒彎弓,滅賊定亂。

大象之末,群凶競興。

君於利州有勳,蒙授帥都督。

開皇八年,任尚書給侍郎。

開皇十四年,遷幽州揔管管府司兵參軍事。

君入登華省,乃作百揆楷模。

出贊名蕃,便爲六條綱緒。

但福謙無驗,輔德有虧。

開皇十六年遘疾,亡於京宅,春秋卌。

夫人衛氏,盛族良家。

有儀有容,明詩明禮。

簡賢依德,乃儷夫君。

以此春花,同彼風燭。

粵以大業七年四月十八日,合葬於京兆郡大興縣義陽鄉陽原里高陽之原。

嗚呼哀哉!乃爲銘曰:浩浩長江,鬱鬱貞松。

上騰巨浪,下蔭高峰。

爽凱良地,乃生芳草。

魏晋时期的隶书简述

魏晋时期的隶书简述

魏晋时期的隶书简述关于隶书书法每个朝代都会有不一样的完善与写法,在这之中,曹魏的隶书法大变更是改变了隶书的走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曹魏隶书大变曹魏隶法大变,变源之缘从小处说,即是受蔡邕隶书风格所限,困守《熹平石经》。

所以,传存下来的曹魏碑刻隶书,大多在风格和笔法上与《熹平石经》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关系,甚至变得更加方正,强化了某些笔法特征,比如折刀头。

例如《上尊号奏》、《受禅表》、《曹真残碑》、《王基碑》、《三体石经》中的隶体等。

保留汉隶雄强古朴之气的碑刻有《孔羡碑》在曲阜孔庙、《范式碑》在山东济宁。

《黄初残碑》,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邰阳县,今已不知藏所,有拓本藏北京故宫。

此碑隶书风格承习《曹全碑》,犹似子承父风,一脉相传。

《曹全碑》原本也在邰阳县。

在曹魏诸碑刻中,有二种形式是新出现的:一是方界格的运用,如《曹真残碑》、《王基碑》,这无疑破坏了隶书章法的横势气象,似是方块楷体观念的浸淫,二是书丹碑刻的真貌得以获见,如清乾隆初年在洛阳北郊出土的《王基碑》,上下截留有未刻的朱书,可惜出土不久即失,刻碑今存洛阳。

晋袭魏制,仍禁厚葬和立碑,所以碑刻极少,但墓志却多了起来。

隶体碑刻墓志是少数,大多为隶楷不明不分的书体,例如《郭休碑》西晋、《谢鲲墓志》东晋、《住城太守孙夫人碑》、《辟雍碑》、《吕梁表碑》等。

两晋时期一些隶楷不明的碑刻墓志书体。

如《邓太尉祠碑》、《广武将军碑》、《好大王碑》等,在书体上表现上已非尽属隶书,又非尽属楷书。

南北朝时期,南朝隶书近乎绝迹,北朝隶书屈指可数。

在大量的北朝碑版中,已有楷书上碑额的现象。

属隶体的北朝碑版,有《北凉沮渠安因造像碑》现藏德国伯林、《道凭法师造像记》东魏、《孟阿妃造像记》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