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09年9月~2012年8月)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我校成立于2001年4月,由原各具有80年左右办学历史的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和镇江市第三中学高中部整合而成。
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办学特色不断鲜明,社会声誉不断优化,2003年学校以跨越式的发展态势被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誉为“实高现象”,2008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专家组考察评估,成功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一、学校发展的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随着我市市区教育布局调整的完成,我校已成为市区中心地带唯一一所四星级普通高中。
同时,周边新建住宅区迅速增加,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较高,广大市民对获取优质而便捷教育服务的愿望日益迫切,这在客观上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学校精神优势:经过八年多的艰辛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实高人”的写照,“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精神成为学校的灵魂。
实验高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瞄准着不同的“一流”目标,攀登着更高的平台,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
可贵的学校精神已成为师生迈向成功的不竭动力,已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和“江苏省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等近百项荣誉。
办学特色优势:组建以来,我校充分挖掘师资、设施、政策环境等潜力错位发展。
经过周密谋划、大胆探索,在艺术特长生培养教育和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艺术教育品牌化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的办学特色,得到市内外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并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先后荣获“镇江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实验学校”称号。
常规管理优势:我校坚持把向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化“为生—为人—为才”教育,努力将高起点目标落实到日常管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日常管理从细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实行全天
候、全方位、全员性、常态化管理,引导学生学会个体自律、集体自治,从“他律”走向“自律”。
目前,精细化的常规管理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镇江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二、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优秀生源问题:尽管我市的城市规模在扩大,但客观的生源基数却在逐年减少,同时,加上上游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我校的生源质量呈明显下滑态势,导致高考升学压力不断加大。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调整,将必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优质师资问题:我校的师资队伍从八年前的50人发展到今天的200人左右,教师来源多样,文化背景多元,尽管学校一直将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尽管教师队伍已形成了勤勉敬业的作风,尽管已形成了“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团队精神,但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偏多、名优教师不足、特级教师缺乏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校园合理布局问题:我校的校园环境基本上是继承了原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和原镇江市第十八中学的基础,后期的校区改造只能是因地制宜,容易导致校舍布局和功能分布的不尽合理,甚至存在一定的先天性缺陷,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育环节的顺畅和教育效率的提高。
第二部分办学思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质量立校、师资强校、特色兴校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显著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办成文化高品位、教师高素质、教育高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学校,
牢固树立并实践“以人为本,为成功而教育”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幸福为前提,使师生的潜能得到科学的开发。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协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关系,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同时,尽力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架设平台,让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做到人尽其职、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通过营造平等、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促使教学相长,让学校真正成
为师生和谐发展、共同成功的地方。
通过进一步研讨,我们认为“成功”不仅包括要帮助学生学业成才,也包括帮助教师事业成就,还包括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其中学校的成功依赖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成功又依赖于学生的成功,而学生的成功同样要以教师和学校的成功为基础。
第三部分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使学校办学规模稳定在16轨左右,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整体教育质量较高、师生发展和谐、在省市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四星级普通高中。
经过3年的系统教育、环境熏陶和规范自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习惯良好、胸怀志向、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文明、自强、进取的合格高中生。
二、分项目标
1、学校管理。
进一步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在全面实施年级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行政条块管理、年级分层管理和学科专业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和纵横协调,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深化精细务实的学校管理文化,完善以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
2、队伍建设。
通过进一步培训、整合、优化,打造一支德、能、勤、廉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支身正、博学、善导的德育骨干队伍,形成一大批业精、艺湛、创新的教学能手。
通过推动学习型、研究型学校的构建,在培养特级教师和学科领军人物方面实现突破,拥有一批专家级的教师群体。
3、德育工作。
根据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要求,进一步深化“三为”德育优势,在强力推进精细化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发挥成功理念的引领作用,运用群体教育、心理教育、自主管理、评价导向等策略,加强德育的渗透功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1146”德育体系。
进一步发挥德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创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4、教学工作。
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增强课堂效率为目标,发挥班级管理团队和学科专业团队的作用,建立健全教
学活动的过程督查和质量监控机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具体体现在模考、高考、升学等方面实现明显突破,进一步缩小与上游学校的差距,部分学科有所超越。
5、教科研工作。
坚持走“精课重研”之路,使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使学校教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健全“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科研网络体系,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促进教学反思,实现“科研兴课”的目标。
在教学研究中立足教学实际,以问题促课题,形成以备课组为中心的教学研单元,以研促教,以研兴校。
6、后勤保障工作。
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园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化”的目标。
将学生生活区改造和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按照精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内物资管理,提高后勤队伍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努力创建“江苏省平安校园”。
第四部分实施纲要
一、优化学校管理体系
1、坚持科学和民主决策
牢固树立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通过行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校情通报会、教职工座谈会、校务公开、校长信箱等形式完善学校的议事规则、知情渠道和决策程序,形成在校长领导下以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为核心既统一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学校管理体系。
2、健全精细的管理规范
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管理要求和实施程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员工的认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高、兼容并蓄,形成一套指导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规范性文本。
2009年通过召开首次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常规和教学基础性环节进行细化和优化,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同时,对德育、教研、后勤等工作原有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充实、完善,以制度管理来明确师生行为的方向性,克服随意性。
3、充分发挥多种管理模式的合力
从2007年起,我校全面推行年级部管理模式,使管理重心下移,加强了对三个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管理。
与此同时,仍然保留了原有的以职能处室为
单元的条块管理模式。
这既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加强校长室对学校的宏观领导,形成了“合作、竞争、争先”的工作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现有管理体制下还应该进一步糅合以备课组为基础的学科组管理模式,通过行政处室管理、年级部管理、学科组管理三种模式之间的互相支持、彼此协调、扬长补短,共同推动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学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4、深化校内考核评价机制
在教职工评优评先上,坚持自下而上的推选评议原则,将业绩考核、同行评估、学生评议等基础性指标与协同配合等动态性指标有机结合,真正让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反映好的教职工代表获得荣誉、受到表彰,进一步组织好一年一度的教职工总结表彰大会,在教育、教学、服务等不同岗位树立示范榜样,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在教职工聘任制度上,坚持双向选择、按岗设置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
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实现“引得进、站得住、流得出”的趋势,保证教师队伍竞争、进取的战斗力。
在校内分配制度上,坚持绩效优先的原则,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责重者倾斜,向绩优者倾斜”,从重数量的考核向重质量的考核过渡,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1、发挥干部团队的引领作用
通过中层竞聘机制,把“想干事”的优秀教师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来;通过民主学习、校际交流、派出培训等方式培养“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团队;通过定期的群众评议、公开述职等形式,造就教职工依赖和支持的干部群体。
2、抓实“五项工程”
依托“教师研修所”,实施“五项工程”(即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程”、青年教师的“135工程”、中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以及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这是我校具有校本特色的、传统的和基础性的教师队伍建设措施,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巩固。
同时,要进一步结合市教育局“三三三工程”的深入推进而不断创新。
3、突出重点,分层培养
经过几年的调整、充实和发展,我校的教师队伍从起初的单一型向复杂型过渡,出现了明显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对于工作年限五年之内的青年教师,我校在继续实行“导师制”、见习班主任制、同步参加模考统测等措施的同时,从2009年开始推行每周点课制、每学期举行“课堂教学大比武”、每学年评选“教坛新秀”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年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搭建舞台。
对于工作十年以上的中年教师,帮助他们设立新目标,选定新的事业发展方向,避免产生消极无为的倾向,如每学期组织老班主任管理报告会、新老教师课堂教学对抗赛、举行教改示范课等形式浓厚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对于中青年教师中的优秀分子,以各学科的中坚分子和校级骨干教师为基础,制定名师培养规划,成立预备人才库,建立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三层培养梯队,采取校内培育和外部孵化相结合的方式,争取在三年内市级以上拔尖人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超过20%,拥有1名以上本校在职的省特级教师,组建1 个以上的名师工作室。
三、构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网络
今后三年,我校德育工作将以“三为”教育的深入研究为抓手,以“1146工程”的健全和完善为线索,构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网络,努力创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1、建立全员化的德育队伍
通过认真选拔、校本培训、创新“德育论坛”、汇编《德育案例集》等形式,打造一支教育得法、管理过硬的班主任队伍,真正发挥其在班级管理方面的核心作用。
在此基础上配好“见习班主任”等后备管理队伍,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形成班级、年级、学校多层次的管理团队。
同时,积极拓宽德育领域,进一步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载体,通过家长会、法制报告、军(警)校共建、参观考察等形式,发挥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广泛的教育合力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2、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加强校内园林景点的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班级、宿舍、橱窗等文化评比活动,
发挥环境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才智的隐性育人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站、“花山文峰”宣传栏、“花山之声”广播站、“花山”文学社和摄影社等阵地在师生中的文化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展示校园生活的窗口和培育人文精神的纽带。
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对每年一度的深受师生期盼的“花山之春”艺术节和“五月的鲜花”歌咏节等传统文化活动进行整合,精心打造“花山秋韵”体艺周品牌活动,让学生才艺得到进一步展现,能力得到进一步锤炼,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3、创新自主教育机制
未来的三年,要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并逐步深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
在班级管理上,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以《班集体量化考核评比办法》为基础,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积极尝试推行班级责任承包制、学生值日制和班长值日制,创建具有示范性的自主管理型班集体;在年级与学校管理上,要以现有“班风监督员”、“卫生督查员”、“课堂信息反馈员”、“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队伍和形式,构建比较完整的自主管理网络,引导学生在更加宽泛的范围内学会个体自律、集体自治。
同时,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自主教育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在体验中成长,促进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
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高中阶段是学生健康生理和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她)们培养良好的心态学会认识自己和控制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校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进一步壮大“心灵阳光工作坊”教师志愿队和“同伴心理咨询员”学生小分队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心乐园”内系列化专业场所的功能,在校内各个年级进一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在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层面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在校际之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利用传媒、公益活动等社会渠道发挥对外指导与辐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教学工作高效性的研究
1、加强对教学管理的研究
2009年下半年,以召开首届教学工作会议为契机,形成一套规范教学相关工作指导性文件,完善教学工作的制度化管理,以此为基础促使全校的教学工作走上有序、规范、高效的发展轨道。
在当前年级部管理模式和新高考的背景下,以备课组为核心的学科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将立足于三年的整体规划来构思具体工作,通过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发展的计划性、形式的针对性、过程的规范性和活动的实效性,形成切合实际的学科组管理模式,打造领军团队。
建立健全数字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教学与教务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和考评机制的科学化。
2、加强对生情、学情和考情的研究
鉴于未来三年内我校招收的整体生源不会发生明显改善的客观现实,将进一步加强对生情、学情和考情的研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完善。
通过渐成规范的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质量分析会等形式对阶段性学习状况和效果进行评估论证。
通过“学习方法系列讲座”等形式,开展“学习方法咨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反思,引导教师以学法研究来推动教法的改进。
通过分层性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个别学习实行“导师制”,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通过阶段性的主题教育和一定的心理调节和思想沟通,发挥非智力性因素的作用,激发动力、调控氛围、指导方法。
通过加强校际互访联谊机制,实现取长补短;通过完善专家指点和信息沟通的渠道,实现扬长避短。
3、加强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的研究
全省上下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减负增效”的新课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要精细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环节。
强化集体备课制度,按照“四定、五备、六统一”的原则规范备课组教研活
动,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全面推行“教学案制”的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严格调控学科授课时间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45分进行科学划分和编排,保证每节课严谨、怡情、启智,达到紧凑、合理、高效的目的。
精细作业和训练,严控各学科作业数量,强调作业质量,要求自编创新,倡导个性化训练,批改侧重过程,真正实现巩固知识、综合运用的目的。
开展教后反思,培养教师撰写教学后记(教后感)的习惯,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客观剖析、自我修正与自觉提高。
抓实听课、评课环节,完善随堂听课、评课制度。
组织好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研究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新课程探索课等四类公开课,举办好每年一度的“一日对外公开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大比武”等活动。
五、加大科研工作力度
1、积极开展校本化的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能为教育教学安上思想的翅膀,能让学校发展从粗放走向精致,但它也会出现过于理论化和虚无化的偏向。
因此,我校将完善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本着“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果即发展”的教科研工作原则,以学校为依托,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重点,突出班级研究、课堂研究和方法研究,追求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和指导性。
2、健全三级教科研工作网络
在学校层面设立教科研工作指导小组,引领全校的教科研工作;在教研组层面以学科为单位形成教科研团队,今后三年各教研组、备课组将以“研究一个课题、编写一本校本教材、完成一套优秀教学案”作为教学研究工作重点;在教师层面充分发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研积极性,凝炼实践的感悟与体验,提升个人教育教学的整体素养。
如把每学期每一名教师必须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总结心得或论文作为基本要求之一。
通过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科研网络内的相互作用,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促进教育反思,实现“科研精课、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目标。
3、以课题研究为工作抓手
今后三年我校教科研课题的重点方向是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途径以及具有品牌价值的学校办学特色,如已经开题的《探索在课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创建高中艺术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和即将开题的《关于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研究》《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等重点课题,并以这些课题为核心形成省级以上(含省级)课题10个、市级课题30个的课题研究规模。
通过业已获得的阶段性经验和成果来指导和调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发挥出现实的效益。
六、加强校园精品化建设
1、调整校园改造的远景规划
从2001年建校伊始,我校邀请专业公司对校园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陆续建成了图书馆、教学楼、理化实验楼、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等基建项目,完成了近期、中期规划内容,已能满足四星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标准。
但从整体布局来看,沿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的缺憾,比如部分教学区与生活区混杂在一起,食堂、宿舍等设施相对陈旧等问题。
在今后三年中,我们将谨慎研究校园建设的远期规划,并根据发展形势作必要和适当的调整,在时机和条件成熟之时将学生生活区改造和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促进校园建设“现代化”再登新的台阶。
2、发挥校网络平台的作用,增强现代化办公效能
我校的校园网系统在2008年已进行了整体更新,借助这一平台,可进行网络信息交流、常规管理、校务处理、过程推进、资料积累等工作,但目前使用率还不高、覆盖率沿不广,一些信息联络和任务处理还存在现代化和传统型并用的现象,离真正的“无纸化办公”要求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因此在今后三年学校将高度重视信息化的推进,帮助教职工增强信息化技能,树立厉行节约的意识,提高现代化备件下高效办公的能力。
4、提升管理水平,创建省平安校园
作为市属中学中首批“校产管理先进单位”,我校在向校产管理“数字化”方向迈进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但客观地说目前沿停留在帐目管理层面,只能基本上做到帐帐相符,离帐物相符的目标还存在距离。
今后三年我们将在校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管理程序的精细化上、管理过程的监管上加大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资产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