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
蚕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蚕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蚕桑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蚕桑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下面就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一次汇报。
首先,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蚕桑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蚕种繁育、蚕茧养殖、丝绸加工等环节。
各个环节的产值和就业人数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从产业技术来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蚕桑产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良。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高产、抗病的优质蚕种,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为蚕桑养殖和丝绸加工提供了更多可能,使整个产业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再次,从产业市场来看,我国蚕桑产业的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国内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高端丝绸产品更是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这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最后,从产业政策来看,国家对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蚕桑产业,提高了蚕桑产业的发展信心和动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蚕桑产业的科技支持和引导,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蚕桑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蚕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病虫害防治、市场竞争等。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拓宽市场渠道,加强产业合作,促进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未来蚕桑产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蚕桑养殖调研报告
蚕桑养殖调研报告蚕桑养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蚕桑养殖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调研结果1. 蚕桑养殖的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蚕桑养殖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蚕桑养殖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其中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为主要产区。
蚕桑养殖主要种植桑树,并利用桑叶供蚕吃,生产蚕丝。
2. 蚕桑养殖的优势(1)对农民收入增加有积极作用。
蚕桑养殖是一种适应农村发展的传统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2)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高。
蚕桑养殖可以利用农村空闲土地栽种桑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对环境友好。
蚕桑养殖利用桑叶养蚕,不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3. 蚕桑养殖的问题和挑战(1)市场需求不稳定。
由于蚕丝产品的市场需求受到时尚和季节性影响,市场波动较大。
(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蚕桑养殖还存在着技术水平不够高、生产效益有限等问题需要解决。
(3)产品附加值较低。
蚕丝产品在加工环节上附加值较低,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支持。
三、建议和措施1. 加强技术培训和科研支持。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技术培训和科研支持,提高蚕桑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2. 增加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加强蚕丝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 优化政策和金融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蚕桑养殖的发展,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服务。
4.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益,促进蚕桑养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结论蚕桑养殖作为一项传统农业产业,在当前农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增加品牌建设、优化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蚕桑养殖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一、背景介绍在中国的农业产业中,蚕桑业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贵州作为中国重要的蚕桑产区之一,有着特别丰富的蚕桑资源,但是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贵州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二、现状分析1. 蚕桑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有限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蚕桑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为蚕桑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由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技术的限制,很大一部分蚕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 农民收入较低,蚕农待遇待提升尽管蚕桑产业在贵州农村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导致蚕茧价格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蚕农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
3. 蚕桑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有限贵州的蚕桑产品主要以蚕茧和丝绸为主,但蚕桑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相对有限。
很多蚕桑农民只能通过中介或者贸易商进行销售,加工环节缺乏竞争力,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问题分析1. 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贵州蚕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新品种的推广和示范较少,种植技术更新换代较为缓慢。
这不仅影响了蚕桑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缺乏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品牌建设贵州蚕桑产业缺乏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品牌建设,导致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市场竞争力不强。
对蚕桑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缺乏统一的监管,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3. 蚕桑产业缺乏高效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贵州的蚕桑产业缺乏高效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支持不足。
这使得蚕桑农民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和困扰,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1. 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推广新品种加强对贵州蚕桑产业的技术支持,加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蚕桑产量和质量。
蚕桑产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蚕桑产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我代表蚕桑产业工作组,向大家汇报蚕桑产业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蚕桑产业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首先,我们对蚕桑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们深入了解了蚕桑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加强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我们积极引进先进的蚕桑种植技术和设备,推广了优质优势蚕种和桑叶品种,提高了蚕桑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们加强了蚕桑产业的科研攻关,培育了一批技术骨干和创新团队,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次,我们加强了蚕桑产业的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拓展了蚕桑产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我们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和交流会,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展了蚕桑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同时,我们加强了蚕桑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了蚕桑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加强了蚕桑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了蚕桑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
我们加强了蚕桑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我们加强了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了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蚕桑产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蚕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蚕桑产业是中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支柱。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蚕桑产业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对蚕桑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二、蚕桑产业的竞争优势中国蚕桑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条件优越: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适宜蚕桑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蚕桑。
2.传统技术熟练:中国拥有悠久的蚕桑种植历史,农民具有丰富的蚕桑种植经验。
3.市场需求旺盛:丝绸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市场需求量大,中国的丝绸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4.产业链完善:中国的蚕桑产业链较为完善,从蚕桑种植、蚕茧加工、丝绸生产到成品销售等环节都有较为成熟的配套设施和供应链。
三、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丝绸消费市场也在快速增长。
未来几年内,蚕桑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1.创新技术应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蚕桑产业可以进一步提高蚕桑的养殖效率和丝绸的品质,推动蚕桑产业升级。
2.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丝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文化推广,使丝绸产品更受市场欢迎。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蚕桑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蚕桑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四、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蚕桑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1.生产成本上升: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得蚕桑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
2.环境污染问题:蚕桑产业对水资源和土壤环境的需求较大,蚕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其他国家蚕桑产业的发展,中国的蚕桑产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蚕桑产业是中国传统的农业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进步,蚕桑产业有望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然而,蚕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克服。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蚕桑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转型方向。
目前,蚕桑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蚕桑种植大国,蚕业产量、丝绸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蚕桑产业在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蚕桑产业的传统特点,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服装行业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天然纤维的需求增加,这为蚕桑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要求蚕桑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蚕桑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和转型方向。
首先,我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农业”、“优质农产品”等政策,鼓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蚕桑产业可以通过完善生产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增效增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蚕桑产业也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蚕桑产业还可以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蚕桑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发展的机遇和转型的方向。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广现代化种植方式、提高产品品质,蚕桑产业可以实现转型升级,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政府、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蚕桑产业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调研报告蚕桑产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地域分布。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蚕桑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蚕桑养殖户、桑叶采摘工人和蚕桑加工企业,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实地走访主要考察了蚕桑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和生产基地,与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1.蚕桑产业的现状: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蚕桑养殖户数量逐年下降,养殖规模不断减小,主要原因是蚕桑养殖的劳动密集型和低效益。
桑叶采摘工人数量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蚕桑加工企业数量有限,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2.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1)养殖环境问题:蚕桑养殖户普遍存在养殖设施简陋、环境污染等问题。
(2)市场问题:蚕桑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狭窄,价格波动较大,产品质量不稳定。
(3)技术问题:蚕桑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
3.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1)农业产业化:蚕桑养殖和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益。
(2)技术创新:引进和培育新的蚕品种、改良饲料配方、提高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3)多元化经营:发展蚕桑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加强与其他农产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建议和对策: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积极投身蚕桑养殖和加工。
(2)强化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技术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广新的养殖和加工技术。
(3)拓宽市场渠道:加强蚕桑产品的品牌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4)加强产业协同:积极推动蚕桑与其他农产品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效益最大化。
蚕桑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蚕桑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十五”期间,广西自治区抓住“东桑西移”机遇,蚕业迅猛发展,去年,养蚕量和产茧量全国第一。
引起了全国蚕业界广泛关注。
为加速我市蚕业发展,推进蚕业产业化,4月中旬,市蚕业总站和部分县、区蚕桑局长赴广西宜州市、鹿寨县对蚕业运行机制和产业化政策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十五”成就1、广西蚕业基本情况和“十五”成就。
广西具有发展桑蚕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年可养蚕8-10批次,与江浙地区和四川相比,春茧可提早1月上市,秋茧推迟1月收市;人平耕地多,可以规模化发展。
2000年广西桑园面积30万亩,产茧2.45万吨(49万担),2005年,桑园增长到141万亩(投产114万亩),产茧13.5万吨(270万担)。
全区养蚕户62万户,户平桑园达2.3亩;发种近400万张,户平养蚕达6.5张,蚕农售茧收入27亿元,户平收入4355元。
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市桑园面积占了全区92.06%,鲜茧产量占了89.38%。
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2、宜州市基本情况和“十五”成就。
宜州市属河池市所辖,位于桂西北河池市东部,辖7镇9乡,总人口62万,11.2万户,面积3896平方公里,耕地113万亩。
从2000年起,以每年扩种3万亩桑园的速度发展,去年,桑园总面积达2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8万亩),养蚕70万张,产茧量2.93万吨(58.6万担),蚕农售茧总收入5.8亿元,户均收入6277元。
宜州市是全国产茧第一大县(市)。
3、鹿寨县基本概况和“十五”成就。
鹿寨县属柳州市所辖,位于桂中偏东北,总面积33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4万亩,人口48.26万人,农业人口40.02万人。
2001年桑园面积3.59万亩压滤机滤布,养蚕量9.38万张,产茧3519吨,2005年桑园达10.26万亩,养蚕22.47万张,产茧量8540吨(17.08万担)。
蚕调研报告
蚕调研报告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蚕的养殖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蚕养殖企业提供参考,推动蚕业的健康发展。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参观了若干家规模不同的蚕养殖场,了解了蚕的养殖过程和管理情况。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蚕养殖者的种养比例、生产情况、市场需求等。
三、调研结果1. 养殖规模:(1)大规模养殖场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园区,规模较大,养殖设施齐全。
这些养殖场以供应丝绸生产企业为主要客户,生产的蚕茧直接销售给丝绸厂家。
(2)小规模养殖场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规模较小,多为个人或家庭经营。
这些养殖场主要依靠销售鲜茧、蚕宝宝等直接养殖产品获取收入。
2. 养殖工艺:(1)大规模养殖场采用现代化养殖工艺,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养殖管理。
通过科学的喂养和管理,提高蚕的生产效率。
(2)小规模养殖场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养殖方式,养殖者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管理。
由于缺乏现代养殖技术和设备,生产效率较低。
3. 生产情况:(1)大规模养殖场的蚕茧产量较高,质量稳定,销售渠道广,收益较高。
(2)小规模养殖场由于养殖条件和管理不足,蚕茧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销售渠道有限,收益较低。
4. 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1)蚕茧市场需求稳定,特别是丝绸生产企业对蚕茧的需求较大且持续稳定。
(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丝绸制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为蚕茧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养殖工艺的推广,将进一步提高蚕茧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蚕业的发展。
四、建议1. 引导和支持农民转变观念,认识到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提高养殖效益。
2. 加强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现代化养殖设施和技术支持,提高养殖场的规模和生产效率。
3. 加强对蚕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果和产品质量。
4. 建立健全的蚕茧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养殖者与丝绸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产品销售渠道和收益。
蚕桑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发展调研报告蚕桑发展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蚕桑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农民的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促进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收集了100份问卷数据,并走访了10个养蚕户进行深入交流和了解。
三、调研结果1. 蚕桑产业规模较小。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0%的养蚕户养殖蚕桑的面积在1亩以下。
导致蚕桑产业规模小的原因主要有当地土地资源有限,同时对蚕桑产业缺乏重视导致投入少。
2. 养蚕户收入较低。
近半数的养蚕户每年的蚕桑销售收入在5000元以下,仅有少数的养蚕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万元。
收入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蚕桑价格波动大、市场需求不稳定、中间环节利润薄等。
3. 技术水平需要提高。
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养蚕户对蚕桑的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深,技术水平较低。
此外,蚕桑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也需要提高。
4. 蚕桑产业供应链短缺。
调研发现,蚕桑产业供应链中的种子、农药、设备等环节存在较大短缺,并且产品质量不稳定。
五、调研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如给予补贴、提供优惠贷款等,鼓励养蚕户扩大规模、提高产能。
2. 提高技术水平。
培训养蚕户蚕桑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与农业技术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3. 完善蚕桑产业的供应链。
政府可以介入并扶持一些蚕桑产业的种子繁育基地、农药研发企业等,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和产品质量。
4. 加强市场监管。
加大对蚕桑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不法分子的欺诈行为,保障养蚕户的利益。
5. 增加蚕桑产品的附加值。
政府可以鼓励养蚕户开展深加工,开发蚕桑丝织品、蚕茧化妆品等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养蚕户的收入。
六、总结本次调研发现,蚕桑产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也存在发展的机遇。
蚕桑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蚕桑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作物,是我国最早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行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入,蚕桑产业发展迅猛。
本文通过对蚕桑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蚕桑产业化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蚕桑产业化发展的优势1.优质商品出口额逐年增加。
我国的蚕桑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出口额逐年增加。
2.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蚕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蚕桑养殖和桑叶加工,农民可以持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3.生态环境改善。
桑树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和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土壤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同时也能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三、蚕桑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蚕桑产业基本上以传统的蚕养殖和蚕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
2.品种单一、品质不高。
蚕桑品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丝绸蚕品种,品质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缺乏技术支持和创新。
蚕桑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标准不统一、市场混乱。
蚕桑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市场上存在价格混乱、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四、蚕桑产业化发展对策1.加强品种改良和培育,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通过培育高产、高品质的蚕桑品种,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引进科技成果,推动技术创新。
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如无土栽培、智能养蚕设备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建立健全蚕桑产业标准体系。
加强标准化管理,建立一套适用于蚕桑产业的标准体系,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与丝绸、纺织等相关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利用蚕桑作为原料,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
五、建议1.政府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推动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提供贷款、补贴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民参与蚕桑产业发展。
2.加强蚕桑产业的市场研究和宣传推广。
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同时加强宣传推广,提升蚕桑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县柞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县柞蚕产业的调研报告发挥柞蚕基地优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关于__县柞蚕产业的调研__境内柞坡资源丰富,是全国_个柞蚕生产基地县之一和唯一的一化优质柞蚕茧出口基地县.近年来,__立足柞蚕基地优势,膨胀.完善.提高柞蚕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条件有利,得天独厚特色明显.__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是南北气候交汇带,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土质疏松,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特别适宜一化性柞蚕放养.__柞蚕业始于汉,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蚕茧产量占全省的50 —60%,有〝召半省〞之称.目前,全县蚕坡发展到1_万亩,占全国利用面积_00万亩的10%,占全省200万亩的53%,全县有_个乡镇262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每年柞蚕种卵放养量高达1.6万公斤,产鲜茧350万公斤,实现效益3500万元.市场广阔.__柞蚕产业,初步形成了种养加系列化.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雏形.从蚕坡发展.良种繁育.茧丝加工.市场销售到挽手.落绵加工.丝棉.丝毯制作.栎叶.槲叶加工出口都基本配套.县有县办缫丝厂.麻绢厂.纺织厂各一座,手工缫丝户及丝绵加工户两万多户,年产柞丝95吨,柞绸8万米,绢纱_0吨,落绵230吨,丝织品_0万米,丝绵.挽手近百吨.丝毯加工骨干企业23个,机梁4万多付,从业人员66000人,年生产400多万平方英尺,年产值近10亿元,农民收入达6亿元.2000年6月,__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_年2月,__一化柞蚕茧.丝(绵).绸又获世界原产地标记注册成功,在国内.国际上打响了__一化柞蚕品牌,进一步提高了__柞蚕的知名度.__蚕丝的色泽和解舒优于全国各地,始终保持〝皇冠地位〞,被誉为〝纤维皇后〞,在市场上称之为柞丝〝王牌〞.这将是我们占领市场的品牌优势,是了不起的无形资产.效益显著.__柞蚕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的产业.全县100多万亩柞坡,覆盖率为88%.柞树(墩)的光合作用,能净化空气,增加降水量,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同时,柞树根系发达,又能防风固沙,减少土壤冲刷,保持水土.柞蚕业除了茧.丝.绸 .毯取得较好效益外,它的挖潜增效综合利用的效益也是可观的.如〝九五〞期间,_个叶类加工企业,栎叶.槲叶类采摘80多万吨,完成槲叶出口_万箱,完成交货值6200万元,实现利税_00多万元.蚕坡养蚕轮伐,提供栎柴(种香菇原料)90万吨,收入5400多万元.蚕砂(蚕屎)提取叶绿素.蚕蛹做罐头已小有规模,年产蛋白蚕蛹3200吨,高级补肾壮阳雄蛾15吨,销往国内二十几个省市.前景可观.我国入世后,蚕丝业发展潜力大,出口形势好.世界组织和协会,从人类生态需要出发,提出〝重返大自然〞,纺织用品和衣着服饰用天然纤维原料.这无疑迎合了现在人们的消费心态,因而国际市场尤为重视天然纤维制品,其需求量正以10%的速度增长.我县的丝制产品具有柔软.透气.无静电.吸湿性好.光泽优美,倍受世人青睐,入世后国际上需求量大增,出口量有望不断扩大.丝绸内销也在逐年增长,真丝制品每年也正以8%的消费速度递增.二.培育特色,促进发展政策催动.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把荒山和柞坡交给群众来经营,鼓励他们放胆放手发展柞蚕养殖.使柞蚕业逐渐由随意.粗放经营向有组织.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科技推动.加大科技兴蚕力度.坚持科学制种,坚持常年开展送技术.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6名高级农艺师带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教材,发放资料,把柞蚕饲养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并组织县.乡.村.组四级技术覆盖网络,使全县75%以上的养蚕户成为养蚕技术明白人.龙头带动.围绕柞蚕的茧.丝.蛹.绢.绸等,先后吸引各种社会闲置资金5000多万元,组建了__豫丰蚕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纬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出〝经纬丝绸〞.〝丹霞丝毯〞.〝五香蚕蛹〞等一大批名牌产品,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促动.一是上网宣传.开通中国__柞蚕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信息.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远山在召唤〞等专题片,在《中国特产报》上刊登__柞蚕专版.二是借会传媒.组织参加豫洽会.市〝两节一会〞等节会,宣传推介,提升__柞蚕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三.问题突出,面临挑战蚕业法制不健全.乱制种.乱毁坡现象时有发生,无执法依据,更无执法队伍,无力解决.扒〝木花〞,滥砍乱伐栎圪塔现象屡禁不止,案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蚕坡毁坏严重.蚕种质量不优.一是质差.量少.太贵.年需种两万多斤,只能生产一万多斤,缺50%.老场设备陈旧,包袱太重,处于维持状态,个体制种更难保证质量,因而病毒率高达8%以上(行业国家标准是2%以下).每斤蚕种200多元,蚕农难易承受.二是蚕业科技人员青黄不接.蚕业大专生转行,老科技人员下岗,老蚕倌已不能上山养蚕,年轻人不会养.不愿养.三是投入非常难.育种定补取消,制种资金没着落,科研经费.科技人员培训费不足.龙头企业实力弱.一是企业+基地+农户没有联结好,导致企业带不动基地,基地也带不了农户.二是企业缺乏资金,〝龙〞不起来,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薄弱.销售渠道不畅通.一是已建的蚕丝市场.地毯市场无市,作用发挥不好;二是产品粗制滥造,档次太低,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三是促销手段不多,缺乏网络信息和得力销售人员;四是环境不优,有恐吓.围攻外地客商现象,使销售渠道受阻.上述这些问题,制约着柞茧产业的振兴,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四.抢抓机遇,振兴柞蚕(一)树立打造柞蚕特色产业的新观念政府引导.品牌即特色,特色即优势.__是〝中国柞蚕之乡〞,又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这尊〝金身〞,要借助这块〝金字〞招牌,用好这笔无形资产.一是政府要紧紧依靠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高科技为手段,以项目为纽带,以增加农民和财政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柞蚕支柱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二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完善信息体系.市场体系,着重解决龙头办不好,农民办不了的事情,运用多种手段,引导柞蚕特色产品进入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实施名牌战略,打响〝中国__柞蚕〞品牌,坚持高品位开发,提高产品效益,使柞蚕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政府服务.政府作为经济工作的组织者,要根据职能积极协调,督促完善各级服务体系.一是政策服务.柞蚕产业化建设,要有一系列政策规定作保证.如蚕坡的延包.转包及稳定承包的政策;繁育良种的补助.奖励政策;蚕茧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保护管理蚕坡的政策等.二是科技服务.在发展知识经济中,科技是先导,只有抓好科技服务,才能提高柞蚕产业水平.要把蚕坡.蚕种.蚕茧.柞丝.丝毯.丝绢的科技含量,作为实施柞蚕产业化的主要内容.首先,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组织,制订科技培训.推广和普及规划,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其次,鼓励科技人员,搞科技承包;其三,搞不同形式的科技试验示范点.三是资金投入服务.柞蚕产业战线长.投资大,要千方百计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方筹措投入资金,搞好基地建设.如加强与银行联系,争取贷款;争取上级扶贫,支农资金投入;用孟加拉模式小额贷款;各有关单位筹资;发动企业和蚕农自筹资金等.还要积极筹建国家和地方两级蚕业发展基金,财政列收列支,政府审计监督.四是法律服务.依法治蚕,健康发展.要恢复和建立蚕业派出所.蚕业法庭,依法处理破坏蚕坡.蚕坡改包.中止承包合同等违法案件,保护蚕农合法权益.建议人大.司法部门订立蚕业产业化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以法保护产业发展.(二)采取打造柞蚕特色产业的新举措科学管理.一是抓好百万亩柞坡的资源管理.柞坡基地建设,要保护和开发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治理水土和经济.用材林建设结合,扶贫开发和旅游开发结合.要点橡补墩,柞树修剪,去杂复壮,巩固提高老蚕坡;坡坡联结,乡镇联片,退杂还柞,开发新蚕坡,逐步形成规模优势;要继续建设好万亩优质柞坡示范基地,搞出几个样板,带动全县发展.要尽快改变旧的伐坡习惯,大力推广柞树修剪,留桩放拐新技术,扩大树冠,增加叶量,提高叶质,增加养蚕量.二是抓好蚕场建设.按照〝控制总量,严格审批,合理布局,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三个国有蚕场和44个集体蚕场进行整顿.壮大.恢复,还可建一些新场.三是严把蚕种质量关,对种茧鉴定.审查界定病毒率,按照国标,超标处理,取缔不合格种茧制种者;查处无证制种者;打击制假冒伪劣蚕种者,从源头上杜绝劣质蚕种流入市场,使全县蚕农真正用上〝优良种〞.〝放心种〞.集约经营.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应柞蚕业发展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模式.一是采取租赁.承包.公开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塑造多元化投资主体,保护合法的非劳务收入,从政策.体制上调动群众养殖柞蚕的积极性.二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向养殖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深加工系列化,市场网络化,销售国际化方向发展.(三)构建打造柞蚕特色产业的新局面培育龙头.围绕资源办企业,资源有出路;围绕基地办企业,企业有靠山.〝龙头兴则产业旺〞.要使柞蚕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兴办.培育一批有强大辐射.带动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设应坚持规模大.带动面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蚕农的凝聚力及联结力强.一是筹建蚕业开发集团,把缫丝.绢纺.丝毯.丝绵.蚕蛹.蚕砂等企业联合起来.可下设蚕种公司,丝织绢纺公司和蚕蛹.蛾开发公司.二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养蚕——缫丝——绢纺——服装——装饰;另一条是养蚕——蚕蛹——食品——保健品.可筹建蛾公酒厂.蛹罐头厂.蛹蛋白厂及蚕砂等加工企业.三是国营.集体.私营等多种形式一齐上.要注重吸引国内外企业家来我县办企业,进行综合开发.搞活流通.围绕产品兴市场,产品有载体;围绕名牌调结构,市场有拉力.要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建立直供直销业务体系.形成以外部市场为纽带,内部市场为补充的销售网络.以蚕茧.丝.毯.服装加工产品为主,因势利导,壮大.筹建一批具有名牌效应和吸引力的市场.扩大县城地毯市场规模,改造云阳茧.丝.绵.绣综合市场,完善提高白土岗生丝批发中心.南河店丝绵经营中心.云阳绢丝制品批零中心市场.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建市场,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营销大户,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开拓市场空间,增加市场占有率.。
石泉县蚕桑生产的蚕种发放调研报告
按照学院“百名专家下基层”的安排部署,为准确了解安康市石泉蚕桑基地产业生产动态,深入了解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蚕种发放普遍下滑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的措施。
蚕桑实验室组织人员深入两河镇、饶峰镇、城关镇、云雾山镇四个镇,对这四个镇的8个自然村进行蚕种发放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实地农户询问调查的办法,共调查4个乡镇8自然村的40个养蚕户,分别代表不同养蚕规模。
其中2011全年养蚕10张以上20户,5张以上17户,5张以下3户,其中养蚕大户占50%;调查年度为2010和2011年,调查户桑园总面积275.6 亩,养蚕总数529.5张。
二、调查结果1、两河镇(1)高原村,全村246户,1100人,现有桑园面积450亩,06年养蚕发种250张,2010年养蚕发种329张,2011年养蚕发种200张。
2011年较2006年减少50张,减幅为20%,较2010年减少129张,减幅为39.2%。
(2)潼关村, 全村138户,502人,现有桑园面积460亩,06年养蚕发种250张,2010年养蚕发种420张,2011年养蚕发种532张。
2011年养蚕发种较2006年增长282张,增幅为20%,较2010年增长112张,增幅为26.7%。
2、饶峰镇(1)蒲西村,全村906人,270户,现有桑园面积580亩,06年养蚕发种280张,2010年养蚕发种950张,2011年养蚕发种650张。
2011年养蚕发种较2006年增长370张,增幅为62.5%,较2010年减少300张,减幅为31.6%。
(2)胜利村,全村567人,157户,现有桑园面积350亩,06年养蚕发种260张,2010年养蚕发种550张,2011年养蚕发种380张。
2011年养蚕发种较2006年增长120张,增幅为46.2%,较2010年减少170张,减幅为30.9%。
3、城关镇(1)沙河村:全村726人,216户,现有桑园面积750亩,06年养蚕发种580张,2010年养蚕发种506张,2011年养蚕发种378张,2011年养蚕发种较2006年减少202张,减幅为37.0%,较2010年减少128张,减幅为25.3%。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蚕桑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蚕桑产业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然而,当前蚕桑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生产技术不断落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保与安全要求逐渐提高等。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为从事蚕桑养殖和丝绸加工的企业和个体户,调研时间为2021年3月至6月,共采取了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蚕桑产业的生产经营、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生产经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蚕桑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产量和收益较低,种植品种单一,缺乏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市场需求不稳定,部分蚕农采取低成本和低质量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丝绸市场上品质不佳的情况。
此外,公司与农民合作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新的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养蚕和丝绸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提高种植技术的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并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与蚕农的沟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2.市场营销:调查结果显示,蚕桑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市场价格波动、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需要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开拓多元化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推动蚕桑产业的品牌建设,通过网络推广、展会展览等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来加强品牌宣传,拓宽市场,开拓新领域。
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团体品牌建设和加强组织合作,整合各各行业资源,加强品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3.技术研发:调查结果显示,蚕桑产业的技术创新滞后,新技术的应用和利用较差,技术人才数量不足。
如果不加强技术研发,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难以保持大规模养殖、加工和市场开拓的优势。
关于乡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蚕桑产业是安康传统优势产业蚕桑产业,也是--村传统优势产业,在农户增收增效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研究中、省、市、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安康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文件政策,根据--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蚕桑产业,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制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一)基本村情。
--村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处,村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7.9亩(其中:水田375亩,旱地2232.9亩),林地面积1623.6亩。
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20户1415人,有劳动力人口425人(男220人、女205人)。
20--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
(二)产业现状。
按照产业扶贫三个一模式,成立了--县--镇--村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在二、三、六、七、八、九组流转并整理土地600余亩,完成栽植密植桑园600余亩,目前桑园投产面积300亩,20--年新栽植300亩,20--年养蚕130张,实现产值8万元,目前现有蚕室6栋1200余平方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为蚕室、桑园建设原则,突出桑园建设标准化、机械化、良种化、高产化,突出蚕室建设现代化、省力化、标准化、自控化,其他桑园、蚕室配套设施完整齐全。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按照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
推进标准化建园、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化经营,全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当地蚕桑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长治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最近,我们组织有关科室,先后赴屯留、沁县、武乡等蚕茧主产区就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技术需求、市场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针对我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一、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全市现有桑园面积3万亩,分布在56个乡镇,371个村,1万余户。
2006年全年养蚕16684张,产茧70.3万公斤,收入1652万元,张均产茧42.1公斤,平均茧价为23.5元/公斤。
屯留、沁县、武乡三县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90%以上。
2007年全市春蚕发种2980张,预计产茧12.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30%和32%。
二、蚕茧销售及制丝企业长治市缫丝企业曾有三个,其中屯留县开办过两个,一是1988年建成投产的李高乡王公庄村办缫丝厂,10台立缫200绪,1996年停产;二是1994年10月10日建成投产的屯留缫丝厂,120台立缫2400绪。
1997年停产。
沁县缫丝厂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生产能力960绪,年可加工鲜茧240吨,产丝30吨。
1991年利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进行了扩建,生产规模达2480绪,年产白厂丝60吨,年产值1200万元以上。
1996年随着蚕桑产业的滑坡,缫丝厂于1997年停产。
至今,我市无制丝生产企业。
目前,我市的蚕茧主要由市外贸、县外贸、县蚕桑中心及乡镇烘茧站收购。
干茧主要销售到浙江、江苏等地。
三、蚕桑与粮食作物效益对比调查我们在沁县对2004年—2006年蚕桑与玉米效益进行了对比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玉米每公斤1.06元,亩产量约500公斤,生产投入80元,亩收益450元;蚕茧每公斤8.6元,亩养蚕2张,亩产茧80公斤,亩投入180元,亩收益1190元。
每亩桑园与玉米的收益比例为2.6:1。
2005年:玉米每公斤1.12元,亩产量约500公斤,生产投入100元,亩收益460元;蚕茧每公斤19元,亩养蚕2张,亩产茧80公斤,亩投入180元,亩收益1320元。
来宾市当前桑蚕生产形势调研报告
来宾市当前桑蚕生产形势调研报告摘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的形式,了解我市蚕桑生产产业基本情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困难以及广大蚕农希望得到解决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导向提出桑蚕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来宾、蚕桑产业、意见和建议近年来,来宾市桑蚕产业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来宾市现有桑园面积38.6万亩,主要分布在忻城县(面积为25.82万亩)、象州县(10.71万亩)、兴宾区(1.4万亩)、武宣县(0.6万亩)。
截止到2019年7月,今年累计饲养蚕种81.08万张,鲜茧产量2.35万吨以上。
全市有收烘茧站123个,90%以上的鲜茧通过本市茧站收烘,缫丝企业13个,缫丝机组92组(绪),年生产生丝3000多吨,消耗2万多吨鲜茧,约占全市产量的40%,大部分蚕茧外调。
生丝质量达4A+以上;除缫丝外,其他深加工业发展滞后,桑蚕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整体效益不高。
一、2018年以来桑蚕业生产基本情况,桑树种植面积变化等,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
(一)桑树种植面积变化情况2018年以来,由于柑橘等经济作物产业迅猛发展,蚕桑竞争产业优势不强。
象州地区很多农户挖桑种果,象州桑园面积有所下降,但是兴宾区和忻城县的桑蚕产业稳定发展,桑园面积逐步扩大。
所以来宾市2019年桑树种植面积与2018年相差不大,维持在38.6万亩。
(二)面临新问题、新困难1.我市蚕桑生产还处于传统的饲养模式,质量难以把控,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我市大部分蚕区主要依赖个体蚕农养殖的粗糙方式,不仅区域分散、规模小,还存在技术差,产出茧质质量参差不齐;劳动力日渐缺失,人力成本也逐渐高,这种传统的饲养模式,质量难以把控,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2.蚕沙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滞后近年来,我市通过采取蚕沙在蚕沙室堆沤无害化处理示范推广,解决养蚕环境的污染提高养蚕成活率有一定的成效,但处理方法还需要一定的工作量等原因,蚕农接受率低,推广应用滞后,养蚕环境受到污染,家蚕在高温多湿季节还是易发生病毒病和真菌病,严重阻碍了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
石泉桑蚕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石泉桑蚕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石泉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中国蚕丝之乡,拥有悠久的桑蚕养殖历史和丰富的桑蚕资源。
近年来,石泉县政府高度重视桑蚕产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桑蚕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我对石泉桑蚕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首先,桑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石泉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桑蚕养殖业,通过政府投入和技术指导,桑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县桑蚕养殖面积已达到XX万亩,桑蚕养殖户数达到XX户,桑叶产量和桑蚕产量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次,桑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石泉县注重提高桑蚕产业的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桑蚕品种,提高了桑蚕的经济效益。
同时,加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桑蚕丝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再次,桑蚕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石泉县依托桑蚕产业资源,积极开展农业旅游,推出了一系列桑蚕养殖和丝绸加工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桑蚕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当地农民增加了稳定收入,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桑蚕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石泉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桑蚕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行有机桑蚕养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积极开展桑蚕产业的科技创新,推广生态养蚕技术,提高了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石泉桑蚕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桑蚕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桑蚕产业向着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著名的蚕桑之乡,栽桑养蚕起源于商周,盛于唐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之一。
《穆天子传》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甲寅,天子作居范宫,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境内的原桑林乡在古代就是蚕桑集中产地;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的《临涧更宿》,生动描绘了当时蚕业发达的盛况;至清代,栽桑、养蚕、缫丝已遍及全县。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久久为功,蚕桑持续发力,所产“蚕茧”享誉全国,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的美誉,现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县先后荣获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等称号,“蚕桑习俗”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蚕茧”“桑葚”被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区域标志保护产品,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蚕茧”品牌价值达到11.29亿元人民币。
一、基本情况(一)发展规模截止2019年,全县桑园面积3.34万亩,养蚕2.5万张,产茧122万公斤,收入5723万元,蚕农户均收入7200多元,蚕茧产量占全省的86.8%,占全市的90.7%,雄踞华北县级之首;全县现有次营、寺头5000亩以上桑园乡镇2个;芹池、东冶3000亩以上桑园乡镇2个;全县426个行政村有221个村养蚕。
全县建成禹珈豪、佳美、永丰源缫丝企业3家;安麒俪、官道等丝绵被加工企业10余家;皇城相府、花烂漫桑葚饮品厂2家;美丹梦、桑宝丝绸等丝绸服饰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拓宽茧丝深加工渠道;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叶茶、桑叶菜、桑叶宴、桑葚酒、桑葚干、蚕蛹食品、蚕砂枕等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家庭农场系列产品逐步拓开市场;桑葚采摘、林下养殖等休闲观光生态蚕业初见端倪,初步形成了蚕桑资源多级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
(二)现状分析从发展规模看,县历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传统,高峰时期,全县农户75%以上从事栽桑养蚕,户均养蚕2张左右,呈现规模小、覆盖面广的散养模式;2014年以后,受茧丝市场波动、农村劳动力外流影响,全县养蚕数量逐年减少,不少桑园出现撂荒,特别是山区大部分地埂桑无人管理,资源闲置,出现有桑无蚕的窘境;到2019年底,全县养蚕徘徊在3万张左右。
从自身比重看,就省而言,蚕桑无论从历史到现在,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始终位居华北县级之首。
尽管20世纪末,我省垣曲、沁水、高平、泽州等县都有一定规模,但总量不高,不足的1/3;就全国来讲,自2005年以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区由过去的江、浙、鲁、粤等省区逐步西移到云、桂等西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逐渐发展,土地资源减少,劳动力成本上涨,蚕桑产业必须走“东桑西移”之路,而蚕桑处在“东桑西移”的中部节点上,尽管受到各级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相对稳定,但与全国大形势一样,同样面临着规模逐年萎缩、总量发展缓慢的现实问题。
从技术层面看,尽管蚕桑总体规模在全国体量不大,但由于我县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潜心钻研,不断创新,根据立地气候,成功示范推广了山区桑园出扦技术、旱地丰产桑园栽培管理技术,小蚕供育、大棚省力化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实用技术,多次受到省、市科技部门的表彰奖励,在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作用。
特别是2019年,又从广西、四川等地引进“工厂化”规模养蚕新技术,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改进,可望在今后逐步推广,以解决当前劳力匮乏、规模效益不高的难题。
从产业化方面看,受传统栽桑养蚕模式的影响,全县蚕农普遍思想观念固化,最典型的惯性思维就是:栽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这一根深蒂固的发展模式,使整个蚕桑产业都“吊在一根丝上”,产业发展仍处在上游茧丝初加工阶段,产业链短,规模小,印染、丝绸、服装等下游加工还几乎是空白;桑枝、桑叶、桑果、蚕沙、蚕蛹等衍生产品开发刚刚起步,品质不精、规模不大、市场不稳,处于小而散的作坊式加工状况,发展步履维艰。
总体上来说,全县蚕桑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规模不大,分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整体运行质量不佳,尚处在“初级加工强、深加工相对滞后”的阶段,作为华北蚕桑大县,我们离蚕桑强县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从经营体制方面看,多年来,蚕桑产业出现产供销相互割裂,农工贸不相融合的分散经营体制,尽管2014年县委、县政府推行了蚕茧收购议价机制,但2016年随着全国蚕茧市场的放开,议价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能充分体现优质优价,使得鲜茧收购市场化之路难以尽快实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近年来,县发挥传统优势,立足蚕桑特色产业,通过夯实基础、创新科技、转变作风、拉长链条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蚕桑生产基本形成了集制种、养蚕、烘茧、缫丝及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强根固本,产业基础越来越稳一方面改革制种工艺。
建成1200㎡标准化散卵制种楼,变原有的平附种生产为散卵制种,彻底解决了平附种生产工艺复杂、原蚕户劳动强度大,良卵率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桑园管理。
为各乡镇免费发放乐果农药1万瓶,组织各乡镇对桑木虱进行群防群治,保证了养蚕用叶需求。
(二)科技创新,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一是蚕桑中心引进新蚕品种与现行品种进行对比,筛选出品种性状优良的“苏豪×钟晔”新蚕品种,深受广大蚕农好评;二是大力推广小蚕集中供育,平均单产较普通饲育高出5-10斤,收入增加100元以上;三是以晋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示范,开展“工厂化”养蚕试点,全年养蚕80张,单产达到52公斤,收入20.8万元;四是在寺头乡试点推行仪评收茧,2019年春季收购1197户蚕农鲜茧,其中达到或超过县级议定中准价的1161户,占收购户的97%,真正体现了优质优价。
(三)改革创新,产业链条越来越长2019年,全县新建桑葚酒厂2家、桑葚烘干生产线2条、桑叶茶加工企业4家、桑叶菜生产企业1家、鲜蛹食品开发企业2家,培育县绿源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葚天酒业有限公司、晋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蚕桑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十余家,逐步构建“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的全产业链模式,打破蚕桑资源利用瓶颈,开创了产业发展新局面。
(四)改进作风,技术服务越来越好充分发挥县蚕桑中心技术优势和职能作用,以“一乡一重点,一人一亮点”为抓手,明确了技术人员包乡驻村工作责任制,技术人员全年连续下乡3个多月,与蚕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新蚕品种推广、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等服务,全县养蚕平均单产达到44公斤。
特别是秋蚕发病率低、产量高、质量优,单产达到47公斤以上,单张收入2400元以上,较去年每张增收670元。
在大旱之年,其它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蚕桑生产获得丰收,农民增收贡献突出。
(五)精准施策,脱贫步伐越来越快通过“政策扶贫、技术脱贫、服务帮贫”举措,对各乡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桑园建设、蚕种发放、小蚕共育等方面进行补助,每公斤鲜茧在政府统一补助4元的基础上再补助4元。
2019年,全县共有7个乡镇74个村4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蚕桑生产,全年养蚕1199.5张,产茧4.87万公斤,收入225万元,新增一次养蚕3张以上(含3张)户19户,新建桑园2亩,新建养蚕大棚3栋,累计产业扶贫资金29.72万元,户均收入5700余元。
三、存在问题一是农村养蚕劳动力短缺,蚕农年龄老化,发展后劲不足,亟待培育新的生产经营主体。
二是蚕茧收购机制不顺,市场化运营不良,亟待进行仪评收购机制创新和改进。
三是土地流转困难,农户参与经营意识不强,规模蚕业发展亟待进行布点示范引导,稳步向前推进。
四、2020年工作2020年,县蚕桑产业将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扶持蚕桑种植大户,通过多种形式稳定农户收益,塔高蚕农养蚕积极性。
以重塑“蚕桑”品牌为抓手,抓好次营、寺头、芹池、东冶四个规模化核心生产示范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快推进禹珈豪、晋桑、博宇蚕桑产业园项目,大力推行“工厂化”生产新业态,新发展桑园1万亩以上。
(一)调整扶持政策,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大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在育苗、栽桑、养蚕、基础设施等方面完善补助补贴使用的方向,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对新建优质丰产桑园、桑园机械化管理、原蚕繁育、小蚕集中供育、标准化养蚕大棚、纸板方格蔟等进行扶持,加快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二是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桑园向有能力、有技术的蚕农合理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栽桑养蚕大户;三是整合财政资金,对从事桑叶、桑枝、桑葚、蚕沙、蚕蛹、蚕蛾等蚕桑衍生产品研究开发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个体户进行扶持,大力发展蚕桑下游产业。
(二)加快项目进程,推进现代蚕桑园区建设利用1000万元“省级农业标杆项目资金”,推动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园创建工作。
2022年底建成次营、寺头、芹池、东冶四个规模化核心生产示范区,培育一批蚕桑副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推动蚕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上档升级,真正将蚕桑产业园打造成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三)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蚕桑产业高效发展充分发挥蚕桑中心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因地制宜,加快技术创新,大力推广科学养蚕,不断壮大蚕桑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一是抓好高丝量、强健性优良蚕种“苏豪×钟晔”的普及推广,引进三眠蚕、雄蚕、彩色蚕等新蚕品种进行试验,全面服务于“蚕宝宝”领养工程;二是借鉴广西“工厂化”和四川“组装式”养蚕技术,结合本地实际,以晋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禹珈豪茧丝有限公司等现代蚕桑产业园区为示范,总结经验,创新科技,加快建立适宜本地推广的省力、高效、规模养蚕模式;三是引进鉴蛹机,在原蚕繁育中进行示范应用,提高原蚕繁育的科技含量;四是探索桑园机械化管理和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蚕茧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五是深度开发桑叶资源,努力争取引进桑叶提取物加工项目,真正实现生产蚕丝产品向加工开发桑产品的顺利转型,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改革蚕业体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从土地合理流转、蚕农转变蚕工、仪器评茧收购、实行优质优价等环节着手,建立一套企业与蚕户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土地集约化、饲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市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五)挖掘蚕桑文化,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深度挖掘蚕桑历史底蕴和悠久文化,结合全域旅游、中国农业公园建设,加强对全县蚕桑产业的整体规划,准确定位蚕桑文化旅游市场,推进蚕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建立“互联网+旅游+特色产品+现场体验式营销”的发展销售新模式,把传统的蚕桑产业变成现代人的休闲娱乐康养项目,让游客来了之后,有看头、有吃头、有玩头、有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