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质量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质量优质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优质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重力方向的理解。

2. 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桌椅等。

2.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提问:重力是什么?重力的方向在哪里?二、探究重力的方向(10分钟)1. 实验一:让学生用细线悬挂钩码,观察钩码是否垂直向下悬挂。

2. 实验二:让学生改变钩码的悬挂角度,观察钩码的受力方向是否变化。

3.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总结重力的方向。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5分钟)1. 实验三: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钩码所受的重力。

2. 实验四:让学生保持钩码的质量不变,改变悬挂高度,观察重力的变化。

3. 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重力的应用领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质量初中物理教案

质量初中物理教案

质量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运用。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讲授法: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和折射定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折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与总结:根据实验现象,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和折射定律,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涵。

4. 应用拓展:讨论折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光的折射现象。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学生能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此外,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初三物理教学已经接近尾声,经过一年的努力,有收获也有值得深刻思考的地方。

刚上初三功课比较紧,忙于赶进度主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上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这时候我真希望学生把基础掌握好,于是在实际中努力采取各种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尽自己的能力掌握尽量多的知识,事实是学生的基础掌握的还行,为了为基础服务,我们还做了大量的实验,特别是电学方面,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实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上初三学生的作业比较多,布置作业不能太多,为了让学生做较少的题,能力提高的多,每次都精心的选择习题,偏,难,怪题尽量的不让学生做。

尽量的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的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尽量的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生活就是物理。

让学生感觉自己在物理世界中翱翔。

增加对物理的爱好和对物理知识的渴望。

会,才有信心学下去。

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鼓励学生把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即时解决,不要把问题留着。

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能在持续发展中增加知识。

发现掉队的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赶上来。

工作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例如一题多解的题,应扩展出去,但有时由于时间关系都是让学生下课去考虑,有的学生下课就不做了。

应努力使上课时间更紧凑,提高课堂效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2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作为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保持逻辑思路清晰,教案是上课的流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目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批改作业,搞好单元过关,将教学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单元,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学的有关知识。

如,家庭用电、电能、材料等。

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

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力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

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教学。

绝大部分同学对物理有一定兴趣,但不够浓厚,对上学年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本学期准备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注意加强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促进中等生的整体进步。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初中物理质量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密度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质量的物理意义,掌握质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密度单位及其换算4. 运用质量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称量物品的质量”、“比较物体的轻重”等,引入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计算方法。

2. 探究质量的计算方法(1)实验一:使用天平称量物品的质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的测量方法。

(2)实验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探讨质量的计算方法。

3. 讲解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4. 探究密度的计算公式(1)实验三:让学生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探讨密度的计算公式。

(2)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5. 讲解密度单位及其换算介绍密度的国际单位(kg/m³)以及其他常用单位,讲解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6. 运用质量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举例讲解如何运用质量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否为均匀材料、计算物体的体积等。

(2)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质量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质量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提高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1节《力的概念及测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定义、测量力的工具、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正确读取测力计的数值。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运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难点:力的图示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粉笔、黑板、挂图。

学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用力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测量力的大小?”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演示力的图示的绘制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记录数据,并绘制力的图示。

4. 知识巩固(1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测量力的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力的测量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力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课本的重力,并绘制力的图示。

2. 答案:例:推门时,人对门的力使门发生移动,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测量结果:重力约为3N,力的图示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的图示的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图示的绘制方法。

2. 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初三下 物理 总复习 机械运动 质量与密度讲义+习题+教案

初三下 物理 总复习 机械运动 质量与密度讲义+习题+教案

总复习(三)——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机械运动❤近年中考题1、(2014)飞机从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过程中,以飞机上的座椅为参照物,飞行员是的。

以甲板为参照物,飞行员是的。

2、(2018)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船B、山C、河岸D、岸边树木❤综合训练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篇优美的诗句出自李白的《忘天门山》,这两句诗中选择的参照物是()A、岸和行船B、行船和岸C、都是行船D、都是岸边2、一片树叶沿河顺水漂流,以为参照物它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

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太阳B、月亮C、地球D、宇宙飞船4、甲车上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实际上甲车向运动,乙车向运动。

5、(多选)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大地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下B、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上C、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D、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6、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则加油机是运动的7、填写下列图像所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8、一短跑运动员10s内跑完10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1200m/min,那么这三者的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运动员、汽车、羚羊B、汽车、羚羊、运动员C、羚羊、汽车、运动员D、运动员、羚羊、汽车9、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总路程为S,一次上学途中,小明以速度V1走完前一半路程后,觉得自己要迟到,于是加速到以速度V2走完后一半路程,V2>V1。

初中物理质量的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的变化教案

教案:质量的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特性。

2. 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3. 探究质量的变化原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质量的概念及其特性。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3. 质量的变化原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质量的特性。

2. 质量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质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感知质量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手感、目测等方式来感知质量。

二、探究质量的特性(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结构,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质量的特性:质量是固定的,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习质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调节平衡螺母、如何加减砝码、如何读取质量值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练习天平的使用技巧。

3. 教师介绍其他质量测量工具,如电子秤、磅秤等,并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探究质量的变化原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质量是否会随时间、温度、状态的变化而变化?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质量随时间、温度、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质量的变化原因:质量的变化主要由物质的加入或减少引起,如吸收水分、氧化等。

4. 教师举例说明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质量检测、产品质量管理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质量的概念、特性和测量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一、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学生;2. 学科:物理;3. 课题:物体的质量;4. 课时:1课时;5.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材料,完成课前预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2)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会天平的使用并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验求真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 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克(g)和吨(t)等。

3. 天平的使用: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调节、称量、读数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质量现象,如购买水果、称重等,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

2. 新课:介绍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总结实验结果。

4. 讲解:讲解质量的性质,如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质量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2. 学生能熟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 学生能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采用讲解法,讲解质量的性质和计算方法;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2.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测量筒、烧杯、金属块等;3. 课件: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八、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2. 介绍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 讲解质量的性质,如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5. 学生独立完成质量的计算题;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质量的重要性。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与合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三.教具准备: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行新课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

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测量数据IaIbIc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内。

鼓励先完成实验的小组把测量数据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

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初三物理优秀教案一变阻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3.知道电阻箱用途,会读出电阻箱示数.4.知道变阻器和变阻箱电阻变化的区别和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感知创新设计的一般方法,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从理论在实践应用出发,由一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入新课.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由于变阻器的部件较多,接法又有多种,因此变阻器是初中电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此,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方案已作过调整,在电学问题中不出现变阻器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加以注意.本节的另一内容电阻箱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 教法建议本节宜采用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对照和思考,仔细观察变阻器,做到实物、结构示意图和符号三者相对照.教师引导、启发、示范,学生观察、亲自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出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引入本节课题时,创设奇趣的物理情境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突出变阻器的作用,有效地减小教学坡度,加深学生对变阻器的构造、原理的认识.可以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特点等对比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引入新课演示1 出示收音机,选择某一台,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 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1.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2.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演示2 出示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它叫滑动变阻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指出亮度变化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起作用. 教师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元件. 这节我们就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滑片移动可改变音量、亮度.收音机音量大小,灯泡亮度变化都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动变阻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 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增大电阻,要增大电流,应减小电阻.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那么滑片移动是怎么改变连入电路成电阻的呢?让学生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3.有几个接线往?连入电路后电流的路径如何?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学生观察后,找同学表述,互相补充,后教师明确介绍滑动变阻器构造,明确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从构造入手分析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变阻器上绕的电阻线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 学生讨论:总结出四种方法:减小导体长度,增大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这四种方法中,哪种从实践的角度更简便可行?(减小长度)那么怎么减少?演示实验3. 是根较长镍铬合金电阻线,其中是金属做成的触头,当向右滑动,示数变小,当向左滑动时,示数变大. 同学分析:这个实验是靠什么来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的(靠触头在电阻线上移动,来改变连入导线长度),教师指出这就是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这种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与我们手中的变阻器有什么不同?实验中为什么用我手中变阻器,它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分析,总结(改变电阻效果明显,节省空间,减小仪器体积)结构示意图和符号概括上述分析,滑动变阻器原理是通过移动滑片与电阻线的接触点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的.【教学思想】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本节课,是留在沙滩上的脚印和捏笔时手指的不同感觉将学生带进了压强的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7篇.doc

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7篇.doc

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篇1一、基本情况: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更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率也在逐步提高。

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然后,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十六章热和能,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的重点在多彩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功和机械能;难点在压强和浮力,热和能。

三、工作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

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作品获县市级制作奖。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

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

初中物理相对质量教案

初中物理相对质量教案

初中物理相对质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相对质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相对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相对质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质量的概念理解。

2. 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PPT。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提问:质量和重量的区别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相对质量的概念:相对质量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质量。

2. 讲解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相对质量 = 物体的质量 / 参照物的质量。

3. 举例说明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假设一个物体的质量是2kg,参照物的质量是1kg,那么相对质量就是2kg/1kg = 2。

三、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题,巩固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相对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等。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相对质量是否受到参照物的影响?2. 让学生举例说明相对质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相对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你们认为相对质量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相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对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相对质量的基本知识。

在练习和讨论环节,学生能够运用相对质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相对质量概念理解不深刻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质量》学案1分析苏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质量》学案1分析苏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质量》学案1分析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质量》学案1分析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无关。

2)通过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协作精神。

二、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为三个知识点和一个活动。

三个知识点是: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工具。

一个活动是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

在三个知识点中,质量的概念是定性的,要求较低,重点在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教材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托盘天平的说明书,寻找天平使用中的常见错误,通过师生的交流协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这与传统教法有明显区别。

本节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体会同一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外界环境变化时,该物体质量不变,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相同,因此,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它只反映物体包含物质的多少。

三、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主要为校内资源,即学校物理实验室中的托盘天平、物理天平和生活中的案秤、台秤、杆秤等。

四、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导课: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所有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本节导图)围绕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归纳出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符号教师作介绍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先讲授,后练习)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的具体体验,一只苹果质量约0.15kg,一只大公鸡质量约2.5--3kg质量的测量工具(重点介绍托盘天平)结合实物讲授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使用注意点介绍日常生活中质量的其它测量工具(可利用实物或实物投影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6.1归纳分析探究结果小结布置作业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作回忆,接触过的有哪些?学生板演学生当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验室面对天平学习练习天平的调节方法、游码的读数方法分组讨论图6-2的问题利用托盘平天进行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及地理位置的变化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完成课本P4的填空部分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思维方式,同时采用了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放开了巩固已学过的单位换算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大小的具体体验更直观明了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液体的质量教案

初中物理液体的质量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液体的质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液体质量的概念,掌握液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液体质量的概念及特点2. 液体质量的测量方法3. 液体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固体和气体的质量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质量,那么液体的质量又是怎样的呢?二、探究液体质量的概念及特点(15分钟)1. 教师介绍液体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液体质量是指液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液体质量的特点,如:液体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等。

三、学习液体质量的测量方法(20分钟)1. 教师介绍常用的液体质量测量工具——量筒和电子秤,并演示其使用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量筒和电子秤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液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如:直接测量、转换测量等。

四、应用液体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一个水箱中水的质量?如何判断一个瓶子是否装满液体?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液体质量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液体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量、控制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液体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收获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液体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液体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优化实验设计与提高实验精度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优化实验设计与提高实验精度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优化实验设计与提高实验精度导言在物理学中,长度测量是重要的实验之一。

被测长度的不确定度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精度。

实验的误差及其大小是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精度是物理学实验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应该通过优化实验设计,规范实验流程,严格注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精度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初三物理学在长度测量中,如何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精度的问题。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1.了解长度的定义。

2.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3.学习误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了解如何合理设计实验,优化实验流程,提高实验精度。

二、实验原理长度测量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尺子法、卡尺法、游标卡尺测量法、显微镜测量、位移传感器测量法等。

本实验采用的是卡尺测量法。

卡尺测量法是测量长度的传统方法之一,卡尺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刚性,可以非常准确地测量长度。

长度为L的物体,其测量误差ΔL实际上是由测量本身误差ΔLm和所用仪器误差ΔLe两部分误差组成的,即ΔL=ΔLm+ΔLe。

(1)测量本身误差测量本身误差是由于量程限制、视觉疲劳、抖动误差等原因所导致的误差。

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应尽量减少手颤、眼观测角度、视力差等因素的影响,使测量误差保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2)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仪器本身的误差,由制造和使用条件等因素引起。

如零点误差、字表误差、示值偏差及回程误差等。

减小仪器误差是提高实验准确性和精度的关键。

三、实验装置1.卡尺2.读数卡尺(具有价格昂贵、准确读书高等优点)3.待测物体(如校准尺)4.平滑板5.计算机6.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测量物体的长度,最少测三次,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使用读数卡尺进行测量,最少测三次,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计算实际误差,按公式ΔL=ΔLm+ΔLe进行计算。

4.测量完毕后,用平滑板擦拭卡尺,并尽量保证卡尺的精度。

5.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并计算均值、相对误差等。

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教案

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教案

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三人教版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力的概念与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力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力的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装置。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力的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以及单位。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计算、单位换算等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单位。

2. 力的计算、单位换算例题。

3. 实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计算、单位换算、实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应用,如机械、交通工具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力的概念:理解力的本质和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力的概念涉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强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2. 力的测量方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是教学的难点,包括测量步骤、读数方法和注意事项。

补充说明:1. 力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如两个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强调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介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力的测量方法:详细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包括校零、测量、读数等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质量教案
初三物理质量教案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物体的、的国际单位,的单位换算。

2。

知道实验室测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数。

2。

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

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

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的概念,的单位和用天平测。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的概念。

接着介绍了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

在初中对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

对于物体的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

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教法建议
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知识点阐述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的概念,的单位和用天平测。

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的单位和用天平测。

(一)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的概念。

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的概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的单位。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

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

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

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可进一步使学生对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
测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的。

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

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

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

认识天平2。

调节天平3。

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

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dm3的纯水、大烧杯、天平、砝码盒、金属块、杆秤、托盘秤、板书演示课件、投影仪、各种幻灯片、铁钉、铁锤、冰、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