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
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音叉、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能够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①敲响音叉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②敲响音叉,把其
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
结论: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
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5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能够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能够传声?比如液体,
学生回答水能够。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
结论,水能够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
学生演示“土电话”
结论:固体也能够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板书: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
(光速比声速快)
学生看p30声音表,并分析特点
板书: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中传播声音最慢。
学生介绍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
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
已知:t=0.1s v=340m/s
求s/:
解:由v=s/t得s=vt=340m/s×0.1s=34m
s/=1/2s=34m/2=17m
答:最小距离17m
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