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建筑文化内涵的特征探讨(20210214151409)
中式建筑文化的特点分析与实践
![中式建筑文化的特点分析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252130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a.png)
中式建筑文化的特点分析与实践中式建筑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中式建筑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这使得我们在应用中式建筑文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与多样性发展。
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式建筑文化的特点,并紧密结合现代实践中的最新应用技巧。
一、中式建筑文化的特点1、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中式建筑注重文化隐匿。
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是传统中式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
建筑设计者在设计中,通常都会注意突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
中式建筑注重环境与建筑的相互融合,注重文化隐匿美。
这种和谐的地域性,是中式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2、强调层次感的设计-中式建筑注重层级。
中式建筑注重平面效果的表现,注重建筑体量的分层和分区,以此来增加建筑的层次感。
层次感的强化,不仅使建筑更为立体化,同时也使建筑内部的空间更加紧凑。
3、顺应地势起伏的建造-中式建筑风格多元。
中式建筑的建筑时间和建造技术有限,这就决定了它顺应地势起伏的建造。
如早期多采用山水园林的风格,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建筑成为自然中的一部分。
而后期的皇家建筑则更多的考虑了它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将建筑色彩丰富,装饰繁复,并在建筑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风格特点。
4、重视木结构的使用-中式建筑注重材料。
中式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这种传统的建造方式在中式建筑中特别常见。
而且,中式建筑中的建筑雕刻,汉白玉地板,吊灯和屏风等等艺术造型也都体现了中式建筑注重材料花费的极度重视。
5、夸张的物理参数-中式建筑风格独特。
中式建筑的物理参数往往都会比较夸张,例如建筑的屋檐、柱子、窗框等,都经常被制造成精美的造型和雕刻,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受,成为中式建筑风格独特的体现。
二、中式建筑文化的实践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中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的紧急问题之一。
在过去的时间里,因为土地资源的原因以及维护与修缮的耗费,许多传统古建筑在被保护、传承的同时,却也不幸的成为了被遗弃和废弃的历史遗产。
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及其特色
![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及其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98deb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4.png)
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及其特色中原地区,俗称“中原”,是指华夏文明的发源和中心地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个地方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绚烂多彩、风格独特,而且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风格、特色等方面介绍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
一、历史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建筑形式,如龟形石室、圆形灰坑等,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随着历时的推移,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建筑物,如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大相国寺等。
二、风格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原古建筑”。
中原古建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构、砖石结构为主,呈现出极为古朴、庄重、内敛、匀称、大方的特点。
与南方的建筑相比,中原古建筑在形式上更为朴实、粗犷,但却更加坚实、厚重,更能承受时代的沧桑变化。
三、特色在建筑文化方面,中原地区有很多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
在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原文化中的建筑元素,一个是中原文化中的建筑类型。
1、元素(1)檐口中原的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屋檐。
檐口上面很多时候都有飞檐,下面则是斗拱。
飞檐是建筑师们为了避免屋顶受到雨水冲刷,特意设计在屋檐之外的,相当于延伸了屋顶,既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又可以让建筑更为精美。
(2)彩绘中原的建筑大多用灰色和黑色作为主色调,但在檐口、门神、窗户、朱阁等位置都会使用彩绘,你可以在这些位置上看到一些绿、红、黄、白等色彩,这些绚丽的颜色为中原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生气、活力。
2、类型(1)孔庙孔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场所,主要用于祭祀孔子及其弟子。
孔庙在中原地区非常盛行,孔庙的建筑风格精湛优美,精美的彩绘和石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2)园林中原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分支,强调自然山水,以池塘、喷泉、假山、洞室等为主,独具京派园林的韵味。
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
![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95ef6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b.png)
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摘要】徽派建筑文化和中原建筑文化各具特色。
徽派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强调天人合一,多采用木结构并注重雕刻与装饰,多建于山区和水乡,更注重环境与景观的融合;而中原建筑则追求气势磅礴,注重庄重肃穆,多采用砖石结构并注重规整与稳固。
两种建筑风格展现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徽派建筑显得更为优美精致,中原建筑则更加庄重大气。
这种对比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丰富和多元。
【关键词】徽派建筑文化, 中原建筑文化, 对称与平衡, 天人合一, 气势磅礴, 庄重肃穆, 木结构, 雕刻与装饰, 砖石结构, 规整与稳固, 山区, 水乡,环境与景观, 地域文化, 特色, 魅力1. 引言1.1 徽派建筑文化的特点徽派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对称与平衡:徽派建筑在设计上注重对称和平衡,建筑结构、布局和装饰都力求左右对称,体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2.强调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建筑风格和布局常常体现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融洽。
3.多采用木结构:徽派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檩条、斗栱等木构件被广泛应用,同时也注重对木材的雕刻和装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4.多建于山区和水乡:徽派建筑多建于山区和水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景观,侧重于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徽派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1.2 中原建筑文化的特点中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原建筑注重气势磅礴,追求庄重肃穆的风格。
在中原地区,建筑师们注重通过建筑的规模和布局来体现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因此中原建筑常常以宏伟壮丽而著称。
建筑的外观常常采用对称布局,整体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在建筑的雕刻和装饰上也注重细节的处理,体现出一种精致和华丽的风格。
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研究
![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e9823989eb172dec63b7c7.png)
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研究本文对中原文化下的农村民居景观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阐述了中原农村住宅景观设计的基本含义,然后简要介绍了其设计理念,最后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原农村住宅景观设计。
主要方法。
1中原文化的内涵中原文化精致典雅,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它起源于我国河南。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冲击和思想冲击,中原文化变得更加开放,宽容,精致,端庄和精致,并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原文化的这些特征逐渐体现在农村民居的景观设计中。
目前,许多住宅,乡村和古典花园都有明显的表现。
2农村住宅景观设计的意义简而言之,农村住宅是农村居民的居住区。
与普通住房相比,农村住房是具有农业,手工业和家庭血统的社会背景的农村住房。
农村民居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民居的保护和修复。
另一方面,它是一种适用于现有住宅的全新景观设计,旨在重现现有景观。
具体内容如下:2.1仅以中原地区为例,许多地方的民居历史就比较长,并且具有一定的文物古迹。
对于当前的景观开发状况,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因此,它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继承和保护,必要时进行修复。
2.2第二类是与现有住宅兼容的景观设计。
换句话说,是要重新创建现有的住宅景观,并更全面地展示住宅文化。
3中原市农村民居景观设计理念分析3.1坚持“生态”设计理念目前,减少碳排放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已引起所有国家的广泛关注。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已逐渐占到能源总消耗的40%,并且这种趋势正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未来的生态发展。
随着当前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其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重视农村房屋的景观设计。
设计农村房屋景观时依靠高科技手段进行环境保护不仅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住房在该国住房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大。
如果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所有建筑物都能得到保证,绿色和环境保护对我国的生态水平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这无疑是一个飞跃。
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db2c260852458fb770b5691.png)
1)一砖一瓦皆说法: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可读性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
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
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
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
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可塑性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内向性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
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超稳定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
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
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
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容《易》性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
在建筑上,也是这样。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
"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
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建筑的声音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出的音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利用建筑物的部件所发出的音响或回声;二是谐音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中折射出的文化特点-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中折射出的文化特点-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1257c32af90242a995e50e.png)
中国传统建筑中折射出的文化特点-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淳朴宽厚的建筑性格模式中国建筑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展现的是人的思维,所有的建筑都是因人而起,由人而造。
在中国的建筑中,这种实用性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性格中的淳朴宽厚感。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中国建筑材料是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用梁架承重,整体就是淳朴宽厚的气韵美感。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通常情况下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而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也就是房屋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其中的过渡空间,既富有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院落周围建筑互不,又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却不是作为群体出现的,而只是一座建筑而已。
民居村落中的多数建筑都是四合院式,小型的二层式建筑是玉带房脊、白墙黑瓦的江浙风格,但下层的窑洞式及瓦房建筑又是顺应了北方气候和地理环境。
且房屋的古香朴色无不渗透着中国淳朴的自然风尚。
它就如同建筑创作的源泉,孕育出了以木结构为主要材质的建筑形式,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有建筑形式,也是渗透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样式。
木结构建筑已经不单纯表征为木头本质上的材质性,而能突显出它的文化内涵。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之说的盛行,更是将这种内涵性发扬光大。
而中国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发展比较成熟的建筑体系。
木结构建筑体现了与自然高度协调统一的中国文化精神。
在民居建筑中它有抬梁式,还有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的。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但它不用钉子,采用榫卯结构,线条边线为弧线形,柔和而优美。
中国建筑文化及特点
![中国建筑文化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0103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0.png)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
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
情越浓,艺术性越强。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
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
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4.重山林风水
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
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中原建筑文化
![中原建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be09b0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c.png)
中原建筑文化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其中,建筑文化无疑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原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本文将探讨中原建筑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中原建筑文化的起源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那个时候,中原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进行精细的建筑工作,建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作品。
这些建筑作品包括城墙、宫殿、寺庙、园林等等,展现了当时中原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二、中原建筑文化的特点1. 古老而庄重:中原建筑文化的古老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河文明时期。
建筑物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承载了中原民族的历史和记忆。
这些建筑特点庄重大气,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2. 注重民族特色:中原建筑文化在设计和装饰中注重体现民族特色。
例如,黄河流域的建筑在外墙装饰上常常使用“黄土墙”、“夯土墙”等特殊的建材,展示了对土地的尊重和独特的土地构建技术。
3. 呼应自然:中原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筑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巧妙地利用自然光线、风水等元素,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三、中原建筑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传承与发展:中原建筑文化通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古老的建筑艺术得以保留并得到发展。
许多具有中原建筑特色的建筑物在当代仍然存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游客观光的景点。
2. 培养人文素养:中原建筑文化向人们传递着中原地区的历史、艺术和哲学。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原建筑文化,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增长自己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
3. 保护文化遗产:中原建筑文化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原建筑文化的保护,修复和维护古建筑物,保留和传承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
总结起来,中原建筑文化作为中原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原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人们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中原建筑文化研究
![中原建筑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50e66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d.png)
中原建筑文化研究中原建筑文化研究摘要:建筑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载体,从起初的茅草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建筑在一路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内涵和思想极其丰富,尤其是中原建筑的结构和形式,能够透过中原建筑的显存形式很好的研究中原传统文化也就是贯穿五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而研究建筑文化的同时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精华,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现代建筑理论能够吸取和借鉴的有益元素,这对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中原建筑;形式;文化特征;表现1 引言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凝存是古代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敬畏,因此研究建筑文化,尤其是研究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封建时代的建筑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则作为一种凝固的历史,蕴含了太多的无声回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大地遍地都是苏式建筑,俄罗斯特有的建筑风格一度成为全国各地建筑模仿的标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建筑风格不断出现,起初丑陋无比的鸽子笼样式的房屋在一阵喧嚣的登场和落幕之后也在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获得了飞速的提升,生活水平和以吃穿住用行为表现的生活质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筑作为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一种要素,也在见证者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沧桑,人们对于建筑的认识以及审美逐渐转移到民族和历史传统的认识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中原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文化要素被应用到新的建筑上,在楼房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顶部设置大屋顶,尤其是勾心斗角的飞檐表现形式成为目前建筑设计的新宠。
但不论是“中式建筑”、“民族建筑”还是民族风或是欧陆风,都是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的凝聚,本文在我国建筑文化日益丰富和对传统建筑要素采撷程度不断增大的今天,通过回顾中原建筑文化的传统,尤其是其设计思想基础和空间设计理念的诠释,来解析中原建筑文化,从其中探寻有益的要素以丰富目前日益发展的建筑文化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20f7c9b165ce050876321390.png)
浅析中国楼阁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以滕王阁为例【摘要】中国楼阁的建筑,历史悠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但是不仅仅是建筑风格上的独特,更重要的是这种建筑风格之中融合了文化交融产生的精华。
【关键词】楼阁文化内涵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处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的楼阁建筑亦是如此。
从整个传统建筑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建筑风格是一直与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紧密相连的,并且伴随着着两者的改变在不停的发生着新的变化,包含进去许多新的传统思想文化。
这种变化便能够反映传统文化演变的进程。
一、传统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的伦理观念。
从庶民的宅院到帝王的宫殿,都是有严格的布局、井然的秩序。
这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人的关系与地位的差异。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还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而不同”、奇偶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群体的组合,重视空间序列的安排,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根据使用要求组织起来,基友实用价值,又能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中国楼阁建筑体现的文化内涵首先,对于传统建筑中的传统伦理观念,在楼阁建筑完全体现不出来。
虽然楼阁建筑也遵从了严格的布局,但是从楼阁的选址可以明显的看出,包含两种观念:一是打破传统的人文观念,而是民间对于某种信仰的渴望。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楼阁建筑中的刀淋漓尽致的体现,从楼阁建筑的线条,整体布局,文化底蕴等方面,完全可以看出。
但是不仅仅是包含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还包含了佛教与儒家的思想。
佛教讲究因果轮回,建楼阁的原因包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儒家讲究入世,因而才会有大批文人墨客支持建楼阁并参与其中。
再次,楼阁建筑风格是在不停的发展的。
宝塔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特点
![宝塔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c52f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6.png)
宝塔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特点宝塔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宝塔式建筑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具备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点。
一、文化内涵宝塔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宗教信仰宝塔式建筑的起源来自于佛教,它是佛教中重要的建筑类型。
宝塔最初被视为佛教寺庙的设施,可以用来保管佛像,并作为修行者礼佛、供养佛陀和为亡灵超度的地方。
因为原本是佛教建筑,所以它体现了佛教的文化内涵,融入了道教、儒家的思想,开创了一种宗教建筑文化。
2.宗族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建筑的建造往往不只是为了功能和美学需要,还有来自于宗族的要求。
宝塔式建筑中的宝塔往往是由某个宗族出资兴建,所以会在外部墙面雕刻该宗族祖先的头像或堂风、家风。
因此,它具有代表宗族意义的文化内涵。
3.文化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传承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宝塔式建筑通过传统手工技术的应用,传承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和石结构建筑技术和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让宝塔式建筑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形式特点宝塔式建筑的形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塔身形态宝塔式建筑的塔身形态各异,从无层式到九层式,外型也有宝剑式、方锥形、多棱型等。
其中,宝剑式塔几乎是所有宝塔中最具代表性的,它起源于佛教中贯穿于中央佛塔内部的圆锥形物体,寓意着佛学中的无上道之意。
方锥形则是受道教道场门罗式建筑的影响,在宝塔式建筑中也十分常见。
2.塔身装饰宝塔式建筑中,塔身的装饰十分精美,包括花瓣、叶子、藻纹、凤尾、仙鹤等。
独特的装饰,展现了中国古代木工亲手雕刻的完美技艺和奇妙的天成之美。
3.塔顶结构宝塔式建筑的塔顶多呈金盏状,用石板依次巧妙堆砌而成。
塔顶的装饰也很精美,常见的有闻音迷津、宝盖之类的形式。
在塔顶上还常有铜鼓、铁钟、铁铃、铁橛、铁鹰等各种古代神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总之,宝塔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别具特点,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形式特点,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不但是一种建筑以及艺术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
文化建筑风格的内涵表达
![文化建筑风格的内涵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347b3b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8.png)
文化建筑风格的内涵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文化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城市文明、历史传承和人们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文化建筑风格的内涵表达,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文化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历史与传承文化建筑风格的第一个内涵表达就是历史与传承。
文化建筑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造型,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国的故宫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它们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二、地域特色文化建筑的第二个内涵表达是地域特色。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当地建筑风格的形成。
因此,文化建筑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例如,北欧的木屋、南亚的土楼、非洲的土石建筑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文化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和结构,更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适应。
三、人文精神文化建筑的第三个内涵表达是人文精神。
文化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它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能够体现出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明快、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解构主义等,都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这些建筑风格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艺术与技术文化建筑的第四个内涵表达是艺术与技术。
文化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文化建筑也是技术发展的产物,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材料运用、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因此,文化建筑需要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形式。
中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特质
![中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dcd9e71c6c175f0e7cd13764.png)
湖北省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
・ 9 3 ・
中华文化
中原 文 化 的核 心 内 涵 及 特 质
赵 弼
漯河 4 6 2 0 0 0 ) ( 漯河 职业 技术学 院 , 河南
[ 摘
要] 中 原 文化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原文化 主要表现 为“ 和谐 大一 统” 特征, 具有 包容性 与
多元性 , 本质朴 实、 诚信 、 自强 , 具有 内陆农耕特性 , 在 中华文化 系统 中具有根源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
[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中华文化 [ 中图分类号] K 2 9 6 .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6 7 1 -2 8 0 3 ( 2 0 1 3 ) 0 2 -0 0 9 3 -0 4
“ 四海 舁平 ” 是 中华 民族与世 界各 国人 民友好 相处
的传 统道 德 基 础 。和 睦相 处 , 消弭战祸, “ 化 干 戈
剧 。英 国历 史学 家 汤 因 比认 为 , 在 近六 千 年 的人
类历史上 , 出现过 2 6 个文明形态 , 但是在全世界
只有 中国的文化 体 系是长期 延续 发展 而从未 中断
出 自己的个性 和特 色 , 形 成 自己的特质 。
一
和能 力强 , 当文化 发 生 冲 突时 , 只是 一 时 之变 , 调
和融汇, 乃是万世之常。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 就
是 最 能 使 冲 突各 方共 处 并 存 , 兼 容并 收 , 相 互 调
、
中原 文化 的“ 和谐 大 一统” 特征
一
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 目标 。在生活实践 中,
中原建筑文化内涵的特质
![中原建筑文化内涵的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4213bf9e71fe910ef12df89d.png)
中原建筑文化内涵的特质作者:杨亚楠来源:《创新科技》2013年第02期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导致大量村镇拆迁、更迭,诸多建筑以最快的速度在我们的视线中湮灭。
建筑的存在是对祖辈存在的证明,是我们成长经历的见证,是我们情感回忆的寄托,是一方地域文化的载体。
她的消亡是我们成长证明的消失,是我们生活回忆的消失,是我们邻里亲情的消失。
面对如此,我们必须做点什么以保留我们的回忆和情感,保留这种原真性的地域风貌。
所以,在思想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怎样去重新解读中原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内涵,以何种方式去继承和发展我们独有的地域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任何建筑环境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即使最原始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人类文化的发展状况。
建筑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中原文化是个大的历史范畴,从大的概念上讲,涵盖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更可扩展为中原文化传播区域内的建筑文化总体,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当属奉宗教信仰和家族观念的殷商文化。
而河南正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河南地域建筑因其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成为中原文化的主体,这正是本文从殷商文化角度研究河南地域建筑文化的依据。
文化内涵——殷商文化的“人”和“神”殷商文化作为河南早期的文化体系,对河南建筑环境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宏观层面上,是对建筑环境的一种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之后具象化表现的根源。
因此对两种文化的研究更多关注其主要特质,一种精神层面的把控。
所谓商文化,及殷商文化,指商王朝时期内商族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商灭夏之后至商王朝灭亡这时期内商族人创造的文化,重点指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
它以今郑州、安阳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
商代文化分为以二里岗期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
郑州、安阳地区属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地,自然其建筑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
殷商文化具有西渐的特点,其西渐的区域是指商文化在中心地区确立以后向西方地区传播所到达的区域,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所在的区域,基本位于商王朝前期统治中心——郑州地区之西部,也是商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二里岗型”分布范围包括了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
我国古代建筑图案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我国古代建筑图案及其文化内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729cf359eef8c75ebfb304.png)
我国古代建筑图案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作者:韩帅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5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其传统建筑文化有着多样化、丰富内涵的特点,它以鲜明的民族色彩、独树一帜的巧妙构思以及多元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古代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居住生活需求,还可以实现人们在精神物质方面的追求,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
本文主要围绕古代建筑图案及其文化内涵展开探讨分析。
【关键词】古代建筑;图案;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84-03【本文著录格式】韩帅.我国古代建筑图案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84-186.引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构成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不同要素,分别是建筑造型、装修纹饰以及梁枋彩绘。
其中装修纹饰与彩绘部分广泛呈现在古代建筑各种图案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中国古代建筑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建筑上会出现各种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图案造型,有的图案沿用了传统抽象而简单的纹饰,有的图案则融入了各种彩绘纹样,这些图案不仅能够起到一定装饰美化作用,还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目标,让世人能够了解到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古代建筑图案地发展历程装饰图案是古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古代社会民众的智慧发展水平和审美意识,还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从古代建筑的柱基、斗拱、藻井以及大木构件等位置,我们都能够看到各种充满文化寓意的古代装饰图案。
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表达对上天恩赐的期许之情,就开始绘画制作各种动植物纹样进行祈福,这与早期的巫术文化发展有关。
根据那个时期出土的文物来看,像彩陶、玉雕等器物中有着明显的装饰图案,描绘了古代龙凤、鸟、云纹、波纹等不同纹饰图案[1],充分反映出了新石器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的心理和想上天祈求风调雨顺的心理。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及内涵 李忠骏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及内涵 李忠骏](https://img.taocdn.com/s3/m/32ee84ca650e52ea54189887.png)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及内涵李忠骏发表时间:2018-07-16T15:30:13.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作者:李忠骏[导读] 摘要:历史悠久的斗拱、造型优雅的拱顶、精致多彩的壁画以及园林石雕、富有贵族气质的琉璃瓦,都是使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建筑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建筑格局以及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同时具备写意气质与实用性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虚实相生”的文化理念,借鉴这些特点能够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更好的发展。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历史悠久的斗拱、造型优雅的拱顶、精致多彩的壁画以及园林石雕、富有贵族气质的琉璃瓦,都是使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建筑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建筑格局以及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同时具备写意气质与实用性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虚实相生”的文化理念,借鉴这些特点能够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格局;榫卯结构;壁画;虚实相生前言:中国因为有着辽阔多变的地理环境,因此不同的地域各自养育了拥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甚至生活方式的诸多民族,也因此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传统建筑风格,甚至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江南的园林庭院,蒙古的蒙古包,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虽然风格种类众多,但就如我国儒家文化占据了主流,木结构建筑也成为了中国的主流传统建筑。
一、对称和灵活性并存的建筑格局我们常见并且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以皇宫、寺庙、陵墓和园林为主,这些建筑的内部格局都具有明显规范的对称特征,以正中央的主体建筑为轴心,次要建筑依次排列,沿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呈横向分布,使建筑整体展现出一种沉稳端庄的理学气质。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布局来看,一般都以单独分开的小隔间为单位,在保证了居住者个人的私密性的同时,还具有灵活多变的实用性,可以根据建筑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功能,变更其内部隔间的作用,北京四合院就是此类传统建筑格局的体现。
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对外传播问题探析
![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对外传播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e1962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d.png)
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对外传播问题探析
武超
【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1
【摘要】中原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包容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展,经久不衰。
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原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分析和研究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外传播现状,对于加强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4页(P153-156)
【作者】武超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3
【相关文献】
1.韩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对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借鉴
2.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研究
3.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问题研究
4.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力研究\r——中原文化传播的\"内容为王\"之路探析
5.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力研究——中原文化传播的“内容为王”之路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建筑文化内涵的特征探讨
文化内涵-殷商文化的,,人:和,,神,f;
殷商文化作为河南早期的文化体系,对河南建筑环境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宏观层面上,是对建筑环境的一种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之后具象化表现的根源。
因此对两种文化的研究更多关注苴主要特质,一种精神层而的把控。
所谓商文化,及殷商文化,指商王朝时期内商族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商灭夏之后至商王朝火亡这时期内商族人创造的文化,重点指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
它以今郑州、安阳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
商代文化分为以二里岗期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
郑州、安阳地区属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地,自然其建筑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
殷商文化具有西渐的特点,其西渐的区域是指商文化在中心地区确立以后向西方地区传播所到达的区域,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所在的区域,基本位于商王朝前期统治中心--郑州地区之西部,也是商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二里岗型“;分布范用包括了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
因此,在山东东部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建筑形式与河南西部地区的建筑形式具有一泄的相似和传承性,其聚落民居的形式也最具地域文化的展示性。
神权独尊和"征服自然”;
殷商文化具有很强的原始宗教性和娱乐性,尚武“征服自然学以祭祀等功能的场所为居住中心。
在其宗教观念中,除具有原始宗教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鸟崇拜、山崇拜、太阳崇拜、桑林崇拜等,这使其成为原始社会众多地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文化。
殷商的直接统治区,随着郑州和安阳等中心地域从豫东到沂泰山区一代,对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等建筑形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殷商人的思想观念中,帝王宗教观是一元的,先王和帝都统一于对祖先神的崇拜中。
因此,祖先神和天神,人和神灵,在殷商文化中具有至髙无上的地位。
通过商族的祭祀歌诗《商颂》,我们也可看出商族子民对上帝的绝对宗教性,注重在建筑格局上而,更注重中心建筑群的集中,将祭祀、拜祖等功能的祠堂、寺院等建立在建筑群的中心,作为所有原著居民的思想活动中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表现,体现出"重神道、轻人事";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体现岀一种商人隆祭祀、盛巫风的宗教迷狂以及带有原始意味的尚武尚勇的精神。
在出土的众多器皿中,其桑树、太阳鸟、山体等形象的符号常岀现,特别是商人一起祭祀的场而也被工匠以极为概括的手法描绘岀来,人们热情奔放、鲜亮艳丽的画面被符号化记录,并发展为不同形式的语言使用在建筑构件和建筑纹样、建筑色彩上,重赭石的厚重色彩代表了对大地的臣服和对火及生命的渴望。
农耕文化和"天人和谐“;
经济基础决左上层建筑,商时期农耕的兴起和发展,确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固泄,选址对风水的注重,祈求风调雨顺以得来年庄家的好收成,人们居住的场所和建筑形式等方而自然注重"天人和谐”;。
这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现上均可窥视一二。
三代考古遗物所显示的衣食住一类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业,以粟黍为主要作物,衣料所知的有麻丝,房基的构造都是规矩型,以长方形和方形见多,坐北朝南。
商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游牧等最原始的自由生活状态转变为以农耕为核心的固定文明的稳左生活状态,农耕的生活方式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所有的生活、经济、政治等活动均以上地为中心,建筑形式逐渐规模化、中心化。
黄河流域的居住形式从穴居到半穴居,进而发展为地而建筑。
农耕文化使人们已经过着左居的生活,拥有一泄规模和布局的聚落多分布在近水的台地上,主要建筑形式为半地穴或地而起建的圆形或方形房子。
河南安阳后岗、三门峡庙底沟、涌池仰韶村等具有体现。
建筑环境也更加科学和合理,如确泄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坐向和横向为主的建筑形式等,建筑布局已逐渐由散落的自由形制逐渐发展到规矩化、条理化、中心化的聚落群体。
崇尚自然宗法的和谐观
殷商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和“神“;关系的转变和发展体现,一种人和自然地关系,从"征服自然"倒”天人和谐";的过程,对以郑州、安阳以及河南西部为核心的河南建筑环境具有地域性的”无意识”;影响。
殷商文化在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属于早起阶段,孕冇了中原文化本质特点,对河南人的营造意识和审美有着深远坚固的影响,注重"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美学、科学、伦理学、精神学和哲学上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河南传统聚落是一个崇高自然的大系统,建筑作为防御与适应自然的物,要求征服自然,但更重视自然。
河南传统聚落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是中原地域性建筑文化内涵的精腌和浓缩,它所体现的和谐相生的观念正是当今社会巨变中人们所追求的自然和谐。
其主要表现为:从强调"生存竞争";、"天人相抗”;转向注重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极力倡导物质文明进而重视内在精神的满足,以求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从绝对尊重个性自由,个人与社会相抗衡,转为个人与群体相协调;从直线式的进化观转向螺旋式的发展观。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