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堡半球实验flv小学科学实验视频课件

合集下载

教案-马德堡半球

教案-马德堡半球

马德堡半球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压力2、感知大气压力的力量3、培养学生的动手与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材料:马德堡半球材料包,其它辅助道具教学过程:教师:小朋友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做“马德堡半球”拓展实验一,自动压瘪的瓶子导入:开始实验之前呢我们先做个小游戏,老师手里呢有个矿泉水瓶子,下面请一个小朋友试试看看能不能把这个矿泉水瓶子给压瘪。

(瓶盖必须保持在原位置,不能把瓶盖拧下来。

)教师:下面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老师不用手去压,就可以让这个矿泉水瓶自动“变瘪”。

步骤:往瓶子里面倒入热水,摇晃几下然后将水倒出。

注意:水温不宜太高以免烫伤!!教师:是不是很神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把瓶子“压瘪”了呢?拓展实验二,瓶子吸鸡蛋教师:我们继续做实验,道具有一个玻璃瓶,一颗熟鸡蛋;想一想,有什么方法不破坏鸡蛋让鸡蛋进入瓶子里面??步骤:往玻璃瓶里面倒入热水,摇晃几下然后将水倒出。

把鸡蛋放在瓶口位置我们会发现鸡蛋自己掉入瓶子里了。

注意:水温不宜太高以免烫伤!!拓展实验三,蜡烛吸水教师:这是一个盘子,里面是红色的水(色素),杯子扣上去,水有变化吗?并没有,但是老师可以让着盘子里的水乖乖的聚集在一起,我要让他们跑到杯子里面去。

步骤:把蜡烛放入水中点燃,然后将杯子扣上去,神奇的现象发生了杯子里面的水竟然真的往杯子里面跑了。

拓展实验四,杯子吸托盘教师:最后一个实验叫杯子吸托盘,猜一猜老师可以成功吗?下面老师要把这瓶水放在上面,你们猜一猜托盘可以承受住这个重量吗?教师:成功了,没有任何粘贴的物品,玻璃杯就这样牢牢的把托盘吸住了,上面还可以承受物品;这些实验都和“大气压力”有关。

“大气压力”无处不在,也就是空气,在地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一层的空气我们叫它“大气层”,这些空气呢是有重量的,我们承受着空气的重量,这就是“大气压力”。

一个普通人身上承受的大气压力大约是25吨左右,相当于5头大象压在我们身上。

教师:有的小朋友可能会想“大气压力这么重”,为什么我没有感受到呢?教师: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我们身体里面也是有空气的身体里面的空气和周围的空气压强是相等的,所以他们互相抵消掉了。

马德堡半球实验漫谈

马德堡半球实验漫谈

马德堡半球实验漫谈作者:李明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第14期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惊奇又困惑的事情:他们的市长,就是发明抽气机的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4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连16匹马(拼命挣扎着)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或者只有费了很大的劲才能拉开它们,当马用尽了全力把两个半球最后拉开的时候,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象放炮一样。

”(引自奥托格里克写的1672年出版的一本书《在无空气空间里进行的所谓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市民们惊奇得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没有什么,是空气。

”市长这样回答。

而如果把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空气经阀门流进球里,用手一拉球就开了。

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在物理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马德堡半球实验还有奇妙的应用价值。

大家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发生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当然,这时的马德堡半球可能不再是两个空心半球,在从中排出空气时也许另有高招。

但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大气压在起作用。

在玻璃工厂里,搬运平板玻璃时,就用一个喇叭状的吸盘压在玻璃上,然后通过与吸盘相连的抽气机将吸盘中的空气抽出,使其中的气压减小,大气压就将玻璃紧紧的压在吸盘上,然后移动吸盘,玻璃就随着一起移动。

到适当的位置,让空气进入吸盘,玻璃就与吸盘分开。

这与上面的马德堡实验的装置明显不同,但将其中的空气排出的方法是一样的。

而下面的例子中,就不用抽气机了。

中医治病用的“拔火罐”,应是有案可稽的最早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史料记载,“拔火罐”在公元四世纪就开始使用了,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过去用竹筒或牛角,现在用陶瓷杯或玻璃瓶等,治病时,将点燃的草纸等放入罐中,罐中空气受热膨胀,排出罐外,不等火熄灭,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

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模型..实验原理当马德堡半球中空气抽出后;在外部大气压强作用下;球很难被拉开..实验作用1.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2.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拓展1.大气压强很大;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强..2.大气压的五种变化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p=p0eμgh/RT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3大气压的日变化对于同一地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地面的大气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日变化..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气压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气的运动;二是大气温度的变化;三是大气湿度的变化..日出以后;地面开始积累热量;同时地面将部分热量输送给大气;大气也不断地积累热量;其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当温度升高后;大气逐渐向高空做上升辐散运动;在下午15~16时;大气上升辐散运动的速度达最大值;同时大气的湿度也达较大值;由于此二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天中此时的大气压最低..16时以后;大气温度逐渐降低;其湿度减小;向上的辐散运动减弱;大气压值开始升高;进入夜晚;大气变冷开始向地面辐合下降;在上午9~10时;大气辐合下降压缩到最大程度;空气密度最大;此时的大气压是一天中的最高值..4大气压的年变化同一地区;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间其大气压的值也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年变化..大气压的年变化;具体又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陆型、海洋型和高山型..其中海洋型大气压的年变化刚好与大陆型的相反..通常所说的“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指的就是大陆型大气压的年变化规律..下面对此略做分析另外两种情况不做讨论..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一个开放没有具体疆界的空间之内;这就使它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有着很多区别..夏天;大陆中的气温比海洋上高;大气的湿度也比较大相对冬天而言;这样大陆上的空气不断向海洋上扩散;导致其压强减小..到了冬天;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低;大陆上的空气湿度也较夏天小;这样海洋上的空气就向大陆上扩散;使大陆上的气压升高..这就是大陆上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的原因大气温度也是影响大气压的一个因素;但在这里决定大气压变化的因素不是气温;而是大气的流动及大气的密度..5大气压随气候的变化大气压随气候变化的情况比较多;但最为典型的就是晴天与阴天大气压的变化..有句谚语叫“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反映的就是大气压的这一变化规律..通常情况下;地面不断地向大气中进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不断地向地面进行逆辐射..晴天;地面的热量可以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阴天时;云层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向外扩散;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同时阴天地区大气的湿度比较大;也使大气的密度减小..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实验要求。

马德保半球试验

马德保半球试验

板书
1.大气压的存在
(1)大气压的概念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大气压的特点
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压的测量
(1)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2)测量大气压的仪器
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马德堡半球
亦称“马德堡圆盘”,是用来演示大气压强的仪器。

1654年德国马格德堡市的市长、学者奥托·格里克表演了一个最惊人的试验。

他把两个铜质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半球紧贴在一起,两半球的对口处经过研磨。

在贴在一起之前,应用抹布将对口处擦净,并涂上凡士林,两半球接触后,要用力压一下并稍稍左右转动一下。

然后打开阀门,并用胶皮管把气嘴跟抽气机相连接,将球内气体抽出后,球外的大气压使两半球合在一起。

在半球的两侧各装有一个巨铜环,环上各用八匹马向两侧拉动,结果用了相当大的力却未拉开。

球内的空气被抽出,没有空气压强,而外面的大气压就将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通过上述实验不仅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证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这个实验是在马德堡市进行的,因此将这两个半球叫“马德堡半球”,而将这个试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课件
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你手掌 上产生的压力) ②这么大的压力,可是为何你感觉不到呢?
作用在手掌上下的大气压强相互抵消了。
这么大的压力, 为什么没有 把房子压塌?
因为房子内也有大气,房子内外受 到大气的压力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房子 不会被压塌。
压强测量仪器的比较
测量固体压强: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测量液体压强:压强计; 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气压计
(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
1.测量工具:
金属盒气压计
三、大气压的变化
实验五
拿着自制气压计从楼下到楼上,观 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自制气压计
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在海拔3 000 m以内,每上升10 m,
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大气压的变化
阅读课本P41后两段,回答: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②把气压计从楼下拿到楼上,玻璃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课件
2020/8/26
地球周围被厚 厚的空气包围着, 厚度有几千千米,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 又叫大气层,我们 就生活在大气层的 底层。
l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 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l那么,空气(1m³空气质量1.29kg)也受重 力且具有流动性,我们周围是否存在朝各 个方向的大气压强?
课堂小结
思考?
课堂反馈 练 习
1、由于空气也受_重____力的作用,而且能流 动,因而空气内部向__各__个___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
__大__气__压__强_____,简称_大__气__压__。
3、著名的马__德__堡__半__球____实验有力的证明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3《化学键(第1课时)离子键》讲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3《化学键(第1课时)离子键》讲课课件
第3节 化学键
第1课时 离子键
科学视野
• 1654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做了著名的马德堡 半球实验,16匹马的力量居然没有把两个合在 一起的抽空空气的铜球拉开!当原子和原子结 合为物质时,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
那么什么是化学键?
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那么什么是离子键?
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属原子N
Nn-
离子键 合 物
式 表 示
例 Cl Mg Cl
Cl Mg2+ Cl
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2.表示方法:
①原子的电子式:
举例: H O Cl Mg Na
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一)电子式及其书写
②离子的电子式: ⅰ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离子符号本身
举例: Na+ Mg2+ Al3+
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一)电子式及其书写
②离子的电子式:
⒋成键元素:通常是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
活泼金属元素
活泼非金属元素
二、离子化合物
⒈定义: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⒉成键条件:
阴离子 阳离子
活泼的非金属离子(VIA,VIIA)
酸根离子、OHˉ 活泼的金属离子(IA,IIA)
铵根离子
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 子化合物。
K·+ ·S·····+ K·→ K+ [:··S··:]2- K+
原子A的电子式 + 原子B的电子式 → 化合物的电子式
[练一练]
⑶下列用电子式表示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C
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9.3 《大气压强》课件

9.3 《大气压强》课件

巩固练习
托里拆利 实验,大气 4、测定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___________ 5 1.0 × 10 压值约为__________帕。
5、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细与测量结 无关 果__________, 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斜,则管内水
不变 变长 银柱长度将__________, 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___________.
h=74cm
(4)如果外界大气压强变了,水银柱的高度 是否变化?为什么? P大气=P水银=ρgh (5)在槽内 加水银, 水银柱的 高度是 否变化? 为什么?
h=76cm
h=76cm
(6)当用手将玻璃 管向上提,时玻璃 管上移,水银柱该 如何变化?
760毫米
2.大气压的数值 把玻璃管倾斜、下压、上拉管内水 银柱的高度保持760mm 不变,所以 760mm高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托起的, 而且只能把水银托高760mm。所以760mm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760毫米
大 气 压
大 气 压
讨论: (1)如果玻璃 管倾斜,会影 响结果吗? 为什么? 水银柱长度 怎么变?
h=76cm
h=76cm
(2)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 会影响结果吗?为什么?
h=76cm
h=76cm
(3)如果漏进去一些空气,会影响 结果吗?为什么?如果是顶端开洞呢?
h=76cm
巩固练习
重 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 1、由于空气也受_____
各个 方向都有压强。 向_______ 大气压强 简称 2、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___________, 大气压 __________.
马德堡半球 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3、著名的____________

3大气压强课件

3大气压强课件

方法二:托里拆利实验方法
(巩固复习液体 压强公式) 1、分析实验原 理、步骤、方 法、要测量的 物理量。 2、教师演示 实验同时视频 录像
①开始水银为什么下降?
②后来水银柱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
③试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有无空气?
④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少?如何计算?
⑤大气压的值是多少帕?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想想议议
1、屋顶的面积是45M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 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F= Ps =1×105Pa×45m2 = 4.5×106N 房屋内外大气相通,屋顶受到的向下和向上 的大气压力互相抵消。 2、估算大气对人体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为什 么没有把人压扁呢?
四、大气压的应用
吸 水 扬 程
知识小结:
1、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 2 、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 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5、1标准气压等于1.013×105帕. 6、大气压的应用很广泛,抽水机是应用之一。
76 厘米高水银( Hg )柱是被大气压支 持的,所以大气压的值等于为 76 厘米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大 = P液 = ρ水银g h高 = 13600kg/m3×10N/Kg×0.76m =1.013×105Pa
做实验看看大气压能支承多高的水柱?
方法三:用气压计直接测量 两种气压计
金 属 盒 气 压 计
1.水银气压计原理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只要在玻璃管旁立一个刻度尺 即可.使刻度尺的 0 刻度线对准管外的水银面,只要 读出水银柱的高,就可以直接得到大气压相当于多少 毫米水银柱的压强.这就成了水银气压计.

空气的”力量“2014物理讲课比赛优秀课件

空气的”力量“2014物理讲课比赛优秀课件

3
760mmHg产生的压强:
P0=ρ水银gh
3 kg/m3×9.8N/kg×0.76m =13.6×10 =1.013×105Pa
航天员
喝饮料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大气压强的特点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的值越小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有质量,且受地球吸引
4、如图所示,是一种常见的活塞式抽水机。图中表示了 它的工作原理:当提起活塞时,阀门 B 关闭,大气压迫 使水推开阀门 A 进入圆桶;压下活塞时,阀门 A 关 闭,水不能往下流就推开阀门 B 进到活塞上方;再提起 活塞,活塞上面的水使阀门B关闭,水被活塞提起,从侧 管中流出来。(均选填A或B)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
马德堡半球实验
h
L
实验步骤 1、计算活的面积S。 用刻度尺测出5ml对应的长度, 用5ml除以长度,就得出活塞的面积
2、计算大气压力F。 测出所需物体的质量,计算物体的重力, 大气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
3、计算大气压强。 F 根据P= S 计算
大气压强等于760mm汞柱所产生的压强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的测量: F p= S
1.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证明了 大气压强的存在。
2.测定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托里拆利 实 验,一个标准大气压值是 1.013×105 Pa
3、大气压与生产、生活、科研紧密相连, 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 D ) A.用吸盘能将玻璃板提起,是大气压的 作用 B.人吸气时,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 压强变小,大气压将外部空气压入肺内 C.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有空气进入管 内,则测出的大气压值比实际值小 D.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大气压不是很大

大气压强(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

大气压强(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
(3)若实验中吸盘与玻璃板的接触面积是10 cm2,他 ___不__能___(填“能”或“不能”)测出大气压的大小(设 当地大气压约为1.0×105 Pa)。
知识点三 大气压强的变化
我们生活在低海拔地区,当我们乘车旅游到西藏等 高海拔地区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适?
实验 拿着自制气压计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
实验现象:放手后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慢慢旋转到竖直 位置时,硬纸片也没有掉下来,杯子中的水还是没有流出来。 思考: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托住硬纸片,让它不会掉下来?
知识点一 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大气压简称气压。 2.大气压的产生原因:大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大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压强特点:(1)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大气内部某一点向各个方 向压强都相等。 注:最先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典型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C.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缓慢向上拉,直到吸盘脱离 玻璃板面。
D.量出吸盘与玻璃板接触面的直径,计算出吸盘与玻 璃板的接触面积为 S。
E.根据公式 p=FS计算出大气压的大小 p。
(1)小明由于疏忽,将前三项的顺序写颠倒了,正确的顺 序是__B__C_A___。
(2)实验中小明将蘸水的吸盘放在光滑玻璃板上,用力挤 压吸盘的目的是_______排__尽__吸__盘__内__空__气_____________。
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强变化图象 思考 大气压强变化有哪些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气压强的变化: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km以内,大约每 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2)大气压除了受高度的影响外,还受天气、季节的影响.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使用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使用

7.医院的护士给病 人输液时,药水瓶上常插 着两根针管,一根连着针 头给病人输液,另一根好 像空着“不用”。请问, 该管能省掉吗?为什么?
A 是空的
C 充满水
D 无法判断
B 有水,但不满
练习三
1.下列现象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全选 : (1)针筒抽取药液, (2)吸附在玻璃上的塑料挂衣钩,
(3)自来水笔吸墨水,
(4)吸管吸饮料. 2.某同学在做托里拆利实验中,不慎在玻璃 管中混入了少量空气,则测量结果将( B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都有可能
1、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设计者是( A A
奥托 • 格里克

C D
托里拆利
B
马德堡
伽利略
巩固练习
2、在广口瓶底铺层沙子,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投入
瓶中,过一会把剥了皮的熟鸡蛋放在瓶口,则 鸡蛋
会( C )
A B
弹起来
C D
慢慢进入瓶内
原位不动
以上情况都可能
巩固练习
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D )
估测大气压:
金属盒气压计演示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高压锅演示
宇航服
太空里没有空气, 所以宇航员都要穿特 制的宇航服才能升空。 宇航服能起到“微型 大气层”的作用,为 宇航员提供纯氧、气 压,并调节温度。在 登月过程中使用的早 期宇航服现在已经发 展为复杂的载人活动 装置。
巩 固 练 习二
B )
A 纸片太轻了
B 空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力大于水的重力 C 水把纸片粘住了 D 水由于惯性处于静止状态
巩固练习
7、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如在玻璃 管的顶部开一个小洞,那么管内的水银柱将( )

用集气瓶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用集气瓶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用集气瓶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吴佑茂
【期刊名称】《物理通报》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是大气压存在的有力证据.这一实验趣味性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
【总页数】1页(P35)
【作者】吴佑茂
【作者单位】华南师大附属康大学校,广州,5113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
【相关文献】
1.用液封集气瓶进行气体实验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 [J], 刘媛媛
2.马德堡半球实验 [J], 袁农基;
3.深挖文本课程资源打造探究式学习课堂——由“马德堡半球实验”的争议带来的思考 [J], 胡晓琦;吴伟
4.液封除毒集气瓶在除化学有毒气体实验中的应用 [J], 杨萍
5.一种“现成”的集气瓶 [J], 刘小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德堡半球实验flv小学科学实验视频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年5月8日的这一天,美丽的马德堡市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十分爽朗,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熙熙嚷嚷十分热闹.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有的支持格里克,希望实验成功;有的断言实验会失败;人们在议论着,在争论着;在预言着;还有的人一边在大街小巷里往实验场跑,一边高声
大叫:“市长演马戏了!市长演马戏了———”
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这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然后把水全部抽出,使
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这时,周围的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格里克一挥手,四个马夫牵来十六匹高头大马,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格里克一声令下,四个马夫扬鞭催马、背道而拉!好像在“拔河”似的.“加油!加油!”实验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一边整齐地喊着,一边打着拍子.
4个马夫,16匹大马,都搞得浑身是汗.但是,铜球仍是原封不动.格里克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然后,左右两队,人马倍增.马夫们喝了些开水,擦擦头额上的汗水,又在准备着第二次表现.
格里克再一挥手,实验场上更是热闹非常.16匹大马,死劲抗拉,八个马夫在大声吆
喊,挥鞭催马……
实验场上的人群,更是伸长脖子,一个劲儿地看着,不时地发出“哗!哗!”的响声.
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分开成原来的两半,格里克举起这两个重重的半球自
豪地向大家高声宣告:
“先生们!女士们!市民们!你们该相信了吧!大气压是有的,大气压力是大得这样厉
害!这么惊人!……”
在17世纪那个时候,德国有一个热爱科学的市长,名叫格事;爱好读书,爱好科学;一直读到莱比锡大学.1621年又到耶拿大学攻读法律;1623年,再到莱顿大学钻研数学和力学.他读了三所大学,知识面很广,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什么数理、法律、哲学工程等等,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因此,他能在军旅中过活;又可在政界中立足;更能在科学界很出色.后来,投身政界,1646年当选为马德堡市市长.无论在军旅中,还是在市府内,都没停止科学探索.
1654年,他听到托里拆利的事儿,又听说还有许多人不相信大气压;还听到有少数人在嘲笑托里拆利;再听说双方离意大利的德国,但很抱不平,义愤填膺.
他匆匆忙忙找来玻璃管子和水银,重新做托里拆利这个实验,断定这个实验是准确无误的;再将一个密封完好的木桶中的空气抽走,木桶就“砰!”的一声被大气“压”碎了!厘米,并请来一大队人马,在市郊做起“大型实验”.这年5月8日的这一天,美丽的马德堡市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十分爽朗,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熙熙嚷嚷十分热闹.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有的支持格里克,希望实验
成功;有的断言实验会失败;人们在议论着,在争论着;在大叫:
“市长演马戏了!市长演马戏了—”
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这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然后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这时,周
格里克一挥手,四个马夫牵来八匹高头大马,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格里克一声令下,四个马夫扬鞭催马、背道而拉!好像在“拔河”似的.
“加油!加油!”实验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一边整齐地喊着,
4个马夫,8匹大马,都搞得浑身是汗.但是,铜球仍是原封不动.格里克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
然后,左右两队,人马倍增.马夫们喝了些开水,擦擦头额上的汗水,又在准备着第二次表现.
劲抗拉,八个马夫在大声吆喊,挥鞭催马……
实验的上的人群,更是伸长脖子,一个劲儿地看着,不时地发出“哗!哗!”的响声.
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分开成原来的两半,格“先生们!女士们!市民们!你们该相信了吧!大气压是有的,大气压力是大得这样厉害!这么惊人!……”
实验结束后,仍有些人不理解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七嘴八舌地问他,他又耐心地作着详尽的解释:“平时,我们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无须用力,就会分开.这是因为球fēnkāi气作用似的.今天,我把它抽成真空后,球内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力了,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通过这次“大型实验”,人们都终于相信有真空;有大气;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很惊人,但是,为了这次实验,格里克
1654 年5 月8 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德国马德堡广场上人山人海,连皇帝、贵族和许多大官也都早早赶到现场。

这里正在进行一次“半球”实验。

此次实验,因科学界围绕空气有否压力的问题争论而举行的。

原因是科学家葛利克告诉人们:我们平时生活在空气中,每个人身上要受到20 多吨重的大气压。

这一论点使人惊讶,连许多科学家也不相信。

为了证实这一点,葛利克公开在此进行表演。

时值上午9 点,只见广场的中心停着16 匹骤悍精壮的骏马,表演的指挥者葛利克把马分成两群,每8 匹一边,中间是一只铜做的大圆
球,由两个半球合成。

只要哨声一响,便让马像拔河一样,从相反的方向使劲拉着那合二为一的铜球。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