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合集下载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中所蕴含的悲悯的力量,以及这些作品所揭示的精神走向。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精准描绘而广受赞誉。

这三部小说更是余华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展示了余华独特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将看到余华如何通过悲悯的视角,描绘了普通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力量。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余华在作品中如何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性中善恶、美丑、生死等主题的深刻反思。

本文还将关注余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走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余华如何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坚守与追求?他又是如何通过文学的力量,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悲悯?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本文希望通过对余华三部长篇小说的深入解读,能够揭示出悲悯的力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余华长篇小说概述余华,这位当代中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更是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一生的苦难历程。

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战争磨难、社会变革等多重打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这部小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一部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深刻寓言。

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卖血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摘要】同为余华的成名之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在深层语义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体现在对“重复”的运用上;另外,在叙述方式、随意性、倾向性、节制性上的差别显而易见。

仔细分析两篇作品的叙述与主题,便能体会作家精心(或刻意)的设计,从而全面理解作家与作品。

【关键词】结构;重复;叙述重复;主题重复余华说:“一部小说给人的力量并不是因为语言有多么华丽,人们看到的还是你对生活究竟有多大感受力,或者说你对世界有多少洞察能力。

”下面我将就这两部小说的暴力和死亡主题谈起,体味生存中的磨难和艰辛困苦,聆听作者所隐含的心声,进而挖掘出有新意的文学元素—重复的运用,组合成此篇比较之谈。

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中,我屡屡想到余华的另一部长篇《活着》。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为结构,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大半生。

先是父亲摔死在粪缸旁,接着母亲病死,后来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死于意外事故,最后外孙苦根因吃豆子撑死。

小说从福贵亲人的连续死亡中获得叙事的动力,推动着主人公走上孤身一人的结局。

故事的发展意味着福贵不断失去亲人。

《许三观卖血记》讲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不断以卖血来为生。

不过,“主人公不断丧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①—作为小说叙事的深层结构,与《活着》完全相同。

从福贵身边死去的亲人置换成许三观的鲜血,不断从他的身体中流失,完成相同的语义内容:丧失。

在这个角度上,以《福贵丧亲记》重新命名《活着》,也未尝不可。

指出两部小说在深层语义上的相似,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指出另一个意味深长的相似点,即余华对“重复”的喜爱。

死亡事件的重复发生完成《活着》的叙事,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接二连三的卖血行为以主导动机的方式结构了整部小说。

并不是任何重复都是有意义的,像那种毫无变化的重复。

在童话叙事中,重复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法。

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中文系本科论文)

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中文系本科论文)

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中文系本科论文)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xxx(xxxxxxx中文系05级汉本3班)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

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突围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代表性。

他将前期揭示“人性恶”的主题转到诠释“人性善”,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注点的转移。

不仅如此,小说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增强,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还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活着》是余华这一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字:余华;写作风格;转型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实验,被评论界冠以“锋派”称号。

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①P3-4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作品内容的模板,将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开始对小说叙事技法进行探索,由热衷于“写什么”变为探讨“怎么写”,先锋文学由此拉开帷幕。

然而先锋作家们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个单一方向上,以至不可避免的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了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②P95-97到了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着先锋小说作家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将小说人物生活展现,表现出现实主义的锋芒。

在现实主义的写作中,作品侧重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其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同时在主题中还贯穿了人道主义思想。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摘要:作为先锋小说杰出的代表,余华在80年代习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以被称作一个寓言,在《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带有鲜明的先锋小说色彩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透漏出极端的先锋观念,在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激情和人性深度的同时,又暴露出种种“反常”背景下的矛盾与悖论,进入90年代,余华率先转型创作,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仍旧坚持其一以贯之的用潇洒笔调轻松自如地勾勒人与人之间残酷状态的写作风格的同时,又带有了更多那种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对人生和现实的理解以及对人情人性的感怀与反思。

关键词:先锋色彩;死亡视角;转型创作引言:作为八九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余华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研究当代文学无法抹去的一笔。

无论是早期创作所塑造出的冷漠的叙述者所表露出的“无我”的叙述风格,还是后期转型创作中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并透露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极大关注与深切关怀,都是令人感动和引人深思的,而后期的转型之作无疑是更具有文学魅力。

本文将从其写作中的强烈的的先锋色彩及死亡视角以及与前期的写作做比较具体分析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的90年代转型创作与前期创作的共同点与相异之处。

一.先锋色彩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余华正式与自己的前期创作实践着先锋文学精神,即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像模型,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解释世界的冲动。

以残雪为代表的80年代中期的先锋作家,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先锋小说的开端。

而余华在诸如早期的小说创作《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中发展了残雪对于人性及人的存在的探索,小说中含有一种冷峻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进一步的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

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

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以《活着》和《许三关卖血记》为例引言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至今已经创作数十部作品,成为当代最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小说的观念,以冷酷的笔调书写人生和世界的阴冷与残酷,这时期“暴力”成为余华极度迷恋的母题,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往事如烟》等,进入90年代,余华嗜爱的暴力血腥场面已经淡出,开始用平淡的笔调书写充满温情又很无奈的现实生活,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优秀作品。

余华创作风格转型中突出的变化就在于他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态度从批判转向歌颂,血腥和暴力的叙述被温情的传统思想冲淡,福贵和许三观的忍让、遗忘、平和的人生观与山峰与山岗的暴力残酷形成强烈对比,不可否认的是,余华后期作品风格与前期相比更加成熟稳重了。

悲剧与荒诞虽是西方的美学理念,但在中国文学界也有广泛运用,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先锋作家,对西方文艺理论的运用相对较多,在余华前期作品中对悲剧和荒诞的描写都比较夸张,转型后的作品则多从现实角度温情的描写世间悲态,又不乏讽刺的幽默,起到“笑着流泪”的效果。

西方的荒诞悲剧理论经过中国作家的笔便具有中国特色,《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鲜明的例子,在诉说中国本土故事的同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荒诞悲剧有了中国韵味。

毫无疑问,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是任何一个关心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人都不能忽视的两部作品。

它们几乎都是一发表,便引起圈内圈外的巨大反响,而余华也借助这两部作品,迎来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中,余华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艺术上的再一次转变———回到朴素,回到现实,回到苦难的命运之中,而且也实现了自我精神上的又一次迁徙———从先前的哲学化命运思考向情感化生命体恤的转变,从冷静的理性立场向感性的人道立场的转变。

一、余华小说中的悲剧众所周知,悲剧诞生于古希腊,经过长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简言之即:“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29神州文化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李晓薇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先锋派小说的创作风潮,这类小说以暴力而著称,余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在90年代以后,处于种种原因,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激进地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先锋小说转向了朴素而又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他开始直面人性的光芒,注重对生命的关怀,在悲剧中体委温情。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余华的作品浅谈其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以及其风格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余华;风格转变;苦难;温情一、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90年代以后,余华相继撰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几部小说。

这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温情使我们意识到,余华那冰冷的心在慢慢地融化。

尽管他的作品中仍然脱离不开苦难、孤独、死亡等阴冷的词汇,但人们开始慢慢地感受到余华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之情。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余华风格转变后悲剧中的温情。

(一)《活着》中的温情美《活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因嗜赌成性、骄奢放纵而败掉了所有的家产,但即便如此,至亲仍对它不离不弃,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坚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亲人的关爱使得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了安分守己的日子。

福贵从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但是命运的毒手并未从此停住,上天将他最爱的母亲、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妻子一个个硬生生地从他身边夺走,只留下一头老牛与他孤独作伴、共度余生。

在《活着》中,余华用苦难重重的绝望梦魇了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但是拨开那层迷雾,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温情美。

年轻的福贵嗜赌如命,妻子家珍在屡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离开了他。

但是在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被迫靠变卖母亲的首饰过活的时候,家珍又带着儿子女儿回到了富贵的身边。

家珍本是米商老板的女儿,完全没必要跟着徐福贵过这种穷苦的日子,但是在丈夫困窘的情况下,她毅然地选择了共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扣人心弦的叙事方式著称。

其中,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一、从强化个体性到拓展社会视野余华早期的小说作品,可以说是以强化个体性的叙事方式为主。

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中,一方面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塑造出了较为具体、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将这些人物置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之中,体现出了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

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余华的叙事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开始向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拓展。

比如在《在细雨中漫步》中,余华着重描绘了农村变革与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呈现了一个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在内的逐渐变化的时代图景。

二、从塑造悲情到表达思想情感余华小说的另一特点在于其强烈的悲情色彩,将一些人物置于极度悲惨的处境中,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比如《活着》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等种种苦难后,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执着。

而在后来的作品中,余华的叙事呈现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局限于悲情的塑造,而是更集中于思想和情感的交锋。

如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余华通过对三十年前的事件进行回顾,阐述并反思了当时年轻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特点和蕴含的意义。

三、从直言深刻到张弛有度在叙事表达方面,余华小说的语言一直以其直言深刻、生动鲜活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叙述方式上,余华的叙事从过去的单调一致逐渐向张弛有度的方式转变。

具体而言,在叙事结构上,余华采用多元化的叙事模式,如广义上的叙述、回忆体、拟人化、寓言等方式,充分挖掘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如在《第七天》中,作者以主人公的身份描绘了重口味的惨烈事件,但同时又将此事件与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人性谴责相结合,达到了一定的审美和思辨的效果。

90年代余华等小说

90年代余华等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作品简介
1987年,余华以一篇风格独特的短篇

篇 小 说
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踏上文 坛,小说讲述了一个以少年初次离家 的一段行程,其中充满了一种梦魇般 的惊异与恐惧。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 “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 理清楚的仿梦小说”。的确,小说自 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 以捉摸的情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 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 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 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 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 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 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 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
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 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 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 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 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 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 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 下去。
记叙方式——
活 着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 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 “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 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 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
文本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 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 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

篇 小 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三、故事和人物的荒诞性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从“先锋”到“现实”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从“先锋”到“现实”

从《活着》来看余华“先锋”向“现实”的转变11级汉语言文学(2)班 45号侯健明摘要:余华1980年代的创作以“愤怒”的写作显示了先锋文学的挑战性姿态,把人类内心最深处的黑暗、残酷及卑琐释放出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惊恐不安和绝望的世界。

而其1990年代的创作以幸存者的言说表达了虚伪的“活着”的人生关怀,明确显示出向“现实”转变的倾向。

这表明他已进入了“新写实”的行列, 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先锋、现实、转变一、80年代余华先锋小说的历程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是在主题和叙事上最“冷酷”的一个,他前期的小说总是与常理相对抗,对传统文化、文学观念进行挑战,对人性中恶的一面予以揭露,“死亡”成为描写最多的主题。

余华在80年代的小说中,主要是用语言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真实变成一种对所有他人的真实。

余华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和暴力、血腥和冷酷,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

他是基本沿着残雪生存探索的路子走的,即善于超现实画面的营造,但余华与残雪不同之处在于余华更强调了语感和叙述的策略,这点余华由于同一时期的苏童近似。

余华小说主要特点有两点:一,刻意追求“无我”的叙述效果,创造出一个冷漠的叙述者。

二,发掘人性中“暴力”的本性,并用富有诗情画意的叙述进行描写。

1987年1月《北京文学》上刊出年轻作者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迅即引起读者的注意。

作品不安排理出牌,不仅叙事次序前后颠倒,故事的内容也似漫无头绪。

然而这篇小说却预告着“余华现象”的到来。

在以后的十年里,余华以一系列的作品引导我们进入一个荒唐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暴力与疯狂的世界:骨肉相人情乖离不过是等闲之事。

在那世界的深处,一出出神智迷离、血肉横飞的大戏正在上演。

而余华告诉我们这也是“现实一种”,也有它的逻辑。

他不仅以文字见证暴力,更要读者见识他的文字就是暴力。

事实上,1985年开始小说变革也可以说是小说文体变革,最后归结为叙述语言的变革。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入人心,饱含哲理。

在本文中,将对余华的几部代表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其小说所体现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一、《活着》《活着》是余华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巨变与苦难。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族的破产、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残忍的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困境。

通过描写福贵的坚韧与生存意志,作者深刻地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追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物质的财富,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种深深的困惑。

余华通过揭示农村生活的种种问题,向读者传递了有关财富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许三观卖血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状况。

小说中,许三观为了生计而选择卖血,他通过血液的流淌,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通过许三观的坚持与勇气,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农民的艰辛与无奈。

作品通过许三观这个形象,呼唤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三、《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孤独的个体孙少平的形象,反映了自由、爱情和生存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小说以朦胧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对集体主义社会的离奇与荒诞。

个人在团体中的命运不受控制的现象对人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对抗与妥协。

作者通过孙少平的心灵历程,探讨了一个人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寻找自我生存的方式以及面对社会变革时所经历的挣扎。

四、《兄弟》《兄弟》是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徐世昌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忍耐与不屈的冲突。

小说中,徐世昌在家庭与社会中均面临诸多压力与苦难。

作品通过家族之间的纷争、个人命运的抉择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中涵盖了人际关系、国家历史与人物命运等多个方面的话题,较为全面地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局势和人物命运。

论余华小说文本的重复叙事特征——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论余华小说文本的重复叙事特征——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Xi)n Univ. - Arch. & Tach. ( Social Sciencc Edition )第40卷第2期2021年4月Voe.40 No.2Apa.2021【文学】DOI:10. 15986/j. 1008 - 7192. 2021. 02- 012论余华小说文本的重复叙事特征——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孙雅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摘要:重复,是余华写作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源泉%余华在90年代华丽转身,致力于对温情的张扬和传统叙事的回归,在生死存亡中建构起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悲悯意识。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转型后的经典之作,其中 重复叙事表征之多,主要体现为主题、话语、情节、场景、事件序列、意象上的重复;这两部作品的叙事特征强化了人 物性格,塑造了典型形象;音乐与文学交融,感染力十足;营造美感,减弱悲剧效果%分析余华小说文本中“重复叙事”的表述、特征、艺术魅力,有利于推动其小说的重复叙事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余华;重复叙事;《活着》;苦难;生命力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7192(2021)02 - 0094 - 0720世纪80年代,余华用不动声色的冷漠笔调 诠释人世善恶,以先锋姿态登上中国文坛,其血腥暴力、死亡叙事的笔法引人瞩目,由此被认为是中 国当代先锋文学的标志性作家%随着小说创作手法的娴熟、叙事艺术的登峰造极,余华在90年代华 丽转身,致力于对温情的张扬和传统叙事的回归, 实现了创作上新的跨越%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转型后的经典之作,得到了学术界一 致的认可,蕴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韵味%重复,是余华写作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源泉,不 仅是小说结构的叙述手段、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 法,更是一种对于国家命运的叩问方式,强化了小说创作的主题意蕴,渲染了民族悲剧的基调底色。

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看民间叙事

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看民间叙事
为 :一 成 不变 的作 家 , “ 只会 快 速奔 向坟墓 , 我们 面对 从 时 间上 来 说 ,1 9 年 出版长 篇 小 说 《 细雨 91 在 的是 一个 捉 摸不 定 和喜 新厌 旧的时代 ,事实 让 我们 看 到一个 严 格遵 循 自己理 论 写作 的作 家 是多 么 的 可
中呼喊 》 以前 , 华 的创作 是 纯先 锋派 的 。作 品 中充 余

意 蕴无 明确 指 向而又 多指 向。” 就是所 谓 的 “ 大 也 最
的不确 定性 等于 最多 的可 能 的确定性 。” 1 【 4
小 说 向我们 讲述 了一 些关 于死 亡 的故事 ,却 告
算极 “ ” 潮 以倡导 思 想解放 、 左 思 呼唤 现代 性 的社会 变 革 中 ,文化激 进 主义 和思 想启 蒙很 大程度 上 左右
露 出 的荒诞 使 它们 进射 出来独 特 的先 锋性 光芒 。而 很 多读 者 真正 开 始关 注余 华是 从他 的 《 着 》开 始 活 的 。这 部小 说连 同之前 的 《 细雨 中 呼喊》 在 和之后 的 《 三 观卖 血记 》 共 同勾 勒 了余华 创 作转 型 的端倪 、 许 完善 和成 功 。 尤其 是后 两部 小说 , 是余 华 的创 作 由先 锋 叙 事转 向现实 叙事 ,由启 蒙叙 事转 向 民间叙 事 的 最经 典 的文 本 。这种 转 型本 身就 其直 接成 就来 说 为 余 华赢 得 了极高 的声 誉 ,使 这个 曾经 一度 被 排斥 在
注入 了新 的动力 ,使 之 在思 想 艺术 和手 法 上更 贴近 现实 与 时代 , 在不 断发 现 中延续 创作 的生命 力 。 本文
重在 以《 活着》 许三观卖血 色 。
渐 衰落 。余华 便 开始 总结 以往 , 以求 新 的转 变 。 认 他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而著称。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两部作品让读者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人类不屈的生命力量。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开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福贵在家族的压迫和外部的动荡中苟延残喘,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饿、苦难和生死离别等一切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小说中,福贵一再遭受挫折和折磨,但他坚持不懈地为生命的延续而战斗,无论是销售自己的牲畜还是吃下疯牛病牛肉,他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了对生存的渴望。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能在绝境中寻找生活的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它通过许三观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结束后的艰难岁月里,一位老少爷们为了给儿子治病而卖血的故事。

许三观是一个乐观坚强、善良正直的人,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许三观千方百计地为了儿子的生活费用而卖血,无论是经历身体上的疼痛,还是面对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他都选择顽强地生存下去。

小说通过描写许三观的艰辛经历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积极态度,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这两部小说都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奇迹,表达了对生活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它们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福贵和许三观的命运,余华关注了在社会风暴中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磨难却坚强不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歌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的这两部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伟大。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摘要】同为余华的成名之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在深层语义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体现在对“重复”的运用上;另外,在叙述方式、随意性、倾向性、节制性上的差别显而易见。

仔细分析两篇作品的叙述与主题,便能体会作家精心(或刻意)的设计,从而全面理解作家与作品。

【关键词】结构;重复;叙述重复;主题重复余华说:“一部小说给人的力量并不是因为语言有多么华丽,人们看到的还是你对生活究竟有多大感受力,或者说你对世界有多少洞察能力。

”下面我将就这两部小说的暴力和死亡主题谈起,体味生存中的磨难和艰辛困苦,聆听作者所隐含的心声,进而挖掘出有新意的文学元素—重复的运用,组合成此篇比较之谈。

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中,我屡屡想到余华的另一部长篇《活着》。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为结构,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大半生。

先是父亲摔死在粪缸旁,接着母亲病死,后来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死于意外事故,最后外孙苦根因吃豆子撑死。

小说从福贵亲人的连续死亡中获得叙事的动力,推动着主人公走上孤身一人的结局。

故事的发展意味着福贵不断失去亲人。

《许三观卖血记》讲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不断以卖血来为生。

不过,“主人公不断丧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①—作为小说叙事的深层结构,与《活着》完全相同。

从福贵身边死去的亲人置换成许三观的鲜血,不断从他的身体中流失,完成相同的语义内容:丧失。

在这个角度上,以《福贵丧亲记》重新命名《活着》,也未尝不可。

指出两部小说在深层语义上的相似,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指出另一个意味深长的相似点,即余华对“重复”的喜爱。

死亡事件的重复发生完成《活着》的叙事,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接二连三的卖血行为以主导动机的方式结构了整部小说。

并不是任何重复都是有意义的,像那种毫无变化的重复。

在童话叙事中,重复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法。

就像一个孩子听大人无数次讲同一个故事一样,他们都兴致勃勃。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第一篇: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

质朴温情的写作风格代替了冷漠、极端化的的话语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余华转型代表作《活着》的解读,比较其与先锋作品的不同,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并进一步研究余华写作风格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转型意义引言: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三十年中,在二十年的时间余华总走在读者最注目的风口浪尖上。

以1989年为界,他的作品前期是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先锋创作,后期则转向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

前期的创作文本充满了暴力、冷酷、残忍。

而后期的创作,余华一改往日“先锋话语”的写作状态,笔下不再充溢着恐惧、焦灼、战栗和仇恨,取而代之的是洗尽铅华的质朴和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但是,前后期创作并非毫无联系,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在某些情节安排与发展上也能找到前期作品的影子。

为了更好地分析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本文将以《活着》为切入点,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叙事风格、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从而探究其转型的内在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一)《活着》中转型的表现余华自1987年携其先锋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以来,就显现出与传统小说迥然相异的创作理念。

他试图构建一种背离常规的认知方式,用极端的表达叙述去展现他眼中血淋淋的现实世界。

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的疏远。

只有脱离常识,背离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①然而自1992 年长篇小说《活着》发表以来, 余华减弱了先锋小说的创作模式与试验, 开始关注人物的命运,,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

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展开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从意义的消解到对理性深度追求,从而完成了由先锋向现实的转变。

[1]1.价值观念的转型苦难意识的衍生和升华。

苦难一直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余华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解读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深入探究作者余华的生存哲学。

余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人性画卷,展现了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韧地生存,如何面对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本文将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余华如何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他对生存哲学的深刻理解。

通过解读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余华对于生命、命运、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在文学中表达这些观点。

二、余华生存哲学的核心思想余华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波折,更深刻地揭示了余华独特的生存哲学。

这一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生命无常、生活苦难的坦然接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余华看来,生活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故和无法逃避的苦难。

无论是《活着》中的福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们都身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之中。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余华认为,人们应当学会接受命运的无常,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苦难。

然而,接受命运的无常并不意味着消极地放弃生活。

相反,余华强调,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着》中,福贵虽然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离世,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因为他深知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

同样,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通过卖血这一行为,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生存的支持,更在精神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余华的生存哲学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丑陋和自私。

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性面貌。

然而,无论人性如何变化,余华都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余华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苦难、坦然接受命运无常并在其中寻找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想。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之比较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之比较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之比较摘要:《许三观卖血记》以“血”为主线,《活着》以“生命”为文眼。

两部作品都为文学的历史长廊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主人公虽为底层穷苦人民,但他们更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他们善良、勤劳,却更多的遭遇到了命运的玩弄。

作者在他们身上寄予了极大地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社会和历史留下了深远的意义,使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毕业论文关键词:生命;余华;贫穷;活着29913The Comparison between"Xu Through Sell Blood to Record"and"Live"AbstractThe book of "The Story of Sell Blood by XuSanguan" with "blood" as the main line and the book of "Alive" take "life" as the key word. The two books are added multicolored colors for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gallery. Although the protagonists are the poor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they cherish their life and livelihood. They are kindness and diligence but suffered more affliction of the fate. The author places his thoughts about life and the thinking of life on them.So it is not only leaving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reader but also left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and to lead a person to endless aftertastes and people can benefit a lot from it.Key words:Life; Yuhua; Poor;Alive目录摘要Abstract一、文学层面的比较(一)曲折的故事情节(二)叙述方式不同(三)人物塑造不同(四)温情与讽刺的叙述语言二、生活层面的对比(一)“生活”与“生活”的对抗(1)许三观再艰难的生活中乐观、幽默(2)福贵在孤单的生活中坚强承受源自网(加7位QQ3249`114(二)生活经历与命运的对抗(三)人性的呼唤参考文献致谢《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之比较前言:余华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出版了作品《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作者:李晓薇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先锋派小说的创作风潮,这类小说以暴力而著称,余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在90年代以后,处于种种原因,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激进地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先锋小说转向了朴素而又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他开始直面人性的光芒,注重对生命的关怀,在悲剧中体委温情。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余华的作品浅谈其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以及其风格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余华;风格转变;苦难;温情一、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90年代以后,余华相继撰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几部小说。

这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温情使我们意识到,余华那冰冷的心在慢慢地融化。

尽管他的作品中仍然脱离不开苦难、孤独、死亡等阴冷的词汇,但人们开始慢慢地感受到余华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之情。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余华风格转变后悲剧中的温情。

(一)《活着》中的温情美《活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因嗜赌成性、骄奢放纵而败掉了所有的家产,但即便如此,至亲仍对它不离不弃,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坚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亲人的关爱使得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了安分守己的日子。

福贵从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但是命运的毒手并未从此停住,上天将他最爱的母亲、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妻子一个个硬生生地从他身边夺走,只留下一头老牛与他孤独作伴、共度余生。

在《活着》中,余华用苦难重重的绝望梦魇了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但是拨开那层迷雾,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温情美。

年轻的福贵嗜赌如命,妻子家珍在屡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离开了他。

但是在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被迫靠变卖母亲的首饰过活的时候,家珍又带着儿子女儿回到了富贵的身边。

家珍本是米商老板的女儿,完全没必要跟着徐福贵过这种穷苦的日子,但是在丈夫困窘的情况下,她毅然地选择了共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摘要: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其作品的创作风格有着鲜明的转变。

以1989年为界,其前期作品体现为他的现代性思考,从思想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其后期创作则由现代性的先锋姿态转向抒写民族性情怀,以《许三观卖血记》为其代表作,探索其对民族性的开掘。

本文试以余华为例,探索当下文坛作家所具有的现代性意味和民族性情怀的双重写作视点。

关键词:余华;现代性;民族性;《许三观卖血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03-01一、前期创作:思想上的现代性在西方作家的影响下,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创作了极具现代性特征的作品。

他自己也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我对文学的认识,我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的影响。

”①在艺术形式上,余华学习西方作家的零度叙述手法,陌生化的语言以及反常规叙事,而在思想上则表现为理性的批判精神,这是一种“学者和批评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在理论层次上所做的一种概括性描述”②。

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批判性,体现了作家深刻的忧患意识,这反映在余华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反思:首先是对人性美的消解: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人性是兽性的对立面,张扬着人性美的价值所在。

人性美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而美好,而作家发掘人性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是,人性恶就像深藏在地心的火焰,在外界矛盾加剧或人性利益之争中会不自觉地喷出地表,威胁脆弱的人性本善。

先锋作家让人们看到自我内心深处的罪恶,还原人性恶的部分,这种认识深刻而又残酷。

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那些看客自认比“来发”聪明,他们通过各种畸形途径如抢“来发”扛煤赚的钱,吃他和小狗的喜糖来贬低、嘲笑、耍弄一个弱者。

他们试图通过侮辱弱者的人权,侵犯傻子的身权来显示自我所谓的完美人格,而事实是他们在戏弄他人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暴露了自己的人性之恶。

余华曾说:“当三岛由纪夫‘我想杀人,想得发疯,想看到鲜血’时,他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死亡和鲜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热衷于对暴力、苦难、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作品,无一不是叙述着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余华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营造出了一幕幕血腥而又紧张的情节氛围,但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从1990年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的写作风格发生转变,从冷漠的叙述暴力、死亡转向对生命的体恤和温情,改用了一种体恤性的语言来表述,整个叙述变得非常质朴、简单,完全不同于前期的先锋倾向。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他风格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本文主要运用作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针对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话语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浅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及意义。

关键词:余华;写作风格;转变;原因;意义Abstract:Key words:yuhua;目录导言-------------------------------------------------------------- 1 一、分析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1 (一)创作主题的转变------------------------- 1 (二)人物形象的转变------------------------- 2 (三)叙述语言的转变----------------------------------------------- 二、分析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13(一)先锋文学本身的原因---------------------------------------- 13(二)作者的个人原因---------------------------------------------- 14(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5三、余华写作风格转变的意义---------------------------- 16 (一)对广大读者的意义------------------------------------------- 16(二)对作者自身的意义------------------------------------------- 17(三)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18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在校发表的学术论文------------------------------------------------- 20 致谢---------------------------------------------------------------------- 20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导言:余华在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位小说大家,虽然他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他的每部作品在质量上都是取胜的。

余华也是一位弃医从文的作家,他曾经做过五年的牙科医生,而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曾说:“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当时余华所在的武原镇卫生院距离海盐文化馆只有数百米,他发现每天都能看到文化馆的人员在街上逛来逛去,有一次他忍不住好奇问他们其中的一位:你们怎么不用上班,可以随便在大街上闲逛?结果,创作员很认真地告诉他:他们逛街就是上班,是在寻找创作灵感。

这样的回答让余华对文化馆羡慕得一塌糊涂,他开始寻找机会进入这样的单位。

一、分析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一)创作主题的转变余华早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暴力、血腥和死亡的气息,他极力的展示“人性恶”的方面,他小说中的生活场景是非常态的、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人性意愿不仅挣脱了血缘亲情,挣脱了社会伦理,也挣脱了法律规范,挣脱了任何理性的基本规约。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小说的主人公“我”一次次地为了保护司机的苹果而与哄抢的村民作战,而司机却在一旁袖手旁观,“我”为了减少司机的损失而竭尽全力,被村民们打得遍体鳞伤,而司机最后却和村民们一起坐着拖拉机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已经看不到任何合理性的故事情节,这是对正常的道德伦理的颠覆和消解。

《死亡叙述》讲的是卡车司机“我”多年前撞死了一个孩子,并且选择了肇事逃逸,但“我”的内心一直充满罪恶感,受到良心的反复谴责。

在“责任”和“道义”的驱动下,当“我”再次撞死一个女孩时,选择乞求女孩父母的原谅和宽恕,却被女孩的家人用锄头、镰刀和铁耙打死。

这篇小说似乎是在演绎某种因果报应式的灾难命运,更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责任和罪恶感与现实暴力之间的对立冲突。

《现实一种》更是将暴力和死亡推向了高潮,“人性恶”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故事: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识的摔死了尚在襁褓中的堂弟,山峰为给儿子报仇,一脚踢死了自己的侄儿皮皮,接着又被山岗折磨致死,山岗因故意杀人罪被枪决,而山峰的妻子余怒未消,谎称自己是山岗的妻子,主动要求捐赠遗体,因而,山岗在被处以极刑之后又被各科室的医生残忍肢解。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余华的小说中充满了悲悯的情怀,他开始对生存的苦难给予深切的关注和体恤,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人性善”的方面。

他说:“作家必须保持始终如一的诚实,必须在写作过程里集中他所有的美德,必须和他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恶习分开。

在现实中,作家可以谎话连篇,可以满不在乎,可以自私、无聊和沾沾自喜;可是在写作中,作家必须是真诚的,是严肃认真的,同时又是通情达理和满怀同情与怜悯之心的;只有这样,作家的智慧才能够在漫长的长篇小说写作中,不受到任何伤害。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90年代以前,余华常常将苦难轻而易举地纳入到人性恶的领域,使之成为一种人性恶的证明,所以,那个时期,他总是提着屠刀去对待苦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种对苦难的玩味的态度。

但是,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这种情形开始发生了变化,苦难慢慢地脱离了人性恶的阴影,而成为人物生存意志的一种展现和证明。

到了《活着》中,这种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福贵在亲人一个个离世的命运中,学会了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

福贵对苦难的忍受并非是孤立无援的,而是建立在血浓于水的亲情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妻子家珍,还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女婿二喜,都特别的善解人意,都非常懂得亲情的温暖,都体现出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这和孙光林的家庭中所表现出的互相攻击和伤害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种情形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得到了全面的爆发。

如果说,《在细雨中呼喊》是写了一个孤独的少年如何体验到了生存的苦难,《活着》是写了一个成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忍受住生存的苦难,那么,《许三观卖血记》则写出了一个成人如何来消解生存的苦难。

卖血作为一种苦难的救赎方式,不仅在躯体上考验着许三观的强健,还在精神伦理上考验着许三观的意志。

一方面,小城里的人视卖血如卖命,宁肯卖身也不卖血;另一方面,一乐并非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许三观还是不得不多次为一乐卖血。

对于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安身立命之本,而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

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

所以,许三观在以卖血的方式消解生活的苦难的同时,还通过它来对抗世俗伦理的压力,并最终在精神上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回到悲悯的情怀,回到人性善的立场,回到对人物苦难命运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余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创作所显示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转变。

“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正在变得平易近人,正在逐渐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

不知道是时代在变化,还是人在变化,我现在更喜欢活生生的事实和活生生的情感,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

”(余华:《说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体恤情怀的作家,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用他的同情和悲悯,为那些善良而普通的生命寻找苦难的救赎方式。

转型后的余华变得温情了许多,他不再执著地凝视人性的丑恶,而是不断对人性的善与真的肯定,对于人、对于现实的理解增添了许多宽厚与包容。

他不再封闭、孤立地讨论“人性恶”以及“如何恶”的命题,而是生活化地全面展现人性何以生成、如何嬗变。

这是余华在创作风格转型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二)人物形象的转变余华在谈到自己早期作品中的人物时说:“那时候我认为小说的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都是我的叙述符号,都是我的奴隶。

”(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第36页。

)他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符号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突出作家对某些场景的表达而设置的事件执行者,人物自身的生命形象并不丰满。

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声音,甚至用数字来代替人名,如在《世事如烟》中,完全用数字1,2,3,4,5,6,7来代替人物。

这些符号化的人物都是为着体现作者的思想而存在的,他们的对话少而短,大部分的对话,是机械式的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即使是在像《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这样具有较强故事情节的小说中,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人物过于抽象的特征,缺乏生命应有的丰满和鲜活,它们好像是被作者任意操纵的木偶,没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但在创作《在细雨中呼喊》时,余华曾坦言,《在细雨中呼喊》使他非常明确地感受到了人物几乎是不受约束地按照自己的声音说话,人物开始沿着自己的命运轨迹奔跑,小说的叙述成为对人物命运自然奔跑的记录。

这种人物主体意识的苏醒,让余华感到“非常奇怪”,也“非常吃惊”,它不仅使余华昔日“暴君式”的叙事方式宣告破产,创作主体对叙事的理性控制大为减弱,而且让余华渐渐意识到了人物自身的生命价值,使他看待自己笔下人物的眼光发生了某种特殊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