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2023年—新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新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前言本教案旨在为八年级化学上学期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教案根据新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内容编写,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学生将能够:- 系统性地研究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培养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包含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1.1 物质的三态通过“水的三态”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和相变现象。
1.2 物质的组成介绍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研究化合物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第二单元:空气和燃烧2.1 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分离空气成分的方法。
2.2 燃烧和燃烧反应介绍燃烧的定义、特征和条件,研究燃烧的反应类型和方程式。
第三单元:溶液和晶体3.1 溶解和溶液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了解溶解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2 晶体和晶体的制备介绍晶体的概念和性质,讲解晶体的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
第四单元:酸、碱和盐4.1 酸、碱和盐介绍酸、碱和盐的概念,研究它们的性质和常见应用。
4.2 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的检验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了解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的检验方法和原理。
第五单元:金属材料与金属制品5.1 金属材料的常见性质和分类方法讲解金属材料的概念、常见性质和分类方法。
5.2 铁的生产和钢铁冶炼介绍铁的生产过程和钢铁冶炼的原理。
第六单元:非金属材料与非金属制品6.1 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介绍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讲解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6.2 塑料和纤维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了解塑料和纤维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研究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评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法,如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研究评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意见。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五·四学制)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初中八年级全册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1、化学式的微观意义;2、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
设计
学习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1、课前热身:小组为单位,尝试写出由H、C、O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符号,比比哪一组写得又多又快?
回忆,思考,讨论,展示
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第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教学设计
开平市金山中学关绮梨
课题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了解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2、掌握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式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化学用语表述物质的组成。
3、试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氧化镁、二氧化锰、氯化钠、氯化钾
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按要求试着写化学式,并观察化学式找出规律
掌握氧化物和其它简单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规律
4、提出思考:(1)氧化物的化学式的书写规律。
(2)其他化合物的书写规律。
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回忆,归纳,整理
学生书写并相互订正,汇报学习成果
明确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式与物质组成的关系
2、写一写:写出下列单质的化学式
①氦气、氖气、氩气②铁、汞、铝、镁、钠铜 ③碳、硫磺、红磷④氧气、氮气、氢气、氯气、臭氧。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3、试总结:单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律
①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的化学式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全面研究和理解化学上册的知识点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化学上册的所有章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物质的三态与粒子模型2. 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3. 纯净的水4. 酸碱性物质以及中和反应5. 金属与非金属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重要的理论知识和概念。
2. 实验: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4. 提问:及时提问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检查他们的研究情况。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各个章节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3.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思考。
5. 练:布置课后练,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学生对化学上册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师教案、学生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关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 全册优秀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全集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教案一:化学基本概念导学- 目标:通过导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 步骤:1. 引入话题,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有哪些基本概念?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3. 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得出化学基本概念。
4. 教师给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5.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概念导入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 教案二:化学基本概念的实验探究-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并培养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能力。
- 步骤:1.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基本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4.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互相评价。
5.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三: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构造- 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和练,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构造。
- 步骤:1. 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了解其组成和结构。
3.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
4. 学生进行练,巩固所学内容。
5.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解答疑惑。
- 教案四:原子结构的实验探究-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并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步骤:1.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原子结构的相关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4.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互相评价。
5.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实验方法。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继续写教案...)。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 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知觉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 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 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提问]实验 1、2 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 3、4 有什么共同特征? 1、2 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 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 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 A.燃放烟花 B.干冰升华 C.动物呼吸 D.燃煤发电 2.在下列变化过程中,只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是不同的,该变化是 ( ) A .钢铁生锈 B.蜡烛燃烧 C.牛奶变酸 D.滴水成冰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 性质的是 ( ) A.导电性 B.可燃性 C.延展性 D.挥发性 5.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 化学性质的是 ( ) A.用液化气作燃料 B.用铝材作高压锅 C.用钢材制 铁轨 D.用石墨作电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全册)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的教案,旨在提供全册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资源。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教案介绍:第一单元:物质与反应1.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课时1:物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课时2: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课时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实验1.2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课时4: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研究方法- 课时5:物质的元素组成- 课时6:物质的化学性质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理化变化2.1 与燃烧有关的物质变化- 课时1:燃烧与氧气- 课时2:燃烧的条件和剂量- 课时3:金属原子的氧化与还原2.2 与溶解有关的物质变化- 课时4:溶液的基本概念- 课时5: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 课时6:物质的溶解性质第三单元:常见物质的应用3.1 有机化学物质及其应用- 课时1: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类- 课时2:有机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应用- 课时3:常见的有机化学物质及其应用3.2 无机化学物质及其应用- 课时4: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应用- 课时5: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应用- 课时6: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案例第四单元:分子和离子4.1 分子- 课时1:分子及其运动状态- 课时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课时3:溶液的浓度计算4.2 离子- 课时4:离子的生成和离子方程式- 课时5:离子的检验和离子方程式的应用- 课时6:溶液中离子的反应和电离程度第五单元: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建立和应用5.1 化学反应的叙述- 课时1: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 课时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写法- 课时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5.2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应用- 课时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应用- 课时5:化学计量计算- 课时6: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案例以上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的精品教案全册内容。
教案中包含了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可供教师参考和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超详细)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超详细)目标和意义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份超详细的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八年级化学课程。
通过本教案的使用,教师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册化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八年级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八年级化学上册的所有单元和课时内容,具体如下:第一单元:化学的基本概念1. 1.1 化学的定义与化学的研究对象1. 1.2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组成2. 2.1 物质的构造与组成2. 2.2 常见物质的常见组成第三单元:常见物质的分解3. 3.1 再认识化学变化3. 3.2 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反应第四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4. 4.1 金属的性质4. 4.2 酸碱中和反应第五单元:常见物质的测试5. 5.1 常见物质的测试方法和原理5. 5.2 常见物质的测试实验第六单元:常见物质的提纯6. 6.1 物质的提纯方法与原理6. 6.2 常见物质的提纯实验第七单元:实验操作技能7. 7.1 摸索实验现象与规律7. 7.2 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设计教学方法本教案中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等。
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教案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作业评价、实验评价和课堂表现评价等。
总结本教案提供了一份超详细的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涵盖了所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师们可以根据本教案的指导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绪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科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
2. 化学科学的特点的阐述。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化学科学的定义:化学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3. 介绍研究对象:物质,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和人类社会中的物质。
4. 阐述化学科学的特点: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和创新。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化学的认识和兴趣。
6. 总结:强调化学科学的重要性和学习化学的意义。
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第一节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2. 物质的性质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 物质的性质的观察和分析方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兴趣。
2. 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3.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物质和现象,阐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物质的性质,谈谈自己的发现。
5. 总结:强调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和观察分析的方法。
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1.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册)一.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1.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辨和描述不同物质的特点。
-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物质的基本分类与性质的关系。
- 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2. 物质性质的基本分类3. 物质分类与性质的关系1.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物质的转化与性质的关系,能够描述和解释物质的转化过程和性质的变化。
-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转化与性质的关系,掌握物质转化实验的基本步骤。
-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形成原理。
- 教学内容:1.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变化的概念与关系2. 物质转化实验的基本步骤3. 物质转化实验的现象与解释二. 单元二:溶液2.1 溶液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常见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溶液的形成和性质。
-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形成条件。
-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和相关概念。
-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和区别3. 溶解实验与实验现象的讨论2.2 饮料中的溶质-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饮料中的溶质种类、含量和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饮料。
- 教学重点:了解饮料中的常见溶质种类和含量,理解饮料的功能和选择标准。
-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健康的相关知识。
- 教学内容:1. 饮料中的常见溶质种类和含量2. 饮料的功能和选择标准3. 饮料与健康的关系的讨论三. 单元三:空气中的氧气3.1 空气与燃烧-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能够解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过程,并能进行相关实验。
- 教学重点: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燃烧的必要条件和过程。
-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过程中氧气的作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电子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术语;2. 掌握化学中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3. 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定义和基本概念;- 化学术语的解释。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的定义和特点;-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3.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构成和基本形式;- 化学方程式中各部分的解释;-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方法。
4.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讲解;2. 运用实例和案例进行示范和讨论;3.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4. 利用实验和观察进行现象解释。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化学基本概念,解释化学的定义和作用;2. 介绍化学术语,如物质、分子、元素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与化合物进行对比;2.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第三课时1.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构成和基本形式;2. 解释化学方程式中各部分的意义和作用;3. 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第四课时1.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和命名规则;3. 指导学生使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应用。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检验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2. 评估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能力;3. 利用作业和实验结果,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运用能力。
以上是《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电子教案》的教学内容和步骤。
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时间进行灵活调整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五·四学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初中八年级全册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5)将变红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小心加热
提问: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引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过渡:由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不行,提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给出全球变暖的漫画,引导学生分析,讲解温室效应的相关问题。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知识?
Ca(OH)2+CO2=CaCO3↓+H2O
加深印象的同时,引出下一个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下一个知识点上。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上来。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同时学会正确的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进入问题情境,积极思考。
认真听讲并讨论。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归纳,由学生单独进行总结。
开门见山攻破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听课,为下面重点内容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贯穿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使用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首先给出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猜,再由此谜语直接引出课题。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假如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全部除去,会有什么后果?
给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出示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利用学生熟知的场景引出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主要讲解干冰及其用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1.1 分子和物质的分类1.1.1 物质的分类- 研究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种类,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混合物的特点和组成1.1.2 元素和化合物- 研究目标:认识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与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1.2 物质测试方法1.2.1 分子、原子和离子- 研究目标: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和性质1.2.2 物质的测试方法- 研究目标:研究物质的测试方法,能够通过实验确定物质的性质和组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测试方法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难点:理解实验结果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依据第二单元:空气与氧气2.1 空气的组成2.1.1 空气的存在- 研究目标: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认识大气结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大气结构和影响因素2.1.2 空气中氧气的特性- 研究目标:认识空气中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了解关于氧气的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2.2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2.2.1 氧气的制取方法- 研究目标:研究氧气的制取方法,能够通过实验获得氧气-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制取实验的原理和步骤2.2.2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研究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了解氧气的应用领域和安全使用方法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和分类3.1 物质的物理变化3.1.1 物质的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研究目标: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了解物质状态的转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状态转变的原因和条件3.1.2 物质的物理变化实验- 研究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物质的物理变化,掌握实验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验结果对物质状态变化的解释3.2 物质的化学变化3.2.1 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研究目标: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特点,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概念3.2.2 物质的化学变化实验- 研究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物质的化学变化,掌握实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第四单元: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4.1 金属元素的特性4.1.1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对比- 研究目标:认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别和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对比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金属元素的常见性质和应用4.1.2 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和性质- 研究目标:了解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和性质,认识金属的特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和性质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延展性原理4.2 金属元素的化合物4.2.1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的反应- 研究目标: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结果和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和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金属氧化反应的实质和表达方式4.2.2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研究目标: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的大纲。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套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水的分子构成以及水分子的基本性质。
此节课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能正确书写水的化学式H2O。
3. 掌握水的分子构成,了解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运用理论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水的分子构成。
教学难点:水分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如雨、雪、水蒸气等,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存在形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二、探究水的组成1. 实验一:电解水实验实验用品:电源、电极、烧杯、水、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插入电极,连接电源。
(2)观察电解水的过程,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将电解后的水滴入酚酞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电解水时,观察到气泡的生成,其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将电解后的水滴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实验二:水的净化过程实验用品:过滤纸、烧杯、玻璃棒、浑浊的水。
实验步骤:(1)将浑浊的水倒入烧杯中。
(2)用过滤纸过滤水,观察过滤后的水是否变清澈。
实验现象:过滤后的水变清澈。
实验结论:水可以通过过滤等方法进行净化。
三、讲解水的组成1. 水的化学式:H2O,表示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 水的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课时一:什么是物质
- 目标:掌握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 教学内容:
- 物质的概念及特点
- 物质的分类方法
-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3.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理解不同种类的物质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5.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时二:物质的性质
- 目标:了解物质的性质和观察物质的方法
- 教学内容:
- 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 观察物质的方法
- 教学步骤:
1. 复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分类方法
2. 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分类,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3. 引导学生探索观察物质性质的方法,如观察颜色、形状、气味等
4. 利用实验演示和示意图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物质性质
6.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时三:物质的变化
- 目标: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掌握观察物质变化的方法
- 教学内容:
- 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 观察物质变化的方法
- 教学步骤:
1. 复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2. 介绍物质的变化及分类,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3. 引导学生探索观察物质变化的方法,如温度变化、气体产生等
4. 利用实验演示和实例展示不同物质的变化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物质变化
6.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继续编写教案)。
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 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实验技巧和安全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化学与生活2. 第二章:空气3. 第三章:水4. 第四章:溶液5. 第五章:离子反应6. 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7. 第七章:碳与有机物8. 第八章:化学能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示范和举例的方式,详细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其实验技巧和观察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反思本教学计划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课堂讲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研究和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观察能力,并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理解困难。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另外,我还打算组织更多的小组合作研究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在实验环节中,我会更加注重安全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确保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技巧。
总的来说,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我相信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将取得更好的成绩,培养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五·四学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初中八年级全册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与水的反应。
1.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2.CO2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1)投影仪、充有一氧化碳的贮气瓶、导管、烧杯、试管、铁架台、玻璃管、酒精灯、单双孔塞;(2)澄清石灰水、新鲜鸡血、抗凝血剂、CuO、干冰。
学生用具:(1)大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集气瓶、烧杯、酒精灯、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软塑料瓶;(2)石灰石、稀盐酸、木条、蜡烛、石蕊溶液、花、稀醋酸。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CO2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CO的性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CO2的性质。
[学生活动]制取CO2并收集到三个集气瓶、一个软塑料瓶中。
[活动与探究]1.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注意: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分析。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根据上述观察分析填写下表:[学生活动][讨论交流]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这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同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向软塑料瓶中加入水,盖紧瓶塞后,发现塑料瓶向内凹陷。
这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
3.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介绍]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五·四学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初中八年级全册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理解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等化学性质。
(2)通过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初步学习:观察——分析,假设——验证,交流——归纳,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能运用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方法的形成教学难点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的探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仪器、药品【学生实验】烧杯(250ml)、盛满CO2的软塑料瓶、水、用石蕊染色的干燥小花【演示实验】集气瓶、玻片、滴管、酒精灯、火柴、镊子盐酸、碳酸钙、石灰水、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高低蜡烛、教学过程【头脑风暴】说说你所知道的CO2性质有哪些?【弹性处理】若学生提出干冰,则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喷出干冰,观察。
【引导】再仔细看看可乐瓶,你喝的是气体吗?CO2还能有哪些性质?生可能回答:光合作用、灭火、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它外形像冰,易吸热升华,不经液态直接变成气体,干.冰。
用于人工降雨、舞台云雾效果等。
实验探究1 探究过程依学生提出先后顺序来展开。
【探究活动1】CO2的溶解性教师巡视、指导、预测学生可能设计不出的方案。
【提出问题】CO2溶于水吗?【猜想假设】溶于水【可能设计实验方案】组内交流,设计方案。
方案1:取一个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充满CO2,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了。
方案2:充满CO2的集气瓶加入水,按紧玻璃片振荡,将集气瓶倒过来,玻璃片不会掉下来。
方案3:先在一支试管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将试管倒扣在水槽中,过一段时间,会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
方案4:方案5:方案6: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加入水,振荡,水沿导气管从烧杯进入集气瓶。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五·四学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初中八年级全册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7.1.2燃烧和灭火第六讲《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主备:陈婧审核:刘艳萍班级:姓名:【复习目标】1.说出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2.能运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性质,解决相应问题。
【知识梳理】请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长时间吃烧炭的小火锅后,有时会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心慌等症状。
哪些物质的增多会使人出现这些症状,它们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二:如何将铜锅表面的黑色氧化铜再变成铜呢?问题三:打开雪碧时出现的大量气泡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该气体?制做雪碧时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CO的化学性质:、、。
CO2的化学性质:、、。
【学以致用】1、从上述铜锅表面刮下氧化铜,利用下图装置可做CO还原CuO的实验。
实验要求用纯净、干燥的CO还原CuO并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
已知由A装置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气。
(1)要达到实验目的,装置中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a接、接、接、接。
(2)装置D、E的作用分别是什么?(3)从环保角度考虑,还需对以上装置进行改进,请简述改进措施。
郑州四十二中调节教学导学稿★九年级化学★第6期2、收集上述产生的CO2气体与下图1某趣味实验装置中。
挤压胶头滴管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请分析其原因,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想一想:要使图2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锥形瓶内使用的固体以及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可以是什么?3、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处逸等优点。
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看盛有碳酸钠粉末。
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实验操作中滴加液体的先后顺序如何?【小试牛刀】1、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金刚石硬度大——钻石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电极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食品脱色剂 D.焦炭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2、已知甲、乙、丙、丁都是常见的含碳物质。
八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课时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课程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方法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和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课程内容1.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2.物质的分类方法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有机物和无机物酸、碱和盐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教学时间安排第一课时:物质的基本组成(40分钟)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类方法(40分钟)教学准备教师:教案、教具、实验器材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基本组成1.导入(5分钟)引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概念2.讲解元素和化合物(10分钟)介绍元素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解释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3.示例分析(10分钟)通过示例,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元素或化合物4.总结(5分钟)归纳元素和化合物的特点和区别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类方法1.导入(5分钟)复上节课的内容2.有机物和无机物(10分钟)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3.酸、碱和盐(15分钟)介绍酸、碱和盐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酸、碱和盐的反应特点4.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自主分组,探讨实际生活中的酸、碱和盐的应用情况5.总结(5分钟)归纳物质的基本分类和特性课堂练1.判断以下物质为元素还是化合物:氧气、水、铁、二氧化碳。
2.举例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3.列举一些酸、碱和盐的应用场景。
课后作业1.预下节课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2.完成课堂练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积极参与,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节课需要加强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⑴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⑵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教学程序:1.2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不同的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倡导利用各种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3.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
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表征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
关于声速的估测对学生来讲,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实验结果也不是太精确,但是我觉得重要的在于测量方法,这才是学生应掌握的。
教学资源录音机、锣、鼓、秒表、皮尺教学设计1.3令人厌烦的噪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重点难点: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教具和媒体:玻璃片、铁钉、音叉及相应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在平时,你们认为哪些声音让你心情愉悦,哪些声音让你心烦,说一说。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噪声的来源[读一读]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了解什么是乐音和噪声。
[小结归纳](板书)1.乐音:通常是指哪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2.噪声:通常是指哪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讨论交流]如果我们正在上课而旁边有人在欣赏音乐,那么这“动听的音乐”对我们来说需不需要呢?而对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否也不需要呢?[拓展]1.从物理学角度讲:(1)乐音是四发声体做有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是四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看一看][讨论交流]学生结合家庭、学校周围环境,在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声?(二)噪声的等级及危害[拓展]噪声的危害:噪声被列为当代社会主要污染之一,它会使人心烦意乱,神经紧张,损伤有的听觉,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和工作。
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喷气式飞机和水泥搅拌机的噪声能使人头痛、呕吐。
极强的噪声,能直接导致人和动物的死亡。
[读一读]来源:建筑工地上机器发出的各种声音;公路上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家属区(住宅区)小工厂发出的声音;家用电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自习课时同学随便讲话的声音。
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声音的级别和对仗的影响。
学生讨论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看图,思考并回答(1)抓植物绿化工作:在道路两旁、园区植树、种植草坪;(2)汽车在市区禁用喇叭,禁止载重车穿行;(3)城市住宅区内禁止商店或摊贩用高音喇叭做商业广告;(4)市区禁止燃放鞭炮;(5)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测量仪;(6)市区建筑工业要设计隔音板禁用搅拌机等。
乐音的波形有规律噪声的波形毫无规律[举例] 噪声的危害:例1.1964年,美国空军作超音速飞行实验时,在飞机的轰鸣中,一个农场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死亡。
例2.《楚天金报》消息,4月15日清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一个单位搞宣传活动时,伴随着激扬的音乐声,飞翔在空中的15只珍希红嘴相思鸟纷纷落地而亡!(三)噪声的控制[讨论交流]分析声音到达人耳的过程(声源——介质——人耳),引导学生讨论控制噪声的方法。
[小结归纳](板书)控制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想一想]以下各图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种?[议一议]减弱城市噪声污染的具体措施: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思考: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至少提出三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方法:答案:①建议学校依靠环保部门,依法清除学校周围的噪声源②改进噪声发生处的设备,减弱噪声③关上教室门窗④在教室周围多种树⑤设置隔音墙等。
板1.3令人厌烦的声音1.乐音:通常是指哪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2. 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4.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设计思路学生平时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而他们对于感觉不到的、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发生器、扬声器、B超图片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了解医用体温计的特点,会使用体温计。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利用语言将这些特征描述出来。
(2)组织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认真分析、讨论、总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片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通过演示,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互动和反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下面我们观看几幅画面: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等画面。
(播放多媒体)导语二师:我们对上述画面并不陌生,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特征[做一做]按课本图形操作2—1,在烧杯中放入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变化。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状态形状(固定/不固定)体积(固定/不固定)固态固定固定液态不固定固定气态不固定不固定[提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
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点:(多媒体展示)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b.绝对禁止用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d.用外焰加热。
[议一议]平时我们常会看到水在温度降低时结冰,而水温度升高时又会变成水蒸气,所以我们说水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冰),液态(水)的气态(水蒸气)。
那么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它的形状和体积变化有何特征呢?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液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的特征。
实验中冰形状体积都固定;水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而水蒸气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了。
学生明确: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测温液体、表面刻度。
学生观察了解:温度计的刻度划分。
温度计的量程和2.2 汽化和液化(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蒸发和沸腾通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要吸热.2、知道蒸发现象,体验蒸发过程要吸热.3、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4、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2、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教学立意: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加强向知识的过程转化.”“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学习本节内容时,考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及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实验引入新课,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出蒸发;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去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主动参与探究,经受感悟,体验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教师充分利用投影和课件的展示:“火洲”的坎儿井,激发民族自豪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与生活、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感悟到我们要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做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教学难点: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教具:酒精、棉球、温度计、烧杯、试管、纸锅、课件、投影片、秒表、火柴、铁架台、石棉网、三芯酒精灯若干个2.2 汽化和液化(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 知道液化现象 2 知道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情感目标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液化放热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教具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乙醚、注射器教学设计师: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