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走向虫子_教学实录_邵灵琳全面版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赞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学会从平凡的生命中发现不平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虫子行为的观察和思考。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引导学生从虫子的行为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虫子是非常常见的小生物。
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向虫子,去探索它们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几种虫子?作者分别观察到了它们的哪些行为?(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虫子,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它的行为的,从中可以看出虫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
3、思考:作者在观察虫子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四)品味语言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教师示例,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3、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
走向虫子1教学目标:1.深入文本,体会“虫子”形象的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2.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能与之和谐相处。
2学情分析:学生整体素质较好,自主合作能力强,学习积极主动。
3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主题。
2.品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课前播放影片《猩球崛起》片段。
教师导入:刚才播放的电影片段,真是让人无比震惊:影片中猩猩疯狂攻击人类,毁坏实验基地,占领森林公园,跟人类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争。
到底是为什么,使猩猩与人类为敌,为什么他们要与强大的人类想抗衡呢?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刘亮程的足迹,走向虫子,去探个究竟!二、自主合作,学习新课(一)速读感知投影: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虫子的几个故事。
明确:八脚虫走路;蜣螂滚粪蛋;蚂蚁背干虫。
(二)精读演绎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演绎一个故事。
投影: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借助合理的想象和虚构,通过表情朗读分角色演绎故事。
(每个故事安排三个角色:虫子、人类、旁白)学生充分准备,六分钟后小组展示。
教师:同学们演绎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令人忍俊不禁。
当然,能有这样的表演效果,课文的语言也帮了很大的忙。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的语言特色。
投影:采用拟人、夸张、大词小用等手法,赋予虫子以人的思想行为,使语言显得幽默风趣,让人回味无穷。
(三)探究感悟教师:刚才老师看大家一直在笑,你们笑谁呢?笑虫子,还是笑人类?老师希望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学生自主思考后各抒己见。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可笑人类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可笑的不是虫子,真正可笑的是人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还可以说出很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
走向虫子1教学目标:1.深入文本,体会“虫子”形象的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2.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能与之和谐相处。
2学情分析:学生整体素质较好,自主合作能力强,学习积极主动。
3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主题。
2.品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课前播放影片《猩球崛起》片段。
教师导入:刚才播放的电影片段,真是让人无比震惊:影片中猩猩疯狂攻击人类,毁坏实验基地,占领森林公园,跟人类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争。
到底是为什么,使猩猩与人类为敌,为什么他们要与强大的人类想抗衡呢?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刘亮程的足迹,走向虫子,去探个究竟!二、自主合作,学习新课(一)速读感知投影: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虫子的几个故事。
明确:八脚虫走路;蜣螂滚粪蛋;蚂蚁背干虫。
(二)精读演绎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演绎一个故事。
投影: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借助合理的想象和虚构,通过表情朗读分角色演绎故事。
(每个故事安排三个角色:虫子、人类、旁白)学生充分准备,六分钟后小组展示。
教师:同学们演绎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令人忍俊不禁。
当然,能有这样的表演效果,课文的语言也帮了很大的忙。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的语言特色。
投影:采用拟人、夸张、大词小用等手法,赋予虫子以人的思想行为,使语言显得幽默风趣,让人回味无穷。
(三)探究感悟教师:刚才老师看大家一直在笑,你们笑谁呢?笑虫子,还是笑人类?老师希望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学生自主思考后各抒己见。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可笑人类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可笑的不是虫子,真正可笑的是人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还可以说出很多。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内容预览: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 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走向虫子》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走向虫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词。
2、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情感。
3、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人类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渺小的昆虫有它们的行为和判断。
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类能洞察一切,却看不透低低在下的虫子的思想和意愿,如果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虫子行动,有时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
不信,请看当代作家刘亮程写的《走向虫子》。
二、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思考作者描写了几只虫子。
盲目:眼睛看不清东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一般形容人主观,不虚心。
蜣螂:昆虫,齿动物的尸体和粪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骨碌碌:形容很快转动。
仓皇:匆忙而慌张。
三、理解课文作者描写几只虫子,就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试找出起止段。
一、(1--3)描写一只八条腿的小虫。
二、(4--6)描写一只蜣螂。
三、(7--13)描写一只蚂蚁。
(一)阅读(1-3)自然段,思考:1、虫子行为的结果和我的判断一致吗?(不一致。
我认为虫子若不悬崖勒马肯定会一头栽下去,而虫子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2、我从中有何感触?(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缺点--好自以为是)(二)阅读(4--6)自然段,思考:1一只蜣螂在干什么?(想把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2我是什么心情?(着急哦,真想帮它)3我帮每磅蜣螂?为什么?(没有,因为我已有过一次教训,即不能再自以为是了)(三)阅读(7--13)自然段,思考:1、1、第三只虫子--蚂蚁再干什么?(被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爬土块) 2、我这次帮蚂蚁了吗?怎么帮的?(帮了。
我先找另一只蚂蚁来帮助它,结果另一只蚂蚁不仅不帮忙,两只蚂蚁反而打了一架。
我再把蚂蚁和干虫一起扔到土块那边)3、蚂蚁领我的情吗?(不领。
我的帮忙是多余的)4、我得到什么教训?(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印证了人的自以为是)(四)小结:文章通过记述我为虫子帮忙遭到失败的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人应该仔细了解昆虫,乃至自然的习性,才能与其和谐相处,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四、与马克.吐温的《辛劳的蚂蚁》2、4自然段比较阅读,思考两文的异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一、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 蹭到一边cènɡ 豌豆wān扬镳biāo 卸下xiè 褒扬bāo 顶巅diān痒yǎnɡ 蜣螂qiānɡlánɡ 土坷垃kē 一轱轆ɡūlu2. 多音字3. 词语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
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
雷同:随声附和。
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情谊,容易被感动。
犹豫;疑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 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虫子》及相关资料。
2. 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对课文《走向虫子》的预习情况。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虫子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描述虫子的生活,想传达什么信息?(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分析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料,了解虫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词;2、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对比阅读,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提高比较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自然生灵的一员,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求知。
大自然以其无穷的奥秘,不断丰富着人类的思想,冲击着人类的灵魂。
一花一草,一鸟一虫,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们,以其独有的生存模式,启迪着人类:何为生存之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向虫子》,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字词积累:蜣(qiāng)螂土坷(kē)拉骨碌碌(gūlūlū) 忙碌(lù)悬崖勒(lè)马: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
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
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当中一共写了几只虫子?明确:三只:一只八条腿的小虫、蜣螂、蚂蚁。
(明确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四、探究学习(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一)第一只虫子:八条腿的小虫(教师精讲)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1、这只小虫在做什么?2、对于小虫的行为,“我”的评价是什么?3、“我”得出了什么教训呢?在原文中划出来。
活动设计:如果你是这只虫子,又会怎样来评价“我”的这种想法呢?(二)分组讨论、交流1、蜣螂和蚂蚁分别在做什么?2、面对它们的行为,“我”又有哪些表现呢?3、从它们的身上,“我”又得到哪些教训呢?方法:老师组织学生参与完成。
走向虫子-完整版教学设计
《走向虫子》
年级
八年级
授课类型
新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3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
第一课时
备 注教Biblioteka 步骤及本课作业用拟人化的方法写一动物活动的片段
板书设计:
1——3 八条腿的小虫——人类的自以为是 走向虫子
4——6 蜣螂——人类智慧的有限 反思自己
7——13 蚂蚁——人类能力的有限 缺乏自审
课后反思: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他的认识。面对未知的世界与事物,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去观察、研究;面对未明的事理,我们要客观谨慎的去辨别、分析;面对未悟的困惑,我们要勇敢冷静的去思索、判断;面对远远近近的交往,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武断,不臆断。世界需要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
主要内容
一、导入:选取了四五个选择性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明确“横看成林侧成峰”的道理,进而知道角度方式可能成为影响我的思考的局限或障碍。二、 字词积累:速读课文,参照下列注释划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蜣螂(qiāngláng) 土坷拉(tǔkělā) 轱辘(gūlù) 骨碌(gūlu)说明:实现字词教学目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三、整体感知跳读课文,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方法指导:先找出叙述的对象,再明确主要活动,文字中要突出这两点。说明:训练、培养概括能力与文字操作能力。四、探究学习1、 作者评价虫子说“短视”“盲目”,那他的“远见”又是什么?正确吗?如果你是虫子,又会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作者的这种想法呢?2、 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教训,请在原文中划出来。讨论:人为什么会自以为是?(1)先观看视频剪辑;(2)人与其它动物相比有优势吗?有局限吗?3、 比较三件事中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共同之处?方法与活动:老师可引导学生逐一找出作者的想法,然后进行比较。4、 替虫子着想的作者设想了不少虫子的想法,文中有几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细微的变化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章还使用了什么方法?五、拓展延伸5、 你在生活中有与作者一样的经历吗?6、 在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一定也有这样的见闻与经历,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走向虫子》 (二)
走向虫子教案思路概述:《走向虫子》与本单元其它文章有相同之处,都是写小虫子的。
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突破了贴近生活写作自己自以为是的观感。
作者先引出一件小事得出自己的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这一步。
”点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优越感的错误,进而又深入嘲讽了自以为是的局限,用平平单单的故事写出了深邃的哲理。
而后的文字中作者又不厌其烦地写了蜣螂与蚂蚁的故事,与前面相同,作者都出于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愿望去帮助两只小动物,却发现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力不讨好。
层层递进深入地对自己的盲目进行了嘲笑。
单一深刻的主题和风趣幽默的文字组成固化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另外从写小动物的角度来看,文章与寓言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将二者联系做一比较也易于学生理解。
为此,将“自以为是”的理解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将嘲讽人的自以为是作为文章的重点去处理。
进一步确定了全面了解事物,认识世界,培养和谐相处的品质等目标。
并与之相联系分层设置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目标,展开授课计划。
文章基础积累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多,除个别画龙点睛式的重点句外,理解的难度并不大。
因此文本的把握与理解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速读方式了解课文梗概,并划出重点词语加强识记;其次点出方法引导主体去完成文体信息的概括,整体了解文章及其框架;再次在讲析中逐层设置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设想动物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等知识点的学习,力求从方法入手理解其作用。
制定授课预案时,一方面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以简驭繁的原则,另一方面还兼顾了文字的特点和主题理解的顺序、层次。
预案顺着“自以为是——为什么自以为是?——我们自以为是吗?”三个基本的关键问题展开,将问题通俗化的讲出来。
只要攻下“自以为是”这个难点、制高点,其余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在引出部分添加了选择性图片,使学生明确观察角度由可能是影响我们思考的障碍和局限;理解“自以为是”时还插入视频剪辑,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从形象化的故事中知道“自以为是”。
2012北师大版八上《走向虫子》word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2.了解作者,体会其对大自然的感情。
3.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情感。
2.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理清结构从中提炼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走向虫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Microsoft Powerpoint课件、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学习探究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检查预习并提醒学生积累重点词语。
2.快速挑选文中所写的虫子有几种。
3.以无名小虫为例分析我的动作及情感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方法归纳。
四、自主探究
1.学生以按照之前总结的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剩余两部分内容。
2.重难点句子赏析
五、比较探究
比较《辛劳的蚂蚁》与本课对蚂蚁描写的异同,体会不同的情感
六、写法归纳
1.本文的叙述视角。
“我”→全人类
2.用蕴涵感情的诙谐语言描述事物。
七、拓展延伸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视课文,提出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3)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理解。
(2)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作者观点,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走向虫子》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视课文,提出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讲解。
(2)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创作,进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身边的虫子,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虫子的印象和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虫子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感受。
2.邀请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语言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虫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描绘。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描绘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虫子。
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虫子的认识。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虫子知识。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虫子的科普宣传海报。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海报设计,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虫子的短文。
2.课下阅读关于虫子的科普书籍,了解虫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关爱自然的意识。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走向虫子》word教案
走向虫子
一、“我”观察虫子走路,认识人的缺点。
二、“我”帮助虫子,虫子不领情
五、人不应该自以为是
1、作者评价虫子说“短视”“盲目”,那他的“远见”又是什么?正确吗?如果你是虫子,又会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作者的这种想法呢?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教训,请在原文中划出来。讨论:人为什么会自以为是?(1)先观看视频剪辑;(2)人与其它动物相比有优势吗?有局限吗?
3、比较三件事中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老师学生找出作者的想法。
4、替虫子着想的作者设想了不少虫子的想法,文中有几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细微的变化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章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反思:
二、字词积累:速读课文,参照下列注释划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蜣螂(qiāngláng)土坷拉(tǔkělā)轱辘(gūlù)骨碌(gūlu)
说明:实现字词教学目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三、整体感知,跳读课文,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四、探究学习
五、拓展延伸
5、你在生活中有与作者一样的经历吗?(你从动物身上得到过什么启发?)
6、在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一定也有这样的见闻与经历,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小结: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他的认识。面对未知的世界与事物,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去观察、研究;面对未明的事理,我们要客观谨慎的去辨别、分析;面对未悟的困惑,我们要勇敢冷静的去思索、判断;面对远远近近的交往,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武断,不臆断。世界需要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
课题:走向虫子——刘亮程
教学
目标
A类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B类2、体悟“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教案教者:匡佩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稳重生字词。
2、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从动词运用角度来赏析语言。
4、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结合学法和教材注释)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走进题目。
“走向虫子”是什么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描述了哪几种虫子?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四、分析课文,揭示主题1、一读课文(读前三段,回答问题。
)2、二读课文(读四五六段,回答问题)3、三读课文(读余下段落,回答问题)4、归纳主题。
五、语言赏析六、具体研习。
1、分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明确:不是。
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对于蜣螂,作者写到“……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2、从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小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课文内容虽写的是“走向虫子”,其实是透过虫子看清自己。
作者感悟出: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3、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的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对“人”的思考)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
教学课件:《走向虫子》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 步。”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 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 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刘亮程在他的文章里是一个农民。这个农民终 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便东张西 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免,还有忙碌的 蚂蚁和离群的飞鸟,以及风中的落叶和太阳下 无名的野草。这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世界,声音 和色彩的世界,与文学中常见的进步与落后、 革命与反动、意识与潜意识等等视角毫无关系。 但感性并不是肤浅和无知,恰恰相反,能够传 达体温和脉跳的感觉,常常展示着任何高超理 念也无法企及的深刻。 ——蒋子丹《刘亮程的哲学》
走向虫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虫子 三只虫子有怎样的表现?
【友情提示】:请结合文章勾画有关虫子表 现的语句,并描述虫子的活动经历。
“我”
面对虫子的活动,“我”有哪些猜测, 哪些行为呢?
虫子
虫子的表现在“我”的意料之中吗? 面对“我”的善意帮忙,虫子领情吗?
“我”
走向虫子的这一路,“我”屡屡犯 错。对此,“我”有怎样的感受呢?
看——看、想帮——抓、又抓、扔;
羞愧——少管闲事——错,压根不 知道。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 步。”
1.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2.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 去。洞里有多少孤寡老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3.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助。
选定一只虫子,选取一句话,品一品 “我”的自以为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走向虫子— — —探索走向的途径 (一)梳理“走向”的途径 师:大家看,小虫爬指尖、蜣螂滚粪蛋、蚂蚁背干 虫,都是平常之事,作者却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绘 出一幅幅情趣盎然的情景。三位同学清楚具体的复 述,更让我们感受到虫子的世界原来是如此耐人寻 味。所以,我们的作者忍不住要走向它们。 (师板书“走向”。) 师:那么,面对虫子的活动, “我”有哪些猜测,又 有哪些行为呢? 生:八条腿小虫,它爬到指尖, “我”的猜想是,若 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的行为是,为这 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 师:好笑,是吗?好。那么,其他虫子的猜想呢? 生:我要说的是蜣螂滚粪蛋。“我”的猜想是,它或 许只是做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用前 后两条腿分别推,看哪只腿劲大。“我”的行为是静静 地观察。 师: “或许”一词,既指出前面一位同学描述蜣螂 活动过程中把粪蛋滚下去是猜想,又指出静静地观 察。何以见得? 生:第 6 自然段“ ,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 生:我要说的是蚂蚁。“我”的猜想是,蚂蚁一定急 于把干虫搬回家去。“我”的行为是,抓住一只闲转的 蚂蚁。 生“ :我”在蚂蚁不帮忙时猜想蚂蚁是生气了“ ,我” 的行为是,又把它抓了回来,放在另一只蚂蚁的旁边。 生:蚂蚁回过身搬干虫时, “我”把蚂蚁带干虫一 起扔到土坡, “我”还以为它肯定会感激我呢。 师:文本同学们读得非常仔细,找到了那么多内 容。很多同学听的习惯也非常好,边听边勾画。我们会 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作者总是觉得自己想虫子所想,
生“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
次猜想大相径庭啊。如果你是其中一虫子的心声。当
师:压根不知道,非常强烈的情绪表达。
然,在这之前,我们的作者似乎已经在文中替蚂蚁开
生“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
口说话了。大家找找,哪句话是模仿蚂蚁的口吻说的?
师:一个词— — —“羞愧”。
生: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
生:我用自己的话概括,在蜣螂这里, “我”告诫自
师:这是作者打算如何帮蚂蚁的想法。更像是蚂 己不要多管闲事。
蚁直接吐露心声的语句呢?
师:文中就有一个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 “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生(众):少管闲事。
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益。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些都是虫子不领
(三)反思“我”的问题
情的表现。文中的蜣螂尽管作者没有细说,但我们可
师:走向虫子的这一路, “我”屡屡犯错。对此,
以想见,如果作者不管闲事的话,它可能仍旧是按照 “我”有怎样的感受呢?
原来的样子在行动吧。原来,虫的表现和“我”的每一
(屏显“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生:觉得蚂蚁也许不是想把干虫搬回家。
师:大家同意吗?
师:对,所以“我”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众):同意。
生:他说, “我”又错了“ ,我”又搞错了。
师: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只蚂蚁,换位思考,揣摩语
师:作者努力走向虫子,但感受到的却是误读虫
气,对着你的同桌,把这句话读一下。
生(众):不领情。
呀,其实是在锻炼我的腿部肌肉呢!
师:大家异口同声啊!那么虫子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真是的,愚蠢的人类啊。
请大家在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
生:真是的,你的指甲缝那么窄,你当我真要自寻
(生默读课文,并在文中找相关语句。)
死路吗?
生:八条腿小虫,竟然“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生:真是的,你以为我是在滚粪球回家吗?我是在
子世界的尴尬和无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
(生同桌对读。)
1~2 小节,感受这曲折的心理。
师:你听出了什么?
课堂
本版编辑/张志刚
◆获奖课例
《走向虫子》教学实录
该课获 2015 年宁波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筅邵灵琳/执教、整理
(鄞州实验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从三只虫子说起。这 三只虫子是由散文家刘亮程带来的。同学们能响亮地 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虫子”。) 生:八条腿小虫、蜣螂、蚂蚁。 二、三只虫子— ——明确走向的目标 师:非常好。这三只虫子就是我们今天“走向”的 目标所在。好,下面我们开始走向它们吧。 (屏显。) 三只虫子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结合文章,具体描 述其中一只虫子的活动经历。 生:我要说的是八条腿小虫。它在作者的手指上往 前爬,走走停停,停下来的时候,抬头往前望,然后再 走。走一会,遇到光滑的指甲盖,慢慢地爬到了指尖,之 后头一低,从“我”的指头底部慢慢地向手心爬去。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老 师从你的发言中,看到了一只非常聪明的八条腿小虫。 好,请你再来选一只虫子说说吧。 生:我选蜣螂。蜣螂滚着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用 头抵着地,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的劲才滚 动了一点点。然后,它到坡顶上,转过身,把粪蛋往下 滚了下去。 师:蜣螂还真的很卖力呀。好,蚂蚁的活动表现由 你来说吧。 生:蚂蚁背着至少是自己身体二十倍的干虫,突 然被土块挡住了。于是,它先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 干虫往上拉,试了几次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 头顶,摇摇晃晃地把它快顶上去了,但是又掉了下来, 它又摔得仰面朝天。 师:好,你的发言非常具体。老师从你一波三折的 复述中,感受到了蚂蚁的执拗。
66
·初中 2016.7-8
本版编辑/张志刚
课堂
急虫子所急,甚至帮虫子所需。是啊,他是多么渴望走
师:先请这两只虫子发表心声吧。
进这些虫子的世界呀!
生:真是的,我会就这样从你的指甲盖上掉下去
(二)走向“虫”的世界
吗?你太小看我了吧?我正在练习溜冰呢!
师:那么,虫子领情吗?
生:真是的,我一定要把粪球运到那里去吗?我
生:蚂蚁“二话不说,扑上去就打”“ ,抡开向这只脸上 玩呢。
扇去”。
……
生: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
师:大家个性有趣的想象,不仅让我们感到愉悦,
下土块跑了。”
更说明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一千只虫子就有一千
生:还有一个细节也能证明蚂蚁不领情。“一口咬 种想法。作者再费尽心思猜,其结果也只能是徒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