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
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Contents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 作业布置与课堂总结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孟子》简介及选文背景
示。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分享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分享自己的 学习心得和感悟,可以围绕课 文内容、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方面。
分享过程
学生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 心得和感悟,其他同学认真倾 听。
互动交流
分享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 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分享 者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 总结,肯定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言论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富不能淫”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思想内涵,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艺术特色与写作风格分析
艺术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 力。
写作风格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手法阐述道理。在本文中,他通过讲述 景春和公孙衍、张仪的故事,以及舜、傅说等人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围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讨论引导
教师提供讨论引导问题,如“什么 是真正的富贵?”“如何保持贫贱 中的操守?”等,帮助学生深入思 考。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通过学习孟子二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仁政、性善论等概念,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首先,在讲解《孟子二章》的思想观点时,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6.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容逻辑关系
①《孟子二章》的核心思想:
-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福祉。
- 教育观念: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人的善性。
- 孟子思想观点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孟子思想观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运用仁政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21 《孟子》二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4.文章的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六)板书设计:重点文言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重点语句翻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活力了。

孟子2020多年前就概括了这种现象。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合作互动1.扫除字音障碍(1)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字形。

(2)学生齐读重点字音,加深印象。

2. 学生识记重点词句意思。

(1)重点词语:发()畎()举士()举于士()市()任()空乏()拂()所以()曾()恒过()衡()作()入()拂()(2)重点句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④人恒过,然后能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二章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

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

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教案【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

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

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畎.亩(quǎn)傅说.(yuè)拂.士(bì)曾.益(zēng)(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选自《孟子·告子下》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古今异义词:然而..不胜者;亲戚..畔之;降大任于是.人也;……③特殊词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恒过.,然后能改;……④常用虚词:之;以;而;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孟子仁义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仁义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仁政理念:分析孟子如何通过对话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人性论:探讨孟子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文化传承与价值观:通过对孟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认同:理解孟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道德观念:从孟子思想中提炼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启示。
其次,孟子思想的抽象性对学生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事例来说明,但感觉效果还不够理想。我考虑在下次课中,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孟子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鼓励他们多发言,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初中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孟子的观点,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孟子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孟子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名言。

2. 提问:同学们对孟子有哪些了解?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孟子的观点,阐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观点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孟子的观点。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学教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开课老师:陈苑然开课时间:11月22日开课地点:初三〔2〕班教学目的1. 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同学文言文的语感3. 让同学生疏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开展作出的奉献,进一步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连续培育同学的语感.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教学方法1. 读议结合法2. 分层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预备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学用具幻灯机、录音机教学步骤课前活动生进行课前活动师有针对性简析一、引入有一个成语,它比方违反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见“仁政〞.我们今日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表达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要求:1. 读准字音2. 留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鼓舞:男女生曾经都赛过1班的)生读后老师简评三、争辩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一) 、争辩同学形成4人争辩组争辩,时间8 分钟.幻灯机提示可争辩的内容.老师巡察,适当解疑,提示少言寡语者,提示争辩的时间,要求各争辩组A层次负责人留意把握进度。

(二) 、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同学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争辩。

1、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谈论2、古今义然而不胜者,……: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3、实词去委而去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4、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宽敞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挂念.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其次段:分析论点第三四段:总结论点⑴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行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肯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行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四、朗读训练1、听录音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作业1. 背诵2. 分类积累词句3. 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板书设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 理解常见虚词.2. 找出疑难语句.3. 推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 如何划分段落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教学反应语文教案-孟子二章一文由chinesejy教育网.chinesejy 搜集整理,版权归全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②孟子对道德规范的重视:道德规范在个人和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孟子对仁爱的实践:通过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实现道德价值。
5.板书设计
①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仁爱之道。
②孟子性善论的应用:通过教育培养道德品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③孟子性善论的启示:相信人性本善,通过教育提升道德修养。
举例说明:
对于教学重点中的(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孟子二章》原文,概括孟子的主要观点,如“性善论”、“仁爱之道”等,并分析孟子是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教学难点中的(2),教师可以针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讲解,并结合具体句子举例说明,如“故”在句子中的转折、因果等作用,“也”用于句末表示停顿或强调等。
7.孟子的教育观:孟子主张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他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重点题型整理
答案:
例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答案: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只有很少一点,一般人丢弃了它,有道德的人保留了它。”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孟子二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高贵不能淫【传授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美片断。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心胸。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炼去其糟粕。

【传授重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心胸。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炼去其糟粕。

【传授难点】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炼去其糟粕。

【授课类型】讲授课【传授要领】合作探究【传授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部署】1课时【传授历程】一、导入新课人们通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那么怎样才华称为“大丈夫”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题《高贵不能淫》)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比较原文和注释排除语音障碍。

(注意: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仔细。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解答为主,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发起重点字词句,要修业生作答。

3.学生连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剖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华?明确:(1)高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3)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华成为“大丈夫”?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讥刺深刻锋利。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魄力和感染力。

4.每个别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肯定也有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明白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示例:高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5.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精炼亦有糟粕。

请从本文中把这些糟粕找出来,谈谈你的见解。

明确:妻妾制度;三从四德;怙恃之命不可违。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2.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重点: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三.难点:1.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

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池非不深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二章的内容及寓意,感受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孟子》二章的文言文词汇及句式。

2.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孟子辩论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章节,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孟子在辩论中如何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技巧?(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在辩论方法上有所收获,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奔月飞行约需5天,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

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

要知早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原子弹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张爱萍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原子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

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当然,正是有了原子弹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三、疏通文意:
1、明确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四、文章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例举的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1)他们出身卑微,
(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文章举的这几个例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起过渡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5、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朗读、背诵。

六、板书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引出问题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道理论证)---- 提出问题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对比论证)-----分析问题(正面)和(反面)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