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模拟试卷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卫星轨道高度在1000km以上的是()。
A. 低轨道卫星B. 中轨道卫星C. 高轨道卫星D.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答案:C2. 遥感影像上,绿色通常代表()。
A. 水体B. 植被C. 城市D. 裸土答案:B3. 以下哪种传感器可以获取立体影像()。
A. 多光谱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雷达传感器D. 单波段传感器答案:C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中,不需要考虑的是()。
A. 大气折射B. 地球曲率C. 地形起伏D. 传感器倾斜答案:D5. 以下哪种遥感数据类型属于高光谱遥感()。
A. 多时相数据B. 多角度数据C. 多波段数据D. 超光谱数据答案:D6.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不包括()。
A. 传感器响应函数B. 大气影响C. 太阳高度角D. 地形起伏答案:D7. 以下哪种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海洋环境监测()。
A. 光学遥感B. 红外遥感C. 微波遥感D. 激光遥感答案:C8. 遥感影像的分类中,监督分类需要()。
A. 训练样本B. 先验知识C. 专家系统D. 机器学习算法答案:A9. 以下哪种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A. 可见光数据B. 红外数据C. 微波数据D. 超光谱数据答案:B10. 遥感影像的融合技术中,IKONOS和QuickBird数据的融合可以提高()。
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时间分辨率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获取()。
A. 云层覆盖B. 太阳高度角C. 传感器类型D. 地形起伏答案:ABCD12.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
A. 仿射变换B. 多项式变换C. 透视变换D. 傅里叶变换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是遥感影像的增强方法()。
A. 直方图均衡化B. 边缘增强C. 波段组合D. 空间滤波答案:ABCD14. 以下哪些是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
(2020年整理)遥感模拟试题.doc

(2020年整理)遥感模拟试题.doc《遥感概论》模拟试题1、遥感⼀词来⾃英语( B )A、Remote SystemB、Remote SensingC、Remote SocietyD、Remote Control2、遥感技术测量、记录、分析被测⽬标的( C )。
A、形状特征B、位置C、电磁波波谱特征D、起伏特征3、下列不是遥感的优势的⼀项是( D )。
A、周期性强B、宏观性好C、⼈为因素少,能客观地反映地表状况。
D、技术含量⾼,可以精确的反映地表状况,完全可以代替地⾯的调查。
4、绝对⿊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体温度的( D )次⽅成正⽐。
A、⼀B、⼆C、三D、四5、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颗粒发⽣散射,当散射颗粒直径d和辐射波长λ符合( B )的称为⽆选择性散射。
A、d<<λ时B、d >>λ时C、d =1.5×λ时D、d≈λ时6、2⽶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是指( C )。
A、2⽶边长的遥感影像B、只要边长⼤于2⽶的物体都可以判断C、影像上的⼀个像元,表⽰2⽶边长的⽅形地⾯范围D、影像上的⼀个像元,表⽰地⾯两平⽅⽶的范围7、多项式纠正⽤三次项时必须有( B )。
A、3个控制点B、10个控制点C、15个控制点D、6个控制点8、在近红外的遥感影像上,清澈的⽔体呈( B )⾊A、黄B、⿊C、⽩D、红9、有关直⽅图说法错误的是( D )。
A、⼀般来说,包含⼤量像元的图像,像元的亮度随机分布应是正态分布。
B、直⽅图峰值偏向亮度坐标轴左侧,说明图像偏暗。
C、峰值提升过陡,过窄,说明图像的⾼密度值过于集中。
D、直⽅图峰值偏向亮度坐标轴左侧,说明图像偏亮。
10. 以下( A )不是⾼光谱遥感的特点。
A、空间分辨率很⾼B、可以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割成更连续的光谱段C、需要⾯对海量数据处理问题D、每个通道的波长范围⽐多光谱⼩得多11、计算植被指数(如NDVI)主要使⽤以下两个波段(D )。
A、紫外波段和蓝⾊波段B、蓝⾊波段和近红外波段C、蓝⾊波段和红⾊波段D、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12、下图为⼀个33 的图像窗⼝,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后,该窗⼝中⼼像元的值是( A )。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C.辐射增强
D.几何变换
15.以下哪些是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A.森林资源监测
B.水质评价
C.大气污染监测
D.噪音监测
16.以下哪些波段适用于地质勘探中的遥感应用?()
A.多光谱波段
B.热红外波段
C.高光谱波段
D.雷达波段
17.以下哪些是遥感图像校正的目的?()
A.提高图像质量
B.非监督分类
C.最大似然分类
D.人工神经网络分类
8.以下哪种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激光遥感?()
A.立体相机
B.激光雷达
C.多光谱相机
D.热红外传感器
9.在遥感图像处理中,下列哪个软件不是常用软件?()
A. ERDAS IMAGINE
B. ENVI
C. ArcGIS
D. Microsoft Word
10.下列哪种遥感影像主要用于地质勘探?()
C.环境评估
D.战场管理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遥感技术是通过______从远处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2.在遥感影像中,蓝色通常对应的是______波段的反射。
()
3.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分为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______分辨率。
()
9.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的结合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度。(√)
10.遥感技术不适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遥感技术的定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2.描述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并说明每一流程的作用。
遥感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原理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通过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
A. 红外辐射B. 可见光C. 微波辐射D. 紫外辐射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主要类型?()A. 光学影像B. 雷达影像C. 声纳影像D. 热红外影像答案:C3.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主要用于修正()。
A. 大气影响B. 地形起伏C. 传感器误差D. 所有以上答案:D4. 多光谱遥感影像通常包含的波段数量是()。
A. 1-3个B. 3-5个C. 5-10个D. 10个以上答案:B5.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主要用于消除()。
A. 传感器本身的误差B.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C. 地形起伏的影响D. 所有以上答案:B6.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包括()。
A. 作物种植面积监测B. 病虫害监测C.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 地质矿产勘探答案:D7. 遥感影像的增强处理通常不包括()。
A. 直方图均衡化B. 对比度拉伸C. 色彩变换D. 几何校正答案:D8.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中,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使用先验知识B. 是否需要训练样本C. 是否使用统计方法D. 是否需要专家参与答案:B9. 遥感影像的波段合成通常是为了()。
A. 提高影像的分辨率B. 提高影像的对比度C. 增强特定地物的特征D. 减少影像的数据量答案:C10. 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主要用于消除()。
A. 传感器本身的误差B.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C. 地形起伏的影响D. 所有以上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
A. 森林覆盖变化监测B. 水体污染监测C. 城市扩张监测D. 地质矿产勘探答案:A, B, C2.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
A. 仿射变换B. 多项式变换C. 傅里叶变换D. 线性变换答案:A, B, D3.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方法包括()。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卫星遥感属于以下哪种类型?A. 航空遥感B. 航天遥感C. 地面遥感D. 海洋遥感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A. 资源调查B. 环境监测C. 城市规划D. 个人娱乐答案:D3. 遥感图像处理中,图像增强的目的是什么?A. 提高图像分辨率B. 提高图像的可读性C. 减少图像的噪声D. 改变图像的颜色答案:B4. 多光谱遥感与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传感器数量B. 光谱分辨率C. 空间分辨率D. 时间分辨率答案:B5. 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主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A. 大气影响B. 地形起伏C. 传感器误差D. 光照变化答案:C6. 以下哪种传感器不是主动式传感器?A. 激光雷达B. 合成孔径雷达C. 红外扫描仪D. 多光谱相机答案:D7. 遥感图像分类中,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是否需要训练样本B. 是否使用机器学习算法C. 是否依赖于先验知识D. 是否需要人工干预答案:A8. 以下哪种云平台不是遥感数据常用的云存储平台?A. Google Earth EngineB. Amazon Web ServicesC. Microsoft AzureD. Dropbox答案:D9.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包括以下哪项?A. 作物种植面积监测B. 病虫害监测C. 土壤湿度监测D. 农作物价格预测答案:D10. 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主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A. 大气散射B. 大气吸收C. 大气折射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以下哪些环境监测?A. 森林火灾监测B. 水质监测C. 城市热岛效应D. 沙漠化监测答案:A, B, C, D2.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图像的质量?A. 传感器的性能B. 大气条件C. 地形起伏D. 光照条件答案:A, B, C, D3. 遥感数据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增强处理D. 特征提取答案:A, B, C4. 以下哪些是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A. 土地利用分类B. 城市扩展分析C. 交通流量监测D. 灾害风险评估答案:A, B, C, D5. 以下哪些是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A. 作物种植面积监测B. 作物产量预测C. 病虫害监测D. 土壤湿度监测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宏观尺度的监测,不能用于微观尺度的监测。
遥感技术应用考试试题

遥感技术应用考试试题01.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描述。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可用于图像显示和数据处理的数字信号。
这些数字信号可以提供关于地表特征、地貌、植被覆盖、水体分布、土地利用等信息。
02. 请简述主动与被动遥感技术的区别与应用。
主动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发射特定波段的电磁辐射,利用接收装置接受反射、散射或返回的信号来进行探测和测量。
主要应用于雷达遥感、激光雷达等。
被动遥感技术则是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发出的电磁辐射能量,并进行测量和分析。
主要应用于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
03. 请列举并简要介绍常见的遥感传感器类型及其应用。
①光学传感器:通过接收地表反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线等电磁波进行探测,常用于地形测量、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
②热红外传感器:通过接收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进行探测,用于测量地表温度、火灾监测等。
③微波雷达传感器:利用接收的微波辐射信号进行探测,广泛应用于海洋观测、地形测量等。
④激光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返回的反射光以测量目标的距离和形状,主要应用于数字地形模型生成、精确测距等。
04. 请简述遥感图像的处理流程,并说明各阶段的目的。
遥感图像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与解译、后处理等阶段。
数据获取: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预处理:对原始图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特征提取:根据研究的目标,提取图像中感兴趣的地物特征,如植被指数、水体分布等。
分类与解译:将图像中的像元进行分类,并解译出地物类型和空间分布信息。
后处理: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定、验证和修正,提高遥感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遥感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应用? 请列举三个具体的领域并简要介绍。
①土地利用与规划: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盖变化等信息,辅助土地规划、农业生产等。
应用遥感学考试试题

应用遥感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遥感是指通过()获取地面信息。
A. 直接接触B. 人工观测C. 遥距感应D. 非接触测距2. 遥感技术的主要数据来源有()。
A. 气象卫星B. 空间站C. 无人机D. 地面测量车3. 遥感影像的光谱分辨率是指()。
A. 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B. 光谱波段的数量和范围C. 图像的像素数量和分辨率D. 影像的空间分辨力和几何纠正4. 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
A. 数据采集和获取B. 数据预处理和几何纠正C. 数据分析和解译D. 数据存储和管理5. 下面哪种传感器适用于获取地表温度信息?A. 前视摄影机B. 红外线传感器C. 雷达传感器D. 微波传感器6.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包括()。
A.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B. 城市景观设计C. 空气质量监测D. 城市交通管理二、判断题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表观测,无法应用于其他领域。
()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地表信息。
()3.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数量成反比。
()4.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监测和灾害预警。
()5.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要是气象预测和气候监测。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2.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对图像质量有何影响?3.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遥感传感器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4.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哪些优势?5. 遥感图像的图像解译方法有哪些?四、论述题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远距离获取地表信息,对资源利用的状况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陆地资源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状况、森林覆盖度、农作物种植情况等信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估和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湖泊、河流、湿地等水体的分布、水位、水质等信息,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地理信息系统2、空间信息网格3、空间数据挖掘4、数据互操作性5、空间索引二、填空题(每空答对得2分,不答或答错不扣分,共40分)1、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年代。
2、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工作起始于()年代,其标志是()。
3、()、()和()是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要素。
4、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转换主要包括()和()。
5、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分为()、()和()三个层次。
6、空间关系通常分为()、()和()三类。
7、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精度受()、()和()三种条件的影响。
8、空间信息查询方式主要有()、()和()三种方式。
三、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的括弧中写入“对”或“错”,每一题答对得4分,答错不扣分,共20分)1、若某一弧段的左、右多边形分别为A和B,则A、B两个多边形相邻。
()2、若弧段A和多边形P无交点,则A和P是分离关系。
()3、利用游程编码数据结构一定能够减少数据存储空间。
()4、对于等角投影,面积越大,造成的畸变越大,因而大面积的区域制图不适合使用等角投影。
()5、开放式GIS的目的是实现异构分布数据的共享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四、简答题(共三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2、简述空间数据质量的标准要素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内容及意义五、论述题(共两题,45分)1、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注目的重大水利工程。
若根据蓄水前后的水位计算淹没区范围、淹没耕地面积及淹没区移民数量,你需要哪些基本数据?并结合GIS的功能给出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实现过程。
(25分)2、给定某一海域的海面观测点分布地图及每个点的海面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现需要计算该海域内某一天的海面温度等值线分布及温度变化梯度分布,请利用GIS的功能给出求解方法和步骤。
(20分)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一、填空题1.数据建模的三个步骤:2.空间分析的三种类型:3.矢量对象按其维数分为五类:分别判断集中对象是人为、还是自然空间对象。
遥感GIS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遥感GIS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1. 选择题1.1 遥感常用数据格式为:A. JPEGB. TIFFC. GIFD. BMP1.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通常以什么单位表示?A. 米B. 厘米C. 毫米D. 微米1.3 遥感影像解译的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哪些?A. 数据获取、预处理、信息提取、结果解译B. 数据获取、图像处理、信息提取、结果解译C. 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信息提取、结果解译D. 数据采集、预处理、信息提取、结果解译1.4 遥感中的NDVI指数主要用于:A. 海洋表面的植物分布研究B. 农作物生长监测C.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D. 地表温度测量1.5 遥感技术常用于以下哪些领域?A. 气象B. 地质勘探C. 环境监测D. 全部都是2. 填空题2.1 遥感是通过_______获取地面信息。
2.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决定了其对_______大小的分辨能力。
2.3 遥感影像预处理常包括_______、大气校正等步骤。
2.4 遥感中的DEM表示_______的分布情况。
2.5 遥感数据的时间解析度指的是其获取地表信息的_______。
3. 简答题3.1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提供一个案例说明。
3.2 解释遥感图像的波段,并说明不同波段在遥感应用中的重要性。
3.3 通常情况下,遥感影像处理需要进行哪些预处理步骤?简要叙述每个步骤的作用。
3.4 什么是遥感数据融合?列举两种常用的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并说明其优缺点。
3.5 简要描述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关系,并阐述遥感与GIS结合应用的优势。
4. 答案1.1 B1.2 A1.3 A1.4 B1.5 D2.1 无人机、卫星等扫描仪器2.2 物体2.3 数据获取、预处理、信息提取2.4 地面高程2.5 时间间隔3.1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识别病虫害和病变、进行灌溉监测等。
一个案例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田土壤水分,通过获取遥感影像中植被指数来分析土壤的湿润程度,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灌溉方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通常用来表示物体表面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强弱程度的参数是:A. 光谱B. 辐射亮度C. 波长D. 分辨率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遥感影像的类型?A. 光学影像B. 红外影像C. 雷达影像D. 声纳影像答案:D3. 遥感影像中,用于区分不同地物特征的参数是: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光谱范围答案:B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主要用于:A. 消除大气影响B. 消除地形影响C. 消除传感器误差D. 增强影像对比度答案:C5.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中,基于像素值的分类方法是:A. 监督分类B. 非监督分类C. 混合分类D. 机器学习分类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获取?A. 太阳高度角B. 传感器类型C. 云层覆盖D. 地形起伏答案:ABCD7. 遥感影像处理中,常用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A. 多项式拟合B. 仿射变换C. 投影变换D. 直方图均衡化答案:ABC8. 遥感影像的解译通常包括哪些步骤?A. 影像增强B. 影像分类C. 影像配准D. 特征提取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森林火灾。
答案:正确10.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其细节表现能力越强。
答案:正确11. 遥感影像的光谱分辨率越高,其对地物的分类能力越强。
答案:正确12. 遥感影像的辐射分辨率越高,其对地物的识别能力越强。
答案:错误13.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规划。
答案:正确14. 遥感影像的获取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答案:错误15. 遥感影像的解译只能依靠人工完成。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的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的评估、病虫害的监测、灌溉需求的评估、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等。
遥感考试样卷及答案(详细整理版)资料讲解

遥感考试样卷及答案(详细整理版)2005至2006学年第2学期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 .,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8.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4分,共计12分)黑体:邻域增强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至2006学年第2学期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1分,共计30分)微波是指波长在 -- 之间的电磁波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6.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7.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 .,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8.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9.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10..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1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12. 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
1. 黑体2. 三、问答题(共计62分)1. 什么是地球辐射的分段性? 6分2. 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哪三类?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对它们分别有什么影响? 8分3. 为什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纠正,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0分4.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10分5. 什么是平滑和锐化,请分别说明其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 8分6. 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10分7.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高光谱遥感的认识 1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2、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比值植被指数3、辐照度与辐射出射度4、加色法与减色法5、全球定位系统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遥感系统包括,,,,。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无法获取全球范围的数据b) 可以获取地表信息,不受地面条件限制c) 仅适用于农业领域d) 不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答案:b) 可以获取地表信息,不受地面条件限制2. 遥感技术中,传感器的作用是什么?a) 获取遥感数据b) 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c) 分析遥感图像d) 操作遥感平台答案:a) 获取遥感数据3. 遥感技术中的遥感图像分为几种类型?a) 一种b) 两种c) 三种d) 四种答案:c) 三种4. 遥感技术常用的图像分类方法有哪些?a) 主成分分析b) 二值化c) 全色合成d) 目视解译答案:a) 主成分分析、b) 二值化、d) 目视解译5.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哪些领域?a) 农业b) 水资源c) 矿产资源d) 交通运输答案:a) 农业、b) 水资源、c) 矿产资源、d) 交通运输第二部分:填空题1.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获取______的信息来进行地表观测和分析。
答案:电磁辐射2. 遥感技术中的遥感图像通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答案:光学图像、雷达图像3. 遥感图像的______是指图像中一个像素代表的实际地物的大小。
答案:空间分辨率4. 遥感技术中的遥感数据通常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信息。
答案:光谱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5.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答案:农作物监测、土壤质量评估、灾害监测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遥感图像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答案:遥感图像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无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无监督分类是指基于图像中像素的相似性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适用于目标不明确或类别较多的情况。
监督分类是指事先确定好一些代表不同类别的样本,并通过计算机算法将图像中的像素归类到这些类别中,适用于已知类别和样本的情况。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技术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是通过______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
- A. 直接观测- B. 雷达- C. 卫星- D. 飞机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A. 土地资源调查- B. 环境监测- C. 军事侦察- D. 天气预报答案:D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______。
- A. 图像的清晰度- B. 图像上每个像素所代表的地面面积- C. 图像的尺寸- D. 图像的色彩答案:B##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球表面的观测。
()答案:×2. 多光谱遥感可以获取比人眼更丰富的信息。
()答案:√3. 遥感数据的后处理不需要考虑大气校正。
()答案:×##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预警、土地利用分类、灌溉管理等。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可以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预测产量,及时发现病虫害,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并优化灌溉系统。
2.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数据转换为地面坐标系统的过程,以确保图像上的每个像素点都准确对应于地面上的实际位置。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地面控制点来辅助完成。
3. 什么是热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是一种利用热红外波段的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测量物体的热辐射能量。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地表温度的测量、火灾监测、植被生理状态的评估等领域。
4. 简述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的重要性。
大气校正是指在遥感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大气对遥感信号的影响进行校正,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大气中的水汽、气溶胶、云层等都会影响遥感信号的传播,不进行校正会导致数据失真,影响分析结果。
## 四、论述题(共40分)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20分)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污染源的识别、植被覆盖度的评估、水体污染的监测等。
遥感应用分析考试试题

遥感应用分析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 遥感技术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地物信息?A. 人工采样B. 无人机观测C. 遥感传感器D. GPS定位系统2.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是指?A. 遥感数据的采集时间B. 遥感数据的像元大小C. 遥感数据的投影系统D. 遥感数据的云量和云状况3. 下列哪种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是基于统计学原理的?A. 监督分类B. 无监督分类C. 混合分类D. 目视解译4. 遥感应用中,多光谱遥感数据可以用来获取下列哪种信息?A. 地表温度B. 水质状况C. 土地利用类型D. 植被高度5. 遥感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进行?A. 抽样B. 重叠C. 压缩D. 组合6. 遥感技术在哪些领域具有广泛应用?A. 气象预报B. 地质勘探C. 环境监测D. 农作物种植二、简答题(共40分)答案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1. 请简要解释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 什么是遥感数据的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它们在遥感应用中有什么作用?3. 请简要描述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的区别。
4.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有哪些实际应用?5. 请简要介绍遥感数据融合的方法和作用。
6. 请列举三个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三、论述题(共30分)请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对遥感技术应用的了解,自由论述以下题目。
请遵循论述题的格式要求,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题目: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请在下方回答题目,篇幅不限)【正文】【结论】四、案例分析题(共50分)请根据自己对遥感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经验,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结合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请按照案例分析题的格式要求,包括背景介绍、技术应用、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背景介绍】【技术应用】【结果分析】【结论】五、实验设计题(共50分)请根据以下题目描述,设计一个适合的遥感实验。
包括实验目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等内容。
遥感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遥感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器对地表物体进行探测,并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信息的技术。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D. 遥感分析答案:B2.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上地物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来识别地物类型和特性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答案:C3.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D. 遥感分析答案:D4.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定性描述和解释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答案:D5.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监测和跟踪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D. 遥感监测答案:D6.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答案:D7.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分类和分区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分类D. 遥感分区答案:C8.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规划答案:C9.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评估D. 遥感决策答案:C10.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信息提取和信息综合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提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______。
A. 资源调查B. 环境监测C. 城市规划D. 军事侦察答案:ABCD2. 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包括______。
(整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 光学遥感(P67)遥感可以根据探测能量的波长和探测方式、应用目的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0.38~3.0μm)、热红外遥感(3.0~15μm)、微波遥感三种基本形式,其中前两者可统称为光学遥感,属于被动遥感。
2. 地物波谱(P50)地物的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特征是随波长而变化的。
因此人们往往以波谱曲线的形式表示,简称地物波谱。
3. 遥感定标(P45)定标(校准)是将遥感器所得的测量值变换为绝对亮度或变换为与地表反射率、表面温度等物理量有关的相对值的处理过程。
或者说,遥感器定标就是建立遥感器每个探测器输出值与该探测器对应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它是遥感定量化的前提。
4. 植被指数(P372)对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5. 监督分类(P194)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分类法,即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
6. 混合像元(P328)若像元包含不止一种土地覆盖类型,则称为混合像元,它记录的是所对应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7. 图像增强(P183)图像增强和变换则是为了突出相关的专题信息,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使分析者能更容易地识别图像内容,从图像中提取更有用的定量化信息。
8. 辐射分辨率(P44)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
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即最暗-最亮灰度值(亮度值)间分级的数目——量化级数。
9. 透视收缩(P152)由于雷达按时间序列记录回波信号,因而入射角与地面坡角的不同组合,使其出现程度不同的透视收缩现象。
即雷达图像上的地面斜坡被明显缩短的现象。
“收缩”意味着回波能量相对集中,回波信号更强。
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辐射出射度2.信噪比3.极化雷达4.数字地形模型5.叶面积指数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一个光子的能量频率为3.75*1014赫兹(Hz),则该光子的能量为焦耳,其对应的波长为微米,波数为厘米-1。
(普朗克常数为 6.626*10-34焦耳秒,光速为3*108米/秒)2. 已知标准漫反射板在某一波长的反射率为50%,在相同的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分别测量目标和反射板在相同波长处的辐射亮度,得到观测仪器的读数分别为800和2500,则在该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目标的双向反射率因子BRF为,双向反射率BRDF为。
3.在地球大气层顶测得太阳的平均辐照度为1380瓦/米2,地球大气层顶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1.5*1011米,则太阳的总辐射功率为:瓦。
4. 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和。
5.请列出2个你熟悉的植被指数和。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决定大气散射特性的主要因素包括:(a) 大气粒子的成分; (b) 大气粒子的大小; (c) 大气粒子的含量; (d) 波长; (e)观测仪器2.属于遥感传感器的包括:(a) TM; (b) NOAA; (c) SIR-C; (d) MODIS; (e) SPOT; (f) A VHRR3.下面关于植被光谱特征的描述是正确的包括:(a) 0.45微米和0.67微米波段为叶绿素吸收谷;(b) 0.54微米为胡萝卜素的吸收谷;(c) 0.74-1.3微米波段为木质素的吸收谷;(d) 1.4微米,1.9微米,2.7微米波段为水吸收谷。
4.热红外遥感的大气窗口主要包括:(a)0.4-0.7微米;(b)1-2微米;(c)3-5微米;(d)6-7微米;(e)8-14微米;(f) 15-17微米5.颜色的属性包括:(a)明度;(b)波长;(c)色调;(d)饱和度;(e)频率6.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a)空间属性;(b)相位属性;(c)专题属性;(d)偏振属性;(e)时间属性7.土地覆盖分类中的主要问题有:(a)同物异谱;(b)同物同谱;(c)同谱异物;(d)异谱异物8.海洋水色遥感包括以下方面的应用(a) 通过叶绿素吸收波段测定浮游生物分布;(b) 利用海水浑浊度遥感海洋悬浮沉积物含量;(c) 通过遥感黄色物质含量测定海水盐度(d) 通过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研究海洋生物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e) 通过海洋近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反演海面温度9. 海洋雷达散射计主要根据风生成的浪和粗糙海面对雷达信号的后向散射回波信号来估算海面风场——风速与风向。
遥感技术考试题库和答案

遥感技术考试题库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中,卫星轨道高度在1000km以上的遥感卫星被称为()。
A. 低轨道卫星B. 中轨道卫星C. 高轨道卫星D.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答案:C2. 遥感影像的分辨率通常指的是()。
A. 光谱分辨率B. 空间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时间分辨率答案:B3. 以下哪种传感器类型不属于主动式传感器()。
A. 雷达B. 激光扫描仪C. 红外扫描仪D. 多光谱扫描仪答案:D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通常包括哪些步骤()。
A. 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B. 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C. 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D. 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答案:C5.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包括以下哪项()。
A. 作物种植面积监测B. 病虫害监测C. 城市规划D.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以下哪些领域()。
A. 环境监测B. 城市规划C. 军事侦察D. 灾害预警答案:ABCD7.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质量()。
A. 大气条件B. 传感器的性能C. 地形起伏D. 云层覆盖答案:ABCD8.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以下哪些步骤()。
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增强处理D. 特征提取答案:ABC9. 以下哪些是遥感技术的优势()。
A. 覆盖范围广B. 信息获取速度快C. 可以进行动态监测D. 成本低廉答案:ABC10. 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包括()。
A. 森林资源调查B. 森林火灾监测C. 病虫害监测D.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答案:ABC三、判断题11.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地面信息。
()答案:错误12.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其光谱分辨率也越高。
()答案:错误13.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答案:正确14.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正确15. 遥感技术不能用于考古发掘。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6. 简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 光学遥感(P67)遥感可以根据探测能量的波长和探测方式、应用目的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0.38~3.0μm)、热红外遥感(3.0~15μm)、微波遥感三种基本形式,其中前两者可统称为光学遥感,属于被动遥感。
2. 地物波谱(P50)地物的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特征是随波长而变化的。
因此人们往往以波谱曲线的形式表示,简称地物波谱。
3. 遥感定标(P45)定标(校准)是将遥感器所得的测量值变换为绝对亮度或变换为与地表反射率、表面温度等物理量有关的相对值的处理过程。
或者说,遥感器定标就是建立遥感器每个探测器输出值与该探测器对应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它是遥感定量化的前提。
4. 植被指数(P372)对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5. 监督分类(P194)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分类法,即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
6. 混合像元(P328)若像元包含不止一种土地覆盖类型,则称为混合像元,它记录的是所对应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7. 图像增强(P183)图像增强和变换则是为了突出相关的专题信息,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使分析者能更容易地识别图像内容,从图像中提取更有用的定量化信息。
8. 辐射分辨率(P44)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
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即最暗-最亮灰度值(亮度值)间分级的数目——量化级数。
9. 透视收缩(P152)由于雷达按时间序列记录回波信号,因而入射角与地面坡角的不同组合,使其出现程度不同的透视收缩现象。
即雷达图像上的地面斜坡被明显缩短的现象。
“收缩”意味着回波能量相对集中,回波信号更强。
评分标准:①形成原因2分(雷达记录信号方式、入射角与坡角组合各1分),②斜坡缩短1分,③能量集中、信号更强1分。
10. BRDF (P32)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是用来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
它被定义为d()d(,)(,;,)d()d(,)rriirriiLLBRDFEEθφθφθφθφΩ==Ω式中:iθ表示入射辐射天顶角,iφ表示入射辐射方位角;rθ表示反射辐射天顶角;rφ表示反射辐射方位角;、分别表示在入射和反射方向上的两个微小立体角;d(iΩrΩ)iEΩ表示在一个微小面积元上,特定入射光d A(,)iiθφ的辐照度,单位为W·m-2;d()rLΩ表示在一个微小面积元d上,特定反射光A(,)rrθφ的辐亮度,单位为W·m-2·Sr-1。
1. 遥感系统(P3)遥感系统指不同的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的组合。
2. 朗伯体(P31-32)当入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即入射能量以入射点为中心,在整个半球空间内向四周各向同性的反射能量的现象,称为漫反射,也称各向同性反射。
一个完全的漫射体称为朗伯体。
3. 分裂窗(P116)又称多通道法、劈窗法,指在地表温度热红外遥感反演中,利用10~13μm的大气窗口内,两个相邻通道(一般为10.5~11.5μm、11.5~12.5μm)对大气吸收作用的不同(尤其对大气中水汽吸收作用的差异),通过两个通道测量值的各种组合来剔除大气的影响,进行大气和地表比辐射率的订正。
4. 时间分辨率(P43)时间分辨率是关于遥感影像间隔时间的一项性能指标。
遥感探测器按一定的时间周期重复采集数据,这种重复周期,又称回归周期。
它是由飞行器的轨道高度、轨道倾角、运行周期、轨道间隔、偏移系数等参数所决定。
这种重复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称为时间分辨率。
1. 黑体(P106)黑体被定义为完全的吸收体和发射体。
它吸收和重新发射它所接收到的所有能量(没有反射)。
它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均为1。
也就是说,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能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称为黑体。
2. 地表反照率(P34,P321)反射率的特征也可表示为反照率(Albedo),又称半球反射率,可定义为目标物的出射度与入射度之比(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各个方向出射的总辐射能量M与入射总辐射能量E之比),常用α表示为:α=M/E。
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地表半球反射率,称为地表反照率(即自然物体的半球反射率)。
3. 多角度遥感即利用传感器从不同方向多个角度对同一地物进行观测,以获取地物信息的技术手段称为多角度遥感。
多角度遥感与常规单一方向遥感相比,能够获取更多的地物信息,这将有助于提高遥感定量反演的精度。
评分标准:①多个角度观测2分,②获取更多信息1分,③与常规遥感手段比较1分。
4. 亮度温度(P115)物体的亮度温度(T b)是指辐射出与观测物体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
即44skinb MTTεσσ==,1/4bskin TTε=式中:ε为物体的比辐射率(发射率);σ为波耳兹曼常数;M为物体的辐射出射度;T skin 为物体的动力学温度(分子运动温度)。
5. 空间分辨率(P36)空间分辨率,又称地面分辨率。
后者是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
前者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而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或指遥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线性距离的度量。
它们均反映对两个非常靠近的目标物的识别、区分能力,有时也称分辨力或解像力。
一般有像元、线对数、瞬时视场三种表示方法。
6. 热点效应由于太阳方向与观测方向不同,在一个像元内存在光照植被、光照土壤、阴影植被和阴影土壤四个分量。
当观测方向与太阳方向完全重合时,像元内只能观测到光照植被和光照土壤,此时像元最亮,这称为热点(苏理宏,李小文等,植被冠层热点的季相和日相变化,遥感学报,2002年第4期)。
7. 辐照度(P13)辐射照度(Irradiance),简称辐照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常用E表示,单位为瓦/米2(W·m-2),表达为d/d EAφ=式中:dφ为面辐射源辐射通量微元,d A为面辐射源的面积微元。
8. 6S模型(P28)一种大气校正模型,英文全称为the Second Simulation of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太阳光谱中卫星信号的二次模拟)。
它是法国大气光学实验室的Tanre等人在原有的5S模型基础上提出、发展的改进版。
6S大气校正模型适用于可见光-近红外(0.25~4μm)的多角度数据。
它对不同情况下(不同的遥感器、不同地面状况)太阳光在太阳-地面目标-遥感器整个传输路径中所受到的大气影响进行了描述。
9. 图像地理编码(P177)图像地理编码(Geo-coding):是一种特殊的图像纠正方式,把图像纠正到一种统一标准的坐标系,以使地理信息系统中来自不同遥感器的图像和地图能方便地进行不同层之间的操作运算和分析。
10. 成像光谱仪(P94)成像光谱仪仍属多光谱扫描仪的范畴。
它在结构和成像原理方面与光机扫描仪、推扫式扫描仪有不少的相似。
由于采用成像光谱技术,成像光谱仪具有高光谱分辨率、图谱合一、高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等突出特点。
与传统的多光谱扫描仪相比,成像光谱仪能够得到上百通道、连续波段的图像,每个图像像元可以提取一条光谱曲线。
成像光谱仪不是在“点”上的光谱测量,而是在连续空间上进行光谱测量,因此它是光谱成像的;其光谱通道不是离散的而是连续的,因此从它的每个像元均能提取一条平滑而完整的光谱曲线。
成像光谱仪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科学领域“成像无光谱”和“光谱不成像”的历史问题(童庆禧、张兵、郑兰芬,《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
评分标准:①多光谱扫描仪1分,②上百个通道、连续波段1分,③提取光谱曲线1分,④其他特点1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 定量遥感定量遥感是当前遥感发展的前沿。
它利用遥感器获取的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通过数学的或物理的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地表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出某些地学、生物学及大气等目标参量或地物定量信息。
2. 图像镶嵌(P179)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起来形成—幅或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这个过程就是图像镶嵌。
3. 朗伯余弦定律(P32)一个完全的漫射体称为朗伯体,其电磁波的反射服从于朗伯余弦定律。
从任何角度观察朗伯表面,其反射辐射能量(反射辐射亮度)都相同。
朗伯余弦定律的表达式为式中:θ为观测方向与法线的夹角;I(θ)为θ方向的辐射强度;I0为法线方向的辐射强度。
注意到辐射亮度L(θ)与辐射强度I(θ)的关系:()()/cos LIAθθ =,因此上式转换成辐射亮度后有即反射辐射亮度与方向无关。
4. 纹理(P168)纹理(Texture)即图像的细部结构,指图像上色调变化的频率。
它是一种单一细小持征的组合。
这种单一持征可以很小,以至于不能在图像上单独识别。
目视解译中,纹理指图像上地物表面的质感(平滑、粗糙、细腻等印象),一般以平滑/粗糙度划分不同层次。
5. 极化(P11)极化又称偏振,是横波中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
电磁波作为一种横波,其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方向是与传播方向垂直的。
传播方向确定后,其振动方向并不是惟一的。
它可以是垂直于传播方向(x轴)的任何方向(即y、z平面内的任一方向)。
它可以是不变的,也可以随时间按一定方式变化或按一定规律旋转。
电场的极化是用来描述给定位置电场矢量的方向随时间的变化,定义为空间某点处固定位置电场方向矢量的终点随时间变化所形成的轨迹(郭华东《雷达对地观测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
评分标准:两种回答都可以,但都应说明电磁场振动方向(即电场矢量方向)随时间变化。
6. 合成孔径雷达(P147)即采用“合成天线”技术制成的雷达。
这种技术考虑到在雷达探测过程中,由于目标与飞行器的相对运动,目标在雷达波束中将有一段停留时间,同时雷达可在飞行轨道的不同位置对目标进行观测。
因此,可以通过线性调频调制的“方位压缩技术”,构成“合成天线”。
它如同一个沿直线方向运动着的线列小天线,移动到每个位置(或时间)发射一个信号,接收并分别存储每点的目标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然后把存储的不同时刻的全部回波信号,进行合成处理(补偿因时间和距离不同所引起的相位差),方能得到地面的实际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