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气屏障等)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https://img.taocdn.com/s3/m/1fce704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2.png)
发现
发现
20世纪初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苯丙胺后,此药可以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唯独脑组织没有它的踪迹。注 射台盼蓝(锥虫蓝)涂料以后,全身组织都着色,而脑和脊髓则不着色。以后陆续发现很多药物和染料注入动物 体后,都有类似的分布情况。这些事实都启示人们想到有保护脑组织的“屏障”存在。向鸡胚注入谷氨酸后,发 现谷氨酸能迅速进入鸡胚的脑组织,但在成年鸡脑中则很难进入。初生儿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远较成年人为高, 得重症黄疸后,胆汁色素很快透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破坏基底神经节形成核黄疸。而在成人黄疸患者的中枢神经 系统则不受胆汁色素的污染。以上事实说明血脑屏障结构功能的完善,是随动物个体发育的完善而形成的。
屏障部位
屏障部位
根据电子显微镜和酶标记法的研究结果证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屏障起主要作用的关键部位。其根 据如下:
①用分子量较小的辣根过氧化酶(一种蛋白质,分子量约,分子直径约500~600纳米)或其片段作为通透 毛细血管壁的标记物,小分子量的辣根过氧化酶片段可以很快通过肌肉的毛细血管进入肌肉组织,但在脑毛细血 管的这种酶片段则被阻于血管内而不能进入脑组织。在这种屏障作用中,基底膜和血管周足断续血脑屏障的显微结构已如上述,包括无孔或少孔的内皮细胞、连续的基底膜和有疏松连结的星形胶质细胞血 管周足组成的断续膜,它们构成血脑屏障控制血浆各种溶质选择性的通透,有的学者把它叫关门或安全瓣,把有 害物质拒之脑组织之外使它不能逸出脑毛细血管,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血脑屏障的正常功能。但是三种成分在完成 正常功能时哪个起主要作用则有不同观点。日本药理学家中井健五认为:“屏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星形胶质细胞, 内皮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也起重要作用”。按显微结构来看,脑毛细血管周足包围血管面积不过85%左右,还有相 当大裸露部分可供有害物质的渗出,显然这种说法是有缺陷的。
解剖、生理护理三基训练知识点及习题(含答案)
![解剖、生理护理三基训练知识点及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3ff42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7.png)
解剖、生理护理三基训练知识点及习题(含答案)一、名词解释1.微循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在微循环内,血液和组织液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血脑屏障:位于血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正常情况下血脑屏障能使脑和脊髓免受内、外环境中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从而保持相对稳定。
3.免疫屏障:是防御异物进入机体或机体某一部位的生理解剖学结构,是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方面。
其中包括①外屏障:皮肤、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和泌尿生殖道粘膜;②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胸屏障、胎盘屏障。
4.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粘腆面,两侧输尿管开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粘膜光滑而无皱襞,是结核和肿瘤好发的部位,称膀胱三角。
5.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干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经称体循环。
6.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经称肺循环。
7.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位置表浅,能触知其搏动,前臂和手部出血时,可在上臂中部将该动脉压向肱骨以暂时止血。
8.颈动脉窦:指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含有特殊的感觉神经末稍,属于压力感受器,有凋节血压高低的作用。
9.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房水最后汇入该窦。
10.虹膜角膜角(前房角):在虹膜和角膜交界处构成虹膜角膜角,也称前房角,房水由此渗入巩膜静脉窦。
此夹角大小可影响房水回流的速率。
11.锁骨下静脉:是位于颈根部的短静脉干,自第1肋骨外缘由腋静脉延续而成,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锁骨下静脉与附近筋膜结合紧密,位置较固定,管腔较大,可作为静脉穿刺或长期导管输液部位。
人体五大滤过屏障
![人体五大滤过屏障](https://img.taocdn.com/s3/m/d858866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d.png)
①气血屏障:②滤过屏障:③血脑屏障:④胎盘屏障:⑤血睾屏障:其中最严密的是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胎盘屏障:指位于母体和胎儿之间,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
胎盘屏障是保护胎儿的一个防御性屏障,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包括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都不能通过这一屏障而感染胎儿。
分娩过程中则有可能感染,但是,通过人工分娩可以避免。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有选择性的通透现象使人们设想可能有限制溶质透过的某种结构存在,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对大脑营养学研究得出,人体摄入的食物,先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然后转变为各种营养素进入血液,但维持大脑发育的许多营养素并不是立即能从血液中进入大脑,因为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隔着一道使许多营养素不能通过的屏障,医学上称之为血脑屏障。
营养物质进入脑部组织要通过血脑屏障及进入胎儿体内要通过胎盘屏障。
上述两个屏障对所通过的营养物质是具有选择性的,通过难易程度与营养物质的脂溶性,分子量大小及解离性质有密切关系。
少数营养素还可以通过自由弥散的方式进入脑中。
气血屏障是指肺泡内氧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二氧化碳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紧密相连。
两者的膜大部分融合,有助于气体的快速扩散。
而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了所谓的气血屏障。
滤过屏障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合称为滤过屏障,又称之为滤过膜。
滤过膜对血浆有选择性通透的作用。
若滤过膜受到破坏,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甚至红细胞可经过滤过膜漏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
人体五类屏障简述
![人体五类屏障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7a4ad9dcda38376baf1fae3f.png)
人体五类屏障简述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屏障,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在下文简要论述人体中血脑屏障,皮肤屏障,气血屏障,胎盘屏障,以及血-睾丸屏障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以期了解各屏障对用药的影响,并对用药做出指导。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在大脑内以连续不断的阵列环节将神经元逐个包绕其中,由于构成脑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本身无孔,而且较其他部位排列更加紧密,所以只有极少量的细胞,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因此血脑屏障有助于在维持脑组织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防止有害物质侵害脑神经,维持脑内环境相对稳定。
,物质透过血脑屏障主要有四条途径:1小分子经细胞间隙扩散。
2脂溶性分子融膜扩散。
3特异受体介导的吞饮。
4特异载体通道和酶系统的激活。
然而这只能允许极少数脂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为了达到使更多的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目的,我们可以:1直接鞘内/脑室内注射给药获得极高的药物浓度,但是这样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了。
2鼻腔给药,这要可以通过几条入血通道绕过血脑屏障,但因为鼻粘膜的存在,该途径只允许高脂溶性,小分子量药物通过,而且对粘膜损伤大。
3通过高渗溶液的方式促进屏障暂时性开放,不过这样的开放为非选择性开放,有并发症的风险。
4利用载运蛋白介导。
5抑制外排系统。
皮肤屏障皮肤屏障由皮脂膜、角质层角蛋白、脂质三层共同组成。
被形象的成为“砖墙”结构或“三明治”皮肤屏障可以阻止水分向外扩散,并具有一定的抵御炎症的作用。
角质层内角质细胞细胞膜通过γ谷氨酰交叉连接相互交联,细胞与细胞间脂质形成致密的一层的非水溶性薄膜。
可抵御蛋白酶水解作用,是人体一良好渗透屏障。
由于皮肤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皮肤对大多数药物来讲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理想的经皮吸收药物分子量大小一般小于400da。
常用一些方法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率。
例如:1.渗透促进剂如果和药物复合使用可以破坏角质层脂质的排列、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以破坏皮肤屏障从而改善药物的分配。
人体内“屏障”结构的结构功能
![人体内“屏障”结构的结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90dcf3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4.png)
(六)人体内“屏障”结构的结构功能?一、脑屏障:目前已知的脑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三个屏障。
1、血—脑屏障是介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此屏障主要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是介于血液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结构,主要由脉络丛上皮和脉络丛毛细血管内皮共同构成。
3、脑脊液—脑屏障是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选择性组织某些物质由脑脊液进入脑的屏障结构,主要有脑表面的软脑膜、角质膜和脑室的室管膜构成。
血脑屏障是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选择性的允许血液中某些溶质通过,这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
也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
近年研究进展包括:1,各种病理情况对血脑屏障的影响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红蛋白(Hb)对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10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Hb组(48只)和假手术组(48只);再进一步依据模型制作完成后观察时间点的不同,将Hb组和假手术组分为6h、24 h、3d、7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应用HE染色、铁染色分别观察Hb注入大鼠脑内后组织学变化和铁离子释放规律.利用伊文氏蓝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免疫荧光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ZO-1表达的变化. 结果Hb注入后大鼠脑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水肿坏死,3d和7d时可见铁离子的释放和蓄积.Hb组的伊文氏蓝渗出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b注入大鼠脑内后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ZO-1表达不连续,表达水平下降.在mRNA水平,Hb组claudin-5和ZO-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出血发生后,Hb可能直接引起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进而参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甲基苯丙胺对血脑屏障毒性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甲基苯丙胺是一种苯丙胺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目前常出现此类药物滥用.血脑屏障是维持脑部微环境稳态,防止大脑受到致病性微生物侵袭及毒性分子作用的生理性动态屏障,其在维持大脑功能中作用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甲基苯丙胺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对脑造成损害,但此过程中甲基苯丙胺是否损害血脑屏障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参考.2,血脑屏障功能改变后血液中毒性因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对脑生理的影响血脑屏障紧密连接损坏引起大鼠高血压性脑白质病变摘要:目的探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renal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变化引起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和RHRSP组(n=75),定期监测血压,在4周、8周、12周、20周、30周分别进行WML分级,透射电镜观察白质区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检测脑组织白蛋白漏出,Loyez染色观察神经纤维改变.结果模型组术后4周、8周血压明显升高(P<0.01),分别为(148.3±11.6)rmm Hg、(169.9±10.7) mm Hg,12周为(188.9±13.6) mm Hg,此后血压趋于平稳;WML逐渐加重,胼胝体病变最明显,分级依次为(0.4±0.2)、(0.8±0.2)、(1.4±0.2)、(2.2±0.2)、(2.6±0.2);RHRSP 4周及8周TJ 无明显变化,12周时27个中有8个、20周时24个中9个、30周时20个中有11个破坏;RHRSP 12周前脑实质及血管周围未见血浆白蛋白漏出,20周可见血管周围白蛋白漏出,30周可见颗粒状白蛋白漏出到脑实质内,白质区域以胼胝体及尾核漏出最明显;RHRSP 8周时出现神经纤维紊乱,12周可见空泡形成,20周可见明显的脑白质疏松,30周加重.结论RHRSP模型是合适的研究高血压性WML模型;长期高血压可以破坏BBB 的TJ,从而引起血浆白蛋白的漏出,造成神经毒性,导致WML的发生.3,预防血脑屏障破坏的方法研究高压氧预处理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摘要:研究表明,高压氧预处理(HBOP)作为一种预适应模式,在大鼠的大脑及脊髓等器官的缺血性损伤耐受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实验显示,HBOP同样能诱导大鼠脑出血(ICH)后的脑损伤耐受[4-6].血脑屏障(BBB)的破坏在大鼠ICH后脑水肿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建立大鼠ICH模型,采用依文思蓝(EB)法观察HBOP对大鼠ICH后血脑屏障(BBB)破坏效应的影响,探讨HBOP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机制.二、血—胸腺屏障:指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的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的名词解释
![血脑屏障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9c76ab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1.png)
血脑屏障的名词解释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器官,对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感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脑的保护也变得非常必要,因为它是如此脆弱而容易受到伤害。
在大脑中,有一个重要的防线,被称为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也称为脑血屏障,是一种细胞组织结构,是连接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的界面。
它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和控制从血液进入大脑的物质,以保护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在血脑屏障存在之前,大脑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伤害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是由特殊类型的细胞组成的血管内皮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形成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相对不透水的屏障。
这种屏障通过控制物质的通过来维护大脑内环境的稳定。
除了血管内皮细胞,其他细胞类型,如胶质细胞,也起到维护和支持血脑屏障功能的作用。
血脑屏障的最重要的功能是限制大脑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它通过多种机制阻止大多数药物、细菌和毒素进入大脑。
只有一些特定的物质,如氧气、糖类和某些药物,才能通过血脑屏障。
这一特性是大脑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运行的关键。
血脑屏障还对大脑内环境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允许特定物质进入大脑或排出大脑,来维持神经信号传递的平衡。
血脑屏障还能够保护神经元免受外源性毒物、炎症和感染的侵害。
然而,血脑屏障也可能成为治疗药物进入大脑的障碍。
由于其高度选择性的特性,许多药物无法穿过血脑屏障,从而限制了一些脑部疾病的治疗。
因此,科学家和医生们正在努力寻找突破血脑屏障的方法,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机会。
最近的研究表明,血脑屏障也可能与一些神经性疾病的发展有关。
当血脑屏障遭受一些外界刺激时,如感染、炎症或创伤,它可能会受到损伤或破坏。
这可能导致原本保护大脑的屏障变得失效,从而让外界有害物质进入大脑,导致炎症和神经疾病的发展。
总之,血脑屏障是大脑与血液之间的重要界面。
它通过形成物质不透水的屏障,保护和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然而,它也可以成为治疗物质进入大脑的阻碍,并与一些神经性疾病的发展相关。
免疫学课件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教学内容
![免疫学课件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397dd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4.png)
二、血脑屏障
是存在于血脑循环中的一种生理学解 剖学特殊结构,由软脑膜,脉络膜, 脑毛细血管及星状胶质细胞组成。
三、血胎屏障——又称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脱膜和胎儿绒毛 膜组成。
小分子营养物质能通过此屏障,但母 体与胎儿血液中有形物质和大分子不 能相互流通 。
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 炎性介质
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TEF-α、IL-1、 IL-6、IL-8、IL-1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
释放的其他炎性介质主要包括:前列腺素E、 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血 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磷脂酶和过氧化物等。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 。 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胞质内含有大型嗜天青颗粒。 无需抗原预先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
毒感染的靶细胞。 CD3-、CD56+CD16+淋巴样细胞认定为
NK细胞 。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also known as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 (LGL) kill infected and malignant cells are ident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CD56 +& CD16 +and absence of CD3activated by IL2 and IFN- to become LAK cells
巨噬细胞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killing, tissue repair, antigen presentation for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生死攸关——人体八大屏障!!
![生死攸关——人体八大屏障!!](https://img.taocdn.com/s3/m/d7ef862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5.png)
生死攸关——人体八大屏障!!1. 机械屏障皮肤与粘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机械防御的主力军。
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它与粘膜能将人体完整地保护起来,耐受和缓冲机械刺激而保护机体,抵御外来病菌、异物的入侵,减少紫外线的损伤,还可以排泄代谢废物、分泌黏液、防止水分过度蒸发、调节体温等等。
2. 血脑屏障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需要特别防护,因此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血脑屏障。
脑细胞代谢旺盛,耗氧较多,对营养需求较多,如果脑组织缺氧、缺铁或受致病菌侵入,就会影响脑功能,使身体发生不同的病症。
血脑屏障能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间的自由交换,但对脂溶性的物质,如氧、二氧化碳,某些麻醉药和乙醇等,以及各种药物都有特殊的通透性。
3.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保证了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对胎儿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胎盘除供给胎儿所需营养外,还可以保护胎儿不受损伤,并与胎膜粘连,有利胎儿活动和分娩。
胎盘屏障能阻挡某些有害于胎儿的物质进入胎体,但允许养分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质通过,让胎儿获得免疫力。
4. 免疫屏障人体免疫屏障主要包括吞噬细胞系统、补体系统、干扰素系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是人体内天然的防御大军。
免疫系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防御感染、维护自身稳定和监视自体细胞突变的任务。
比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负责与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作战;嗜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和消化病菌异物,抵抗感染;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可协同制造抗体,排除异己。
5. 气血屏障一个成年人约有7.5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70~100平方米,人体就是通过肺泡膜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此膜的屏障功能保护了机体免受外来物质的损害。
肺泡膜至少由六层结构组成,特殊的结构使氧气等气体易于通过,而其它物质则不能轻易通过。
通过这个气血屏障,血管从肺泡中得到了氧气,又排出了二氧化碳,从而使机体完成了气体内外交换。
6. 生物屏障人体各部位都寄生着大量微生物,许多微生物不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反而有许多益处,它们构成了人体的生物屏障。
病原答案
![病原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131d1dcc7931b765ce1573.png)
名词解释:1、正常菌群:正常人体表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
2、菌群失调:指由于某种原因,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极大变化。
3、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属复染法的一种。
4、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折光性较强的结构。
5、抗原决定簇又叫抗原表位,与抗原受体/抗体形成空间互补的一段生物分子序列。
6、PAMP 是固有免疫细胞的主要激活物。
分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胞壁成分、病毒产物和细胞核成分两种。
7、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
8、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9、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
10、抗“O”试验:一种检测机体是否于近期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的试验。
11、HLA: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即HLA。
12、TAT:破伤风抗毒素,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TA T 是马血清制剂,注射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防止过敏反应。
13、过敏毒素:过敏毒素是指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C3a、C4a、C5a。
14、硫磺样颗粒:放线菌感染的组织和脓性物质中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为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15、抗原呈递细胞(APC):指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
16、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
NK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可以直接或通过ADCC效应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核病毒感染细胞。
17、衣原体独特发育周期:衣原体发育可形成原体和网状体两种形态,原体为成熟体有感染性。
名词解释血脑屏障
![名词解释血脑屏障](https://img.taocdn.com/s3/m/5ef7e0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4.png)
名词解释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一种生理屏障,它存在于脑血管和脑组织之间,起着过滤和保护大脑免受外界物质侵害的作用。
血脑屏障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共同构成了一道高度选择性的屏障,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大脑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血脑屏障的主要功能包括限制外部物质进入大脑组织,维持大脑内部环境的稳定,防止毒素和病原体侵入脑组织,以及调节大脑内部物质的运输和代谢。
这种屏障还可以阻止大多数药物通过血液进入脑组织,这也是治疗脑部疾病时面临的挑战之一。
血脑屏障的形成和维持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基底膜的支持和调节作用,以及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参与。
这些细胞通过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高度有序和复杂的屏障结构,保护大脑免受外界物质的干扰。
总的来说,血脑屏障在维持大脑内部稳定的同时,也对药物治疗和疾病预防提出了挑战。
对血脑屏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大脑的保护机制,同时也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应对脑部疾病的挑战。
血气屏障名词解释解剖学
![血气屏障名词解释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354cd1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0.png)
血气屏障名词解释解剖学
血气屏障,又称为血脑屏障,是位于脑血管内皮细胞和脑室壁上的一层特殊结构,能够有效地隔离血液和脑组织,控制物质的交换和传递。
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脑组织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大脑正常的功能。
血气屏障由血脑屏障和脑室壁屏障构成。
血脑屏障是由脑血管内皮细胞、脑细胞基底膜、脑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和一些区域性细胞特化结构组成,具有高度选择性和严格的物质交换调控功能。
脑室壁屏障是位于脑室上皮细胞层的一层特殊结构,由透明细胞和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而成,限制了物质的扩散。
血气屏障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性渗透调节:血气屏障能够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通过,如营养物质和某些必要的气体,同时限制有害物质和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
2. 气体交换:血气屏障在脑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呼吸气体通道,可以使氧气通过并进入脑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
3. 神经调节:血气屏障通过调节脑血流和离子平衡等方式,参与神经传递活动并维持脑内稳定的环境。
4. 免疫保护:血气屏障可以阻挡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和它们所产生的毒素进入脑组织,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
总的来说,血气屏障对维持脑组织的稳定、保护脑功能和预防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血脑屏障名词解释
![血脑屏障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737e8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0.png)
血脑屏障名词解释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是指位于脑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的一种物理障碍,具有高度选择性地控制物质的进出。
血脑屏障由一层特殊的细胞层组成,主要由脑血管内皮细胞和它们周围的血-脑屏障细胞组成。
血脑屏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脑组织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同时维持神经系统的稳态。
它通过多种机制控制物质的通过,包括细胞间连接的紧密连接和细胞内外的分子交换。
血脑屏障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阻止大多数大分子物质和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
这是由血脑屏障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所实现的,这些连接限制了物质的通过。
此外,血脑屏障细胞还有多个转运蛋白和酶,可以选择性地运输和代谢一些物质。
血脑屏障对于维护神经系统的稳态非常重要。
它可以防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例如毒素和病原体,从而保护神经细胞的生存和功能。
血脑屏障还能够调节脑内的离子平衡和营养物质供应,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然而,血脑屏障也会对治疗药物的传递产生一定限制。
由于其高度选择性的通透性,很多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从而限制了药物的疗效。
因此,研究人员已经采取了一些策略来突破血脑屏障,包括使用药物运载体、纳米技术和超声波等手段,以提高药物在脑组织内的浓度。
血脑屏障的研究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非常重要。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脑退化性疾病和脑肿瘤,与血脑屏障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进一步了解血脑屏障的生理和病理特性,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传递方法,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7个屏障(组胚)
![7个屏障(组胚)](https://img.taocdn.com/s3/m/d6079bd205087632311212c8.png)
屏障分布;组成(基膜、内皮不变);作用(物质交换和保护作用)1.胎盘屏障:分布: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或胎盘屏障。
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功能:发育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检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2.气—血屏障:分布: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内皮基膜;结缔组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1型肺泡细胞及肺泡上皮基膜功能:屏障很薄,无结缔组织,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3.血--睾屏障:分布: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上皮之间的屏障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功能:血睾屏障的存在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4.血脑屏障:分布:位于血液与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道屏障结构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紧密连接封闭,连续型);基膜;神经胶质膜作用:它可防止血液中某些物质侵入脑组织,起到保护阻挡的作用,但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5.血—胸腺屏障:分布: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成分: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滤过屏障:分布:又称滤过膜,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成分: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功能: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抗感染免疫机制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抗感染免疫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85977fd943323968001c924f.png)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抗感染免疫机制导语: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抗感染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2.血脑屏障3.胎盘屏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1.补体2.溶菌酶3.防御素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一)屏障结构1.皮肤与黏膜屏障:1.机械阻挡、纤毛运动等2.分泌杀菌物质3.菌群拮抗作用2.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3胎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1.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2.小吞噬细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除杀伤机制1. 依氧杀菌机制①呼吸爆发(需分子氧参加)摄入细菌后,吞噬细胞(糖的分解、蛋白质合成、膜磷酸化、酶活性)均加强。
分子氧被还原为多种:1.活性氧中介物(ROI):H2O2、O2-、OH-、O2等对细菌均有直接毒性作用(破坏细菌的DNA、蛋白质和膜脂类)2.活性氮中介物(RNI):NO、NO2-、NO3-等②髓过氧化物酶(MPO):存在于溶酶体中,与H2O2及氯化物的共同参与,对细菌、真菌等具有强大杀伤活性。
2. 非依氧杀菌机制酸性作用:糖分解产酸而导致pH下降,抑制细菌生长而杀菌。
溶酶体酶及杀菌蛋白:溶酶体、乳铁蛋白、蛋白水解酶、核酸酶、酯酶等对细菌有杀伤、消化、分解作用。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消化、排除残渣的过程。
(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破坏)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
对机体不利:1.病原体得以保护、不受抗体、药物的作用2.病原体在吞噬细胞内增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3.随吞噬细胞游走造成更广泛的.扩散。
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谈谈人体的五道天然的生物屏障
![谈谈人体的五道天然的生物屏障](https://img.taocdn.com/s3/m/f82edf8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b.png)
谈谈人体的五道天然的生物屏障生物屏障(biological barrier),是在生物长期的进化中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维持机体正常活动、阻止或抵御外来异物的机制。
它在保护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随着生物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生物屏障也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完善。
下面简要谈谈人体的五道天然的生物屏障。
1,皮肤屏障(skin barrier),是由皮脂膜、角质层角蛋白、脂质、“三明治”结构、砖墙结构、真皮粘多糖类、粘多糖类等共同构成,抵御外界有害、刺激物、日光进入,同时具有保湿及调节抗炎作用。
皮肤(物理)屏障受损将引起皮肤干燥、皮肤老化、色素沉着异位性皮炎、湿疹、银屑病、鱼鳞病、日光性皮炎等皮肤敏感、刺激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皮肤油腻,皮脂溢出性疾病,如座疮、酒糟鼻、脂溢性皮炎等。
皮肤屏障的外用营养素护理,除了芦荟胶(富含粘多糖、矿物质、维生素等),还可以采用纯天然的护肤品,比如水溶性黏多糖、Beta葡萄糖复合物、胶原蛋白、果酸、脂质游离子、单氧游离子、积雪草提取物、抗坏血酸、角鲨烯、补骨脂酚、海藻精华、泛醇、生育酚(维生素E)、乙酰葡萄糖胺、玻尿酸、雷公根萃取物等。
2,血脑屏障(BBB;blood brain barrier;brain barrier),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有选择性的通透现象使人们设想可能有限制溶质透过的某种结构存在,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可以穿越血脑屏障的抗氧化剂包括:OPC-3、姜黄素、白藜芦醇以及虾青素。
3,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胎盘是由母体和胎儿双方的组织构成的,由绒毛膜、绒毛间隙和基蜕膜构成。
人体八大屏障的异同点
![人体八大屏障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da3d2cb9d528ea80c7793f.png)
在人体中,有很多道“屏障”,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这些屏障不但能防范“外敌入侵”,同时在体内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脑屏障:目前已知的脑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三个屏障。
1、血—脑屏障是介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此屏障主要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是介于血液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结构,主要由脉络丛上皮和脉络丛毛细血管内皮共同构成。
3、脑脊液—脑屏障是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选择性组织某些物质由脑脊液进入脑的屏障结构,主要有脑表面的软脑膜、角质膜和脑室的室管膜构成二、血—胸腺屏障:指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的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它由五层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2、内皮外连续的里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胸腺上皮细胞基膜;5、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该屏障的作用是阻止血液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进入胸腺皮质,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三、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它由胃粘膜上皮表面粘液细胞持续不断地分泌不可溶性粘液,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0.25~0.5mm厚的粘液层,其内还含粘液细胞分泌的大量碳酸氢根离子。
粘液和碳酸氢根离子共同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不可溶性粘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碳酸氢根离子可中和氢离子,因此可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对胃粘膜有重要保护作用。
四、气-血屏障:指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通过的结构,又称呼吸膜。
气-血屏障很薄,厚0.2~0.5um,有利于气体交换。
它由肺泡表面液体层(含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共同构成。
五、滤过屏障: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
六、血-睾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组成,其中紧密连接是最重要的结构。
它的功能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面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血脑屏障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脑屏障名词解释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fe3a61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05.png)
血脑屏障名词解释生理学
嘿,你知道啥是血脑屏障不?血脑屏障啊,就像是大脑的超级卫士!打个比方吧,大脑就像是一座珍贵的城堡,而血脑屏障就是那坚固又
严密的城墙。
它可厉害啦,能把好多有害物质都挡在外面呢!
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的哦。
这就好比是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内皮细胞是第一道防线,基膜
是坚实的后盾,神经胶质膜则像是最后的保障。
它们一起努力,保护
着我们的大脑。
你想想看呀,如果没有血脑屏障,那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不都能随
便进入大脑啦?那还得了!血脑屏障可严格了,只让一些对大脑有益
的物质通过,比如氧气啊、葡萄糖啊这些大脑需要的东西。
它就像是
一个超级严格的安检员,认真检查着每一个想要进入的“乘客”。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一个例子,说有一种药物,本来是想
用来治疗大脑疾病的,可是就因为血脑屏障的阻挡,很难发挥作用。
这就像是你想给城堡里的人送东西,可城墙太坚固了,送不进去呀!
这可把科学家们愁坏了,他们一直在想办法怎么突破血脑屏障呢。
而且啊,血脑屏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它可
能会变得脆弱,或者出现漏洞。
这就好比城墙出现了裂缝,那可就危
险啦!有害物质就可能趁机溜进去,伤害我们的大脑。
所以说呀,血脑屏障真的太重要啦!它保护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
能正常地思考、学习和生活。
我们可得好好感谢它呢!我的观点就是,血脑屏障是我们大脑的忠实守护者,我们要重视它、了解它,这样才
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大脑健康。
人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气屏障等)
![人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气屏障等)](https://img.taocdn.com/s3/m/ba753044227916888586d70f.png)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是由无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基底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和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是存在于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调节界面。
结构特点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紧密,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连续的基底膜所包围;毛细血管壁外表面积的85%都被神经胶质细胞的终足所包绕。
功能是:避免脑受到化学传导物质的影响;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使脑不受到病菌的感染;将脑内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硫酸吲哚酚及药物运出到血液循环,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
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早期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组成。
妊娠4个月后,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间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胎血与母血间的物质交换。
胎盘屏障可以使正常妊娠期间母血与子血分开,互不干扰,阻止母体血中的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同时又保证胎儿所需营养物质的转运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防止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随意逸出血管;减少组织液进入血管,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皮肤屏障广义包括物理屏障、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等。
狭义主要指物理性屏障。
物理屏障主要由角化包膜和脂质膜、中间丝聚合蛋白、角蛋自、角化桥粒、板层小体和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间质、紧密连接等组成。
功能是对外抵抗抗原物质、微生物、日光等的侵袭,对内防止体内营养物质、水分的丢失.使皮肤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预防某些皮肤病的发生。
血气屏障名词解释
![血气屏障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dd9b8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5.png)
血气屏障名词解释血气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是指位于脑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特殊结构,它能够保护大脑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同时调节脑内环境的稳定性。
血气屏障的建立及维持对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血气屏障的主要成分是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脚突覆盖。
脑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形成了血脑屏障,限制了大多数物质的自由通过。
紧密连接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连室素和卜旦蛋白等。
这些蛋白分布在细胞膜上,连接相邻细胞,形成紧密的细胞连接。
同时,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也是血气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气屏障还由神经胶质细胞的脚突覆盖组成。
这些脚突覆盖在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形成了血脑结果。
神经胶质细胞的脚突上有许多微绒毛状结构,称之为微血管内板。
这些细胞脚突的紧密排列可以阻止有害物质通过。
血气屏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限制了外界有害物质、毒素和大分子物质的进入。
血气屏障减少了病原体、细菌和病毒等对大脑的感染。
其次,血气屏障还对药物的穿透起到了限制作用。
许多药物分子具有较大的分子量或带电性质,不能通过血气屏障。
这一特性在药物治疗的选择和药物剂量的控制上有重要意义。
另外,血气屏障能够调节脑内环境的稳定性,保持离子浓度和pH值的平衡,维持神经递质的稳定平衡。
血气屏障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可能会发生功能失调,导致有害物质进入到脑内。
例如,血气屏障的破坏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破裂,使得大分子物质和免疫细胞能够进入到脑内,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并损伤神经元。
此外,血气屏障在神经系统肿瘤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细胞可以改变血气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让肿瘤细胞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张。
总而言之,血气屏障是一道重要的界限,它能够过滤有害物质和药物,保护脑部免受外界物质的侵害。
同时,血气屏障还调节脑内环境的稳定,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是由无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基底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和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是存在于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调节界面。
结构特点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紧密,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连续的基底膜所包围;毛细血管壁外表面积的85%都被神经胶质细胞的终足所包绕。
功能是:避免脑受到化学传导物质的影响;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使脑不受到病菌的感染;将脑内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硫酸吲哚酚及药物运出到血液循环,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
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早期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组成。
妊娠4个月后,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间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胎血与母血间的物质交换。
胎盘屏障可以使正常妊娠期间母血与子血分开,互不干扰,阻止母体血中的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同时又保证胎儿所需营养物质的转运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防止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随意逸出血管;减少组织液进入血管,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皮肤屏障广义包括物理屏障、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等。
狭义主要指物理性屏障。
物理屏障主要由角化包膜和脂质膜、中间丝聚合蛋白、角蛋自、角化桥粒、板层小体和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间质、紧密连接等组成。
功能是对外抵抗抗原物质、微生物、日光等的侵袭,对内防止体内营养物质、水分的丢失.使皮肤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预防某些皮肤病的发生。
血-睾丸屏障是由相邻的支持细胞的浆膜互相交织融合成一层紧密连接,形成一个不能让血循环内的物质任意渗透到曲细精管内的保护带,由生精小管基底膜相邻的支持细胞以特殊结构连接,及与相距较远的睾丸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是所有血组织屏障中最紧密的连接方式。
血睾屏障可以阻止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透过生精上皮间隙进入近管腔室;能阻止近管腔室内的雄激素结合蛋白外逸;由于血睾屏障的存在,把生精上皮近管心部分的抗原物质与机体的循环系统分隔开,从而防止了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还具有调控生精细胞分裂和分化、维持曲细精管内有利于精子发生和成熟排放的特殊微环境等作用。
对用药的影响:
(1)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通常与药物本身的相对分子质量、脂溶性、荷电性、同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以及特定的载体或受体转运系统有关。
亲水性的、分子量大的药物难以通过,一些亲脂性的、分子量适宜的药物虽能透过血脑屏障,但易被血脑屏障上的外排泵转运出来,致脑内有效药物浓度低且作用时间短。
(2)肺部具有较大的吸收表面积,肺泡表皮薄,血流丰富,气血屏障小,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衔接紧密;肺部的生物活性代谢酶活性相对较低,无肝首过效应,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肺部给药是一种很好的给药方式,尤其是可以高效传递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
(3)一些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小的能够通过胎盘屏障;随着妊娠时间延长,绒毛表面积增加,膜厚度下降,药的通透性也可增加。
因此许多药物都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
但进人胎儿体内的药,大部分要经过肝脏的
首过作用,也会有较多的代谢损失;流动到胎儿各组织器官时,会进一步被末梢血液所稀释。
(4)通过皮肤给药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等;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可以随时终止给药。
但是,由于皮肤屏障作用,只有既具有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的、低熔点的药物最易透过皮肤屏障;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5)血睾屏障对血液中各种物质的通透性选择性很强,来自间质血管的扩散性物质,可以穿过曲细精管壁与基底室的生殖细胞接触,但并不一定能进入近管腔室。
血液中的激素、药物、毒物等有的被阻止在血睾屏障外,有的则必须经支持细胞的运转才能抵达生精细胞。
分子量小的药物才可能通过血睾屏障,发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