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1、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3、《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4、互文:两个句子或两个片语(上下文义)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

5、代称: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叫“借代、换名”。

6、引用:引经,指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言来证明某一观点。

7、骈偶:又称对仗,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言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8、武经七书:也称《武学七书》。

宋代官方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收录中国古代七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二、简答题【学习资料,收藏必备】
(一)、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现
古书注解的类型
1、传注类:常见的术语有诂、训、传、注、笺等。

2、章句类:章句就是“离章辦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孟子章句》
3、义疏类: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
4、集解类
即集各家之注,有时也参以己意的一种解釋。

如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詩集傳》,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即是。

5、其它:读书札记、音义、补注。

(二)、古文翻译
一、古文翻译的标准
严复:“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1.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2.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二、古文翻译的方法
(一)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适合散文的翻译。

1.对(对译)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

2.换(换译)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留(保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一些古今相同和今天已经消失的事物,以及一些专有名词,可尽量保留。

4.删(减译)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对一些不再使用的句法结构和虚词,只要译文已表达清楚,可略去不译。

5.增(增译)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6.调(转译)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适合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三)、古代散文的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一)史传文(历史散文)
1、编年体《春秋》
2、纪传体《史记》
3、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
(二)、论说文
1、论《过秦论》
2、说《师说》
3、辩《讳辩》
4、原《原道》
(三)、杂记文
1、山川景物人事记《水经注》
2、笔记文《世说新语》
(四)、应用文
1、奏议《陈情表》
2、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
3、祭文《祭妹文》
4、书信《答李翊书》
5、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四)、骈体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语句:骈偶四六
语音:平仄相对
用词:
(1)用典:使用前人言语或故事
(2)藻饰:追求辞藻华丽
“之”字的用法:动词、代词、助词
练习四:练习四翻译句子解释字词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词:者,辅助性代词,.... .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荀子?天论》)
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

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计....奇怪。

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 《韩非子?五蠢》)
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

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师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练习五翻译句子解释字词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萧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

“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

(萧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
思。

“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

(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

“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

“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

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屈原《离骚》)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

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

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

《楚辞?离骚》王逸注:“近日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

(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 -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

“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

“居”指长久定居,“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

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
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

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
(“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

2.巡曾楹而空摈,抚锦幕而虚凉。

(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

“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擤”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
(“空”对“虚”) ;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嵊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

(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 《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萧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代称:“白首”代年老。

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醴,命曰腐肠之药。

(枚乘《七发》)
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醴,命曰腐肠之药”。

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醴”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

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醴”的酒食比作毒药。

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赵壹《刺世疾邪赋》)
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

引用:“披褐怀金玉”- -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

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

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

(江淹《别赋》)
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
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

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