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中国历史文选史籍知识点整理2017复习,推荐文档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7e51774dba0d4a7303763a7d.png)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二、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
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水-坎坎为水火-离离为火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三、尚书真伪之辩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
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02f0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3.png)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二、《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三、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
(2)、主观性太强(曲笔)四、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史料的收集与取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史学思想:(1)司马迁根据历史变化提出了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3)提出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
(4)遵从自然规律,提出“物极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64f517964bcf84b9d57b3d.png)
1别史概念:“凡不能列入正史,而又关系一朝大事的史书。
(4)相关著述:①《逸周书》②《东观汉记》③《东都事略》④《路史》⑤《古史》⑧《竹书纪年2.杂史概念:《四库总目提要》:“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
①《国语》:②《战国策》:③《越绝书》:④《吴越春秋》:⑦《贞观政要》4.别史、杂史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⑴数量繁多,蔚然可观。
《四库全书》两类包括存目,收书257部,3950卷。
⑵史料价值较高。
其一,珍贵先秦史料:《逸周书》、《国语》、《战国策》其二,晋人撰写国史有晋史十八家之说:此类典籍成为后出正史史料之渊薮和体制之张本。
其三,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采据别史、杂史凡110左右,充分说明此类典籍的史料价值。
⑶别史、杂史的编撰情况,体现古代史学发展的规模和气势。
普遍性、连续性、多样性。
⑷史体创新的生力军。
典志体、纪事本末体、史评体、年谱体、图录体、学案体等。
⑸不断推动古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向前发展。
运用考据方法,厘正旧闻,整齐故事,推动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
二、选读练习:(一)《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社会背景:周厉王(?-前828年),姬姓,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害夫”。
为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16年(前857-前842年在位)厉王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周公、召穆公等劝阻,实行“专利”暴政,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言论自由,来往行人道路以目。
西周国势日衰,朝政腐败。
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前842年国人聚众起义,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国人暴动”。
厉王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山西霍县)。
后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周公及召公立厉王子静,是为宣王。
.关键字词:(1)弭:止、息、灭也。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c1632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1.png)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全国范围内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
2.中国历史的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人物,他们统治着古代中国。
3.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王朝,它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并持续到公元前17世纪。
4.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大约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存在。
5.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持续到公元前256年。
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此时发生了许多国家的兴起和相互争斗。
7.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之间存在。
8.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9.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出现了魏、蜀和吴三个政权。
10.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王朝,它存在大约在公元581年至618年之间。
11.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王朝,它统治了约300年,从公元618年到907年。
12.宋朝: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北宋存在于公元960年到1127年,南宋存在于公元1127年到1279年。
13.元朝: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政权建立的朝代,它由蒙古人建立并存在于公元1271年到1368年。
14.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368年到1644年。
15.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到1912年。
以上是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当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该课程还会涉及到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aaeeb6ad51f01dc381f139.png)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
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
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
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
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f345c2ec8d376eeaeaa31d1.png)
第一章: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 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 经 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 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 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 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
(找书)① 取证于史,以佐政见② 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 “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 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 特点: ① 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 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 ”。
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 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① 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
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 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 史书,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 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
《春秋》 记载了许多宝 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P17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bed3351284ac850ac02421f.png)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下册十九、《史通》重点: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
难点: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解题:《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
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
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
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
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
《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
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
《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
《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本翻印最多,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
此外,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
《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第一。
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体裁的变迁史。
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由“经”降为“史”;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
完整版)《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cafa25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1.png)
完整版)《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1.早期朝代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传说是由___建立的。
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它的灭亡标志着周朝的开始。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中华大一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朝代,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统治者有着开明的治理政策。
隋朝和唐朝都重新统一了中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
3.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短暂的朝代。
十国是指五代后期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它们相互争斗,使中国陷入动荡时期。
4.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如匈奴、鲜卑、蒙古等。
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和防御著名的安史之乱都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
5.近代中国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海上实力。
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___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辛亥革命导致了清朝的结束,中华民国成立。
6.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了___的建立、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重要事件。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黑暗历史。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以上是对《中国历史》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涵盖了早期朝代、中华大一统、五代十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近代中国以及中国的现代化等重要内容。
详细的历史资料请参考相关书籍和资料。
【最新精华】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
![【最新精华】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54d0d7c312b3169a451a4bb.png)
【最全备考】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绪论:1、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史实)>各种通史、专史和断代史(记录和编撰)>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2、史学评论标准:道德伦理(忠、孝、义等)和“大一统”标准(正统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等)。
3、历史和史学(1)历史: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2)史学:指的是一门学问,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4、历史史料学: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1)文字:各种书籍<主体>(2)实物:遗址、遗物(3)口头资料: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5、参考书目及史学观点:(1)现代史学体系由梁启超创立,提出:史官与史家,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学发展的趋势(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应以历史编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辅(3)仓修良,魏得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该书偏重明清时期,注重体裁的演变、著作的产生以及范围的扩大,并且研究思想、流派、传注等问题;观点:A.汉魏六朝以人物传记为中心B.唐宋元时期主通“明变”C.明清时期具有启蒙色彩D.后著有传记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4)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功用趋于政治化、思想日益伦理化、皇家修史制度化、修史种类丰富化(5)(台)王汎森《中国近代的史家与史学》:观点:近代史学的三次革命A.梁启超《新史学》,什么是历史?B.胡适,傅斯年等,如何研究历史?(思想均受到西方思想影响)C.马克思主义史学,解读史学的方法(用阶级的方法)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研究著作:1947年,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先秦:传统史学的产生一、中国传统史学的产生1、起源:(1)时代背景:远古时代的史学因素:神话和传说(2)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记载载体)、历法的产生(确定时间)(3)成文史料:史学的形成,记事方式的来源是殷代卜辞与周代彝铭。
2、史官的设置与历史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1)远古时代的史官职责:创造文字、制订历法、观测天象、记载人事、提供咨询(2)殷商甲骨文:甲骨卜辞(3)西周:礼器、祭器、炊具,金文、铭文、钟鼎文(4)春秋:国史、家史3、史书体裁(外表)与体例(内部):A.体裁:多为编年体和纪传体B.体例:包括a.内容构成b.断限(事件记载起始和结束的时间)c.篇目次序d.语言(言、事的写法)e.注释(各书不一)。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13b8fd2ce2f0066f5332246.png)
文选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完整的地理学著作,记述中国河流水道,共计137条,每水为一篇,附记“禹贡山水泽地所在”60则。
大概在宋朝,原书已有散佚,今存123篇。
北魏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
据《唐六典》记载,他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1252条,注文20倍于原书。
原分40卷,内五卷在宋时已佚。
今本《水经注》仍分40卷,乃后人据35卷本重编,约30万字。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名著。
全书以水道为纲,进而描述经常在变化中的地理情况。
注文引用书籍多至437种,并博采汉、魏碑刻,对北魏以前的河流水道、土地物产、建制沿革、聚落兴衰以及自然地理的各种现象,无不记载。
陈桥驿《水经注疏》2、《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成书于唐太宗时期。
本书是游记体。
玄奘按照见闻进行逐章描述,书中记述了中亚、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
从而使人们得以考察内地和西域、中国和南亚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可据以判断有关记录的可信程度。
玄奘传见《中国历史文选•下》及唐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3、《通典》《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200卷,唐杜佑撰。
4、《通志》《通志》,宋郑樵撰。
共200卷。
编写目的是矫正断代为史之弊,恢复史迁之良法。
所叙时间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
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
6、《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
全书共294卷。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1362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通鉴》是为封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胡三省(1230——1302)宋末元初,字身之,南宋天台(今浙江宁海县)人。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8ab5607f7ec4afe04a1dfbe.png)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一、古文献添加现代标点(或划/)二、简答题三、古文今译题(重点词语)四、论述题(与正统史观有关)简答题题型:1 •“史Z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的知识。
2.“今总插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古典目录学的知识,复习要点序篇目录(一)史部典籍概要(4个时期)1.先秦史籍(1)历史典籍:春秋、卅、语、故志、训典(2)先秦吋期是史籍产生的阶段,史学处于童年。
(3)中国古代史书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大体,最早产生的就是编年体。
2.两汉魏晋南北朝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史学和史籍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
表现:(1)结构恢弘的纪传体产生;(2)汉魏六朝还有多种史体产生以及史注的繁荣;(3)史籍数量增多;(4)史籍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宏阔;体例创新,史例、史法纯熟;语言锤炼; 史观进步)3.隋唐宋元史籍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
表现:(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2)史籍空前繁荣(史学的昌盛);(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4.明清史籍明清两代史学走向衰落,标志:(1)很少有人写当代史;(2)史籍质量下降,很少有史学上的创新。
(二)文章选讲1.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汇聚了清乾隆以前的文献典籍精品。
这是一部官修丛书。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参考题.doc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参考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087f7de714791711cd79175b.png)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参考题(随时更新内容与形式)第一章:先秦部分1.《尚书》的主要内容?2.简述《尚书》的来龙去脉。
3.《今文尚书》之篇目?4.《逸周书》的大概内容?5.《世本》之性质?6.《楚辞》与研究历史有什么关系?7.《诗经》的分类情况、大致内容及史料价值怎样?8.“《春秋》三传”及“《春秋》内外传” ?9.何谓编年体?其优缺点?10.《左传》在史学上的价值和地位?11.《国语》的特点及价值?12.简述《战国策》一书的由来?13.简述《战国策》的编订与整理情况。
14.《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第二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1 .何谓纪传体史书?所谓“正史”是指哪几部史书?2.简述《史记》的诞生过程。
3.《史记》的体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史记》一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史记》三家注”指的是什么?6.《汉书》的不足之处有哪些?7.《汉书》的注本?8.《后汉书》有哪些特点?9.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要籍有哪些?【正史书与非正史。
(1)书名;(2)作者;(3)卷数】。
10.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有何特点?11.何谓《五代史志》(或《隋书》十志)。
何谓“八书” ?12.简要说明为什么应把《南史》《北史》同原“八书”对照起来读而不能偏废其一的道理。
第三章隋唐五代宋元部分1.简述《隋书》的编修经过。
2.《隋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隋书•经籍志》为什么重要?4.官修史书何时确立?其利与弊?5.简述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编修经过。
6.对新旧唐书作一对比。
7.比较一下新旧五代史。
8.《通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9.简述《史通》的内容。
10.概括说明《史通》一书产生的原因。
11.简要说明《史通》中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宋史》何以完成的那么快?13.《宋史》的主要优点在哪里?14.研究宋代历史都有哪些重要史籍?15.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标志着什么?16.何谓纪事本末体?17.《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有何不同?18.史书编纂学中的几种主要体裁何时完备?都有哪些?(各举一代表作)19.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在哪儿?20.按所载史事的时间先后列出从古至清的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4ede4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a.png)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尧、舜(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
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
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三)皇帝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
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
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
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
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
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历史文选总结
![历史文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612e5db307e87101f6965c.png)
歷史文選總結---BY小茹姑姑第五單元別史、雜史一、别史、杂史典籍概述别史之名,直至南宋孙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才创别史一目。
什么是别史:别史是不能列入正史,而又关系一朝大事的史书,还包括不入正史的纪传体史书、断代史和国别史。
《隋书·经籍志》史部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薄录。
《四库全书》史部15类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今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杂史:杂史类目创于《隋书·经籍志》杂史是私家所著,以记载带有掌故性见闻为主的史书杂史的特点:1.私家所修;2.率尔而作;3.兼包众体;4.偏部短记;5.语关军国;别史、杂史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1.数量繁多;2.史料价值高;3.体现了古代文学发展的规模和气势;4.别、杂二史的推陈出新成为古代史坛创造新史体的重要方面;5.加速了古代史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进程。
别史重点查看篇目《逸周书》《东观汉记》《华阳国志》P293—P295杂史重点查看篇目《国语》《战国策》P299—P300《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展现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典籍。
P316 通论六:常用文史工具书一、工具书的用途和类别(一)用途:1.语文性工具书:如字典等,主要用于阅读和学习时扫除语言文字障碍2.检索性工具书:帮助选择书籍,提供文献出处,指示读书方法和先后次序、查找文献,称检索性工具书,最常用的主要是书目和索引。
3.参考性工具书: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线索或历史资料的专门书、内容广泛,统称参考性工具书。
主要检索性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贩书偶记》、《中国丛书综录》、《十三经索引》、《十通索引》、《佩文韵府索引》、《诸子索引》第六单元地理方志传统的观点认为地理学是历史学的分支和附庸,故《隋书·经籍志》把地理著作列入史部。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https://img.taocdn.com/s3/m/34e4f8914b35eefdc8d333ec.png)
•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
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 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 开端。
•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
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 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 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
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 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 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 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 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 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 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 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 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 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 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 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精选5篇)
![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a5b06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3.png)
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精选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
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当时生产的青铜器中,著名的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历史文选》资料整理总结
![《历史文选》资料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d137e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0.png)
一、作者时代代表作学者时代代表作孔子春秋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左丘明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传)、《国语》司马迁西汉《史记》、《报任少卿书》班固东汉《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陈寿西晋《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范晔南朝刘宋时期《后汉书》、《狱中与诸甥侄书》沈约南朝《宋书》、《迩言》、《四声谱》萧子显南朝梁《南齐书》魏收北齐《魏书》、《美女篇》、《挟琴歌》荀悦东汉末《前汉纪》袁弘东晋《后汉纪》常璩东晋《华阳国志》、《蜀李书》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郦道元北魏《水经注》杨炫之北朝《洛阳伽蓝记》姚察南朝《汉书训纂》、《文集》、《说林》、《传国玺》、《西聘道里记》、《梁书》前26卷姚思廉唐初《梁书》、《陈书》、《文思博要》令狐德棻唐《周书》魏徵唐《隋书》、《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房玄龄唐初《唐律疏议》、《大唐新礼》李延寿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欧阳修北宋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代表作《醉翁亭记》、《秋声赋》郑樵南宋《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蔑里乞·脱脱(脱脱)元主持修《辽史》、《金史》、《宋史》司马光北宋主持编纂资治通鉴;代表作品《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毕沅清编纂《续资治通鉴》代表作品《传经表》、《经典文字辨正书》裴子野南朝齐、梁时除《宋略》外,还有《集注丧服》2卷,《续裴氏家传》2卷,《众僧传》20卷,《百官九品》2卷,《附益谥法》1卷,《裴子野文集》20卷,均佚。
二、名词解释<作者、体例、朝代、内容、优点不足、注本/版本>1、《尚书》现存最古史书,主要记载上古帝王的言论,春秋时孔子辑录删定,定为百篇,它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经孔子按朝代编排后,同时也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而《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前的地理知识因此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优点:史料价值高,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开纪事本末,书志,编年史之端·不足:只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注本】:(1)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2)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万有文库本)(3)今人曾运乾《尚书正读》(4)今人杨筠如尚书覈(音同何)诂【尚书今古文之争】《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286ed976a20029bd642db1.png)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b9c0f1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c.png)
优选文档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著作及作者简介<一>.《左传》简介:1.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册。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经过记述春秋时期的详细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准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册。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停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而且经过经传对比较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诚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其实不完满一致,这不仅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详细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资料就解说,无资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资料,即便经无,也会记录下来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来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切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左传》的成就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资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出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录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册。
《左传》反响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度。
它大概记录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录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矛盾,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2、《左传》在思想见解上,较《春秋》有很大打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相同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史籍知识点整理2017历史16.1项常清1.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2.十三经:是指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按传统的体例分为"典"、"谟"、"训"、 "诰"、"誓"、"命"六体,重要的内容一为敬天法祖,二为讨伐逆命。
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其史料价值:①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
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
②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
③《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后三家诗全失传,《毛诗》独传。
记录的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甘肃的南部,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诗经,包罗万象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作品。
历史价值:①为研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②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为以后的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以后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5.《礼记》:又称《小戴礼记》,西汉礼学家戴圣选编的一部礼学资料书,共20卷49篇。
为关于“礼”的论评,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
《礼记》的内容大致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
记述礼的定义和各种礼的细节,特别是丧礼和祭礼占17篇之多;记述爵禄、赐田、朝聘、学校、教学、养老、燕射、服饰等社会制度;记述音乐原理和音乐作用;记述政治理想和治国治学方法;记述春夏秋冬气候及应时的各种措施等。
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及孔门和时人杂事的。
《礼记》全面而系统地宣传儒家的礼治主义,反映了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6.《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7.《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先秦诸子散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今天所看到的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但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语录体是其文体的基本特征。
8.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
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
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
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优点:①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
②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
③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④尊重史实,秉笔直书。
⑤文学价值很高。
其缺点:①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②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
10.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
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
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
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
《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1.《史记三家注》:指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的《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12.班固:字孟坚。
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死后,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汉书》的体裁是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班固的个人成就有: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在体例方面《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首创《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
13.《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由东汉班固著。
《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历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固完成《汉书》一百卷。
《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共120卷。
《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
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
《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
但是作者以帝王将相为中心,思想渗透着封建意识,许多篇章里充斥着天人感应等神秘的宗教气息。
14.《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东汉一代近二百年的历史。
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
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
它记述人物不以时代先后为序,注重人物分类,反映了门阀世族统治下注重品第人物的风尚,但是范晔作史,是为了借历史表达政见,不能避免客观历史事实为服从主观需要的弊病。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
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
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
其文学成就也很高。
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15.《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
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
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
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16.《三国志注》:为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裴松之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17.国语:春秋国别体史料汇编。
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全书共21卷。
以国分类,以语为主。
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着重记齐、晋、楚、吴、越五国霸业的兴衰,以晋在中原称霸而最终被三家瓜分特详。
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18.战国策: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辞的过别体史料汇编。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