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中的悲剧以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不仅反映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背景,还蕴含了对生命、爱情、权力和命运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探讨其独特表现手法及核心主题。

一、莎士比亚悲剧的定义与特征莎士比亚的悲剧一般指那些以坎坷人生命运为主线,常常以悲惨结局告终的戏剧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复杂的人物性格莎士比亚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格特征,他们不是单纯的善与恶,而是在道德和情感矛盾中挣扎的复杂存在。

比如,哈姆雷特既有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一面,也有犹豫不决、带有报复心的一面。

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在莎士比亚的许多悲剧中,人物常常面临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

如在《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命运被预言所驱使,但他选择追逐权力,从而走向自我毁灭,这种对自由意志和外在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使得故事更具深度。

时间和空间的转化莎士比亚在悲剧中灵活运用时间与空间,使得事件的发展常常充满戏剧张力。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事件在短短几天内发展到高潮,浓缩了爱情的强烈与无奈。

情感与伦理的冲突许多角色在情感与社会伦理之间产生矛盾,导致情感破裂或冲突加剧。

比如,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因为对女儿的不公而引发家庭悲剧,展现出爱与权力之间复杂而尖锐的关系。

二、主要悲剧作品及其分析莎士比亚创作了多部经典悲剧,每一部都有其独特性,同时又相互独立开辟出各自的话语空间。

其中《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最为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剧作之一。

其核心围绕复仇主题展开,讲述了年轻王子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被毒死后,如何面对复杂的人性和道德伦理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哈姆雷特展示了对生存意义、死亡和复仇过程中的种种思考。

我秀故我在:从经典走向现代的莎士比亚爱情喜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第十二夜》

我秀故我在:从经典走向现代的莎士比亚爱情喜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第十二夜》

我秀故我在:从经典走向现代的莎士比亚爱情喜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第十二夜》李伟民【摘要】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话剧《第十二夜》在中国舞台上可称为一部理解莎氏喜剧精神的榜样.该剧利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段,大胆采用戏仿与拼贴的艺术表现手法,合理融入当下社会、世俗生活,在轻松、幽默、调侃、戏谑的喜剧氛围中,再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并提供给当下的我们在面对经典的过程中,如何演绎、对待、阐释经典的一次成功实践.表明中国在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中已经完全成熟,能够借助于《第十二夜》的经典性,创造(秀)出了一部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得到青年观众普遍认同的莎士比亚戏剧.【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10页(P6-15)【关键词】莎士比亚;《第十二夜》;拼贴;戏仿;互文性【作者】李伟民【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31.引言当代如何演绎莎士比亚戏剧,如何在文本改编和舞台演出上呈现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对外国戏剧,特别是莎剧解禁的惊喜之后,在改编上有所突破、创新?通过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如何使今天的观众获得心灵的震颤和会心一笑?即在话语语言之外,利用动作、姿势、符号的语言达到“被震撼的敏感性”(安托南·阿尔托,2006:111)。

这是每一个试图在当代把莎剧搬上舞台的改编者首先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话剧《第十二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改编的范例。

该剧在国内演出三十多场,1994年赴日本参加了“’94亚洲、太平洋地区青少年戏剧节”,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莎剧改编和演出中,如果仅仅亦步亦趋地照原样扮演,已经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同,更别说引起观众的共鸣了。

而改编演出的失败,责任并不在莎士比亚,而在于改编者是否具有“我秀故我在”的创新、独特的眼光和崭新的舞台呈现,以及借助于莎剧使观众体味到当下的某些社会图景和人情世故,以获得心灵的放松。

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来探讨他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社会历史背景1.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活动发生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是欧洲文化艺术复兴的黄金时段,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传播到英国。

2. 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1558-1603),英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伊丽莎白时代被视为英国的黄金时代之一,社会风气宽松,艺术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 社会阶层分化与不平等尽管伊丽莎白时代社会进步,但社会阶层依然分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较大。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经常探讨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阶层的不平等问题。

4. 宗教改革运动在莎士比亚时代,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运动,主要由国王亨利八世发动。

这场运动导致英国脱离罗马教廷,建立了英国国教,国王成为国家教会的最高领袖。

宗教改革运动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

二、文化内涵1. 爱情与悲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爱情与悲剧是常见的主题。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并探讨了爱情与社会道德、命运之间的关系。

例如,他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都以爱情悲剧为背景,引人深思。

2. 人性与命运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展示了丰富的人性,把人性的黑暗面与光明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并通过命运的安排来考验人性的善恶。

《麦克白》、《李尔王》等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

3. 政治权力与国王形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描绘政治权力的争夺和贵族之间的斗争。

他深入挖掘政治权力的本质,展现了国王形象的复杂性。

现代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戏剧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对权威、真理和稳定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意义的多样性的关注。

在戏剧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剧本结构、表演形式和主题选择上。

首先,后现代主义对剧本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传统上,剧本的结构通常是线性的,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剧本往往采用非线性的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结构的创新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时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空间的扭曲,引发了对现实和虚构之间边界的思考。

例如,美国剧作家托尼·库什纳的作品《天使在美国》就采用了非线性结构,通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对表演形式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表演形式的颠覆和重构。

传统上,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并通过对话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演员常常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进行直接互动,甚至将观众作为表演的一部分。

这种互动性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隔阂,创造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戏剧体验。

例如,英国剧作家奥斯卡·怀尔德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演员常常与观众进行直接对话,使观众成为角色的审判者和见证者。

最后,后现代主义在戏剧的主题选择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现代主义关注权力、身份和真理的问题,探索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些主题在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家族三部曲》以家庭和社会的权力斗争为主题,揭示了权力的暴力和压迫。

而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则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个人身份的迷失。

总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戏剧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通过剧本结构的创新、表演形式的颠覆和主题选择的关注,丰富了现代戏剧的形式和内容。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戏剧的发展,也引发了对现实和虚构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从传统到后现代: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之路

从传统到后现代: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之路

从传统到后现代: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之路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悲剧作品被视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些经典作品不断地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电影改编。

从传统的舞台剧到后现代的电影,莎士比亚悲剧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改编之路。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的历程,探索其中的创作变迁和文化转换。

1. 莎士比亚悲剧的传统舞台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戏剧张力,其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因此成为了传统舞台剧的经典之作。

从16世纪至今,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演出和赞赏。

其中最为经典的悲剧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这些作品的舞台表演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古典戏剧的代表之一,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艺术家的关注和热爱。

在传统的舞台剧中,莎士比亚悲剧的表现方式主要依赖于戏剧表演和文学解读。

演员们通过语言、肢体和表情来展现莎士比亚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和冲突,使得观众在舞台上感受到戏剧作品的独特魅力。

文学解读也成为了传统舞台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和评论家们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为舞台剧的表演提供了深刻的文学底蕴和情感内涵。

传统的舞台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艺术表现与传播。

舞台剧的演出通常受制于场地、人力和经济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充分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电影改编应运而生,成为了传统舞台剧的一种延伸和扩展。

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黑白无声电影时代。

当时,影片还没有声音,演员们必须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情感和剧情,这对于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诠释提出了新的挑战。

正是在这种挑战的推动下,电影改编开始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新篇章。

莎士比亚悲剧电影的第一次尝试可以追溯到1922年的美国电影《奥赛罗》。

这部电影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作品,虽然没有声音,但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表演,成功地将奥赛罗的爱情之痛和命运之坎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莎士比亚戏剧选

莎士比亚戏剧选

莎士比亚戏剧选集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选集是英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些戏剧中,莎士比亚巧妙地描绘了人性中的各种弱点和美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些戏剧诞生于400年前,但它们依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以下几个方面是证明。

首先,莎士比亚戏剧选集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莎士比亚的戏剧那些题材广泛,包括爱情、婚姻、权力、家庭、忠诚等等,他深刻描绘人性中各种弱点和美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因素使莎士比亚成为当时英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影响了其它国家的文学。

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文学,甚至对世界文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若不是莎士比亚这一文学巨匠的出现,我想人类的文学成就也应该较为有限。

其次,莎士比亚戏剧选集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戏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内心的感受以及交流方式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许多问题。

随着对莎士比亚戏剧选集的深入理解,人们对于人类关系以及情感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莎士比亚作品中不仅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很多优美的文艺表达方式。

例如《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 的名言,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著名的台词;再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小无猜” 彰显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之间的真挚友情,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也让人们捕捉到了人生中许多值得追寻的美好。

第三,莎士比亚戏剧选集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莎士比亚非常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他的戏剧在构思、语言、情感、意义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平,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选集最为耀眼之处在于它的语言,他的语言富有韵律,格调高雅,被称为“莎士比亚语言”,让人们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和艺术的价值。

这种文辞之美、音韵设计之妙,至今还在英语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所述,莎士比亚戏剧选集以它特有的文化气息,卓越的文学特色,以及蕴藏着的深邃思想,无疑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莎士比亚戏剧的意义与权力结构分析

莎士比亚戏剧的意义与权力结构分析

莎士比亚戏剧的意义与权力结构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英国文学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还通过对权力结构的揭示,传达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本文将从意义和权力结构两个方面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分析。

一、莎士比亚戏剧的意义莎士比亚戏剧的意义在于它展现了人类的复杂性、情感和道德困境,使观众在剧场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上的启发。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和描绘,莎士比亚的戏剧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欲望、激情和冲突,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人类社会。

其次,莎士比亚戏剧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弊端、不公正和权力滥用的揭露。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对丹麦王朝堕落政治和虚伪媚俗的描绘,对当时英国社会的腐败进行了暗示性的批评。

这使得观众能够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并且提出对社会的改变和正义的追求。

最后,莎士比亚戏剧的意义还在于它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研究和演出。

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和戏剧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不仅是英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艺术和文明的重要遗产。

二、莎士比亚戏剧的权力结构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权力结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对权力的探索和揭示,展示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动态、权谋和权力滥用等现象。

首先,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常常描绘了王权的力量和困境。

他对君主制度的探讨可追溯到他对历史人物的创作,如《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

通过对君主的描述,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君主在权力面前的挣扎和对责任的思考。

同时,他也通过对君主品质的塑造,表达了对一个仁慈、明智和有责任心的君主的期望。

其次,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权力斗争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他通过对权力斗争的描绘,展示了在欲望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为了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和背叛。

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和流派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出现的各种文学观念和文学表现方式。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
1.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诗歌:史诗、抒情诗、哀歌等。

- 古代戏剧:包括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以及罗马的喜剧。

- 古希腊哲学思潮:如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经
验主义。

2. 文艺复兴时期:
- 人文主义运动: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个体的成就
和发展。

- 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3. 文学浪漫主义:
- 文学浪漫主义:强调个体情感、奇特想象和超越现实的力量。

- 唯美主义:追求美的享受和恢弘的表现,象征主义等。

- 历史浪漫主义:对古代历史和传统的浪漫化表现。

4.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 现实主义:对社会和人物的客观描写,追求真实和客观的
风格。

- 自然主义:注重细致描写和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

5. 豪放派和象征主义:
- 豪放派:强调情感和个性表达,反对文学约束和规范。

- 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隐喻的力量,追求超越现实的意象。

6.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强调以人类个人的体验作为艺术的中心,追求
形式的创新和革新。

-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异质性和后现代条件下的艺术
观念。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它们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作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作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作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引言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创作之一。

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分析和探讨。

莎士比亚戏剧的背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英国。

当时,英国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运动,社会文化发展迅速。

莎士比亚作为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赏。

莎士比亚戏剧的题材和主题莎士比亚戏剧的题材广泛多样,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

莎士比亚深刻地刻画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矛盾,探讨了权力、爱情、家庭关系等主题。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美丽的诗句和对话,通过语言的运用传达了情感和思想。

此外,莎士比亚还巧妙地运用了舞台布景、服装、动作等艺术手法,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莎士比亚戏剧对后世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对后世的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戏剧作品成为了世界各国戏剧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莎士比亚创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戏剧结构依然深受人们喜爱。

结论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也能够启发我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莎士比亚戏剧永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外国文学高考知识点

外国文学高考知识点

外国文学高考知识点高中外国文学是高考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它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还需要掌握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下面将介绍一些外国文学高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莎士比亚和其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的巨擘,其作品对于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中常常涉及到的莎士比亚作品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理解其包含的普遍性人类价值观。

二、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19世纪兴起的文学运动,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表达。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济慈等,法国的雨果、拉马丁尼等,德国的歌德、席勒等。

学生需要读懂浪漫主义作品,分析其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认为文学应该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等。

学生需要熟悉现实主义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会进行作品分析和主题解读,掌握现实主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文学的新兴流派,其特点是以流畅的笔触描述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家有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学生需要理解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隐喻、象征、语言运用等,发现作家的叙述意图和艺术追求。

五、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文学潮流,对传统文学的价值观进行了挑战和颠覆。

代表作家有美国的普利策奖得主普拉斯纳、英国的布兰奇特等。

学生需要掌握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其反传统、反结构的表现形式,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六、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在高考中,除了考察西方文学,还会涉及东方文学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及日本文学中的《源氏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悲剧成因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悲剧成因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悲剧成因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后现代主义阐释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悲剧成因的一种新的解释。

它认为,悲剧的根源不是来自于人们的悲剧性命运,而是来自于人们的自我欺骗和自我欺骗。

后现代主义阐释认为,悲剧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自我欺骗。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放在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高度,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悲剧的境地。

这种自我欺骗使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后现代主义阐释还认为,悲剧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的自我欺骗和自我欺骗。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放在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高度,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悲剧的境地。

这种自我欺骗使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后现代主义阐释认为,悲剧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的自我欺骗和自我欺骗。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放在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高度,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悲剧的境地。

这种自我欺骗使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因此,后现代主义阐释认为,悲剧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的自我欺骗和自我欺骗,而不是来自于人们的悲剧性命运。

这种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悲剧的发生是由于人们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而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力量。

论中国现代戏剧的_莎士比亚化_

论中国现代戏剧的_莎士比亚化_

论中国现代戏剧的“莎士比亚化”徐群晖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不大。

而本文研究表明,莎士比亚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莎士比亚化”实现的。

另一方面,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普遍存在着将直接表达思想倾向性的“席勒化”作为进步文艺思想的倾向,事实上,“莎士比亚化”才是中国现代戏剧反映社会现实、历史趋势以及表达审美现代性的审美原则。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 莎士比亚化 席勒化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莎士比亚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曹禺、田汉、郭沫若等戏剧大师的显性影响或隐性影响实现的。

因此,莎士比亚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戏剧家” 1,因而“莎士比亚在中国戏剧界的影响远不如易卜生、A.H.奥斯特洛夫斯基、萧伯纳、高尔基等” 2。

然而,本文研究表明,莎士比亚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莎士比亚化”这一审美原则发生作用的。

1934年,茅盾以“味名”为笔名发表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一文,指出“莎士比亚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并第一次介绍了‘莎士比亚化’的问题”。

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般将“三十年代中期曹禺的出现,他的《雷雨》、《日出》发表”,作为“实现中国现代话剧‘莎士比亚化’的转折与开端”。

然而,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现代戏剧从萌芽期开始,“莎士比亚化”就作为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普遍存在着将直接表达思想倾向性的“席勒化”作为进步文艺思想的倾向,而“莎士比亚化”对于中国现代戏剧正确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趋势,表达审美现代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所谓“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批判将悲剧中的人物当作“普遍精神……·115·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的代表和化身” 3这一错误戏剧观念时提出的命题。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英国文学是指在英国境内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以下是一些与英国文学相关的名词解释:1. 莎士比亚戏剧(Shakespearean Drama):指威廉·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 简·奥斯汀小说(Jane Austen Novels):指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写的一系列小说,主要描写中上层社会的生活,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3.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种文艺运动,强调情感、个人主义和自然之美,代表作家有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柯勒律治等。

4.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Victorian Literature):指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文学,以女王维多利亚统治时期为背景,作品内容反映了社会变革和道德观念的转变,代表作家有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等。

5. 符号主义(Symbolism):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代表作家有奥斯卡·王尔德、D·H·劳伦斯等。

6. 现代主义(Modernism):指20世纪初的一种思潮和文学流派,以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传统形式的挑战为特点,代表作家有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

7. 女性主义文学(Feminist Literature):指关注女性经验和性别平等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

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指二战后出现的一种思潮和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的怀疑和对语言的游戏性,代表作家有萨缪尔·贝克特、艾里奥·卡尔维诺等。

9. 科幻文学(Science Fiction):指描写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有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艾萨克·阿西莫夫等。

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思想

父亲刚死,父亲的鬼魂又全副武装地出现, 父亲刚死,父亲的鬼魂又全副武装地出现,不 是谈婚论嫁的时候, 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但也不应该用疏远的方 式去伤害自己的恋人, 式去伤害自己的恋人,单纯的奥菲莉娅由于 受不了恋人“发疯” 受不了恋人“发疯”、父亲被杀的双重刺 激发疯溺水而亡, 激发疯溺水而亡,五月的玫瑰就这样过早地 萎谢了。正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使他多疑, 萎谢了。正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使他多疑, 脱离群众,优柔寡断,延误报仇时间, 脱离群众,优柔寡断,延误报仇时间,最后落得 父仇未报身先死的悲惨结局
这四位女性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才思敏捷, 这四位女性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才思敏捷,机 智幽默, 智幽默,是新时代人文主义女性的代表。鲍 西亚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 西亚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女扮男装成法学 博士,巧断“割肉官司” 博士,巧断“割肉官司”,使她丈夫的好朋友 安东尼奥化险为夷。贝特丽丝说起话来像 战将一样,毫不客气,句句逼人, 战将一样,毫不客气,句句逼人,显示出了她的 独立的思想和大胆的行动。罗瑟琳智理晓 畅,说话往往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且富有理性。 说话往往出口成章, 维奥拉虽有些内向,但是在她的语言, 维奥拉虽有些内向,但是在她的语言,行动背 后往往深藏机智幽默。她们各具特色, 后往往深藏机智幽默。她们各具特色,带有 鲜明的特征。从这几位女性身上我们能看 出她们开始觉醒,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 出她们开始觉醒,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开始 渴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历史是谁创造的?是英雄人物还是劳动人民? 历史是谁创造的?是英雄人物还是劳动人民? 历来是唯心主义史观和唯物主义史观的分水岭。唯 物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人民, 物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 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唯心主义者则截然相 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 反。作为文艺复兴运动中有成就的剧作家莎士比 亚,其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帝王将相,悲剧所反映的 其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帝王将相, 内容是他们的悲欢离合,是把他们“ 内容是他们的悲欢离合,是把他们“人生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 西毁灭给人看”

国外戏剧文化思潮和理念

国外戏剧文化思潮和理念

国外戏剧文化思潮和理念一、引言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国外的戏剧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种思潮和理念的变迁,这些思潮和理念对于理解国外戏剧文化的内涵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国外戏剧文化中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跨文化戏剧等思潮和理念。

二、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西方戏剧的一种重要思潮,强调秩序、平衡和理性。

在古典主义时期,戏剧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旨在展现人类的智慧和美德。

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有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剧作,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剧作等。

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和艺术思潮,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和自然。

浪漫主义戏剧强调激情、热情和反叛精神,常常以历史事件和民族传说为题材。

代表人物有法国剧作家梅里叶、德国剧作家歌德和席勒等。

四、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和批判。

现实主义戏剧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来批判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

代表人物有法国剧作家小仲马、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和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等。

五、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思潮,兴起于20世纪初,强调个性、反传统和创新。

现代主义戏剧摆脱了传统戏剧的限制,采用非线性叙事、非现实场景和实验性表演等形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和异化。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剧作家弗洛伊德、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和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等。

六、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

后现代主义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界限和规范,采用拼贴、碎片化和跨媒体等手段来表现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代表人物有法国剧作家阿达·洛芙莱斯、美国剧作家路易斯·阿尔图罗等。

七、跨文化戏剧跨文化戏剧是一种新兴的戏剧思潮,强调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学文化: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解读

文学文化: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解读

文学文化: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解读介绍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英国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影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并为您提供详细的解读。

威廉·莎士比亚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出生于英格兰,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

莎士比亚戏剧风格与主题莎士比亚从事多种类型的戏剧创作,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

他独特而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人性、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探索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揭示,如《哈姆雷特》中对人性、道德以及复仇的讨论。

•喜剧: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通常以爱情为主题,并通过幽默和伶俐的对白展现人性的笑料与迷惑。

例如,《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

•历史剧:莎士比亚通过创作历史剧,如《理查三世》和《亨利五世》,回顾了英格兰历史上重要事件和人物。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作品解读1.《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和深度思考的悲剧之一。

它探讨了复仇、狡诈、道德困境等主题,并通过复杂而多层次的角色关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2.《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知名的爱情悲剧作品之一。

它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敌对导致的悲剧爱情,以及年轻人对自由与命运的探索。

3.《李尔王》《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为壮丽和残酷的悲剧之一。

该戏剧讲述了一个国王被自己的女儿背叛、状况逐渐恶化的故事,引发观众对权力、贪婪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影响力莎士比亚不仅成为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对世界戏剧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莎士比亚开创了大量经典诗歌和戏剧作品,并成为后世作家们永久借鉴和致敬的对象。

“后现代戏剧”与“后戏剧剧场”辨异——以三个不同时期《哈姆雷特》的改编演出为例

“后现代戏剧”与“后戏剧剧场”辨异——以三个不同时期《哈姆雷特》的改编演出为例

“后现代戏剧”与“后戏剧剧场”辨异——以三个不同时期《哈姆雷特》的改编演出为例杜明哲摘 要: 辨析“后现代戏剧”与“后戏剧剧场”的差异,能够发现两者在时间上存在重叠与交叉,常被视作近似式等同、异质性并置或承继式发展的关系。

通过重新梳理、界定两者的概念,结合汤姆·斯托帕德、海纳·穆勒以及罗伯特·威尔逊三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改编创作,可以得知:“后戏剧剧场”通过对戏剧传统的溯源,推演了“后现代戏剧”所未能彻底实现的解构意旨,并从文本、空间以及观演关系等层面构筑起新型的表现形态与演绎规则,以此来揭示当代戏剧艺术发展的演变动向。

关键词:后现代戏剧;后戏剧剧场;哈姆雷特;改编辨异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03-21作者简介:杜明哲,南京大学文学院2020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曾到台湾中山大学剧场艺术系、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语言与文学系交流访学,研究方向为外国戏剧,后戏剧剧场。

如何辨识“后现代戏剧”与“后戏剧剧场”?为什么德国学者汉斯-蒂斯·雷曼要选择以“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 )这一概念来重新阐发欧洲1970年以来的新型剧场现象?这是笔者一直颇感困惑而亟思弄清的问题,相信当前戏剧学界也有不少人关注这个问题。

对于两者的辨别,学者们大体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沿演剧史时间轴出发,认为后戏剧剧场是对后现代戏剧的另一种描述,本质近似。

比如,赫尔伽·菲恩特(Helga Finter )使用“后现代戏剧”一词预先描述了后戏剧的本质特征;丁扬忠、曹路生等国内学者将海纳·穆勒的文本归属于后现代创作,甚至将后戏剧剧场视作后现代戏剧的演出。

第二种看法,以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格伦·克鲁兹(Glenn D’Cruz )等学者为代表,他们通过词源回溯,发现后现代戏剧与后戏剧剧场的理论性差异,并认为前者援引自外部既成理论,后者生发自戏剧传统并“提供了一种与常规文化理论在戏剧应用中截然不同的方法”[1]3-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2019年3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Vol. 28 No. 1Mar. 2019后现代主义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文化内涵张明薇,纪颖*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的理解不断进行批判与解构的文学批评形式。

它 期于达到一种完全忠于读者自身理解感受的文学创作形态,是人们追逐自由生活至上的彻底实现,也是追逐无 意义世界之美的体验。

莎士比亚戏剧流芳百世,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作为西方文学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解读始终有着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初探莎士比亚戏剧 中创作主题和写作手法中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读者们于新时期仍旧能感受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

在 后现代主义批评视域下,莎士比亚戏剧焕发出新的魅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批评;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内涵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JJKH20180810SK)收稿日期=2018-10-16 文章编号:1674-7852 (2019)01 -0025-03作者简介:张明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纪颖,通讯作者,吉林师范大 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长春130000)1对命运与自由的主题探究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通过背离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例如专注于作家系统、作品系统的传统文学批评 理论,转而专注于读者为中心所进行的文本阐释。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批判了理性至上的道德论说、积极 解构感伤主义和超验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1],来倡导个性解放的文学批评理论以满足人的完全自 由及人的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现今时代深受文学批评家和读者们的欢迎,不仅源于它以读者为中心的创新性文学批评理论视角,更在于它与时俱进地剖析了当代社会背景下,经典 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使经典焕发出新的光彩。

回望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学发展史,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早期现代主义文学时期,在经受 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神权黑暗的封存后,人们普遍开始挣脱宗教带给他们的精神压抑与束缚[2]。

文艺复兴 时期下的人文主义者们,乐观地追寻和复写着古希腊时代光辉的文艺理论,高呼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化中以 人为本的光荣理念,积极肯定自我价值,谋求自身基于遵从本心至上的更高发展,即人文主义时代的人们 更多期望在世俗社会中取得自我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所体现的现代性,与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

作为人类情感最直观的表达途径之一的文学,在辗转几个世纪后,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仍旧为实现人 类思想的自由解放而演变着。

人们通过文学获取心理安慰,并对一切现实中的矛盾予以想象性解决。

文 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深刻地领悟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理论,亦反思和分析了古希腊的命运观念 与英雄史观。

在古希腊文艺理论里,人民大众和欧洲哲人都抱有着共同的社会理论观念,即以英雄史观为 核心的社会建造论,这潜移默化地强化着英雄的重要性,使人们相信英雄造世。

由此生发出古希腊悲剧理 论的常态:不屈的英雄生存在无情的命运中,英雄的顽强不屈却抵不过命运的捉弄。

例如在《俄狄浦斯 王》中,即使主人公设法逃脱既定的命运,但却始终逃避不了弑父娶母的悲剧结局,他终究被玩弄于命运 的股掌。

在痛苦中,他戳瞎了双眼并以失败者的姿态接受了命运的无情。

然而莎士比亚却结合着当时人 本主义的社会背景予以创新发展,积极地进行解构。

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 雷特》,不难看出,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的人文背景下,转换着主体角色的作用以及主人翁自我的身份认 同,展现着对人类自由彻底实现的不懈求索。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著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这一行动,对其所处的文艺复兴的历史 背景具有深刻的艺术概括性。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六章所述:“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 行动[3]。

”悲剧作家在演绎或讲述悲剧时所用的描写手法,也在刻画着人物的悲剧式行动,“作者不是为了 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同时附带表现‘性格’。

”在深受古希腊“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社会背_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8卷景下,人们既渴望积极救世又寻求遁世解脱,既歌颂着伟大理想及现世幸福,又对放纵的生活感到担忧懊 悔,且无意识地被教义宗法所束缚。

而这本身就是对古希腊“放纵情欲”的人文理论的一种解构,亦即哈 姆雷特对于复仇这一事多重考虑和犹豫不前的原因之一。

哈姆雷特的行动暗示了由社会矛盾背景造成的 抑郁质性格,而这忧郁的性格又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镜像映射。

哈姆雷特,正是对人性和社会有着复杂矛盾的思考[4],才会多次将复仇的行动止于一刻。

例如在文 本中,他在经过祷告室,看见克劳狄斯无所戒备的祷告时,他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现在我正好下手,他既然在祷告;现在我就干,这样他可升了天;而我就报了仇Q那个却还得考虑:一个恶贼杀了我父亲,为那事,我,我父亲的独子,却把这恶贼送上天。

啊,这简直是酬恩,而不是报仇[5]Q”当哈姆雷特路过祈祷室,碰巧看见克劳狄斯正在祷告,他意图在此时杀死克劳狄斯。

但转念一想在克 劳狄斯涤净灵魂时被杀,他的纯净灵魂就有机会进入天国[6]。

那么这样的结局对哈姆雷特来说这不叫复 仇,甚至是对克劳狄斯的恩赐!让这个罪大恶极之人升上纯净美好的天国,这与复仇的初衷大相径庭,所 以他继续延宕复仇,等待着下一次时机的到来。

这下一次机会,根据哈姆雷特的心理铺陈,则想选在克劳狄斯在做恶毒邪恶之事时,他再伺机行动。

这一涛躇徘徊的行动体现着他的矛盾哲思,哈姆雷特既想杀死克劳狄斯,一解心头之恨去实现自己为父伸 冤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唯恐克劳狄斯在祈祷可以涤净灵魂升入天国的宗教思想。

“收起来,剑;要把握更凶残的机会:等他喝醉酒死睡,或狂怒的时分,或在床褥间纵情乱伦的时候,在赌博,在赌咒,或是在干什么绝对没有得救希望的坏事的当儿J5]”哈姆雷特盼望着他复仇计划的完美实现,重视自身在此事件中的利害关系,希望避开任何阴差阳错的 命运捉弄。

如此强调情节中主体行为的主动性,更多看重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这即是莎士比亚在对古希腊 悲剧中不可抗拒、不能违背的命运观念进行着积极地解构。

对于哈姆雷特而言,这样的社会现实,如亲生父亲被叔父克劳狄斯杀害,叔父成为国王,母亲在父亲尸 骨未寒时嫁给杀父仇人[7],本对他无道德可言。

他相信人性本恶,他为父报仇的行为即在敌对包括他自 己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

可完全否定人性之恶也就是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那么杀掉克劳狄斯顺而继承 王位之后,在否定人的现实存在的条件下,他的“重整乾坤”也就成了空话,追求人生自由,积极治世的人 生理想到最后也还是虚空一场。

于是读者无奈且绝望地认识到,人终究无法实现彻底的自由。

而人类自 由实现的失败原因却是,社会的矛盾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意识的束缚。

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 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样反对理性至上的高呼,这样放纵欲望地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意识,还有即便是虚无也要去追求的 虚无主义精神,来满足个人欲求的执念,皆为后现代主义批评所探寻的主题,这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在创作 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并在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所体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探究主题的些许色彩。

2多元化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拥有它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很大程度源于多元性的创作手法。

如结构不一的长 短句,多元化的写作文体,低俗与高雅文化的混杂。

他并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写法,只要是能被后现代 主义拿来为读者服务的,即可兼收并蓄。

莎士比亚戏剧在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多种手法,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手法、于字 里行间刻画的浪漫主义描写、追逐虚无主义本身的表现主义,乃至在十四行诗中充满着象征意味的象征主义第1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明薇,等:后现代主义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文化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_描写等独特方式%。

莎翁将人类的情感放在社会情景中深入勾勒,具有经久不衰的普世价值和多元意义。

在莎士比亚创作早期,他对人性秉持乐观态度,对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抱有希望。

他用现实的笔触揭 露着社会中的一些弊病,同时又幻想着通过简单且乐观的方式予以解决聊以自慰[9]。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 主要创作历史剧、诗歌、喜剧,也有一些悲剧作品。

作品采用多种创作手法,不同程度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和其乐观理想,即便是悲剧也带着某些喜剧特征。

例如《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莎士比亚寄希望于帝王 的道德自治,他幻化了社会律令的约束力量。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展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 的伟大爱情观,“爱能做的,爱就敢做。

”在其笔下,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其善良且令人 同情和理解的一面,只有这样的人有了苦难和苦衷,则是真实且令人恻隐,没有极大的恶人也无极善的好 人。

然而他们在当时社会渴望通过自由恋爱而获取终身幸福则是难以实现的。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幽默讽刺地批判了压迫者和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这样雅俗共用的混杂 手法达到了挖苦讥笑被压迫者得势状态的目的,让观众同情之处有僧恨,怜悯之处却捧腹。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在描绘鲍西亚时,更多地采用了诗意的浪漫主义手法[1°],而莎士比亚 以显著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反映当时社会阴暗面的喜剧角色——夏洛克。

而对夏洛克的自身身份认同 观念,确是二十世纪文学批评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位犹太商人,在主体为英国人的社会中,即是在文艺复兴时代背景下的“他者”,夏洛克作为一个被边缘化了的人物,努力地寻求着认同自己的身份,充满希冀地寻找着能够进行他自身身份认同的理想处境。

例如,夏洛克和安东尼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夏洛克说了一大段作为遭受迫害的犹太人的亲历,其话语 让人心生怜悯,倍感辛酸,随之他的话语一转又变得狡猾诡谲,形象地展现了犹太商人的圆滑精算,活似一 个压迫者。

于是,夏洛克的角色巧妙地从被压迫者转变成了压迫者。

文本体现是这样的:夏洛克:安东尼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呑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 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

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

好,看来现在是您要来向我求助了;您跑来见我,您说,“夏洛克,我 们要几个钱;”您这样对我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