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2019年3月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Vol. 28 No. 1

Mar. 2019后现代主义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文化内涵

张明薇,纪颖*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的理解不断进行批判与解构的文学批评形式。它 期于达到一种完全忠于读者自身理解感受的文学创作形态,是人们追逐自由生活至上的彻底实现,也是追逐无 意义世界之美的体验。莎士比亚戏剧流芳百世,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西方文学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解读始终有着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初探莎士比亚戏剧 中创作主题和写作手法中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读者们于新时期仍旧能感受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在 后现代主义批评视域下,莎士比亚戏剧焕发出新的魅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批评;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JJKH20180810SK)

收稿日期=2018-10-16 文章编号:1674-7852 (2019)01 -0025-03

作者简介:张明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纪颖,通讯作者,吉林师范大 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长春130000)

1对命运与自由的主题探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通过背离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例如专注于作家系统、作品系统的传统文学批评 理论,转而专注于读者为中心所进行的文本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批判了理性至上的道德论说、积极 解构感伤主义和超验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1],来倡导个性解放的文学批评理论以满足人的完全自 由及人的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现今时代深受文学批评家和读者们的欢迎,不仅源于它以读者为中心的创新性文学批评理论视角,更在于它与时俱进地剖析了当代社会背景下,经典 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使经典焕发出新的光彩。

回望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学发展史,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早期现代主义文学时期,在经受 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神权黑暗的封存后,人们普遍开始挣脱宗教带给他们的精神压抑与束缚[2]。文艺复兴 时期下的人文主义者们,乐观地追寻和复写着古希腊时代光辉的文艺理论,高呼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化中以 人为本的光荣理念,积极肯定自我价值,谋求自身基于遵从本心至上的更高发展,即人文主义时代的人们 更多期望在世俗社会中取得自我成就。文艺复兴时期所体现的现代性,与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

作为人类情感最直观的表达途径之一的文学,在辗转几个世纪后,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仍旧为实现人 类思想的自由解放而演变着。人们通过文学获取心理安慰,并对一切现实中的矛盾予以想象性解决。文 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深刻地领悟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理论,亦反思和分析了古希腊的命运观念 与英雄史观。在古希腊文艺理论里,人民大众和欧洲哲人都抱有着共同的社会理论观念,即以英雄史观为 核心的社会建造论,这潜移默化地强化着英雄的重要性,使人们相信英雄造世。由此生发出古希腊悲剧理 论的常态:不屈的英雄生存在无情的命运中,英雄的顽强不屈却抵不过命运的捉弄。例如在《俄狄浦斯 王》中,即使主人公设法逃脱既定的命运,但却始终逃避不了弑父娶母的悲剧结局,他终究被玩弄于命运 的股掌。在痛苦中,他戳瞎了双眼并以失败者的姿态接受了命运的无情。然而莎士比亚却结合着当时人 本主义的社会背景予以创新发展,积极地进行解构。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 雷特》,不难看出,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的人文背景下,转换着主体角色的作用以及主人翁自我的身份认 同,展现着对人类自由彻底实现的不懈求索。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著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这一行动,对其所处的文艺复兴的历史 背景具有深刻的艺术概括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六章所述:“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 行动[3]。”悲剧作家在演绎或讲述悲剧时所用的描写手法,也在刻画着人物的悲剧式行动,“作者不是为了 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同时附带表现‘性格’。”在深受古希腊“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社会背

_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8卷景下,人们既渴望积极救世又寻求遁世解脱,既歌颂着伟大理想及现世幸福,又对放纵的生活感到担忧懊 悔,且无意识地被教义宗法所束缚。而这本身就是对古希腊“放纵情欲”的人文理论的一种解构,亦即哈 姆雷特对于复仇这一事多重考虑和犹豫不前的原因之一。哈姆雷特的行动暗示了由社会矛盾背景造成的 抑郁质性格,而这忧郁的性格又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镜像映射。

哈姆雷特,正是对人性和社会有着复杂矛盾的思考[4],才会多次将复仇的行动止于一刻。例如在文 本中,他在经过祷告室,看见克劳狄斯无所戒备的祷告时,他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现在我正好下手,他既然在祷告;

现在我就干,这样他可升了天;

而我就报了仇Q那个却还得考虑:

一个恶贼杀了我父亲,为那事,

我,我父亲的独子,却把这恶贼送上天。

啊,这简直是酬恩,而不是报仇[5]Q”

当哈姆雷特路过祈祷室,碰巧看见克劳狄斯正在祷告,他意图在此时杀死克劳狄斯。但转念一想在克 劳狄斯涤净灵魂时被杀,他的纯净灵魂就有机会进入天国[6]。那么这样的结局对哈姆雷特来说这不叫复 仇,甚至是对克劳狄斯的恩赐!让这个罪大恶极之人升上纯净美好的天国,这与复仇的初衷大相径庭,所 以他继续延宕复仇,等待着下一次时机的到来。

这下一次机会,根据哈姆雷特的心理铺陈,则想选在克劳狄斯在做恶毒邪恶之事时,他再伺机行动。这一涛躇徘徊的行动体现着他的矛盾哲思,哈姆雷特既想杀死克劳狄斯,一解心头之恨去实现自己为父伸 冤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唯恐克劳狄斯在祈祷可以涤净灵魂升入天国的宗教思想。

“收起来,剑;要把握更凶残的机会:

等他喝醉酒死睡,或狂怒的时分,

或在床褥间纵情乱伦的时候,

在赌博,在赌咒,或是在干什么

绝对没有得救希望的坏事的当儿J5]”

哈姆雷特盼望着他复仇计划的完美实现,重视自身在此事件中的利害关系,希望避开任何阴差阳错的 命运捉弄。如此强调情节中主体行为的主动性,更多看重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这即是莎士比亚在对古希腊 悲剧中不可抗拒、不能违背的命运观念进行着积极地解构。

对于哈姆雷特而言,这样的社会现实,如亲生父亲被叔父克劳狄斯杀害,叔父成为国王,母亲在父亲尸 骨未寒时嫁给杀父仇人[7],本对他无道德可言。他相信人性本恶,他为父报仇的行为即在敌对包括他自 己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可完全否定人性之恶也就是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那么杀掉克劳狄斯顺而继承 王位之后,在否定人的现实存在的条件下,他的“重整乾坤”也就成了空话,追求人生自由,积极治世的人 生理想到最后也还是虚空一场。于是读者无奈且绝望地认识到,人终究无法实现彻底的自由。而人类自 由实现的失败原因却是,社会的矛盾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意识的束缚。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 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样反对理性至上的高呼,这样放纵欲望地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意识,还有即便是虚无也要去追求的 虚无主义精神,来满足个人欲求的执念,皆为后现代主义批评所探寻的主题,这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在创作 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并在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所体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探究主题的些许色彩。

2多元化创作手法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拥有它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很大程度源于多元性的创作手法。如结构不一的长 短句,多元化的写作文体,低俗与高雅文化的混杂。他并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写法,只要是能被后现代 主义拿来为读者服务的,即可兼收并蓄。

莎士比亚戏剧在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多种手法,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手法、于字 里行间刻画的浪漫主义描写、追逐虚无主义本身的表现主义,乃至在十四行诗中充满着象征意味的象征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