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

合集下载

农村信用社发展史

农村信用社发展史

“十年大动乱”当中再次下
再一次地把全民所有制的国
放给贫下中农管理。职工实行不 家银行与集体所有制的信用社合
脱产,走所谓“亦工亦农”的道 二为一了,混淆了两种所有制的
路,信用社再次处于大动荡的旋 界限。使信用社的“三性”逐渐
涡里。所谓贫下中农管理,就是 丧失,走上了“官办”的道路,
在公社或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 增加了“官办”积弊。全国不少
我市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各项存款
01
月末,我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
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幅达%,
完成省联社下达净增计划亿元的%。
各项贷款 02
至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 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
业务
(截止2012年7月末)
03
05
经营效益
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实 现财务总收入万元。
1918年,薛仙舟出任 上海工商银行开办总经理。是年赴美 国搜集了大量的合作制资料。
1919年, 薛 仙 舟 正式创办了“上海国民储蓄银行”,实验 合作组织的效能,这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个合作金融组织。
1920年 , 薛 仙 舟 创办了“平民周刊社”,发行“平民周刊 ”,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合作思想的宣传。
1927年,薛先舟亲手草拟全国合作化方案。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产生及其发展
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的诞生
1920年全国许多省份遭受旱灾,尤其是华北各省更加严重,千百万灾民背井离乡,四 处逃荒,各省义赈团体纷纷成立。1922年初,华北各省又告丰收,各义赈团体停止发放赈 款。但当时筹措到的赈款并未用完,尚余二三百万元,这笔钱分散在各省数目并不大,若 结合在一起,却是一笔巨款,如何继续使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农信的发展历程

农信的发展历程

农信的发展历程农信是指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农信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农村金融状况十分落后,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合作社运动开始兴起。

1913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镇,中国第一个合作社——嘉兴县陆军士兵合作社成立,这被认为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开端。

随着农村合作社运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合作社纷纷成立。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条例》,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信用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农村信用社总行,标志着农村信用社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两个转变”,即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村合作银行转化为城市商业银行。

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形成了以县级分社为基础,乡村信用社为主体,覆盖城乡的网状服务体系。

它不仅提供了贷款、存款、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还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险、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信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农民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农信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农村投融资等农村发展重点工作,为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信社)作为中国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组织,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信社经
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建阶段。

最早的农信社可追溯到1906年,当时
在江苏省镇江市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中国农信社的源头。

此后,农村信用合作社遍及全国各地,帮助农村居民解决了信用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农信社的发展。

农信社逐渐从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中崭露头角,成为支持农民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

在这一阶段,农信社开始拓展业务范围,包括存、贷、汇等多项金融服务。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农信社逐渐转型,加强了管理和服务能力。

农村信用合作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逐渐与商业银行接轨,并开始在城市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阶段是现代化发展阶段。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21世纪进入
了现代化发展阶段。

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信社在规模和业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渐引入了现代化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了服务水平和效率。

总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创建、初步发展、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四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农信社逐渐成长壮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农信社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将介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1951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
国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信用社的规模较小,主要通过社员自愿互助的方式运作,起到了农村资金筹集和贷款支持的作用。

2. 第二阶段(1978年-1999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逐
渐发展起来,农村信用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政策,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组建、改制和发展,使其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农
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逐渐实现了法人化、市场化,同时加强了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了服务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4. 未来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将继续加强业务创新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金融普惠水平。

同时,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其他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加稳定和全面的金融支持。

总结: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扬优势,不断创新,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渠道。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一、农村信用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1、139年前全世界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德国是农村信用社的发祥地。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农业长期处于半封建特征,而德国采取加重农业税的办法来加速工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1818年,全世界农村信用社创始人雷发巽出生在德国一个农民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17岁参军,25岁退伍后在地方行政机关任职,27岁担任卫斯特瓦尔德市市长。

1847年到1848年,当地发生大饥荒。

农民家庭出身的雷发巽,十分同情贫苦农民的处境,就组织了一个面粉供给机构和面包作坊。

面粉和面包分别以两种价格出售,一种对富人,一种面对穷人。

这两种价格影响很大,竟使全区的面包的价格普遍下降,深受贫苦农民欢迎和拥护。

这给他启发很大。

他调往佛拉梅斯弗尔德市任市长后,就选了60个家庭较富裕的户,创办了“佛拉梅斯弗尔德清寒农人救助社”。

主要是帮助社员反抗牲畜贩卖商人的高利贷剥削。

由救助社购置牲畜,以分年摊还畜价的方式贷给社员,最长期限5年。

1854年,他又创立了“赫德斯多夫储蓄金库协会”之后,为了解决单个储蓄金库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于1872年又组织了莱茵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

1876年他把各个地方的信用社联合起来,成立了信用合作社的中央机构“德国农业中央储蓄金库”,雷发巽逝世后改称“德国雷发巽银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的合作经济思想理论,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发展信用合作提供了借鉴。

2、88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我国早期信用合作思想传导者薛仙舟,1900年因从事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被捕,获释后赴美留学。

后来在德国专门研究合作经济思想。

1918年任上海工商银行董事长期间,根据当时我国政局不稳、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贫苦农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村资金匮缺、高利贷盛行等国情,提出了实行全国合作共和的见解。

其特征是:带有自救互助的慈善组织性质。

信合六十年

信合六十年

风雨六十年奋斗永不歇——抓机遇促改革走过六十年机制改革,不断创新的风雨征程路,信合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承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六十年奋斗的脚步不曾停歇,信合与祖国同步繁荣,与农民共同致富。

在陕北沟壑的黄土地里,神木信合这支蓓蕾正绽开笑颜,竞相开放,花压枝头。

从信用社到农村合作银行再到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道路既艰辛又充满挑战。

而今神木商行正用她的优势,60年奋斗不止而积淀的地缘人缘优势,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忘却的信用社情结,如她的名字与农村结缘,以信用取胜。

翻开一张张微黄中泛白的旧照片,这里记载着信合人一路走来的艰辛,在信合这片土地上,在热爱的信合事业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1954年贺家川信用社在我县成立,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县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新成为土地主人,享有金融服务的一个历史性开启。

改革开放后是我县农村信用社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政策,1984年成立了神木农村信用社,并纳入了农业银行管理,从此步入了正规的金融体系,实现了自身规范化发展,为行时在改革潮头的我县农村作出了特殊贡献。

1996年11月我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成为全县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经营、服务机构。

下设6科1部,管辖独立核算的信用社14个,非独立核算信用分社20个,信用站119个。

自立的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金融业波澜壮阔的竞争中,迅速绘制出了自身成长的蓝图,着力于优质品牌创新。

2005年8月6日,神木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对外挂牌营业,是西北五省第一家挂牌开业的农村合作银行。

2009年,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刚刚成立的信用社,房是租的、桌是借的、凳是破的,出门下乡双腿跑,接送款箱自行车。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老一辈的信合人靠着顽强的斗志艰辛创业:背着挎包、夹着算盘、摸农情、听农言、下田问耕、上门问贷。

在勤俭办社、朴实守信的优良作风下,信用社树立起了“支农”的宗旨,打下了与农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感情基础。

支农的回首过去,岁月如歌。

与时俱进 筑就辉煌——农行60周年

与时俱进 筑就辉煌——农行60周年

与时俱进筑就辉煌——中国农业银行走过60年光荣历程2011年是党的90年寿辰,也是中国农业银行成立60周年。

60年的砺精图治,60年的改革建设,对于一家满载着光荣、期待和梦想,正高扬风帆,朝着国际化水准的现代农业银行这一宏伟目标加速前进的金融企业来说,正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

60年的党的领导,60年的发展壮大,60年的创新超越,对于一家正在推行‚脱胎换骨‛式的体制变革,进行全新现代化农业银行重塑的金融企业来说,其间却是一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程。

中国农业银行随着党的领导,伴随着共和国铿锵的脚步,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艰苦创业,60至70年代的曲折前进,80年代的蓬勃发展,90年代的锐意改革和新世纪初叶的开拓进取,创新图强,如今已成为实力雄厚、功能完善、服务精良、技术先进,支撑着共和国煌煌大厦的一支举足轻重的金融劲旅,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以下称‚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于2009年1月15日依法成立。

股份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将完整承继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所有业务,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上批准/核准的业务。

这不仅是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大成果。

今天,当我们回首这60年难忘的历程,多少曾经身在其中的人们不禁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往事如歌……中国农业银行最初成立于1951年,1979年2月再次恢复成立后,成为在农村经济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专业银行。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设,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总部设在北京。

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用社历史沿革

信用社历史沿革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共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解放初期到五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普遍建立和大发展时期。

当时,根据中央政府要推行合作化运动的指示,在全国广大农村推行“三大合作”即: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

虽然那时的信用社是由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低,我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由此起步。

第二阶段是五八年到七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经历挫折和摧残时期。

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在“左”的路线和错误政策的侵害下,都受到损害,而中国的信用合作事业首当其冲,损失最大。

这二十年,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以及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

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受到严重的损害和损失。

信用合作事业从总体看,这段时间在萎缩,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

有的地方也可以,但全国总体上是受到挫折。

第三阶段,从七八年到八三年,这段时间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始恢复时期。

文化大革命以后,鉴于当时把农村信用社下放给地方管理造成混乱和损失的教训,国家决定,把农村信用社交给国家银行管理,首先交给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农业银行管理,使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地单位。

当时,虽然在国家银行领导下,信用社的业务得到一些恢复,但是,由于国家银行管得过多,管得过死,使信用社丧失了自主权,而成为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

信用社的发展受到约束,自主权受到伤害。

第四阶段,从八三年九六年,农村信用社进入初步改革和发展阶段。

一九八三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

这以后,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有了一定初步改革,信用社当时也都搞了一些民主管理形式,业务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内部管理也都有一定的加强。

但是,信用社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的改革不彻底,合作制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民主管理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第五阶段,从九六年到现在,根据国发1996第三十三号《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改革,至今在中国乡村地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起源
农村信用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山西省临汾市成立。

此后,更多的农村信用社相继成立,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这些信用社为农民提供了存款、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了融资难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和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信用社逐渐发展壮大,并经历了多次改革。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

政府鼓励农村信用社转型为独立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和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现状和未来展望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中国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农村信用社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民和乡村企业的金融需求。

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展壮大,推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普及。

政府将继续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措施,确保其良性发展和健康运营。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文档到此结束。

谢谢!。

农信发展历程

农信发展历程

农信发展历程
农信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金融处于相对封闭和简
单的状态。

农村信用合作社充当着农户之间的金融中介,起到了基础金融服务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金融难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政府决定建立农村信用社来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于是,农信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1987年,中国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统一领导全国农村信
用社的发展。

开展业务领域逐渐拓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储蓄、贷款、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还提供农村资金融通、农民培训、农业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2001年,中国农信社改制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
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的一部分,承担着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责任。

农发行不仅继续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还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金融支持。

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信社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

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的农村发展情况,还设立了一些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当前,中国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居民和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农信发展历程的不断推进,为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2011年11月18日15:23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手机看新闻∙∙字号六十年激情岁月,一甲子光辉篇章。

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

——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普及和大发展时期。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提出首先在华北试办信用社(部)。

1951年5月,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行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等。

1955年人行又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新的政策环境下,一场合作金融发展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到1957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达88368个,存款20.6亿元,社员股金3.1亿元。

——从1958年大跃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农村信用社的跌宕波折时期。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年代,信用合作事业受到“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先后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又交由贫下中农管理,最后来交由国家银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发展策略的频繁调整、管理主体的几经更迭,使得刚刚步入正轨的农村信用社在历史的折腾中走上了“官”办道路。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行社脱钩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84年,国务院转发《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恢复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

农村信用社向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从1996年行社脱钩到2003年深化改革试点前,是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

1996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

农村信用社进入了自我管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

安徽省的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

50多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农业合作化的滚滚大潮中,中国农村诞生了农民自己的基层金融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信用社,是以人民公社或行政村为范围的。

从1953年至今,信用社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遍布城乡的信用网络,从5000元的存款,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亿的资产,由几名从业人员,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队伍,从过去寄人篱下,发展到现在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在机构隶属上,也历经多次变革。

按其所有制的阶段变化,分以下五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至1957年。

合作制阶段这一时期正是建国初期,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

当时我县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

尽管当时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合作制体现的比较充分,在恢复农业生产、发展我县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

人民公社所有制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我们国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

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错误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被三次下发地方基层政权,也就是先后下放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

据记载:“1969年底,全县信用社实行由贫下中农管理。

每公社留一名信用社干部,实行半脱产,其余的一律回村劳动,对留社的干部采取记工补贴办法。

”这个时期,是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造成严重摧残的时期。

不管是管理还是业务都比较混乱。

第三阶段,1979-1996年,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阶段。

广西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

广西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

广西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编者按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纽带,农村信用社经历了60年的改革发展。

回首过去,光荣与艰辛同在,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今天起,广西农信联社在广西日报开辟《60载奋进与辉煌——广西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巡礼》,宣传报道广西农合机构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展示广西农合机构创新特色产品和业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扶持“三农”发展的成效,体现广西农合机构在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励农信人始终不渝坚持宗旨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企业,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在庆祝广西农村信用社成立60年之际,广西农村金融人自然会想起1951年在当时的贵县黄练乡莫村大队试办农村信用社,那记载着广西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的第一页。

作为“草根金融”,广西农信社开始植根农村大地。

风雨兼程六十年,沧桑巨变一甲子。

广西农村信用社,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历程,在新中国的各个发展时期,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广西农信社已长成一棵荫庇八桂“三农”和县域经济的现代金融擎天大树。

改革创新成功实现跨越2005年9月,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自治区联社)成立,拉开了广西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大幕。

经过6年的改革、创新、发展,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发展成为一个资产优良、实力雄厚、运行安全、服务快捷、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地方性银行,发展成为广西资产规模最大、资金实力最强、服务网络最广、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

数字,展示出强大的综合实力。

目前,全区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统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合机构)网点和员工分别占广西金融同业的42%和37%;资产总额、存贷款余额均跃升到广西同业第一位。

截至今年10月末,资产总额达到3263.1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548.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34.82亿元,分别是自治区联社成立时的4.1倍、5.1倍、4.6倍。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第一篇: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一(1951年—1957年)新生:小荷初露尖尖角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的名称,到最终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

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很快成为新中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武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响彻古老的中国大地,中国历史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信用合作事业在旧时代被压抑的热情开始萌动。

崭新的政治环境、积极的政府态度、明确的发展战略……一曲波澜壮阔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序曲就此奏响。

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村信用合作工作就已经被中国共产党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进行战略发展规划。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经济,我们就不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走向集团化,就不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包含信用合作在内的合作事业发展纳入到党的战略讨论中。

紧接着,建国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合作社事业的战略规划:“关于合作社: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合作事业,在城镇和乡村中组织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这标志着新中国已将发展信用合作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正式纳入了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

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会议认为:“已经土改的地区,由于生产的恢复,农民逐渐富裕,要求积储余粮,扩大再生产;少数农民因翻身不久,家底薄弱,一旦遇到意外,便会借贷无门。

有计划地开展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概要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概要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概要农村信用社(简称为农信社)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其性质和定位在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变化中。

从定位为合作性到改制为商业性,从强调以服务农村为重到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信社的角色和管理总在不断变化。

当前所谈的农信社,不仅与其前身——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文简称为信合社)的名称不同,而且还包含着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简称农合行)及农村信用社[简称为农信社(小口径)]三个组成部分,其性质与过去明显不同。

不过,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这一地位至今没变。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农信社历史更悠久。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信用合作的兴起到现今农商行改制上市,已历经60多年风风雨雨。

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作为农村地区重要的金融机构,几度变迁,其管理主体也从专业银行到央行,再到地方政府。

第一阶段(1978~1984年):恢复“三性”时期1978年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发生深刻变革。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农村工商业发展、农村组织形式变化,农村经济巨大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多样性要求。

为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需求,1979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恢复农业银行(港股01288)的通知》。

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信合社进入了由农业银行管理时期。

农业银行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信合社的发展。

在农业银行领导下,信合社大力组织农村资金,放宽贷款范围,有效解决农民合理的资金需要,逐步把农村借贷纳入到信合社的信用渠道。

虽然这个时期信合社在业务经营和机构设置上步入正轨,基本具备独立经营的条件,但在人事、业务、财务等方面也开始逐步向银行看齐,走上了“官办”道路,逐渐失去合作金融组织的优越性。

1984年8月,国务院提出抓紧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和加强信用合作社“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金融史话[精华]

金融史话[精华]

金融史话00中国农村信用社六十年回眸00转自《中国金融》00历史的脚步匆匆,伴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交响曲,我们迎来了共和国的60华诞。

斗转星移,农村信用社也走过了60个春秋,不仅见证了中国农村金融的历史性变革,也见证了中国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农村信用社60年的发展经历,尤其是30年的改革经历,将成为中国农村金融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00追忆峥嵘岁月00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提出“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合作事业。

在城镇中和乡村中组织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运输合作社”。

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合作社信用部今后推进办法》和《信用合作社组织试验工作大纲》。

在此推动下,信用社在广大农村开始建立起来。

001951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全面开展农村金融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决定,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对推动信用社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后,有些地方在生产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信用互助组再过渡到信用社;有些地方在试点的基础上成立信用社;也有些地方在供销合作社内设立信用部。

是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作出了“今后信用合作社工作由银行负责领导及组织推动责任”的决定。

值此,信用社工作全部由银行负责与管理。

1954年,地方各级政府和同级人民银行相继成立了信用合作管理机构,开展信用社骨干培训,为信用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00 1955年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草案)》,规定:信用合作社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原则组织起来的资金互助组织,其任务是在中国农业银行的指导与监督下,举办储蓄、存款、发放低利贷款,为农村生产服务,扶持农业(渔、牧)、手工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发展,与高利贷作经济斗争。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年来的回顾与展望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的。

本文将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年来的回顾与展望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年来的回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农村信用社也成为了改革的重要对象。

改革开放年代,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从社员管理到客户管理的变革,从简单的银行业务向全面金融服务的转型,从地方管理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是以储蓄为核心,向农民、农村居民提供储蓄、贷款、支付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

1992年,农村信用社开始逐步实现政策转型,从社员制向客户制、从地方管理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变。

随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推广,全国性的贷款机构逐渐成为了独立的机构,国有银行也逐渐进入了农村金融市场。

而农村信用社则逐渐从单一的贷款机构发展为可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机构。

2003年,农村信用社开始推行股份制改革,引入了外部投资,并逐步向城市辐射拓展业务。

2007年,国务院决定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全面改制,实行县级农村信用社股份制重组试点,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规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农村信用社也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

2018年底,全国有普惠金融开发农村信用社15家,而城商银行合作的农村信用社增加到了268家。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运营效率,也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体验。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年来的展望农村信用社在规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是一个关键因素。

当前,虽然各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仍是地方政府各级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随着上市银行逐渐引入,竞争或将会加剧。

农村信用社还需要在合作的路径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各大银行和快捷支付公司均在加紧合作,以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追思农村信誉社进展历程

追思农村信誉社进展历程

追思农村信誉社进展历程风雨六十载,今朝竞风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连年来,农村信誉社走过了一条充满“坚持”与“执着”的进展道路。

2006年以来,省联社招聘了众多的大学生员工,当咱们跨入农信社的大门时,当咱们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奋斗时,咱们有必要了解农村信誉社的进展历程。

(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赢来了崭新的一页。

在旧时期混乱的政治时局下艰巨生存的信誉合作社,在1949年赢来了一个崭新的进展时期。

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起纲领列入国家战略;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名称,到最终确立了进展章程,农村信誉社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取得了新生。

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誉社在中国赢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展,专门快成为新中国冲击高利贷、进展农村经历的有力武器。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信誉社在组织性质、功能定位和业务范围等一系列困惑,为信誉社的进展指明了方向。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誉合作社章程》,对农村信誉社的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加倍明确地规定。

至此,在中国已经诞生连年的农村信誉合作社,终于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一场农村信誉社进展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二)从195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到1958年,农村信誉社均由人民银行领导,从进展的现实成效来看,这段时刻的治理是成功的。

可是从这以后到1978年这20连年里,对农信社而言,称得上是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仆化的形势改良农村财政贸易治理体制的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

尔后,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归并,称为“信誉部”,下放给人民公社治理。

“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的显现,严峻阻碍了信誉社的进展。

1959年5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的银行营业所,下放给生产大队,变成“信誉分部”,如此的安排使信誉社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的工具,严峻损害了信誉分部在社员中的信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一(1951年—1957年)新生:小荷初露尖尖角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的名称,到最终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

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很快成为新中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武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响彻古老的中国大地,中国历史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信用合作事业在旧时代被压抑的热情开始萌动。

崭新的政治环境、积极的政府态度、明确的发展战略……一曲波澜壮阔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序曲就此奏响。

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村信用合作工作就已经被中国共产党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进行战略发展规划。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经济,我们就不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走向集团化,就不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包含信用合作在内的合作事业发展纳入到党的战略讨论中。

紧接着,建国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合作社事业的战略规划:“关于合作社: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合作事业,在城镇和乡村中组织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这标志着新中国已将发展信用合作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正式纳入了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

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会议认为:“已经土改的地区,由于生产的恢复,农民逐渐富裕,要求积储余粮,扩大再生产;少数农民因翻身不久,家底薄弱,一旦遇到意外,便会借贷无门。

有计划地开展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薄一波、程子华将会议讨论的内容向党中央进行了汇报,这份名为《关于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的报告》指出:“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满足农民的普遍要求,必须单独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统一由银行领导,信用社单独成立后,其存款、贷款、存实、贷实由信用社办理。

”信用社的身份信息对农村信用社而言,在发展战略明确之后,如何确定组织性质、功能定位以及业务范围,成为接下来亟待明确的问题。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在会议上指出:“信用合作是群众性的资金互助的合作组织,主要是组织农民自己的资金,调剂有无,以解决社员生产上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银行给以资金周转及业务上的支持,并可代理银行的一些委托业务,以活跃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生产。

”紧接着,为了推动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试行记账办法草案》。

在政策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在短时间内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1953年底,全国试办的信用合作组织在数量上已超过了25000个。

当时,由于各地都是在国家指导方针之下自主组织信用社,因此当时信用社的名称在各地并不统一,这为信用社的整体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为此,1954年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名称按共同纲领规定称为“信用合作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名称上有‘信用合作社’与‘信贷合作社’之称,从‘信用’与‘信贷’的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却容易引起基层工作同志的误解。

因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名称有统一的必要。

今后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的名称,应按共同纲领规定统称为‘信用合作社’。

”紧接着,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草案)》,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至此,在中国已经诞生多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终于明确了自己的身份:有了自己统一的名称,有了统一的组织章程,有了发展的任务目标……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生,一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指导下,从1954年到1956年,全国信用合作社运动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潮。

全国信用合作社的数量超过了16万个,社员达到9500多万人,包括6800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0%左右。

这一波发展高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发展信用合作社为主,此前建立的一些信用部和信用组的组织形式,也逐步转为信用合作社,全国80%以上的乡都建立了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社在组织农民借贷方面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二(1958年—1978年)成长的烦恼:在折腾中迷失方向这是一段充满波折和混乱的发展时期。

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发展策略的频繁调整、管理主体的几经更替,使得刚刚走上发展正轨的农村信用社在历史的折腾中再次迷失了方向。

在这段时期内,农信社先后被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贫下中农组织管理,基本上成了基层社队的财务部门。

而后,农信社又被交由国家银行管理,成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从此走上了“官办”道路,彻底迷失了合作金融的本性。

对于在革命中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言,经济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历史经验的缺乏,急于求成的“极左”情绪的蔓延,让新中国经历了一段充满波折的发展时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混乱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最根本的是在农信社定位方面缺乏共识,农信社在“折腾”中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合作金融的本性被迫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官办管理时期的到来。

从1958年到1978年,对农信社而言,称得上是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在这20年里,农信社在混乱中历尽坎坷,经受了四次“折腾”。

第一次折腾从1951年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开始到1958年,农村信用社均由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从农信社发展的现实效果来看,这段时期的管理是成功的。

但从1958年开始,席卷全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信社的命运开始出现逆转。

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

此后,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称为“信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

管理体制上的变化导致了“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两种局势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发展。

首先,“所社合一”的组织体制将集体所有制的农信社资产与全民所有制的国家银行的资产混为一谈,造成了双方在财产资金和财务上的混乱;其次,“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农信社走上了“官办”的道路,逐步失去了在业务经营上的自主权。

第二次折腾1959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人民公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决定》,同年5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的银行营业所,把信用社从人民公社信用部里分离了出来(实际是所社分离),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

信用分部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的工具。

1962年,中央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将农信社的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全面、彻底的垂直领导。

同年11月,中央政府又批转了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社若干问题的规定》,决定恢复信用社的性质和任务,重新明确了农信社组织的独立地位,重新赋予农信社在业务方面的自主权,信用社干部的待遇按照人民公社同级干部的待遇标准执行。

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农信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又开始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三次折腾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66年,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农信社又被文化大革命卷入了动荡的漩涡。

“文革”开始后,不少人在对待农信社的职能是什么、该为谁服务等问题的态度上再次出现了分歧。

1968年8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教育革命的“最新指示”:“……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这条关于学校管理的指示,被迅速应用于对农信社的管理中。

不少地方出现了信用社干部大换班,或者大批下放回家,人才的大量流失对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经过近3年的折腾,贫下中农管理、“亦工亦农”的经营管理体制对信用社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很多地方的信用社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为此,197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银行工作会议,重新明确了信用社职工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不再要求信用社走“亦工亦农”的道路。

197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农村金融工作座谈会。

会议指出,贫下中农的管理任务,应该是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对信用社职工进行改革教育,它是权力机构,不是执行机构。

会议明确要求,信用社要积极自主开展业务,加强财务管理。

这次会议彻底收回了贫下中农组织对信用社的管理权,重新赋予了农信社在业务上的自主权。

农村信用社开始踏上了回归自我的道路。

第四次折腾1977年,受“左”的思想影响,再加上过去把信用社下放给基层政权管理的教训,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

其中第七条规定。

“信用社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

”为贯彻上述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78年5月就信用社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业务经营、财务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统交银行管理。

信用社再次被打上了“官办”的烙印,沦为银行的附庸。

在这段混乱的历史时期,信用合作事业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发展方向一再偏离了合作的性质,管理体制几经折腾,信用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被蚕食殆尽,既丧失了合作组织的特征,也丧失了金融组织的特征。

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三(1979年—1996年)找回自我:“信用合作号”离岸起航对于经历了长期迷惘阶段的农信社而言,这是一段向合作金融组织本性回归的历史,主要体现在对合作社“官办”体制的反思和初步调整。

1979年农行恢复以后,农信社进入农行代管时期。

虽然对农信社的管理仍带有“官办”因素,但农信社在业务开展上的自主性和管理上的民主性开始得以恢复,尤其是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以后,农信社正式踏上了全面恢复“三性”、由“官办”到“民办”的回归之路。

自创办之日起,农信社就是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太多人为的外界因素的干扰,让它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银行的附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改革春风,开启了农村信用社的回归之路。

迎来改革春风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其中,对农信社的归属、机构设置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指出:“现在信用社的任务很重,人手不足。

为了加强农村金融工作,信用社由省、市、自治区确定编制,抓紧配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