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校园欺凌(1)
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情况汇报(2篇)
![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情况汇报(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1ec94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1.png)
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情况汇报(2篇) 报告一:校园欺凌事件调查报告一、事件背景近日,我校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受害者为我校初中部一名学生。
为进一步了解事件真相,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我校迅速成立了校园欺凌事件调查组,对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
二、事件经过1. 事件发生时间:2021年9月15日2. 事件地点:我校初中部教学楼3. 事件经过:2021年9月15日下午,受害者小王在教室内与同学小张因琐事发生争执。
随后,小张纠集了数名同学,对小王进行辱骂、推搡,并对其进行殴打。
在殴打过程中,小王受伤,后被同学送往校医务室救治。
三、调查过程1. 调查组成立:我校迅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欺凌事件调查组,成员包括政教处、保卫处、初中部等相关人员。
2. 事发当晚,调查组对涉事学生进行了逐一询问,了解事件经过。
3. 调查组查阅了教室监控录像,核实了事件经过。
4. 调查组与受害者小王及其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受害者诉求。
四、调查结果1. 涉事学生:小张、小赵、小李等共5人。
2. 事件原因:事发前,受害者小王与同学小张因琐事发生争执,小张纠集同学对小王进行报复。
3. 事件性质:这是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涉及侮辱、殴打等恶劣行为。
4. 事件影响:受害者小王受伤,心灵受到创伤,其他学生对此事感到恐慌,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五、处理意见1. 对涉事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给予相应处分。
2. 对受害者小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
3. 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4. 开展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
六、防范措施1. 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完善校园监控系统。
2. 开展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
3.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4. 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5. 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防治机制,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校园欺凌行为。
报告二:校园欺凌事件反思报告一、事件反思1. 事件暴露出我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校园暴力开题报告
![校园暴力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4a2c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6.png)
校园暴力开题报告校园暴力开题报告引言:校园暴力是指在教育机构内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包括体罚、欺凌、霸凌等。
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对整个校园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本报告旨在探讨校园暴力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以期提高人们对校园暴力问题的认识,并促进校园暴力的预防和解决。
一、校园暴力的原因1.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等因素,容易导致学生在校园中表现出暴力行为。
1.2 学校因素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
过于严苛的纪律、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教师的体罚等行为,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抗或产生暴力行为。
1.3 社会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念、媒体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社会上存在的暴力行为和不良价值观念会渗透到校园中,同学之间的欺凌和霸凌行为也会加剧校园暴力的发生。
二、校园暴力的影响2.1 受害者的身心伤害校园暴力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受害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逃学或辍学。
2.2 整个校园氛围的恶化校园暴力的存在会导致整个校园的氛围变得紧张和恶化。
学生们感到不安全和恐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受到抑制,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2.3 社会问题的延伸校园暴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延伸到社会中,成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可能在长大后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犯罪分子。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3.1 家庭教育的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暴力,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念。
3.2 学校管理的改进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避免过度严苛和体罚等不合理行为的发生。
校园暴力的开题报告
![校园暴力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7d27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1.png)
校园暴力的开题报告校园暴力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校园暴力是指在教育机构内发生的一系列恶意行为,包括体罚、欺凌、性骚扰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也对整个学校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本开题报告将探讨校园暴力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旨在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提供改善校园暴力的方法。
二、校园暴力的现状校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暴力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受害者年龄范围也不断扩大。
这种趋势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校园暴力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暴力和不良家庭教育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中受虐待和见证家人间暴力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氛围和管理方式也会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学校中存在的竞争压力、师生关系不和谐、缺乏有效的纪律管理等问题,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校园暴力的发生。
对男性的武力和暴力行为的美化,以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等都会对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
四、校园暴力的影响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伤害。
受害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学习困难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同时,校园暴力也对整个学校的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
五、解决校园暴力的方法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情绪和需求,树立正确的家庭氛围。
2. 学校管理的改进: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纪律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疏导和调解,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3. 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和关注。
同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监督和管理,提供相关的法律保护和救助措施。
开题报告——校园欺凌
![开题报告——校园欺凌](https://img.taocdn.com/s3/m/d2060df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1.png)
开题报告——校园欺凌于选题的原因和意义本研究选题的原因在于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法律并不足以解决。
校园欺凌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也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从国际视角来看,各国均存在类似社会问题,如日本进一步产生了“不登校”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予以应对。
然而,我国仅于2016年4月28日出台了《XXX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11月,XXX、XXX、XXX、公安部、XXX、XXX、XXX、XXX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社会层面,运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究校园欺凌的深层原因,将法律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真正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XXX的解释社会学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对校园欺凌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探究其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XXX的解释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和理解,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因此,本研究将运用XXX的解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角度深入探究校园欺凌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校园欺凌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校园欺凌问题的概述:对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特点等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从社会学角度,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
3、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基于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家庭教育、改进学校管理等方面。
4、结论: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社会层面,运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究校园欺凌的深层原因,将法律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真正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完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制度和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情况汇报(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情况汇报(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9a42387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7.png)
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情况汇报(最新)一、事件概述近期,我校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15日下午放学后,地点为学校操场。
受害者为初二(3)班学生李明(化名),施暴者为同年级的几名学生。
事件经过如下:当天下午放学后,李明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突然遭到同年级几名学生的围攻。
施暴者不仅对李明进行言语侮辱,还进行了肢体攻击,导致李明多处受伤。
事件持续了近十分钟,直到有教师路过发现并制止。
事后,李明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所幸伤势不严重。
二、事件调查1. 调查过程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了由校长牵头,德育处、保卫处及班主任组成的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小组通过走访目击学生、调取校园监控录像、与当事人及家长进行谈话等方式,详细了解了事件的全过程。
2. 调查结果经调查核实,施暴者共有四人,分别为初二(1)班的张强(化名)、初二(2)班的王刚(化名)、初二(4)班的刘洋(化名)和初二(5)班的陈浩(化名)。
四人事先预谋,利用放学时间对李明进行欺凌。
施暴原因初步认定为李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张强有过小摩擦,张强因此怀恨在心,纠集其他同学进行报复。
三、事件影响1. 对受害者的影响此次欺凌事件对李明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伤害。
李明在事件发生后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焦虑情绪,学习成绩也明显下滑。
家长反映,李明夜间常做噩梦,不敢独自上学,心理创伤较为严重。
2. 对学校的影响事件发生后,学校声誉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家长对学校安全管理表示担忧。
校园内也出现了恐慌情绪,部分学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 对社会的影响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呼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四、处理措施1. 对施暴者的处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对施暴者进行了严肃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对张强、王刚、刘洋、陈浩四人给予记过处分,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
校园欺凌分析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分析报告(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7b4aab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b.png)
校园欺凌分析报告(最新)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欺凌现象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严重影响校园氛围和社会和谐。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本报告对我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校园欺凌的定义与类型1. 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之间因地位、力量、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方对另一方实施的身体、心理、性等方面的虐待、侮辱、威胁等行为。
2. 类型(1)身体欺凌:包括打、踢、推搡等身体攻击行为。
(2)心理欺凌:包括恶意诋毁、侮辱、孤立、恐吓等心理虐待行为。
(3)性欺凌:包括性骚扰、性侵害等行为。
(4)网络欺凌: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侮辱、威胁、诽谤等行为。
三、校园欺凌的现状1. 发生频率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较高。
有研究表明,约60%的学生在过去一年内曾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约20%的学生经常遭受欺凌。
2. 涉事人群校园欺凌的涉事人群主要为中小学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
此外,校园欺凌行为也涉及教师、家长等学校相关人员。
3. 地域分布校园欺凌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城乡、地区之间有一定差异。
城市校园欺凌现象相对较为严重,农村地区相对较轻。
四、校园欺凌的原因1. 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家长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2)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等因素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3)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2. 学校因素(1)管理不善:学校对校园欺凌现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
(2)教育方法不当:部分教师过于严厉,可能导致学生逆反心理。
(3)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无法得到有效心理疏导。
3. 个人因素(1)性格缺陷:部分学生性格孤僻、自卑,容易成为欺凌对象。
(2)心理承受能力差: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高中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7c3e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4.png)
高中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些年来,校园暴力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同学之间的各种冲突和摩擦,引发了不少的校园暴力事件。
高中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方面表现为凶狠的攻击行为、社交羞辱、言语威吓,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微妙的心理控制,如孤立欺凌、网络暴力等。
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不仅影响了受暴者的身心健康,也会对校园安全和教育教学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高中校园暴力问题,成为了当下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高中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探究校园暴力的根源和应对策略,为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高中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通过调研及文献回顾,对高中校园暴力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归纳,以便深入了解校园暴力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2、高中校园暴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深入探讨导致高中校园暴力的原因和发生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教育背景、个人性格特征、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信息技术的普及等。
3、高中校园暴力的应对策略。
探讨当前高中校园暴力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校方、家长、同学及社会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教育、预防、处置等方面措施。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等。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教育法规的回顾和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和素材;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访谈,了解参与者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高中校园暴力发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因素。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文献回顾和分析,综合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和认识,构建理论框架。
2、设计、编制调查问卷,组织实地调研,获取原始数据。
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获得相关信息。
4、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高中校园暴力应对策略和建议。
校园欺凌分析报告【推荐】
![校园欺凌分析报告【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3ecdf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0.png)
校园欺凌分析报告【推荐】一、引言校园欺凌,一个长期存在于校园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校园和谐氛围的营造。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都在努力采取措施,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本报告将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校园欺凌现象概述1. 定义及分类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学生之间以言语、肢体、网络、财物等手段,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恐吓、孤立等行为。
根据欺凌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1)言语欺凌:包括辱骂、嘲笑、诽谤、讽刺等。
(2)肢体欺凌:包括推搡、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
(3)网络欺凌: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发布恶意言论、侮辱性图片等。
(4)财物欺凌:抢夺、勒索、破坏他人财物等。
2. 现状及危害据统计,我国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且有上升趋势。
校园欺凌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导致受害者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杀。
同时,校园欺凌也对欺凌者本人造成负面影响,使其形成暴力、歧视等不良行为。
三、校园欺凌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攻击性强。
(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将暴力行为带入校园。
2. 学校因素(1)教育方式: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2)管理不力:学校对校园欺凌现象处理不力,导致欺凌行为得以蔓延。
3. 社会因素(1)网络环境:网络暴力、色情、暴力等信息泛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2)社会风气:部分媒体对暴力、歧视等不良行为进行渲染,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四、校园欺凌对策与建议1. 家庭层面(1)加强家庭教育,关注孩子身心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拒绝家庭暴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学校层面(1)改革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归因及预防机制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归因及预防机制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8ecc5b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1.png)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归因及预防机制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通过了解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甚至演变成了各种严重的校园犯罪。
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学校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探索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与预防机制,是当今社会十分迫切的问题。
首先,对校园暴力事件归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事情的发生原因和成因,也有利于对校园暴力事件及时有效地制定干预措施。
其次,构建针对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能够促进与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也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一) 研究目的1.探究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源。
2.分析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
3.构建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
(二) 研究内容1.国内外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展历程。
2.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3.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
4.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构建。
5.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预防机制的实施效果。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以及预防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效果。
2.访谈调查法。
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接触集中发生暴力事件的学生、教师及家长,以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影响。
3.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案例分析,总结各种暴力事件的发生过程和成因,为后续的预防机制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预期成果1.发现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分析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并为后续的预防机制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3.构建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直接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基础依据。
4.研究预防机制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种种问题。
中韩校园暴力开题报告
![中韩校园暴力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50e3fe10a6f524cdbf85a4.png)
中韩校园暴力开题报告开题报告(1)题目:中韩校园暴力家庭因素对比分析(2)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中韩校园暴力家庭因素对比分析”这个课题,目的是为了通过这次研究,深刻认识到家庭因素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对比引发中韩校园暴力事件的家庭因素,可以看出韩国的家庭教育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抑制校园暴力实践中的意义更为突出,通过借鉴韩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以达到更好的抑制我国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因素。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校园暴力的现状、原因、对策的论文很多,但主要探究引发校园暴力家庭因素的文章很少;国内外对比中美、中日校园暴力的文章很多,但对比中韩校园暴力的文章没有。
思路及方法研究思路:本文从引发校园暴力家庭因素的背景入手,通过对比引发中韩校园暴力的家庭因素,从而得出韩国的家庭教育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抑制校园暴力的实践中意义更加突出。
最后指出韩国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在抑制校园暴力实践中的意义。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性分析法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课题来源:(1)教师建议;(2)学生拟定;(3)企业和社会征集;(4)科研单位提供指导情况记录第一次指导时间:20xx年12月17日地点:A3—414指导内容:指导老师史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角度,选题的高度,选题的意义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解释,并对论文的格式以及参考资料等提出了要求。
同时,向老师表达了自己在选题方面以及论文写作思路方面的想法,史老师从选题的大小,写作的难易程度,选题的意义,所写内容的近几年研究情况以及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进行了深刻地分析。
后来经过几次面对面交流与电话联系,最终在史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确定了论文的题目与写作框架。
第二次指导时间:201x年x月26日地点:指导内容:指导老师史老师对论文写作流程给予了详细说明,并对论文格式,语言表达,参考文献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根据自己所选的题目,选题的意义,写作思路以及所准备的材料,老师都给予了指导,并指出文章重点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
校园暴力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校园暴力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23a47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5.png)
校园暴力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题目校园暴力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二、问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贵阳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的国家重点高校、职业教育院校的兴起使得贵阳市的教育发展具有了较高的水平。
但是在这些优秀的学校中,也存在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校园暴力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更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和蔓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彻底探究它的形成原因和解决策略。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究贵阳市校园暴力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特征。
2.分析贵阳市校园暴力问题的危害和影响。
3.提出贵阳市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针对贵阳市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校园暴力的实际情况、原因和影响等情况。
同时,通过对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和老师进行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和分析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五、预期结果通过调查和访谈,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结果:1.形成校园暴力的原因和特征2.分析校园暴力对受害者、肇事者及整个校园环境的影响3.提出校园暴力解决方法和相关对策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贵阳市校园暴力问题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各大学校及其管理人员对校园暴力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合理的建议。
这对于保障校园安全、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培育健康的成长环境。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https://img.taocdn.com/s3/m/faf77e2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a.png)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影响了校园和谐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特点及成因,探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
本报告将分析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提供参考。
二、事件概述1. 时间:2020年9月2. 地点:某市某中学3. 事件经过:一名初二学生小王,因为家庭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在学校里,他成了同学小张等人的欺凌对象。
小张等人经常在课堂上嘲笑、辱骂小王,甚至在课下对他进行推搡、殴打。
小王长期受到欺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创伤严重。
4. 处理结果:学校在得知此事后,立即采取了相关措施,对小张等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对其家长进行了约谈。
同时,学校对小王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
三、事件分析1. 欺凌者分析(1)小张等人性格特点:自私、霸道、缺乏同理心。
(2)家庭背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关爱。
(3)社会因素:受网络暴力、影视作品暴力情节的影响。
2. 受害者分析(1)小王性格特点:内向、敏感、缺乏自信。
(2)家庭背景: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家庭氛围紧张。
(3)心理状态:长期受到欺凌,导致心理创伤,学习成绩下滑。
3. 事件原因(1)校园氛围:学校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2)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3)社会环境:网络暴力、影视作品暴力情节的传播,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四、解决措施1. 加强校园管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1)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完善校园监控系统。
(2)开展校园欺凌预防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3)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疏导。
2. 家庭教育与关爱(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开题报告——校园欺凌(1)
![开题报告——校园欺凌(1)](https://img.taocdn.com/s3/m/99e2389ab9f3f90f77c61b34.png)
初中校园欺凌规制研究——基于法社会学研究视角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一)选题的原因1、一起案件引起密切关注的传统社会问题“6·22永新围殴女生事件”——2015年6月23日,有一起名为“网曝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在微博广泛传播。
视频中,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对着另一下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
2015年6月25日,江西省永新县公安局通报“6.22群殴女生”事件最新情况,施暴一方9人中,已有8人归案,1人在逃。
涉案人员中,已满17岁的刘E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其余7人年龄均未满16岁,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理。
虽然事件通过公安机关的程序进行了处理,但仍然引起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随着更多的案件的涌现,校园欺凌问题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事后追责能否真正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这些年追责了一批又一批而欺凌事件仍时常发生,证明了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法律并不足以解决。
2、选题的必要性分析从中国来看,近年来校园欺凌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发展倾向,其残酷性、血腥性令人震惊! 校园欺凌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也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不仅对受害学生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受虐致死、受伤情况屡见不鲜,损害受害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影响着这些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为和谐社会秩序埋下隐患。
从国际视角来看,各国均存在类似社会问题,如日本进一步产生了“不登校”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予以应对。
而我国仅于2016年4月28日出台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通知》和《意见》对于相关工作进行了一定布置,但并未进行法律制度层面的规制,显然是由于该种问题的复杂性与社会性。
校园欺凌的探究的开题报告
![校园欺凌的探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30f4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4.png)
校园欺凌的探究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进行侮辱、威胁、伤害等行为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遭受欺凌的学生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和成长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校园欺凌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学校和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保障学生们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2. 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和特点,探究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等形式;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3.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包括心理影响、学业影响等方面;4.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研究,包括学校和家庭的角色与责任;5.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包括教育宣传、心理辅导、监控系统等。
3. 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校园欺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校园欺凌相关的问卷,调查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观点;3.访谈法: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和施害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心理状态;4.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校园欺凌的相关模式和规律。
具体步骤如下:1.搜集校园欺凌相关的文献,进行文献综述;2.设计问卷,确定调查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3.筛选受害者和施害者,进行访谈并记录;4.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5.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4. 预期成果与创新点预计研究的成果包括:1.对校园欺凌现状的全面了解,包括其原因、表现形式和影响等;2.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预防策略;3.提供学校和家庭参考,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综合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深入探究校园欺凌的各个方面;2.通过分析数据,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3.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参与和责任感,形成联合治理的模式。
校园欺凌课题研究报告(精选10篇)
![校园欺凌课题研究报告(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cbe6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d.png)
校园欺凌课题研究报告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挑战之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校园欺凌的形式不断变化,使其更难被发现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校园欺凌以及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一个学生或者一组学生针对另一个学生或者一组学生进行不良言行的一种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包括言语上的侮辱、威胁、恐吓,以及身体上的殴打、推搡等。
这种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它会导致受害者自尊心受损、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校园欺凌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
面对欺凌者的攻击,受害者往往会感到孤单和无助,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
一些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可能会导致受害者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另外,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学校的社会氛围。
它往往会导致学校失去积极向上的氛围,许多学生对学校会产生看法,同时也会引起父母们的关注和担忧。
三、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为了应对校园欺凌,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防范和处理。
学校应该举办相关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们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学生们也应该知道校园欺凌的人性和社会危害。
学生们应该意识到,校园欺凌既无趣,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热爱他人,而不是实施校园欺凌。
此外,老师和家长也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帮助受害者化解痛苦。
老师们应该对校园欺凌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并教育学生如何处理这种行为。
家长们应该在家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孩子在面对欺凌行为时坚强起来。
总之,校园欺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它的发生。
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全力以赴解决它。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校园欺凌课题研究报告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校园欺凌结题报告全校(3篇)
![校园欺凌结题报告全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11b39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5.png)
校园欺凌结题报告全校(3篇)校园欺凌结题报告(一)引言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升,校园欺凌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我校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 研究背景校园欺凌的定义与类型国内外校园欺凌现状我校校园欺凌问题的初步观察2. 研究意义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内容调查对象与范围数据收集与分析2. 访谈调查访谈对象选择访谈提纲设计访谈结果整理3. 案例分析典型案例选取案例分析方法案例总结与反思三、研究结果1. 校园欺凌现状欺凌发生率欺凌类型分布欺凌发生的场所与时间2. 影响因素分析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3. 受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创伤学业影响人际关系变化四、问题分析1. 学校管理层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培训不足监控措施不到位2. 家庭教育层面家长忽视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3. 社会环境层面社会风气影响媒体负面引导法律法规不健全五、对策与建议1. 学校层面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开展反欺凌教育2. 家庭层面提高家长意识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家校沟通3. 社会层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媒体正面引导六、结论通过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希望本报告能为我校乃至更广泛的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校园欺凌结题报告(二)引言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
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现象,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研究过程、结果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1. 研究背景校园欺凌的定义与分类国内外校园欺凌现状我校校园欺凌问题的初步观察2. 研究目的了解我校校园欺凌现状分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二、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原则调查对象与范围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2. 访谈调查访谈对象选择标准访谈提纲设计访谈结果整理与分析3. 案例分析典型案例选取标准案例分析方法案例总结与反思三、研究结果1. 校园欺凌现状欺凌发生率欺凌类型分布欺凌发生的场所与时间2. 影响因素分析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3. 受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创伤学业影响人际关系变化四、问题分析1. 学校管理层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培训不足监控措施不到位2. 家庭教育层面家长忽视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3. 社会环境层面社会风气影响媒体负面引导法律法规不健全五、对策与建议1. 学校层面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开展反欺凌教育2. 家庭层面提高家长意识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家校沟通3. 社会层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媒体正面引导六、结论通过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校园欺凌结题报告全校(一)
![校园欺凌结题报告全校(一)](https://img.taocdn.com/s3/m/d5526f7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a.png)
校园欺凌结题报告全校(一)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的悲剧。
为了深入探讨校园欺凌问题,本报告以全校范围为视角,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校园欺凌的定义及分类1. 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以学生为主体,以言语、肢体、网络、心理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恐吓等行为。
2. 分类:(1)言语欺凌:包括恶意侮辱、诽谤、起侮辱性绰号等。
(2)肢体欺凌:包括推搡、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
(3)网络欺凌: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恶意言论、侮辱性图片等。
(4)心理欺凌:包括孤立、排挤、威胁等。
三、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危害1. 现状:(1)普遍性:校园欺凌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我国亦不例外。
(2)隐蔽性:校园欺凌往往不易被察觉,受害者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3)严重性:校园欺凌对受害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甚至导致自杀等悲剧。
2. 危害:(1)对受害者的影响:受害者可能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导致自杀。
(2)对欺凌者的影响:欺凌者可能因此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长大后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对校园氛围的影响:校园欺凌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全体师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四、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暴力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欺凌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善、教师关爱不足等可能导致校园欺凌现象滋生。
3. 社会因素:网络暴力、社会不良风气等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4. 个人因素:性格缺陷、心理问题等可能导致个体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
五、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1. 家庭层面:(1)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3)家长以身作则,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学校层面:(1)加强校园管理,制定严格的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59fa904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e.png)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都在努力探索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报告通过对最新校园欺凌事件的分析,旨在揭示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危害,为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参考。
二、校园欺凌事件概述1. 事件背景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近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
一名初中生在校园内长期遭受同学欺凌,最终导致其精神失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 事件经过(1)初期阶段:受害者成绩较好,性格内向,与同学关系一般。
欺凌者开始对其进行言语侮辱、排斥,受害者默默忍受。
(2)发展阶段:欺凌者变本加厉,对受害者进行身体攻击、敲诈勒索,受害者承受巨大压力,成绩下滑,心理出现问题。
(3)恶化阶段:受害者精神失常,被送往医院治疗。
事件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注,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模仿暴力行为,成为欺凌者。
2. 学校因素(1)教育方式:过于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2)管理不善: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处理不力,使学生有恃无恐。
3. 社会因素(1)网络暴力: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虚拟性,使部分青少年将网络暴力行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2)不良风气: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青少年模仿影视作品中的欺凌行为。
四、校园欺凌的特点及危害1. 特点(1)隐蔽性:欺凌行为多发生在校园内,不易被察觉。
(2)长期性:欺凌行为持续发生,受害者长期承受压力。
(3)群体性:欺凌者通常为多人,受害者孤立无援。
2. 危害(1)影响受害者身心健康:受害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导致精神失常。
(2)影响学校风气:校园欺凌行为破坏学校正常秩序,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校园欺凌规制研究——基于法社会学研究视角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一)选题的原因1、一起案件引起密切关注的传统社会问题“6·22永新围殴女生事件”——2015年6月23日,有一起名为“网曝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在微博广泛传播。
视频中,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对着另一下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
2015年6月25日,江西省永新县公安局通报“6.22群殴女生”事件最新情况,施暴一方9人中,已有8人归案,1人在逃。
涉案人员中,已满17岁的刘E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其余7人年龄均未满16岁,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理。
虽然事件通过公安机关的程序进行了处理,但仍然引起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随着更多的案件的涌现,校园欺凌问题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事后追责能否真正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这些年追责了一批又一批而欺凌事件仍时常发生,证明了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法律并不足以解决。
2、选题的必要性分析从中国来看,近年来校园欺凌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发展倾向,其残酷性、血腥性令人震惊! 校园欺凌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也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不仅对受害学生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受虐致死、受伤情况屡见不鲜,损害受害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影响着这些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为和谐社会秩序埋下隐患。
从国际视角来看,各国均存在类似社会问题,如日本进一步产生了“不登校”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予以应对。
而我国仅于2016年4月28日出台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通知》和《意见》对于相关工作进行了一定布置,但并未进行法律制度层面的规制,显然是由于该种问题的复杂性与社会性。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社会层面,运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究校园欺凌的深层原因,将法律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真正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3、韦伯的解释社会学——研究的工具依赖韦伯主张社会学的任务在于理解人们的行动,发掘背后动机。
精神现象在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自然网络中是独特的,社会现象也因此是独特的、不可复制或重现。
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因果性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因果性。
人并非单纯的理性计算动物,而是工具、价值、传统、情感等因素的综合体。
韦伯更倾向使用更为广义的“理性化过程”一词来取代“理性”一词强调灵活而多方面地、智识地理解生活的多样性。
不得不说,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学研究正是致力于在被观察到的现象和被普遍认为有效的针对所观察之物的原因之间理性化地建立内部联系。
由此,我们对于校园欺凌中的当事人应当不仅仅从“理性”的原因要素来进行分析,而应当分别当事人类型(欺凌者、受欺凌者、协助者、旁观者等)结合其家庭、周遭环境、价值判断、目的动机等综合判断。
而在分析当事人关系时,我认为可从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传统校园结构与当今结构,从时间跨度上探索其联系。
(二)选题的意义1、理论意义首先,我们的研究从表象入手,结合社会发展阶段,深入社会观念、家庭、学校层面。
而现有研究大多仅仅从社会现状出发,忽略了时代变革的影响。
而我们的研究将结合韦伯的方法论,真正探究校园欺凌这一现象背后的动机,从而探究如何通过法与社会措施的结合解决校园欺凌。
2、现实意义如上所述,校园欺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家长不放心学校,学生没有安全感。
而国家尚未提出明确的制度化规制手段,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现实需要。
现实中,初中为校园欺凌的多发区,也正是青春期这一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的校园欺凌研究具有现实价值。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知网以“校园欺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28篇硕士论文,其中2017、2016的成果数量分别为15篇、8篇,约占82.14%。
而相关CSSCI期刊共97篇,其中2016、2017年的研究成果约占87.62%,而以比较研究为主题的共13篇,以法学为切入点的共13篇。
已有成果中,期刊论文主要从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切入,而硕士论文多从社会工作、综合防范体制入手。
硕士论文:《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Q 省L 小学为例》辽宁大学14级硕士强菲菲《针对校园欺凌者的社会工作综合介入方案》华中师范大学2016届硕士舒科文《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之个案研究》兰州大学2016届硕士郭润期刊论文:《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杨岭、毕宪顺《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11月《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11月通过研究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以社会工作、教育学、法学领域研究者为主(系统性成果以实证研究为主,以地区、学校为样本进行社会工作;期刊论文中半数通过主要进行比较研究或涉及比较研究);其次,集中于近两年发表。
我们应当看出,对于校园欺凌的系统化研究已经起步,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已有成果的优点主要有:意识到该问题的复杂性,并选择一个方面深入研究。
教育学、社会工作、法学领域均有研究成果,且有部分论文采取实证研究,更具代表性。
现有成果已颇具规模,覆盖了各学科,且切入角度不同。
各文研究对象涉及旁观者、欺凌者或受欺凌者。
这些都为本项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该主题近两年引人关注,已有一定现有成果,但研究层次有待提高,亟待有水平、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对更多问题作出回应。
下面我们从几篇现有成果来看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以《“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为例。
该文将校园欺凌与其他名词相对比,并对其基本特点进行论述,以概念界定为中心,最终作出归责处理。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作者对于概念的界定是必要的。
但我们应当看出,该文是典型的法学研究,即“明确概念、确定规制范围、理清法律关系、分配法律责任”,以事后追责为研究中心,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该种社会问题仅发挥反推作用。
再来看《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之个案研究》这篇系统性研究成果。
首先,该文介绍了现有的一些相关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该文以研究者个人所在班级的一个同学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强的现实基础。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该文研究对象有限,更多从被欺凌者角度切入,好处在于挖掘较深,但同时使得在事件较为复杂时,文中的措施可能并不能如期发挥作用,甚至会发生反作用。
解决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终究要有系统意识,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法。
《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较有代表性,该文不同于许多其他成果从单个主体出发进行分析,从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及家庭结构入手,着重把握家庭教育与校园欺凌之间的联系,对于校园欺凌的产生及趋势进行分析并给出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建议。
该文最出彩的地方当为这种“生态系统”型的研究方法,对于从根源上多手解决问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值得借鉴。
总的来说,现有成果论文为主,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更是缺乏历史维度下的系统研究。
而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恰恰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研究。
而我国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社会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社会问题也决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进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创新鉴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本项研究将从校园欺凌在我国的发展入手并对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一定研究,真正将校园欺凌在我国的前世今生弄清楚,为提出“服水土”的应对措施提供基础。
对校园欺凌进行定义以明确主体及之间的关系,聚焦于校园欺凌中各主体的特点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进行调查。
期间运用社会角色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理论、解释社会学理论等对于社会关系、有关主体进行一般与特殊的分析。
相较现有成果而言,我们将采取稍广的样本和范围。
此处“范围”指对于数个特定欺凌关系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对于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及其各自家庭背景、身体状况、性格等要素进行分析以类型化,对于“生态系统”进行模型化,从而对于“生态系统”进行“宏观调控”以达到校园欺凌防范的目的。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一)研究方法本项目拟主要采取长期观察与访谈的研究方法,辅之以大数据的问卷调研。
其中,大数据问卷以收集在校及已毕业学生的校园欺凌相关经历及校园欺凌的影响为主要目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于问卷进行分析,对各主体及其“混同”占比、对其生活及教育观念的影响、各要素间相关程度等做出分析,也为抽取典型样本提供基础。
长期观察采取多区域多样本(典型地区和非典型地区内分别选取样本)的方法,对于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询问,真正理解“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二)研究思路不同于法律的为理清社会关系以分配责任的界定概念,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更加全面的审视“生态系统”,而非结合当前法律制度,力求二者契合以归责。
我们拟设以下角度:校园欺凌与挫折训练的关系及其转化。
校园欺凌各方当事人的活动性及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受欺凌者、欺凌者的家庭关系及经济状况是否具有同一性,家庭对其有何影响?(欺凌者父母是否曾涉及校园欺凌,欺凌者or受欺凌者?)父母的态度、社会关系网对于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态度具有怎样的影响?受欺凌者在何等条件下会向欺凌者转换,欺凌者是否存在受欺凌的转化性,其时空要素如何?学校、教师在校园欺凌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事实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社会工作中角色扮演的作用及其心理态势。
学生活动的影响。
五、研究的优势从研究工具上,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问卷调查及分析等工作往往不限于线下人工的进行,可以通过网上有奖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合适模型的选择,对于各要素的关联性可以给出更加科学的解答。
从研究者背景上来看。
已有成果往往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缺乏数据模型的支撑,这也是学科背景及研究领域的限制,而研究的科学性很大程度受制于数据模型的选择。
我们项目组拟从各领域(主要为统计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选取人才作为小组组员,为项目推进提供充分的基础。
同时,本项目希望从各学科观点碰撞与交汇中获得灵感,以社会研究为核心,兼以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加以对比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