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一、碳交易行业发展概况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是实现碳中和的市场化机制。
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包括降低碳排放、碳移除和负排放。
由于碳排放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综合反映,因此实现碳中和需要人口、经济、产业、能源、技术等多领域协作,需要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及能源碳强度;需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增加碳捕获同时发展负排放技术。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起源于2005年,是依据欧盟法令和国家立法的碳交易机制,一直是世界上参与国最多、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我国参与碳排放交易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12年,主要参与国际CDM项目;第二阶段:从2013年至202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第三阶段:从2021年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首先纳入电力行业(碳排放数据相对完善)。
二、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量呈波动走势,于2017年达到交易峰值4900.31万吨。
2021年上半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量达到412.91万吨。
自2014年我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开市以来,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014至2020年期间,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由4.8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2%。
分省市看,湖北省和广东省是我国碳交易市场额最高的地区,2020年的成交额占比分别为28.81%和27.14%,其次是北京市和深圳市,市场交易额占比分别为15.35%、12.58%。
三、碳排放试点市场自2013年起,我国陆续建立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地的碳排放试点市场,在区域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自2020年以来,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相关的政策加速出台,2021年7月7日国常会提出,于2021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交易。
关于中国碳市场的描述
关于中国碳市场的描述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也开始关注碳排放问题,并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了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碳交易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在制定碳交易政策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碳市场也在不断推进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碳市场的概念和作用碳市场是指通过买卖碳排放量的方式,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碳市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配额制度的碳市场,即政府通过制定管制性的碳排放配额制度来推动企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基于碳信用制度的碳市场,即政府通过将二氧化碳减排量衡量计量化,然后通过交易使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果交易。
碳市场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激励减少碳排放;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三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碳市场,政府可以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减少碳排放工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和社会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碳市场始于2005年,当时中国政府发起了中国气候变化议程,制定了《全国气候变化规划纲要》。
而碳市场在规划中被列为减排机制的一个承载体。
在国内,首个碳排放权贸易试点是在深圳。
201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天津、上海、广东3个省市的碳排放权市场,成为国内首批实施碳市场的行政区域。
2013年开始,为推动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国家出台了《推进建设市场化、法制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方案》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多个政策措施。
其中,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广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试点的具体工作方案。
在2021年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将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时间从2030年提前到2025年目标。
相应的,碳交易市场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碳交易机制的解析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碳交易机制的解析1. 引言2021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政府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建立健全碳交易机制,推动碳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
本文将详细解析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碳交易机制。
2.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1 碳达峰目标碳达峰是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
根据我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在2030年前到来。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技术等。
2.2 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通过碳减排和碳汇增强,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加强碳排放控制,推进碳汇建设,加大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此外,我国还将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合作,争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
3. 碳交易机制解析碳交易机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
碳交易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激发企业减排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我国碳交易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碳排放权确权碳排放权确权是碳交易的前提。
我国政府将根据国家碳排放控制目标,为企业分配碳排放权。
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可以用于自身减排,也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买卖。
3.2 碳交易市场建设我国将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碳交易市场将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确保交易公平、透明。
碳交易市场将有助于提高碳排放权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减排积极性。
3.3 碳排放核查与监管我国政府将加强对企业碳排放的核查与监管,确保企业准确报告碳排放数据。
对于违反碳排放规定的企业,政府将依法予以处罚,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3.4 碳减排政策支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政府将出台一系列碳减排政策,包括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等。
国际国内碳市场建设及思考
国际国内碳市场建设及思考作者:唐人虎来源:《阅江学刊》2022年第04期一、碳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建设碳市场有几个要素特别关键,否则碳市场就不完善。
这些核心要素包括总量目标、配额分配、覆盖范围、交易对象、交易主体等。
此外,交易额从何而来,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如何确定,履约机制怎样设定等,都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可以通过对比这些核心要素寻找中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差异。
二、中国碳市场发展情况中国建设碳市场从2011年开始试点,到2016年增至8个试点地区,再到2021年7月16日我国正式成立全国碳市场,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由试点逐步走向全国的过程。
一个市场或者说一种经济工具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有影响力,就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
从2013年6月18日深圳等试点碳市场开始交易,到2021年底,全部试点碳市场的交易总额约为126亿元。
到2022年7月,全国碳市场成立一周年之际,交易总额预期大概率不会超过100亿元。
换言之,十年时间,中国碳市场的交易总额约为220亿元,这样的交易规模一方面暂时无法影响经济形势,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三、国际碳市场发展情况作为一种主流的碳定价机制,碳市场已经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各国都在开展碳市场建设。
碳市场基本覆盖了全球GDP的54%,但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占23%。
这是因为温室气体包含很多种,而目前的碳交易对象仅针对二氧化碳排放。
一个碳市场本身的控排规模,是指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
2021年中国碳市场启动,成为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但中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还远远不足。
此前部分媒体提到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四、中国与欧盟碳市场对比通过国内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比,可以总结碳市场建设经验,借鉴碳市场机制设计。
以欧盟碳市场为对标对象,选取市场体量、交易品种、碳价水平、配额总量确定方法、配额分配方法、市场稳定机制、MRV方法、监管部门、现存问题与挑战等为对标要素展开分析。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碳交易机制的解析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碳交易机制的解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减少。
碳中和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使净排放量为零。
2021年,中国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碳达峰目标中国的碳达峰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
具体来说,中国将在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峰值水平以内。
碳中和目标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是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吸收能力,使净排放量为零。
这将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碳交易机制的解析碳交易是一种用于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工具。
碳交易机制通过建立一个市场,使排放单位可以交易和交换碳排放配额。
以下是对碳交易机制的解析:1. 碳排放配额分配:政府根据国家的减排目标,将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给排放单位。
这些排放单位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这些配额。
2. 碳排放交易:排放单位可以在市场上买入或卖出碳排放配额。
如果某个单位减少了排放量,它可以将多余的配额出售给其他单位。
这鼓励了减排行为。
3. 碳价格形成:碳交易市场上的碳排放配额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当减排成本高于购买配额的成本时,单位更倾向于减少排放量。
4. 碳交易市场监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碳交易市场进行监管,以确保交易的公平、透明和合规。
同时,建立强制性的报告和核查机制,以确保排放单位的准确报告和核实。
通过碳交易机制,排放单位可以灵活地管理和减少排放量,并在市场上实现经济效益。
这种市场机制能够促进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对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碳交易机制的解析。
中国积极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通过碳交易机制推动减排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一、碳排放权交易概念简介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以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是市场主体自愿或强制承诺的排放额度限制。
因排放额度与企业实际排放量之间可能产生的不匹配,故碳排放权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发生流动和交换,产生经济效益。
该利益驱动能够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增大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并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2020年12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再次强调了我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排放与吸收完全抵消)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一章中,白皮书着重强调了对于节能低碳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并明确将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此举展示了国家将以创新的姿态,继续进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此助力节能减排。
二、中国的立法探索与现状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特点(一)交易场所:全国交易系统与试点地区交易所相结合自2013年底至2014年初,全国已建成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七个试点地区交易所。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如今正逐渐从试点地区走向全国性碳市场。
自2021年2月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并从重点行业电力行业开始,与各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开始逐步衔接。
虽然各交易所的具体规定存在差异,但大体上,碳排放权交易均属场内交易行为,须向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信息报告,并接受其核查。
配额交易多采用公开竞价、协议转让等方式。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2|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05|朱萃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8%,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市场。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碳减排的承诺目标,世界各国的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2022年全球碳排放交易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25个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正式运营,另有22个ETS 计划在近期投入运行。
目前ETS 所涵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7%,累计交易金额超1610亿美元。
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8%,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开展了碳减排的行动。
总体来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2002—2012);二是建立分散的试点碳交易市场(2013—2021);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2021年至今)。
本文分析了碳交易市场启动一年来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上线交易,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
发电行业是目前唯一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涵盖重点排放企业2162家。
这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总量约为45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市场。
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交易市场经过一年时间的市场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84.92亿元。
国内外碳定价机制概况与我国碳排放交易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国内外碳定价机制概况与我国碳排放交易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从国际碳定价机制的运行情况及碳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出,在碳中和倡议下世界各国政府、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减排的决心。
包括碳排放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在内的碳定价机制能帮助企业将温室气体排放内部成本化,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
然而当前国内外碳价格维持低位以及碳定价机制的不尽成熟,均不利于全球范围内的脱碳实践。
在气候行动框架下包括强化碳定价及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相关政策及工具亟需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我国对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检测相对落后,监管能力不足,碳排放交易机制尚不成熟,缺乏碳金融的有力支持,更缺乏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中心建议:一是要注重对碳排放的过程监督、监测和评估;二是要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的体制机制设计;三是要注重碳金融发展;四是要注重对碳定价机制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
一、国内外碳定价机制运行概况及碳价走向趋势在控制全球碳排放的实践中,碳定价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两者都是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2020年,在碳定价机制下全球产生了530亿美元的收益。
这比2019年增加了约8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欧盟碳交易配额价格的增加。
截至2021年4月,世界各地运行的碳定价机制共计64个,涵盖了全球21.5%的温室气体排放,较2020年仅涵盖15.1%的全球排放量有着显著的增长。
(一)国外碳定价机制及碳价概况。
一是大多数碳排放交易系统(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的限额价格在新冠疫情影响减弱后从低位迅速反弹。
与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随后低迷的碳交易价格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新冠疫情后碳交易价格的强劲走势受到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陆续发布与调整以及碳交易价格或供需调节机制(PSAMs,Price or supply adjustment mechanisms)的支撑。
2020年,韩国的碳交易价格在5月下跌后于夏末开始回升。
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及汽车碳排放量分析
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及汽车碳排放量分析一、汽车市场现状汽车行业碳排放增速快,是当前我国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
2021上半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2.92亿辆。
我国是汽车出口大国之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其中2021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达82.8万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其中,2021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1.5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
二、汽车碳排放情况“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
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
汽车行业因其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碳排放总量增长快、单车碳强度高的特点,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对于推动其上下游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我国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中国汽油车销量1748.6万辆,占2020年总销量的91.9%;常规混合动力车销量41.2万辆,占2020年总销量的2.2%;插电式混合车销量20.9万辆,占2020年总销量的1.1%;纯电动车销量91.0万辆,占2020年总销量的4.8%。
不同燃料类型的乘用车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
2020年汽油类乘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共排放6.3亿吨CO2e,占比94.2%。
2020年中国柴油类乘用车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量最高为331.3gCO2e;其次是汽油车类乘用车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量241.9gCO2e。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其中2020年中国A级别乘用车销量最多为1146.4万辆,占总乘用车销量的60.2%。
2020年中国A级别乘用车生命周期碳排量为4亿吨,其中占总汽车碳排量的59.1%。
其中2020年C级别乘用车平均行驶里程碳排放量为273.4gCO2e;B级别乘用车平均行驶里程碳排放量为258.8gCO2e;A级别乘用车平均行驶里程碳排放量为231.5gCO2e。
中国碳交易政策
中国坐拥世界碳排放最大指标,但是碳交易体系却正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能够达到国际标准。
目前,在国内已经掀起高潮的CDM项目也正在国际上遭受权证审批阻碍。
因此,有观点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场内交易的缺失,大量的碳交易在无法监测的环境下进行,使得目前国内不具备碳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为17欧元/吨,而中国碳排放的交易价格仅仅在8―10欧元/吨。
2022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经过多年发展,碳交易市场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深化和财务复杂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22年~202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2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未来20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将增加一倍以上,越来越多的依赖从非洲、中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原油进口。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而现实中,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滞后已经使中国丧失了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动权。
虽然有专家预测,到2022年,全球的碳交易总额将高达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有望在其中占据3成以上的份额,但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碳交易的价格每吨要比印度少2~3欧元,更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
近日,中国74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正面临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的“特别审查”。
这意味着,这些来自中国的CDM项目将被区别对待,面临比正常审批流程更复杂的审查程序。
事实上,这已是近几个月来,中国的CDM项目在EB第二次受阻。
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10个已经进入有条件注册状态的中国风电CDM项目被EB拒绝通过。
全球碳排放市场机制现状及发展动向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方式之一。
“碳排放权交易”通常被简称为“碳交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中。
《京都议定书》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交易。
《京都议定书》把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二氧化碳、甲烷、全氟化物、六氟化硫六种气体确定为温室气体。
因此,碳排放权交易被泛化为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在所有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被简称为“碳交易”,而从事这种排放权交易的市场被称为“碳排放交易市场”。
《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围绕上述目标还建立了旨在减排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中国船级社 秦傲寒 侯星星全球碳排放市场机制现状及发展动向些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碳交易市场灵活完成减排任务,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相关的技术和资金。
这三种减排机制的提出使得环境资源(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一种可交易的无形商品,碳排放交易市场应运而生,也迅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付诸实施。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为碳排放权定价、构建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国际社会促进低碳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政策工具。
自2005年欧盟启动全球首个碳交易市场以来,国际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20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经投入运行,6个国家和地区正建设碳排放权交易体系,1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策划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全球碳市场共覆盖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左右,覆盖地区的GDP之和占全球GDP的37%左右,覆盖范围涉及电力、工业、民航、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交易产品主要包括碳配额和自愿核证减排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考虑将碳市场作为节能减排的政策工具,碳交易已逐渐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支柱。
1、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欧盟碳交易市场(EU ETS)于2005年1月正式启动,是在世界上迄今为止较为完善,影响最为广泛且流通性较好的碳交易体系。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杨洁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24期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并已在试点省市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碳市场建设。
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2020年国际碳市场的实施进展情况,研究分析其主要运行机制,提出对我国碳市场建设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国际碳市场发展现状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建立3种补充性的“灵活机制”,帮助各国降低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包括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实施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首次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成为共识,国际碳市场建设不断加快,交易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一)国际碳市场呈现扩张态势自2005年第一个碳市场—欧盟碳市场建立以来,截至2021年1月31日,全球共有24个运行中的碳市场,其司法管辖区的GDP占全球GDP的54%,覆盖了全球1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启动碳市场时覆盖比例的3倍。
此外,目前全球还有8个碳市场正计划实施,包括哥伦比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乌克兰、黑山等5个国家,1个国家内区域倡议(美国交通和气候倡议TCI-P)和2个省州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俄罗斯的库页岛)。
(二)主要碳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路孚特统计,2020年全球主要碳市场的成交量为103亿吨,交易总额达到2290亿欧元左右,较2019年增长近20%,连续第四年创纪录增长。
其中,歐盟、新西兰、美国RGGI、韩国等碳市场成交量比2019年分别同比增加20%、20%、16%、10%。
(三)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普遍上涨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数碳交易市场价格出现短期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半年逐步恢复增长态势。
欧盟、美国RGGI和加州、新西兰等碳市场的价格,年中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中,欧盟、美国RGGI、新西兰等碳市场的价格年底达到年初价格的1.4倍左右,2021年5月份欧盟碳价更是创出每吨56欧元的历史新高。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推动碳市场的建设,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碳市场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市场;现状;问题;对策引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备受瞩目。
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多个城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探索碳市场制度的运行和推广,并于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
尽管中国在碳市场的运行中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经验,但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发展,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的目标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中国碳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我国碳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至2011年,主要参与国际CDM项目;第二阶段从2012年至2020年,开展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CCER是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标准(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的缩写。
具体指的是我国境内特定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用于控排企业清缴履约时的抵消或其他用途。
其中2015年,CCER 进入实质交易阶段。
2017年,我国CCER备案被暂停;但存量CCER仍在各大试点交易。
第三阶段2021年7月16日开始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允许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碳减排量用于抵销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清缴。
随着时间的推移,碳市场的交易规模逐年增长,为中国的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生态承载力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气候变暖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定之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2010年坎昆大会,无一不在强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为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同时也是为了探索、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普遍适用性,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交易机制。
①2013年起,碳交易试点工作相继启动,经过近4年的政策准备,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并在2017年年底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此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碳排放权交易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份额或温室气体减排信用为标的物的市场交易,即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由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利。
梳理各地开展碳交易的相关政策可知,政府在政策实施和交易开展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自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通知》,鼓励试点地区培育和建设交易平台,保障并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各试点地区根据自身实际快速作出回应。
例如,2013年11月22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提出“本市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按照《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京发改规[2013]5号)工作的安排,为规范有序推进试点建设,我们制定了《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现予以印发,请参照执行”。
②梳理各地政府开展碳交易相关文件可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是各地开展碳交易的主要目标。
全球碳排放现状及碳中和时间表(2021年)
图表2:能源革命进程
1
全球碳中和:第三次能源革命正如火如荼
1.2、全球现状:化石燃料消费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
从各国碳排放看,2019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前5名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俄 罗斯和日本。亚洲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日本,美洲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 和巴西,欧洲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俄罗斯、德国和英国,非洲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南非、埃及和阿 尔及利亚,大洋洲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澳大利亚。
从能源结构看,化石燃料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2003年以来,煤炭消费一直 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1大来源。2019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分别占总排 量的45%、43%、22%。电力行业是最大的碳排放行业,占总排量的38%,其次为交通、工业和建 筑等行业,分别占总排量的24%、23%和9%。
加、斯洛文尼亚、马沙尔群岛
中国
3
013碳中和时间正在立法立法规定国家承诺2035年芬兰2040年奥地利冰岛2045年瑞典2050年欧盟加拿大南韩西班牙智利斐济英国法国丹麦新西兰匈牙利美国日本德国瑞士挪威爱尔兰南非葡萄牙哥斯达黎加斯洛文尼亚马沙尔群岛2060年中国
全球碳中和:第三次能源革命正如火如荼
1.1、碳中和概念
碳中和是指社会经济体及居民等 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 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 进行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图表2:2000—2019 年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 图表3:2000—2019 年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
量统计
碳排放量统计
2
全球碳中和:第三次能源革命正如火如荼
1.3、碳中和:中国不是孤例
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碳中和已成为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根据中国能源 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的讲话,当前占全球GDP 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重要经济体开始实 践“碳中和”目标。其中,苏里南共和国和不丹已经实现碳中和,瑞典、英国、法国等6个国家 通过立法承诺碳中和,欧盟、加拿大、韩国等6 个国家及地区正在制定相关法律,中国、美国、 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2050年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时间节点。
国际碳交易发展及我国碳市场构建
国际碳交易发展及我国碳市场构建许春燕【摘要】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碳排放基本需求,既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同时保护环境,又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一,建立健全包括总量控制制度、配额分配与管理制度、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和监督与评估制度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短期内以免费分配为主,远期采取拍卖分配方式,过渡期采取混合的分配方式;第三,实施碳排放权分级管理,由中央负责排放总量控制,同时增加地方政府在排放配额管理方面的权利.【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2(026)003【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碳交易;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碳排放市场;配额【作者】许春燕【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24.59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前夕,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1]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十二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约束性目标: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
[2]2011年底我国又在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明确表态,愿意在2020年之后有条件地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
这些都彰显了我国在承担共同的国际责任方面的大国风范。
2011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3]全面介绍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并对主要的政策行动进行了总体部署。
在11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部署中,“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一项起到了承前启后、用市场机制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律背反难题的重要作用。
全球碳交易市场现状及对我国碳交易机制建立的启示分析(2021年)
5
全球气候谈判进展
6
1. 全球气候谈判进展
基础性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根据其历史责任和科学要 求分担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自下而上地自愿参与减排。
在经历了《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巴黎协定》的全员参与 后,未来排放责任分担的不确定性有所加强。总体而言,美欧会更倾向于排放 量分配方案,如基数方案和平等方案,而发展中国家会更倾向于能力方案和责 任方案等9 减排量分配方案。气候谈判之路漫长,欧美国家很可能开启新一轮 有 关气候变化责任的“甩锅”潮。
欧盟碳交易市场已经运行15年,曾因机制设计缺陷导致碳价暴跌 欧盟于2005年1月开始运行欧盟碳交易市场,它管理着31个国家的11000多家发电厂和工厂,以及600多条往返欧盟成员国的航班, 覆盖了欧盟约3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碳交易总量占世界交易总量的75%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碳交易市场。它的发展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为初试阶段,只覆盖来自发电厂和能源密集型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几乎所有的排放配额都是 免费分配给企业;第二阶段 (2008-2012)正式运行,冰岛、 列支敦士登和挪威新加入了交易体系,新增了航空行业,免费排放配额的 比例稍减至90%左右,选择性加入N2O;第三阶段(2013-2020)为机制调整阶段,拍卖是配额分配的默认做法。欧盟对于减排项目
美国未参与
《京都议定书》为唯一的自上而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 减排协定,规定38个经济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从 2008年到2012年要比1990年减少5.2%。其中,欧盟减少8 %,美国减少7%,日本、加拿大等国减少6%。
一带一路培训-国内外碳排放核算方法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2021)
生 物 质 燃 烧
活煤 动炭 逃开 逸采 排矿 放后
系石
统油
逃 逸 排 放
和 天 然 气
水 泥 生 产
石 灰 生 产
钢 铁 生 产
电 石 生 产
一 稻 氧 烷动
乙 二 酸 生 产
硝 酸 生 产
氯 二 甲 烷 生
田 化 排物
甲 亚 放肠
烷氮
道
排排
发
放放
酵
产
甲
碳监测
+
自 上 而
同化反演模式
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废弃物
烷动 固 废
欧美的MRV方法体系
三、欧洲碳排放监测经验
欧盟火电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质量保证 ——监测范围与方法
• 欧盟委员会自 2005 年启动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UETS),正式开展监测 CO2 排放量。 • 监测范围覆盖欧盟 28 个成员国和冰岛、挪威、列支敦士登 3 个欧洲国家总计超过 1 万家的能源企业,涉及欧
这是两个很重要的政策宣示,并且在国际会 议上反复强调“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
一、背景与需求
碳排放计量体系是监管、评估、交易的基础,碳排放目前计量体系尚不成熟
2030年的目标明确了碳排放强度减少65%的任务,但具体排放总量尚不清 晰且存有分歧。碳排放总量不清晰可能原因有2点:1)不使用具体量化指标, 可以在数字上继续打太极;2)我们本身基础数据工作没做好,没办法拿出 一致且可信的数据,并依次进行计量和规划。2020年中国碳排放,多数机 构认可并使用的数据大概是100亿吨,对未来10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也有不 同假设,这样算下来,2030碳排放峰值从101亿到112亿吨,各种数据都有。
环境温室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全球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碳交易市
场现状分析
一、全球碳排放现状
科技工业不断地发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逐渐地增加,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全球变暖而导致了海洋气候变化无常,从而导致许多自然性灾难地发生,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自2019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减少。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3亿吨,同比上涨6%,超过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21年飙涨的天然气价让燃煤发电强势复苏,成为能源领域碳排放量“强劲反弹”的主要原因。
从碳排放地区及国家分布来看,2020年亚太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占比52.38%,其次为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分别为16.59%、11.23%。
从国家分布情况来看,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94亿吨,全球排名第一;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4.32亿吨,全球排名第二;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98亿吨,全球排名第三。
从国内二氧化碳排放行业分布情况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电力行业共排放二氧化碳37.56亿吨,工业排放33.31亿吨,地面交通排放
6.31亿吨,居民消费排放5.52亿吨,国内航空排放0.48亿吨,国际航空排放0.1亿吨;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5%,40%,7%,7%和1%。
二、碳交易行业发展历程
从全球视角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最早出现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中,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基于部分国家或企业排放量低于控排目标,而另外一些国家或企业排放量高于控排目标,当交易成本低于减排成本时,实施碳交易可以让排放量高于控排要求的国家或企业和排放量未达到控排目标的国家或企业同时获利。
我国参与碳排放交易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12年,主要参与国际CDM项目;第二阶段:从2013年至202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第三阶段:从2021年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首先纳入电力行业(碳排放数据相对完善)。
三、全球碳交易行业现状
1、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介绍
全球共有36个国家、20多个地区、州、市已经开展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数量为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到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的13%。
在全球主要的碳交易市场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据首要地位。
2、市场现状
从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来看,据统计,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值增长了164%,达到7600亿欧元(851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UETS),这一系统于2005年启动,是世界上最成熟的碳市场。
EUETS占全球价值的90%,达到6830亿欧元。
截至2021年,EUETS的价格为每吨80欧元,是2020年底价格的两倍多。
四、中国碳交易行业现状
从国内碳交易市场来看,自2021年7月16日多地碳交易正式开市,碳交易市场增量大幅上涨。
据碳交易网数据,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为76.61亿元,市场成交量为1.79亿吨,同比增长幅度较大。
市场以大宗交易为主,相对挂牌交易存在一定的折价。
大宗交易量达到1.48亿吨,占总交易量的82.8%;大宗交易额占总成交额的81%。
而大宗交易价格一般相对挂牌成交价有一定幅度的折价大宗平均成交价41.95元/吨,平均折价率达到11%,最大折价率达到20%。
五、碳交易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从我国碳交易规模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相比,早期碳交易和碳边境税制度都是由欧盟所引领,2020年欧盟碳交易所的成交金额占全球交易所的成交金额的88%,约为2000亿欧元;其次,美国的碳
交易市场约为250亿欧元左右,而我国的2020年碳交易金额按平均汇率换算也仅为1.6亿欧元。
但由于我国的工业大体量和高数量碳排放,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碳交易市场容量将是巨大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扎实做好全国碳市场各项工作,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
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