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及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阅读可以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章,这些文章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文章。
知识点一:词语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写出词语的含义。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必须要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比如:比如《将相和》中有“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就可以理解到“完整”的词义,那么“完璧归赵”的含义就是: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可以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一一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要“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相联系,要注重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
因为这个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突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形容词:不行。
因为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3、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够清晰。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三、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状况)(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这些词语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复习训练:
1、给带点的字选择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闻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名声④用鼻子嗅气味。
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⑵《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幅世界闻名的油画。
()
⑶一进公园就闻到了荷花发出的清香。
()
⑷我们小记者正在采访新闻。
()
单薄①衣服穿得很少②身体瘦弱③不充实
⑴这篇文章的内容太单薄。
()
⑵天冷了,衣服不要穿得太单薄。
()
⑶他不高,身体显得太单薄了。
()
2、说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
⑴我看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区别。
()
我看你还是区别一下吧!()
⑵孔繁森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
()
3、联系课文,解释句子里带点词语的意思。
⑴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负荆请罪:
⑵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
⑶我们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自作自受:
5、阅读练习。
生命的价值
①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②院长总.笑而不答。
③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
④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
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⑤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⑥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
⑦“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
阅读练习
1. 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1)时间:(2)地点:
(3)人物:(4)事情的起因:
(5)经过:(5)结果:
2. 第②自然段中加点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3. 第⑤自然段中加点字“竟”能否去掉?为什么?
4. 结合上下文说说“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为什么不说“卖”,而是说“展示”?
5.普通的石头为什么成了稀世珍宝?(请用文中的话回答)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知识点二: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以下是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答题时请注意,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1)比喻、拟人
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2)排比
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3)设问
作用: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对比
作用: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格式:XX与XX作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作用: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6)反问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改为陈述句用作意思),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7)反语:
作用: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答题格式:增加对……的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8)借代
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9)引用
作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语言更优美,增强趣味性。
A、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B、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C、引用数据、例子:其作用通常为“使文章内容更准确、深刻、精密”。
(10)对偶
作用: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答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以上作用。
)
(11)夸张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以上作用。
)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复习训练: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父。
”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
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
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
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
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
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
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
”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
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
第四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6、作品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着进行记叙,写由对父亲写信的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知识点四:阅文后谈看法或体会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基本要求:答题需用第一人称,大多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二、具体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掌声的感悟”,“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表达时最好要有
标志性语言。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复习训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在巴黎旅游的外国人,在车站附近遇到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伤,吸引不少行人。
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有的面额还不小。
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
但卖艺者的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表情。
“已赚到不少钱了,他为什么还不快乐?”旅游者望着卖艺人那依旧忧郁的面孔,疑惑地问。
“也许他需要掌声吧。
”他的朋友谈谈地说了一句。
旅游者的心被触动了,她缓缓抬起手来,为之鼓掌。
果然,卖艺人那张黯淡消瘦的脸慢慢绽开了,眼睛里还溢出了感激的泪水。
不错,卖艺者心底最终期待的是掌声!
钱只不过是别人因可怜他而给予的一种恩赐,而掌声则是他对人生经历的赞许和鼓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无私认可。
人生旅途往往险峻崎岖,不满辛辣,不幸与灾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你
的头上,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与之斗争。
在斗争的过程中,难免会
坠入危难的境地。
此时,最好的帮助就是给予一点掌声,为之喝彩,
因为这能给人以生之动力和生之信心。
这掌声能帮助一个水手在黑暗□广袤的海洋中找到希望之灯
□这掌声能使一个求知者在断壁悬崖边找到通幽之捷径□这掌声
能使一个绝望者的□冰心□解冻□重整生活之旗鼓□
这掌声使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得到了赞许。
他们因为有了
掌声而倍感欣慰,他们也因为有了掌声而信心百倍。
很多时候,你
的举手之劳或许正是别人的真正需要,不要吝啬你的掌声,慷慨赋
予吧,它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或许是一切。
1.给文章加个题目。
2.在□中点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崎岖——无私——给予——
4.“其琴声悠扬,令人感伤,吸引不少行人。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想看,对那个卖艺人来说,掌声代表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你有给予别人掌声吗?你也经常得到别人的掌声吧?结
合实际,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掌声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3、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一、常用写作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复习训练:
1、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zhàn)开温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zhuì)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里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
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变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
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
生命的繁(yǎn)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月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
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
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yān)没了他的脚印。
1、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作题目最恰当。
A、时光
B、时间
C、光阴
D、岁月
2、按拼音,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展缀延掩
B、绽缀延淹
C、展坠衍掩
D、绽坠衍淹
3、文中“”处填关联词,依次正确的一组是:
A、而尽管……尽管便因为
B、在即使……即使就由于
C、但不管……还是便因为
D、都哪怕……或是就由于
4、对下面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注写错误的一项是:()
A、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拟人)
B、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拟人)
C、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夸张)
D、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
(比喻)
5、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的是:()
A、岁月无情,不要有非分之想。
B、光阴似箭,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
C、时光易逝,不如及时行乐。
D、年华虚度,无可奈何。
6、这篇文章从表现方式上看,属于:()
A、议论
B、抒情
C、说理
D、叙事
2、向日葵
那时,我在队里的小学执教。
队里配给学校一块空(kōng kóng)地,允许我们种植向日葵。
那块地有足球场大,被拖拉机耙成垄沟。
我们骑在垄上,两人一组,我的学生将碗盛满葵花籽,走在我前面。
他说:老师呀,我把籽儿扔在地里,你就用脚踩实了。
我还不谙这门农活之道,踩的籽儿只有一半嵌入土里。
我的学生脚一前一后,一侧一拧,四五粒籽就全掩埋了。
我不踩了,就扔籽儿,无论扔得有多快,他都紧紧尾随着我。
看他做活,心就在脚上,动作巧慧。
我还未有那种境界,所以拙笨。
将籽儿播下了,向日葵的一生就开始了。
五月末六月初,微风温煦之时,籽儿就顶出了泥土,蜕(tuō tu ì)变成了一株苗,我们的队伍又开进地里。
苗儿一簇一簇的,庄稼人要对它们下手了,每一个间(jiān jiàn)隔只能留一株苗,其余的统统去掉。
我有些于心不忍,它们在风中摇曳,去哪株,又留哪株呀。
庄稼人就说,咳!啥不得孩子,套不了狼。
这才从哪儿到哪儿,栽密了长不壮呢。
再待你放眼望去,那些幼年夭折的向日葵,已横七竖八地卧在垄上了。
这期间,向日葵日长夜大,在与我齐腰时,它的脸庞初现,只是羞于见人,被花瓣紧紧裹着。
我常去探望它们,是想见它何时露出真容。
它的腰杆日益粗壮,浓绿的叶片,有如男人的手掌。
在与我一般高的时候,它终于绽放了,那一圈花瓣,像太阳的光芒,四射开来。
在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我向地里走去,那一片地的景象,令我
震惊,那样的金黄灿烂。
在南方农村,油菜花开的时候,也是满眼黄灿灿,却显得有些气血不足。
这样看来,是比不过向日葵那般黄得浓烈,亮得炽热。
那一片涌动的金黄,似有无穷无尽之势,看它将色彩如此随意地泄出,太奢侈了。
我种植过小麦、大豆、玉米……我曾经目睹麦海翻滚之势,谛听玉米拔节之声,它们都令我有所感悟,却终不敌向日葵那金黄灿烂,震撼吾心!
在向日葵的脸庞变得沉甸甸时,它终于低下了头,它的金黄色的花辨,有些焦红了,籽儿尖上,小小花蕊纷纷脱落,籽儿就鼓出来,要将脸庞(páng lòng)撑破。
这个时候,校长对大家说:我们要收向日葵了。
我举着一只空麻袋,双手将其撑开,跟在我的学生后面。
学生手握镰刀,“咔嚓”下去,就将一个葵花盘扔进袋里,葵花杆留在地里,待它收干后,庄稼人要当柴烧。
这株向日葵,走完了它的一生。
在将籽儿打出来时,我们挑选了精壮的颗粒,留作明年下种(zhǒng zh óng)。
明年,它们会继续演绎关于金黄灿烂的故事。
1、请将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划去。
2、在文中用“”画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3、缩句:那些幼年夭折的向日葵,已横七竖八地卧在垄上了。
4、从文中找出一个作比较的句子,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