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第十中学14-15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试题--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入下表中,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会不会用火
B 会不会制造工具
C 会不会使用工具
D 会不会渔猎
3下列选项中,反映了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先民生产生活特点的是:
A 司母戊鼎
B 半地穴式房屋
C 干栏式房屋
D 青铜神树
4 据考古发现,我国境内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原始人是:
A 北京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人
D 山顶洞人
5 对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是:
A 尧和舜
B 黄帝和炎帝
C 黄帝和禹
D 禹和启
6 你认为下列哪种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A 分封制
B 王位世袭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7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8 下列国君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是:
A 商汤
B 周厉王
C 周幽王
D 商纣
9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 与诸侯结成联盟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 巩固统治
D 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10 下列与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有关的事件是:
A 牧野之战烽火戏诸侯
B 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
C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D 牧野之战桂陵之战
11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 齐楚韩
B 赵燕韩
C 韩赵魏
D 楚魏秦
12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 黄帝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13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
A 城濮大战
B 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 D 牧野之战
14 以下哪一项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 青铜器的使用
B 干栏式房屋
C 种植水稻
D 牛耕
15 和屈原相关的节日是:
A 春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重阳节
16 以下哪种观点为道家的思想:
A 温故而知新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用仁政治国
17 提出“春秋无义战”的是哪位思想家: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8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格言出自下面的哪部著作: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墨子》
D 《孙子兵法》
19 秦朝的建立时间是:
A 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223年
C 公元前222年
D 公元前228年
20 以下秦始皇的措施中不利于秦朝发展的是:
A 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B 统一度量衡
C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D 焚书坑儒
21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哪一家的思想: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22 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A 临洮 辽东
B 咸阳 渤海
C 陇西 辽东
D 临洮 咸阳
23 下列的哪一项不属于秦朝的暴政:
A 修筑长城
B 农民每年收获的三分之二上交国家
C 修弛道
D 分天下为36郡
24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A 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8年
B 起义军在大泽乡建立了政权
C 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D 起义军没有推翻秦朝
25 以下关于秦朝灭亡的史实,说法错误的是:
A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B 刘邦大军灭亡了秦朝
C 项羽大军灭亡了秦朝
D 项羽在巨鹿一战中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二、材料题:(共50分)
26.读图后,回答问题:(共11分)
(1) 右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家学
说的创始人?他的言论,后来被记载到哪一本书中?(8分)
(2) 请任意列举出他的三项主张。
(3分)
27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3分)
材料一:夏王自比于太阳,可以永世长存,百姓却咒骂他,愿意和
他一起去死。
材料二:商王施用“炮烙之刑”,残酷镇压人民。
材料三:周王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然以烽火戏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的“夏王”“商王”“周王”分别指谁?他们共同的统治特征是什么?(5分)
(2)公元前1046年,一场大战决定了商朝的灭亡,在战场上,奴隶们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周军的统帅是谁?这场大战的名称是什么?(4分)
(3)烽火戏诸侯后不久,西周灭亡,东周于公元前770年建立,建立者是哪一位君主?定都在哪里? (4分)
28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学透兵法,讨论起战事来连赵奢也难不倒他,在赵国很有名气。
后来,他替代了老将廉颇去与秦军作战,在战争中,他只知道根据书上所说的去做,而没有任何的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
材料(二):公元前207年,一位将军率领楚军在巨鹿与秦军决战,当时秦军有30
多万,而楚军只有
几万人,但楚军在渡过了漳河以后,领兵大帅命令兵士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们。
之后的楚军军威大振,一鼓作气,冲向秦军。
这场战役史称“巨鹿之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是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此演变成的成语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造成“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的战役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将军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在这场战役中,楚军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由此留下的一个成语叫什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如何?(5分)
29 读材料后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杀害。
他虽然遭到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变法是在哪一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分)
(2)这次变法对于秦国有什么意义?(3分)
(3)变法之后,何种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入下表中,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材料题:(共50分)
26.读图后,回答问题:(共11分)
(1)右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家学Array
说的创始人?他的言论,后来被记载到哪一本书中?(8分)
(2)请任意列举出他的三项主张。
(3分)
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
以德”;
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
故而知新”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3分)
材料一:夏王自比于太阳,可以永世长存,百姓却咒骂他,愿意和他一起去死。
材料二:商王施用“炮烙之刑”,残酷镇压人民。
材料三:周王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然以烽火戏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的“夏王”“商王”“周王”分别指谁?他们共同的统治特征是什么?(5分)“夏王”指夏桀,“商王”指的是商纣,“周王”指的是周幽王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统治残暴、昏庸无道。
(2)公元前1046年,一场大战决定了商朝的灭亡,在战场上,奴隶们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周军的统帅是谁?这场大战的名称是什么?(4分)
周军统帅是周武王,这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
(3)烽火戏诸侯后不久,西周灭亡,东周于公元前770年建立,建立者是哪一位君主?定都在哪里?(4分)
建立者是周平王,定都于洛
28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学透兵法,讨论起战事来连赵奢也难不倒他,在赵国很有名气。
后来,他替代了老将廉颇去与秦军作战,在战争中,他只知道根据书上所说的去做,而没有任何的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
材料(二):公元前207年,一位将军率领楚军在巨鹿与秦军决战,当时秦军有30多万,而楚军只有几万人,但楚军在渡过了漳河以后,领兵大帅命令兵士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们。
之后的
楚军军威大振,一鼓作气,冲向秦军。
这场战役史称“巨鹿之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是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此演变成的成语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造成“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的战役是什么?(6分)
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2)材料(二)中所说的将军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在这场战役中,楚军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由此留下的一个成语叫什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如何?(5分)
这位将军是楚霸王项羽,留下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项羽以少胜多,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29 读材料后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杀害。
他虽然遭到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变法是在哪一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分)
(2)这次变法对于秦国有什么意义?(3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变法之后,何种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分)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