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解读

合集下载

强对流知识点总结

强对流知识点总结

强对流知识点总结一、强对流的形成和原因1. 热力不稳定:强对流通常发生在热力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中。

当大气垂直温度梯度较大,且水汽含量丰富时,就容易形成强对流。

2. 上升运动:升腾气流的形成是强对流的必要条件。

当地面受热后,空气会升腾上升,形成对流运动,将潜热释放,进而促使空气继续上升。

3. 气旋结构:气旋对流涡能够提供强对流形成的条件,由于旋转的作用,大气中的热量交换能力加强,气流相互碰撞形成强对流。

二、强对流的特征1. 雷雨天气:强对流天气往往伴随着雷暴天气,雷声、闪电是其典型的表现。

2. 冰雹:强对流通常会伴随着冰雹的出现,冰雹是指空中的冰粒,直径大于5mm。

3. 龙卷风: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形成龙卷风,是一种在大气中形成、呈旋涡状的狂风。

4. 强烈的风暴:强对流还会伴随着风暴和狂风,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极大的破坏。

三、强对流的预警和监测1. 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监测和预警强对流的主要仪器,可以准确地检测到降水、风暴和龙卷风。

2. 闪电定位系统:闪电定位系统可以及时发现雷雨云团中的闪电情况,从而进行强对流的监测和预警。

3.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大气中的云系情况,对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和预警。

4. 喇叭预警:在强对流天气来临之前,可以通过村庄或城市的喇叭预警系统来进行及时的预警和通知。

四、强对流的防范和减灾1. 强对流天气来临前,人们应该及时关好门窗、收好移动物品,避免因强风而造成的损失。

2. 在雷雨天气中避免高大树木或金属物质的附近逗留,以防闪电伤害。

3. 出现龙卷风的情况下,要尽量躲到低洼地带,或者是坚固的建筑物内避难,避免被飞来的物体伤害。

5. 强对流天气来临之前,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以上就是对强对流的一些基本知识的总结。

了解强对流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预警和防范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强对流天气,做好预防和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探究烟台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和预报

探究烟台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和预报

探究烟台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和预报摘要:烟台强对流天气的成因主要包括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相遇、局地地形抬升、低涡和高温高压等多种气象因素,导致大风、雷电、降雨和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

预报烟台强对流天气通常需要使用多种气象监测手段,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干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公众在遭遇强对流天气时应密切关注天气预警,减少户外活动,远离高大建筑物和树木,确保安全。

关键词:烟台;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预报措施一、强对流天气的概述强对流天气是指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大气运动,通常在短时间内产生比较强烈和剧烈的天气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大风暴、雷暴、冰雹和龙卷风等。

强对流天气通常在气压不稳定的情况下出现,主要是因为湿空气不稳定造成的。

二、烟台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烟台地区属于渤海湾和黄海的交界地带,同时又在青岛和威海两个气象重镇之间,地势平坦,临近海洋,气候温和,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地理环境,烟台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分布:烟台市区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6月至8月是主要季节,其中以7月最为频繁,占全年强对流天气总量的60%以上;而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为相对较少。

空间分布:烟台市区强对流天气分布均匀,但靠近山区和平原交界处、沿海地区及河谷低洼地带等地,强对流天气更易出现。

种类分布:烟台市区主要的强对流天气种类为雷暴或雷阵雨,其中多数伴随着强风和冰雹。

此外,局地还有强雨、龙卷风、沙尘暴等[1]。

三、烟台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大气不稳定:当低层水汽充足、上升气流强劲,并且上层环境条件比较稳定时,就容易形成不稳定条件。

这种情况下,局地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雷暴云团。

热力和动力因素交互作用:由于热带气旋等季节性低压和冷空气的影响,在低层大气中形成水汽充足、温度高的热带气团或温暖气团。

这些热带气团和冷空气在上层交汇,形成一个强大的切变线,当湿空气沿着这个切变线上升时,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活动。

《2024年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范文

《2024年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范文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篇一一、引言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在中纬度地区的一种天气现象,其特点是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如雷暴、大风、龙卷风、冰雹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天气预报精度的需求不断提高,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与预报成为了气象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就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以及其中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二、强对流天气的成因与特点强对流天气的成因主要包括大气的不稳定性和水汽的积累。

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形成云团,进而引发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包括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天气系统的突然性、破坏性以及伴随的极端天气现象。

三、强对流天气的分析方法(一)基本资料分析在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中,需要收集和整理基本气象资料,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和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

(二)雷达观测与卫星遥感技术雷达观测和卫星遥感技术是强对流天气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雷达观测可以实时监测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而卫星遥感技术则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气象信息。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分析精度和预报准确性。

四、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方法(一)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是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基础。

通过建立大气运动的数学模型,模拟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助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精度。

(二)经验统计方法经验统计方法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找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为预报提供依据。

此外,还可以利用统计方法建立预报模型,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五、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基本问题与挑战(一)复杂的大气环境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

大气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和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大气环境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提高分析和预报的精度。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强对流天气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短时强降水、雷电、短时强风等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过去,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性一直是气象领域的难题之一,传统的预报方法受限于数据获取和解译能力,难以满足对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需求。

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逐渐受到重视。

风场信息作为强对流天气形成演变的关键参数之一,具有很高的预报参考价值。

通过分析和利用风场信息,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分析风场信息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况,借助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风场信息对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影响,并总结其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预防和减轻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害提供更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措施。

1.2 研究目的强对流天气是一种具有短时效、强烈破坏性和不规则性的天气现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准确预报强对流天气对于保障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通过分析风场数据,可以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较准确的预测,提高预警效果,减少损失。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风场信息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观测,深入探讨风场信息对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影响,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预报模型改进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

1.3 研究意义强对流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研究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风场信息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性,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高考地理:什么是强对流天气

高考地理:什么是强对流天气

高考地理: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地理:什么是强对流天气,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地理: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极强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

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灾害特点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过程,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又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反馈作用。

就广东省而言,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强对流天气——冰雹(1)发生季节早、结束迟。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发生,至9月以后逐渐减少,个别年份可提前在1月出现,推迟至10~12月结束。

(2)强度大、破坏性强。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与其它地区强对流天气一样,具有垂直方向速度大、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如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一些过程的瞬时风速达12级或以上,甚至超过100米/秒。

(3)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强。

强对流天气是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大风、飑线、冰雹和龙卷风出现均较频繁,例如,有的年份,一天内竟降冰雹4次,最长降雹时间可持续半小时;有的月份,全省可出现持续多日降雹。

强对流天气的水平尺度小,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几公里。

生命史短,一般仅几小时至几十小时。

此外,它还有气象要素梯度大以及非地转平衡、非静力平衡的基本特征。

对流天气易于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形成和发展,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因此,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气候特征

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气候特征

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气候特征
强对流天气通常发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其气候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强对流天气通常发生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环境中。

当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相遇时,会产生较大的温差,这种环境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

此外,高空的冷空气与地面的暖湿气流相遇,也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强对流天气还与地形有关。

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比如山地、高原和河谷地带,地形的变化会导致气流的不稳定,从而促进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与季节有关。

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这种气候条件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而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相对较少。

除了以上环境条件外,强对流天气还具有一些特征。

比如,强对流天气往往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对
交通、农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和气候特征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气温、湿度、地形和季节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强对流天气现象。

对于这种天气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减少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引言: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其中中低海拔地区是中国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强对流天气是其中一类具有极强破坏性的气候现象,它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对于科学研究和灾害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

一、云团特征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着浓厚的云团和降水带,这些云团形成了独特的天气环境。

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云团包括积雨云、层云和卷云等。

积雨云通常呈圆形或山峰状,状如浓密的棉球,是最常见的云团类型。

层云呈均匀的水平展布,常常伴随着连绵细雨;而卷云则呈卷状或带状,伴随着强风和降水。

这些云团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反映了地面气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对于对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热力条件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充足的热能供应。

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大气温度分布较为复杂。

在夏季,暖湿气流从南方流向北方,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这时的热量供应较为充足,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

此外,在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山区,地形起伏会导致垂直气流的产生和上升运动的加强,也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形成。

不过,热力条件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还需结合其他条件进行分析。

三、湿度条件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湿度条件。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湿度分布较为复杂,东部地区潮湿度较高,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形成;而西部地区干燥度较大,对对流天气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水汽通量是决定对流天气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表水分蒸发增加,水汽通量也会增大,进而增加了对流能量的来源,促进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四、垂直运动条件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大气垂直运动条件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运动受到地势起伏、环流、冷热空气的影响。

强对流天气知识问答

强对流天气知识问答

强对流天气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是指大气中产生的强烈对流运动,伴随着强风、雷暴、冰雹等天气现象。

它通常包括龙卷风、暴雨、雷电等多种极端天气形式。

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主要原因包括:大气的不稳定、水汽的充沛、上升气流的存在、辐射条件的有利等。

当这些因素集中在某一地区时,就有可能引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三、强对流天气有哪些特点?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包括:短暂性、局地性和强烈性。

它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持续时间不长,多为几十分钟至几小时。

同时,强对流天气通常在局部地区出现,其空间范围相对较小。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具有强烈的风力、大量的降水和频繁的闪电等特征。

四、强对流天气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强对流天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强对流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农业生产等带来不便,甚至造成财产损失。

其次,强对流天气还会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如何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是防范和减轻其影响的重要手段。

目前,气象部门通过使用先进的气象雷达、卫星遥感、数值模式等技术手段来进行强对流天气的预测。

当发现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时,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措施。

六、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在面对强对流天气时,人们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要保持警惕,及时关注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

其次,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雷电频发时更应避免在露天场所停留。

此外,还应加强房屋、车辆等的防护,避免受到强风、冰雹等的损害。

七、强对流天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关?强对流天气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同时,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强对流天气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有强烈的风暴、雷电、降雨和甚至冰雹等现象。

这种天气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和预报至关重要。

一、强对流天气的特征1.风暴:强对流天气常常伴有龙卷风、狂风等极端气象现象,给建筑物、农作物等带来巨大损失。

2.雷电:强对流天气会伴随雷电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威胁。

3.降雨:强对流天气的降雨通常会伴随暴雨和大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4.冰雹:强对流天气还可能伴随冰雹,给农作物和车辆造成破坏。

二、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指标1.雷暴强度指数:通过分析云图、雷达图等气象资料,计算雷暴强度指数,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雷暴的强度和范围。

2.龙卷风预警技术:通过分析气象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预测龙卷风的生成和发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暴雨预警技术:利用雷达和卫星数据,分析大气层结构和水汽含量等,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暴雨的范围和强度,提前发布暴雨预警,减少灾害风险。

4.冰雹预警技术:通过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云团特征和风场等信息,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冰雹天气,及时发布预警,减少农作物损失。

三、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性1.保障公众安全:及时准确地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可以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降低灾害风险:通过科学预报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准确地预报强对流天气,可以避免生产和交通受到影响,保障正常生产和经济运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强对流天气作为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

科学准确地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不仅可以保障公众安全,降低灾害风险,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强对流天气预警工作,加强技术研究和数据监测,提高预报准确性和预警效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强对流天气是指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局地剧烈天气现象,包括龙卷风、暴雨、冰雹等。

这些天气现象在中国的中小尺度区域经常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困扰。

了解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学特征非常重要,可以为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主要分布在夏季,其中又以6月至8月为主。

这段时间是中国大陆地表温度较高、所受日照辐射也较多的时候,能量供给充足,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主要活动区域为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剧烈且短暂的特点。

一次强对流天气往往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20分钟至1小时内消失。

其短暂性给天气预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预测。

此外,强对流天气具有局地性和强降雨、大风的特点。

有时,降雨量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200毫米以上,对农业、城市排水系统等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强对流天气还会伴随着雷电和冰雹等现象,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遥感技术在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云图能够提供大范围的云图观测,并通过云图解译反演强对流天气云团的性质。

雷达可探测到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降雨和风暴结构等信息。

这些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测更加准确可靠。

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表和对流层动力、稳定度、湿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与东亚季风和台风活动密切相关。

东亚季风带来的暖湿空气在相对较干燥的地表气候背景下上升,与上层冷空气的相遇使得空气产生剧烈对流。

台风活动则会增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使其更加频繁和剧烈。

此外,地形、城市热岛等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对流天气的发生与发展。

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学特征是多变的,对其研究需要结合气象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多角度、多尺度的分析。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对流性天气,通常包括雷阵雨、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

以下是强对流天气的一些特征和预报预警指标:
1. 特征:
-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突然,没有明显的前兆。

- 短暂性: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只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 强烈性:这类天气现象通常伴随着强烈的风力、降水或雷电等,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破坏力。

- 局部性:强对流天气的影响范围通常较小,可能只局限在某个地区或局部区域。

2. 预报预警指标:
- 不稳定能量:当大气中存在较高的不稳定能量时,容易发生强对流天气。

- 垂直风切变:垂直风切变是指垂直方向上风速或风向的变化,它可以增强对流的发展。

- 水汽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是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

- 雷达回波:通过雷达观测,可以监测到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和移动,以及其中的降水强度和风暴结构。

- 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提供大范围的云系分布和动态信息,帮助预报员识别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区域。

- 数值预报模型:利用气象数值预报模型可以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预警,气象部门会综合使用多种观测和预报手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提醒公众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在遭遇强对流天气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外出,远离危险区域,确保人身安全。

《2024年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范文

《2024年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范文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篇一一、引言强对流天气,指发生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大气运动状态,表现为突发性、集中性及剧烈的天气变化。

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常常对航空、水路运输、农林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强对流天气的主要特点包括:短时间内风速剧增、气温急剧变化、强降水、雷电、冰雹等。

其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充足的水汽供应以及触发机制等。

其中,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基础条件,充足的水汽则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触发机制则是引发对流系统发生的“开关”。

三、强对流天气的分析方法(一)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分析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分析,可以获取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关键信息,从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二)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气运动的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预测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该技术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现场观测和统计分析现场观测和统计分析是分析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补充手段。

通过对现场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和修正卫星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结果,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模型与策略(一)预报模型目前,常用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包括统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

统计模型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进行预报,而动力学模型则通过模拟大气运动的过程来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二)预报策略在预报策略方面,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影响等。

同时,应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现场观测等手段,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有效的防范措施。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成为了现代气象预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对流天气包括了暴雨、雷暴、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其短时强烈的降水和湍流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而,在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的准确理解。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受到大气环境条件、地形、空气层结、水汽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复杂多样,对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以提高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能力。

其次,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精度亟待提高。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精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然而,由于强对流天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的预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预报精度,我们可以通过加密观测网、完善观测设备以及提高观测频次来增加观测数据的密度和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观测数据和技术手段,如雷达、卫星观测、数值模拟等,来提高预报能力。

第三个问题是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性。

强对流天气的发展速度快,时间尺度短,因此预报的时效性尤为重要。

在目前的预报技术中,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报成为主要手段。

然而,数值模拟模型的计算复杂度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导致其预报时间尺度局限在数小时至数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数值模拟模型,提高其计算效率和预报时效性。

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新的预报技术和手段,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以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性。

最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虽然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但其应用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对于一些特殊地区和复杂地形的强对流天气,预报精度和时效性仍然存在问题。

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思路

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思路

回波形状、走向与降水量的关系
垂直风切变的作用
• 上升与下沉气流分开; • 出流边界不远离雷暴主体; • 增加低层相对风暴入流; • 产生水平涡度,扭曲成为垂直涡度; • 垂直涡度与风切变相互作用产生向上垂直
气压梯度力,增加上升气流强度和导致雷 暴右移。
© 1973 C. Doswell
垂直风廓线及其对对流风暴的作用
0 - 6km风矢量差
2007年8月3日上海脉冲风暴个例
• 下击暴流,最强顺时风速40.3m/s; • 短时强降水 (40mm/h);
07/08/03 08时 上海探空 CAPE=2500J/kg 0-6km shear=6m/s
辐合抬升条件
07/08/03 10:30 上海自动站
07/08/03 15:06 上海自动站
• 显著中层径向辐合MARC; • 弓形回波; • 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 • 前沿反射率因子梯度大的飑线; • 在有利环境条件下, 最大回波强度超过50
dBz的雷暴,尤其是移动速度较快的雷暴系 统(大于12m/s);
雷达回波
200707 0708 – 0808 rainfall
2016年6月23日盐城超级单体
多单体线状风暴
多单体线状对流风暴
飑线
飑线
2005年5月1日13:10福建飑线 MODIS云图 (500m分辨率)
飑线
10:39
10:39
11:09
利用0-6km风切变和CAPE确定风暴 类型的局限性
• 只是非常粗略的估计; • 有时在CAPE较大,0-6km垂直风切变属于弱的
• 小于12m/s • 位于12-20m/s • 大于20m/s
较弱 中等 较强
• 以上判据只适合于暖季(4-9月)中髙纬 度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米的地区;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什么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什么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什么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强,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扩展资料
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原因
强对流其实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的天气现象。

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

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膨胀,密度减小,这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这就像水缸里的油和水一样,当密度较小的油处于水缸底部,而水处于上部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油会浮到水面上。

同理,近地面较热的空气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并形成一个上升的湿热空气流。

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水滴。

当水滴下降时,又被更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升,如此反复不断,小水点开始积集成大水滴,直至高空气流无力支持其重量,最后下降成雨。

如何防范强对流天气
1、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

2、人不要站立在电灯下。

3、尽量不要拨打、接听手机和座机,或使用电话线等上网。

4、不宜用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因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5、远离建筑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对流性天气:由大气中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造成的,并伴有阵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天气现象。

对流性天气的特征:㈠对流性天气都是对流旺盛的积雨云(cb)的产物㈡对流性天气具有范围小,发展快的特点。

㈢对流性天气发展剧烈,易形成灾害。

大尺度天气系统:组织的作用,低值系统。

中小尺度系统:要素场梯度大,天气现象更为激烈。

不满足地转风平衡和静力平衡产生对流系统的动力条件1.热对流: 在大气潮湿的情况下局地下垫面热力不均匀,特别是在午后可以形成热对流。

孤立热对流的水平尺度可以达到几公里。

2.山脉迎风面对流:气流跨越小的山脉时,潮湿气流在迎风面上升可以形成对流云。

3.锋面系统的动力抬升对流:暖锋抬升、冷锋强迫的动力抬升造成对流发展。

4.低压系统中的对流一般雷暴天气的成因1雷电:积雨云中冰晶“温差起电”以及其它起电作用所造成的云与地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云顶发展到-20℃等温线高度以上出现2阵雨: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视雷暴云的强弱及含水量多少而定。

3阵风:成熟阶段,云中产生的下沉气流冲到地表面向四周散开造成阵风。

阵风发生前风力较弱,多偏南风。

阵风发生时,风向常呈气旋式旋转,然后又呈反气旋式旋转。

4压、温、湿的变化:由于下沉气流中水滴蒸发,使下沉气流几乎保持饱和状态,因此在雷暴云下形成一个近乎饱和的冷空气堆,因其密度较大所以气压较高,这个高压叫“雷暴高压”。

雷暴过境特点:风向突变,风速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雷暴: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放电现象,同时指产生这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

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变化,如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风速大增,气温突降,随后倾盆大雨。

1.生命史的三个阶段:①积云阶段(发展阶段)②成熟阶段③消散阶段2.生命史:每个阶段持续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3.水平尺度:约十几公里至中γ尺度(2-20km)。

4.垂直运动:(垂直速ωmax﹤15m/s)5.垂直运动在对流层中层最强(300hPa-500hPa)6.降水分布:云中物态特征0℃等温线至-20℃等温线之间的区域主要由过冷水滴、雪花、及冰晶组成,而冰晶是从-10℃附近开始出现,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就内蒙古强对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雷暴和冰雹天气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6.1.1雷暴天气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本章所使用的资料是1971~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117站的气象资料。
6.1.1.1地理分布
内蒙古117站的年平均雷暴日分布如图6.1所示。其特点是:年平均大于36个雷暴日的区域在东部地区沿大兴安岭山脉呈准南北走向;而在西部地区沿阴山山脉呈准东西走向。说明多雷暴地区与山脉分布和走向关系较密切。多雷暴中心,一个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的武川,其中最多地区是丰镇,38年间累计达1514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另一个在锡林郭勒盟的多伦,累计达1513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阿拉善盟西部的雷暴最少,其中雅布赖38年间累计为254次,年平均仅6.7次。
图6.1内蒙古117站年平均雷暴日分布
6.1.1.2年际变化
1971~2008年内蒙古共有雷暴118236次(表6.1),全区117站年平均3112次,每站平均26.6次。1971~2008年期间,1980年最多,达3954次。2007年最少,有2323次。最多年份1980年是最少年份2007年次数的1.7倍。变化趋势见图6.2。
图6.3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月变化
6.1.1.4日变化
对全区117个观测站38年资料统计(图6.4),内蒙古雷暴主要集中在13~18时,占总数的67.9%,雷暴在10~20时之间的占94.7%,出现时段在0~6时的雷暴仅占1.8%。由此可见,内蒙古雷暴高度集中在午后。
图6.4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日变化
1999
2674
22.9
1980
3954
33.8
1990
3476
29.7
2000
2429
20.8
图6.2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年际变化
6.1.1.3季节变化
图6.3为内蒙古雷暴次数随月分布图,由图可见,内蒙古雷暴活动期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雷暴日的96.6%,其中6~8月占78.5%。发生雷暴最多的是7月份,总计36329,每站平均雷暴日达8.2。6月次之,总计29712,每站平均雷暴日达6.7。
表6.2内蒙古1971~2008年冰雹年际表
年份
雹日
站日
站均
雹日
年份
雹日
站日
站均
雹日
年份
雹日
站日
站均
雹日
年份
雹日
站日
站均
雹日
19
1981
79
217
1.9
1991
79
203
1.7
由逐月平均雹日分布图(图6.7)可看到,雹区分布随季节变化不明显,6~9月各月多雹地区仍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附近;10月,东部大兴安岭的多雹区已消失,西部仍有少量降雹,说明西部的降雹结束期较晚。
6.1.2.2年际变化
若将一天内内蒙古117站中有一站或以上降雹,定为一个雹日,38年共有2889个雹日,年平均雹日为76.0个。若将一个站有一日降雹统计为一个站日,则共有7793个站日,年平均为205.1个站日。每站年平均降雹日为1.8个。1971~2008年期间,1976年降雹最多,达111个雹日、394个站日。2007年雹日最少,只有33个雹日、46个站日。由图6.6可见,1993年以后雹日下降明显,而历年站日呈波动下降趋势,1978年为前一周期波谷,站日为253个,之后站日逐渐增多,1982年为波峰,站日为326个,之后下降趋势明显,2007年站日只有46个,是1976年的九分之一。对图6.6站日和雹日比较可见,站日较雹日下降明显,说明冰雹过程影响范围在减小。
33.4
1983
3223
27.5
1993
3273
28.0
2003
3124
26.7
1974
3257
27.8
1984
3686
31.5
1994
2962
25.3
2004
2397
20.5
1975
3470
29.7
1985
3862
33.0
1995
2596
22.2
2005
2718
23.2
1976
3377
28.9
1986
图6.5 内蒙古117站冰雹年平均日分布
沙漠地带中阿拉善盟的额济纳十年未出现降雹。除巴彦诺尔贡和巴彦浩特外,阿拉善盟的其它地区是少雹区。河套平原大部地区年降雹日少于1天。兴安盟的扎贲特旗一带地区亦是少雹区,通辽市北部、辽河平原地区,年雹日≤1天。综上所述,内蒙古冰雹集中在山区(年平均3~6雹日),平原较少(0.5~1雹日),沙漠地区基本无冰雹。
表6.1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年际表
年份
次数
平均
年份
次数
平均
年份
次数
平均
年份
次数
平均
1971
3496
29.9
1981
2893
24.7
1991
3304
28.2
2001
2455
21.0
1972
2607
22.3
1982
3684
31.5
1992
3392
29.0
2002
2574
22.0
1973
3906
6.1.2冰雹天气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6.1.2.1地理分布
内蒙古117站的年平均降雹日分布如图6.5所示。其特点是:年平均大于3个雹日的区域在东部地区沿大兴安岭山脉呈准南北走向;而在西部地区沿阴山山脉呈准东西走向。说明多雹地区与山脉分布和走向关系较密切。多雹中心,一个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的武川,年均雹日达5.3;另一个中心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太仆寺旗,达4.3雹日。这些多雹中心分布大多在山区,其拔海高度约为1500~2000m。
第六章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6.1强对流天气时空特征
在气象学上,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特点是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小、强度大。内蒙古强对流天气,通常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是内蒙古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疆,地域广阔,达1.18×106km2,天气气候及地形复杂,雷雨大风、冰雹以及伴随的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特别是6~9月发生的机率很高,且经常几种天气相伴出现,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工农业及交通运输造成严重损失。
3566
30.5
1996
3131
26.8
2006
2581
22.1
1977
3267
27.9
1987
3516
30.1
1997
2411
20.6
2007
2323
19.9
1978
3270
27.9
1988
3564
30.5
1998
2997
25.6
2008
3036
25.9
1979
2865
24.5
1989
2920
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